案例:待处理财产损益审计
- 格式:docx
- 大小:28.72 KB
- 文档页数:3
本文由梁老师精心编辑整理(营改增后知识点),学知识,来百度文库!
案例:待处理财产损益审计
待处理财产损益审计,主要审查企业资产盘点表、资产损益报告等资料,验证企业财产损益的真实性和会计财务处理的正确性;有无将以前年度的费用、亏损或当期费用列入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长期挂账,虚增当期利润的情况;检查待处理财产损益未进行处理的原因是否为了虚增利润或隐瞒亏损。
【审计案例】
[案例1]A公司1996年8月末“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借方余额为460万元,其中,从应收账款、呆死账中转入100万元;商品削价损失80万元;应列未列费用140万元;人为因素虚列销售、虚增毛利所造成的亏损转入140万元。
[案例2]B公司平时少转成本,虚增利润,造成库存商品账实不符,遂从库存商品二级账中转出85万元的亏损,列入“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
[案例3]某市尿素厂1995年12月末“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借方余额为198万元,其中1992年发生水灾淹没化肥形成损失挂账91万元;因管理不善造成产成品亏损计107万元,均挂账未转。
上述三个案例中,前两个案例所核算的内容远远超出了“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的核算范围,属于乱用会计科目人为调节(虚增)损益,粉饰企业财产状况的行为。
后一个案例从核算内容上看虽未超出该科目核算范围,但将正常的费用和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长期挂账不作转销处理,同样虚增了企业的资产和利润数额。
【案例评析】
从以上三例有关“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使用不当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时下“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和“待处理财产损益”三个账户(当然还有其他一些账户),既是企业资产总量和质
1。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一平台《审计学》在线形考任务1案例分析终结性网考答案考核说明:本课程采用100%形考的方式,需要完成案例分析、主题讨论、学后自测和日常学习表现任务。
形考任务一:案例分析宏光有限责任公司损益形成审计案例(一)背景金舟会计师事务所自2002年开始接受宏光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委托,对宏光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年度损益表审计。
根据双方所签订的审计业务约定书,由以张洋为项目组长及以程华秋、鲁林、魏民为组员的项目组于2002年2月10至3月10日对该公司2001年度的会计报表进行了审计。
本案例主要反映损益形成的审计过程及相关问题。
宏光有限责任公司主营业务为家用电器原料、设备的加工、制造、销售及电器百货的零售买卖。
2001年主要财务数据和指标(按新会计制度)是净利润19591600元,净资产收益率6.12%,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03180260元,总资产316052000元,所有者权益160212000元,资产负债率32.18%。
(二)审计过程审计人员程华秋对该公司的损益形成分别进行了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
1.对损益形成进行控制测试根据审计计划的安排,审计人员对损益形成进行了控制测试。
他们首先通过调查表、流程图等方法对内部控制进行了调杳了解,以文字描述的形式对调杳结果进行了描述,并运用检杳凭证法、实地考察法等方法对损益形成的内部控制进行了测试,在此基础上,对宏光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了评价。
在控制测试过程中,审计人员对有关损益形成内部控制的调杳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
根据测试结果他们认为关于损益形成的内部控制有的方面是健全有效的,而有的方面还存在着缺陷。
概括讲,其结果是:(1)损益形成环节内部控制比较健全的方面。
宏光公司损益形成的记录由独立的专职人员进行,并设置了与损益形成有关的总账账户和明细分类账账户。
总账账户中收益类账户根据汇总的收款凭单登记;损失类账户根据汇总的付款凭单登记。
明细账分别根据各收付款原始单据登记;该公司与营业利润有关的内部控制,如,销售环节的内部控制制度、成本费用的内部控制制度、货币结算制度和利润核算制度等已经设置并发挥作用;该公司营业外收支发生时,按规定的程序和审批权限办理审批手续。
审计学课程设计案例题答案Revised by BETTY on December 25,2020案例一资产负债表审计一、上述疑点存在的问题及对报表相关项目的影响1、“应收账款”项目问题:违反了营业收入的确认原则,按实质性测试,采用交款提货方式的销售,以货款已经收到或取得收取货款的权利,同时发票账单和提货单已交给购货方时确认收入实现。
所以公司应在20×1年1月10日确认的收入不属于本年营业收入。
影响:这样做会虚增本年资产,给报表使用者造成误会。
所以:应收账款账户应进行相应调整,减少58500元的虚增资产。
2、“长期股权投资”项目问题:康盛公司对B公司的投资占有10%,即对合营企业的投资,属于共同控制,应采用权益法计算,而在权益性投资下,是对股票股利不做处理的。
影响:此做法给报表使用者造成误会。
所以:长期股权投资账户应进行相应调整,减少50000元。
3、“应付账款”项目问题:资产负债表中的应付账款项目金额应为应付账款总账余额与预付账款借方余额的总和。
影响:此项目虚减10000元,使得利润虚增,负债减少。
造成报表使用者误解。
所以:应付账款账户应相应调整,金额调整为435000元。
应付账款应从贷方转到预付账款的借方。
会计分录如下:借:应付账款 10000贷:银行存款 100004、“预提费用”项目问题:向银行借入6个月的生产周转款,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康盛公司未作任何会计处理。
影响:少计提了6个月的利息。
所以:借款应贷记“短期借款”账户,借款所发生的利息应计入“预提费用”账户。
作正确的会计分录如下:借:预提费用 3 000贷:应付利息 3 000二、重新编制资产负债表表1 资产负债表会股01表编制单位:康盛股份公司 20××年12月31日金额单位:元三、若编制的资产负债表不平衡,请说出你的审计建议1、检查资产项目金额是否反映其实际成本;2、检查各项数字符号标示是否正确;3、检查报表项目的填列口径是否正确;4、检查资产负债表补充资料是否完整。
上海市医院审计工作底稿参考格式
上海市医院审计
待处理财产损益审计工作底稿
一、审计目标
1.资产负债表中记录的待处理财产损溢是存在的;
2.应当记录的待处理财产损溢均已记录;
3.记录的待处理财产损溢由被审计单位拥有;
4.待处理财产损溢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调整已恰当记录;
5.待处理财产损溢已按照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的规定在财务报表中作出恰当列报。
二、审计目标与审计计划的衔接
1.是否计划确定的重大风险点?是()否()风险点编号_____________
2.准备实施综合性方案()/实质性方案()
3.实施控制测试获得的保证程度可信()/不可信()
三、可供选择的进一步审计程序。
会计实务:待处理财产收益损失的会计分
录示例分析
摘要
本文分析了待处理财产收益损失的会计分录示例,探讨了其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介绍
待处理财产收益损失是指未能及时确认或分配的财产收益,可能因各种原因被推迟确认或无法完全分配。
这种情况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影响,因此需要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会计分录示例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待处理财产收益损失的会计分录示例:
1. 对待处理财产收益损失的确认:
借:待处理财产收益损失
贷:利润表/损益表
2. 对待处理财产收益损失的分配:
借:待处理财产收益损失
贷:股东权益/留存收益
3. 对待处理财产收益损失的冲减:
借:利润表/损益表
贷:待处理财产收益损失
这些分录示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变化,但总体原则是保持会计平衡和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结论
待处理财产收益损失是企业会计实务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正确处理相关的会计分录对于准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提供了一些常见的会计分录示例,供读者参考和应用。
待处理财产损溢的账务处理及检查“待处理财产损溢”是会计里边的科目,属于资产类帐户,核算企业在清查财产过程中已经查明的各种财产物资的盘盈、盘亏和毁损,待处理财产损溢”帐户经常设置两个明细科目,即“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待处理财产损溢在未报经批准前与资产直接相关,在报经批准后与当期损溢直接相关。
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介绍“待处理财产损溢”帐户其实是个损益类科目。
但它对应的资产类科目肯定符合“借方记增加,贷方记减少”这一规则,“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有点类似“固定资产清理”科目,都是过渡性科目,一般期末是没有余额的,它的余额都进入了当期损益类科目了,而进入损益类科目,正好反过来,如你所说,贷方是收入增加(或成本费用减少),借方是费用增加,如流动资产盘盈是冲减管理费用,固定资产盘盈是记入营业外收入。
待处理财产损溢的入帐依据一、各种资产盘盈,盘亏和毁损明细表及批件。
二、各种流动资产报废清单和批件。
待处理财产损溢的核算1.本科目核算地勘单位在清查财产过程中查明的各种财产物资的盘盈、盘亏和毁损。
2.盘盈的各种材料、管材、库存产品、固定资产等,借记“材料”、“管材”、“产成品”“固定资产”等科目,贷记本科目和“管材摊销”、“累计折旧”等科目。
盘亏、毁损的各种材料、管材、库存产品、固定资产等,借记本科目和“管材摊销”、“累计折旧”等科目,贷记“材料”、“管材”、“器材成本差异”、“产成品”、“固定资产”等科目。
3.各种盘盈、盘亏和毁损的财产物资,按照规定程序经批准转销时,对盘亏、毁损的财产物资,应先扣除残料价值和可收回的保险赔偿及过失人赔偿,即借记“材料”、“其他应收款”等科目,贷记本科目;再按照扣除后的净损失转销:流动资产的盘盈,借记本科目,贷记“管理费用”科目;固定资产的盘盈,借记本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固定资产盘盈”科目;流动资产的盘亏、毁损,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本科目;固定资产的盘亏,借记“营业外支出——固定资产盘亏”科目,贷记本科目。
审计案例一、注册会计师张雷在预备调查阶段,通过问卷形式对B公司的销售与收款循环进行了解,并将其记入“销售与收款循环备忘录”,如表。
销售与收款循环备忘录被审计单位名称:B公司编制者:张雷日期:2001/2/15页次:会计截止日:2000/12/31 复核者:李豪日期:2001/2/15索引号:X6—1(一)根据上述情况,指出可能存在的缺陷与改进措施(将你的回答填入上表)。
(二)张雷是否需要对B公司销售与收款循环进行符合性测试,并说明理由。
二、注册会计师张雷审计S公司“应收票据”项目,通过审阅S公司提供的应收票据备查簿,发现:1.有W公司开具的带息商业承兑汇票3000万元,到期日为被审计年度的12月10日。
截至资产负债表日此款项仍未收回,但被审计单位不仅未按规定将应收票据数额转人应收账款,且于年度终了又按票面利率计提应收利息10万元。
2.有D公司开具的带息承兑汇票,票面金额为5000万元,票面利率月息0.3%,出具日为8月20日,到期日为次年2月20日。
被审计单位年度终了未按规定计提应收利息。
3.有3份应收票据,到资产负债表日均己逾期2~3个月,总计价款为3500万元。
请问:针对上述情况,分别说明注册会计师应如何进行处理?三、注册会计师张雷负责审计Y公司(为外商投资企业)应收账款项目。
发现有S公司欠款3500万元,其经济内容注明为货款,账龄已超过2年。
由于S公司是Y公司的投资方(S 公司投资资本为500万美元,折记账本位币人民币4200万元),张雷认为需要加倍关注。
请问:张雷应实施哪些审计程序?四、注册会计师张雷在预备调查阶段通过问卷形式对B公司的购货与付款循环进行了解,形成“购货与付款循环备忘录”如下表:购货与付款循环备忘被审计单位名称:B公司编制者:张雷日期:2001/2/15页次:会计期间或截止日:2000/12/31 复核者:李家日期:2001/2/15索引号:x7—1要求: 1.请指出可能存在的缺陷及改进措施;2. 注册会计师张雷是否应对B公司购货与付款循环进行符合性测试?并说明理由。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从事高科技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曾一度在行业内享有较高的声誉,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公司业绩逐年下滑。
为了维持股价和投资者的信心,公司管理层在2019年进行了一次财务造假,企图虚增公司利润。
二、审计过程1. 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师在接到公司审计任务后,首先对公司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了解,包括公司规模、行业地位、财务状况等。
同时,审计师还对公司管理层进行了初步评估,了解其诚信度。
2. 审计实施阶段(1)财务报表审计审计师对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了详细的审查,重点关注收入、成本、费用等项目的真实性。
在审查过程中,审计师发现以下问题:- 公司收入存在虚假记载,部分销售收入未实际发生;- 公司成本存在虚增现象,部分成本费用未实际发生;- 公司费用存在虚假报销,部分费用未实际发生。
(2)内部控制审计审计师对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了评估,发现以下问题:- 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存在漏洞;- 公司内部控制执行不到位,存在违规操作;- 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不足,无法有效监督公司管理层。
3. 审计报告阶段审计师根据审计结果,出具了审计报告,指出公司存在严重的财务舞弊行为,要求公司进行整改。
三、案例分析1. 财务舞弊原因分析(1)公司业绩下滑,管理层为了维持股价和投资者信心,采取财务造假手段。
(2)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存在漏洞,为财务舞弊提供了可乘之机。
(3)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不足,无法有效监督公司管理层。
2. 审计风险分析(1)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可能存在判断失误,导致无法发现财务舞弊。
(2)公司管理层可能对审计师施加压力,影响审计结果。
(3)审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可能受到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约束,影响审计独立性。
3. 审计应对措施(1)审计师应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加强对财务舞弊的识别能力。
(2)审计师应加强与公司管理层的沟通,了解公司实际情况,提高审计效率。
审计案例20个1. 国有企业财务审计案例某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资金使用不透明、财务报表不真实、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引起了外部的质疑。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公司决定进行财务审计。
审计工作发现,该企业存在多项违规操作,包括滥用资金、违规开支、虚开发票等,涉及金额巨大。
经过调查,公司已经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处理,并加强了内部管理制度,确保了公司的财务安全。
2. 网络安全审计案例一家互联网公司发现其网站遭受黑客攻击,导致用户信息泄露,影响业务运营。
为了查明黑客入侵原因并保护用户信息的安全,公司决定进行网络安全审计。
审计工作发现,公司网络安全措施存在一定漏洞,黑客入侵采取的是钓鱼链接的方式,管理人员对网站的安全性认识不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公司加强了服务器的加密保护、邮箱的反垃圾、病毒、反钓鱼等方面的安全管理。
同时,组织员工对网络安全方面进行培训,提高了员工的安全意识。
3. 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案例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财务报表的真实性是影响公司市场表现和股东信任的关键因素。
某上市公司在几年来的财务报表中存在虚报利润,并未披露涉嫌违规的问题,公司因此被处罚并受到了市场的严重惩罚。
为了重新恢复市场信任,公司决定进行财务审计,并进行全面公开的承诺,解决相关问题,修复公司的声誉,并保持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 对个体工商户的税务审计案例在税收领域,个体工商户是重要的纳税人之一。
某个体工商户在其经营过程中存在逃税行为,利用虚假账簿等手段实施偷税漏税。
税务部门决定对该企业进行税务审计工作。
审计人员发现该企业存在多种偷税逃税行为,其中包括虚假账簿,漏报应税收入,违规扣除费用等。
经过调查,相关责任人被追缴了所欠税款并付出了相应的罚款,企业被要求规范管理。
5. 对中小企业的财务审计案例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一般较弱,存在管理混乱和账务不清等问题。
某中小企业在经营中存在实际受益人不明、账务不规范的问题,财务报表存在虚报、计算错误和漏报等错误。
[键入文字]
案例分析:待处理财产损溢帐户涉税检查
对盘亏的财产长期挂帐将会虚增当期利润,赞成企业提前纳税,而对盘盈的财产长期挂帐,无疑会虚减当期利润,造成延缓纳税。
两种倾向均不可为。
下面为大家介绍案例分析:待处理财产损溢帐户涉税检查。
案例分析:待处理财产损溢帐户涉税检查
【案例1】私分产品,盘点后挤入盘亏,做费用列帐案例
检查某企业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明细帐,发现本年12月份通过该帐户在营业外支出中一笔核销了甲产品的盘亏损失数万元。
核实存货盘点单和存货盘点报告表均未发现问题。
但根据以往了解掌握的该企业物资管理状况,对存货盘点报告表所列盘亏原因是由于霉烂变质,很难令人信服。
且由于盘亏损失金额较大,税务检查人员深入进行调查询问,终于查实是该企业将一部分产成品私分给内部职工,对分掉的产成品没作出库的帐务处理,而在盘点后挤入盘亏中,经领导批准后在营业外支出中作了核销。
点评将自产产品分给内部职工应属于视同销售的行为。
该企业竟假作盘亏,罔顾财会税收法规,自上而下共同作弊。
【案例2】未履行报批手续,擅自转销财产盘亏损失案例
1。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于20XX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与销售业务。
公司自成立以来,业绩稳步增长,股价持续攀升,成为业界瞩目的焦点。
然而,在20XX年底,公司因涉嫌财务造假被证监会调查。
经过调查,发现公司存在虚增收入、隐瞒费用、虚构资产等违法行为。
此案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对审计行业和法律体系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审计过程1. 审计委托在案件曝光前,某知名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事务所”)接受公司委托,对其20XX年度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
事务所派出经验丰富的审计团队,对公司进行了全面的审计工作。
2. 审计程序审计团队按照审计准则和程序,对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了详细的审查。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内部控制测试:审计团队对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了评估,发现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缺陷,部分环节存在人为干预的风险。
(2)实质性程序:审计团队对公司的收入、费用、资产等关键项目进行了抽样检查,发现部分收入存在虚增、费用存在隐瞒、资产存在虚构等问题。
(3)分析程序:审计团队对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公司收入增长率与同行业公司存在较大差距,且部分费用项目异常波动。
3. 审计报告审计团队在完成审计工作后,出具了审计报告。
报告指出,公司在收入、费用、资产等方面存在重大错报,无法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事务所认为,公司存在财务造假行为,应予以关注。
三、法律分析1. 《公司法》根据《公司法》第一百七十一条规定,公司必须真实、准确、完整地披露财务会计信息。
公司财务造假行为违反了《公司法》的相关规定。
2. 《证券法》根据《证券法》第六十三条规定,上市公司必须披露真实、准确、完整的财务会计信息。
公司财务造假行为违反了《证券法》的相关规定。
3. 《审计法》根据《审计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审计机构应当依法独立、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
审计机构在审计过程中,发现公司存在财务造假行为,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四、案例分析1. 审计责任本案中,事务所按照审计准则和程序,对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了详细的审查,发现公司存在财务造假行为。
《审计学原理》案例题1、审计人员对企业材料采购业务进行审查时发现本年内一笔业务:企业从外地购入原材料4000公斤,单价20元,计价款80000元。
外地运杂费1300元。
财会部门把材料价款计入原材料成本,外地运杂费计入管理费用。
待材料验收入库后,业务部门转来材料入库验收单,发现材料短缺20公斤,查明是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财会部门将其计入管理费用。
要求:指出该企业财会部门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如有错误如何进行调整?并指出该企业在材料采购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答:不正确。
运杂费和运输中的合理损耗都要进入材料的采购成本,材料按照实际3980公斤入库。
应调整为:借:原材料1700贷:管理费用1700企业在材料采购管理工作中存在以下2个问题:1.采购与验收属于不相容业务,不应该由业务部验收,应由仓库用人验收后,向财务部门并开验收入库单。
2.财务部门尚未收到验收单,就将购货价款进入原材料成本。
2.某企业接受其他单位投资转入固定资产,投出单位帐面价值为10000元,已提折旧3000元。
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发现,该企业对投资转入固定资产经评估后确认其价值为8000元。
其帐面记录为:借:固定资产10000贷:累计折旧2000资本公积1000实收资本7000要求:指出该企业在投入资本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答:该企业在投入资本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固定资产和实收资本应该按照评估确认价格入账应调整为:借:固定资产8000贷:实收资本80003、征信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审计东方公司2007年的会计报表。
A 注册会计师了解和测试了与应收账款相关的内部控制,并将控制风险评估为高水平。
A注册会计师取得2007年12月31日的应收账款明细账,并于2008年1月15日采用肯定式函证方式对所有重要客户发了[要审计程序?答(1)注册会计师应检查2007年12月25日及以后的银行存款对账单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确定该货款收妥入账的日期。
最终确定资产负债表日该应收账款是否存在。
国有资产权益受损行为审计案例分析国有资产是指国家所有并由国有法人或其他形式组织所持有的资产,而国有资产权益受损行为审计则是指对国有资产在开放过程中存在的侵占、损耗、挪用等行为进行审计监督和追责的活动。
下面将通过对一起国有资产权益受损行为的审计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其原因、影响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该案例发生在地的一家国有企业,该企业是当地重点支持的大型企业之一,拥有大量的国有资产。
在审计中发现,该企业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资产权益受损行为:首先,企业领导在采购过程中存在违规操作,存在虚构采购项目、贪污受贿等问题;其次,企业内部存在多处流程漏洞和内控不严,导致员工存在侵占企业资产的行为;再次,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资产出现闲置、丢失等问题;最后,企业委托的项目建设存在质量问题,导致相应的资产价值受损。
这些行为的存在对国有资产的权益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首先,领导层的违规操作不仅损害了企业的财务利益,还对企业的声誉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影响到了企业的经营发展。
其次,内部漏洞和侵占行为导致了资产的损失,不仅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了影响,还减少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此外,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也导致了资产的闲置和丢失,浪费了资源。
最后,质量问题导致的资产价值损失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还可能对社会造成安全风险。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解决。
首先,加强领导层的监管和审计监督,形成有效的内部治理机制,减少领导层违规行为的发生。
其次,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完善各个环节的规章制度,防止员工侵占企业资产。
再次,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建立科学的资产管理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置闲置和丢失的资产。
最后,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监管和质量控制,确保企业资产的价值充分实现。
综上所述,国有资产权益受损行为对企业和社会都造成了严重的损害,需要通过审计监督和相应的解决办法进行处理。
通过加强内部治理、完善内部控制、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加强资产管理和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监管,可以有效防止和减少资产权益受损行为的发生,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和稳定增值。
货币资金待处理财产损益分录例题我国《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规定,“待处理固定资产损益”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公司尚未处理的各种财产物资的净损失,期末如为贷方余额,反映公司尚未处理的各种财产物资的净益余。
在制度中同时明确规定年度终了本科目一般无余额。
而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并未明确提到这一科目,只是在讲到存货与固定资产时,提到“对于发生的盘盈、盘亏应及时进行处理,记入当期损益”。
可以说,上述相关规定在理论上讲是合理的。
但问题在于,当“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有余额时,按照《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就要将其明细科目的期末借方余额分别作为“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或“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项目,列示于资产负债表的资产一方 (若为贷方余额,以“—”号填列)。
这就意味着将“待处理财产净损失”在冲销之前视为企业资产。
从理论上看,这一处理方式存在下列缺陷:一是“待处理财产净损失”不符合资产的定义。
它既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也不是企业的一种经济资源,正相反,它是企业的盘亏,是损失;对于它的处理企业也不再拥有控制权,重大的项目,还需经过股东大会决议或经过主管部门的批示。
二是将“待处理财产净损失”列作资产,严重违背了谨慎性原则,虚夸了资产、所有者权益,有可能多计了利润。
三是这一做法不符合相关性与可靠性的要求。
将“待处理财产净损失”列作资产,或把“待处理财产损益”的贷方余额列为资产的减项,即用盘盈的资产来抵消企业资产总额,都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还会影响企业财务比率等指标计算的准确性,显然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决策。
例如,把待处理财产损失列在“资产”项下,因资产基数被不适当的放大了,会导致资产负债率缩小;反映变现能力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也会放大;其他财务比率也被不同程度的粉饰,这将会干扰对企业财务状况的正确评价。
四是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因为期末"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保留余额时,是作为资产在报表上列示,会使当期的费用或损失不能得到及时确认,收入和费用则不能进行正确配比。
、“待处理财产损溢”帐户是一个双重性质的帐户,用于核算企业在财产清查过程中查明的各种财产物资的盘盈、盘亏或毁损。
该帐户的借方,登记待处理财产盘亏或毁损数;贷方登记待处理财产盘盈数。
结转待处理财产盘亏或毁损时记到该帐户的贷方;结转待处理财产盘盈时记到该帐户的借方。
月末如有借方余额,反映尚未处理的财产物资净损失;如有借方余额,反映尚未处理的财产物资净溢余。
企业一般设置“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和“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两个明细分类帐户进行明细核算,以分别反映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盘盈、盘亏及其处理结果。
二、例如:(一)盘盈资产处理1.盘盈的各种材料、库存商品、固定资产等借:原材料库存商品固定资产贷:待处理财产损溢累计折旧2.流动资产的盘盈转销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贷:管理费用3.固定资产的盘盈转销借: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二)盘亏资产处理1.盘亏、毁损的各种材料、库存商品、固定资产等借:待处理财产损溢累计折旧贷:原材料库存商品固定资产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2.流动资产盘亏、毁损转销应先扣除残料价值、可以收回的保险赔偿和过失人的赔偿借:原材料其他应收款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剩余净损失,属于非常损失部分借: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属于一般经营损失部分借:管理费用贷:待处理财产损溢3.固定资产盘亏转销贷:待处理财产损溢4.物资在运输途中的短缺与损耗属于应由供应单位、运输机构、保险公司或其他过失人负责赔偿的损失借:应付账款其他应收款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属于自然灾害等非常原因造成的损失,应将扣除残料价值和过失人、保险公司赔款后的净损失借: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属于无法收回的其他损失,报经批准借:管理费用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国有资产权益受损行为审计案例分析摘要:通过案例分析,还原对A企业的审计流程,审计人员通过层层分解、相互取证、直面突破等方式,发现该企业存在借摘要:助设立小金库、领空饷、负毛利率销售、虚构业务套取资金、企业资金挪作个人股东私用等方式损害国有资产权益的行为。
通过总结收购前行为,指出对“民”转“国”的投资行为和审计开展过程中需重点关注的事项。
关键词:审计,“民”转“国”,国有资产权益关键词:0 引言近年来,不少民营企业面临融资困境,一些民营企业通过出让股权的方式化解资金危机,这契合了国有企业欲以资本迅速撬动产业布局、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强行业话语权的需求。
但在完成收购后,国有企业常常在财务投资理念下采用高授权式管理模式,保留民营企业的原董事长和原总经理,以稳定“军心”,仅派驻财务总监等作为管理代表监控或管控其财务状况。
然而,这种松散型管理模式很可能会导致无法及时纠正或遏制民营企业原有的违规行为,甚至滋生一些新问题,严重时还会直接损害国有资产权益。
本文以“民”转“国”审计案例为切入点,还原抽丝剥茧的审计场景,总结此类投资行为的事前审计和事后审计心得,供广大内审从业者参考。
1 案例背景民营企业A公司于2004年成立,是一家拥有某行业资质认证,可向下游客户供应配件的由多名自然人持股的制造业企业,拥有2家下属工厂。
因遭遇融资困难问题,A公司向国有企业抛出被收购兼并的橄榄枝。
国有企业B集团因看重A公司所在行业的未来成长性及该公司的牌照壁垒,于2016年11月对A公司进行增资收购,成为A公司的控股股东,并派驻财务总监携财务团队至A公司履行财务管理职责。
2019年,B集团根据审计计划对A公司进行审计。
2 审计过程及方法2.1 层层分解,确定疑点通过查阅可行性研究、财务报表、账务信息、行业背景等资料,并对A公司的偿债能力、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及现金流量状况进行纵向(历史数据分析)和横向(对比行业优秀值及竞争对手)分析,审计人员发现A公司存在以下突出问题:(1)综合应收账款周转率为1.69,低于行业平均值2.98,低于竞争对手值3.51。
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度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结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审计署于2007年3月至6月对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大银行)总行及部分分支机构2006年度资产负债损益情况进行了审计。
一、基本情况及总体评价审计结果表明,光大银行近年来不断加大改革力度,调整资产结构,注重产品创新,风险管理能力逐渐加强,财务状况有所好转。
(一)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
据光大银行会计报表反映,2004至2006年,资产总额增长了42.50%,贷款总额增长了31.34%,存款总额增长了35.94%。
2005年以来该行通过改革授信审批体制、完善信贷投向政策等措施,不良贷款率从10.19%下降至7.58%,下降了2.61个百分点。
(二)经营效益有所提高,结构调整取得成效。
据光大银行会计报表反映,2004至2006年,光大银行年利润总额由18.13亿元增长到44.88亿元,总资产净回报率从0.35% 提高到0.47%,每股收益从0.18元提高到0.34元,营业费用收入比由24.25%下降到21.21%;非利息收入增长了101.85%,在总收入中的比例从3.17%上升到4.28%。
(三)不断拓展经营空间,部分业务具有市场优势。
近年来,光大银行阳光理财、投资银行、财政代理等业务发展迅速,在同业中具有一定优势。
2007年5月,阳光理财业务余额超过600亿元,其中结构性理财产品发行量市场份额比例70%,短期融资券承销户数2005、2006连续两年在全国同业中排名第一,2006年代理中央财政非税收入和中央财政直接支付金额居同业第一位。
但审计也发现,光大银行在经营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违规问题和薄弱环节,需要加以纠正和改进。
二、审计查出的主要问题(一)违规发放贷款108.68亿元。
其中半数以上属于违规发放房地产贷款和向证券市场直接或间接提供信贷资金。
如2006年3月,光大银行福州华林支行在一房地产公司开发的项目还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的情况下,向其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2.5亿元;2003年6月至9月,光大银行广州东山支行采用伪造企业财务数据、仿冒企业法定代表人签名等手段,以向3家企业发放贷款的名义,向某证券公司提供信贷资金1.3亿元。
一、无形资产审计案例(一)案例线索及分析案例一:注册会计师张刚审计新兴公司2001年度会计报表时,了解到该公司2001年3月1日购买某项专有技术,支付价款240万元,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该项无形资产的有效使用年限为10年。
2001年12月31日,公司与转让该技术的单位发生合同纠纷,专有技术的使用范围也因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可能造成减值。
审计中未发现新兴公司进行账务处理。
案例一分析:《企业会计制度》第四十六条、《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第十五条规定:无形资产的成本,应自取得当月起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
如果预计使用年限超过了相关合同规定的受益年限或法律规定的有效年限,该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按如下原则确定:合同规定了受益年限但法律没有规定有效年限的,摊销年限不应超过受益年限;合同没有规定受益年限但法律规定有效年限的;摊销年限不应超过有效年限;合同规定了受益年限,法律也规定了有效年限的,摊销年限不应超过受益年限和有效年限二者之中较短者。
如果合同没有规定受益年限,法律也没有规定有效年限的,摊销年限不应超过10年。
《企业会计制度》第四十九条规定:无形资产应当按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对于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据此,注册会计师张刚应进行如下审计处理:案例二:注册会计师李文审计大华公司2001年度会计报表时,了解到大华公司从当年初开始研究开发一项新技术,至2001年9月10日研究成功,共发生开发费用150万元及律师费50万元。
为使该项新技术运用到生产中,大华公司发生相关费用30万元。
2001年11月,大华公司与可可公司签订协议,将开发的该项新技术出售给可可公司,双方协议价格400万元,可可公司于12月5日预付了300万元价款。
协议中规定,该项新技术出售给可可公司后,大华公司需继续提供售后服务,以保证可可公司使用该项技术所生产的产品必须达到大华公司规定的质量标准,如果1年内未能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可可公司有权原价返回大华公司。
2011年第8期中旬刊(总第453期)时代金融Times FinanceNO.8,2011(CumulativetyNO.453)根据2010年会计管理工作计划,财政部在总结《小企业会计制度》执行情况的基础上,充分借鉴《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经验,制定了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
通过学习《小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我们发现“意见稿”中与小企业会计制度相比,新设了“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且“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与企业会计准则指南中的相同账户用法也不一致。
在此,笔者拟对“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及其在小企业的应用谈一点看法,以期得到有关会计专家的批评和指导。
一、“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的结构(一)用途:“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核算小企业在清查财产过程中查明的各种财产盘盈、盘亏和毁损的价值。
另外,物资在运输途中发生的非正常短缺与损耗,也通过本账户核算。
(二)明细账户:“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下可设置“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和“处理固定资产损益”账户进行明细核算。
(三)性质:“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属于资产类账户。
(四)结构:借方登记盘亏资产的净值和批准转出的盘盈资产净值;贷方登记盘盈资产的净值和批准转出的盘亏资产净值。
小企业的财产损益,应查明原因,在期(年)末结账前处理完毕,处理后本账户应无余额。
二、待处理财产损益的账务处理小企业待处理财产损益的核算主要适用于小企业财产物资的盘盈和盘亏情况。
除了库存现金长短款意外,小企业财产物资的盘盈和盘亏一律通过“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核算。
具体情况如下:(一)盘亏、毁损的各项资产,按照残料价值,借记“原材料”等账户,按照可收回的保险赔偿或过失人赔偿,借记“其他应收款”账户,按本账户余额,贷记“待处理财产损益———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账户或“待处理财产损益———待处理固定资产损益”账户,按照其借方差额,如属于经营损失,借记“管理费用”账户;如属于非常损失,借记“营业外支出”账户。
案例:待处理财产损益审计
待处理财产损益审计,主要审查企业资产盘点表、资产损益报告等资料,验证企业财产损益的真实性和会计财务处理的正确性;有无将以前年度的费用、亏损或当期费用列入待处
理财产损益账户长期挂账,虚增当期利润的情况;检查待处理财产损益未进行处理的原因是
否为了虚增利润或隐瞒亏损。
【审计案例】
[案例1] A公司1996年8月末“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借方余额为460万元,其中,从
应收账款、呆死账中转入100万元;商品削价损失80万元;应列未列费用140万元;人为因素虚列销售、虚增毛利所造成的亏损转入140万元。
[案例2] B公司平时少转成本,虚增利润,造成库存商品账实不符,遂从库存商品二级账中转出85万元的亏损,列入“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
[案例3] 某市尿素厂1995年12月末“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借方余额为198万元,其中1992年发生水灾淹没化肥形成损失挂账91万元;因管理不善造成产成品亏损计107万元,均挂账未转。
上述三个案例中,前两个案例所核算的内容远远超出了“待处理财产损益”科
目的核算范围,属于乱用会计科目人为调节(虚增)损益,粉饰企业财产状况的行为。
后一个案例从核算内容上看虽未超出该科目核算范围,但将正常的费用和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长期挂账不作转销处理,同样虚增了企业的资产和利润数额。
【案例评析】
从以上三例有关“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使用不当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时下“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和“待处理财产损益”三个账户(当然还有其他一些账户),既是企业资产总量和质量信息的“放大器”,也是任意调节企业盈亏的主“操纵杆”,其中又以“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所扮演的角色最为突出。
对此账户的设置和应用所产生的弊端,审计人员不能不做一个较深入的分析。
按照企业经济学中的“经济人”理论,企业作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市场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对其自身所拥有和控制的资财,享有完整意义的财产权利。
这一点在资本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合一的私人资本企业中,是十分清楚的。
即使是在资本的最终所有权、法人财产权和经营管理权发生分离的公众资本企业中,基于委托.一代理关系所授受的企业法人财
产权和经营管理权也是完整产权,不应剥夺和分割,所有者的权利主要体现在资产受益、重
大决策和选择经营管理者等方面,不必要也不可能对企业资产营运和处置等经营业务的细枝末节直接干预。
像资产营运中所发生的财产损失和溢余这类问题,企业完全有权依据公认会计准则即时处理,而不必挂账等待企业外部的上级审批后才予以转销。
西方财务会计中普遍没有“待处理财产损益”之类的账户就是最明显的反证。
事实上我国《全民所有制企业工业企业法》等企业法规条文中,也规定企业有“资产处置权”之说,可惜只是纸上谈兵。
就会计准则而言,中西会计准则中都强调会计信息的收集、处理和报告应遵循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谨慎性(稳健性)原则的要求。
权责发生制要求按照经济权利、经济责任是否实际发生来认定和计量企业的收入、费用;配比原则则要求将各会计期间的收入、费用在因
果关系的基础上相互配比;稳健性原则更要求对企业可能发生的费用、损失作出合理预计,
对可能发生的收入、利润则不作预计和认定;此外,客观性原则也要求企业的会计资料、会
计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可靠,不得虚构和隐瞒。
而设置“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则把事实上已经发生的费用、损失和溢余挂账列作资产(或负数资产),以上述会计准则的精神来衡量,设置这一账户显然有悖于基本会计准则的要求。
从账户设置的报表编制原理分析,两栖共同性账户一般多只在同一人名或客户的债权债务类账户中使用,且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对于其中有借方余额的明细账户,应列为资产,而对有贷方余额的明细账户,则列为负债,以如实反映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数额。
而按现行制度规定“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不管出现何种方向的余额,均在资产方反映,这就不可避免地混淆资产和权益,夸大或缩小资产和权益的总量及其构成,以及为人为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大开方便之门。
正是由于“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的设置存在以上弊端,它在应用中所造成的会计信息扭曲失真问题是十分严重的。
一是将本来子虚乌有的“资产”煞有其事地列入资产负债表等报表,虚增了企业资产和利润数额,造成严重误导(说严重点是欺骗)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投资与信贷决策的恶果;二是为数不少的企业利用该账户随意混淆、调节资产、费用和损益,成为某些
管理者获取不正当的经济和政治利益的杠杆;三是其中藏污纳垢,为少数贪污腐败分子的不
法行为开了一个极为方便的“户头”。
【解决方案】
为防范乃至根本杜绝“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的设置和使用所带来的弊端,可考虑采用以下三种方案:
一是继续保留使用该科目,但对该科目的核算内容组织全面清理。
财政主管部门应严格界定该科目的核算范围,各级会计主管机关、审计和社会中介监督组织应开展对该账户核算内容的重点专项检查,对超出范围的核算内容以及违规使用该账户的行为,应敦促把其清理出局,并对相关责任人员给予严肃处罚。
二是改造使用该科目,对其科目属性、级别、核算内容及其在报表上的填列方法作重大调整。
可以考虑取消“待处理财产损益”一级科目,在所有者权益类的“资本公积”科目下,设置“待处理财产损益”二级分类科目。
对于在企业处理权限范围内的财产损益,不通过该科目核算,在发生时原则上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列管理费用或营业外收支科目),能够确定过失人或可获保险赔偿的损失部分,则列入“其他应收款”科目;对于超出企业处理权限的资产净损益(如非常损失扣除保险赔偿后的损失部分),在报经批准前可列入该科目,借(或贷)记“资本公积——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贷(或借)记有关
资产类科目;在报经批准后,借(或贷)记“营业外支出(或营业外收入)”科目,贷(或借)记“资本公积——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
报表项目亦作相应调整。
将“待处理财产损益”列作“资本公积”科目的从属科目,与现行制度中对“法定财产重估增值”的会计处理有相通之处。
因为从理论上讲,企业经营的根本目标就是追求业主权益的增长,所有者对企业经营承担最终的风险,与此对应,也享有终极的权益,将财产损益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实乃顺理成章。
三是彻底取消“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资产负债表等报表中,亦相应取消相关项目。
凡发生有关资产损益事项,企业有权根据相应会计准则和法规的精神,即时自行进行会计处理,无需报经有关部门批准。
上述三种方案,第一种方案立足于维护现行会计制度,对科目使用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倾向于通过清理整顿的办法加以解决。
但如前文所述,“待处理财产损益”账户在设置上就不科学,在使用中弊端丛生,试图通过清理整顿的办法加以规范,不仅事实上很难做到,即使做到了,也解决不了由该账户所产生的混淆资产与权益、伸缩资产与权益总量等根本问题。
因此该方案为下策,不宜采用。
第二种方案立足于对现行会计制度的改造,既照顾现时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实情,继承保留了“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的部分核算内容,又对科目属性、级别进行了变移处理,克服了现行制度中科目定性与核算办法的弊端。
改造后所提供的资产、权益和损益等会计信息,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也比较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因此不失为一种较为现实可行的方案。
但是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实行政企分离,企业应具有完整的财产权利和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中国会计制度亦应与国际会计制度接轨,以这样的长远眼光看问题,该方案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改革的不彻底性,此乃中策。
第三种方案放眼未来,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以及与国际会计制度接轨的视角,来审视问题,其解决问题的思路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实乃上策。
但目前付诸实施的条件似乎还不太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