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患者的护理(中医内科护理学) 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22.00 KB
- 文档页数:52
中风(中经络)后遗症期的辨证施护临床护理及体会
【摘要】通过对我科18例中风(中经络)后遗症期患者施行中医辨证护理,即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中医整体护理,针对患者具体证型进行辨证施护,结果发现辩证施护对于促进肢体、语言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中风(中经络)后遗症期; 辨证施护;体会中风又名“卒中”,多由忧怒,饮食不节,恣酒纵欲等因,以致阴阳失调,脏腑气偏,气血错乱所致[1]。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蹇涩,或不经昏仆仅见口眼歪斜为主症的一种疾病。病机多因素体痰热内盛、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加之饮食、情志、劳倦不调等诱因所致。中医辨证可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现将我们针对辨证为中经络各型后遗症期患者运用中医辨证护理的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2009年1月至2009年5月住院的中风8周后(即后遗症期)患者共18例,男12例,女6例。中医诊断按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制定的中风病中医诊断[2],其中辨证为中经络者:气虚血瘀证8例,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6例,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2例,阴虚风动证1例,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1例。
2 中医一般护理
2.1 病室宜安静,光线柔和,避免噪声、强光等一切不良刺激。
2.2 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
2.3 患肢应保暖防寒,并防止肢体受压,以免发生畸形。每4 h做1次肢体被动运动和按摩,每次20 min,帮助患者做关节伸展、内旋、外展等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并将肢体保持在功能位置[3]。
2.4 加强口腔、皮肤及眼睛的护理,可用银花、甘草水清洗口腔以解毒,菊花水洗双眼以明目,生姜水擦洗全身皮肤以祛风散寒,活血通络。
中风及其中医辨证护理
【摘要】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中风的临床特征是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等为主要表现。因其起病急,变化快,见证多,而且病情重,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加强护理是提高临床治癒率、减少合并症,降低死亡率的重要环节。所以,要特别重视辨证护理。
【关键词】中风;中医辨证;护理
中风以突然昏仆,不醒人事,伴口眼歪斜,语言不清,半身不遂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又称”卒中”、”类中”。多发生中老年人,涉及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血栓等脑血管疾病,是引起中老年人死亡病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做好中风病人的临床护理的同时发挥中医特色,加强辩证施护,对减少死亡及病残率很有必要。
1中风的辨证分型[1]
1.1肝阳暴亢型:证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謇,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便秘尿黄,舌红或,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1.2 痰热腑实型:证见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黏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
1.3 风痰阻络型:证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弦,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1.4 气虚血瘀型:证见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强语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黯淡,苔薄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1.5 阴虚风动型:证见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或黯淡,少苔或光剥,脉弦细或数。
2辨证施护
2.1肝阳暴亢型平肝泻火,熄风通络。(1)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新鲜凉爽,严格限制探视,避免噪声和一切不良刺激(如暴恕、惊恐等),解除因突然发病而产生的恐惧、急躁、忧虑等情绪,使情绪稳定。(2)入睡困难,烦躁不安者,可遵医嘱适当服用安定,或睡前按摩涌泉穴100次。(3)饮食应清淡甘寒,如绿豆、芹菜、菠菜、冬瓜、丝瓜、梨等,忌食羊肉、鸡肉、狗肉、大蒜、葱等辛香走窜之品。
中医内科护理学
1.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的主要鉴别依据:
2.
1)病室要凉爽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以利于散热祛湿清暑;2)可用鲜藿香,鲜佩兰洗净后以开水泡之而代茶饮,亦可用苡仁,绿豆煮汁饮用,以利于湿邪自小便排出;3)忌食油腻,甜食,生冷之物,以防损伤脾胃致暑湿之邪缠绵难解,宜食清淡易消化的食品;4)头身疼痛较重者,可采用刮痧疗法
3.哮证发作的主因为宿痰内伏于肺,由于痰的成因不一,故有寒痰与热痰之分。
1)寒痰:屡感风寒失于表散,寒邪深入肺腧,或饮食生冷,肺气受伤,皆可使上焦津液不布,凝聚而为寒痰,内伏于肺,遇诱因而触发,病后或素体阳虚者较易患此证,且病情更为深痼
2)热痰:饮食甘肥酸咸太过,伤及脾胃,内酿痰热,上干于肺,聚而不散,亦往往随感而发,或为寒痰内郁化热,以致转为热痰,病后阴伤或素体阳盛者,每易变生此证
4.热哮症状:气喘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肋胀,咳呛阵作,咳痰色黄或白,粘浊稠厚,排吐不利,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饮,不恶寒,舌苔黄腻,质红,脉弦滑或滑数
5.咳嗽风燥伤肺型表现及护理
症状表现:干咳频作,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痰中带血丝,口干,初起可伴有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苔薄白或薄黄,质红,干而少津,脉浮数或小数
护理:1)汤药宜少量多次服用,也可将汤雾化吸入;2)痰中带血者可用鲜小蓟或白茅根煎汤代茶,干咳无痰,或痰少难出者,可用梨炖白蜜服用;3)可食用梨粥,玉竹粥,藕粥,荸荠等清凉润肺食品。忌辛辣温燥之品;4)若兼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苔薄白而干者,为风寒燥邪相兼为患,当以疏风散寒,润肺止咳为护治法则,以杏苏散为代表方用药,饮食等皆宜温而不燥,润而不凉。
1、辩证施护:就是护理患者必须运用中医四诊八纲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患者的主诉、症状、体征,根据不同的病因、不同的机体反应、不同的病情,区分不同的证,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法。
2、气虚的主症:头晕目眩,少气懒言,自汗,活动时诸症加剧,易感外邪,不耐疲劳,面色少华,舌淡,脉虚无力。可见于慢性久病,年老体虚,元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者。
3、血虚的主症:面色苍白或萎黄,口唇、爪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舌质淡,脉细无力。多由失血过多,或脾胃虚弱化生血液不足,或久病不愈,肠中虫积,营血消耗过多所致的脏腑、经络、形体失养表现。血虚症常见于心、肝、脾的病变。】
4、血瘀的主症:痛处固定,或刺痛拒按,或淤积结成肿胀(如肝脾大、腹腔肿大等),面色黧黑,肌肤甲错,或有紫斑,或红或赤等,如淤血乘心,扰乱心神,又可出现乱语、发狂,舌质青紫,或有瘀点,脉细涩。多由离经的血液不能及时排出或消散,而瘀滞于某一处,或血液运行受阻,淤积于经脉或器官之内所致。因淤血部位不同,其证候表现各异。
5、寒饮(痰)阻肺主症:咳嗽,气喘,喉中有痰鸣声,痰稀薄如泡沫,怕冷,受寒可使咳嗽加重,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沉弦。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等。
6、肝风内动之阳亢化风和热极生风的区别:
阳亢化风:头部抽引疼痛,头晕目花,口眼涡斜,肢麻或震颤,舍强,舌体偏斜抖动,言语不清,甚则猝然晕倒,手足拘急或抽搐,舌苔薄,舌质红,脉弦。多见于原发性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热极生风:高热,肢体抽搐。两目上翻,项强,角弓反张,四肢抖动,神志昏迷。舌苔黄,质红,脉弦数。多见于急性发热病的高热惊厥,婴幼儿尤易发生。
中医内科护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供护理学专业用)
一、一般情况
《中医内科护理学》是面向我校护理学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属于中医护理课程模块,该课程是临床护理学科的一门主要课程,也是其他各科临床护理的基础,在护理专业课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本课程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整体观念、辨证施护为核心,以护理程序为框架,以整体护理为目标,突出护理的临证思维,对中医内科护理学进行系统的阐述。它融汇了中医内科护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既具有鲜明的中医护理学特色,又将现代护理学的理念贯穿其中。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中医内科临床护理的基本操作技能。通过对中医内科常见病证的系统讲述,使学生能够运用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护理,以辨证施护的原则观察及护理内科临床各类常见疾病。同时,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医护理的兴趣,在今后临床护理、护理教育以及护理研究中能够发挥和弘扬中医护理的特色。
中医内科护理学的先修课程有中医护理学基础Ⅰ、中医护理学基础Ⅱ、中医护理学基础Ⅲ、营养与食疗学、辨证施护等基础课程,后续课程有外科护理学、妇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临床课程,本课程是在学习掌握中医相关基础课程知识的基础之上,将中医护理的基础知识与临床有机的结合起来的一门课程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
1第一章热病病证
1.1第一节风温
【目的】
能够运用所学的风温的相关知识指导临床对该病证的护理。
【要求】
1、掌握风温的概念、病机、护治原则、主要护理问题、辨证施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