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气象灾害
- 格式:ppt
- 大小:6.42 MB
- 文档页数:30
对中国影响较大的几种气象灾害(一)干旱干旱是我国最普遍、最严重的气象灾害。
例如,在1928年至1929年的陕西旱灾期间,全国940万人口中有25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
解放后,干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仍在不断发生。
1951年至1988年,平均每年受干旱影响的耕地面积约为3亿亩(1亩=666.7平方米)。
近30年来,因干旱损失粮食1532.1亿公斤,占我国粮食损失总量的50%。
虽然干旱在中国分布最广,但各地干旱程度不同。
1951-1990年,我国有4个明显的干旱中心,即阴山与秦岭之间的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西部;南岭以南的广东和福建南部、云南和四川南部;其次是阴山以北的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南部;湘南。
干旱灾害在中国几乎每年都有发生,但其严重程度随节奏而变化。
从1951年到1990年,干旱面积最大的时期是1958-1962年、1971-1981年和1986-1988年,而轻微干旱的时期是1950-1957年和1980-1986年。
干旱的总趋势是上升。
(二)雨涝内涝是指长期降雨造成的大量积水和径流淹没低地而造成的灾害。
它是我国东部和南部严重的气象灾害。
雨涝的发生受地理位置、地形、降水、植被、土壤等条件的制约。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季风气候显著,雨涝时空分布明显。
据研究,我国主要内涝区分布在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以东地区,并将该地区划分为南岭、大别-秦岭、阴山四个频发区。
中国西部雨水很少,只有四川是雨涝频发的地区。
根据历史雨涝统计,雨涝最严重的地区主要有:(1)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内涝次数最多、范围最大的地区,内涝主要发生在4~11月,5~9月内涝次数最多;(2)湘赣地区雨涝主要集中在5-7月;(3)淮河流域雨涝主要集中在6-7月;亚雨区和涝区:(1)长江中下游地区,5-7月雨涝最多;(2)南岭、武夷山地区5~7月雨涝最多。
(3)海河及黄河下游,6-8月雨涝最多;(4)四川盆地7-9月雨涝最多。
西北地区、内蒙古和青藏高原是中国内涝最少的地区,其次是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东北地区。
中国的气候与气象灾害气候和气象灾害是中国国土面临的重要挑战。
中国庞大的面积和多种地理环境造就了其多样化的气候类型,从寒冷的高山地区到温带和亚热带气候。
然而,正是这种多样性使得中国容易受到各种气象灾害的影响,如洪水、旱灾、台风和暴雨等。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气候特点以及所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
中国的气候特点中国地跨东经73°33'到135°05',北纬18°03'到53°33'之间,境内形成了多种气候带。
根据不同的气候类型和地理位置,中国可分为寒冷的北方地区、温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
北方地区主要受到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冬季寒冷而干燥,夏季炎热而湿润。
南方地区则主要受到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冬季相对温暖而湿润,夏季炎热而潮湿。
中国的气象灾害1. 洪水:中国是一个多河流的国家,在夏季和秋季,大量降雨会导致河流水位上涨,并可能引发洪水。
洪水给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造成了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2. 旱灾:尽管中国整体上降雨充沛,但某些地区却经常面临干旱的威胁。
干旱对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管理造成了严重影响,导致作物减产、牲畜死亡和饮水困难等问题。
3. 台风:台风是中国南部和东部海岸的常见气象灾害。
这些热带风暴经常带来狂风、暴雨和海啸,给当地居民和基础设施造成严重破坏。
4. 暴雨:中国的气候多变,某些地区时常受到暴雨袭击。
暴雨造成的降水量巨大,可能引发山洪、泥石流和滑坡,给当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应对气候与气象灾害的措施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一直致力于减轻气候和气象灾害带来的影响。
下面是一些针对不同灾害的主要应对措施:1. 洪水管理:为了减轻洪水带来的危害,中国实施了一系列防洪措施,包括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加强河道清淤和完善洪水警报体系等。
2. 干旱应对:为了应对干旱,中国积极推动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并加强干旱灾害的监测与预警。
第7节 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类型和分布。
2.了解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类对气候资源的利用。
3.知道寒潮、台风、洪水等灾害性天气的成因及危害。
4.学会根据气候资料分析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和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
解读1: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中国东部的季风气候和西部的干旱气候中考1度较小。
平时以了解为主,结合自然现象学会应用。
解读2:季风气候的特点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难度较小。
解读3:干早地区气候的特点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寒潮台风、洪水的危害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有时和图示相结合综合考查,难度较小。
知识点01 我国东部的季风气候我国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在我国东部有较大范围的季风气候。
(一)类型自南向北分布着 气候、 气候和 气候。
(二)分布是季风气候区。
(三)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影响①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如下:雨热同期-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月份分配不均。
(2)我国季风气候的形成冬季风 夏季风 源地 亚洲蒙古、西伯利亚一带 太平洋、印度洋知识精讲目标导航(3)季风气候的影响夏季:我国东部季风区气温高,降水丰富,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
冬季:我国北方冬季气候寒冷,大雪会影响公路、铁路、航空和内河航运。
在牧区,冬季的“雪暴”可能会冻死大量的牲畜,但北方作物生长期长,能够积累更多的营养。
冬季的大雪不但会冻死一些危害农作物的害虫,而且还会像地毯-样保护庄稼不受冻害。
我国南方的气候温暖,农作物的成熟期较短。
海南省就是利用其“暖冬”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丰富了人们冬季的菜篮子。
【能力拓展】①除季风气候外我国还有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高山气候。
②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为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或不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为非季风区。
我国地域广大,地势复杂,季风气候明显,是世界上气象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
影响我国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洪涝、干旱、热带气旋、冷害、冻害、寒害、暴雪、沙尘暴、大雾、冰雹、雷暴、龙卷、大风、热浪、干热风、连阴雨等。
每年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占整个自然灾害损失的70%以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6%左右。
而与气象条件有关的水土流失、泥石流、滑坡、崩塌、沙漠化、地面沉降、森林和草原火灾及农、林、草原病虫害等生态环境灾害的间接经济损失更是无法统计。
我国气象灾害的主要特点是: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群发性强,连锁反应显著,灾情严重等。
暴雨洪涝1。
概述洪涝通常是它指由于江河洪水泛滥淹没农田和城乡或因长期降雨等产生积水或径流淹没低洼土地,造成农业或其他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河流众多,季风气候十分显著。
由于降水在季节上的分布极不均匀,全年降水大多集中在夏半年,降水年际变化又十分明显,因而洪涝灾害甚为频繁,是影响我国国计民生的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
据1950~1999年资料统计,我国平均每年洪涝灾面积为942。
4万公顷,严重洪涝年份农田受灾面积可达1300万公顷以上。
例如,1954年是建国以来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年,这一年全国洪涝受灾面积达1600万公顷;其中长江流域就有317万公顷;耕地被淹,3.3万人死亡。
根据洪涝的表现形式及危害的不同,可分为洪灾、涝灾。
湿害。
其中:洪灾是指因江河洪水泛滥,淹没农田和城乡,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现象。
依照江河洪水成因的不同,又有暴雨洪水、融雪(冰川)洪水、冰凌洪水、风暴潮洪水等,其中又以暴雨洪水造成的损失最为严重。
涝灾是指因长时间大雨或暴雨产生的积水或径流淹没低洼土地所造成的灾害。
湿害是指因长期阴雨(降水强度不一定很大),地下水位升高及洪、涝灾过后排水不良或早春积雪(或表面湿冻土)迅速融化,在土壤尚未化通时水分下渗受阻等,使土壤水分长期处于饱和状态引起的灾害。
我国气象灾害有哪些?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主要有这些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主要有这些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为频繁而又严重的灾害,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十分频繁、灾害种类甚多,每年由于干旱、洪涝、台风、暴雨、冰雹等灾害危及到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国民经济也受到了极大的损失,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我国气象灾害有哪些吧!干旱干旱是在足够长的时期内,降水量严重不足,致使土壤因蒸发而水分亏损,河川流量减少,破坏了正常的作物生长和人类活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
其结果造成农作物、果树减产,人民、牲畜饮水困难,及工业用水缺乏等灾害。
干旱是影响中国农业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
据统计,中国农作物平均每年受旱面积达3亿多亩,成灾面积达1.2亿亩,每年因旱减产平均达100亿~150亿公斤,每年由于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
中国420多个城市存在干旱缺水问题,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个。
全国每年因城市缺水影响产值达2000亿至3000亿元。
暴雨暴雨是短时内或连续的一次强降水过程,在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排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给农业带来灾害,甚至会引起山洪暴发、江河泛滥、堤坝决口给人民和国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中国气象部门规定,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
长江流域是暴雨、洪涝灾害的多发地区,其中两湖盆地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受灾尤为频繁。
1983、1988、1991、1998和1999年等都发生过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
台风台风是在热带海洋大气中形成的中心温度高、气压低的强烈涡旋的统称,造成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等恶劣天气,是破坏力很强的天气现象。
因其造成的损失年平均在百亿元人民币以上,像2004年在浙江登陆的“云娜”,一次造成的损失就超过百亿元人民币。
此外,“泰利”、“卡努”、“布拉万”带来的大风和强降雨也给农业和渔业生产带来较大影响,其中“泰利”使福建省福州、南平、三明、漳州、龙岩等6市13个县(区、市)3.9千公顷农作物受灾,“布拉万”对东北地区影响最重。
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作为一个拥有广袤土地面积的国家,中国的气候特征多种多样。
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以及季风的影响,中国的气候可分为北亚气候区、温带气候区、亚热带气候区和热带气候区。
在北亚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短暂而凉爽。
西伯利亚的寒流带来的冷空气使得这个地区的冬季异常寒冷,甚至会有严重的冰冻灾害。
而夏季,受到蒙古高原的干燥冷空气的影响,这个地区主要受到干旱的困扰。
温带气候区包括江淮平原、黄淮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这个地区的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而潮湿,冬季寒冷而干燥,春季温暖多雨,秋季凉爽宜人。
华北地区和江淮地区的旱涝灾害相对较为严重。
夏季高温加上降雨不足,会导致旱灾的发生;而秋季的台风频繁,加上持续降雨,可能引发洪涝灾害。
亚热带气候区则包括了长江以南的地区。
这个地区特点是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暖多云。
在夏季,季风的影响下,湿润的空气从南海吹至陆地,导致长时间的降雨。
这种气候特征使得亚热带地区经常受到台风的侵袭,台风引发的强降雨是这个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热带气候区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和海南岛。
这个地区的气候特点是炎热潮湿,全年温差不大。
这种气候条件使得热带地区常常受到强降雨的影响,所以洪涝灾害是主要的气象灾害类型。
除了上述气候特征外,中国还面临着一系列的气象灾害。
其中,旱灾是中国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尤其是在北方地区和黄河流域。
降雨不足会导致农作物的减产和贫困的加剧。
洪涝灾害也是中国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尤其是在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台风、暴雨引发的洪水可能导致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此外,中国还有地质灾害,如地震、泥石流和滑坡等。
在南方地区,特别是四川盆地和云南省,经常发生地震。
中国还面临着台风和沙尘暴等其他气象灾害。
为了减少气象灾害的影响,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加强防洪工程建设、提高抗旱能力、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等。
此外,不断推进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也是减少气象灾害的重要途径。
通过共同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强气象科学研究,中国和其他国家可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减少灾害的发生。
中国的气候与气象灾害气候与气象灾害是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中国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从东部的沿海地区到西部的高山峡谷,气候差异明显。
这种多样性导致了中国在气候和气象灾害方面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气候特点,以及一些常见的气象灾害,并分析其对经济、农业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中国的气候可以分为北方季风区和南方季风区。
北方季风区主要是寒冷的冬季和炎热的夏季,而南方季风区则具有温暖潮湿的气候。
这种季风影响导致中国的降水分布不均匀。
在南方,雨季较长,降水充沛,但也容易引发洪水和泥石流等灾害。
而在北方,降水相对较少,干旱成为常见的问题。
这种气候特点给中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中国经常遭受的一种常见的气象灾害是台风。
每年夏秋季,尤其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台风经常来袭。
台风带来的强风和暴雨对当地的基础设施和居民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房屋倒塌、农田受损、交通中断等问题频发,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除了台风,中国还经常遭受地震的袭击。
地震是地壳运动造成的自然现象,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力。
中国是地震高发区之一,地震频率较高。
例如,2008年的汶川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震对人们的生活、经济和社会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中国还面临着干旱和洪水等气象灾害。
干旱对农业产生严重的影响,导致作物歉收和草原退化。
洪水则带来了严重的破坏,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近年来,中国的洪涝灾害频发,特别是在重庆、湖南等地。
气候与气象灾害对中国的经济、农业和人民生活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农作物的减产导致粮食供应不稳定,经济发展受到抑制。
灾害还导致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人民带来了痛苦和困难。
因此,应对气候和气象灾害成为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为了应对气候和气象灾害,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例如,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提前预防和减少灾害的发生。
此外,也注重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通过科技手段提高农作物的抗灾能力,减少灾害造成的农业损失。
《中国的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讲义一、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
中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发生十分频繁、灾害种类甚多、造成损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
(一)干旱干旱是指长期无雨或少雨,导致土壤水分不足、作物水分平衡遭到破坏而减产的气象灾害。
在中国,干旱的分布范围广泛,华北地区常常出现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则多伏旱,西南地区易发生冬春连旱。
干旱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影响水资源的供应,造成人畜饮水困难,还可能引发土地荒漠化等生态问题。
(二)洪涝洪涝灾害包括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两类。
洪水灾害是指由于暴雨、融雪、冰凌、风暴潮等引起江河湖泊水量迅速增加、水位迅猛上涨而引发的灾害;雨涝灾害则是指因长期大雨或暴雨产生的积水和径流淹没低洼土地所造成的灾害。
中国的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东部季风区,尤其是长江、黄河、淮河等流域。
洪涝灾害会淹没农田、冲毁房屋和道路等基础设施,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三)台风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
每年夏季和秋季,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常常受到台风的侵袭。
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和风暴潮会摧毁建筑物、破坏农作物、影响交通运输,严重威胁着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寒潮寒潮是一种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
寒潮入侵时,会带来急剧的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
中国的寒潮主要发生在秋末、冬季和初春时节,北方地区受其影响较大。
寒潮可能会导致农作物遭受冻害,影响畜牧业生产,还会对交通运输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不便。
(五)沙尘暴沙尘暴是指强风将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 1 千米的天气现象。
中国的沙尘暴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
沙尘暴不仅会影响人们的出行和健康,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二、洪涝灾害(一)形成原因1、气候因素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这是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气候原因。
2、地形因素地势低洼的地区容易积水,形成洪涝。
《中国的气象灾害》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的类型、分布和成因。
2、掌握气象灾害对中国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3、学会分析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御措施。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的类型、分布和成因。
(2)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御措施。
2、难点(1)气象灾害形成机制的综合分析。
(2)如何在实际生活中有效应对气象灾害。
三、知识梳理(一)气象灾害的类型1、洪涝灾害(1)概念: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淹没大片地区,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其中,长江、淮河、黄河、珠江等流域是我国洪涝灾害的多发区。
(3)成因:自然原因包括降水集中、持续时间长、强度大;流域地形平坦,排水不畅;水系支流多,汇水面积大等。
人为原因有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道淤积;围湖造田,降低湖泊调蓄能力等。
2、干旱灾害(1)概念:干旱是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
(2)分布:在我国,华北地区春旱严重,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明显,西南地区冬春连旱时有发生。
(3)成因:自然原因包括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气温高、蒸发量大等。
人为原因主要是人口增长、工农业用水增加,以及水资源浪费和污染等。
3、台风灾害(1)概念: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气旋,常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等灾害。
(2)分布: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如广东、福建、台湾、海南等地。
(3)成因:广阔的高温洋面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能量;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使气流旋转形成气旋。
4、寒潮灾害(1)概念:寒潮是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灾害性天气。
(2)分布:主要影响我国北方地区,南方地区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3)成因: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区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