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学原理试讲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68.50 KB
- 文档页数:6
新编会计学原理基础会计教学设计前言会计学原理是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学生打牢专业基础知识和奠定专业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于新编会计学原理基础会计教学设计进行探讨,旨在为学生提供更为系统、实用和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基础会计学课程。
教学内容一、会计学基本概念本课程将全面阐述会计学基本概念,如会计、会计信息、会计对象、会计结构、会计公式、会计准则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会计学基础知识。
二、会计科目与账户会计科目和账户是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将介绍会计科目的划分和分类标准、账户的概念和分类、科目和账户的关系等,使学生清晰、准确地理解会计科目和账户的基本概念。
三、会计核算本课程将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围绕会计核算理论、会计账务处理方式、会计凭证的作用和处理流程、会计分录的编写和核算以及会计账务的调整和纠错等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会计核算内容。
四、会计报表会计报表是会计课程的重点内容,本课程将对会计报表的基本结构和内容、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和形式要求、财务报告分析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讲解。
教学方法一、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式问题和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独立分析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会计学原理基础知识。
二、课堂互动课堂互动也是本课程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小组讨论、问答、演练等方式,增强学生的交流、互动和合作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严谨而轻松的学习氛围。
三、实践教学由于会计学具有强烈的实践性,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会计学原理基础知识,本课程将通过实践教学形式,如案例模拟、现场调查、实际操作等,帮助学生跨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
教学评价本课程将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法,如作业提交、小组讨论、考试测评等,全面系统地评价学生知识掌握、思考分析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
同时,本课程也将及时跟踪和评估教学效果,不断进行教学修正和改善。
总结新编会计学原理基础会计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会计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意识和能力水平,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会计原理基础会计学教案第一章:会计概述1.1 会计的定义与职能1.2 会计的目标与基本假设1.3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1.4 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第二章:会计科目与账户2.1 会计科目的分类与设置2.2 会计账户的结构与特点2.3 账户的运用与示例2.4 会计分录与账户关系第三章:复式记账原理3.1 复式记账的基本原则3.2 记账方法与记账符号3.3 记账步骤与试算平衡3.4 会计分录与复式记账第四章:会计凭证与会计账簿4.1 会计凭证的种类与编制4.2 会计账簿的分类与登记4.3 账簿登记规则与错账更正4.4 会计报表的编制与分析第五章:财产清查与期末结算5.1 财产清查的方法与程序5.2 期末结算的内容与方法5.3 利润的计算与分配5.4 会计循环与会计分期第六章:财务报表与会计分析6.1 财务报表的组成与编制6.2 资产负债表的分析与解读6.3 利润表的分析与解读6.4 现金流量表的分析与解读第七章:账户式会计分录与调整7.1 账户式会计分录的编制7.2 调整分录与会计估计7.3 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变更7.4 会计差错与会计报表调整第八章:成本计算与成本控制8.1 成本计算的基本概念与方法8.2 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的计算8.3 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分析8.4 成本控制与成本管理第九章:管理会计与决策9.1 管理会计的职能与作用9.2 预算编制与控制9.3 成本效益分析与决策9.4 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第十章:审计与会计伦理10.1 审计的定义与目的10.2 审计程序与审计证据10.3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10.4 会计伦理与职业规范重点和难点解析:一、会计概述难点解析:会计目标的确立,会计基本假设的适用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内在联系,会计要素的分类与会计等式的运用。
二、会计科目与账户难点解析:会计科目的设计原则,账户的分类与运用,账户结构与会计要素的关系。
三、复式记账原理难点解析:记账原理在复杂业务中的应用,记账符号的识别与使用,试算平衡的检查方法。
一、教案名称:课程教案基础会计授课教案二、课时安排:45分钟三、教学目标:1. 了解会计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掌握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
3. 理解会计科目的分类和记账方法。
4. 能够运用会计知识进行简单的会计分录和账簿登记。
四、教学内容:1. 会计的基本概念和作用介绍会计的定义、目的和重要性。
解释会计与经济活动的关系。
2. 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介绍会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解释会计等式(资产= 负债+ 所有者权益)。
3. 会计科目的分类讲解资产类科目的分类和特点。
讲解负债类科目的分类和特点。
讲解所有者权益类科目的分类和特点。
讲解收入类科目的分类和特点。
讲解费用类科目的分类和特点。
4. 记账方法介绍借贷记账法的原理和规则。
讲解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
演示账簿登记的步骤和技巧。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要素、会计等式等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会计案例,让学生理解和运用会计知识。
3. 互动教学法: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4.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进行会计分录的编制和账簿的登记,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会计分录和账簿登记的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评估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或教参:《基础会计学》等。
2.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和讲解会计概念和示例。
3. 会计分录和账簿登记练习题:用于学生课堂练习和巩固知识。
4. 会计模拟资料:用于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经济活动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会计的作用和重要性。
2. 讲解会计基本概念和作用:使用教材或教参,详细讲解会计的定义、目的和重要性。
3. 讲解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通过示例,解释会计要素的分类和会计等式的应用。
4. 讲解会计科目分类:分别介绍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类科目的分类和特点。
基础会计学原理教学设计背景介绍会计学是现代企业管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学好基础会计学原理对于理解会计学的其他知识非常重要。
因此,设计一份基础会计学原理教学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会计学的基础知识和概念2.掌握会计学中的基本方程式3.熟悉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4.理解会计学的重要性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会计基础知识本章介绍会计学的定义、作用及相关法规法规,以及重要的会计职业素养。
具体内容包括:•会计的定义和作用•会计的法律法规•会计职业素养第二章:会计科目本章介绍会计科目的分类和定义,以及会计科目的基本原则。
具体内容包括:•会计科目的分类和定义•会计科目的基本原则第三章:会计方程式本章介绍会计方程式的概念和应用,以及会计方程式对账户的影响。
具体内容包括:•会计方程式的概念和应用•会计方程式对账户的影响第四章:会计记录与报表本章介绍会计的记录和报表,包括财务报表、会计凭证和簿记账户。
具体内容包括:•财务报表•会计凭证•簿记账户教学方式本课程采用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讲授教师将通过讲解课程内容来达到教学目标。
案例分析教师将提供相关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堂测试教师将在课堂上进行测试,以帮助教师和学生衡量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业教师将布置一定的作业,以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和巩固所学内容。
期末考试期末考试将包含学生所学内容的全部内容,以考核学生是否能够掌握课程中涉及的知识点。
实施计划本课程将采取以下实施计划:时间安排日期时间教学内容日期时间教学内容第1周周一9:00-11:00 会计基础知识第1周周二14:00-16:00 会计科目第2周周一9:00-11:00 会计方程式第2周周二14:00-16:00 会计记录与报表第3周周一9:00-11:00 课堂测试第3周周二14:00-16:00 案例分析第4周周一9:00-11:00 作业布置第4周周二14:00-16:00 作业分析第5周周一9:00-11:00 期末考试资源准备•手写笔记本电脑•教学幻灯片•相关案例•测试和考试试卷结论本课程的教学方案涵盖了会计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主要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掌握和应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实现教学目标。
基础会计会计原理教学设计概述基础会计会计原理是会计学的精髓,也是会计学习的基础。
本文将会讨论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会计会计原理。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 - 理解会计原理的定义和重要性 - 掌握会计等式和会计科目的基本概念 - 熟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和费用等概念 - 能够运用基础会计会计原理进行简单的会计处理教学内容和步骤一、会计原理的定义和重要性1.介绍会计原理的概念,解释其在会计领域中的作用和应用场景。
2.讲解会计原则的种类和重要性,比如企业账务中的货币计量、成本原则和业务实体原则。
3.引导学生思考会计原理对于日常生活和企业管理的作用。
二、会计等式和会计科目的基本概念1.介绍会计等式的含义和作用。
2.解释会计科目的概念和分类方式,例如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3.通过案例和实例,让学生学会将账单中的数据归类到相应的会计科目中。
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和费用等概念1.介绍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成本和费用的概念和特点。
2.辅助案例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各种概念的运用。
四、运用基础会计会计原理进行简单的会计处理1.通过实际的会计处理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基础会计会计原理的应用。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的会计处理。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透过理论知识的介绍来帮助学生掌握基础会计会计原理的核心思想。
2.案例分析法:通过精心设计的案例来帮助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3.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来让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基础会计会计原理。
教学评估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基础会计会计原理,教学设计如下的评估方式: 1. 课堂测验:在学完会计原理和会计科目相关的知识后,进行课堂测验以测量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来检验学生对于实际业务场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个人报告:要求学生对于课程所学内容进行个人思考和总结,通过个人思考和总结来检验学生对于该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会计的涵义(一)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理解会计的职能和特点。
掌握会计的目标和概念。
使学生对会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二)教学方法1.从会计产生的原因、条件,会计发展的过程,会计发展到现在所具的特点、职能归纳出会计的概念(三)重点难点1、理解会计的目标2、掌握会计的概念一、会计的概念我国会计学界对会计的定义: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和综合的核算和监督,并进而进行预测、控制、分析和决策,提供经济信息,参与预测决策的一种管理活动二、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一)会计的产生会计的起源: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
人类要生存,就要进行生产活动,必然会产生所费(人力、物力的耗费)与所得(劳动成果),便产生了专门记录和计算经济活动过程中所费与所得的会计。
1.原始社会——会计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处于萌芽时期,只是在生产的同时运用结绳记事、刻契记数方法记录生产活动和成果。
2.私有制出现——人们用货币计量,记录经济活动过程,会计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发展为独立职能。
3.文字产生以后,会计就产生了。
在我国,最早记载会计一词是公元前一千多年前,西周时期——会计开始命名,官厅会计发展,有严格的会计机构,设立专职官员掌管钱粮税赋会计事务,建立“日成”、“月要”、“岁会”报告制度,并设置了会计官员——司会, “零星算之为计,总和算之为会”,并以此出现“会计”一词。
在宋朝初期出现了“旧管(期初余额)、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实在(期末余额)”。
(二)会计核算方法的演进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核算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方法日趋完备,内容日益丰富。
1.原始社会末期,建立“盘点结算法”,采用盘存财产物资的方法进行记录2.西汉时期,在“盘点结算法”的基础上发展为“三柱结算法”,结算本期财产物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
其计算公式为:入-去= 余│││本期收入-本期支出= 本期结存3.唐宋时期,在“三柱结算法”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为“四柱结算法”,系统地反映经济活动全过程。
会计原理基础会计学教案第一章:会计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会计的定义、职能和目标掌握会计的基本原则和假设理解会计的信息系统和工作流程1.2 教学内容会计的定义和职能会计的基本原则(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实质重于形式)会计的基本假设(会计实体、持续经营、会计周期、货币计量)会计的信息系统和工作流程1.3 教学活动引入会计的定义和职能,引导学生思考会计的作用和重要性通过实例讲解会计的基本原则和假设,让学生理解其应用和意义演示会计的信息系统和工作流程,让学生了解会计的日常工作1.4 作业与评估要求学生回答会计的定义、职能和目标的问题让学生分析实例,运用会计的基本原则和假设进行解题第二章: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2.1 教学目标掌握会计要素的分类和内容理解会计等式的含义和应用掌握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2.2 教学内容会计要素的分类和内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会计等式的含义和应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借方、贷方和余额)2.3 教学活动引入会计要素的分类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各个要素的含义和相互关系通过实例讲解会计等式的应用,让学生掌握等式的平衡和变动练习编制会计分录,让学生熟悉分录的编制方法和步骤2.4 作业与评估要求学生回答会计要素的分类和内容的问题让学生分析实例,运用会计等式进行解题练习编制会计分录,并进行错误分析和修正第三章:会计科目与账户3.1 教学目标掌握会计科目的分类和命名规则理解账户的含义和结构掌握账户的开设和登记方法3.2 教学内容会计科目的分类和命名规则(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费用类)账户的含义和结构(账户名称、账户编号、借方、贷方和余额)账户的开设和登记方法(账页格式、账簿启用和交接)3.3 教学活动引入会计科目的分类和命名规则,引导学生理解科目分类的依据和命名规则通过实例讲解账户的含义和结构,让学生掌握账户的基本构成和功能演示账户的开设和登记方法,让学生了解账簿的记录和保管3.4 作业与评估要求学生回答会计科目的分类和命名规则的问题让学生分析实例,运用账户的含义和结构进行解题练习开设和登记账户,并进行错误分析和修正第四章:会计记账方法与会计分录4.1 教学目标掌握会计记账的方法和原则理解会计分录的含义和作用熟练运用会计分录进行记账4.2 教学内容会计记账的方法和原则(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会计分录的含义和作用(记录经济业务、反映账户变动)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借方、贷方和余额)4.3 教学活动引入会计记账的方法和原则,引导学生理解不同记账方法的差异和适用场景通过实例讲解会计分录的含义和作用,让学生掌握分录在记账中的应用和重要性练习编制会计分录,让学生熟悉分录的编制方法和步骤4.4 作业与评估要求学生回答会计记账的方法和原则的问题让学生分析实例,运用会计分录的含义和作用进行解题练习编制会计分录,并进行错误分析和修正第五章:会计账簿与会计报表5.1 教学目标掌握会计账簿的分类和作用理解会计报表的含义和结构掌握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5.2 教学内容会计账簿的分类和作用(日记账、总账、明细账、现金账、银行账、财务报表账)会计报表的含义和结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第六章:账户的运用与试算平衡6.1 教学目标理解账户的记账过程和规则掌握试算平衡的概念和作用运用试算平衡检查记账错误6.2 教学内容账户的记账过程和规则(记账方向、记账金额)试算平衡的概念和作用(余额平衡、发生额平衡)试算平衡表的编制方法(期末余额、期末借贷发生额)6.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讲解账户的记账过程和规则,让学生掌握记账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引入试算平衡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试算平衡的重要性练习编制试算平衡表,让学生熟悉试算平衡的编制方法和步骤6.4 作业与评估要求学生回答账户的记账过程和规则的问题让学生分析实例,运用试算平衡的概念和作用进行解题练习编制试算平衡表,并进行错误分析和修正第七章:日记账和总账的登记与核对7.1 教学目标掌握日记账的登记方法和规则理解总账的登记和核对过程掌握错账的查找和更正方法7.2 教学内容日记账的登记方法和规则(时间顺序、借贷方向)总账的登记和核对过程(账户分类、借贷方向)错账的查找和更正方法(划线更正法、补充更正法、红字更正法)7.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讲解日记账的登记方法和规则,让学生掌握日记账的记账要点引入总账的登记和核对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总账的作用和核对的重要性演示错账的查找和更正方法,让学生了解不同更正方法的适用场景7.4 作业与评估要求学生回答日记账的登记方法和规则的问题让学生分析实例,运用总账的登记和核对过程进行解题练习错账的查找和更正,并进行错误分析和修正第八章:财务报表的编制与分析8.1 教学目标掌握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理解利润表的编制和结构掌握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和分析方法8.2 教学内容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资产项目、负债项目、所有者权益项目)利润表的编制和结构(收入项目、费用项目、净利润)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和分析方法(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8.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讲解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让学生掌握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步骤引入利润表的编制和结构,引导学生理解利润表的构成和作用演示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和分析方法,让学生了解现金流量表的重要性8.4 作业与评估要求学生回答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的问题让学生分析实例,运用利润表的编制和结构进行解题练习编制现金流量表,并进行错误分析和修正第九章:会计调整与期末结算9.1 教学目标理解会计调整的概念和原因掌握会计调整的方法和步骤掌握期末结算的流程和注意事项9.2 教学内容会计调整的概念和原因(会计估计变更、会计政策变更)会计调整的方法和步骤(调整分录、调整报表)期末结算的流程和注意事项(结账日期、结账调整、财务报表披露)9.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讲解会计调整的概念和原因,让学生掌握会计调整的背景和适用情况引入会计调整的方法和步骤,引导学生了解调整的会计处理过程演示期末结算的流程和注意事项,让学生熟悉结账的操作和要求9.4 作业与评估要求学生回答会计调整的概念和原因的问题让学生分析实例,运用会计调整的方法和步骤进行解题练习期末结算的操作,并进行错误分析和修正第十章:会计规范与会计制度10.1 教学目标理解会计规范的含义和作用掌握会计制度的内容和要求了解会计职业伦理和法律法规10.2 教学内容会计规范的含义和作用(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规范性文件)会计制度的内容和要求(财务会计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第十一章:会计信息化与会计软件理解会计信息化的概念和发展趋势掌握会计软件的分类和功能学会使用常见的会计软件进行基本操作11.2 教学内容会计信息化的概念和发展趋势(电算化、云会计、大数据)会计软件的分类和功能(财务软件、ERP软件、移动应用)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软件安装、数据输入、报表)11.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讲解会计信息化的概念和发展趋势,让学生了解信息化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引入会计软件的分类和功能,引导学生理解不同软件的特点和适用场景演示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让学生熟悉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步骤11.4 作业与评估要求学生回答会计信息化的概念和发展趋势的问题让学生分析实例,运用会计软件的分类和功能进行解题练习使用会计软件进行基本操作,并进行错误分析和修正第十二章:会计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12.1 教学目标理解会计职业道德的含义和重要性掌握会计职业规范的内容和要求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素养和道德观念会计职业道德的含义和重要性(诚信、公正、保密)会计职业规范的内容和要求(法律法规、行业准则、企业内部规定)会计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行为)12.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讲解会计职业道德的含义和重要性,让学生了解职业道德在会计职业中的作用引入会计职业规范的内容和要求,引导学生了解会计职业的规范体系讨论会计职业素养的培养,让学生思考如何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12.4 作业与评估要求学生回答会计职业道德的含义和重要性的问题让学生分析实例,运用会计职业规范的内容和要求进行解题讨论会计职业素养的培养,并进行思考和写作第十三章:会计咨询与会计服务13.1 教学目标理解会计咨询的概念和作用掌握会计服务的类型和内容学会进行会计咨询和提供会计服务的基本方法13.2 教学内容会计咨询的概念和作用(决策支持、风险管理、合规指导)会计服务的类型和内容(代理记账、审计服务、税务筹划)会计咨询和提供会计服务的基本方法(客户沟通、问题分析、解决方案)通过实例讲解会计咨询的概念和作用,让学生了解咨询在会计领域的重要性引入会计服务的类型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服务的特点和适用场景演示会计咨询和提供会计服务的基本方法,让学生熟悉服务的操作方法和步骤13.4 作业与评估要求学生回答会计咨询的概念和作用的问题让学生分析实例,运用会计服务的类型和内容进行解题练习进行会计咨询和提供会计服务的基本方法,并进行错误分析和修正第十四章:会计改革与会计发展14.1 教学目标理解会计改革的背景和动力掌握会计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学会适应会计改革的措施和方法14.2 教学内容会计改革的背景和动力(全球化、科技发展、监管要求)会计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财务报告改革、可持续发展会计、大数据分析)适应会计改革的措施和方法(继续教育、技能提升、职业规划)14.3 教学活动通过实例讲解会计改革的背景和动力,让学生了解改革的原因和影响引入会计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引导学生思考会计未来的发展方向讨论适应会计改革的措施和方法,让学生思考如何应对改革的挑战14.4 作业与评估要求学生回答会计改革的背景和动力的问题让学生分析实例,运用会计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进行解题讨论适应会计改革的措施和方法,并进行思考和写作第十五章:会计历史与会计文化15.1 教学目标理解会计历史的演变和重要事件掌握会计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培养学生的会计历史观念和文化意识15.2 教学内容会计历史的演变和重要事件(会计准则的发展、会计职业的建立)会计文化的内涵和特点(职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业传统)会计历史和文化在教育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实地考察、文化传承)15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会计原理基础会计学教案,包括会计概述、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会计科目与账户、会计记账方法与会计分录、会计账簿与会计报表、账户的运用与试算平衡、日记账和总账的登记与核对、财务报表的编制与分析、会计调整与期末结算、会计规范与会计制度、会计信息化与会计软件、会计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会计咨询与会计服务、会计改革与会计发展、会计历史与会计文化等十五个章节。
《基础会计学》教案学时数:20第一章总论第一节会计的概念一、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理解会计的职能和特点。
掌握会计的目标和概念。
使学生对会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二、教学方法归纳讲授法,从会计产生的原因、条件,会计发展的过程,会计发展到现在所具备的特点、职能归纳出会计的概念图示法,以图表示会计的产生及会计概念的归纳。
三、重点难点1、理解会计的目标2、掌握会计的概念四、课时安排一次课(2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六、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本节分别阐述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的特点、会计的目标和会计的概念(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介绍会计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学习方法、学习要求,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2、以多媒体展示会计产生发展的历史阶段图,并进行讲授说明。
3、由马克思的资本论引出会计的两个基本职能—-核算和监督,并介绍会计多职能论观点,4、结合市场经济发展和货币的职能,讲授会计的四大特点和目标。
5、利用归纳法对以上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归纳出会计的概念。
(三)总结扩展。
通过本次课我们学习了会计的重要性、会计的产生与发展、职能、目标、特点和概念。
陈云同志说:“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你是如何理解的?(四)作业布置第一章课后习题一七、板书设计剩余产品的出现会计会计产生条件产生文字的产生发展中国:会计名词出现、账簿、四柱清册结账法、龙门账会计的发展西方:复式记账会计职能(核算、监督)会计的特点会计的概念会计的目标第二节会计的对象一、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课的学习,理解会计对象的概念、企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
掌握会计六要素的概念、分类和六要素之间的关系。
为今后学习会计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和理论基础。
二、教学方法演绎法,由会计对象的一般表述,具体化为会计六要素,再到会计要素项目。
图示法,划图表示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
三、重点难点重点:1、会计对象的一般表述。
2、企业的资金运动。
基础会计学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会计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熟悉会计的基本流程和核算方法。
3.掌握会计凭证的编制和会计核算的基本技巧。
二、教学内容1.会计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会计的基本流程和核算方法。
3.会计凭证的种类和编制方法。
4.会计核算的基本技巧。
三、教学步骤1.引入(10分钟)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会计的概念和作用。
然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几个实际的会计凭证,让学生理解会计凭证的作用和重要性。
2.讲解会计的基本原理(20分钟)教师可以讲解会计的实体和货币计量原则,让学生理解会计的基本原理。
然后,教师可以通过实例讲解会计的稳健原则和费用匹配原则,让学生了解这两个原则的重要性。
3.介绍会计的基本流程和核算方法(3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图示或实例,让学生了解会计的基本流程,包括原始凭证的录入、分析和处理等。
然后,教师可以讲解会计的核算方法,如账户分析法和总账分析法等,让学生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技巧。
4.讲解会计凭证的种类和编制方法(3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示范和让学生实践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会计凭证的种类和编制方法。
教师可以给学生分发一些常见的交易记录,让学生自己编制会计凭证,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5.教学总结(10分钟)教师可以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的知识点。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教学评价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实践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作业或小测验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五、教学扩展1.学生可以通过参观企业的财务部门,了解实际的会计核算过程。
2.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或参加会计实践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会计知识和技能。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会计的基本原理、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技巧和会计凭证的编制方法。
通过讲解、示范和实践等方式,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实际操作会计凭证,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课程名称:会计学原理授课对象:会计专业大一学生授课时间: 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要素、会计等式和会计科目等基础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会计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会计基本概念和会计要素。
2. 会计等式和会计科目。
教学难点:1. 会计等式的应用。
2. 会计科目的设置和使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会计基本理论。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5分钟)1. 结合当前经济形势,提出会计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讲授新课(60分钟)1. 会计基本概念:- 介绍会计的定义、职能和目标。
- 讲解会计的基本假设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2. 会计要素:- 介绍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
- 分析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
3. 会计等式:- 讲解会计等式的含义和公式。
- 通过案例演示会计等式的应用。
4. 会计科目:- 介绍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和分类。
- 讲解会计科目的设置和使用方法。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选择一个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会计原理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分析结果。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强调重点和难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上一节课所学内容。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二、课堂讨论(3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应用会计等式?- 如何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2. 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以下练习题:- 根据会计等式编制会计分录。
- 设置和使用会计科目。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基础会计学教案教案一:基础会计学教案一、教学目标在本节课中,学生将能够:1. 理解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 熟悉会计方程式的构成和运用方法;3. 掌握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概念与分类。
二、教学内容1. 会计学基本概念a. 会计学的定义和作用b. 会计信息的特征和目标2. 会计方程式a. 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关系和定义b. 会计方程式的构成和运用方法3. 资产的概念与分类a. 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的区别和举例b. 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区别和举例4. 负债的概念与分类a. 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的区别和举例b. 有息负债和无息负债的区别和举例5. 所有者权益的概念与分类a.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和定义b. 股东权益与债权人权益的区别和举例三、教学方法1. 师生互动式教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2. 小组合作学习;3. 案例分析。
四、教学流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与学生互动,提出以下问题:1. 什么是会计学?它的作用是什么?2. 你认为会计信息有什么特征和目标?步骤二:概念与原则讲解(20分钟)1. 会计学的定义和作用;2. 会计信息的特征和目标。
步骤三:引入会计方程式(10分钟)1. 解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概念;2. 介绍会计方程式的构成和运用方法。
步骤四:资产的概念与分类(25分钟)1. 讲解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的区别和举例;2. 说明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区别和举例。
步骤五:负债的概念与分类(25分钟)1. 引导学生理解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的区别和举例;2. 解释有息负债和无息负债的区别和举例。
步骤六:所有者权益的概念与分类(15分钟)1. 介绍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和定义;2. 区分股东权益和债权人权益。
步骤七:小组合作学习(15分钟)学生们分成小组,讨论并解决以下问题:1. 举例说明一个公司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2. 分享你对会计方程式的理解。
步骤八: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给出一个实际案例,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基础会计学》—教学教案教学教案:基础会计学一、教学目标1.了解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掌握会计基础知识,包括会计方程、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3.培养学生的会计思维和分析能力;4.培养学生的财务管理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会计学基本概念和原则;2.会计方程和会计等式;3.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和分析;4.损益表的编制和分析;5.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举例引入会计学的概念和重要性,如个人理财、企业财务等。
说明会计学的核心任务是收集、记录和分析财务信息。
2.讲解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30分钟)-会计学的定义和作用;-会计信息的特点和质量要求;-会计原则(实体、货币计量、时间周期、持续经营等)。
3.讲解会计方程和会计等式(20分钟)-会计方程的定义和表达形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等式的含义和意义。
4.讲解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和分析(40分钟)-资产负债表的定义和结构;-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步骤和要点;-资产负债表的分析方法(比较分析、趋势分析等)。
5.讲解损益表的编制和分析(40分钟)-损益表的定义和结构;-损益表的编制步骤和要点;-损益表的分析方法(比较分析、趋势分析等);-利润和净利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6.讲解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和分析(40分钟)-现金流量表的定义和结构;-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和要点;-现金流量表的分析方法(比较分析、趋势分析等);-现金流量表的现金流分类和现金流量量化方法。
7.综合案例分析(60分钟)-综合运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盈利状况和现金流状况。
8.总结和小结(20分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加强巩固。
四、教学评估1.课堂问答:通过提问考察学生对会计学基本概念和原则的理解。
2.综合案例分析:对学生对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和分析能力进行综合评估。
课程名称:会计学原理授课对象:会计学专业二年级学生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财务报表的基本概念、结构和编制方法,了解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财务报表分析工具,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评估的能力。
3. 素质目标: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素养。
教学重点:1. 财务报表的基本概念和结构2. 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和步骤3. 常用财务比率分析教学难点:1. 财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2. 财务比率分析的综合运用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案例分析材料、财务报表数据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相关内容,准备问题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什么是财务报表?财务报表有哪些种类?2. 回答:财务报表是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反映,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二、讲解财务报表的基本概念和结构1. 资产负债表:介绍资产负债表的概念、结构和编制方法。
2. 利润表:讲解利润表的概念、结构和编制方法。
3. 现金流量表:阐述现金流量表的概念、结构和编制方法。
4.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介绍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概念、结构和编制方法。
三、案例分析1. 提供某企业的财务报表数据,引导学生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分析结果。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财务报表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财务报表的编制。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如何理解财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讲解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和步骤1. 财务比率分析:介绍财务比率的概念、种类和计算方法。
2. 财务报表分析步骤:阐述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步骤。
三、常用财务比率分析1. 流动比率:讲解流动比率的含义、计算方法和分析要点。
2. 速动比率:介绍速动比率的含义、计算方法和分析要点。
高校教师会计基础试讲教案模板(精选4篇)_基础会计试讲教案高校教师会计基础试讲教案模板(精选4篇)由作者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第1篇:高校教师应聘试讲教案《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详案第15章职业生涯规划一、教学目标: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概念和内容,通过社会实践全面了解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通过综合人才测评手段使大学生充分地、科学地认识自我;指导学生根据个人特点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并从职业素养的角度明确个人知识、能力和德育培养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内容,并运用所学的知识修正大学学业计划和设计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根据社会需要、职业需求和个人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
3、德育目标: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引导学生奋发向上,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考虑的多种因素。
教学难点: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如何进行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利用统计软件对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及职业倾向综合测评。
五、教学课时:6课时六、教学策略设计: 根据教材分析及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在教学中应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在任务的驱动下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总结指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以鼓励为主,激发其学习兴趣。
1.案例导入:通过一个本专业毕业生的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本课的重要性,使其带着问题和兴趣来学习新的内容。
2.任务设计:通过三个调查任务的设计,诱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观察思考,查询,驱动学生自学教材,解决问题。
3.学生学习设计(1)分层、分组:将学生分层分组,按知识水平、操作技能将学生分为三个协作小组,各组中分别包含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可相互帮助,互相合作,集大家智慧去完成不同层次的任务。
会计原理基础会计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会计的基本概念、职能和目标。
2. 掌握会计基本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原则。
3. 了解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的概念及其分类。
4. 掌握复式记账原理和借贷记账法。
5. 学会编制基本的会计分录和试算平衡表。
二、教学内容1. 会计基本概念:会计的定义、职能和目标。
2. 会计基本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3. 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科目的概念、账户的分类及特点。
4. 复式记账原理:借贷记账法、记账符号及规则。
5. 会计分录:分录的概念、编制方法和步骤。
6. 试算平衡表:编制方法及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会计基本概念、要素、科目和记账原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会计案例,理解会计分录和试算平衡表的编制。
3. 练习法: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法:分组讨论,提高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基础会计学》等相关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的PPT课件。
3. 案例材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会计案例。
4. 练习题:编制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进程1. 第一课时:讲解会计基本概念、职能和目标。
2. 第二课时:介绍会计基本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原则。
3. 第三课时:讲解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的概念及其分类。
4. 第四课时:讲解复式记账原理和借贷记账法。
5. 第五课时:讲解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和步骤。
6. 第六课时:讲解试算平衡表的编制方法及应用。
7. 课后: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第七课时: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9. 第八课时:总结课程要点,进行课程考核。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会计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2. 课后练习:检查学生对会计分录和试算平衡表的编制能力。
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会计案例的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组内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中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七、作业与练习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课堂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会计原理基础会计学教案第一章:会计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会计的定义、职能和目标掌握会计的基本假设和原则理解会计信息的基本要素1.2 教学内容会计的定义和职能会计的基本假设和原则会计信息的基本要素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会计的定义、职能和目标,解释基本假设和原则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会计信息的要素1.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会计定义和职能的理解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案例分析,巩固对会计信息要素的理解第二章:会计科目与账户2.1 教学目标了解会计科目的分类和作用掌握账户的设置和管理理解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2.2 教学内容会计科目的分类和作用账户的设置和管理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会计科目的分类和作用,解释账户的设置和管理实践操作法:学生分组进行会计分录的编制实践2.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会计科目的分类和作用的理解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会计分录的编制,巩固对账户的理解第三章:会计凭证与会计账簿3.1 教学目标了解会计凭证的种类和编制要求掌握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管理理解会计账簿的登记方法3.2 教学内容会计凭证的种类和编制要求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管理会计账簿的登记方法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会计凭证的种类和编制要求,解释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管理实践操作法:学生分组进行会计账簿的登记实践3.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会计凭证的种类和编制要求的理解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会计账簿的登记,巩固对会计账簿的理解第四章:会计循环与会计报表4.1 教学目标了解会计循环的步骤和流程掌握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和内容理解会计报表的分析与解读4.2 教学内容会计循环的步骤和流程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和内容会计报表的分析与解读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会计循环的步骤和流程,解释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和内容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会计报表的分析与解读4.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会计循环的理解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会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巩固对会计报表的理解第五章:会计准则与会计道德5.1 教学目标了解国际会计准则和中国会计准则的主要内容掌握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过程理解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和要求5.2 教学内容国际会计准则和中国会计准则的主要内容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和要求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国际会计准则和中国会计准则的主要内容,解释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过程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和要求5.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国际会计准则和中国会计准则的理解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案例分析,巩固对会计准则的实施过程的理解第六章:资产6.1 教学目标了解资产的定义和分类掌握各项资产的核算方法和原则理解资产的计量和披露要求6.2 教学内容资产的定义和分类各项资产的核算方法和原则资产的计量和披露要求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资产的定义和分类,解释各项资产的核算方法和原则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资产的计量和披露要求6.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资产定义和分类的理解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资产的核算和披露,巩固对各项资产的理解第七章:负债7.1 教学目标了解负债的定义和分类掌握各项负债的核算方法和原则理解负债的计量和披露要求7.2 教学内容负债的定义和分类各项负债的核算方法和原则负债的计量和披露要求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负债的定义和分类,解释各项负债的核算方法和原则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负债的计量和披露要求7.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负债定义和分类的理解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负债的核算和披露,巩固对各项负债的理解第八章:所有者权益8.1 教学目标了解所有者权益的定义和分类掌握各项所有者权益的核算方法和原则理解所有者权益的计量和披露要求8.2 教学内容所有者权益的定义和分类各项所有者权益的核算方法和原则所有者权益的计量和披露要求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所有者权益的定义和分类,解释各项所有者权益的核算方法和原则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所有者权益的计量和披露要求8.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所有者权益定义和分类的理解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所有者权益的核算和披露,巩固对各项所有者权益的理解第九章:收入、费用和利润9.1 教学目标了解收入、费用和利润的定义和分类掌握收入、费用和利润的核算方法和原则理解收入、费用和利润的计量和披露要求9.2 教学内容收入、费用和利润的定义和分类收入、费用和利润的核算方法和原则收入、费用和利润的计量和披露要求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收入、费用和利润的定义和分类,解释其核算方法和原则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收入、费用和利润的计量和披露要求9.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收入、费用和利润定义和分类的理解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收入、费用和利润的核算和披露,巩固对其的理解第十章:财务报告分析10.1 教学目标了解财务报告分析的目的和意义掌握财务报告分析的主要方法和技巧理解财务报告分析的局限性和风险10.2 教学内容财务报告分析的目的和意义财务报告分析的主要方法和技巧财务报告分析的局限性和风险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财务报告分析的目的和意义,解释其主要方法和技巧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财务报告分析的局限性和风险10.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财务报告分析目的和意义理解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财务报告分析案例,巩固对财务报告分析方法和技巧的理解重点和难点解析2. 会计的基本假设和原则:会计的基本假设如持续经营、会计分期等,以及原则如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原则等,是会计信息准确性的保证,需要重点讲解。
一、教案模板课题:会计基本准则概述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会计基本准则的概念、作用和主要内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会计准则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会计职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会计基本准则的概念、作用和主要内容。
2. 教学难点:会计基本准则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案例分析法- 讨论法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1. 提出问题:同学们,什么是会计?会计的基本工作是什么?2. 引导学生思考,引入会计基本准则的概念。
环节二:新课讲授1. 讲解会计基本准则的概念和作用。
2. 详细介绍会计基本准则的主要内容,如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等。
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会计基本准则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环节三:讨论与练习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应用会计基本准则?2. 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3. 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环节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强调会计基本准则的重要性。
环节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查阅资料,了解会计基本准则的最新动态。
板书设计:- 会计基本准则概述- 概念- 作用- 主要内容- 会计假设-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授、讨论和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了会计基本准则的概念、作用和主要内容,并初步掌握了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会计基本准则的应用。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二、范文课题:会计基本准则概述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会计基本准则的概念、作用和主要内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会计准则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会计职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会计的涵义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理解会计的职能和特点。
掌握会计的目标和概念。
使学生对会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二)教学方法
1.从会计产生的原因、条件,会计发展的过程,会计发展到现在所具的
特点、职能归纳出会计的概念
(三)重点难点
1、理解会计的目标
2、掌握会计的概念
一、会计的概念
我国会计学界对会计的定义: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经济
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和综合的核算和监督,并
进而进行预测、控制、分析和决策,提供经济信息,
参与预测决策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一)会计的产生
会计的起源: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
人类要生存,就要进行生产活动,必然会产生所费(人力、物力的耗费)与所得(劳动成果),便产
生了专门记录和计算经济活动过程中所费与所得的会计。
1.原始社会——会计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处于萌芽时期,只是在
生产的同时运用结绳记事、刻契记数方法记录生产活动和成果。
2.私有制出现——人们用货币计量,记录经济活动过程,会计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发展为独立职能。
3.文字产生以后,会计就产生了。
在我国,最早记载会计一词是公元前一千多
年前,西周时期——会计开始命名,官厅会计发展,有严格的会计机构,设立专职官员掌管钱粮税赋会计事务,建立“日成”、“月要”、“岁会”报告制度,并设置了会计官员——司会, “零星算之为计,总和算之为会”,并以此出现“会计”一词。
在宋朝初期出现了“旧管(期初余额)、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实在(期末余额)”。
(二)会计核算方法的演进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核算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
过程,方法日趋完备,内容日益丰富。
1.原始社会末期,建立“盘点结算法”,采用盘存财产物资的方法进行
记录
2.西汉时期,在“盘点结算法”的基础上发展为“三柱结算法”,结算本
期财产物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
其计算公式为:
入-去= 余
│││
本期收入-本期支出= 本期结存
3.唐宋时期,在“三柱结算法”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为“四柱结算法”,
系统地反映经济活动全过程。
其计算公式为:
即:旧管+新收-开除=实在
││││
期初结存+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结存
4.明末清初,在以前“三柱结算法”和“四柱结算法”的单式记账方法基
础上创建了复式记账方法“龙门账”。
将日常发生的账项划分为“进”、“缴”、
“存”、“该”四大类,“进”和“缴”为一线,“存”和“该”为另一线,实行双轨计
算盈亏。
其计算公式为:
进-缴=存-该
││││
收入-支出=资产债权-负债投资
5.清朝中叶复式记账又进一步发展,建立了“四脚账”又称天地合账,将
账簿每页用中线划分为天地两方,上为天(收)下为地(付),上收下付,
收为来账,付为去账,天地两方相等。
对每笔账都要用相等的金额同时在账
6.辛亥革命后,西方传入“借贷复式记账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泛使用复式记账法,20世纪60年代,发
展为收付、增减、借贷三种复式记账方法。
70年代又引进了管理会计,至
此,会计已运用大量数据资料加工整理为经济管理提供有用的管理信息,成
为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按所
有制性质和企业经营方式划分的会计制度。
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工
业会计制度、商业会计制度、饮食服务业会计制度等。
(1)1985年国家为加强规范会计工作公布了《中国人民共和国会计
法》,并于1993年、1999年经过二次修改补充,完善了会计核算和会计
记账的基本规则。
(2)1993年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开放需要在原有会计制度的
基础上进行改革,财政部公布了《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以及
13个行业会计制度。
(3)1998年财政部公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
(4)2001年为贯彻新《会计法》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财政部公布了
《企业会计制度》先在股份有限公司试行,继而逐步扩大到其他企业。
(5)2006年财政部公布了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
38项具体准则以及《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自2007年1月1日起在
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
(二)会计的发展
会计方法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
1949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巴其阿勒出版了《算术、几何与比例概要》一书,系统地介绍了威尼斯
的复式记账法,并给予理论的阐述。
这本书的问世,被认为是近代会计
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股份制的出现:资本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导致传统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标志着现代会计的开端。
(三)会计的定义
⑴“工具论”:认为会计是一套分类、记录、计量、汇总和分析与
解释的方法或技巧。
会计是一个方法体系
⑵信息系统论:会计是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在企业
范围内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
⑶管理活动论: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货币计量
为主要形式并采用专门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
动。
(四)会计的特点
①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②对经济活动要进行完整、连续、系统、
综合的计算和记录;③会计以价值管理为基本内容;④会计以提高
经济效益为终极目标。
会计的本质: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会计的特点会计对象:一个单位或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
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核算(反映)、监督
会计的计量单位:是以货币作为只要计量单位,但不是唯一的计量单位。
会计计量尺度:
(1)劳动量度如:工时、劳动日(2)实物量度如:吨、米、台、件等
(3)货币量度如:元、角、分
会计核算:会计核算也称会计反映,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
会计的职能度,对会计主体的资金运动进行的反映。
事前监督(定义)会计人员在真实性
会计监督事中监督经会计核算的同时,合法性进行审查
事后监督对特定主体进行合理性图示法,以图表示会计的产生及会计概念的归纳。
会计产生条件剩余产品的出现
会计产生文字的产生
发展会计的发展中国:会计名词出现、账簿、四柱清册结账法、龙门账
西方:复式记账
第二节会计的对象
一、会计的一般对象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是以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应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会计的一
般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一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二、会计的具体对象:
⑴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三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
是进行会计核算的特定单位和组织。
持续经营:是假设企业可以无限期地、持续正常地经营下去,不会面临破产清算,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会计分期:又称会计期间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在时间划上分为几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核算中以货币为计量单位,来记录和反应一切生产经营活动。
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责》规定企业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分为三大类:
客观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
①提供会计信息的一般原则相关性原则
一贯性原则
及时性原则
明晰性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
②确定、计量的一般原则配比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
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谨慎性原则
②会计信息处理工作的一般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第四节会计核算的方法
会计方法,指从事会计工作所使用的各种技术方法,一般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和会计检查方法。
其中会计核算方法是会计方法中最基的方法,本课主要介绍会计核算方法。
.
设置账户
复式记账
填制和审核凭证
会计核算的方法 登记会计账簿
成本计算
财产清查
编制会计报表
会计资料分析
这些方法相互配合运用的程序是:
1.经济业务发生后,取得和填制会计凭证;
2.按会计科目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核算,并运用复式记账
法在有关会计账簿中进行登记;
3.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费用进行成本计算;
4.对账簿记录通过财产清查加以核实,保证账实相符;
5.期末,根据账簿记录资料和其他资料,时行必要的加工计算,编制会计报表。
小结
通过对本章节的学习,要明确会计的概念,了解会计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掌握会计的特点和会计的基本职能;认识会计对象和职能的重要性,明确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掌握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及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