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3
- 格式:ppt
- 大小:1.44 MB
- 文档页数:24
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原因摘要:东汉末年,政局十分混乱,灾害严重,民不聊生,终于导致了黄巾起义的爆发。
为了镇压起义,朝廷让地方各州自行招募士兵,起义镇压下去了,一些官吏和势力趁机扩充实力,形成了许多军阀集团。
他们彼此长期混战,造就了纷乱的局势,曹操、孙权和刘备皆乱世之中脱颖而出。
三人在智能人士的协助之下都建立起自己的割据势力,并且进行了各自的政治、经济改革。
改革不仅壮大了各自的实力,也为三方鼎立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构成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关键词:曹操;刘备;孙权;三国鼎立1 引言东汉末年,政局十分混乱,灾害严重,民不聊生,终于导致了黄巾起义的爆发。
为了镇压起义,朝廷让地方各州自行招募士兵,起义镇压下去了,一些官吏和势力趁机扩充实力,形成了许多军阀集团。
他们彼此长期混战,造就了纷乱的局势,曹操、孙权和刘备皆乱世之中脱颖而出。
三人在智能人士的协助之下都建立起自己的割据势力,并且进行了各自的政治、经济改革。
改革不仅壮大了各自的实力,也为三方鼎立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构成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 三国鼎立的经济原因2.1 先理强,后理弱先是以“威之以法”、“限之以爵”,这不仅是针对巴蜀豪强,而且也包括跟随刘备和诸葛亮入川的外地将领权贵。
如:鼓羕有功劳,但也因为有过失而被诸葛亮流放;杨洪“忠清宽亮,忧公如家”,被擢升为蜀郡太守。
这个政策后来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基本上形成了“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的社会局面。
理强的另一项政策是恢复盐铁官营。
盐铁早在秦汉时期就是巴蜀地区的主要生产部门,后逐渐为当地的豪强所垄断,这严重地影响了蜀汉政府的财政收入。
有鉴于此,刘备和诸葛亮入川后,便恢复盐铁官营,设司金中郎将专管盐铁生产,严禁私家开采煮铸,后来“利入甚多,有裨国用”。
其次是“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者,无尽民财”如:诸葛亮注意发展农田水利事业,对于“国之所资”的都江堰工程,征发一千两百名壮丁进行维护,以保证当地的农田灌溉。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笔记
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 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奠定了曹操基本统一北方的基础。
2. 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3. 三国鼎立的形成: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建立魏国;221年,刘备建立蜀国;229年,孙权建立吴国。
二、三国时期经济的发展
1. 农业:南北方都注重兴修水利,北方出现芍陂、青龙渠等,南方出现�吴国的灌溉
工程,如永安渠等。
2. 手工业:蜀国的丝织业、吴国的造船业、魏国的制瓷业都很发达。
3. 商业:三国的统治者都采取措施限制商业发展,但官私贸易仍很活跃。
三、三国时期的民族关系
1. 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等族与中原王朝的矛盾一直存在,但与汉族的矛盾逐渐
上升。
2. 曹操对北方少数民族采取“征讨”与“和亲”的策略;诸葛亮采取“和夷、抚贵”
政策;孙权派兵支援辽东半岛的公孙渊。
3. 三国时期对少数民族的征讨和“和亲”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
四、三国时期的对外关系
1. 与东亚、东南亚:孙权派兵支援辽东半岛的公孙渊;蜀国的诸葛亮南征,与当地少
数民族首领孟获结为朋友;吴国的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台湾)。
2. 与中亚、欧洲:曹魏的张骞出使西域,与中亚各国及欧洲的大秦(罗马帝国)进行
贸易。
以上是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的笔记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三国鼎立的形成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
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
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孙权获得荆州大部。
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从新联盟。
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形成三国鼎立。
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后,乘刘表病死之机率大军南下,其子刘琮向曹操投降,刘备离开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军追上击败,逃至夏口。
此时鲁肃到备处探听情况,刘备也派诸葛亮出使江东,双方结盟,共抗曹军。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曹军退回北方后,平定马超、韩遂西北联军,统一北方。
促使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孙权、刘备双方也开始各自争夺荆州。
刘备成功逼降荆南四郡;而孙权部将周瑜也向荆州南郡发兵成功将西北一带收为领地。
211年,刘备率部进入益州,逐步占据了原来刘璋的地盘。
219年,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关羽也向曹军发起进攻,但是孙权遣吕蒙袭杀关羽,占领荆州大部,隔三峡与汉军相持。
222年,张飞被杀,刘备出兵与吴军相持于夷陵,猇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益州,刘备不久便驾崩于白帝城。
之后不久,在诸葛亮、孙权的努力下蜀汉、东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三国鼎立是促使国家分裂,妨碍国家统一的,所以,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是有消极影响的.如果非要说它的积极作用,那也就是势均力敌互相牵制的对峙局面,期间的相互鼎立换来了短暂的和平,短暂的经济发展时期.从大的方面讲分裂始终是阻碍历史发展进程。
三国鼎立是中国历经秦汉大一统之后的第一大规模分裂割据,他的形成和原因是由一定的历史条件限制的。
随着第一代创业人的逐渐去世,三国鼎立的局面也逐渐稳定下来。
但是毫无疑问,大一统才是人心所向,随着司马家族的崛起,三国统一于晋,结束了百十年的纷争,这才是无可抗拒的历史趋势。
[键入文字]《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版)系列:案例评析三:《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案例信息】讲课教师:陆虎(东莞市东华初级中学)案例导读:闫璟(陕西省西安市教科所,中学高级)评析教师:张才能(东莞市东华初级中学)【案例导读】我们推荐的第三个研讨案例是:东莞市东华初级中学陆虎老师的《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请各位老师在收看案例的过程中,关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如何凸显历史学习的方法,提高史料分析的能力。
历史教学中重要的历史学习方法有多种,如,能够识读历史图表、历史地图;正确地计算历史年代,较为清晰地叙述相关的史事,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等等,更高一点的要求,通过史料分析能够基本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
在本课中都有体现,尤其是对曹操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历史感,用不同时代不同人眼中和笔下的曹操,为学生评价历史人物打下基础。
课中的史料运用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和解读历史提供了平台。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史料教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如何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整合,突出“用教材教”。
“用教材教”是新课程提出的重要核心理念,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很难,“用教材教”的理念的基础是对学习内容的高度理解和把握。
本课的教学很容易流于时序和按部就班的讲述,怎样才能体现这一理念,实现对教材内容的整合,是我们每一课教学设计时应该首先考虑的。
陆老师的这节课从标题来看就能够体现出对教学内容的个性化整合。
第三,如何实现历史对“人”的关注。
对人的关注可以说是使历史与学生形成共鸣的有效方式,在教学中突出一个或一群历史人物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更加鲜活生动,可以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历史人物身上得到升华,可以使学生对历史亲近起来,不再觉得遥不可及,望而却步。
本课的教学中选择了学生熟悉而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贯穿其中,既实现了知识能力目标,也达成了情感目1。
北京课改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北京课改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7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这一课主要讲述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包括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局面等内容。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地图,帮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的历史,对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加深对这一时期的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三国时期的人物和故事较为感兴趣,因此可以利用这一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掌握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等重要事件的时间、地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和地图,分析和解读历史资料,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理解历史人物的决策和行动对于历史进程的影响,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等重要事件的时间、地点和影响。
2.难点: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的理解,以及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读。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阐述,引导学生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掌握重要事件和人物。
2.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直观法:教师利用图片、地图和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背景和事件。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北京课改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教学资源: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和多媒体资料。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国鼎立是怎样形成的??????2011-12-17 11:47很爱很爱qq111|分类:历史话题|浏览2195次分享到:2011-12-17 11:58天天爱答题,20元话费等你拿~提问者采纳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后,乘刘表病死之机率大军南下,其子刘琮向曹操投降,刘备离开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军追上击败,逃至夏口。
此时鲁肃到备处探听情况,刘备也派诸葛亮出使江东,双方结盟,共抗曹军。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迫使曹军退回中原。
促使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孙权、刘备双方也开始各自争夺荆州。
刘备成功逼降荆南四郡;而孙权部将周瑜也向荆州南郡发兵,用了很长时间,最终攻克南郡。
孙权为向刘备示好,将其妹嫁给刘备。
而孙权为拓展势力,占据了交州。
其后,周瑜曾想出兵攻打益州,但在途中病逝。
鲁肃接替其位,并将南郡借给刘备。
而曹操在南方战争失败,转移向西发展,曹操欲进攻汉中张鲁,西凉诸军阀疑其将攻击自己,在211年起兵,共推马超、韩遂为首领,曹操率军镇压,成功将西北一带收为领地。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11年,刘备率部进入益州,逐步占据了原来刘璋的地盘。
219年,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关羽也向曹军发起进攻,但是孙权遣军袭杀关羽,占领荆州大部,隔三峡与汉军相持。
222年,刘备出兵与吴军相持于夷陵,猇亭一战,被吴将陆逊击败,退回益州,刘备不久便崩于白帝城。
之后不久,蜀汉、东吴恢复结盟关系,共抗曹魏,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南北之间虽然还常有战事发生,有时规模还比较大,但是总的说来,力量大体平衡,鼎足之势维持了四十余年之久。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2011-12-25 14:00水睡莲璃|分类:历史话题|浏览3513次分享到:2011-12-25 19:15天天爱答题,20元话费等你拿~提问者采纳三国鼎立的形成:魏国赤壁之战输了。
蜀及吴暂时的和谐,而魏无同时与两家交战的实力。
三国归晋的原因:蜀吴窝里打,诸葛伤蜀元气,后主不思进取,魏国司马坐大,以虎吞狼,逐渐吞并,一统天下。
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中国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是指东汉末年的乱世,三国魏、蜀、吴并存的局势。
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不仅充满了英勇和草莽豪杰的传奇故事,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军事等方面发展的重要阶段。
本文将通过几个方面来介绍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
一、东汉末年的政治背景东汉末年的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地方豪强割据等问题导致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同时,黄巾起义、桃园结义等民众自发组织的反抗活动也加剧了朝政的动荡。
在这样的背景下,东汉政权的衰落不可避免。
二、三国的形成1. 曹魏的崛起东汉末年,曹操利用自己的才能和机智,逐渐崭露头角。
他先后击败了董卓、吕布等其他势力,最终成为当时北方最有权势的人物。
曹操死后,其子曹丕篡位自立,建立了魏国,形成了以曹魏为中心的政权。
2. 蜀汉的兴起刘备是东汉末年颇有声望的豪杰,他在战乱中组织了一支起义力量,并在激烈的战争中逐渐壮大。
最终,他占领了西南地区的蜀地,建立了蜀汉政权。
3. 东吴的崛起孙权是东汉末年南方人士中的佼佼者,他继承了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的基业,建立了以江东为中心的政权。
在刘备死后,孙权趁机占领了荆州,并开始对北方进行进攻,逐渐壮大了吴国势力。
三、三国鼎立的局面1. 互相对峙的局势三国在地理上形成了一个鼎立的局面,各国势力相当,但并没有能力将其他两国彻底打败。
魏国控制了北方的中原地区,蜀国占据了西南的蜀地,吴国则位于江东。
三国之间频繁发生冲突,互相进攻、扩张。
2. 三国的政治、军事等发展在这一时期,三国政治、军事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曹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修建长城、开展土地整顿等,同时也培养了一批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蜀汉政权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推行平均地权、提倡文化教育等。
东吴政权则致力于加强海军力量,发展海上贸易。
3. 三国鼎立的影响三国鼎立局面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一时期的战争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人民生活困苦。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六课三国鼎立螺蛳历史三国鼎立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十六课中,我们通过学习螺蛳历史,深入了解了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本文将从三国鼎立的背景、螺蛳历史的发展以及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背景】三国鼎立的背景是东汉末年的混乱局势。
由于宦官专权、天灾人祸以及地方诸侯割据等原因,东汉王朝逐渐衰落。
在此背景下,形成了以曹操、刘备和孙权为代表的三方势力。
【螺蛳历史的发展】螺蛳历史指的是建安年间(196-220年)的历史事件。
这一时期,曹操、刘备和孙权三方势力相互争斗,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据史书记载,曹操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不断征讨其他势力,最终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势力。
而刘备则发展出地方统治的基础,建立了以蜀汉为中心的政权。
孙权则在江东一带建立了以吴国为中心的政权。
在螺蛳历史中,曹操、刘备和孙权三方势力之间的战争频繁,形成了“三国战记”的情景。
从嘉靖年间的《三国演义》到后来的电视剧、电影等作品,都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描绘。
螺蛳历史中的英雄形象,如曹操智勇双全、刘备仁义待人、孙权善于运用水战等,成为了后世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对后世的影响】螺蛳历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政治方面,三国鼎立的局面促使了各方势力之间的角逐和竞争,使得中国历史进入了五胡乱华、南北朝等动荡时期。
其次,在文化方面,螺蛳历史为后世的文学、戏曲等艺术形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三国演义》等作品在后世流传广泛,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螺蛳历史还在经济、社会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螺蛳历史中的战乱和动荡加剧了社会的矛盾,使得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社会方面,螺蛳历史中的英雄形象和战争场景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和追求,对社会价值观形成了一定的塑造。
总的来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十六课中的螺蛳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篇章。
它展示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让我们了解了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初中历史】初中历史知识点:三国鼎立的形成三足鼎立:220年,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都洛阳。
第二年,刘备也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222年,刘备为重新夺回荆州,调集所有兵力,亲征东吴,结果被东吴大败于?亭,逃回白帝城后病死。
至此,曹、刘、孙三个集团的疆域基本固定。
同年,孙权称王,国号吴,都建业。
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形成。
三国鼎立示意图:相关初中历史知识点:三国时期地区经济的发展屯田制:屯田制是曹魏为恢复、发展生产、保证军需而实行的政策。
196年,曹操下令实行屯田。
屯田分为民屯和军屯,民屯就是将流民按军事制度组织起来,垦荒种田,由政府提供农资,收成与官府四六分成。
军屯即在军队的驻扎区,有士兵极其家属耕种土地。
屯田制的实行,促进了经济恢复和发展,为军队提供了较为稳定的军需措施。
九品中正制:曹魏后期为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而推行的管理选拔制度。
曹丕接受陈群的建议,推行九品中正制,选择中央官员兼任州郡县的中正官,负责评选本区域的士人,将之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供吏部选官参考。
九品中正制后来完全看中出身门第,逐渐转化为士族垄断仕途的工具,为门阀制度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三国时期魏蜀吴的经济发展政策:魏蜀吴背景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以及封建兼并战争给黄河下游地区的的社会生产造成极大破坏蜀地虽有“天府”之称,但是面积狭小,刘备在夷陵之战大败东吴病死,使蜀国元气大伤,人才凋零,继承者刘禅才智平庸,诸葛亮在受刘备托孤辅佐后主之后,开始恢复元气。
东汉时,江南有很大的发展,加之汉末中原大乱,北方人民南迁,为江南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但是山越地区依然保持着原有生活制度。
政策1.实行屯田制,大量招徕流民,劝课农桑,以生产来考核地方官吏;实行田租调令,明确租税,之外不在收取抑制豪强兼并土地,注意兴修水利。
2.曹操时期坚持“唯才是举”“任天下之智力”选拔人才的方针;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方式,在前期也获得了大量人才。
【课程标准】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讲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并分析出各自的影响。
归纳魏蜀吴三个政权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学习重难点】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教师: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展示:一、官渡之战教师: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就要了解东汉末年的境况。
展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问题:这反应了一种什么社会情况?生试说。
教师:长期混战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曹操)展示:曹操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己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怎样的志向?(怀有雄心壮志,想要统一天下)探究: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为实现其远大志向,曹操做了哪些准备?提示:政治上: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重视人才;农业生产上: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展示:《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形势图》问题: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能与曹操相抗衡的是谁呢?(袁绍)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教材解析: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一、知识梳理二、重难点分析1.重点(1)官渡之战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两个军阀之间为控制北方地区进行的重要战役。
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的地位。
经济上,采取了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些措施。
所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2)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一些军事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此时,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是为了乘胜消灭江东的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
刘备采纳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
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这场战役使曹、刘、孙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可从三方面分析;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的社会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刘备还没有自己巩固的地盘,孙权的江东也刚刚在开发之中。
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还是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
这是最根本的一点。
(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国鼎立局面主要是通过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形成的。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被迫退据北方,重新积蓄力量;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后来又得四川。
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
刘备和孙权也先后称帝。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
讲述三国统治者注意发展社会生产时,应突出强调魏国的水利、蜀国的丝织业和吴国的造船业,尤其是吴国派船队到达夷洲等。
2.难点(1)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可结合东汉末年的社会背景,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来分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
中国东汉末年闻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和要紧制造者,后为魏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普遍屯田,兴修水利,对那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必然作用;第二,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家世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域社会经济取得恢复和进展。
另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
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理想,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
活着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
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
诸葛亮在后世受到专门大的尊崇,成都有武侯祠,大诗人杜甫也有赞扬诸葛亮的《蜀相》名篇传世。
试一试你能填!战争名称 时间交战双方 影响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国号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课前预习 一 二1.东汉末年割据一方的军阀中闻名的有 ( )①袁绍 ②刘备 ③曹操 ④刘表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2.官渡之战的交战两边是 ( )A.曹操和袁绍B.曹操和孙刘联军C.孙权和刘备D.袁绍和孙刘联军3.208年左右,割据东汉天下的要紧军事集团是 ( )A.袁、曹、刘集团B.曹、刘、孙集团C.刘、孙、袁集团D.孙、袁、曹集团4.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性战役是 ( )A.官渡之战B.巨鹿之战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5.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于( )A .公元200年B .公元208年C .公元220年D .公元229年1.东汉末年闻名的军阀有哪些?他们之间进行了哪些战争,各自产生了什么阻碍?2.魏蜀吴三国的成立者、建国时刻、国号和都城?1.官渡之战后,曹操挥笔写下了千古诗篇《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原因是什么(2)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使各地的人才分散于全国,或依附于地方豪强,或隐居躬耕。
而各路军阀,由于对待人才的态度和方法不同,导致其成就和结局也各不相同,如董卓、吕布、袁绍、袁术等人都因不注意招揽人才或不能量才用人而难免败亡;曹操、刘备、孙权则都因知人善任、驭才有术而成就霸业。
以袁曹为例,应该说统一北方的主动权本来是在袁绍手里,因为与曹操相比他有许多优势:河北袁氏“四世三公”的门第;拥有河北四州之地;北方豪杰之士纷纷归附等等,袁绍也曾以此夸耀:“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
”而曹操在物质条件各方面都不如袁绍,诸葛亮曾分析过:“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但是“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仰亦人谋也。
”曹操最终还是战胜了袁绍。
这里诸葛亮说出了曹胜袁败的根本原因,即曹操在“人谋”方面战胜了袁绍,最后取得胜利。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袁绍一意孤行,不采纳谋士的良策,坐失战机;曹操博采群策,抓住时机,一战成功。
二、袁绍外宽内忌,不善用人,手下将士纷纷弃之而去;曹操唯才是举,善于用人。
三、袁绍的个人素质逊于曹操,他所看重的是兵力、地利;而曹操“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他看重的是人才和谋略,也正因如此,后来王夫之才会评袁绍“非能屈天下之英雄,不足建非常之业”。
所以,官渡之战曹胜袁败并非偶然。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起决定作用不是经济因素而是人的因素。
三国鼎立局势的出现,更是突出体现了这一特点。
在汉末军阀混战的过程中,存在着统一的客观条件,尤其对于曹操而言,这些条件在赤壁之战前已趋成熟:曹操自统一北方后,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取得了对南方孙权的优势,刘备则更不在话下。
曹方此时如能审时度势,正确决断,则能一举成功。
然而,曹操此时却反了与袁绍相似的毛病,一意孤行,不纳谋士的良策,视己军之缺点若无睹,这样一来,焉能不败。
及至战败,退回北方,已是元气大伤,无力再南下,只能据守北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