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7
布鲁氏菌感染的预防措施及规范
布鲁氏菌感染是由引起布鲁氏菌病的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疾病广泛
存在于全球范围内,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为了预防布鲁氏菌感染的发生和传播,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和遵守相关的规范。
首先,重视个人卫生是预防布鲁氏菌感染的基本措施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我
们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健康饮食和合理休息等。特别是在接触动物、处理动物产品和前往疫区时,要注意加强卫生措施,如佩戴手套、穿戴口罩等,以防止病原体的传播。
其次,加强疫苗接种是预防布鲁氏菌感染的重要手段。疫苗接种可以有效地激
活人体免疫系统,提高抵抗力,降低感染的风险。因此,根据医生的建议,我们应及时接种相关的布鲁氏菌疫苗。特别是在高风险职业和疫区,如市场、饲养场和畜牧厂等工作人员,应优先接种疫苗。
此外,加强动物管理和消毒是预防布鲁氏菌感染的重要环节。饲养动物的单位
和个人应定期对动物进行检查和筛选,并采取相应的防疫措施,如隔离和消毒等。动物的定期检疫和正确处理疫情是防止布鲁氏菌感染扩散的关键。此外,养殖及屠宰等环节应严格遵守卫生要求,保证食品安全。
饮食安全是预防布鲁氏菌感染的另一个关键。为了避免食用感染布鲁氏菌的食品,我们要选择新鲜、无异味和有合格检验的动物产品,如肉类、奶制品和蛋类等。在食品加工和烹饪过程中,要注意充分煮熟,以杀灭潜在的细菌和病原体。此外,避免食用未加工的和未经过检验的动物产品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之一。
最后,公众教育和宣传是提高人们对布鲁氏菌感染认识的必要手段。政府部门
布鲁氏菌病科普知识
一、什么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又称马耳他热、地中海热、波浪热,俗称蔫吧病、懒汉病、羊病等,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二、布鲁氏菌病有哪些主要症状?
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多汗、全身乏力、关节和肌肉疼痛,有的还会出现肝脾大、睾丸肿大等,严重的可丧失劳动能力。
发热:发热是布病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患者在高热时一般神志清醒、自觉良好,但体温下降时,自觉症状增多并加剧,这种高热与症状相矛盾的现象是布病所特有的。
多汗:急性期患者比较严重,特别是晚上出汗增多,比一般发热出汗严重,体温下降时更为明显,常可湿透衣裤,大量出汗可导致虚脱。
疼痛:急、慢性期患者都可发生骨关节和肌肉疼痛。急性期的疼痛程度与风湿相似,主要在大关节,疼痛十分剧烈,但其特点为游走性疼痛,即疼痛发生的部位常发生变换,慢性期的关节疼痛一般只在某一部位,如骶、髂、肩、膝盖、
脚踝等大关节,多为持续性钝痛,常常因过度劳动或气候变化而加重。
神经痛:多发生于病后2-3天,腰部、双下肢剧痛。
乏力:患者自觉疲乏无力。几乎每个患者都有此症状。
其他:如骨关节、肝、脾及睾丸肿大;急性期患者常见的症状在慢性期也可见到,但较少。
三、布鲁氏菌病有什么危害?
布病所造成的危害是双重的,既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又影响畜牧业发展,并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一)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人患此病常因误诊误治而转成慢性,反复发作,长期不愈,对少数患者可导致死亡,这不仅会造成肉体的痛苦、精神上的压力,而且也会带来经济损失。
★布鲁氏菌病知识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细菌(简称布氏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自1887年(Bruce)首次从因布病死亡士兵脾中分到布氏菌迄今已百余年。据80年代末的报告,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160多个存在人畜布病,分布于世界各大洲。
我国自1905年首次在重庆报告两例布病以来,现已在全国29个省市区发现有不同程度的流行。於50~60年代在我国人畜中有较重流行,自70年代布病疫情逐年下降,至90年代初人间感染率仅为0.3%,发病率只有0.02/10万。这个状况明显好于某些发达国家的布病疫情。但自1993年布病疫情出现了反弹,1996年我国部分省区疫情明显回升。1991年我国布病暴发点为零,1996年上升为76个;这个现象与世界上部分地区的布病疫情遥相呼应。该状态已引起世界和我国有关部门的关注。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
(一)流行病学: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氏菌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的居民,或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密切联系者。
(二)临床表现:出现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多汗,肌肉和关节酸痛,乏力兼或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可疑症状及体征。
(三)实验室检查:布病玻片或虎红平板凝集反应阳性或可疑,或皮肤过敏试验后24、48小时分别观察一次,皮肤红肿浸润范围有一次在2.0cm×2.0cm及以上(或4.0cm²以上)。
(四)分离细菌: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中分离到布氏菌。
(五)血清学检查:标准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对半年内有布氏菌苗接触史者,SAT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或用补体结合试验(CFT)检查,CFT滴度1:10及以上;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1:400及以上。
布鲁氏菌病(布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
布鲁氏菌病(简称为布病,也叫懒汉病,羊温,瘟疫,山羊热),也称波状热。在疾病分类上属于地方病,发病有明显的地域性,也属于传染病,职业病,食源性疾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传染性变态反应性全身性疾病。
人患布病后呈多器官病变或局限某一局部组织,造成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症状各异,轻重不一,却又缺乏特异性。因为临床症状和体征可以在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身上存在,造成早期误诊误治。患者病情轻重差别很大,病情轻者很易治愈,病情重者高烧和疼痛难忍,特别是发生布病性脊椎炎时,腰疼重,持续时间长,病程在1~5年不等,患者有产生自杀轻生的念头。
布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可达数月或1年以上。布病的临床分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病程在6个月以内。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以上。
一、发病早期的临床表现
布病的发病早期90%患者症状似感冒,全身不适,乏力倦怠,食欲不振,全身肌肉和关节酸困,头痛头晕,失眠,低烧。也有部分患者发病急,没有前驱期的发病经过,直接表现出恶寒高烧,出汗等急性期症状。
二、布鲁氏菌病的主要症状
1.发冷
布病的发冷出现于发烧前期,是发烧的前兆,发冷时全身颤抖,个别患者即是在夏天也须盖被子取暖。
2.发热
发冷之后,接着是发烧,早期在无用药物治疗的前提下,多数患者热型呈典型的波浪状,初起体温逐日升高,达高峰后缓慢下降,热程约2-3周,间歇数日至2周,发热再起,反复数次。但目前多数患者,一发烧就会用退烧药和消炎药,传统的波浪热并不典型,也可表现为不规则热,间歇热,弛张热,长期低热。发烧时常伴有寒战,关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如下:
(一) 流行病学: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氏菌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的居民,或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密切联系者。
(二) 临床表现:出现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多汗,肌肉和关节酸痛,乏力兼或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可疑症状及体征。
(三) 实验室检查:布病玻片或虎红平板凝集反应阳性或可疑,或皮肤过敏试验后24、48小时分别观察一次,皮肤红肿浸润范围有一次在2.0cm×2.0cm及以上(或4.0cm²以上)
(四) 分离细菌: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中分离到布氏菌。
(五) 血清学检查:标准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100及以上,对半年内有布氏菌苗接触史者,SAT滴度虽达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或用补体结合试验(CFT)检查,CFT滴度1:10及以上;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1:400及以上。
诊断疑似病例:具备(一)、(二)、(三)者。
诊断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四)或(五)中任何一项者。
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8-2007)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人群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布鲁氏菌病诊断与报告。
2 诊断依据
2.1 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或与疫苗生产、使用和研究有密切关系。其他流行病学参见附录A。
2.2 临床表现
2.2.1 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乏力,肌肉和关节疼痛等。
2.2.2 多数患者淋巴结、肝、脾和睾丸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充血性皮疹和黄疸;慢性期患者多表现为骨关节系统损害。具体临床表现参见附录B。
2.3 实验室检查(操作方法见附录C)
2.3.1 实验室初筛
2.3.1.1平板凝集试验(PAT)(见C.1.1)或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见C.1.
2)结果为阳性或可疑。
2.3.1.2 皮肤过敏试验(见C.2)后24h、48h分别观察1次,皮肤红肿浸润范围有一次在2.0cm×2.0cm及以上(或4.Ocmn2以上)。
2.3.2 血清学检查
2.3.2.1 试管凝集试验(SAT)(见C.1.3)滴度为1:l00++及以上,过2周-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
2.3.2.2 补体结合试验(CFT)(见C.1.4))滴度1:lO++及以上。
2.3.2.3 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见C. 1.5)滴度l:400++及以上。
2.3.3 分离细菌
从病人血液、骨髓、其他体液及排泄物等任一种培养物中分离到布鲁氏菌。
布鲁氏菌生物安全风险评估
布鲁氏菌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传染病,可感染人类、动物和家畜。对于研究布鲁氏菌的安全性和风险,进行生物安全风险评估非常重要。
评估布鲁氏菌的生物安全风险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病原性:评估该菌株对人和动物的致病性。布鲁氏菌可以引起布鲁氏菌病,症状包括发热、关节炎、疲劳、头痛等。评估菌株的病原性可以确定其对人和动物造成的风险。
2. 传播途径:评估菌株的传播途径和能力。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源,如感染动物的分泌物、组织和粪便,或通过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评估传播途径可以确定感染的风险因素。
3. 存活能力:评估菌株在环境中的存活和繁殖能力。布鲁氏菌可以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存活和繁殖,如湿润的土壤和动物组织中。评估存活能力可以确定菌株在环境中存在的可能性和持续感染的风险。
4. 防护措施:评估控制和预防布鲁氏菌感染的措施和技术。包括个人防护措施、实验室安全操作和生物安全设施等。评估防护措施可以确定控制感染和预防事故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对布鲁氏菌进行生物安全风险评估,需要综合考虑菌株的病原性、传播途径、存活能力和防护措施等因素,以确定感染和事故的风险水平,并采取相应的管理和控制措施。
布鲁氏菌的类型
布鲁氏菌(Brucella)是一类革兰氏阴性的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杆菌科(Gram-negative bacilli),革兰氏染色下呈螺旋状或短杆状。根据其致病性和传播途径的不同,布鲁氏菌可分为4个主要类型:
1. 布鲁氏菌(Brucella melitensis):主要感染绵羊和山羊,也可以感染牛和其他动物,是最常见的致病布鲁氏菌种类。
2. 布鲁氏菌(Brucella abortus):主要感染牛,引起牛布鲁氏菌病。
3. 布鲁氏菌(Brucella suis):主要感染猪,引起猪布鲁氏菌病。
4. 布鲁氏菌(Brucella canis):主要感染狗,引起犬布鲁氏菌病。
此外,还有几个较少见的布鲁氏菌类型,如布鲁氏菌(Brucella ovis)感染绵羊、布鲁氏菌(Brucella neotomae)感染鼠类等。不同类型的布鲁氏菌在致病性和临床表现上有一定差异,但目前尚未发现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的布鲁氏菌。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
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
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
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
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布鲁氏菌诊断的金标准
一、临床诊断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临床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以及流行病学情况。患者通常有与患病动物接触或在疫区生活或旅行过的历史,同时出现发热、多汗、关节疼痛、头痛等症状。然而,这些症状与其他疾病如疟疾、结核病等有重叠,因此需要结合其他诊断方法进行确认。
二、实验室诊断
1.细菌培养:将患者的血液、骨髓或其他体液接种到选择性培养基上,培养出布鲁氏菌,是诊断的金标准。
2.分子生物学检测:利用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布鲁氏菌的特异性基因片段,具有快速、敏感和特异性强等优点。
3.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布鲁氏菌特异性抗体,如IgM和IgG 抗体,可以辅助诊断布鲁氏菌病。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抗体产生的时间和持续时间不确定,血清学检测不能用于确诊急性感染。
4.动物接种试验:将患者的血液或组织接种到易感动物(如小鼠)体内,观察是否出现布鲁氏菌病的症状和病理变化,以辅助诊断。
三、流行病学情况
患者的职业、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也是诊断布鲁氏菌病的参考因素。例如,从事畜牧业、皮毛加工、畜产品加工等工作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此外,患者是否在疫区生活或旅行过也是重要的流行病学线索。
四、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可以观察到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如淋巴结肿大、间质性炎症等。但需要注意的是,病理学检查通常需要结合其他诊断方法进行综合判断。
综上所述,布鲁氏菌病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诊断、实验室诊断、流行病学情况、病理学检查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判断。其中,细菌培养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是较为可靠的诊断方法,血清学检测和动物接种试验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