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概论
- 格式:docx
- 大小:14.58 KB
- 文档页数:3
复合材料概论第一章总论1.复合材料的定义答:用经过选择的、含一定数量比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性能、不同形态的组分(或称组元)材料通过人工复合组合而成的多相、三维结合且各相之间有明显界面的、具有特殊性能的材料。
它既保持了原组分的主要特点,又显示了原组分材料所没有的新性能。
2.复合材料的发展进程(四代的发展)答:第一代复合材料(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第二代复合材料(碳纤维增强塑料)第三代复合材料(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第四代复合材料(多功能复合材料)3.复合材料的特点答:a.复合材料的组分和相对含量是由人工选择和设计的b.复合材料是以人工制造而非天然形成的(区别于具有某些复合材料形态特征的天然物质)c.组成复合材料的某些组分在复合后仍然保持其固有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区别于化合物和合金).d.复合材料是各组分之间被明显界面区分的多相材料e.复合材料的性能取决于各组成相性能的协同。
复合材料具有新的、独特的和可用的性能,这种性能是单个组分材料性能所不及或不同的。
4.复合材料结构及分类答:(1)复合材料是由基体相、增强相和界面组成。
这三相的结构与性质、它们的配置方式和相互作用以及相对含量决定了复合材料的性能。
(2)5.相关符号的代表意义答:MMC(Metal Matrix Composite)表示金属基复合材料,FRP(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表示纤维增强塑料GF/Epoxy, 或G/Ep(G-Ep) 表示玻璃纤维/环氧第二章1.复合材料中基体的作用答:1.将纤维粘合为整体并使纤维固定,在纤维间传递载荷,并是载荷均衡;2.决定复合材料的一些性能,如高温使用性能、层间剪切性能、耐介质性能(耐水、耐化学性能)等;3.决定复合材料成型工艺方法及工艺参数选择;4.保护纤维免受各种损伤。
2.金属基体选择遵循原则答:(1)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使用要求(2)金属基复合材料组成特点(3)基体金属与增强物的相容性3.常见金属基体的类型答:(1)结构用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基体a.用于450 ︒C以下的轻金属基体b.用于450-700 ︒C的复合材料的金属基体c.用于1000 ︒C以上的高温复合材料的金属基体(2)功能用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基体。
1、复合材料的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的物质组合而成的一种多相固体材料。
2、同质复合材料和异质材料增强材料和基体材料属于同种物质的复合材料为同质材料。
异质材料则是不同物质。
3、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性能在金属基体中加入了适量的高强度、高模量、低密度的纤维、晶须、颗粒等增强物,明显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比强度和比模量。
4、树脂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和陶瓷基复合材料性能区别树脂基复合材料的使用温度一般为60℃~250℃,其导热性能为0.35~0.45W/m·K金属基复合材料为400~600℃,其导热性能为50~65W/m·K和陶瓷基复合材料性能为1000~1500℃,0.7~3.5W/m·K。
陶瓷基复合材料大于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硬度,金属基复合材料大于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硬度。
5、复合材料结构的分类从固体力学角度,分为三个“结构层次”:一次结构、二次结构、三次结构。
一次结构:由基体和增强材料复合而成的单层材料,其力学性能决定于组分材料的力学性能、相几何和界面区的性能;二次结构:由单层材料层合而成的层合体,其力学性能决定于单层材料的力学性能和铺层几何;三次结构:通常所说的工程结构或产品结构,其力学性能决定于层合体的力学性能和结构几何。
6、复合材料选择基体的原则①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使用要求:高性能发动机要求有高强度比、比模量性能,要求具有优良的耐高温性能,能在高温、氧化性气氛中正常工作。
在汽车发动机中要求其零件耐热、耐磨、导热,一定的高温强度等,又要求成本低廉,适合批量生产。
②金属基复合材料组成特点:对于连续纤维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纤维是主要承载物体,纤维本身具有很高的强度和模量。
对于非连续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基体是主要承载物,基体的强度对非连续增强基复合材料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③基体金属与增强物的相容性。
7、与树脂相比水泥基体的特征①水泥基体为多孔体系;②纤维与水泥的弹性模量比不大;③水泥基材的断裂延伸率较低,仅是树脂基体的1/10~1/20;④水泥基材中含有粉末或颗粒状的物料,与纤维呈点接触,故纤维的掺量受到很大限制;⑤水泥基材呈碱性,对金属纤维可起保护作用,但对大多数矿物纤维是不利的。
复合材料概论
复合材料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体构成的综合材料,具有单体材料无法比拟的机械性能及其它物理性能。
复合材料大致可分为有机复合材料、无机复合材料和特殊复合材料三大类。
有机复合材料是指由有机无机混合物、聚合物、天然高分子或其它有机材料构成的复合材料,如树脂基复合材料、橡胶复合材料、植物维纶复合材料等。
无机复合材料是指由非金属无机金属基体、非金属无机非金属基体、金属无机金属基体等构成的复合材料,其中矿物复合材料是最常用的类型,它由无机矿物和高分子的共混体构成。
特殊复合材料是指特定用途的复合材料,比如水性复合材料、芯片复合材料等。
复合材料和许多其它传统材料不同,它具有非常糟糕的机械性能,能有效保护结构性能,并保证了质量和外观的美观性。
它的定义不仅是有效利用存在的资源,还可以开发新的功能,可以使复合材料成为许多行业的必备材料。
近年来,由于现代技术的进步,复合材料获得了大量的研究,可以用于汽车、航空航天、海洋等行业,并且复合材料还在不断地发展和改进,使用户可以获得更好的性能和效率。
复合材料笔记第一章总论1.复合材料定义: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的物质组合而成的一种多相固体材料。
在复合材料中,通常有一相为连续相,称为基体;另一相为分散相,称为增强材料。
2.复合材料的分类:1.按增强材料的形态分类1)连续纤维复合材料2)短纤维复合材料3)粒状填料复合材料4)编织复合材料2.按增强纤维的种类分类1)玻璃纤维复合材料2)碳纤维复合材料3)有机纤维复合材料4)金属纤维复合材料5)陶瓷纤维复合材料此外,如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纤维增强同一基体制成的复合材料称为混杂复合材料。
3.按基体材料分类1)合物基复合材料2)金属基复合材料3)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4.按材料作用分类①结构复合材料(用于制造受力构件的复合材料)②功能复合材料(具有各种特殊性能的复合材料)3.复合材料的特点①综合发挥各种组成材料的优点,使一种材料具有多种性能,具有天然材料所没有的性能。
②可按对材料性能的需要进行材料的设计和制造。
③可制成所需的任意形状的产品,可避免多次加工次序。
性能的可设计性是复合材料的最大特点。
4.影响复合材料性能的因素有:增强材料的性能、含量及分布状况,基体材料的性能、含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界面结合情况,作为产品还与成型工艺和结构设计有关。
5.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主要性能1)比强度大、比模量大2)耐疲劳性好3)减震性好4)过载时安全性好5)具有多种功能性(①耐烧蚀性好—较高的比热、熔融热和气化热②有良好的摩擦性能,包括良好的摩阻特性及减摩特性③高度的电绝缘性能④优良的耐腐蚀性能⑤有特殊的光学、电学、磁学的特性)6)有很好的加工工艺性6.金属基复合材料的主要性能1)高比强度、高比模量2)导热、导电性能3)热膨胀系数小、尺寸稳定性好4)良好的高温性能5)耐磨性好6)良好的疲劳性能和断裂韧性7)不吸潮、不老化、气密性好7.陶瓷基复合材料的主要性能陶瓷材料强度高、硬度大、耐高温、抗氧化,高温下抗磨损性好、耐化学腐蚀性优良、热膨胀系数和相对密度小。
1、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的物质组合而成的一种多相固体材料。
2、反玻璃化:许多无机玻璃可以通过适当的热处理使其由非晶态转变为晶态,这一过程称为反玻璃化。
3、不饱和聚酯树脂:是指由线型结构的,主链上同时具有重复酯键及不饱和双键的一类聚酯物。
4、热塑性树脂:是指具有线型或支链型结构的那一类有机高分子化合物,这类聚合物可以反复受热软化,而冷却后变硬。
5、增强材料:在复合材料中,凡是能提高基材料力学性能的物质,均称为增强材料。
6:、微晶结构假说:微晶结构假说认为玻璃是由硅酸或二氧化硅的微晶子组成,在微晶子之间由硅酸块过冷溶液所填充。
7、网络结构假说:认为玻璃是由二氧化硅的四面体氧硅三面体或硼氧三面体相互连成不规则三维网络,网络的空隙由Na、K、Ca、Mg等填充。
8、捻度:捻度是指单位长度内纤维与纤维之间所加的转数,以捻/米为单位。
9、碳纤维:是由有机纤维经固相反应转变而成的纤维状聚合物碳,是一种非金属材料。
10、复合材料的界面:指基体与增强物之间化学成分有显著变化的构成彼此结构的能起载荷传递作用的微小区域。
11、RTM成型工艺:RTM是由计量设备分别从储桶内抽出,经静态混合器混合均匀,注入事先铺有玻璃纤维增强材料的密封模内,经固化、脱模后加工而成制品。
12、缠绕工艺:将浸过树脂胶液的连续纤维或布带按照一定规则缠绕到芯模上,然后固化脱模成为增强塑料制品的工艺过程。
13、金属基复合材料:是以金属为基体,以高强度的第二相为增强体而制得的复合材料。
14、固体电阻:把碳等导电粒子分散在陶瓷等绝缘性基体中制成的电阻叫固相电阻。
15、碳/碳复合材料:由碳纤维或者各种碳织物增强碳或石墨化的树脂碳以及化学气相沉积碳所形成的复合材料。
16:、化学蒸气沉积法:将甲烷之类的烃类气体混合氢氩之类的载气于1000—1100度进行热分解,在胚体的空隙中沉碳。
1、复合材料的共同特点是是什么?答:1)综合发挥各种组成材料的优点,使一种材料具有多种性能具有天然材料所没有的性能;2)可按对材料性能的需要进行材料的设计与制造;3)可制成所需的任意形状的产品,可避免多次加工工序。
复合材料概论
1.复合材料的定义:复合材料是一个连续物理相与一个连续分散相的复合,也可以是两个或者多个连续相与一个或多个分散相在连续相中的复合,复合后的产物为固体时才称为复合材料。
2.复合材料的结构:三个“结构层次”:一次结构(由基体和增强材料复合而成的单层材料,其力学性能决定于组分材料的力学性能、相几何和界面区的性能);二次结构(单层材料层合而成的层合体,其力学性能决定于单层材料的力学性能和铺层几何);三次结构(工程结构或产品结构,其力学性能决定于层合体的力学性能和结构几何)。
3、复合材料与传统材料的不同:复合材料既能保持原组分材料的重要特性,又可通过复合效应使各组分的性能相互补充,获得传统材料不具备的许多优良性能。
4.金属基复合材料组成特点:非连续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基体是主要承载物,基体的强度对非连续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要获得高性能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必须选用高强度的铝合金为基体。
5.无机凝胶材料主要包括水泥、石膏、菱苦土和水玻璃等。
6.聚合物基体的种类: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及各种热塑性聚合物。
7.聚合物基体的组分:主要组分是聚合物,其他组分油固化剂、增韧剂、稀释剂、催化剂等。
8.聚合物基体的作用:基体材料通过与增强材料界面间的粘接成为一个整体,并以剪应力的形式向增强材料传递载荷,保护增强材料免受外界环境的作用和物理损伤。
9.不饱和树脂聚酯的固化特点: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固化是一个放热反应,其过程可以分三个阶段:
a.胶凝阶段:从加入促进剂到树脂变成凝胶状态的一段时间,影响凝胶时间的因素有很多,如阻聚剂、引发剂和促进剂的量,环境温度和湿度、树脂的体积、交联剂蒸发损失等。
b.硬化阶段:硬化阶段是从树脂开始凝胶到一定硬度,能把制品从模具上取下为之的一段时间。
c.完全固化阶段:通常在室温下进行,并用后处理的方法来加速,这段时间越长,制品吸水率越小,性能越好。
10.玻璃纤维的结构:玻璃纤维的结构假说有“微晶结构假说”和“网络结构假说”。
玻璃纤维的结构与玻璃相同,是近似有序的。
a.微晶结构假说认为,玻璃是由硅酸块或二氧化硅的“微晶子”组成,在“微晶子”之间有硅酸块过冷溶液所填充。
b.网络结构假说认为,玻璃由二氧化硅的四面体、铝氧三面体或硼氧三面体相互连成不规则三维网络,网络间的空隙由Na、K、Ca、Mg等阳离子所填充。
11.玻璃纤维的化学组成:主要是二氧化硅、三氧化二硼、氧化钙、三氧化二铝等。
12.玻璃纤维高强的原因:微裂纹假说认为,玻璃的理论强度取决于分子或原子间的引力,其理论强度很高,但实测强度很低,这是因为在玻璃或玻璃纤维中存在着数量不等,尺寸不同的微裂纹,因而大大降低了它的强度。
微裂纹分布在玻璃或玻璃纤维的整个体积内,由于微裂纹的存在,是玻璃在外力作用下受力不均,在危害最大的微裂纹处,产生应力集中,从而使强度下降。
玻璃纤维比玻璃的强度高很多,这是因为玻璃纤维高温成型时减少了玻璃溶液的不均一性,使微裂纹产生的机会减少。
此外,玻璃纤维的断面较少,随着断面的减少,使微裂纹存在的几率也减少,从而使纤维强度增高。
同时,直径小的玻璃纤维强度比直径粗的纤维强度高的原因是表面微裂纹尺寸和数量较少,从而减少了应力集中,使纤维具有较高的强度。
13.影响玻璃纤维的因素:
a.玻璃纤维的拉伸强度随直径变细而增强。
b.玻璃纤维的拉伸强度随纤维的长度增加而显著下降。
c.化学组成对强度的影响。
含碱量越高,强度越低。
d.存放时间对纤维强度的影响。
纤维的老化:当纤维存放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强度下降的现象。
e.施加负荷时间纤维强度的影响。
纤维的疲劳:纤维强度随施加负荷时间的增加而降低的情况。
f.玻璃纤维成型方法和成型条件对强度的影响。
14.原丝纤维制作碳纤维的五个阶段:拉丝、牵引、稳定、碳化、石墨化。
15.晶须:由高纯度单晶成长而成的直径几毫米,长度几微米的单晶纤维材料。
单晶高强度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它的直径非常小,容纳不下能使晶体削弱的空隙,位错或不完整等缺陷。
16.界面的机能(5种效应):
a.传递效应界面能传递力,即将外力传递给增强物,起到基体与增强物之间的桥梁作用。
b.阻断效应结合适当的界面有阻止裂纹扩展、中断材料破坏、减缓应力集中的作用。
c.不连续效应在界面上产生物理性能的不连续性和界面的摩擦出现的现象,如抗电性、电感应型、磁性、耐热性、尺寸稳定性。
d.散射和吸收效应光波、声波、热弹性波、冲击波等在界面产生散射和吸收,如透光性、隔热性、隔音性、耐机械冲击及耐热冲击性等。
e.诱导效应一种物质的表面结构使另一种与之接触的物质的结构由于诱导作用而发生变化,由此产生一些现象,如强的弹性、低的膨胀性、耐冲击性和耐热性等。
17.界面浸润理论:当θ〉90,液体不能浸湿固体;当θ=180时,固体表面完全不能被液体浸湿,液体呈球状;当θ〈90,液体能浸湿固体;当θ=0,液体完全浸润固体。
18.界面的类型:
I类:纤维与基体互不反应亦不溶解,界面是平整的,厚度仅为分子层的程度,除原组分成分外,界面上基本不含其它物质。
如钨丝/铜、硼纤维/铝等
II类:纤维与基体不反应但相互溶解,界面是有原组分成分构成的犬牙交错的溶解扩散型界面。
如镀铬的钨丝/铜等
III类:纤维与基体相互反应形成界面反应层,界面则含有亚微级左右的界面反应物质(界面反应层)。
如钨丝/铜—钛合金等
19.金属基纤维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的形式:
a.物理结合物理结合是借助材料表面的粗糙形态而产生的机械铰合,以及借助基体收缩应力包紧纤维时产生的摩擦结合。
结合强度与纤维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很大关系。
如用经过表面刻蚀处理的纤维制成的复合材料,其结合强度比具有光滑表面的纤维复合材料约高2—3倍。
b.溶解和浸润结合与II类界面对应。
纤维与基体的相互作用力只有若干原子间距,由于纤维表面常有氧化物膜,阻碍液态金属的浸润,这是就需要对纤维表面进行处理,如利用超声波法通过机械摩擦力破坏氧化物膜,使纤维与基体的接触角小于90,发生浸润或局部互溶以提高界面结合力。
c.反应结合与III类界面反应,其特征是在纤维与基体之间形成新的化合物层,即界面反应层。
如硼纤维增强钛铝合金,在界面反应层内有多种反应产物。
20.影响界面稳定性的因素:
a.物理方面:在高温条件下增强纤维与基体之间的接触。
b.化学方面:与复合材料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发生的界面化学作用有关。
包括连续界面反应。
交换式界面反应和暂稳态界面变化等几种现象。
21.表面处理:就是在增强材料表面涂覆一种称为表面处理剂的物质,这种表面处理剂包括
浸润剂及一系列偶联剂和助剂等物质,以利于增强材料与基体间形成一个良好的粘结界面,从而达到提高复合材料各种性能的目的。
22.表面处理剂的结构(70页)
23.玻璃钢(玻璃纤维增强热固性塑料):玻璃纤维作为增强材料,热固性塑料(包括环氧树脂、酚醛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等)作为基体的纤维增强塑料。
24.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成型加工技术:
a.手糊工艺
b.模压成型工艺
c.树脂传递模塑成型工艺(RTM成型工艺)
d.喷射成型工艺
e.连续缠绕成型工艺
f.拉挤成型工艺
g.挤出成型工艺
h.注塑成型工艺
25.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分类:
a.按基体分类:铝基复合材料、镍基复合材料、钛基复合材料
b.按增强体分类: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层状复合材料、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26.颗粒:陶瓷材料中的另一种增强材料,从几何尺寸上看,它在各个方向上的长度是大致相同的,一般为几微米。
通常用得较多的颗粒有SiC,Si3N4等,颗粒种类、粒径、含量及基体材料选择适当仍会有一定的韧化效果,同时还会带来高温强度,高温蠕变性能的改善。
27.碳/碳复合材料的应用:
a.导弹、宇航工业的应用
b.航空工业
c.其他方面的应用(汽车工业、化学工业、电子、电器工业、医疗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