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差分干涉测量测得的地面位移在水文地质中的应用
- 格式:docx
- 大小:76.35 KB
- 文档页数:22
合成孔径雷达应用场景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是一种主动雷达遥感技术,具有全天候、全天时、全天候、高分辨率、大覆盖面积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地球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军事侦察、实时监测等许多领域。
以下是合成孔径雷达的应用场景及相关参考内容。
1. 地质勘探合成孔径雷达可用于地质勘探,通过对不同波段、不同时期的SAR影像进行比对,可以探测地下油气、矿产等资源,实现高效准确的地质调查和勘探。
参考内容:张屿、邹海波. 合成孔径雷达地震勘探技术[M]. 科学出版社, 2002.2. 海洋监测合成孔径雷达可以穿透云层和夜晚,在恶劣天气下依然能够获取海洋表面的图像数据,实时监测海洋风浪、海洋气候、海洋漩涡等情况,为海洋预警和海洋运输提供可靠支持。
参考内容:蔡小建、陈霖、钟世乐等. 合成孔径雷达海洋监测与动力学[M]. 科学出版社, 2012.3. 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监测合成孔径雷达能够获取大范围、高分辨率的地表影像,可以用于土地利用变化、森林估测、湿地监测等土地覆盖变化的监测与评估,为土地规划和资源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内容:李泽彬. 合成孔径雷达土地覆盖与土地利用变化: 概念、算法与应用[M]. 科学出版社, 2014.4. 灾害监测与应急响应合成孔径雷达在灾害监测与应急响应方面应用广泛。
通过监测地震、火山喷发、洪涝灾害等自然灾害,及时掌握灾情、评估灾害程度,指导灾害应急响应工作。
参考内容:林宗垠、蔡加红、陈燕平. 合成孔径雷达在灾害监测与评估中的应用[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0.5. 军事侦察与情报获取合成孔径雷达作为一种高分辨率遥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军事侦察和情报获取。
利用其全天候、全天时的特点,能够实时、准确地获取敌方军事目标的情报数据。
参考内容:刘初才. 合成孔径雷达目标识别与图像处理[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7.总之,合成孔径雷达在地质勘探、海洋监测、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监测、灾害监测与应急响应以及军事侦察与情报获取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Insar的原理和应用1. 前言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是一种利用合成孔径雷达(SAR)和干涉技术相结合的遥感技术。
它能够获取地表的形变和地貌等信息,为地震研究、地质勘察、城市沉降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本文将介绍Insar的原理和主要应用。
2. Insar原理Insar的原理基于雷达干涉技术,即通过分析两个或多个由同一区域获取的SAR图像,可以获得该区域地表的形变信息。
其基本原理如下:•第一步,利用SAR雷达发送信号并接收反射回波,得到两个或多个时间点的SAR图像。
•第二步,将这些SAR图像进行配准,确保它们之间的几何精确对应。
•第三步,通过计算这些配准后的SAR图像之间的相位差,利用相位差的变化来分析地表的形变情况。
3. Insar应用领域Insar在多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下面列举了其中几个主要领域:3.1 地震研究Insar技术可以用于监测地震震中附近地区的地表形变情况,可以提供地震区域的地表位移信息。
通过对地震前后的Insar图像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研究地震的规模、破裂带、地震断层等相关信息,对地震的防灾减灾提供重要支持。
3.2 地质勘察Insar技术可以用于地下矿藏的勘察。
通过对地下矿藏区域进行Insar监测,可以获取地下的地表形变信息,从而定量分析地下矿藏的分布、规模和变化情况。
这对于矿产资源开发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3.3 城市沉降城市的快速发展会导致土地沉降现象,而城市沉降可能会对城市的工程设施和地下管网造成严重影响。
Insar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城市区域的地表沉降情况,并提供沉降的时空信息,为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3.4 冰川监测Insar技术可用于监测冰川变化。
通过获取冰川区域的Insar图像,可以获得冰川的形变、速度和厚度等信息,这对于研究全球变暖和冰川退缩等气候变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3.5 土地利用监测Insar技术可以用于土地利用监测。
insar专业在具体研究中的重要作用InSAR(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是一种利用合成孔径雷达(SAR)数据进行地质和环境研究的技术。
它通过测量雷达信号的相位差异来探测地表的形变。
InSAR技术在地震与地质灾害监测、地表沉降、地下水资源管理、地壳运动、岩石稳定性评估以及冰川动态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InSAR技术在地震与地质灾害监测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地震是地球表面地壳释放的能量,会导致地表的形变和运动。
利用InSAR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地震后地表的变形情况,从而提供关于地震的震源参数、滑动断层的运动特征、震后沉降以及地壳运动情况的重要信息。
此外,InSAR技术还可以用于监测地质灾害,如滑坡、火山喷发、地表沉降等。
通过对地表形变的测量和分析,可以提前发现和预警地质灾害,从而减少损失和保护人的生命安全。
其次,InSAR技术在地表沉降的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地表沉降是由于地下水抽取、地下开采、地质构造变化等导致地下岩层变形或压实而引起的地表下沉现象。
InSAR技术可以通过对地表形变的监测和分析,精确测量地表沉降的速率和范围,并提供沉降原因的解释。
这对于地下水资源管理、土壤压实和地下开采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InSAR技术还可以用于地壳运动监测与岩石稳定性评估。
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和板块运动的结果,对于地震活动、火山喷发、岩体稳定性等都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InSAR技术可以监测和量化地壳运动,从而提供了研究地壳运动和预测地壳运动的重要手段。
同时,InSAR技术还可以用于评估岩体的稳定性,帮助研究人员评估岩石斜坡的稳定性,并为地质灾害监测和防治提供支持。
另外,InSAR技术在冰川动态研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冰川是地球上的重要水资源库,然而由于气候变化等因素,冰川融化和消失速度加快,对于全球水资源的变化和地球气候的调控起到了重要作用。
InSAR技术可以用于监测和测量冰川的形变和运动速率,从而提供冰川融化和消失的信息,并帮助研究人员深入了解冰川动态和气候变化的关系。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原理及应用发展作者:刘曦霞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年第20期摘要: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近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一技术也广泛的应用于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建设中。
文章结合作者实际研究,从InSAR技术的自身优势与发展潜力出发,分析了其基本技术原理,并就InSAR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探讨,最后总结了其未来发展。
关键词:合成孔径雷达;INSAR;技术原理;应用1 InSAR技术的优势与潜力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空间对地观测新技术,这一技术主要是借助于合成孔径雷达SAR朝目标位置发射微波,之后接收目标反射回波,从而获得目标位置成像的SAR复图像对,如果复图像之间有相干条件,SAR复图像对共轭相乘后能够得到干涉图,结合干涉图相位值可以获得两次成像中存在的微波路程差,进而准确获得目标位置的地形地貌等情况。
利用InSAR技术成像的优势在于连续观测能力强、成像分辨率和精度高、覆盖范围较广、技术成本低等,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比如说DEM生成、地面沉降监测、火山或地震灾害监测、海洋测绘、国防军事等。
但是InSAR技术测量的精准度往往会受到大气效应的影响,近年来新提出的散射体PS技术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其干涉处理的过程中,PS 技术分析能够在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散射体相位变化,即便是难以获得干涉条纹的状况下,也可以获得毫米级的测量精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干涉测量技术的环境适应能力,这也是这一技术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突破,其拥有非常高的开发应用价值[1]。
2 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分析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是按照复雷达图像的相位值来计算出地面目标空间信息的技术,它的基本思想是:借助两幅天线进行同时成像或者单幅天线间隔一定时间重复成像,进而得到同一位置的复雷达图像对,因为两幅天线和地面目标之间的距离不一致,因此在复雷达图像对同名象点之间出现相位差,进而产生干涉纹图,其中的相位值代表两次成像的相位差测量值,两次成像的相位差和地面目标的空间位置之间的几何关系,结合飞行轨道的具体参数,便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地面目标的具体坐标,进而让我们获得具有较强精准度的大范围数字高程模型。
合成孔径雷达的作用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是一种通过合成天线的运动以达到虚拟的长天线长度的雷达系统。
与传统雷达不同,SAR 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其主要作用包括:
1. 高分辨率成像:
-SAR 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地表成像。
通过运动合成孔径,可以获得与雷达波长相比大得多的有效孔径,从而实现对地物的高精度成像。
2. 独立于天气和光照条件:
-SAR 在观测时不受天气和光照的限制,可以在夜晚或云层下观测。
这使得它在不同环境下都能提供稳定的数据。
3. 地形高度测量:
-SAR 通过测量雷达波与地表之间的相位差,可以生成数字高程模型,从而实现对地形高度的准确测量。
4. 监测地表形变:
-SAR 可以监测地表的微小形变,例如地震引起的地表位移,为地质灾害的监测提供有力支持。
5. 地表类型分类:
-利用SAR 的极化信息,可以对地表类型进行分类,例如,识别植被、水体、建筑物等不同地物。
6. 海洋监测:
-SAR 在海洋监测方面有着广泛应用,可以检测海浪、潮汐、海洋表面风向和海冰等信息。
7. 环境监测:
-SAR 可以用于监测土地覆盖变化、森林健康状况、湿地变化等环境因素,为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8. 军事应用:
- SAR 在军事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可用于目标检测、场地勘察、地形分析等。
总体而言,合成孔径雷达是一种强大的遥感工具,其高分辨率、全天候性和独立于自然光的特性使得它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dinsar概念
"DInSAR"是差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的缩写。
它是一种利用合成孔径雷达(SAR)数据进行地表形变监测和测量的技术。
DInSAR技术基于雷达干涉原理,通过比较两个或多个不同时刻的SAR图像,利用相位差的变化来推断地表的形变情况。
具体来说,DInSAR技术使用两个或多个SAR图像的相干性信息,通过相位差的计算和分析,可以检测和测量地表的沉降、隆起、位移等形变现象。
DInSAR技术的关键是利用雷达波束的相干性来提取地表形变信息。
它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如地质灾害监测、地下水抽采引起的地面沉降、地震活动引起的地表位移等。
DInSAR技术具有高精度、大范围、无需地面控制点等优点,因此在地表形变监测和地质灾害预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需要注意的是,DInSAR技术的应用需要具备一定的雷达数据处理和解释能力,以及对地质地貌和形变机制的理解。
因此,它通常由专业的遥感和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来进行研究和应用。
INSAR原理技术及应用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是一种利用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技术进行干涉处理的方法。
它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不同时刻的SAR图像进行干涉处理,从而提取出地表形变或变形信息。
INSAR可以用于监测地壳运动、地震、火山活动、水资源管理等领域。
INSAR的原理是利用SAR系统发射的电磁波在地表反射回来的信号来构建图像。
当同一个地面目标在两个或多个不同时刻被观测到时,可以通过比较两幅图像之间的相位差来推测地表的形变情况。
INSAR的核心是通过干涉处理来提取出相位差信息。
INSAR的关键技术包括SAR数据获取、干涉处理和形变分析。
首先,需要获取两个或多个不同时刻的SAR图像。
这可以通过卫星、飞机或地面的SAR系统来实现。
然后,利用干涉处理算法,将两个SAR图像的相位信息进行计算,得到相位差图像。
最后,通过解析相位差图像,可以得到地表的形变信息。
INSAR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水文监测和地质勘探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在地质灾害监测方面,INSAR可以用于监测地震引起的地表形变或断层活动;在火山活动监测方面,INSAR可以用于监测火山口的变化等;在水文监测方面,INSAR可以用于监测地下水位变化和地表沉降等;在地质勘探方面,INSAR可以用于矿产资源勘探和地下油气藏的监测等。
INSAR技术的应用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INSAR对地面反射特性和场景的要求较高,需要考虑地表的稳定性和可反射性。
其次,INSAR在测量过程中受到大气湿度、电离层变化等因素的干扰,需要进行修正。
此外,INSAR也存在分辨率和覆盖范围的限制。
总之,INSAR是一种利用SAR技术进行干涉处理的方法,可以用于监测地壳运动、地震、火山活动、水资源管理等领域。
它的原理是通过比较两个不同时刻的SAR图像的相位差来推测地表的形变情况。
dinsar概念-回复dinsar概念是指差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DInSAR)技术,它是一种用来监测地面变形的遥感技术。
本文将详细介绍DInSAR的原理、应用领域以及在地质灾害和地表沉降监测中的具体应用。
一、DInSAR的原理DInSAR技术利用合成孔径雷达(SAR)的观测数据来测量地表变形。
SAR 是一种主动遥感技术,通过发射雷达波束并记录回波来获取地表信息。
DInSAR则是通过比较两个或多个雷达成像的干涉图像来提取地表变形信息。
DInSAR的原理基于两个基本概念:干涉和差分。
干涉是指将两个SAR图像相减,得到一个干涉图像,其中包含了地表变形引起的相位差信息。
差分是指将两个干涉图像相除,得到一个差分干涉图像,它反映了地表变形的相对变化。
具体而言,DInSAR技术的工作流程如下:首先,收集一对或多对SAR图像,这些图像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一定的重叠。
然后,进行图像配准,即将不同时间或空间的图像对齐。
接下来,进行干涉处理,通过相位引导的配准技术计算干涉图像。
最后,进行差分处理,得到差分干涉图像,并使用数据模型和数学方法来提取和解释地表变形信息。
二、DInSAR的应用领域DInSAR技术在地理学、地球物理学、地质灾害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分别介绍DInSAR在这些领域中的应用案例。
1. 地壳运动监测:DInSAR可以用来监测地壳的上升或下沉、水平位移等地表变形情况。
通过对长时间序列的DInSAR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地壳运动背后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过程。
2. 地震监测:地震引起的地表变形可以通过DInSAR来监测。
这种监测可以提供地震活动的时空演化过程,有助于理解地震的震源震源机制和地下断裂结构。
3. 火山监测:DInSAR可以用来监测火山的喷发活动和未喷发火山的斜坡稳定性。
通过长时间的监测和分析,可以找到预警信号和监测火山的潜在危险。
4. 地表沉降监测:地表沉降通常与地下水抽取、地下矿产开采等人类活动相关。
气象卫星SAR数据处理及其应用分析一、引言气象卫星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处理及其应用分析是现代气象技术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SAR技术是一种高分辨率、高精度以及光学遥感技术无法达到的能力,在气象、大气、海洋等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篇文章将从SAR技术的背景、基本原理以及应用场景等方面深入探讨SAR 技术的数据处理和应用分析。
二、背景20世纪60年代起SAR技术逐渐成熟,其开展一系列实际应用在气象、水文、环境保护、海洋、城市规划以及国土遥感的广泛领域。
SAR技术能够探测出目标物的形状、位置、方向、材质等性质,使其受到各领域工作者的重视。
而在气象领域,SAR技术能够弥补传统气象观测手段的不足,补充传统观测的空隙,从而为天气预报、气象监测、洪水灾害监测、识别冰雪和海浪等方面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三、SAR技术基础原理SAR是一种合成孔径雷达技术,是指利用雷达系统的相干处理能力来合成一段被测区域空间内的较长的孔径,从而达到提高雷达系统距离分辨率的目的。
传统雷达的发射和接收距离为一个点向四周辐射的电磁波,目标物将会在距离维度和角度维度上呈现散射情况,难以刻画目标的细微差异。
但SAR发送的电磁波是由多个发射脉冲序列组成的,每个脉冲序列可以覆盖一定的区域,通过多次测量并叠加,最终形成一个综合孔径,进而提升图像的分辨率。
SAR系统的每个脉冲序列都可以定位、测量目标物的位置和形状。
然后再把每一次测量的图像通过数学处理进行合成,从而得到高分辨率的合成图像。
SAR技术可以快速地探测、定位和提取海面、冰雪、云、城市等细节信息。
四、气象卫星SAR数据处理技术1. SAR数据预处理技术SAR数据预处理技术是指在接收到原始的气象卫星SAR数据后,将其进行去噪、瑕疵修复、抗干扰以及辐射校正等预处理操作,使其数据质量符合后续应用的要求。
常用的预处理算法有多种,主要包括滤波算法、瑕疵修复算法等。
insar在水利中的应用
InSAR(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在水利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InSAR可以用于监测地表沉降。
在水利工程中,地表沉降可
能会影响水利设施的稳定性,如大坝、堤坝和水渠。
通过InSAR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地表的沉降情况,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为
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提供重要依据。
其次,InSAR还可以用于监测地下水资源的变化。
水利工程的
规划和管理需要准确的地下水资源信息。
InSAR技术可以通过监测
地表的微小形变,推断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
开发和利用提供数据支持。
此外,InSAR还可以应用于水文灾害监测与预警。
例如,通过InSAR技术可以监测洪水对地表的影响,及时预警可能发生的洪灾,为防洪减灾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另外,InSAR技术还可以用于监测水体的变化,包括湖泊、河
流和水库等水体的水位变化。
这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和调度具有重要
意义。
总的来说,InSAR技术在水利领域的应用涵盖了地表沉降监测、地下水资源监测、水文灾害监测与预警以及水体变化监测等多个方面,为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和水资源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和
支持。
合成孔径雷达在测绘中的方法与技巧介绍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是一种利用雷达波束合成大孔径的高分辨率雷达系统,被广泛应用于测绘领域。
本文将介绍合成孔径雷达在测绘中的方法与技巧。
一、合成孔径雷达的原理与优势合成孔径雷达利用雷达系统在目标方向上进行前后多次观测,通过将多次观测结果叠加处理,可以得到高分辨率的成像结果。
相对于传统的雷达系统,合成孔径雷达有以下优势:1. 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可以通过叠加多次观测结果来合成大孔径,从而获得高分辨率的成像结果。
这对于测绘领域的精确测量非常重要。
2. 具有独立距离与方位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通过对目标进行多次观测,可以获得独立的距离与方位分辨率。
这使得合成孔径雷达在地面表面和地形测绘中具有较好的测量效果。
3. 不受天气条件限制:由于雷达波在大气中的传播受到较小的干扰,合成孔径雷达在各种天气条件下都能稳定地进行测绘工作。
二、合成孔径雷达测绘中的方法1. 数据采集与处理:合成孔径雷达需要在空中获取雷达数据,并通过数据处理技术来提取出有用的信息。
数据采集方面,可以通过航空方式,搭载合成孔径雷达设备进行数据采集。
而数据处理方面,需要对采集到的雷达数据进行校正、滤波、配准等一系列操作,以便得到准确的测绘结果。
2. 地物分类与识别:合成孔径雷达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雷达图像,通过对这些图像进行地物分类与识别,可以得到地面上不同地物的信息。
这对于土地利用、城市规划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3. 地貌测量与变形监测:合成孔径雷达在地貌测量与变形监测方面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通过多次观测,可以获取地表地貌的精确信息,并对地表变形情况进行监测。
这对于地震灾害预警和地质灾害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合成孔径雷达测绘中的技巧1. 多孔径技术:多孔径技术是合成孔径雷达中常用的技巧之一。
通过使用不同大小的孔径,可以得到不同分辨率的测绘结果。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孔径大小,可以充分发挥合成孔径雷达的优势。
合成孔径雷达SAR综述合成孔径雷达(SAR) 是一种高分辨机载和星载遥感技术,用于对地形等场景上的远程目标进行成像。
1951 年,Carl Wiley 意识到,如果在雷达沿直线路径移动时收集回波信号,则接收信号的多普勒频谱可用于合成更长的孔径,以便提高沿轨道维度的分辨率。
1953 年,当一架 C-46 飞机绘制佛罗里达州基韦斯特的一段地图时,形成了第一张实测SAR 图像。
第一个星载卫星SAR 系统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NASA) 的研究人员开发并于 1978 年投入 Seasat。
SAR 模式根据雷达天线的扫描方式,SAR 的模式可分为三种。
如下图所示,当雷达收集其行进区域的电磁 (EM) 反射波,观察与飞行路径平行的地形带时,这种模式称为侧视 SAR或带状 SAR。
当雷达跟踪并将其电磁波聚焦到一个固定的、特定的感兴趣区域时,这种模式称为聚束 SAR,如下图所示。
SAR 操作的另一种模式称为扫描SAR,它适用于雷达在高空飞行并获得比模糊范围更宽的条带时。
条带的这种增强会导致距离分辨率的下降。
如下图所示。
对于这种模式,照射区域被划分为几段,每段被分配到不同的条带的观察。
随着雷达平台的移动,雷达在一段时间内照射一个段,然后切换到另一个段。
这种切换是在特定的方法中完成的,使得所需的条带宽度被覆盖,并且当平台在其轨道上前进时没有留下任何空白段。
SAR 系统设计通用 SAR 系统框图如下图所示。
所有的定时和控制信号都由处理器控制单元产生。
首先,SAR 信号(线性频率调制(LFM)脉冲或阶跃频率波形)由波形发生器生成并传递到发射机。
大多数 SAR 系统使用单个天线或两个紧密放置的天线进行发射和接收,这样系统通常在单站配置下工作。
SAR 天线、转换器和天线波束形成器可沿场景或目标方向形成和引导主波束。
发射的 SAR 信号从场景或目标反射回来后,接收到的信号由 SAR 天线收集并传递给接收机。
接收机输出后的信号被模数转换器采样和数字化。
合成孔径雷达应用场景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SAR)是一种利用运动平台(如卫星、飞机或舰船)上的雷达设备通过合成的方式获取高分辨率、高精度雷达图像的技术。
与传统雷达相比,SAR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广泛的应用场景。
1. 军事侦察与情报收集合成孔径雷达在军事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可以通过对地面目标进行高分辨率成像,获取具有丰富细节信息的图像。
这一技术可以用于军事侦察、目标识别和情报收集等领域,有助于提高作战能力、增强决策支持。
2. 地质勘探与资源调查合成孔径雷达可以在地表以下多米至数十米深度范围内,探测到地下的地质和水文构造的细微变化。
通过雷达反射信号的分析,可以获取地下岩层结构、水资源分布、地下油气藏等重要信息,是石油、地质和水文勘探的重要手段。
3. 气象灾害监测与预警合成孔径雷达可以获取大范围、高时空分辨率的天气图像,包括降雨型态、风速、降水量等信息。
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可以实现对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洪水等的监测与预警,有助于减轻自然灾害对人类和财产的损失。
4. 海洋监测与资源调查合成孔径雷达可实现对海洋表面的测量,如海浪、海流、海洋表面高度等参数。
这些数据对于海洋环境监测、海上交通管理、渔业资源调查等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合成孔径雷达还可通过反射信号对海洋底质地形进行测量,帮助寻找潜艇、探测水下障碍物,是海洋领域的重要工具。
5. 土地利用与城市规划合成孔径雷达可以获取高分辨率、大范围的地表图像,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地表变化等信息。
这些数据对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等有着重要作用。
同时,合成孔径雷达还可以获取建筑物的高程、形状等信息,为城市规划和建筑工程提供精准数据。
总之,合成孔径雷达作为一种高分辨率、高精度的雷达成像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在军事、地质、气象、海洋和城市等领域,合成孔径雷达都能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对于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决策能力、减轻灾害风险等具有重要意义。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导论
今天,我们正在进行一次关于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的学习。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航空电子设备,可以进行远距离监测,并且它的应用正在不断增加。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是一种特殊的雷达,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快更清楚地看到大范围内的地面目标。
这一雷达技术基于一种叫做合成孔径的原理。
这种原理的基本思想是,我们可以通过合成多个雷达采集的数据来获得更多更清晰的地面目标图像。
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的の目的是利用多个收发信机和一个雷达接收机,通过改变飞行轨迹,实现轨道上不同方位上的数据采集,从而实现一个大范围内的数据采集。
现代星载合成孔径雷达不仅可以用来将大范围内的地面目标图
像采集形成高分辨率的地面目标图像,还可以用来监测较远距离处的天气或气象,以及观测特定的地理区域对应的情况。
一般来说,现代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可以通过计算实现更高的精度,更多的细节,甚至可以实现多种功能,例如像温度、湿度、地形和地质等的测量。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可以发挥的作用非常的广泛,而它的实际应用也正在不断增加。
它可以帮助人们实现对远距离目标地的远程监测,例如,它可以用来帮助航空公司监测其飞机飞行路径,及时发现高报警条件,以及对公路、桥梁、地铁等公共设施的监测。
此外,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甚至可以用来做地形测量、台风监测、地震研究以及海洋和大气变化监测等。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它的精度不断提高,应用
也越来越广泛。
它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多,也将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为人类和社会带来更多的好处。
星载SAR成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星载SAR成像技术是一种新兴的遥感技术,SAR的英文全称是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意为合成孔径雷达。
与传统光学遥感技术相比,SAR技术具有无视天气、夜间操作、高分辨率、波长波段可控等优点,因此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土地利用、海洋监测、气象预警、地震预测等领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SAR成像技术的原理SAR技术是利用雷达通过向目标发射电磁波,接收被目标反射回来的电磁波信号来实现对目标进行探测。
利用雷达技术可以利用合适的雷达频率,对各种目标以及大气等物体进行探测。
SAR技术利用雷达发射探测信号,利用接受的回波信号来实现对目标的成像。
SAR雷达发射的探测信号是微波信号,可以穿透大气中的云层,对地面的变化进行探测。
由于雷达时间、空间分辨率的影响及目标反射回波的相位变化规律,SAR 技术可以获取极高的图像质量。
二、SAR应用领域(1)土地利用:利用SAR技术可以精确地识别不同类型土地以及土地利用方式,为土地规划以及资源保护提供决策支持依据。
此外,SAR技术还可以检测土地的沉降情况、水文地质信息等。
(2)海洋监测:SAR技术可以探测海平面、洋流、波高等海洋参数,在海洋环境监测、航道安全、海洋资源勘探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3)气象预警:SAR技术可以对雷暴、暴雨等极端天气进行实时监测并提供预警。
(4)地震预测:SAR技术可以对地表变形等地震前兆进行高精度监测,并为地震预测提供数据支持。
三、SAR技术的发展与应用SAR技术的发展历程长,自从二战时期问世以来,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SAR技术的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对传统SAR技术的提高与完善使之成为多种遥感技术中的重要成员。
SAR技术从上世纪70年代在军事领域应用拓展到了民用领域,在航空航天、卫星成像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成像技术得到了高水平的应用。
近年来,SAR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出现了多项重大创新,例如织物机构、带宽合成、图像全彩,波形分类等领域的应用。
SAR遥感影像数据处理及应用分析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合成孔径雷达是一种利用微波信号进行测量的遥感技术。
它可以持续获取地球表面的高分辨率图像,对于研究地球表面的变化、刻画地形和水文情况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SAR遥感影像数据的处理与应用。
数据获取与预处理SAR遥感影像数据的获取需要依靠卫星或者飞机等资源。
卫星获取的数据精度较高,且可以长时间持续观测地表,而飞机获取的数据则可以对目标区域进行更为详细的观测。
在处理SAR遥感影像数据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
首先需要进行辐射校正,以消除地表反射率对数据的影响。
同时,为了克服影像上的噪声、斑点和条纹等问题,需要对数据进行滤波、去斑等处理。
如果需要获得地表高程、位移数据等,则还需要进行反演处理。
利用SAR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地貌分析SAR遥感影像数据能够提供地表高程、精确的地形信息等数据,可以用于进行地貌分析。
在地貌分析中,可以通过SAR遥感影像数据获得地面的高程和地形特征,如山脉、平原、河流等。
此外,还可以基于SAR遥感影像数据对地表的地形进行三维重建,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
利用SAR遥感影像数据进行水文监测SAR遥感影像数据可以检测出水域的变化,对于水文监测和水资源管理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例如,利用SAR遥感影像数据可以监测海洋表面的变化,如海浪和海面高度的变化。
此外,还可以通过SAR遥感影像数据监测水库和水道水位、洪水灾害等情况。
利用SAR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农业监测SAR遥感影像数据还可以用于精确的农业监测。
通过SAR遥感影像数据,我们可以监测作物生长的情况,准确预测作物产量,同时可以帮助农民选择适宜的作物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此外,还可以通过SAR遥感影像数据监测土壤湿度、土质等信息。
结语以上仅是对SAR遥感影像数据处理及应用的简单介绍。
如今,SAR遥感影像技术在地理信息、农业、环境科学、气象、水文、地质勘探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在地表沉降监测中的应用作者:张倍倍来源:《西部资源》2014年第05期摘要:近年来,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应用于地表沉降监测研究领域的方法与实例在国内外工程实践和科研活动中经常出现。
近几十年来由于地下水的长期超量开采,华北平原已成为世界上超采地下水最严重、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最大、地面沉降面积最大、沉降类型最复杂的地区,地表沉降监测周期长、成本高、数据量大,通过InSAR技术的应用可有效提高地表沉降观测的精确性,为预防和减少经济损失发挥积极重要作用。
关键词:合成孔径雷达士涉测量(InSAR)变形监测地面沉降1.InSAR简介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是合成孔径雷达应用中较晚出现的技术,它是以合成孔径雷达复数据提取的干涉相位信息为信息源获取地表三维信息和变化信息的技术,合成孔径雷达(SAR)属于微波遥感的范畴,它可以穿透云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穿透雨区,同时具有不依赖于太阳作为照射源的特点,使其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观测能力;微波遥感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穿透植被,可以提供可见光、红外遥感所得不到的关键信息。
随着SAR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它已在变形监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InSAR基本原理InSAR技术基本思想是:利用两副天线同时成像或一副天线相隔一定时间重复成像,获取同一区域的复雷达图像对,形成干涉纹图。
干涉纹图中的相位值即为两次成像的相位差测量值,根据相位差与地面目标的三维空间位置之间存在的关系,利用轨道参数,即可测定地面目标的三维坐标,其基本几何原理为(见图1):设H为第一个天线的相对高度,ξ为基线B的倾斜角,λ为波长,γ1、γ2是雷达天线与地物点之间的距离,可以用基线分量B x、B z:及区域入射角θ来表示,两天线接收同一表面元素信号的相位差Φ表示为:3.数据解算过程从InSAR的原理可知,欲求得高程,一方面要求获得准确的相位差,另一方面也要求能估计出精确的轨道参数等,InSAR数据处理的主要步骤包括:影像配准,干涉图生成,噪声滤除,基线估算,平地效应消除,相位解缠,高程计算等,有时还需要一定的地面控制点来计算有关的参数。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差分干涉测量测得的地面位移在水文地质中的应用发表日期:2008年3月30日【美】Devin L. Galloway,【德】Jörn Hoffmann田芳译;冯翠娥、魏国强校译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差分干涉测量,主要是相干(InSAR)技术,其次是永久散射体技术(PSI),在水文地质研究中的应用已经提高了我们绘制、监测、分析和模拟地下水运动、含水层系统压缩和地面沉降的能力。
在过去的10年中,大量调查显示,利用InSAR获得的地面位移空间分布详图已经加深了我们的水文地质认识,特别是当时间序列的图像与水位的历史变化和管理实践得到综合应用的时候。
重要进展包括:(1)识别地下水运动和系统变形的结构或岩层边界(如断层或者过渡相);(2)确定变形含水层系统的岩性和水力性质的非均质性;(3)估计系统性质(如储水系数和渗透系数);(4)约束地下水流、含水层系统压缩和地面沉降的数值模型。
作为松散冲积盆地地下水水文地质监测和刻画的一种综合方法的一个部分,SAR差分干涉测量提供了独特的信息,推动了地下水资源管理的进步。
未来专门针对差分干涉测量而设计的其它星载SAR将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前言利用相干干涉(InSAR;Massonnet和Feigl,1998;Rosen等,2000)和永久散射体(PSI;Ferretti等,2000,2001)技术的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差分干涉能够以非常高的空间分辨率测量大范围内毫米量级的地面形变。
过去的10年间,这些技术在水文地质研究和监测中的应用已提高了对地下水储量变化所引起的含水层系统的水—应力应变时空响应的刻画能力。
本文的目的:(1)描述InSAR获得的地面位移如何提高了我们对地下水流动系统的认识;(2)确定这些技术的不足之处;(3)推测未来SAR干涉测量支持水文地质研究和监测的潜力。
文中简要介绍了很多例子,同时比较详细地介绍了4个研究实例。
尤其是地下水流动系统和含水层应力将作为本文的论述重点,但是文中讨论的很多过程和应用也与地下水中碳氢化合物的产生和地热有关,本文在此不予介绍。
对不断涌现的InSAR在水文学和地形学中的应用所进行的回顾表明,这些技术中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被地理学和雷达学界忽视了,InSAR向水文学家和地貌学家提供有用信息的能力也未得到充分的认识(Smith,2002)。
水文地质学家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研究的进程相对缓慢,部分原因是进行仪器开发和运行工作的研究团体和水文地质研究团体脱节了(Hoffmann,2005)。
尽管阻碍重重,但SAR这一遥感数据产品仍然推动了水文地质学的新发展。
利用InSAR 和PSI对松散冲积含水层系统所做的地面形变测量使研究人员重新对含水层应力应变产生了兴趣。
许多研究已经证实,含水层系统变形是伴随着地下水排泄和补给而出现的,与之相关的地面形变不但很常见,而且可以从空间和时间上进行详细可靠的测量(如Galloway等,1998;Amelung 等,1999;Hoffmann等,2001,2003a;Watson等,2002;Schmidt和Bürgmann,2003;Ferretti等,2004;Canuti等,2005)。
SAR干涉测量,尤其是InSAR,已经在几个关键领域加深了我们的水文地质认识:识别地下水流动的阻水屏障;描述季节性的地面运动;估计含水层系统的储存和流动性质;为地下水流数值模型提供其它约束条件。
已经识别和定义了以前不了解和定义不清的能够控制地下水流动和(或)含水层系统变形的结构或者岩石地层(如Amelung等,1999;Galloway等,2000a;Bawden 等,2001;Lu和Danskin,2001;Valentine等,2001;Bell等,2002;Buckley 等,2003;Schmidt和Bürgmann,2003)。
已测量了随季节性气候变化和用水变化而变化的季节性的地面沉降和回弹(Amelung等,1999; Galloway等,2000a;Bawden等,2001;Hoffmann等,2001;Lu和Danskin,2001;Watson 等,2002;Colesanti等,2003;Schmidt和Bürgmann,2003)。
InSAR测量已被用于评价地下水流的储存和水力传导性质(Hoffmann等,2001,2003a;Halford等,2005),并用来约束地下水流和沉降模拟模型(如Hoffmann等,2003a;Hanson等,2004;Halford等,2005)。
二、利用星载SAR差分干涉测量改进变形含水层系统的绘图、监测和分析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地面沉降座谈会(NRC;1991)就3种信息需求达成了共识:“第一,有关地面沉降大小和分布的基本的地球科学数据和信息……要得到认可并用来评价未来的问题。
这些数据……不仅能够帮助研究局部地区的沉降问题,也能识别国家范围内的问题。
……第二,针对地面沉降开展沉降治理和工程方法的研究……为了有效阻止或控制破坏……第三,尽管美国现行的地面沉降减轻方法有很多种,但是对这些方法的成本效益进行研究将有助于决策者做出更好的选择。
”有各种基于地面和卫星的方法可用来测量含水层系统的压缩和地面沉降(表1)。
SAR干涉测量理论上适合测量与含水层系统压缩相关的地面变形的空间范围和大小。
InSAR可以提供一个区域内覆盖整个含水层系统的数百万个数据点,与使用大量人力而只能获得有限个点测量数据的水准测量,和GPS 测量相比,通常而言,花费要更低一些。
通过识别研究区内某一变形的特定区域,SAR干涉测量也可以用于定点测量并同时监测局部和区域尺度上的地面沉降(如钻孔伸长计、GPS监测网络、水准路线;Bawden等,2003)。
SAR 干涉测量的这些优势,尤其是InSAR,能够满足NRC提出的每一种信息需求。
SAR干涉测量的另一个重要优势就是SAR历史数据的存档文件越来越多。
在很多地区,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就已经有了大量的数据集,因而这一时期的地面形变历史测量数据即可应用。
此外,为满足新需求可以定制新数据。
详细的过程和费用要依赖于使用的传感器。
InSAR范围1-10105-107地图像素ePSI范围1可变d 地图像素ea最佳条件下的测量分辨率b为说明调查范围内地面沉降的分布和大小,一般情况下所必需的测量次数c平衡管伸长计(Riley,1969)d依赖于永久散射体的存在e由已有的星载传感器获得的InSAR/PSI形变图上的像素一般是40~80m的分辨率(一)InSARInSAR可以提供与地震、火山、含水层系统、斜坡等有关的大范围地面形变的详细测量(Massonnet和Feigl,1998)。
与传统的测量方法相比,InSAR 是一种能够获得空间上详细的、高精度的地面形变的比较经济的方法。
相关的实例很多,InSAR为应变模型提供了独特的输入,帮助我们认识变形过程。
InSAR测量地面位移,这个位移在两幅SAR图像之间的相位差上进行了编码,在相位差图像(常称为干涉图)中的每个点(像素)上可以测量到。
一幅干涉图是利用图像几何特征非常相似的两幅SAR图像得到的。
在计算每个像素的相位差之前,这两幅图像是精确配准的。
大部分干涉图中的主要信号是从不同轨道位置成像的地形差异的信号(Zebker和Goldstein,1986),可以利用其它干涉图或者数字高程模型(DEM)来消除。
剩下的“差分”相位(φ)包含了以下几个部分:地面形变()、大气条件(温度、湿度、气压——)的变化、因地形相位影响()不完全或者不准确的消除而造成的残余地形信号,以及因SAR装置信号能力有限或者没有模拟出的地表性质的变化而造成的噪声影响():(1)由于干涉测量位移分析使用式(1)来估计位移相位,再转换为传感器视线向(LOS)位移,因此必须要考虑到,和对测量误差的贡献。
大气相位可引入误差,使地面位移的结果产生高达几厘米的误差,特别是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
但是,大气信号影响通常在独立的干涉图中不会重复。
在多个观测可用的地方,大气信号的总误差可以避免(如Massonnet和Feigl,1998)。
的重要性依赖于可用的地形信息(如DEM)和干涉测量基线(轨道几何形状的函数)的准确程度。
沉积含水层系统的地形一般相对平缓,因地形变化而导致的相位误差一般都比较小。
但是,从DEM成像的地表的局部误差(如大型建筑物或者土工作业)可能造成相位变化,由此增加了干涉图中的噪声。
综上所述,式(1)中的噪声项主要依赖于由下面几个因素控制的信噪比:(1)装置的信号能力;(2)地表的雷达反射率;(3)两幅SAR图像之间的相干系数(称为干涉测量的相干性)。
一般来说,限制因素是干涉测量的相干性,它依赖于投影到LOS上的两次信号获取轨迹之间的轨道距离(称为干涉测量基线)和发生在两次信号获取之间的时间总变化。
时间变化经常会阻碍干涉测量分析,尤其对于植被覆盖区或者农业区。
对大部分的荒地或者植被密集的地表,非常难以预测相干性。
目前,主要是针对干旱区休耕的、植被稀疏的地区以及有大量人口生活的城市地区进行观测,因为这些地区有着稳定的反射体。
(二)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PSI)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PSI)利用不同于InSAR的方法来获得SAR图像,能够克服InSAR技术的某些限制。
PSI(Ferretti等,2000,2001)对许多干涉图(通常多于30个)进行处理,以确定持久的、时间稳定的、高度反射地面特征的永久散射体网络。
这些反射体一般都是具有人文特色的地貌特征(如建筑物、电线杆、道路等等)。
根据预先确定的形变模型(通常是线性的常速率模型)来提取每个散射体的相位历史,以提供年均形变或者历史形变的差值图,甚至每个独立散射体的SAR数据文件的长度,因而可以认为是用“即时”的历史记录构成了一个“虚拟”的GPS网络。
由于关注的是图像中时间上稳定的目标,因此就避免了时间去相关或者显著减少了时间去相关。
而且,识别出的大部分强而稳定的反射体代表了小的单个散射单元。
对这类散射体而言,在较大的干涉测量基线下,大部分的反射能量仍然能保持相干性,使得大量SAR图像能够应用到分析当中。
最后,在PSI分析中用到的典型SAR 数据集中存在大量可用的观测资料,支持了对所观测的时空上的相位历史进行的统计分析,根据形变的特征,常有可能把地面形变造成的相位差与由大气变化和地形变化引起的相位差(即式(1)中的和)区分开来。
PSI技术一直以来主要用于城市环境,因为这里稳定散射体(如建筑物、道路、电线杆等)的密度一般都相当高(多达每平方公里数百个)。
在自然的地形下,稳定目标数量的严重不足极大地限制了PSI的成功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