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地开发政策的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6
基于GIS的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用地适宜性评价是指通过收集、整理和
分析具有空间属性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和土地资源等数据,结合专家
知识和经验,对特定地区的用地进行评价和分析,确定其适宜的用途类型,从而实现合理规划、科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是在综合考虑自然环境条件、经济发展需求、
社会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要求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区域内不同用途的用
地适宜性,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健康
发展。
用地适宜性评价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数据收集:收集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和土地资源等数据,包括地
形地貌、水文水资源、气候环境、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现状、人口分布等。
2.数据整理和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转换、数据插值等,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3.评价指标选取和权重确定:根据评价目标和评价对象的特点,选取
适宜的评价指标,如土地承载力、土地利用强度、生态环境适应性等,并
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以反映其对评价结果的相对重要程度。
4.空间分析和模型构建:利用GIS工具,将数据按照空间关系进行分析,包括空间叠加、缓冲区分析、属性查询等,构建用地适宜性评价模型,以模拟不同因素对用地适宜性的影响。
5.评价结果分析和展示:根据模型的计算结果,对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和分析,确定不同区域的用地适宜性等级,同时利用GIS技术将结果以可视化形式展示,包括制作适宜性图、统计图表等。
1.空间分析能力强:GIS可以处理具有空间属性的数据,能够分析不同因素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关系,从而帮助评价人员更好地理解用地适宜性的空间特征和变化趋势。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1.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2.城市职能:城市职能(urban function)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是城市对城市本身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城市职能应包括为城市本身服务的活动,即城市中进行的各种生产、服务活动均属于城市职能范畴。
城市规划工作中通常说的城市性质,就是通过各个城市所起的作用来体现的。
3.用地性质:居住用地R、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工业用地M、物流仓储用地W、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公用设施用地U、绿地与广场用地G。
4.土地使用兼容性:定义:用地使用兼容是确定地块主导用地属性,在其中规定可以兼容、有条件兼容、不允许兼容的设施类型。
一般通过用地与建筑兼容表实施控制。
目前普遍缺少关于兼容设施的规模与容量标准的控制。
用地使用兼容不得改变地块的主导用地性质,并应给出兼容强度的指导性指标。
5.容积率:容积率(Plot Ratio/Floor Area Ratio/V olume Fraction)又称建筑面积毛密度,是指一个小区的地上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6.建筑密度:建筑密度(building density;building coverage ratio),[1] 指在一定范围内,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与总用地面积的比例(%)。
是指建筑物的覆盖率,具体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一、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人口增长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资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土地适宜性评价作为一种有效的土地资源管理工具,在指导土地合理利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土地资源相对紧缺的国家之一,开展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具有尤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土地在特定用途下的适宜程度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的过程。
其核心目的在于为土地规划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在理论上不断得到创新,在实践应用中也不断得到优化和完善。
在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已经从早期的定性描述逐渐转变为基于多源数据的定量评估。
研究内容也从单一的土地利用类型适宜性评价拓展到综合考虑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复合适宜性评价。
同时,随着国家对土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土地适宜性评价在土地资源管理、生态保护、城乡规划等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总结近年来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的进展,包括评价方法的创新、应用领域的拓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等方面。
通过深入分析和讨论,以期为未来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1.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定义和重要性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对土地在一定用途下所表现出的适宜性程度进行的科学评估。
这一评价基于土地的自然属性、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技术可行性等多方面的因素,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潜力、限制因素及其适宜程度进行综合分析。
在中国这样一个土地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的国家,土地适宜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管理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土地适宜性评价不仅为土地规划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还有助于指导农业生产、城市扩张、生态保护等多种土地利用活动。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是为了合理规划城市发展,科学利用土地资源而进行的一项工作。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城市用地的土地条件、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不同用地的适宜程度,为城市用地的规划、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土地条件、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四个方面。
土地条件是评价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土地类型、土质、地貌地貌等因素。
土地类型分为农田、居民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等。
土质是土地微底质的构成,决定着土地的质量。
地貌则是地面的形态、起伏、坡度等因素,影响着土地的利用方式。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评价,可以确定不同用地的适宜程度。
自然环境评价主要包括水资源、气候、地质等因素。
水资源是城市生活、农业和工业生产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因此评价城市用地是否适宜考虑到水资源的丰富程度。
气候因素主要是考虑城市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否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和人们的居住。
地质也是评价的一个因素,主要是考虑到地震、地质灾害等自然因素对城市用地的影响。
社会经济评价是评价城市用地适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考虑城市用地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社会和经济需求。
比如,商业用地是否能满足人们购物、娱乐等需求,工业用地是否能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等。
生态环境评价是评价城市用地适用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在评价过程中,要考虑到城市用地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否会破坏生态平衡。
比如,工业用地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居住用地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等。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是一项复杂而综合的工作,需要运用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
评价的结果将为城市用地的规划、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评价结果还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制定合理的城市用地政策,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规划词典」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下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新土地规划人2019/8/2空间规划类术语——“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双评价“(简称)两个重要评价内容之一。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在维系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资源环境要素和区位条件以及特定国土空间,进行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适宜程度。
是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分别针对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三类功能,开展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01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重要性2018年2月,自然资源部成立,承担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职责,构建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和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要求,作为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基本依据和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条件,“双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出来。
02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目的和意义是什么(1)甄别国土空间开发面临的主要资源环境风险类型,辨识资源环境风险在空间上的分异,对承载状态进行判断。
(2)摸查开发利用状况,评估城镇化、产业、交通设施、能源开发、粮食等布局空间开发利用风险,明确生态环境底线和资源利用上限。
(3)综合考虑多种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分析评价资源环境本底条件,确定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和潜力。
(4)确定可适宜进行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和城乡建设的国土空间,并对适宜的空间规模、结构、适宜程度和空间分布,引导优化建设开发与农业开发格局,确定区域适宜和极限的建设开发强度,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
03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技术路径(1)依据自然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2019年7月版《技术指南》),“双评价”实质是串联递进地开展“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进行的综合分析,它为划定“三区三线”提供支撑。
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与土地开发控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控制成为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
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它通过综合分析土地资源的各种因素,评估土地是否适宜特定用途的开发利用。
本文将介绍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方法,并探讨土地开发控制的重要性和实施方式。
一、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资源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估,确定土地是否适宜某种利用方式的过程。
它综合考虑土地的自然生态条件、经济社会因素、土地利用需求和环境保护等因素,为土地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
定性评价是基于专家经验和经济规划指导方针,通过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描述,确定土地的利用优劣程度。
定性评价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初步筛选土地利用适宜性的研究。
然而,定性评价存在主观性强、结果不准确等缺点。
定量评价是使用数学模型和遥感技术,对土地适宜性进行精确分析和评估。
定量评价方法可以直接量化土地要素的特征,并建立模型进行计算。
它通常包括数据处理、指标选择、权重确定和模型建立等步骤。
定量评价方法具有客观性强、结果准确等优点,是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主要方法。
二、土地开发控制的重要性土地开发控制是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它通过对土地用途、规模、强度和节约利用等进行控制,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和科学利用。
土地开发控制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土地开发控制可以避免盲目扩张和过度开发,合理调配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保护土地生态环境。
土地开发控制可以避免过度破坏自然生态,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和退化,保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3. 维护土地所有权稳定。
土地开发控制可以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农民的土地合法权益,维护土地所有权稳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二章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1.引言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地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对土地的适宜用途进行评价,从而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本章主要介绍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2.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的选择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多种多样,根据评价的目的、评价对象和评价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因素进行选择。
常用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包括专家评判法、综合评价法、数学模型法等。
3.专家评判法专家评判法是通过专家的经验和判断来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该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可以快速得出评价结果。
但是该方法受到专家主观意识和经验的影响,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4.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价法是通过构建评价体系,按照一定的权重和规则,对土地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
该方法可以将不同因素的权重考虑进去,从而降低了主观因素的影响。
综合评价法的缺点在于评价体系的构建比较复杂,需要较多的数据支撑。
5.数学模型法数学模型法是利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对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的方法。
该方法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土地适宜性与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模型的计算得出评价结果。
数学模型法的优势在于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但是该方法需要有较多的数据支撑,并且对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参数的选择有一定的要求。
6.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的应用实例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和评价对象,可以选择不同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采用综合评价法和数学模型法,对城市土地的适宜用途进行评价,为城市的土地利用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在农业生产中,可以采用专家评判法和综合评价法,对农田适宜用途进行评价,为农业生产和农田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7.结论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评价目的、评价对象和评价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不同的评价方法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在应用中,可以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和评价对象,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以获得科学、客观和准确的评价结果,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土地开发政策的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摘要:提出了一种以政策为评价因素的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适用于总规阶段用地布局方案的产生和评价。
方法使用基于GIS的多准则评价(MCE)技术,将土地开发政策作为评价因素,选择城市规划区内不同土地用途,将政策因素落实到用地布局方案中,产生不同用地布局方案,模拟和评价不同政策实施对城市规划区内土地使用产生的影响。
关键字:适宜性评价;用地布局政策模拟;多准则评价(MCE);反规划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历史阶段,特别在经济发达地区,扩大城市用地面积、下调整空间布局是每次总规调整、修编的核心任务。
按一般技术规程,先定城市性质、规模,做城市发展用地适宜性评价,再由专业人员提出多种布局方案,征求各方意见,选择或调整方案,再进入更具体的总规编制。
在实际工作中,相同的城市性质、规模、用地评价,可能会有很多用地布局方案,而且相互之间的差异会很大。
一方面,是由于硬性约束条件不严,专业人员依靠经验产生的布局方案可能多种多样,另一方面,现实中往往会有各种不同利益、各种不同价值观、其他外部条件会影响到用地布局方案,由此造成布局方案不断改变、调整。
目前,学术界极少研究具有一定通用性的产生、评价用地布局的方法。
本研究以用地适宜性评价为突破口,希望能提出一些产生、评价用地布局的通用方法,借助计算机实现,提高规划工作效率、决策透明度、规划过程的可参与性。
研究针对一般大、中城市的总规。
对特大城市来说,情况将很复杂,例如交通系统和用地布局的关系,应采用专用方法对待。
本研究也不涉及道路交通设施、市政设施的布局。
将城市发展用地所涉及的范围划出,搜集地形高程、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农田保护、地下文物等资料,按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进行综合用地评价,为用地布局提供依据。
这种方法早已写入教科书,也列入《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当评价因素较多、要求较细时,使用GIS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1990年代以来,开始引入了多准则评价(MCE,Multi-Criteria Evaluation),使原有基于GIS的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得到了显著改进(Malczewski,1999;Eastman,1999;叶嘉安、宋小冬等,2006)。
提高了评价的效率、灵活性、可靠性,但是仍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
一是多种土地用途选择。
城市土地有多种用途,不同用途对应的评价因素也会不同,由此就会带来适合不同用途的评价结果。
由于一个地块只能一种用途,规划布局要在不同用途之间选择。
目前多靠经验解决,还没有易用的成熟方法。
二是各种利益、各种价值观和其他外部条件对规划的影响。
如何对待这些因素,一般可纳入城市发展的政策范畴。
如果要把政策落实到用地布局中,用政策来干预土地使用,一般的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更不能适应。
笔者将进行尝试解决以上问题。
1 不同土地用途的适宜性评分1.1 适宜性评分的技术城市用地有多种用途分类。
笔者将城市用地分为生活区、工业区两大类,包括各自的交通、市政、绿地等用地。
采用基于GIS的MCE方法对以上两大类用途分别进行适宜性评分。
MCE的决策矩阵由候选地块和评价准则组成(Jankowski,1995)。
评价准则(Cntena)是影响用地适宜性因素的细化。
权重(Weight)用来衡量准则之间的相对重要性。
采用简单加权法根据决策矩阵和权重计算评价结果,将各个地块的得分和各自权重相乘,对加权后得分进行累加,得出结果。
相应的计算公式为:si=∑WiEii 公式(1) 其中∑wi=1 公式(2)eij表示决策矩阵中第i个地块在第j个准则下的得分,eij需要进行标准化处理,便于各个准则下得分相互比较。
wj是第j个准则权重,且所有权重之和为1(公式2)。
Si是第i 个候选地块的最终得分,Si值越大适宜性越佳。
对应某个评价准则,地块在空间上往往有特定的划分,不同准则在空间上划分单元往往不一致,靠GIS的空间叠合(Overlay)功能就可解决。
每个准则对应一个图层,经GIS空间叠合处理,再按公式(1)计算,得出某类用地的评价图。
1.2 生活区的评价准则影响生活区适宜性的因素选取环境、可达性、基础设施和土地获取成本四类。
每类因素可具体细化成一个或多个评价准则。
环境因素可进一步细分为"与交通噪声源的距离"、"与空气污染源的距离"等多个准则。
可达性因素是衡量地块和城镇中心的接近程度,体现与主要公共设施的距离。
采用基于经典引力模型的宏观可达性指标(宋小冬等,2000)。
假定区域内有K个城镇中心,地块i的宏观可达性Ai的计算公式为:kAi二∑Mjexp(-pdij) 公式(3)j=1Ai为i地块的宏观可达性指标,Mj是第j个城镇中心的吸引力,用该中心所在区域内的居住人口衡量,dij是地块i到城镇中心j的交通成本,用直线距离或交通时距衡量。
p是距离衰减系数,取值一般在0.5-2.0之间。
基础设施因素衡量生活区建设所需的基础设施投入量。
无疑,距离现有生活区越近,新区建设基础设施投入相对越少,所以基础设施因素可具体表达为"与现有生活区的距离"准则(Joerin et al,2001)。
土地获取成本因素涉及获取生活区建设土地所付出的成本。
在具体应用时,根据实际需要对四类准则进行细分或增减。
1.3 工业区的评价准则影响工业区适宜性的因素选取环境敏感度、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和土地获取成本四大类。
环境敏感度因素是工业区对周边环境可能的影响程度,包括对水环境影响程度、对空气环境的影响程度等多个准则。
交通运输类因素包括和工业区选址有关的交通运输条件,可细分为"与高速公路出入口的距离"、"与国道的距离"等多个准则。
基础设施类因素考虑工业区建设的基础设施投入量。
同样,以距离现有工业区远近衡量投入量。
土地获取成本因素涉及获取工业区建设土地所付出的成本。
具体应用时,根据实际需要对四类准则进行细分或增减。
2 土地开发政策及多种用途选择的计算机模拟2.1 土地开发政策模拟本研究涉及的土地开发政策分为两类:针对非建设用地的禁止建设用地管制政策,针对建设用地的城市形态管制政策。
禁止建设用地管制政策是划定维持正常生态环境所必须保护的区域,落实为划定禁止建设的"生态敏感区"、"水源保护区"等措施。
城市形态管制政策是为了控制建设用地蔓延,引导合理的城市形态,落实为"同心圆发展"、"沿现有道路发展"等措施(Kl。
stennan et al,2003)。
以这两类政策的相互组合为条件,产生不同的适宜性评价和用地布局方案。
来源:考试大2.2 多种土地用途的选择、合并运用禁止建设用地管制政策,产生对应的禁建区。
分别对生活区、工业区作用地适宜性评价,得到生活区适宜性评价地图、工业区适宜性评价地图。
在其中扣除禁建区,按生活、工业各自的适宜性评分,从高到低/顷序选择用地。
此时,城市形态管制政策参与到用地选择。
用地规模在布局前已经确定,先产生符合既定规模的生活区,再产生符合既定规模的工业区,相同类型的地块合并,得出整个规划区内生活适建区、工业适建区。
既不是适建区、又不是禁建区的区域就是限建区。
2.3 方案比较上述工作产生了某政策下的用地布局基础,在此基础上按常规方法布局交通、市政等设施,对生活区、工业区用地进行细化,形成用地布局方案。
不同政策产生不同的用地布局方案。
对多个用地布局方案比较不依靠计算机。
由于隐藏在每个方案背后的政策是明确的,规划专业人员可以方便地向决策者说明政策和方案的关系,便于方案比较、选择、决策。
3 应用案例3.1 概况和背景选取山东省广饶县县城总规的前期工作为案例,以不同的政策为因素评价用地适宜性,产生用地布局方案,供决策者讨论、决策。
广饶县位于山东省北部,县域南部的广饶镇(县城)、大王镇、稻庄镇是县域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核心地区。
该区域面积294km2,仅占全县的25.8%;却集中了全县79%的城镇人口,80%的二产产出和70%的三产产出。
区域内有东青高速公路、三条省道(潍高路、青垦路、辛河路)。
淄河穿越本区域并建有河道型水库。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三镇的建设用地迅速扩张,有沿主要公路相互连接的趋势(图2)。
包括行政领导在内的当地许多人士都认识到必须采取某种措施对区域内土地开发进行控制,保护必要的农田、地下水源补给区,控制建设用地扩展。
在三镇之间应形成以淄河为中心的"绿心",尤其限制工业区向"绿心"方向的蔓延,上述意见已经形成共识。
为实现这一设想,讨论过多种措施。
例如:扩大保护区范围,将更多土地纳入禁建区,自然可以实现"绿心"的设想,但是否会影响城镇发展需要的用地、空间?不扩大禁建区,仅对建设用地的发展方向进行控制,是否也能实现"绿心"的设想?以下将针对上述讨论中的政策展开研究。
千作使用CIS,以矢量模型表达空间数据。
基础空间数据包括区域内现状土地使用图层、现状道路图层、河流图层、高速公路图层,由以上基础图层生成准则地图。
多个准则地图叠合计算得到适宜性地图,叠合产生的每一个多边形地块作为土地评价基本单元。
这一做法源于Landis的CUF模型(Landis,1994,1995,CUF的中文介绍见叶嘉安、宋小冬等,2006)。
3.2 用地适宜,陛评分3.2.1 生活区的适宜性评分生活区评价准则确定为4个(表1)。
环境类因素细分为"与淄河的距离(Crl)"和"与高速公路的距离(Cr2)"两个评价准则。
其中,距淄河越近居住环境越好,距高速公路越近居住环境越差。
"可达性(Cr3)"准则按照公式3计算得到。
其中,选取三镇现有居住人口作为Mj的取值,生成Cr3准则地图。
基础设施建设类因素选取"与现有生活区的距离(Cr4)"为评价准则。
在本实例中,认为农村居民点不影响生活区的发展,而其它征地成本因素在整个区域内并无显著不同。
因此,在生活区适宜性评分中不考虑土地获取类因素。
来源:考试大3.2.2 工业区的适宜性评分工业区评价准则确定为5个(表1)。
环境敏感度因素选取"与淄河的距离(Cml)"为准则,离淄河及淄河水库越远越好。
交通运输类因素细分为"与高速公路出入口的距离(Cm2)"和"与省道的距离(Cm3)"两个评价准则。
基础设施建设类因素选取"与现有了业区的距离(Cm4)"为评价准则。
土地获取类因素选取"农村居民点的密度"为评价准则。
某工业地块内农村居民点的密度越大,土地获取成本越高,越不适于于业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