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大纲作业
- 格式:doc
- 大小:61.50 KB
- 文档页数:5
淮海技师学院《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总学时:72适用专业:数控加工专业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课程性质和内容《机械制造基础》是本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
作为机械类学生来说,必须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因此,本课程在机械类专业课程中居于重要地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金属切削过程中的基本原理;掌握金属切削加工方法及加工特点;了解加工的定位及安装;掌握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基础知识及基本理论;具备合理选择加工方法(机床、刀具、切削用量、切削液)的初步能力,具备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基本能力。
2、课程任务和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1)使学生熟悉金属切削过程中的四大基本规律,掌握刀具几何参数、切削用量的选择;2)熟悉各种切削加工方法的加工特点;熟悉机床定位及装夹;使学生掌握零件制造过程中的主要工艺技术问题;3)使学生掌握机械加工工艺的基本原理,具备编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基本技能;4)培养学生独立查阅工艺手册及技术资料的基本能力。
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从零件加工质量、生产效率和经济性三方面综合分析解决技术问题,为后续课程和未来从事的工程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坚持以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为依据,基于本课程在机电、数控类专业知识、能力构筑中的位置及这门技术的特点,突出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充分注意“教、学、做”三结合。
2.把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
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发展学生思维、应用能力。
3.注意与相关的专业技术“接口”。
该技术灵活地运用于各行各业,作为一种重要的控制和传递手段而应用广泛。
要联系其它专业技术知识,以使整个知识体系完整。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三、各部分知识点(或子项目)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1、具体内容:(1)机械制造技术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性(2)现代制造技术发展趋势(3)本课程的性质、目的2、教学要求:了解机械制造技术的概念、发展状况,了解本课程开设的意义。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10331008课程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课程总学时:40 讲课:36 实验:4 上机:0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0.7一、大纲使用说明(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本课程以机械制造工程基础为主线,力图达到强化工程基础原理、扩大专业讲授知识面、反映专业新技术和发展趋势、加强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金属切削过程的一般现象和基本规律,掌握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的基本技能,学会分析工程中出现的加工质量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
能根据具体条件,合理选择各种刀具及其切削用量。
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寻找出改善加工表面质量,提高切削加工生产率和降低成本的基本途径。
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有关问题。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1.使学生掌握金属切削加工的基本理论,能按加工条件选择合理的刀具材料、几何参数、切削用量。
了解常用刀具的类型、结构特点、使用范围并能正确地选择使用。
2.通过学习掌握设计机械零件加工工艺规程的基础知识,掌握加工方法的选择、切削用量的确定、了解专用机床夹具的设计方法。
3.掌握影响机械加工精度的因素和提高加工精度的工艺理论和方法。
(三)实施说明1.要求课堂讲解内容简练、清晰,概念正确,突出重点、难点,取舍得当,举例合适。
2.严格遵守教学大纲要求组织教学内容。
3.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教学环节,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适当安排一定数量的分析讨论案例。
4.实验是教学的一个主要环节,用于基本实验的时间为6学时,每次实验每小组4人,使每个学生均有亲自操作的机会。
5.开展实际工程案例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四)对先修课的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必须在完成先修课程之后进行。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机械制造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机械制造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工艺和方法,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实践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流程。
2.掌握机械制造中的常用工艺和方法。
3.具备使用机械制造设备和工具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内容1. 机械制造基础概念•机械制造的定义及作用•机械制造的发展历程•机械制造的分类和特点2. 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和流程•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机械制造的基本流程•机械制造的基本要素和关键技术3. 常用的机械制造工艺和方法•切削加工工艺和方法•焊接工艺和方法•成型加工工艺和方法•热处理工艺和方法•表面处理工艺和方法4. 机械制造设备和工具•常用的机械制造设备•常用的机械制造工具•机械制造设备和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5. 实践能力培养•机械制造实验的设计和操作•机械制造实验的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机械制造实验的报告撰写和展示6. 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思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和技巧•创新思维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述、案例分析、实践操作和小组讨论等。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评价学生将根据课程要求参与课堂讨论、实验操作、小组项目等,教师将根据学生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价形式包括平时表现、实验报告、小组项目报告等。
六、参考教材1.《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作者:张三,出版社:XX出版社,年份:20XX2.《机械制造工艺学》,作者:李四,出版社:XX出版社,年份:20XX以上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容概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相信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扎实的机械制造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中央电大教务处教学管理科2009年03月18日适用专业:数控技术学制:两年制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机械制造基础》是机械类各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
本课程包含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的基本知识、金属材料的热加工、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表面粗糙度及检测、金属切削机床及刀具、机械加工工艺知识等方面的内容,是数控技术专业必须掌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基础课程。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大纲是根据教育部《两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中“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的,要求学生掌握工程常用材料的性能、用途,冷热加工和热处理基本知识;具有机械零件几何精度和相互配合的知识;掌握金属切削原理和机械加工工艺的基本知识;了解机械加工的方法和常用机床的基本知识,为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为数控技术专业两年制专科第二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中包括了工程材料、金属工艺学、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金属切削原理、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加工工艺学等多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是本专业后期开设的数控加工工艺、数控机床编程及操作与加工等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
学习本课程应该掌握一定的机械制图知识。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机械制造基础》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达到以下要求:1.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各状态的组织结构,热处理的目的,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术语,表面粗糙度的基本概念,金属切削原理的切削参数和刀具的几何参数,对不同工种的机床有一定的认识,并知道定位和夹紧的作用和相互联系,初步接触机械加工工艺。
2.理解:金属的强度、硬度、韧性,并能够判断出金属的机械性能的优劣;各种材料的性能,表示方法;理解热处理的四个基本环节;公差与配合各术语之间的关系,并会绘制公差图和配合图;表面粗糙度衡量工件表面精度的方式;理解定位元件和夹紧元件的作用;理解铸、锻、焊等热加工的基本工艺及车、铣、刨、磨等机床的工作原理;理解金属切削参数和刀具几何角度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影响。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实验大纲(一)实验归属:课内实验课程编码:0BH01110课程性质:必修实验学时:8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一、实验教学的地位、任务及作用本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的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理论. 方法及发展, 掌握切削加工。
切削加工设备、加工制造工艺方法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具有选择切削加工设备、刀具、制定工艺路线的能力,具有使用和调整金属切削机床的能力。
二、实验教学的目的及学生应达到的实验能力标准1 .通过实验进一步掌握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侓、刀具材料、切削几何参数、切削用量的选择方法,掌握切削速度、进给量等切削参数对车削力的影响规律、并建立主车削力的经验公;2 .掌握金属切削机床的基本原理、了解传动系统及典型结构;3 .掌握机械加工工艺路线的确定方法,及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学习提高工艺系统刚度的方法,学会对影响加工过程的因素进行分析。
三、实验内容及基本要求四、主要设备或软件环境主要设备有CA6140 ﹑C620 ﹑角度测量仪﹑静刚度测量仪﹑切削测力系统等。
五、实验指导书及参考资料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
六、实验报告及实验考核办法1、实验报告:本门课程对实验报告的要求是写出该实验的目地﹑要求﹑仪器设备名称﹑建立参数图表﹑引用公式﹑计算及推出结论的过程等。
2、实验考核方式:以完成各项实验报告的成绩综合评定。
《机械制造基础》实验教学大纲(二)课程编号:2001B013 实验总学时:8一、制定实验大纲的依据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筹)机械工程系2005 年* 月制定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二、本课程的地位、任务及作用本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它的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理论. 方法及发展, 掌握切削加工. 切削加工设备. 加工制造工艺方法的基本知识, 使学生具有选择切削加工设备. 刀具. 制定工艺路线的能力, 具有使用和调整金属切削机床的能力。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机电一体化适用层次:高起专适用教育形式:网络教育/成人教育考核形式:考试所属学院: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先修课程:《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艺学》、《工程材料》、《计算机文化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数控机床与编程》、《先进制造技术》、《特种加工》一、课程简介《机械制造基础》是机械工程学科的一门专业课程,它系统地介绍了机械制造生产过程及主要工艺方法,分析了制造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及其发展趋势。
为学习者解决机械制造方面的实际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课程学习需要掌握的前续知识主要包括工程材料学、机械制图和机械制造工艺学等。
学习本课程对于开展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过程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二、课程学习目标本课程主要进行机械产品的制造方法、生产工艺和加工质量控制的教育,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生产制造观念,培养学生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本课程将工程材料、金属材料热加工工艺和机械制造工艺等多方面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教学训练系统。
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模块:模块一:机械制造概述具体包括机械的概念、机械制造的一般过程、机械制造的基本环节和现代制造技术等内容。
主要介绍机械的定义、机械产品分类、自动化制造系统、零件的生产过程和装配过程、机械加工方法和数控技术等相关概念。
一方面让初学者对机械制造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要求掌握机械产品的分类、自动化制造系统、零件的生产过程和现代加工技术,熟悉机械产品加工方法,了解CAD/CAM/CAPP/CAE/PDM技术。
模块二:材料的力学性能及选用具体包括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铁碳合金金相图、钢的热处理、常用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的选用等内容。
本部分是机械产品生产制造应当掌握的基本知识,是机械加工的基础之一。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地位、目的和任务本课程地位:《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
本课程是一门融机械制造中的金属材料、热加工和切削加工等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本课程目的:《机械制造基础》主要研究金属材料及其加工工艺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本课程任务:1.考生通过学习,能初步掌握机械制造中的常用金属材料及其选用、毛坯的制造方法;2.通过学习,培养制定加工工艺规范与合理选用加工方法的能力。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专业课,先修课程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等课程,并为以后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金属材料机械性能及其试验方法。
重点:拉伸图、材料性能的判定、硬度的测定方法。
难点:冲击韧度和疲劳强度的定义理解教学内容:第一节强度和韧性(一)强度定义及强度指标(二)塑性定义及塑性指标(三)拉伸图和材料性能的判定方法第二节硬度(一)硬度的试验方法(二)硬度测定的实际意义(三)硬度指标的划分,硬度符号的书写第三节冲击韧度(一)冲击试验来测定冲击韧度(二)冲击韧度的分类(三)冲击韧度的定义,冲击韧度符号的书写第四节疲劳强度(一)疲劳强度的定义(二)疲劳强度曲线(三)疲劳强度的影响因素第二章金属与合金的结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纯金属、合金、实际金属的晶体结构。
重点:常见晶格类型、固溶强化原理。
难点:金属晶格缺陷对金属性能的影响。
教学内容:第一节纯金属的晶体结构(一)晶体与非晶体(二)晶格和晶胞(三)晶格常数:晶面指数和晶向指数的表示方法第二节合金的晶体结构(一)合金的基本概念,固溶体的概念(二)金属化合物和固溶体的分类,常见的固溶体和金属化合物的代表例子。
(三)固溶强化原理的应用,固溶强化的作用及其体现。
第三节实际金属的晶体结构(一)多晶体结构(二)金属的晶体缺陷及其对金属性能的影响第三章金属与合金的结晶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纯金属、合金的结晶过程。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及教案全套第一章:机械制造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掌握机械制造过程的基本步骤。
3. 熟悉机械制造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
教学内容:1. 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机械制造过程的基本步骤。
3. 机械制造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实际案例,讨论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
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2. 课件:机械制造过程的图片和视频。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机械制造过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机械制造基本概念和步骤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金属切削原理教学目标:1. 了解金属切削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金属切削过程中刀具与工件的相互作用。
3. 熟悉金属切削过程中切削力、切削热和切削变形的基本规律。
教学内容:1. 金属切削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刀具与工件的相互作用。
3. 切削力、切削热和切削变形的规律。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金属切削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法:观察和分析刀具与工件的相互作用。
3. 数值分析法:计算切削力、切削热和切削变形。
教学资源:1. 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2. 实验设备:刀具、工件和切削实验机。
3. 课件:金属切削过程的动画和图表。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金属切削原理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刀具与工件相互作用实验的分析能力。
第三章:金属切削机床及刀具教学目标:1. 了解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和结构。
2. 掌握金属切削机床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3. 熟悉刀具的类型、结构和选用原则。
教学内容:1. 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和结构。
2. 金属切削机床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3. 刀具的类型、结构和选用原则。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和结构。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本课程为机械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掌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流程,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制造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1.了解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掌握机械制造过程中的材料选择和加工工艺;3.熟悉机械制造中的常用工具和设备的使用;4.学习机械制造中的常见工艺控制方法;5.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1.机械制造技术概述–机械制造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机械制造的组织与管理–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2.材料选择与加工工艺–材料的基本性质与选用原则–常用材料的机械加工性能评价–常用加工工艺的原理和应用3.工具与设备的使用–常用手工工具及其使用方法–常用机械设备的分类和原理–数控机床的操作与维护4.工艺控制方法–尺寸和形状的测量和控制–加工表面质量的控制–加工过程参数的控制5.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基本机械加工操作的实践–常见机械加工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制定机械制造工艺方案的实践操作四、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等形式,介绍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2.实践操作:设置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操作机械设备,培养实践操作能力;3.讨论与交流: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互相交流思想和经验,加深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和实验操作表现等;2.作业和小组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协作能力;3.期末考试:对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
六、教材及参考资料主教材: -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程》 - 《机械制造工艺学》参考资料: - 《机械制造工艺实习指导书》 - 《机械制造工艺及装备》七、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总共设20周,每周3学时,按如下进度进行:周次内容第1周课程介绍及概述第2周材料选择与加工工艺第3周材料选择与加工工艺第4周工具与设备的使用第5周工具与设备的使用第6周工具与设备的使用第7周工艺控制方法第8周工艺控制方法第9周工艺控制方法第10周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第11周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第12周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第13周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第14周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第15周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第16周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第17周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第18周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第19周复习与总结第20周期末考试以上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获得一定的机械制造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机械制造技术奠定基础。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大纲及教案全套第一章:机械制造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让学生掌握机械制造过程中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让学生了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1.2 教学内容机械制造的概念和分类机械制造的特点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1.4 教学资源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件:机械制造概述的相关图片和视频1.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制造基本概念的理解。
第二章:金属切削加工基本理论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金属切削加工的基本概念、分类和过程。
让学生了解金属切削过程中的物理现象和力学分析。
让学生掌握金属切削参数的选用原则。
2.2 教学内容金属切削加工的基本概念和分类金属切削过程中的物理现象和力学分析金属切削参数的选用原则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金属切削加工的基本概念、分类和过程。
实验法:安排金属切削实验,让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和力学分析。
2.4 教学资源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实验设备:金属切削实验设备2.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金属切削加工基本概念的理解。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对物理现象和力学分析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机械加工方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各种机械加工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让学生掌握各种机械加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工艺参数。
让学生了解机械加工方法的选用原则。
3.2 教学内容各种机械加工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各种机械加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工艺参数机械加工方法的选用原则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各种机械加工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机械加工方法的选用原则。
3.4 教学资源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件:各种机械加工方法的图片和视频3.5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各种机械加工方法的理解。
第四章: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设计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加工工艺过程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本课程地位:本课程是高等教育机械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是一门必修课。
本课程目的:本课程是研究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方法的一门学科,通过对工程材料、铸造、锻造、焊接、切削加工及成形方法的选择等内容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性质和机械零件加工工艺的基础知识,为学生今后毕业设计及工作后从事专业机械生产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工艺基础.本课程任务:本课程要求学生1。
了解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工程材料、成形过程及现代制造过程的完整概念;2. 熟悉常用工程材料的种类、性能及其改性方法,初步掌握其应用范围和选择原则;3. 掌握主要毛坯成形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工艺特点,具有选择毛坯及工艺分析的初步能力;4。
掌握机械制造生产过程、生产类型及其特点,掌握各种加工成形方法的实质、工艺特点,基本原理,了解零件的工艺过程,并具备选择零件成形方法的能力,能制定制造工艺规程;5. 了解零件的结构工艺性;6.了解有关的新工艺、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打下坚实基础;为学生毕业后就业和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培训职业实用技能。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1.与基础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金工实习》的后续课程,是《数控加工技术》的基础,只有在学好本课程的前提下,才能顺利地继续完成学业。
2。
与专业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重要课程,为了较好地完成专业学习,需要学好本门课程。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金属材料的性能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金属材料的强度、硬度、塑性、冲击韧度及疲劳强度。
重点:1.强度、硬度、塑性、冲击韧度及疲劳强度的概念及意义2.拉伸曲线的意义3.硬度测量方法及主要应用难点:各力学性能表示符号、意义及应用教学内容:第一节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一)弹性和刚性(二)强度和塑性(三)硬度(四)冲击韧度(五)疲劳和断裂韧度第二节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和工艺性能(一)材料的物理性能(二)材料的化学性能(三)材料的工艺性能第二章金属的晶体结构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几种典型的晶体结构,掌握合金相的结构重点:晶体结构类型及基本组织难点:合金的相结构教学内容:第一节晶体结构的基本概念第二节金属中常见的晶体结构(一)晶体与非晶体(二)晶格与晶胞(三)常见晶体结构第三节实际晶体的结构(一)晶体结构(二)晶体缺陷第四节合金相结构(一)固溶体(二)金属化合物第三章金属的相变和相图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熟悉铁碳合金相图的基本组织,能够正确的进行铁碳合金相图分析,了解金属晶体的基本概念及结晶过程,了解铁碳合金相图的实际应用。
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大纲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二)课程名称:机械制造基础(Machinery Manufacturing Base)(三)修读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三)总学时数:63学时(理论54学时,实验9学时)(四)修课学分:3.5学分(五)考核方式:考试(笔试占80% + 平时成绩占20% )(六)相关课程:《金工实习》、《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工程材料》、《材料力学》(七)内容提要: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理论性、技术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以传统与现代制造技术结合为内容,以加工原理为基础,方法与工艺为主线,质量、效率、经济性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为目标,主要讲授零件毛坯的制造方法、工艺规程设计、机床夹具设计、机械加工精度与控制、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及其控制、机器的装配工艺过程设计、先进制造技术简介等内容。
二、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1、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零件毛坯制造方法的选择、工艺规程设计、加工质量分析与控制、零件结构工艺性和机器装配工艺性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了解先进制造技术与生产模式。
为学生将来从事机械制造工程技术工作,奠定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基础。
2、教学方法结合课程特点,紧扣“厚基础、重应用、强能力、高素质”教学目标,以基础理论为重心、工程应用为根本,采取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实验教学、网上辅导、课外练习、课程设计等教学形式,运用叙述式与案例式讲授基本内容及解释基本原理;运用启发式和探究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运用任务式和练习式明确知识的价值及巩固理解和记忆。
且教与学相结合,老师只讲重点难点(约70%),学生自学易学点(约30%),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三、理论与实验教学学时分配四、选用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教材:[1]《金属工艺学》(上),邓文英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机械制造工艺学》(第3版),王先逵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参考书:[1]《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周宏甫编着,高等教育出版社[2]《机械制造工艺学》,常同立,杨家武、佟志忠编着,清华大学出版社五、理论教学内容(一)第一章金属材料及其毛坯成形基础教学时数:10学时(理论8学时,视频2学时)主要内容:金属材料性能,铸造工艺,金属塑性加工工艺,焊接工艺。
《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大纲课程代码:200421适用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模具制造方向)授课对象:中职三年制修读方式:必修课课程类别:职业基础与职业技术课考试方法:考试课学时:理论学时84,实践学时6学分:6先修课程:《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机械工程材料》后续课程:《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数控加工实训》负责人:编写日期:一、教学性质、目的和任务1、性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和模具制造专业的一门职业基础与职业技术课。
2、目的和任务使学生通过本大纲所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的学习,了解车削和铣削的基本知识,掌握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的基本知识,明确机床的传动原理与结构,能熟练地掌握加工过程中的有关计算方法,掌握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及机床夹具的基本知识,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达到具有分析、解决生产中工艺技术问题的能力和刀具、机床、夹具等工艺装备的选用及设备维护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与重点1、学习本课程后,使学生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明确典型机床的结构、传动、使用方法(2)掌握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的基本知识(3)掌握典型零件的相关加工工艺知识(4)掌握工件的定位、夹紧及夹具结构的基本知识(5)掌握加工过程中的有关计算方法2、本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1)典型机床的结构、传动、使用方法(2)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的基本知识(3)典型零件的相关加工工艺(4)工件的定位、夹紧及夹具结构的基本知识(5)加工过程中的有关计算方法三、教学内容与要求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部分内容:绪论1、主要内容及学时数:0.5学时(1)本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0.3学时(2)本课程的教学内容0.2学时2、教学要求: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教学内容。
3、重点:本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4、难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第二部分内容:车削的基本知识1、主要内容及学时数:8.5学时(1)车床简介0.5学时(2)车床的润滑和维护保养0.5学时(3)切削液0.5学时(4)车刀简介7学时2、教学要求:了解机床型号;了解车床结构、传动系统;明确车床的润滑和维护保养方法;能正确选择切削液;了解常用车刀的种类、用途、车刀切削部分的常用材料并能正确选择;理解车削运动和掌握切削用量的基本概念及其计算、选择,理解车刀主要几何角度,并能初步选择车刀的主要几何角度。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代码:B11040077
(二)课程名称:机械制造基础(Machinery Manufacturing Base)
(三)修读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三)总学时数:63学时(理论54学时,实验9学时)
(四)修课学分:3.5学分
(五)考核方式:考试(笔试占80% + 平时成绩占20% )
(六)相关课程:《金工实习》、《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工程材料》、《材料力学》(七)内容提要: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理论性、技术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以传统与现代制造技术结合为内容,以加工原理为基础,方法与工艺为主线,质量、效率、经济性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为目标,主要讲授零件毛坯的制造方法、工艺规程设计、机床夹具设计、机械加工精度与控制、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及其控制、机器的装配工艺过程设计、先进制造技术简介等内容。
二、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
1、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零件毛坯制造方法的选择、工艺规程设计、加工质量分析与控制、零件结构工艺性和机器装配工艺性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了解先进制造技术与生产模式。
为学生将来从事机械制造工程技术工作,奠定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基础。
2、教学方法
结合课程特点,紧扣“厚基础、重应用、强能力、高素质”教学目标,以基础理论为重心、工程应用为根本,采取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实验教学、网上辅导、课外练习、课程设计等教学形式,运用叙述式与案例式讲授基本内容及解释基本原理;运用启发式和探究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运用任务式和练习式明确知识的价值及巩固理解和记忆。
且教与学相结合,老师只讲重点难点(约70%),学生自学易学点(约30%),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四、选用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
教材:[1]《金属工艺学》(上),邓文英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机械制造工艺学》(第3版),王先逵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参考书:[1]《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周宏甫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机械制造工艺学》,常同立,杨家武、佟志忠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五、理论教学内容
(一)第一章金属材料及其毛坯成形基础
教学时数:10学时(理论8学时,视频2学时)
主要内容:金属材料性能,铸造工艺,金属塑性加工工艺,焊接工艺。
重点难点:金属材料的组织与性能及选用,毛坯成形质量及其结构工艺性分析与设计。
课后思考:1、金属材料性能含义是什么?工业用钢牌号及其含义,如何选用?
2、常用铸造方法有哪些,分别适用什么场合?
3、铸件结构设计应遵循哪些原则?常见铸造缺陷有哪些,如何克服?
4、什么是锻件的结构工艺性,锻件结构设计应注意哪些问题?
5、常用的焊接方法有哪些,如何进行焊接结构设计?
(二)第二章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教学时数:12学时
主要内容:工艺路线的制定,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公差的确定,工艺尺寸链,时间定额和提高生产率的工艺途径,工艺方案的比较与技术经济分析,数控加工工序,成组技术,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
重点难点:工艺路线的制定,工艺尺寸链。
课后思考:1、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设计原则、步骤和内容是什么?
2、如何安排机械加工工艺路线,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3、求解工艺尺寸链有那几种类型,主要适合什么场合?
4、比较不同工艺方案的经济性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5、数控工序设计中有哪些必须考虑的主要问题?
(三)第三章机床夹具设计
教学时数:12学时(理论10学时,现场课2学时)
主要内容:机床夹具概述,工件在夹具上的定位,工件的夹紧,各类机床夹具,柔性夹具,机床专用夹具的设计步骤,计算机辅助夹具设计。
重点难点:定位原理,定位方案分析与设计,定位误差计算,夹紧装置设计原理,各类机床夹具设计特点,各类柔性夹具的特点及应用。
课后思考:1、机床夹具的定义、组成、分类及其功能各是什么?
2、工件定位原理是什么?生产中常用定位方法有哪几种?
3、何谓为第一、第二、第三定位基准,如何选用?试举例说明?
4、引起定位误差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减小定位误差?
5、确定夹紧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要素的原则是什么?
6、镗床夹具中前导向、后导向、内滚式镗套、外滚式镗套各应用什么场合?
(四)第四章机械加工精度及其控制
教学时数:14学时(理论8学时,实验6学时)
主要内容:工艺系统的精度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工艺系统的受力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工艺系统的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保证和提高加工精度的途径,加工误差综合分析实例。
重点难点:原始误差对加工误差的单因素分析,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及应用
课后思考:1、机床主轴误差对加工精度是如何影响的,会带来哪些误差?
2、切削力的变化对加工精度会带来什么影响?
3、工艺系统传动链误差的特征及对加工精度的影响怎样?
4、误差的分布图分析法和点图分析法有何特征?
5、如何绘制均值极差控制图,分析质量变动趋势?
6、保证和提高加工精度的途径有哪些?
(五)第五章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及其控制
教学时数:4学时
主要内容:加工表面质量及其对使用性能的影响,影响加工表面粗糙度的工艺因素及其改进措施,影响表面金属力学物理性能的工艺因素及其改进措施,机械加工过程中的振动。
重点难点:
课后思考:1、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2、为什么在切削加工中一般都会产生冷作硬化现象?
3、为什么磨削高合金刚比普通碳钢容易产生烧伤现象?
4、机械加工中为什么工件表面层金属会产生残余应力?
5、什么是强迫振动?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6、如何诊断强迫振动的机内振源?
(六)第六章机器装配工艺过程设计
教学时数:9学时(理论6学时,实验3学时)
主要内容:装配工艺规程的制定,机器结构的装配工艺性,装配尺寸链,保证装配精度的装配方法,机器装配的自动化,机器的虚拟装配。
重点难点:建立并求解装配工艺尺寸链,保证装配精度方法的具体应用,机械结构的装配工艺性结构设计,装配工艺规程的主要内容、原则、步骤。
课后思考:1、什么是装配单元?将机器划分为若干个装配单元的目的是什么?
2、保证装配精度的方法有哪几种?各适用什么场合?
3、在查找装配尺寸链时应注意哪些原则?
4、机械结构的装配工艺性包括哪些主要内容?试举例说明。
(七)第七章机械制造工艺理论和技术发展
教学时数:2学时
主要内容:现代制造工艺理论和技术,先进制造工艺理论,现代制造工艺方法,制造单元和制造系统,先进制造模式,智能制造技术。
重点难点:现代制造工艺理论和方法。
课后思考:1、试述分层加工的原理?
2、试述“创造性原则”加工的原理和意义?
3、工艺决策方式可分为三类,试分析其各自特点及应用场合?
4、试论述特种加工的种类、特点和应用范围?
《机械制造基础》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B11040077
课程名称:机械制造基础、Machinery Manufacturing Base
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9学时、0.5学分
适用专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开课单位:工学院
实验项数:3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通过实验,加强学生对本课程所学主要基础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机床刚度测试及计算方法,分析工艺系统静刚度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并讨论提高刚度的措施;掌握运用分布曲线法、点图法分析机械加工精度的原理,以及对机械加工产品质量控制的方法;理解装配精度与零件精度的关系,掌握正确选用机器的装配方法,能合理编制装配工艺规程等。
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实验项目与内容摘要
三、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标准
由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实验操作、回答问题、学习态度、日常考核等情况综合评定,实验成绩不单独计算成绩,但计入该课程平时成绩。
四、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1]《金属工艺学》(上),邓文英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机械制造工艺学》(第3版),王先逵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参考书:[1]《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周宏甫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机械制造工艺学》,常同立,杨家武、佟志忠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五、所在实验室及主要仪器设备
(一)实验室名称:机械工程实验室
(二)主要仪器设备:C6140车床、弓形加载器、标准测力环、百分表、模拟车刀、待测零件、千分尺、无心磨、偏心机构部件、厚薄规、调整垫圈一套等。
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简介
实验一(详见:实验指导书)
项目编号:B1104007701
项目名称:机床刚度测试实验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二)采用的方法与手段
(三)考核要求
实验二(详见:实验指导书)
项目编号:B1104007702
项目名称:加工精度统计分析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二)采用的方法与手段
(三)考核要求
实验三(详见:实验指导书)
项目编号:B1104007703
项目名称:机器装配工艺实验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二)采用的方法与手段
(三)考核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