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分类思想指导元素化合物学习-教育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5
元素化合物知识总结元素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以确定的化学结构和比例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它们是构成我们周围世界的基本组成部分,对于化学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元素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分类、性质和应用进行总结,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基础知识和参考信息。
首先,元素化合物可以根据其化学成分的不同进行分类。
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化合物中所含元素的种类和数量来进行分类。
例如,氧化物是由氧元素和其他元素形成的化合物,而硫化物则是由硫元素和其他元素形成的化合物。
此外,还有酸、碱、盐等不同类型的元素化合物,它们在化学反应和生产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其次,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也是我们需要了解的重要内容。
元素化合物通常具有一定的化学稳定性和特定的物理性质。
例如,氧化物通常具有高的熔点和沸点,而酸则具有酸性。
此外,元素化合物的性质还包括其在化学反应中的活性、溶解性、导电性等方面的表现,这些性质对于化学实验和工业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元素化合物在生活和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氧化铁是一种常见的氧化物,它在建筑材料、颜料、磁性材料等方面都有重要应用。
硫化物在冶金、化工、材料制备等领域也有着重要作用。
另外,酸、碱、盐等元素化合物在食品加工、环境保护、药品生产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元素化合物是化学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它们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改善人类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元素化合物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的构成和变化,为化学实验和工业生产提供参考和指导。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对元素化合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激发大家对化学领域的兴趣和热情。
高中化学分类及应用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掌握常见的化学分类体系;
3. 了解化学分类在各领域的应用。
教学重点:
1. 化合物的分类;
2. 元素的分类;
3. 应用案例分析。
教学难点:
1. 化学分类的理论基础;
2. 化学分类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
1. 教科书、课件、实验器材;
2. 化学分类相关的案例分析材料;
3. 班级分组作业指南。
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介绍化学分类的概念和分类的重要性,引发学生的兴趣。
2. 理论讲解(15分钟)
分别介绍化合物的分类和元素的分类方法,包括常见的分类原则和规则。
3. 实例分析(20分钟)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化学分类在现实中的应用,例如药物分类、材料分类等。
4. 分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如何应用化学分类知识解决某个具体问题,并向全班汇报。
5. 实验操作(20分钟)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通过实验验证化学分类的方法和原理。
6. 总结(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化学分类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课堂延伸:
将化学分类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化学分类的更多应用场景,并鼓励他们创新思维,拓展科学视野。
《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必修模块的元素化合物内容围绕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有三条内容线索:1.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科学探究和化学学科的思想观念、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
3.反映化学与社会、环境、个人生活实际以及其他科学和技术的广泛联系、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具有STS教育价值的内容主题和学习素材。
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必须打破以往物质中心模式,转化为以元素为核心的教学。
要改变传统教学中重视核心知识教学,而忽视过程与方法内容教学的做法。
新课程将过程与方法设计为重要的目标维度,将研究物质的程序和方法外显,过程与方法内容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
本教学设计是基于化学研究基本过程和方法建构的元素化合物而设计的,突出了科学探究中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二、教材分析《铁的重要化合物》这一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本章开始介绍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
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工作和生活中经常接触和了解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既可以为前面学习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材料,又能为介绍接下来将要学习的物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还能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金属性质的基础上重点学习化合物的性质,教材选取了钠、铝、铁三种具有代表性的金属,按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盐的顺序编排,重新整合、横向分块,有利于指导其他同类化合物的学习。
三、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两章学习了物质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电解质等概念原理,学习了基本的实验研究技能、方法,通过前一部分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已具备了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实验能力、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和方法。
2014-06方法交流新课程教材中,元素化合物的内容较大纲版老教材有较大幅度的删减,其教学时间仅有高一第一学期近两个多月的时间。
如何把握这一部分内容的深广度,是每个高中化学教师必须注意的问题。
一、元素化合物在课标中的要求从新课标中课程性质来看,要求高中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从课程的基本理念来看,要求高中化学教学“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此,在《化学1》内容标准中,对元素化合物知识作了如下界定:(1)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2)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新课标虽较大降低了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内容,但加强了知识的探究过程与实用性研究。
此点在三种版本(人教版、苏教版、鲁科版)的化学教材中均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元素化合物在考试中的体现1.在学业水平测试中的权重作为江苏考生获得高考资格的入场券———学业水平测试,元素化合物知识占有较大的比重,每年的分值均为29分,占总分的29%。
包括选择部分的元素化合物性质与物质相关用途,非选择部分的无机框图推断及压轴题中元素化合物计算。
近三年相关题型与分值如下:2011年2012年2013年题号分值题号分值题号分值选择部分1,3,4,7,9,12,23217,12,13,15,16,23182,6,7,9,10,17,2321无机框图255255255计算部分263266263合计分值2929292.在高考化学试卷中的权重分析近几年江苏化学卷,元素化合物部分的内容呈稳中有变的态势。
“稳”也即分值基本稳定在20分左右,占总分的16.7%。
“变”指考查的要求更强调实用。
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一.教材分析(一)知识脉络学生在初中化学中已经认识了几种具体物质的性质和单质、酸、碱、盐、氧化物的一般性质,但他们只是从单个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尚未从一类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性质,更未建立起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因此,通过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的研究,引导学生以元素的观点认识物质;通过研究用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建立分类的观点。
在分类的基础上,研究纯净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已存在溶液、浊液等混合物的观点,进而引进一种新的混合物——胶体,建立分散系的概念,丰富学生对混合物的认识,并使学生了解胶体的一般性质,学会从粒度大小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
从单个物质向一类物质过渡,体现分类思想的应用,为形成元素族奠定基础,并以概念同化的方式引入新概念——胶体。
二.教学目标(一)使学生初步接触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知道元素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态在物质中存在,以及每一种物质都有自己的物质家族,建立起元素与物质家族的关系,了解110多种元素为什么能组成上千万种物质。
(二)从物质组成和性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为研究物质的通性建立认识框架,同时知道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掌握一类物质可能与哪些其它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体验了解研究一类物质与其它类物质之间反应的关系的过程方法。
(三)知道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丁达尔现象、电泳、聚沉等特性,能够列举生活中胶体的实例,了解胶体性质的简单应用。
三.教学重点(一)知识与技能:元素与物质的关系;胶体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探讨各类物质的通性及其相互反应关系,学会如何以元素为核心认识物质,从多角度依据不同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并体验分类的重要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分类的重要意义,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让学生树立运用化学知识,使自己生活得更健康。
元素化合物知识“易学难记”的解决策略作者:蒋洁来源:《化学教学》2013年第05期摘要:从知识类别和认知过程两个维度,提出了解决元素化合物知识“易学难记”的两条策略:一是利用“线索”将单一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组织成整体性知识,二是将元素化合物知识由记忆提升为“理解”、“应用”甚至“分析”、“评价”更高认知层次,提高知识的迁移性。
关键词:元素化合物;学习困难;教学策略文章编号:1005—6629(2013)5—0014—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常令人感到尴尬:一方面“化学元素是化学的基础,以元素为核心概念的合成化学、成分分析、化学修饰、化学结构以及材料改性等等,构成了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元素化学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更是不言而喻”。
另—方面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易学难记”,教师常常感叹学生记不住化学方程式;而学生说物质的性质,要用时“百度一下”即可很方便地查到,只因考试要用,无奈非得“记住”。
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的价值何在?要教给学生怎样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我们通常所说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是指某个物质的性质,属于加涅对学习结果分类中“言语信息”类中的“事实性知识”。
事实性知识学习并不难,其难点在于记忆。
可以利用认知心理发展起来的组织策略改进事实性知识的记忆。
另外,我们通常所说的“记住”,按布卢姆对认知过程的分类,属于“记忆/回忆”维度。
回忆仅能得到学习的保持,而要达到学习的迁移,不仅要求学生回忆,而且要求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所学的东西。
既然单一的事实性知识有“易学难记”的特点,而仅将知识停留在“记忆”的维度,在信息极易查找的时代意义不大。
因此,以下从知识分类和认知程度两个维度上,提出元素化合物知识“易学难记”问题的两个解决策略。
1 利用“线索”将元素化合物知识由单一命题组织成整体性知识奥苏伯尔认为,事实性知识是一种非概括的命题知识。
就某个物质的某种性质而言,应属于事实性知识。
浅谈高三化学高效复习的策略与方法在高三化学复习过程中,我们经常感到时间紧、任务重。
因此在短暂的高三化学复习时间内要做到时间和效果二者兼顾,探讨如何打造高效化学复习课堂,提高高三化学复习的针对性有效性,就显得十分重要。
那么高三化学应如何高效复习?一、认真学习研究新课程标准、教材、考试说明、近年来高考真题,把握复习方向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对于把握高考复习方向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教材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对学科知识的有效编排,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因而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复习中加深课本知识和回归课本,对高考复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教师在高三化学复习过程中应认真学习研究新课程标准、教材、考试说明、近年来高考真题,了解学生实际情况,,明确具体的复习教学目标,加强针对性,避免随意性,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二、指导学生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率1.分类思想,化繁为简,指导元素化合物的复习。
元素及其化合物种类多、反应杂,如果不能找出其中内在联系,就容易遗忘。
分类法是化学的重要科学方法之一。
在元素化合物的复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应用分类的方法对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引导学生建构繁杂的元素及其化合物转化网,疏理零散的物质之间的反应体系,让学生在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相关知识的同时,将反应原理与化学概念等学科知识与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相融合,提升学生运用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从而高效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模块的复习。
2.指导学生联想,归纳总结,掌握规律,形成完整地知识网络。
经过高一、高二阶段化学的学习,有些同学觉得个别知识点已学会。
其实,考试得分、学会仅是一方面,还应学会归纳总结、联想,找出同类题解法的规律,才能更有把握不失分。
也就是说,化学学习重在掌握规律。
在高三复习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指导学生联想,归纳总结,掌握规律,把知识点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从而构建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化学分类初中教案设计模板
教案标题:化学分类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中的基本分类方法;
2. 理解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区别;
3. 掌握常见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性质和特点。
教学重点: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的区别和特点
教学难点:化学中的分类方法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知道什么是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吗?它们在化学中有什么不同?
2.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二、讲解(10分钟)
1. 介绍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定义和区别。
2. 展示各种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实例,让学生加深理解。
三、实验(15分钟)
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分别用氢气、氧气、水、盐水、碳粉和糖进行观察和实验,识别其中的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2. 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四、讨论(10分钟)
1.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并总结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特点。
2.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并向全班汇报。
五、小结(5分钟)
1. 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分类方法和特点。
2. 学生回答总结问题,并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对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理解。
2. 提醒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并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通过实验体验和讨论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和掌握知识。
化学分类初中教案
主题:化学分类
教材参考:初中化学教材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元素与化合物的概念;
2. 掌握元素与化合物的分类方法;
3. 能够根据元素的性质和化合物的成分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
1. 元素和化合物的定义;
2. 元素与化合物的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
1. 元素和化合物的区分;
2. 通过性质和成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设备;
2. 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
1. 导入:介绍化学分类的重要性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和化合物的异同点;
2. 概念讲解:讲解元素和化合物的定义,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3. 分类方法:介绍元素的分类方法,包括金属、非金属和类金属;介绍化合物的分类方法,包括单质和化合物;
4. 实验演示: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验证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并根据性质进行分类;
5. 练习与讨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分类练习,并进行讨论和答疑;
6. 总结:对化学分类的知识进行总结,强调元素和化合物的分类方法和意义。
拓展活动:
1. 观察周围的物质,尝试归纳和分类其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元素和化合物的分类方法的应用。
教学反思:
1. 学生是否理解了元素和化合物的定义,以及它们的区别;
2. 学生是否能够熟练运用分类方法对元素和化合物进行分类;
3. 是否存在学生学习困难的问题,如何帮助他们解决;
补充说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适当调整课堂内容和教学活动,以提升教学效果。
化学分类初中教案全套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分类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和特点;
3. 能够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结构进行分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掌握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定义和特点;
2. 理解物质分类的原理和方法;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类。
三、教学内容
1. 化学分类的概念和意义;
2.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和特点;
3. 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结构进行分类的方法。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物质的图片或展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分类问题;
2. 讲解:介绍化学分类的概念和意义,以及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定义和特点;
3.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性质,引导学生进行分类思维;
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物质的分类方法,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类;
5. 拓展:通过提出一些新的物质,让学生尝试进行分类,并引导他们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掌握化学分类的基本知识。
五、教学反馈
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2. 点评讨论: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表现,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并根据实际情况进
行调整。
六、教学资源
1. 教材《化学分类》;
2. 实验器材和实验室用品;
3. 化学元素周期表。
以上是化学分类初中教案的范本,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愿教师们能够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高中化学化合物的类型教案
目标:学生能够区分和理解化合物的类型,包括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和金属化合物。
材料:
- PowerPoint幻灯片或白板
- 班级中的化学教科书
- 纸张和笔
- 实验室设备(如果有)
活动: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化合物的图片或化学式,让学生思考它们可能属于哪种类型。
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在幻灯片或白板上介绍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和金属化合物的定义、特点和一些常见的例子。
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区别和特点。
3. 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一些化合物的类型,并解释它们为什么属于特定的类别。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4. 演示: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来展示不同类型的化合物的性质。
例如,可以展示盐类的电解和金属的导电性。
5. 练习:让学生解答一些关于化合物类型的练习题,以检验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6. 总结:通过回顾今天学到的内容,强调化合物的类型对化学性质和反应的影响。
提醒学生将来在学习化学中需要对化合物进行分类和理解。
扩展活动:
- 让学生自行查找一些其他类型的化合物,并进行介绍和讨论。
- 组织一个小组项目,让学生合作研究一个特定类型的化合物,并进行报告分享。
- 实验室实践:让学生自行设计和进行一个实验,以验证不同类型化合物的一些性质。
评估:
- 参与度:学生在讨论和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 理解程度:学生对化合物类型的理解和分类能力;
- 实验表现:实验操作和结果的准确性。
化学分类初中教案模板
课题:化学分类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掌握常见物质的分类方法。
3. 能够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
1. 化学分类的定义和分类方法。
2. 常见物质的分类。
教学难点:
1. 不同分类方法的区别和应用。
2. 根据物质性质进行分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化学分类的概念,激发学生对化学分类的兴趣。
2. 展示一些常见物质,让学生讨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二、讲解(15分钟)
1. 讲解化学分类的定义和分类方法。
2. 介绍常见的物质分类方法,如按性质、按组成元素、按化合物等。
3. 分类方法的应用和意义。
三、练习(15分钟)
1. 小组讨论:给出不同的物质,让学生根据分类方法进行分类。
2. 识别物质:给出一些物质的性质,让学生识别它们属于哪一类。
四、总结(10分钟)
1. 总结化学分类的重点和难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分类的实际应用。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思考如何利用化学分类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教学反馈:
1. 收集学生对化学分类的理解和认识。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评估方法:
1. 课堂表现评分。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
高中化学分类的方法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分类的意义和基本原则;2. 掌握元素的分类方法和周期表的结构;3. 认识无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4. 熟悉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元素的分类方法和周期表的结构;难点: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化学元素周期表;3. 化学实验器材。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介绍化学分类的意义,并让学生讨论平时生活中我们如何对物质进行分类。
二、元素的分类方法和周期表的结构(20分钟)1. 讲解元素的分类方法:金属、非金属、半金属;2. 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并让学生分析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
三、无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15分钟)1. 讲解无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按元素种类、按化学键类型;2. 通过实例让学生分辨不同种类的无机化合物。
四、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15分钟)1. 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按碳原子数、按官能团;2. 让学生分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并举例说明分类方法。
五、练习与讨论(10分钟)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讨论交流。
六、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形成对化学分类的整体认识。
拓展延伸:可以与学生一起研究现代元素周期表的演变过程,以及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分类方法的发展历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分类的基本原则,掌握元素和化合物的分类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化学的整体把握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合理分类,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化学分类初中教案模板人教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内容为化学分类,属于初中化学七年级上册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化学的分类及化学物质的性质。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化学分类的认知能力和观察实验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了解化学分类的基本概念和原则,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对化学科学产生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化学分类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原则。
难点:学生能够正确观察实验现象,将化学物质进行分类。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呈现几种物质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授课教学:介绍化学分类的基本概念和原则,讲解分类方法。
3. 实验探究:将几种明显不同的物质提供给学生,要求学生观察并按照特性进行分类。
4. 总结归纳: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分类的原则,全班展示讨论。
5. 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将家中常见的化学物质进行分类,并写出理由。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分类有了基本的认识,但部分学生在实验观察和分类归纳上还存在困难,需要加强练习和引导。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高中化学物体的分类教案
主题:化学物体的分类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物体的分类方法和原理;
2. 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
3. 能够正确使用化学物体的分类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化学物体的分类概念;
2. 提问学生对化学物质的分类方式是否了解。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基本的化学物质分类方式,如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
2. 详细解释每种分类的定义和特点;
3. 举例说明每种分类的具体应用。
三、实践(20分钟)
1. 给学生准备一些化学物质样品,让他们进行分类实验;
2.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分类方法的应用;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分类方法的优缺点。
四、讨论(10分钟)
1. 引导学生讨论化学物体的分类方法对于化学研究和实验的重要性;
2.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应用分类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总结(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化学物体的分类方法;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分类方法,促进化学学科的深入理解。
六、作业布置:
1. 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并记录不同化学物体的分类;
2.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分类方法的应用。
教学反思:
本教案主要围绕化学物体的分类展开,通过引导学生实际操作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分类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和思考,激发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020年27期课题研究06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本文相关信息引 言元素化合物是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重要素材。
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原子、分子角度获得理性与感性的双重认知,科学认知化学学科对社会发展以及人类健康的重要价值,以此确保预期教育培养目标的有效落实。
一、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化学课程《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常见化学物质时,不仅要对其概念、性质等知识进行准确把握,还要对这些物质在生产、生活和化学科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进行进一步了解,尝试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解释生产、生活的各类化学现象中。
新课程教育理念不断丰富着学生的学习内容,强调对元素化学授课内容要做到适当精简,教授更加精辟的内容,这并非要削弱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内容,相反,新课程改革着重强调化学教材与生产、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希望以此培养、拓展学生阅读理解、自主探究与创新能力,全面帮助学生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此外,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化学课程为创新和改革高中化学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帮助,为更好地展开教育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
二、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教学方法具体策略分析(一)联系生活实际,优化化学元素化合物教学化学教材对元素化合物的概念未给出全面解释,而是通过系统编排引导学生更便捷地理解。
所以,基于教材进行学习、掌握的过程中,学生极易混淆不同元素化合物的概念、反应,也无法准确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具体问题。
因此,在实际授课中,教师可以联系教材中的概念知识,将生活中的常见元素化合物作为教学重点[2]。
例如,在讲解“Fe 元素”时,教师要强调对Fe 化学性质、铁三角的转化做出准确把握。
化学教材中,对“铁三角”关系的转化理念写得较为简洁,学生难以透彻理解。
对此,教师应进一步优化生活中Fe 元素与化学教材的整合,运用多媒体制作PPT ,让学生对Fe 元素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有更加直观的呈现,从而对铁三角之间的具体转化有深入了解。
生活中常见的含有铁元素的矿石,如红色的含有FeO 3,黑色的含有FeO ,炒菜时用的铁锅含有铁元素,胡萝卜、黑豆等食物中也含有一定的铁元素。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科观念的建构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元素化合物教学中,“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等化学学科观念的建构能促进学生对知识深入、持久地理解和掌握,优化学习的过程,使知识向能力转化。
关键词:元素化合物教学化学学科观念建构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知识构成的基础,是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前我们通常以族为单元进行学习,对该族中某一代表元素的重要代表物,如单质、氧化物、酸等,分别对其结构、性质、制备与应用等进行研究和学习,然而当我们要求学生说出或画出元素家族的物质关系图时,或要求实现多步转化时,很多学生思维就很吃力,只能回忆起一些零散的物质性质,缺乏一种线索或者说缺乏一种思想方法,把物质、把反应整合起来,即学生缺乏方法类的知识作支撑来形成结构化的知识网络。
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重视学生学科观念的建构,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教材中,就很好地体现了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等化学学科观念的有机融合与互相渗透,目的是帮助学生在掌握相关化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并形成相应的化学学科观念。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程理念下元素化合物教学中化学学科观念的建构。
一、建构“元素观”,形成“以元素为核心的物质家族”的观念从元素的视角看物质世界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想方法。
“元素观”的建构,会使学生主动地从元素组成成分上来认识他所遇到的各种物质,并能将其与熟悉的物质联系起来,以元素为核心,建立起一种描述物质世界的认识框架。
这样就使学生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活”起来,使知识向能力转化,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例如在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问题:(1)请列举出常见的含氮元素的无机物;(2)简单描述氮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学生发表见解后互相补充、讨论,再小结。
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以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发现原有的知识结构,初步建构“元素观”: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同一种物质的元素组成是固定的,可以用元素符号和化学式来描述;在自然界中,元素存在循环,元素及物质的循环系统是大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化合物分类初中化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
2. 了解化合物的分类方法。
3. 能够根据化合物的性质进行分类。
二、教学重点
1. 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
2. 化合物的分类方法。
三、教学难点
1. 化合物的性质与分类的联系。
2. 化合物分类的思维方式。
四、教学准备
1. 教材《初中化学》教科书。
2. 幻灯片、实验器材等教学辅助工具。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展示不同的物质,引出化合物的概念和分类方法。
2. 授课:讲解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以及化合物的分类方法。
3.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对化合物进行分类。
4. 实验:进行实验验证不同类型化合物的性质,加深学生的理解。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指导学生进行复习。
六、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阅读相关教材内容,加深对化合物分类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
1.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
2. 学生对化合物分类的理解程度如何?
3. 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哪些?。
初中化学分类教案课题:化学分类学科:化学年级:初中教学内容:1. 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2. 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类3.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特点教学目标:1. 了解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2. 掌握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类的方法3. 能够区分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特点难点:如何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类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实验器材和实验物品3. 学生课前预习材料教学过程:1. 引入活动(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什么是化合物和混合物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2. 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PPT或板书介绍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定义及区别,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
3. 实验活动(20分钟)让学生观察几种物质进行混合后的性质变化,让他们自己判断是属于化合物还是混合物,并记录实验结果。
4. 分类总结(10分钟)根据实验结果和讨论,引导学生总结根据物质性质进行分类的方法,并让他们能够区分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5. 课堂讨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自己的分类方法和心得体会。
6. 课堂检测(5分钟)通过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化合物和混合物的理解程度。
7. 课堂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和强调,引导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类,并区分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活动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化对化学分类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用分类思想指导元素化合物学习
分类是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性,将对象区分为不同的种类,并且形成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的系统的逻辑方法。
分类方法在科学研究中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分类可以使大量繁杂的材料系统化、条理化,可以使科学研究对象之间建立起立体的从属关系。
这样,既便于存入和提取资料,为人们分门别类、深入研究打下基础,又便于人们利用分类找出事物之间的本质区别和联系,进而探讨各类事物之间的转化关系,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线索。
其次,由于科学分类系统反映了事物之间内部的规律性联系,因而可以根据系统的特性,推出某些未被发现的事物的性质,进而为科学预见奠定基础。
分类思想是高中化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分类思想无处不在。
在鲁科版高中必修教材中,分类思想的引入,是在第二章“元素与物质世界”,意在引导学生从物质组成与性质、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状态和行为、化学反应中是否得失电子等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体会分类的重要意义,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方法培养奠定基础。
下面谈一谈笔者在使用鲁科版高中必修教材中,用分类思想指导学生进行元素化合物的学习的体会。
1、引导学生从物质的类别及通性的角度对物质性质进行整理,为新物质性质的预测提供思路。
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是以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每个学生的
科学素养为主旨,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充分体现以探究为核心的学习过程。
在探究物质性质过程中,往往要对物质的性质进行预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物质的类别及通性的角度对物质性质做出预测。
案例一: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学习中,初中教材只将碳酸钠作为一种具体物质来进行研究,而没有将它上升到物质类属的角度(将碳酸钠归到钠盐或碳酸盐)来进行看待。
因此,教学过程中,在引入碳酸钠后,可引导学生对比初中已学的碳酸钙,从碳酸盐角度对比推测它的化学性质,从钠盐的角度来分析碳酸钠的溶解性等。
在学生对碳酸钠性质做出预测的基础上,以个人或者小组合作形式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
实验结后各小组汇总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
由此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碳酸钠的性质。
在碳酸氢钠性质的探究中,引导学生分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组成和类属上的异同。
学生通过分析,很容易注意到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属于钠盐和碳酸盐,但组成上相差一个H,它们分别是碳酸的正盐和酸式盐。
此时,学生很顺利的根据碳酸钠的性质推断碳酸氢钠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
而对碳酸氢钠能够与碱反应,教师可以通过它们组成上的差异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在引导学生运用分类思想对新物质性质进行预测中,大量的运用了对比、概括等思维方法。
不但突出了“过程与方
法”目标的落实,还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有效促进了科学
学习方法的形成。
2、运用分类思想,为物质性质的学习提供新思路
物质性质是服务于物质间的转化,物质间的转化体现了物质的性质。
物质间的转化存在着同价态间的转化和不同价态间的转化,前者涉及到非氧化还原反应,后者则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
即前者的转化体现了物质在类别方面的通性,后者的转化体现了物质是否有氧化性或还原性。
在物质转化中,从分类的角度为各类物质间的转化设置“线索”,也为物质性质的学习提供两条主线索。
案例二:在“实验室里研究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时,教材的意图在于体现转化思想的运用。
设计的流程图为:①引导学生建立不同价态硫元素图;②引导学生明确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存在电子的得失,即主要依据为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以便选择合适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③选择含有相对应价态硫元素的物质进行探究。
④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在此过程中,目的是让学生形成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研究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思路和方法。
当在进行酸雨的学习时,再引导学生从SO2的类别分析其具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让学生体会从另一角度---物质的
所属类别分析物质的性质,使学生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对物质的性质研究,引导学生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体现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的角度)和非氧化还原反应(体现物
质组成性质的角度)两条线索展开,既使学生对物质间的转化有较全面的认识,也丰富了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视野和角度。
3、运用分类思想,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反应
从反应类型角度看,可以分为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
教材先从“在熔融状态下或水溶液中能否导电”对化合物进行分类,让学生认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既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视角认识了化合物,同时为学生从离子的角度对一个反应进行分析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更深刻的分析溶液中进行的反应。
案例三:铜粉放入稀硫酸中,加热后无现象,当加入一种钠盐后,铜粉质量减少。
新加入的盐可能是下列中的()
A、氯化物
B、硫酸盐
C、硝酸盐
D、磷酸盐
分析: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性质,实质就是电解质电离出的各种离子在溶液中表现出的性质。
教学中若能引导学生由表及里,从离子角度来分析溶液中的反应,往往能抓住本质,突破难点。
在本题中稀硫酸是电解质,在溶液中存在H+和SO42-。
铜与稀硫酸不反应。
加入的钠盐为电解质,在溶液中会电离出
相应的酸根离子与钠离子。
加入不同酸的钠盐后,溶液中存在大量的H+、SO42-、Na+和酸根离子。
当分别加入氯化物、硫酸盐、硝酸盐、磷酸盐时,相当于溶液中有不同的酸盐酸、硫酸、硝酸、磷酸存在。
这样学生则不难分析选出正确选项C。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挖掘教材功能,落实学科思想,促进学生学科思想的形成,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高中必修教材中体现的学科的核心思想之一“分类观”
对学生后续知识的学习、方法培养的重要作用。
从分类的角度来看本教材,就会觉得有很强的系统性、条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