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心室瓣膜置换患者体外循环管理
- 格式:pdf
- 大小:79.70 KB
- 文档页数:3
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一、临床病例【病例1】患者,男性,55岁,61kg。
活动后心悸、气短13年,伴心前区疼痛,加重1个月,夜间不能平卧。
听诊闻及主动脉瓣区舒张期杂音,向心尖部传导。
胸部X线片:C/T 0.67,左室增大,升主动脉增粗。
超声心动图:左室舒张末径75mm,主动脉瓣大量反流。
心电图:左室肥厚,异常Q波。
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显影正常。
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脏扩大,心功能Ⅲ级。
拟在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
体外循环过程:采用膜式氧合器,常规预充,建立体外循环,放置左心引流后开始降温,维持心脏跳动至阻断升主动脉前。
鼻咽温降至31℃时阻断升主动脉,切开主动脉,直视灌注冷高钾氧合血停跳液,心脏停跳满意,30分钟后再次灌注停跳液。
转中流量2.2~2.0L/(min•m2),MAP 6.67~9.33kPa(50~70mmHg),血红蛋白75g/L,血钾3.5mmol/L,分次补充10%KCl共2.5g。
升主动脉开放后,心室颤动,给利多卡因100mg,除颤多次心脏未复跳。
重新阻断升主动脉,灌注温血半钾停跳液200ml,心电图呈直线。
再次开放升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心率75次/分,MAP 7.33kPa (55mmHg)。
辅助循环25分钟后停止体外循环。
患者返回ICU后5小时清醒,术后一天拔除气管插管,两周后康复出院。
1)该患者术前心电图异常Q波,是否说明其有缺血性心脏病?2)开放后心脏复苏困难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3)术中如何加强心肌保护?4)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术中如何补钾?【病例2】患者,男,56岁,65kg。
劳累后心悸、气短10年,加重1年。
现咯白色泡沫痰,不能平卧,双下肢水肿,劳累后心前区疼痛。
5年前行二尖瓣闭式扩张术。
心脏彩超:左房、室增大,右室增大,以左室显著,左室肥厚;二尖瓣增厚、钙化,开放受限,关闭不全;主动脉增厚钙化,闭合不良,EF 0.33,左房血栓。
胸部X线片:C/T 0.86。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分析探讨王彦隆;房瑞芹【摘要】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管理方法.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0年7月期间心内科54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在体外循环过程当中应用膜式氧合器,以1∶4氧合血心肌保护液灌注主动脉根部;置换术完成而鼻咽温度未恢复至35℃患者,行主动脉开放;升主动脉开放前加利多卡因100㎎;依照患者的电解质检测情况合理补充血清钠、钾、镁离子;严重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合理增加辅助时间.结果在54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当中,有39例患者心脏自动复跳,约为72.22%;15例患者心脏通过电击除颤而复跳,约为27.78%.54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为77~279 min,平均12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46~189min,平均65min.结论在体外循环过程当中,选取膜式氧合器,可以确保充分的转流时间1∶4氧合血心肌保护液灌注能够较好地促使心脏自动复跳;在心脏瓣膜置换术过程中联合多种辅助方法,能够有效保护患者的重要器官功能、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术成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借鉴应用.【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1(017)017【总页数】2页(P98-99)【关键词】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管理方法【作者】王彦隆;房瑞芹【作者单位】121001,北票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121001,北票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在临床当中,心脏瓣膜置换术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心脏瓣膜疾病患者所接受。
合理有效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对于减少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临床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临床死亡率、提高患者的手术疗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
我科室于2009年3月~2010年7月期间对54例心脏瓣膜疾病患者实行了瓣膜置换术,并采取了合理有效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手术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3月~2010年7月期间我科室54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男21例,女33例;年龄16~59岁,平均年龄49.7岁;心功能分级;Ⅱ级27例;Ⅲ级19例,Ⅳ级8例;54例患者当中,43例为二尖瓣疾病,3例为主动脉瓣疾病,8例为二尖瓣联合主动脉瓣疾病。
【摘要】目的总结急诊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cpb)方法。
方法对18例急诊心脏二尖瓣膜置换术患者的cpb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
结果 18例患者中自动复跳13例,电击复跳5例。
死亡2例,但与cpb无关。
结论正确的手术时机,选择良好的人工肺及良好的心肌、血液保护,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是cpb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心脏瓣膜假体植入急诊处理体外循环我院1998年10月~2007年10月共实施急诊心脏瓣膜置换术18例,现将体外循环(cpb)灌注技术和管理总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本组男10例,女8例,年龄25~27岁,体重42~87kg,术前心功能ⅲ~ⅳ级,其中ⅲ级13例,ⅳ级5例,心胸比为0.63~0.87。
本组主动脉瓣置换术3例,二尖瓣置换术14例(其中伴三尖瓣成形术4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
1.2 cpb方法采用stockert ⅱ型人工心肺机、膜式氧合器、西京动脉微栓过滤器。
预充液为乳酸林格氏液700~1000ml、贺斯1000ml,红细胞压积稀释后为0.20~0.25。
肝素用量为体内3mg/kg,机器内为20mg。
转流前静脉输入乌斯他丁2万u/kg,转流中机器加入2万u/kg。
转流中采用中低温,鼻咽温降至28~30℃,流量为2.0~2.6l/(min·m2),平均动脉压(map)维持在8~10.66kpa,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po2)维持在70%以上。
对于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巨大右房、腹水、恶液质的患者预充白蛋白并加人工肾超滤。
停机后以1∶1.5静脉注射鱼精蛋白中和肝素,转流后机血回输。
术中常规监测心电图、桡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和血氧饱和度,定时测定血气和电解质,并根据情况加入氯化钾、硫酸镁、钙和5%碳酸氢钠。
开放升主动脉后给予小剂量硝普钠。
合并肝大、腹水、肺淤血及恶液质的患者停机后给予新鲜血浆、血小板等。
1.3 停搏液灌注方法18例均采用4~8℃冷氧合血或温氧合血停搏液,晶血比为1∶20,单纯二尖瓣病变者阻断升主动脉后由主动脉根部灌注,主动脉病变者从左右冠状动脉直接灌注。
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管理耿素娟;阴颖;宋磊军【摘要】重症瓣膜病术前病史长,心功能差,心脏极度扩大,手术风险很大,术后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因此,提高体外循环管理技术是减少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的重要保证.我院自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共实施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47例,现将CPB管理经验总结如下.【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2(006)001【总页数】2页(P54-55)【作者】耿素娟;阴颖;宋磊军【作者单位】450006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麻醉科;450006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麻醉科;450006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麻醉科【正文语种】中文重症瓣膜病术前病史长,心功能差,心脏极度扩大,手术风险很大,术后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因此,提高体外循环管理技术是减少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的重要保证。
我院自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共实施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47例,现将CPB管理经验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47例,男22例,女25例,年龄24~65岁,体重34~88.2 kg,体表面积1.2-1.9,术前心功能Ⅲ级35例,占75%,Ⅳ级12例,占25%,EF 35% ~67%,心胸比为0.62-0.85,合并心房颤动20例,合并高血压病13例,合并糖尿病7例。
47例中行单瓣手术30例,双瓣手术8例,单瓣膜置换加冠状动脉搭桥5例,双瓣膜置换加冠状动脉搭桥4例,其中合并三尖瓣成形11例,合并左房血栓清除3例。
1.2 体外循环方法本组均选用Sarns-8000体外循环机,西安岱岱国产膜肺、泰尔茂或美敦力进口膜肺,采用乳酸林格液加羟乙基淀粉预充,常规加20%甘露醇针0.5~1 g/kg,肝素机器内为2 mg/100 mI。
视患者情况加入白蛋白或悬浮红细胞。
转中实施中度血液稀释(HCT 20% ~24%),部分重症患者应用超滤器,复温后提升HCT,使停机时达到30%以上。
外科学题心脏手术中的体外循环操作心脏手术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外科手术,其中心脏手术中不可或缺的操作之一就是体外循环。
体外循环是通过机器将患者的血液引流出体外,然后进行氧合、温度调节等处理,再将血液输送回体内,以维持体内器官的灌注。
本文将详细介绍心脏手术中的体外循环操作,包括准备阶段、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一、准备阶段1. 设备准备:在进行体外循环操作之前,首先要确保所有必要的设备都齐备。
这包括体外循环机、灌注泵、氧气供应系统、温控系统等。
2. 技术人员准备:体外循环操作需要一支经验丰富的团队来完成。
这个团队通常由心脏外科医生、麻醉师、体外循环技术人员和护士组成。
3. 患者准备:在手术开始之前,必须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
这包括确定患者的基本生理状况、血液学指标、心血管功能以及其他相关的检查。
二、操作流程1. 建立体外循环:手术开始后,首先要对患者进行静脉穿刺,建立静脉通道。
然后,将引流管插入患者的大静脉以引流血液。
同时,为了维持体内血液的循环,需要在主动脉上建立动脉插管。
2. 氧合和温度调节:引流出的血液会经过体外循环机进行氧合处理,以保证血液中的氧气饱和度。
同时,体外循环机还可以调节血液的温度,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能够维持合适的体温。
3. 心脏停搏:为了进行心脏手术,必须停止心脏的跳动。
体外循环操作可以通过注射适当的药物来停止心脏的跳动,以方便医生进行手术操作。
4. 手术操作:在体外循环的支持下,心脏外科医生可以对心脏进行必要的手术操作。
这通常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等。
5. 恢复循环:当手术操作完成后,体外循环团队会逐渐减少对体外循环的依赖,并逐渐恢复患者自身的心脏循环功能。
这个过程需要谨慎进行,以避免患者出现循环衰竭等并发症。
三、注意事项1. 根据患者情况调整操作参数:不同的患者有不同的生理特点和手术需求,因此操作参数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例如,对于一些肺功能较差的患者,可以适当减少氧合的参数,以减轻肺部的负担。
老年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中体外循环管理体会目的总结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管理经验。
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心脏瓣膜疾病患者295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老年人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管理。
结果体外循环时间44~318 min,平均(120.8±50.9)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4~192 min,平均(87.3+36.9)min。
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2--352 h,平均(27.6±42.5)h;ICU逗留时间1~40天,平均(2.8±4.8)天;住院时间11~64天,平均(25.5±9.1)天。
本组围术期共死亡10例(3.4%),術中死亡2例:左心室破裂1例,另1例为巨大左心室患者,术毕反复室颤、并发低心排出量综合征而死亡;术后死亡8例,死亡原因为:恶性心律失常2例,多器官衰竭5例,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例。
放弃治疗5例(低心排出量综合21例,肾功能衰竭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
结论尽管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手术风险较高,加强体外循环管理可为心脏手术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标签: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在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加剧的背景下,老年人群中心脏瓣膜病发病率显著增加,且多数患者存在病史长、病情重、基础病多、脏器储备能力弱,以及手术耐受性低的问题。
因此,为在针对此类患者的手术期间确保患者安全性,保障疗效,有关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实施心脏瓣膜置换术中体外循环的管理要求进一步提高。
2009年1月~2014年12月,我们采取心脏瓣膜置换术对295例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进行治疗,通过加强术中体外循环管理的方式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相关经验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心脏瓣膜疾病患者295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择期应用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其中男125例,女170例,年龄70~77岁,平均年龄(63.6±3.4)岁;体重39.0~78.0 kg,平均体重(54.7±8.7)kg。
老年患者心脏瓣膜手术中的体外循环管理探讨目的研究老年心脏瓣膜手术中的体外循环的有效管理方法。
方法资料选取2007 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诊断并接受心脏瓣膜手术的患者共88例,全部患者采用靜脉复合麻醉,加强体外循环管理。
观察体外循环管理效果。
结果本组88例患者转机平均时间(60.2±21.0)min;阻断主动脉平均时间(46.6±12.4)min;88例患者术后并发症共出现9例,占到10.2%。
88例患者死亡3例,占到3.4%。
结论心脏瓣膜手术中体外循环需要加强心肌保护,合理灌注,采取有效的保护性措施,从而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标签:老年;心脏瓣膜;体外循环管理由于老年心脏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人数也在逐年上升,但是老年心脏病患者病史长,身体基础条件差,手术中面临的风险较多,为了保证老年心脏瓣膜手术的安全性,必须要加强手术中的体外循环管理[1]。
为此,我院针对88例老年心脏瓣膜手术患者进行了研究,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资料选取2007年6月~2013年6月在我院诊断并接受心脏瓣膜手术的患者共88例,年龄45岁~78岁,平均年龄为(64.8±2.2)岁。
疾病类型:先天性瓣膜病10例,老年退行性瓣膜病24例,风湿性瓣膜病54例。
合并糖尿病10例,下肢水肿21例,曾发脑梗塞5例。
1.2方法①仪器设备:人工心肺机、一次性体外循环管道、膜式氧合器。
②体外循环方法:全部患者行静脉复合麻醉,常规肝素化之后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确定激活全血凝血时间大于480s后开始转机。
不主动降温,阻断主动脉,经主动脉根部或冠状动脉开口处灌注4:1高钾氧合血心肌保护液,首次剂量为10~20ml/kg,同时采取左心引流管减压,防止心脏过度膨胀,如患者心肌肥厚,冠状动脉阻塞严重,可适当加大灌注量。
如主动脉阻断时间小于30min,则行1次灌注即可,如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大于30min,则每隔30min灌注1次,心肌表面要覆盖冰泥加强心肌保护。
79例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体外循环管理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我科室共完成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79 例,其中二尖瓣置换39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8 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术20 例,二尖瓣置换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
现将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作如下总结。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79例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患者中,男41例,女38 例,年龄30~68岁,平均48岁,体重39~76 kg,平均52.5 kg,左室射血分数(EF值),35%~40%,心胸比0.7~0.8,其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67例,感染性心膜炎5例,瓣膜退行病变5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2例,术前心功能IIIIV级(NYHA分级),术前均经过系统的改善心功能治疗。
1.2 体外循环设备采用Jostra体外循环机,进口Medtronic成人膜式氧合器及西京公司希健成人膜式氧合器,西京公司一次性成人体外循环管道,成人微栓滤器,Gambro血滤器。
1.3 体外循环方法全组病例以静脉吸入复合麻醉,气管插管,运用乳酸林格氏液及羟乙基淀粉为基本预充液,中度血液稀释,稀释后的血细胞压积保持在22%~25%,经升主动脉,上下腔或右房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开始稳步降温,当鼻咽部温度降至32℃时,阻断主动脉,经主动脉根部或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处灌注高钾(4:1)含血停搏液心肌保护,首次剂量为15~20 ml/kg,同时以心电图为一直线没有心电活动为准,为防止心脏过度膨胀,放置左心减压管。
主动脉阻断间隔30 min,复灌一次,剂量为首次剂量的1/2,在整个体外循环平流中以桡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电图、连续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和血细胞压积、血气分析、尿量作监测。
2 结果所有病例体外循环时间85~220 min,平均125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0~140 min,平均84 min;转流中平均动脉压55~70 mm Hg;中心静脉压0~5 cmH2O;尿量200~800 ml,平均400 ml。
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摘要:心脏瓣膜置换术是当前进行心脏瓣膜病治疗的主要措施之一,在该手术过程中,需要采取合成材料制成的人工机械瓣膜进行替换,在相关治疗之后,可以实现对患者健康状况的一定程度改善。
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过程中,为了确保手术的正常进行,需要对患者采取体外循环措施,该过程对于患者心肌的保护和术后功能恢复具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针对当前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措施进行了综述,以期对后续的相关工作开展形成帮助。
关键词: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管理;心肌保护1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主要应用与心脏瓣膜病患者身上,相关疾病具有病程长、患者心功能状况较差的现象,对于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均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
在对患者实施心脏瓣膜置换术的过程中,相关手术则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完成,因此患者的心肌阻断时间较长,如果相关患者在接受手术之前整体的心肌损害较为严重且心功能较差,则有可能导致患者的冠状动脉发生病变现象。
心脏瓣膜置换术是使用人工机械瓣膜或生物瓣膜替换患者原有心脏瓣膜的一种手术,置换的主要目的是改善心脏瓣膜病患的心脏功能。
在临床应用阶段,置换手术的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术前患者生理、心理条件的准备,术中各项保护性措施的配合,术后的规范化管理等,是置换手术达到预期效果的必要条件。
在用人工瓣膜装置暂时代替原有心脏瓣膜功能的过程中,血液循环、气体交换是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而体外循环管理的侧重点就是通过建立体外循环,保证人工瓣膜能够顺利代替已损伤的心脏瓣膜。
体外循环系统一般由循环驱动、变温、气体交换、微栓滤除、监测等多个部分组成,各个部分承担不同的功能,体外循环管理需要慎重考虑血液抗凝、血液驱动、血液氧合等多项前提,确保循环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此外,在医学研究学家汤丹丹、程明光等人对于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预后分析之中,可以发现,在接受该手术之后,患者的整体预后状况相对良好,但同时患者的预后状况也受到心功能、术后并发症、阻断时间,尤其是体外循环等因素的影响,当对患者施行体外循环的过程中,将导致患者白细胞介质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的释放,并在此前提下导致患者出现较为严重的炎症反应和多器官功能障碍。
218例重症瓣膜置换术中体外循环管理分析摘要】目的总结218例重症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CPB)管理。
方法常规CPB方法。
218例全部采用中度低温,中度血液稀释,部分病例术中血色素偏低,给予术中超滤,全部病例采用含血冷灌注液进行心肌保护。
结果 218例CPB总时间57~138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34~85min,死亡3例。
结论对重症瓣膜病患者,要充分做好术前准备,选择膜肺氧合器,合理的血液稀释,并做好术中心肌保护及复跳后平稳过渡停止CPB。
【关键词】体外循环(CPB)心脏瓣膜疾病心脏手术重症心脏瓣膜病,其心脏的病理改变已发展到相当严重的阶段,反复出现心力衰竭,导致多脏器功能不全,全身代谢功能障碍,内分泌紊乱,内科治疗只能暂时减轻症状,根本的治疗方法是采取瓣膜置换术,现将本组218例重症瓣膜置换术中体外循环管理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18例,其中男性86例,女性132例,年龄34-72岁,体重40-78kg。
其中重度二闭29例,重度主窄54例,重度二闭+中度二窄66例,中度主闭+中度二闭49例,二尖瓣置换术后机械瓣功能障碍7例。
其中合并重度三闭13例。
均行瓣膜置换术治疗,13例行二尖瓣膜置换术+三尖瓣成形术,7例再次二尖瓣置换术,51例行双瓣置换术,53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94例行二尖瓣置换术。
1.2体外循环方法采用Jcstra-20心肺机及进口膜肺和国产膜肺。
常规行主动脉和上、下腔静脉插管。
与台上医生核对管道后,转流即可开始,先缓慢启动动脉泵,观察泵压,再逐渐松开静脉钳,根据动、静脉压,储血器内液面情况及心脏充盈度而调整合适的流量,维持出入量平衡。
如无异常,开始血液降温,而后阻断上、下腔静脉和升主动脉。
阻断升主动脉时,先降低灌注流量,使心脏在低负荷状态下停搏,进入完全心脏转流。
1.3预充方法本组采用以复方林格氏液为主,白蛋白、血定安、硫酸镁、抗菌素等,对于血色素偏高的患者,在体外循环转流前,先从静脉放血。
心血管介入瓣膜病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目的总结大于70岁的老年重症心脏瓣膜病施行瓣膜手术过程中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的管理经验。
方法从2004年09月至2008年12月,共对71例老年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70~81岁)施行瓣膜置换或成形手术,术前进行全面评估和充分准备,术中采用浅-中低温、中-高流量CPB,维持平均动脉压(MAP)60~90 mmHg,血红细胞比容(Hct)0.25~0.30.结果主动脉瓣或二尖瓣单瓣置换38例,双瓣置换16例,二尖瓣或主动脉瓣成形17例。
其中11例同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3例行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3例行带瓣管道升主动脉置换术。
无手术死亡,术后早期死亡5例,其中4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余1例死于恶性心律失常。
结论在合理的CPB管理下,对老年重症瓣膜病患者患者进行心内直视手术是积极安全有效的。
随着国人人均寿命的延长以及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老年瓣膜病的治疗在心血管疾病中所占的地位日益显著。
此类患者由于年龄大,病程长,心功能差,合并症多,手术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多,对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管理有相当高的要求。
我科在2004年09月至2008年12月共为71例老年(70~81岁)瓣膜病患者实施了心内直视手术,现将CPB管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共有患者71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22例;年龄70~81(平均73.4)岁;体重45~76.5(平均57.7)kg;体表面积1.45~2.04 (平均1.66)m2.本组患者中风湿性瓣膜病50例,瓣膜退行性病变21例。
患者合并症及心功能分级等具体情况见表1.以上患者均施行瓣膜手术,心血管指教主动脉瓣或二尖瓣单瓣置换38例,双瓣置换16例,二尖瓣或主动脉瓣成形17例。
其中11例同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表1 患者合并症及心功能分级注:SBE:感染性心内膜炎;CAD:冠心病3例行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3例行带瓣管道升主动脉置换术。
・临床经验・大心室瓣膜置换患者体外循环管理王利民,萧明第,周黎谨(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心外科,上海200080)摘要:目的 回顾61例左室舒张末径大于6.5cm的行瓣膜置换术患者,总结体外循环(CP B)经验。
方法 CP B采用中度低温,3例二次开胸不能分离上下腔行停循环(鼻咽温18~22℃)。
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巨大右房,腹水,恶液质的患者,预充白蛋白并附加人工肾超滤,心肌保护为高钾含血停搏液灌注。
结果 CP B时间41~215min,深低温停循环(DHCA)时间45~66min,心肌缺血时间28~178min。
心脏自动复苏率92%。
无全心辅助及左心辅助。
围术期死亡4人。
结论 手术中有效的心肌保护,提高胶体渗透压,可减低手术后心功能衰竭,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是患者平稳度过围手术期,延长其远期生存率。
关键词:体外循环;瓣膜置换;左心室腔扩大中图分类号:R6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403(2003)02-0104-03M anagem ent of C ardiopu lmonary B yp ass du ring H eart V alveR eplacem ent of P atients w ith Large V entricleW ANG Li-min,XIAO Ming-di,ZHOU Li-jin(Department of Cardiac S urgery of Shanghai First Ho spital,Shanghai200080,China) Abstract:OB JE CTIVE 61patients with left ventricular’s diameter all over6.5cm for valve re placement underg oing cardiopul2 m onary bypass(CP B)were reported.METH ODS Mild hypothermic CP B were used in58cases.Dee 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2 rest(DHCA)CP B were used in3patients,whose su perior vena cava and infusion vena cava were used in patient with tricus pid valve is insu fficiency,large atrium dextrum,ascase,heart cachexia,andpotossium infusion blood crystalloid cardioplegia for protec2 tion were used in all patient.RE SU LT S CP B time range from41to215min,dee 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DHCA)45~66min and the aortic clam ped time28~173min.Resuscitation of heart was92%.None of the patients need left ventricular su p2 port.4patients died in perioperation.C ON C LU SI ON E ffective my ocardial protection and raise of blood crystalloid pressure reduce postoperative heart failure,m otality of com plication,m orbidity,and help patients sm oothly pass perioperation raise u p survial rate.K ey W ords: cardiopulm onary bypass(CP B);heart valve re placement;large left ventricle 大心室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心室腔扩大,心肌纤维拉长,心肌收缩力降低,射血分数降低,手术中心肌得不到较好保护,术后将造成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严重者将引起患者死亡。
现将我院近年大心室瓣膜置换手术的CP B做以下总结。
1 临床资料1997年7月~2002年12月共收治61例左室舒张未经大于6.5cm的行瓣膜置换术患者。
年龄17~72岁(44±14)岁,男38例,女23例。
联合瓣膜病患者21例,主动脉瓣病变6例,室间隔缺损+主动脉瓣病变4收稿日期:2003202218; 修订日期:2003203230作者简介:王利民(1969),女,主治医师,大学例,余为二尖瓣病变。
心胸比例0.55~1.0。
心功能Ⅲ~Ⅳ级39例,射血分数(EF)<40%为28例。
体重< 45kg27例。
合并巨大左房23例(6.5cm/7.1cm~11. 4cm/13.0cm);三尖瓣关闭不全41例;肝大11例;腹水7例;恶液质状态28例;中重度肺动脉高压23例;房颤27例;室性早搏3例;二尖瓣闭式扩张术后再次换瓣17例。
2 方 法2.1 手术方法 联合瓣膜病患者行双瓣置换,合并室间隔缺损者同时进行缺损修补术,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
单纯瓣膜病变的行瓣膜置换术。
所有患者均未实行心房、心室减容手术。
2.2 CP B方法 人工肺为膜式氧合器和鼓泡式氧合器,采用中度低温58例(鼻咽温30~32℃),二次开胸401Chin J ECC Vol.1No.22003不能分离上下腔行停循环3例(鼻咽温18~22℃)。
氧合血灌注,中度血液稀释,红细胞压积(Hct)18%~30%。
预充液为乳酸林格氏液及血定安,小剂量预充(储血室液面200~300ml,总预充量为1200~1800 ml)。
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巨大右房,腹水,恶液质的患者,预充白蛋白并附加人工肾超滤,常规使用抑酞酶(麻醉后静滴抑肽酶200万KIU,术中CP B开始给予150万KIU,复温后追加50万KIU,停机后静滴100万KIU抑肽酶)。
心脏阻断后灌注10~15℃高钾含血停搏液或30℃左右含血高钾停搏液;灌注压力及灌注流量较心脏大小正常的患者要大,灌注量为20~30ml/ kg。
一般间隔30~40min灌注一次,要补充充足的镁离子,将血清钾离子提高到4.5~5.5mm ol/L。
开放升主动脉后给予小量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
心脏试还血,循环稳定,血气正常可停机,不要求辅助时间。
因停机后循环不能维持者,可进行全心辅助循环。
合并肺高压患者,开放升主动脉后给予小剂量硝普钠或硝酸甘油。
合并肝大、腹水、肺瘀血及恶液质的患者,术中常规使用抑肽酶,停机后给予新鲜血浆,血小板等。
3 结 果61例中58例行常规CP B,3例在深低温停循环(DHCA)下行瓣膜置换术。
CP B时间41~215min,停循环时间45~66min,心肌阻断时间28~173min。
心脏自动复苏率92%。
围术期死亡4人,死亡原因:胆道肿瘤导致肝功能衰竭1例;心功能衰竭1例;肺部感染1例,肾功能衰竭1例。
术后低氧血症4例;二次插管2例(其中1人拔除气管插管5d给予镇静药造成呼吸抑制行二次插管并行气管切开);肝衰2例;肾衰2例;单侧胸腔积液合并心包腔积液3例,单纯心包腔积液1例。
本组无神经系统并发症,3例术后有精神系统并发症;停循环3例,术后无精神、神经系统并发症。
术后6~8h拔气管插管。
5例巨大左房患者,肺容积减少,合并有肺高压,拔管时间相对延长15~24h。
27例房颤患者术后恢复窦性心律8例,3例室性早搏患者术后2例室早消失,围术期偶发室性早搏2例,经对症处理治愈。
4 讨 论瓣膜患者病程长,造成心脏扩大,心室扩大引起心肌收缩力降低,大多数患者合并有三尖瓣关闭不全,造成肝大、腹水、肺瘀血、凝血机制异常、低蛋白血症等并发症;因心脏增大,肺容积减低,存在不同程度呼吸功能不全。
术前进行积极强心利尿及纠正低蛋白血症,调整水电解质平衡,适当使用抗生素预防肺部感染。
CP B下行心脏手术发生的并发症及死亡率,在大心室、恶液质、射血分数减低情况下是其高危因素,手术中有效的心肌保护可减低手术后心功能衰竭,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使患者平稳度过围手术期,延长其远期生存率。
4.1 心肌保护 应用氧合血灌注方法保护心肌,为心肌提供足够的能量底物及氧,有利于心脏自动复苏,避免因室颤引起大量能量损耗。
在灌注温度上,灌注10~15℃或30℃左右氧合血,可减低血管阻抗,降低血管内膜的损伤。
因过冷的心肌灌注会造成冠脉血管痉挛、血管阻抗增加、冠脉血管内皮损伤,温度过低亦影响心肌细胞在缺血缺氧状态下的代谢功能,左室功能恢复延迟1,2;适当提高灌注温度可减低冠状血管阻抗及血管内皮损伤,改善心肌在缺血缺氧期的代谢,以利左室功能恢复3-5。
适当提高灌注压力及灌注量,可使扩大的心室得到充分灌注,达到最佳的心肌保护效果。
手术中补充充足的镁离子,可增加细胞内钾离子浓度及细胞内外钾离子浓度递度形成,降低心肌细胞的应激性,减低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
复苏后给予小剂量正性肌力药物有利于术后心功能恢复。
4.2 血液保护 CP B中采用低液面预充,提高胶体渗透压,利尿及人工肾超滤方法提高Hct,降低心脏容量负荷。
低液面预充可明显提高Hct,对术前血色素100g/L左右的患者,术中Hct可达到18%~30%,可不使用库血和超滤,部分患者只使用少量利尿剂,手术后Hct可达到22%以上,Fand等认为,手术中Hct>15%,手术后Hct>22%,年龄<75岁都是安全的6,这样可降低库血用量,降低因使用库血引起的并发症。
合并肝大、腹水、肺瘀血及恶液质的患者,手术前大多存在贫血,低蛋白血症,术中常规采用人血白蛋白预充,人工肾常规超滤方法,有效提高胶体渗透压及红细胞压积。
此类患者因长期肝瘀血,造成凝血机制障碍,小剂量分次使用抑肽酶可明显减低手术后渗血量。
停机后给予血小板,新鲜血浆等,预防手术后渗血。
4.3 停循环患者处理 本组有3例二尖瓣闭扩术后再次手术患者,因合并巨大左房,同时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导致右心增大,手术中分离上下腔困难,行DHCA。
停循环前降温速度控制在20~25min,使内脏温度均匀下降,停循环前静脉给予戊巴比妥,甲基强地松龙,头部冰袋降温,停循环30min即进行间断灌注10~15min,这样可延长停循环时间,减少手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
开放循环后给予甲基强地松龙,甘露醇,碳酸氢钠,缓慢复温,降低脑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