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地区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1.26 MB
- 文档页数:4
***县发展草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畜牧业经济发展在农业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凸显,国家也将畜牧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
近年来***县草食畜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以草养畜、草畜平衡”的产业发展原则在实际生产中得指导作用到不断体现。
***县草产业发展起步较晚,随着畜牧得快速发展,草产业也到了较快发展,现就***县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提出意见建议。
一、草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在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鼓励下,在“退牧还草”工程及“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项目的带动下,全县草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人工牧草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生产管理不断规范化、专业化、机械化,草产业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发展局面。
1、天然草原保护情况***县现有天然草原1586.1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2819.87万亩的56.2%。
2006年酒泉市根据80年代国土资源卫星遥感资料,确定我县覆盖度在15%以上的草原面积为364.7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2.9%。
***县草原主要分布于***、鼎新两绿洲的边缘、田间、荒滩、河谷地段及戈壁山地低洼处。
***绿洲草场分布于西南部、西部、北部边缘地带及山间低洼地和东部沙漠边缘。
草场土壤由南向北盐渍化逐渐加重,植被以旱生盐生草为主,种类有红柳、白砂蒿、芦草、白刺、红砂蒿、花花柴、木本猪毛菜、刺蓬、灰蓬、珍珠、盐爪爪、骆驼刺、骆驼蓬、墅茴香、盐穗木和冰草、茅草、灰菜、马蔺、天旋、苦豆子、甘草、苦曲、芨芨、败酱草等,亩产鲜草量150—200公斤,个别地片可达300公斤,全县草原年鲜草产量为31.15万吨,折合干草11.53万吨,理论载畜量为17.56万个羊单位。
2、人工牧草建设情况近年来,***县积极引导农户种植优质牧草,大力提倡养殖户利用三荒地种草,夏收闲田复种牧草,鼓励种草大户扩大苜蓿种植规模;引进优质苜蓿新品种,开展地埋滴灌、喷灌等节水措施,苜蓿干草调制、苜蓿收获、贮藏、加工等试验示范,积极争取高产优质苜蓿示范项目,组织实施3000亩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建设,扩大人工种草规模,推进苜蓿草生产向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甘肃省位于中国西部,是中药材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之一、中药材产业是甘肃省传统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于促进当地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在规模、科技水平和市场开发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首先,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生产规模相对较小。
虽然甘肃省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但是由于人工种植面积较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中药材种植的扶持力度,提供适当的补贴和技术支持,鼓励更多的农民参与中药材种植,并扩大种植面积。
其次,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科技水平相对滞后。
在中药材的种植、采摘、加工和质量控制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方法。
为了提高中药材的质量和产量,政府应该加强对中药材产业的科技创新和技术引进,在新品种选育、标准化生产和生产流程优化方面进行研究和推广,提高中药材产业的竞争力。
再次,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市场开发还相对薄弱。
虽然国内对中药材的需求量很大,但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和中间环节缺失,导致中药材的行情波动较大,并且价格受到压制。
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中药材市场的监管,建立中药材交易平台,提供详细的行情信息,提高市场的透明度,促进中药材市场的健康发展。
最后,甘肃省中药材产业还存在着资源过度开采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中药材资源是有限的,过度开采会导致资源枯竭。
同时,中药材的种植和加工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和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应该加强对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和管理,设立中药材产业的准入门槛,加强环保监管,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提高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综上所述,甘肃省中药材产业虽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但是在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加大投入,加强科技创新和市场开发,完善产业链条和环保措施,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将会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可以促进中药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高甘肃省的经济竞争力。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甘肃省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中药材产地,拥有丰富的中药资源和传统中药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变化,甘肃省中药材产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及原因分析1.资源短缺甘肃省地处西北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因此拥有丰富的中药资源。
但随着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污染,一些中药材资源出现了短缺现象,比如黄芪、当归等。
这主要是由于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不当,以及环境污染等原因导致的。
2.产业链不完善甘肃省中药材产业链不够完善,从中药材的种植、加工到销售环节,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种植环节存在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加工环节存在设施简陋、工艺落后、品质不稳定等问题;销售环节存在市场信息不畅、产品销售缺乏保障等问题。
3.质量安全问题部分中药材生长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存在药材含有有害物质或重金属超标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
一些中药材的生产加工环节存在工艺不规范、质量控制不到位等问题,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问题。
4.市场营销困难甘肃省中药材产业面临着市场销售困难的问题。
一方面是由于中药材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另一方面是由于市场信息不畅、产品宣传不够等问题导致了中药材销售困难。
1.加强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甘肃省应该加强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规范中药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对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制定相关的保护政策,禁止盲目开采,保护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加大对中药材资源的人工栽培研究和推广力度,提高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
甘肃省应该加强中药材产业链的建设,从中药材的种植、加工到销售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完善中药材产业链。
加强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提高中药材的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加强技术创新,推广高效的种植、加工技术,提高中药材产业的附加值。
加强中药材的市场开发和推广,完善中药材的销售体系,提高市场竞争力。
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摘要:结合甘肃省近年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的政策措施,分析阐述了当前甘肃草食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及特点,从而进一步提出了“十一五”期间甘肃草食畜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并从增加投入、产业化经营、生产方式、行业监管、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加快发展甘肃草食畜牧业的建议及对策,为建设现代畜牧业服务。
关键词:草食畜牧业;现状;思路及对策1产业发展现状与特点2006年,甘肃草食畜产值达到57.23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的42.21%,比2002年增加近10个百分点;牛羊肉产量达到28.69万吨,较2002年增长79.31 %,占全省肉类总产的30.78%;奶产量达到36.43万吨,较2002年增长110.94%。
据效益测算,育肥1头牛收入300元以上,1只羊收入80元,1头奶牛1 500元,而且牛羊消费需求增长快,市场前景广阔,草食畜牧业已成为畜牧业中增长势头最强、发展潜力最大、最具前景的优势产业之一,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1.1草食畜养殖及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天然绿色畜产品已成为甘肃特色“品牌”。
2006年全省牛、羊存栏达到431.03万头和1 573.40万只,分别居全国第13位和第9位;出栏达到139.20万头和908.44万只,较2002年分别增长45.91%和52.86%。
草食畜产品来自于天然草场和对农区粮草的转化,是典型的节粮型畜牧业,符合人们崇尚自然食品的发展趋势,并以其原始“风味”和地方“特色”日益被市场看好。
如牦牛、藏羊、滩羊羔羊肉市场货紧价扬,“临夏手抓肉”、“东乡手抓肉”、“靖远羊羔肉”和“天祝白牦牛”系列产品已被市场认可,成为甘肃特色佳肴和陇货精品。
1.2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龙头企业带动力不断增强。
目前,全省各类畜牧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721个,带动农户80万户,其中在省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畜牧企业有19个,占36%。
全省具有加工较高档次牛肉的标准化屠宰生产线7条,具备年屠宰22万头牛的生产能力,3家企业已取得了对港出口活牛证书。
一、我国发展牧草业的优势1.倡导科学的膳食结构,支持了牧草产业发展我国有13.7亿人口,土地资源非常缺乏,粮食生产受其制约。
目前以高耗粮的养猪业为肉食生产主体,每年因此消耗粮食占总产的40%以上,形成了人畜争粮的局面。
再者猪肉的高脂肪等缺陷不利于人类的健康,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而以牛羊肉、牛羊奶及其制品为人类食品,有利于人类的健康。
这一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将刺激草食畜牧业发展。
同时,为了恢复植被,建设秀美山川,畜牧业由放牧为主逐步转变为舍饲圈养。
草原植被开始恢复,产草量会大大提高。
第三,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的战略会拉动牧草业发展。
今后将以农区的秸秆养畜和牧区的草原畜牧业为主。
我国商品草目前年产量仅有400万吨,缺口极大。
国际市场对高蛋白商品草年需求量为2500万吨,仅亚洲市场就达600~700万吨;亚洲目前主要从北美洲进口草产品,由于运输原因,费用昂贵。
第四,低碳经济观念将助推牧草产业快速发展。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进入绿色的低碳经济时代,它不仅是本世纪人类最大规模的环境革命,而且也是一场深刻的经济发展能力变革。
草地是面积最大的绿色资源,具有固碳能力大、固碳成本相对低廉、固碳形式比较稳定、地球温度调节器等多重功能,是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保障。
据测算,以种草、围栏、补播、改良等综合措施,每保护建设15亩草原,投入约1000元,能固碳5t,平均每吨碳的成本约为200元;而人工造林每固定1t碳的成本约为450元,是草原的2.25倍。
草原植被所保护的地面,对于减少长波辐射、调控大气温度等,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因此,在全球推行低碳经济的今天,具有吸碳、固碳优越性的牧草产业将具有非常有利的发展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2.资源优势的支撑我国草原面积60多亿亩,覆盖着2/5的国土面积,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
其中,草场面积33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23.1%,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草场和草业生产基地。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牧、人工种草工程获得巨大成效,约3亿多亩坡耕地还林种草。
兰州市草牧业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作者:张成虎来源:《发展》2020年第01期兰州市草牧业是近5年来畜牧业发展中融合养殖和牧草种植、通过种养结合的科学途径,创新和实践相统一,探索创新出来的一项新成果、新产业。
5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兰州畜牧业可借鉴、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调研背景、路线、方法(一)立题背景。
旨在总结5年来的草牧业及草食畜产业发展的成效,立足现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调研路线及对象。
制定调研计划:对永登、榆中两县3个种养合作社,1个专业种植合作社的燕麦草、苜蓿草种植效益及肉牛、肉驴的养殖现状开展了调研活动。
调查对象:永登县子山种养植专业合作社、永登鹏盛牧草种植专业合作社、榆中县志章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榆中赢得小杂粮产销专业合作社。
二、调研基本内容(一)永登县子山种养植专业合作社。
该专业合作社地处永登县龙泉寺镇大涝池村,是一家集饲用玉米、苜蓿、燕麦草种植、肉驴养殖为一体的种养结合的专业合作社,也是永登县“三变改革”的示范产业企业,见表1。
(二)永登鹏盛牧草种植专业合作社。
该专业合作社地处永登县坪城乡歇地沟村,以牧草种植、销售为主,是兰州专业种草较早的合作社之一,也是燕麦草种植面积最大的合作社,见表2。
(三)榆中县志章农产品专业合作社。
该专业合作社地处榆中县中连川乡撒拉沟村,也是以牧草种植、销售为主,是兰州草产业经营较为成功的合作社。
2020年计划增加养羊项目,利用自己牧草优势,扩大产业增收渠道,见表3。
(四)榆中赢得小杂粮产销专业合作社。
该专业合作社地处榆中县贡马井镇贡马井村,是一家集饲用苜蓿、燕麦草种植、肉牛养殖为一体的种养结合的专业合作社,见表4。
三、草产业效益与市场分析(一)市场供不应求。
当前,缺草已经成为草食畜养殖企业最头疼的问题,几乎每个养殖场在每年4~6月份都会经历饲草短缺的困扰。
据统计,2018年榆中、永登两县肉羊存栏52万只,全市牧草种植约10万亩燕麦草,干草产量仅5万吨。
甘肃草原保护建设暨草产业开发的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近年来,甘肃草原保护建设和草产业开发依靠政策带动、项目拉动、科技驱动、法制推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天然草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改善,草原承包经营稳步推进,草原法制建设明显加强,草原灾害防控能力不断提高,草原科技支撑作用有效发挥,草产业开发和秸秆养畜进展良好。
但是,必须看到,甘肃草原保护建设和草产业开发任重道远,存在许多制约因素,有必要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分析,找准症结,对症下药,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1问题分析1.1思想认识不足一些地方对草原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不清,对中央和省上出台的有关草原保护建设的方针政策落实不力;没有树立起全面保护、重点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的观念,不能放宽视野、创新思路,跳出草原研究推动草原工作,在草原保护建设上做到内外结合,工作陷入被动。
1.2草原投入严重不足我省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草原地区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地方财力有限,加之草原地区农牧民收入较低,地方财政及农牧民投向草原保护建设的资金很少,草原保护建设的投入主要依靠国家扶持,造成草原牧区基础设施落后。
据估算,近3a全省草原投入每年每667m2达不到1元,远不能满足草原保护建设的需要。
1.3天然草原退化严重全省草原普遍存在超载过牧,一般在30%以上,严重的高达50%以上;一些牧区牲畜生产周期长,羊出栏在4a以上,牛的出栏在6a以上,过度浪费草原资源,草原放牧压力很大;草原鼠虫危害比较严重,危害面积达0.82千万hm2,占可利用草原面积一半多。
由此导致全省90%以上的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1/3以上的草原出现严重退化,草原生态“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1.4草原承包不完善在牧区还有部分草原没有承包到户,而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由于人多草原少,基础条件较差,草原承包落实不够好。
有些地方还存在吃草原“大锅饭”的现象,由于界限不清,易发纠纷,影响了草原承包的落实;还有一些地方将草原划为林地、荒地,严重损害了农牧民承包草原的合法权益。
District economy区域经济 |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47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中药材产业发展及营销对策研究郭小玉 兰州工业学院 甘肃兰州 730050摘要:甘肃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城市,在国家推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背景下,甘肃中药材产业要以自身的中药材产业发展优势,立足于政策带来的发展机遇,积极面对挑战,推动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中药材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甘肃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
本文首先对于一带一路及其为甘肃中药材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行论述,再分析目前甘肃中药材产业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探究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和营销策略,为甘肃中药材产业在新时期抓住一带一路的政策机遇,实现产业的发展优化和转型,实现产业的新发展提供思路借鉴。
关键词:一带一路;甘肃;中药材产业;发展;营销策略中药材产业作为我国传统中医行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壮大对于提升中医在国际中的地位,提升中医药经济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和营销对策,对于促进甘肃中药材产业的创新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具有一定的现实性价值。
一、一带一路战略(一)一带一路战略内涵“一带一路”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发展战略强调我国要充分与一带一路周边的国家在和平发展、互惠共赢的基础上,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建立与沿线周边的国家长期合作的经济关系,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以及责任共同体。
(二)一带一路战略发展为甘肃中药材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1.机遇。
一带一路背景是国家经济合作和发展战略,属于经济发展政策,在这一背景下,甘肃中药材产业可以实现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扩大市场范围,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打开市场,推广企业产品和服务,实现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高的经济收益。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甘肃中药材产业可以通过有效的营销策略和投资实施,不断树立企业在沿线国家的中药材产业形象和口碑,逐渐获得沿线国际对于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认同和支持,进一步提升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声誉和形象,在实现企业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实现国家经济的发展进步,提升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
关于加快甘肃草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课题组草产业是技术密集型大产业,兼具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 方向。
甘肃省自2012年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全省草 产业发展的意见》,启动草业大省和草业强省建设 以来,全省牧草种植规模持续扩大,生产能力显著 提升,打造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牧草优势产业区和产 业带,草产业大省地位初步形成。
为进一步推动甘肃省草产业发展,加快打造草产业强省,本课题就 甘肃省草资源分布情况、草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措施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具体建议。
一、甘肃草资源分布情况甘肃位于黄土高原、青藏髙原和内蒙古高原 的衔接地带,跨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高原气候♦本课题系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2020年度课题。
课题负责人:李凤民,系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草地农业生态系 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38发展 |2021.02发展论坛I DEVELOPING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样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草地资源,为草品种培育和草种生产提供了良好基础。
全省草资源主要分布在甘南髙原、祁连山地及北部的荒漠、半荒漠沿线,主要为天然草原、人工草地和草种质资源三类。
(一)天然草原资源分布情况。
全省天然草原面积2567.58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60.29%,占全国草原面积3.93亿公顷的6.54%,居全国第5位。
草原面积比重最高的是酒泉,占51.06%,其次为甘南和张掖,分别占10.72%和10.54%^酒泉草原面积是其耕地面积的81.68倍,甘南为41.23倍,张掖为9.93倍(表1-1)。
根据我国草原分类系统,全省草原可划分为14个草地类,19个草地亚类,41个草地组,88个草地型(表1-2)。
表1-1全省各市(州)天然草原面积及占比统计市(州)合计(公顷)占全省草原面积比例(%)占各市州土地面积比例(%)是耕地面积的(倍)酒泉市13110339.5751.0677.4781.68嘉峪关市17066.250.0713.91 5.74张掖市2705683.2810.5470.039.93金昌市465470.08 1.8161.66 6.57武威市1641423.79 6.3950.73 6.46白银市1076645.13 4.1953.49 3.49兰州市740663.78 2.8856.11 3.61定西市623995.26 2.4331.78 1.22临夏市286335.98 1.1239.04 1.99甘南州2752191.4810.7275.1941.23天水市164863.780.6411.510.44平凉市140072.470.5512.540.38庆阳市1286840.19 5.0147.16 2.83陇南市640272.43 2.4922.95 2.24大子山20868.390.0827.58莲花山3075.470.0127.77(二)人工草地资源分布情况。
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张生璨【摘要】近年来,甘肃省着力发展规模养殖和产业化经营,草食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
草食畜牧业已成为甘肃省农业农村经济中发展最快、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
阐述了草食畜牧业在甘肃省经济发展中的突出地位,从政策支持、金融支撑、饲草料资源等方面分析了甘肃省发展草食畜牧业的优势,从资源环境、产业化发展、地域平衡等方面分析了发展劣势,并提出了相关发展对策。
%In recent years, Gansu province made efforts to develop large scale farming and industrial management, the comprehensive production capacity of grazing animal husbandry industry was greatly improved. The grazing animal husbandry industry has become one of the fastest-growing and most potential industries in Gansu province. The paper expounded the outstanding position of the grazing animal husbandry industry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Gansu province,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al advantages of the grazing animal husbandry industry in Gansu province based on the aspects including policy support, financial support, forage resources etc.,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al disadvantage from resource environmen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geographical balance and other aspects, 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期刊名称】《农业展望》【年(卷),期】2016(000)010【总页数】4页(P45-47,73)【关键词】草食畜牧业;畜产品;科学规划;产业化经营;对策【作者】张生璨【作者单位】甘肃省农业信息中心甘肃兰州 730030【正文语种】中文发展草食畜牧业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方面,对于加快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构建粮经饲兼顾、农牧业结合、生态循环发展的种养业体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甘肃苜蓿产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苜蓿作为一种重要的饲草作物,其种植面积和产量也在不断增加。
在甘肃省,苜蓿作为重要的牧草种植物,在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甘肃苜蓿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
本文将探讨甘肃苜蓿产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
一、甘肃苜蓿产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1.产业链不完整甘肃苜蓿产业链主要包括苜蓿种植、采收、加工、销售等环节。
但是,目前甘肃苜蓿产业链还不完整,存在许多环节缺失。
例如,苜蓿种植技术不够成熟,采收方式不规范,加工设备落后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限制了甘肃苜蓿产业化的发展。
2.品种不够丰富目前,甘肃苜蓿品种主要以“青海一号”、“甘肃一号”等为主,品种单一。
这样一来,就限制了苜蓿产业的发展空间。
因为单一品种的苜蓿不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需求,也不能满足不同种类的动物的需求。
3.市场需求不足市场需求是苜蓿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但是,目前甘肃苜蓿市场需求不足,导致苜蓿价格低廉,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不高。
一方面,市场需求不足是由于苜蓿加工技术不够成熟,加工产品品质不高,另一方面,市场需求也受到了苜蓿生产的季节性、地域性等因素的限制。
4.资金缺乏苜蓿产业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但是,目前甘肃苜蓿产业的资金缺乏,导致苜蓿种植、加工等环节的设备更新速度缓慢,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市场推广投入不足等问题。
二、甘肃苜蓿产业化的发展趋势1.完善产业链甘肃苜蓿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完善产业链。
完善产业链可以提高苜蓿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完善产业链需要加强苜蓿种植技术研究,规范采收方式,提高加工设备的自动化程度等。
2.多元化品种多元化品种是甘肃苜蓿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多元化品种可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种类动物的需求,提高苜蓿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多元化品种需要加强苜蓿品种研究,培育适应不同环境的苜蓿品种,提高苜蓿的适应性和生产性能。
甘肃省红豆草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作者:谭立伟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4年第9期谭立伟(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甘肃兰州 730010)摘要:着重介绍了甘肃草产业发展现状及红豆草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现今,甘肃省很多农户在红豆草种植认识上有所缺陷,政府的扶持力度不足,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
针对以上不足,提出如下建议,以求为甘肃省红豆草产业能够快速发展,献上绵薄之力。
关键词:红豆草产业;现状;制约因素;对策1 甘肃草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1.1 人工种草面积稳步增长近些年来,尤其是在2010年以后,甘肃省草业发展迅猛,每年人工种植面积在20万hm2以上,人工草留床面积也不断增加,仅次于蒙古。
新增的种子基地数量年年攀高,全省草产品加工行业每年所加工的草产品也超过150万t。
草产品加工业使甘肃省种植结构发生了变化。
在条件优越的地区,草业已经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产业力量,带给农牧民可观的经济收入。
甘肃红豆草以及种子在市场上的销量非常大,销售收入可超过小麦所得的2倍以上。
在种植红豆草及其发展过程中,与养畜业结合,收到的效益会更好。
1.2 草产品市场供不应求现今,国外以及国内对于草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加大。
从目前形势来看,高蛋白饲料资源的短缺一直是草业市场亟需解决的问题。
农业部曾做过相关的统计,在2005年,我国对于草产品的缺乏量在1000万t,而在2010年我国对草产品的缺乏量已经增加到了1500万t。
相关数据显示,红豆草产品在我国的需求量每年不下于150万t,在全球的需求量已经超过300万t,有专家断言,这一数据还将不断攀升,预计还会有800万t的上升空间。
国际上对于在饲料中添加蛋白质有很大的要求,因此,红豆草就可以成为很好的替代品。
我国每年大约生产饲料5500万t,如果其中添加5%的优质牧草,就需要牧草250万t以上。
同时,全球市场上对红豆草的需求量还在不断增加,所以,牧草市场对于红豆草产品的需求量较大。
1.3 牧草种子基地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格局逐步形成原有牧草种子基地的专业化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今市场的需求,甘肃省已经建成的种子基地面积约1000hm2,每年生产的优质牧草种子有效地保证了甘肃省的种草需要,同时也向我国多个省份进行销售。
兰州地区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宋庆伟;胡宏伟
【期刊名称】《草业与畜牧》
【年(卷),期】2010(000)011
【摘要】草产业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国民经济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兰州市的自然条件和草产业的发展现状入手,论述了兰州地区的草原类型.主要建群种,分布区域,分布面积,以及旱作区以双垄沟播玉米秸秆为主的各种秸秆资源和利用情况,分析了兰州地区草产业发展的潜力,草资源优势,交通优势,经济效益,发展草产业的可行性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发展具有地域特色草产业的总体思路和对策.
【总页数】4页(P48-51)
【作者】宋庆伟;胡宏伟
【作者单位】兰州市畜牧兽医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50;兰州市畜牧兽医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12
【相关文献】
1.临洮县畜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J], 马向程
2.济源冬凌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J], 樊东升; 张琳; 黄敬旺; 田瑞昌
3.无为市席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J], 陈先国
4.挂马沟国有林场林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J], 何高吉;王伟智;张隆春
5.永昌县牧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J], 梁尚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何晋武;祁永安;石利兵【期刊名称】《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年(卷),期】2011(032)005【摘要】Comparing with other regions, Cansu province has advantages in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resources, cultivation area and the yield.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industry in Gansu province, the paper analyzed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industry,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provided the theory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dvantage industry.%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甘肃省在中药材资源、栽培面积及产量方面具有优势.省内相关地区已将中药材作为当地重要支柱产业,组织大规模的开发生产.该文从甘肃中药材产业的现状入手,在分析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甘肃省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对策建议,为甘肃的优势产业发展提出理论依据.【总页数】5页(P60-64)【作者】何晋武;祁永安;石利兵【作者单位】甘肃省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甘肃兰州730000;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甘肃兰州730030;甘肃省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甘肃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利川市元堡乡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J], 肖安亚2.充分挖掘中药材资源优势加快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步伐——在我省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启动会、2017甘肃省中医药产业博览会上的致辞 [J], 唐仁健3.山西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J], 冀宪武;刘枫;何燕4.云南省漾濞县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J], 沈艳;李娅5.莒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J], 李晓英;曹林;蔡玉金;林雪;陈为堂;蔡腾彬;王慧;孔凡鑫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兰州种植市场调研报告总结兰州市种植市场调研报告总结一、市场概况兰州市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甘肃省的省会城市。
由于地理位置、气候和土壤的特殊性,兰州市的种植业具有独特的优势。
兰州市种植市场主要集中在城市周边的农田和温室大棚种植业,种植主要农产品有小麦、大豆、蔬菜等。
二、市场规模在兰州市的农田种植规模较大,农田面积广阔,主要用于种植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
市区周边地区有较多的蔬菜种植基地和温室大棚,种植规模逐年增加。
根据调研数据显示,兰州市的种植业总产值持续增长,年均增长率约为5%左右。
三、市场竞争兰州市的种植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主要体现在产品品质和价格方面。
由于兰州市周边地区农田面积较大,种植业发展较早,许多农户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
另外,由于气候和土壤的限制,部分农产品在兰州市市场上供应紧张,导致价格较高。
四、市场需求兰州市的种植市场需求较为稳定。
农产品的需求主要来自于居民和餐饮行业。
由于兰州市具有丰富的地方特色美食,对于一些特定的农产品需求较高,如拉面中的牛肉、黄豆等。
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五、市场机遇和挑战兰州市的种植市场存在一些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兰州市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部分农产品的生长,可以通过进一步发展种植业来满足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兰州市也面临着农业现代化的压力,传统种植业的水平相对较低,需要引入更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农机设备。
六、市场发展趋势兰州市的种植市场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农产品品质的提高。
由于人们对于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的关注度增加,农产品的品质要求会日益提高。
二是,种植业的现代化。
随着农业进一步发展,兰州市的种植业将朝着智能化、信息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总之,兰州市的种植市场具有一定的潜力和发展空间,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和优化发展环境,兰州的种植市场才能够实现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收稿日期:2010-01-06作者简介:宋庆伟(1970-),男,甘肃酒泉人,畜牧师,学士,主要从事畜牧技术研究推广工作。
宋庆伟,胡宏伟(兰州市畜牧兽医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50)兰州地区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摘要:草产业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国民经济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从兰州市的自然条件和草产业的发展现状入手,论述了兰州地区的草原类型,主要建群种,分布区域,分布面积,以及旱作区以双垄沟播玉米秸秆为主的各种秸秆资源和利用情况,分析了兰州地区草产业发展的潜力,草资源优势,交通优势,经济效益,发展草产业的可行性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发展具有地域特色草产业的总体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草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S8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403(2010)11-0048-04草产业在畜牧业生产、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国民经济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其投入低、产出高、无污染,且有利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等优势,越来越被农民所重视。
草原作为绿色屏障,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及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
为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畜牧产业,理顺兰州市草产业发展思路,为兰州市以草定畜,大力发展草食畜,实现草产业增值,农民增收,更合理有效地配置农业资源提供重要捷径,通过走访种植户、召开农民群众座谈会、实地察看等形式,对兰州市的草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和摸底,现就调研情况和分析简述如下。
1自然概况兰州地区地处黄河中上游的西北黄土高原西端,是蒙新高原、青藏高原和甘南草原、陇南丘陵地带的结合部,地形主要由黄河冲击而成的大片河谷盆地,绵延起伏的山地和沟壑纵横的黄土梁峁构成。
区域内自然状况大致可分为近城区,西北部、东南部二阴地区,河谷川台地区,北部干旱地区和天然草场区。
兰州地区海拔在1500~2700m 之间,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年均气温11℃,降雨量300mm 左右,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天然草场面积较小,但草质优良。
现辖3县5区,总面积1.31万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21.09万公顷,总人口332万。
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
2草资源现状2.1牧草类型、分布及生产情况兰州地区的草原以温性荒漠草原类型为主,主要建群种是长芒草和短花针茅[1],长芒草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庄浪河流域的广大区域。
具体地点包括榆中县北部山地,南部及中部丘陵地区,以及永登县中部。
短花针茅分布在皋兰、安宁两县(区)的全部,城关区的青白石乡,西固区寺川、达川、新陈乡,红古区的平安、河咀、红古、窑街乡及永登的秦川、西槽、树屏乡的大部分地区。
在兰州北部,连接我国温带荒漠区,因而有大量的荒漠灌木、半灌木、小半灌侵入草原区,它们多成为群落中稳定的优势成分,而组成了荒漠草原类型。
目前干草原地区多被开垦为农田,只在塬边、坡边偶有残存,另在塬面有时可见到过度放牧后出现的退化草原。
这些植被对于干旱区起着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兰州地区现有草原总面积829008.13公顷,其中可利用面积750108.47公顷,载畜面积为460779公48顷,主要分布在永登县、皋兰县和榆中县。
天然草场主要分布在永登县西北部地区,面积为374300公顷,其中可利用面积322300公顷。
全市人工种草面积50万公顷。
种植品种多为苜蓿和多年生牧草,如甘农1号、甘农2号、3号杂花苜蓿[2];陇东、陇中紫花苜蓿;天水苜蓿、河西苜蓿;甘肃红豆草、沙打旺、老芒麦、无芒雀麦、多年生黑麦草、燕麦草等当家优质牧草种子[3],近年来引进的新牧草品种有紫花苜蓿、扁穗冰草、披碱草、红豆草、德福苜蓿,而且近年来种植面积和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
兰州地区的牧草年产草量(折干草)580万吨,其中天然草地产草量70万吨,人工草地产草量510万吨。
2.2秸秆资源及利用情况兰州地区的秸秆资源主要以小麦、玉米、豆类、薯类为主,全市各类秸秆农作物的总量(风干量)为82.0811万吨。
其种植面积及产量分别为:小麦52750.13万公顷,秸秆产量31.6501万吨;玉米25043.93万公顷,秸秆产量75.1318万吨;双垄玉米种植面积23833.33万公顷,秸秆产量71.5万吨;豆类10337.8万公顷,秸秆产量9.30402万吨;薯类35286.8万公顷,秸秆产量33.4819万吨;其他农作物种植面积17394万公顷,秸秆产量36.411万吨。
秸秆加工总量40.65万吨,其中青贮总量16.103万吨,窖贮16.013万吨,袋贮0.09万吨;氨化总量0.08万吨;秸秆草捆及颗粒总量5.27万吨;其他16.5万吨。
秸秆的主要用途:一是用作青饲料,兰州地区的青饲料面积0.756万公顷,其中永登县0.624万公顷,皋兰县0.067万公顷,榆中县0.045万公顷,七里河区0.015万公顷,西固区0.005万公顷。
饲用方式主要有铡短直接饲喂、青贮、氨化和制作草粉等;二是用作造纸原料、商品草等;三是用做柴火、沼料或焚烧等。
3草产业发展现状随着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草原生态环境建设步伐的加快,全市人工草地规模逐年递增。
人工草地的不断扩大不仅可以缓解草畜矛盾,而且可以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恢复草原植被和生态平衡。
截止2005年,兰州地区累计改良草场面积已达1.2万公顷,种草面积达3.13万公顷,占全市天然草场总面积的5.6%。
截至2009年底,全市新增种草面积3.33万公顷,累计已达10万公顷,改良和恢复草场面积已达20万公顷,治理程度占草场总面积的26%,草场载畜量已基本控制到了合理水平。
全市草地保留面积达到20万公顷,使草地覆盖率达到了33%左右,草场退化基本得到有效控制,草场鼠害、毒草、沙化等危害面积不再扩大。
近年来,各种农作物秸秆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尤其是在旱作区双垄玉米的大面积推广种植使得秸秆产量大幅提高,2009年底秸秆加工总量已达40.65万吨。
草产业的发展给农民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5],仅以苜蓿种植为例,种植2.7万公顷的紫花苜蓿,苜蓿干草年产量可达10.5~18.0吨/公顷,年产值3.5亿元以上。
牧草和秸秆产业带来的显著经济效益促使农民种植牧草和秸秆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兰州地区具有发展草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良好条件,但是由于自然因素和多年来不合理利用,草原开垦严重,出现大面积退化,局部区域载畜量下降,草畜矛盾突出;草原建设速度赶不上退化速度;草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干旱、暴洪灾害及泥石流频繁发生,制约着农牧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4草产业发展的潜力4.1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兰州地区是甘肃省具有发展畜草产业潜力的地区之一。
一是政策优势。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不断加大,兰州地区制定了一系列的草业建设项目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农牧民参与草业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二是土地面积大。
饲草料种植历史悠久,劳力资源丰富,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人工饲草地建设步伐。
三是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
兰州地区西北部、东南部二阴地区乡镇大面积种植小麦、薯类、豆类等作物,在山区及北部干旱地区则有大面积种植双垄沟玉米的传统习惯,每年有近82.0811万吨的农作物秸秆。
四是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逐年渐增。
近年来,在退耕还林(草)项目(十一五规划)的实施中,兰州地区大面积推广林草间作,鼓励群众种植多年生优质牧草,使全市多年生优质牧草面积有了大幅增加,目前已达到了50万公顷。
4.2具有一定的交通优势兰州作为西北重镇和交通枢纽,陇海、兰新、兰青、兰包诸线均奔兰州而来,交会之后又各奔西东。
川陕东南沿海的货物要进入青海、新疆、西藏,或者青海、新疆、西藏的物产要运到内地,大都必须经过兰州这个“瓶颈”地带。
随着新欧亚大陆桥的开通,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重新构筑起现代丝绸之路,兰州作为我国东西合作交流和通往中亚、西亚、中东、欧洲的重要通道,交通十分便利,正发挥着承东启西、联南济北的重要作用。
495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兰州地区草产业的发展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天然草原面积小,草场退化严重,草产品产量少,商品率低,效益不明显,农民种草的积极性不高等方面。
5.1对发展草产业认识不足目前部分干部群众还没有认识到草产业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没有认识到发展草产业对调整农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甚至不把草作为一个产业来对待。
农民市场意识、商品意识不强,缺乏对粮草比较效益的分析,重粮轻草,舍不得投入,管理上粗放,收割不及时,晾晒不科学等,影响了草的产量和品质。
5.2技术推广经费短缺特别是优质的饲草种植面积小。
目前全市优质饲草播种面积约占25%,由于缺乏项目,地方财力不足,尚未建立稳定的优质饲草种子繁育基地,严重影响饲草产品质量。
5.3产业化经营机制尚未建立全甘肃省从西到东各市州均有草产品加工企业,其中酒泉5家,张掖5家,武威7家,定西4家,白银1家,庆阳6家,天水3家,金昌3家,临夏州1家,甘南州2家,平凉4家,陇南1家,共42家。
从生产能力区域分布来看,河西58.2万吨,占全省的49.45%;中部30.9万吨,占全省的26.26%;陇东24.1万吨,占20.47%;南部(甘南、临夏、天水)4.48万吨,占3.81%;唯独兰州地区没有一家草产品加工企业。
5.4天然草原退化严重由于人们对草场重利用、轻建设,掠夺式利用草原,甚至毁草种粮,加之自然灾害的影响,天然草场逐年退化。
由于草原退化,草原类型和草原植被群落发生逆转,优良等级草原越来越少,优质牧草逐渐减少,而毒杂草种群滋生蔓延,产草量下降,草畜矛盾突出,直接影响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5.5以粗放经营为主,草地生产力低兰州市传统的“以畜定草”就地转化型和轮作倒茬的传统耕作制度,造成对草地的粗放经营,轻视投入,疏于管理,分散种植,从而导致草地退化,鼠害严重,产草量低,规模化、商品化程度低。
6加快草产业发展的途径和对策草产业作为一个投入少、产出高、经济效益好、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大、极具开发潜力的产业,是兰州地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
6.1政府应将草畜产业作为兰州地区农业大开发的重中之重来抓草产业对加强兰州地区生态农业建设、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只有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宏观指导,因地制宜地确立发展重点,制定建设规划,确定投资和建设项目,建立一种可靠、平衡、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才能真正使农业走向良性循环,农业和草地畜牧业的集约化、产业化才能真正实现。
6.2制定优惠政策,建立饲草贮备制度稳定退耕还草政策,与粮食政策、退耕还林政策一致,在政策和资金补贴上农户与企业享受同样待遇,同时,协调农牧交错地区退耕还草中的土地使用问题,规划成片商品草区域,以利于规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