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395.50 KB
- 文档页数:19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复习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题型注释)A. 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B. 破镜难圆,是因为分子间有斥力C. 花香四溢,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D. 尘土飞扬,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小明闻到烟味,对爸爸说:“你一吸烟,我和妈妈都跟着被动吸烟.”小明这样说的科学依据是A. 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B. ﹣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C.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D. 有的分子之间只有引力,有的分子之间只有斥力3.泉城四季,风景迥异。
无论是一朵花、一个麦穗,还是一粒沙、一片雪花……世间万物皆由大量分子组成。
下列现象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运动的是()A.春:微风拂过,花香袭人B.夏:暖风阵阵,麦浪翻滚C.秋:狂风乍起,黄沙漫天D.冬:寒风凛冽,漫天飞雪4.下列现象中是由于分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是()A. 春天,柳絮飞物B. 夏天,槐花飘香C. 秋天,黄沙扑面D. 冬天,雪花飘飘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B.半导体材料的不能导电C.移动电话利用电磁波传递信息D.核电站利用核裂变释放的核能发电6.下列关于分子热运动知识说法正确的是A. 阳光下,我们看到灰尘飞舞,这是属于扩散现象B. 蓬松的棉花很容易被压缩,说明棉花分子间空隙很大C. “破镜难圆”是因为玻璃的分子间引力小,破镜之间吸引不了,所以“难圆”D. 分子间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7.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A. 细雨绵绵B. 芳香喷鼻C. 落叶纷飞D. 雪花飞舞8.下列现象中,能够说明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运动的是A. 打扫除时,教室里有灰尘飞扬B. 水从高处流向低处C. 放在空气中的铁器过一段时间生锈了D. 在一杯白开水中放入白糖,整杯水都有甜味了9.下列现象中能说明物体的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的是A. 水从高处流向低处B. 房间几天不打扫就会有一层灰尘C. 放在空气中的铁块过一段时间生锈了D. 在一杯开水中加盐,水变咸了10.物质世界多姿多彩,从浩瀚宇宙到微观世界,所有都体现物质的不停运动和发展。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导学案: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复习一、教学内容本章复习的内容包括:物质的组成、原子的结构、元素的性质、宇宙的组成和演化、太阳系的结构、地球的结构等。
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物质的基本组成,了解原子的结构,掌握元素的性质,了解宇宙的组成和演化,掌握太阳系的结构,了解地球的结构。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物质的基本组成,了解原子的结构,掌握元素的性质。
2. 使学生了解宇宙的组成和演化,掌握太阳系的结构,了解地球的结构。
3.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质的组成,原子的结构,元素的性质,宇宙的组成和演化,太阳系的结构,地球的结构。
难点:原子的内部结构,宇宙的演化过程,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地球的内部结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思考物质的组成。
2. 讲解:讲解原子的结构,元素的性质,宇宙的组成和演化,太阳系的结构,地球的结构。
3. 练习:让学生通过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疑问。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重点。
可以采用流程图,图示,列表等形式。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物质的基本组成。
2. 请画出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3. 请列举三种元素的性质,并说明其原因。
4. 请简述宇宙的组成和演化过程。
5. 请说明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6. 请简述地球的结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物质的组成,原子的结构,元素的性质掌握较好,但在理解宇宙的演化过程,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地球的内部结构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深入讲解这些知识点,并采用更多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拓展延伸: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宇宙的演化过程,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地球的内部结构,通过查阅资料,写一篇小论文,加深对these knowledge points understanding and mastery.重点和难点解析:原子的内部结构在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的第十一章中,原子的内部结构是学生理解物质组成和性质的关键。
沪科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复习教案我的口吻写文档,内容至少包括:一、设计意图。
指出本节课成的设计方式、思路和活动的目的;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活动过程,详细列明每个过程的细节;六、活动重难点;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要求整体文档要包含适当的实践情景引入、随堂练习,用词严谨,段落衔接流畅,内容2000字以内,不要带任何的解释和说明,不要带,直接输出完成后的内容: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深明白,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孩子们去发现、探索和体验。
因此,在设计这节幼儿园的科学活动时,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方式,以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为例,引导他们发现科学的奥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以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为出发点,通过情境创设和探究式学习,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发现科学的奥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体验科学的乐趣,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科学的奥秘,掌握一些基础的科学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3. 情感目标:让幼儿体验科学的乐趣,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科学的奥秘,掌握一些基础的科学知识。
难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情境教学道具、科学实验道具学具:观察记录本、画笔、颜料等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到科学的奥秘,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探究式学习(10分钟)让孩子们分组进行探究式学习,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让他们自主发现科学的奥秘。
3. 实践操作(5分钟)让孩子们动手进行实践操作,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增强他们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新课标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中考复习专题一:知识点梳理一、微观世界:、自然的尺度: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市由物质组成的,从无垠的宇宙到微笑的根本粒子,物质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展现着。
目前人类观测到的范围: 1026m——10—15m、物质的组成: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
分子是报纸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是由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伽德罗命名的。
、微观粒子:1〕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按分子所含原子的个数可分为单原子分子和多原子分子。
2〕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质子和中子是由夸克组成的。
二、分子的运动:、分子动理论: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底做无规那么运动。
〔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是运动的〕3〕水与酒精混合时,总体积减小的现象说明:物质的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隙。
4〕物体不一被压缩和拉伸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物质中的分子状态:1〕在固体中,分子力的作用比拟强,因而固体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在液体中,分子力的作用较弱,分子在一定的限度内可以运动,因而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3〕在气体中,分子力的作用更弱,因此气体分子可以自由地沿各个方向运动,因而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确定的体积。
三、探索宇宙:(、探索的历程(1〕最初人们主要依靠肉眼观察,简单猜想与推理来认识宇宙。
(2〕托勒密的“地心说〞:认为地球居于中心,太阳和其他行星围绕地球转动。
13〕1543年,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4〕1632年,伽利略利用望远镜探索宇宙。
5〕1687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为探索宇宙奠定了理论根底。
6〕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7〕1961年,人类乘飞船进入太空。
8〕1969年,人类首次踏上月球。
9〕2003年,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
章末复习(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1.物质是由或组成的,原子由它中心的原子核和在不同的轨道上绕原子核运动的带负电的组成,原子核是由更小的粒子——和组成的。
2.分子动理论的内容(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
(2)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和。
3.(1)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固体、液体和气体间都可发生扩散,扩散速度与有关。
(2)扩散现象说明:①分子之间有;②分子在不停地做运动。
4.固体、液体被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大于。
固体很难被拉开时,分子间表现为大于。
5.发现了分子(1811年);发现了原子(19世纪初);发现了电子(1897年);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1911年)。
6.太阳系八大行星分别是、、、、、、、。
命题点1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如图所示是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由中心的和其周围带有电的组成。
命题点2分子间有空隙如图所示是比较一定量的水和染色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大小的实验,考虑水和染色酒精的(填物质的物理属性名称)不同,实验中应先注入的是,混合后水和染色酒精的体积变小,说明。
命题点3气体分子的扩散小明将两个分别装有空气和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ρ空气<ρ二氧化氮)的玻璃瓶口对口连接,中间用玻璃板隔开。
将两个瓶采用如图所示的(a)(b)(c)三种方法放置,当把中间的玻璃板抽掉后,观察到的现象是,说明了。
而采用3种放置方法的原因是。
命题点4液体分子的扩散如图所示,在一杯水中滴入蓝墨水,观察到整杯水慢慢变蓝。
这种现象说明分子在。
命题点5分子间存在引力如图所示,将两块表面干净的铅压紧,可以使它们结合在一起,即便在下面吊一个重物也不能把它们拉开。
这个实验说明分子间存在。
命题点6分子间存在斥力如图所示,利用针筒抽取半筒水,用食指按住针筒嘴,然后用力推入活塞,观察到水不容易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
▶类型一粒子与宇宙1.下列关于宇宙的认识正确的是()A.太阳是银河系的中心B.地球绕日公转周期为一天C.宇宙是不断膨胀和演化的D.人类已完全掌握宇宙奥秘2.建立结构与层次的观念,有利于我们认识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
第十一章小粒子与大宇宙(帮课堂)(解析版)【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2.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结构的历程,并认识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4.能从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推测分子的热运动。
初步认识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
5.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知识导图】【基础知识】知识要点一、走进微观1.自然的尺度:宇宙的大尺度、我们眼前看到的是尺度是宏观尺度,不能用肉眼直接看到的是微观尺度。
2.物质的组成:通常,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
3.微观粒子:(1)分子由单个原子组成,“单原子分子”;分子由多个原子组成,“多原子分子”。
(2)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的中心叫原子核,原子核周围有电子。
(3)原子核的结构:质子和中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①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发现电子。
②1911年,卢瑟福在成功地进行了a粒子的散射实验后,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原子核,带正电,占很小的体积,但其密度很大,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带负电的电子在不同的轨道上绕原子核运动,就像地球绕太阳运动一样。
③20世纪初,科学家们在探索物质结构的历程中,相继发现了原子核可以释放出质子和中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由此知道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4)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发现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夸克”的更小的粒子组成。
(5)20世纪中叶起,人类为了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制造了各种类型的加速器。
借助于不断完善的粒子加速器,又发现了μ子、π介子、K介子、A超子、∑超子及τ子等400余种粒子。
这些粒子是比原子核更深层次的物质存在形式。
知识要点二、看不见的运动1.分子的热运动:(1)通常,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如: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