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三课《向社会主义过渡》教案 华东师大版
- 格式:doc
- 大小:96.50 KB
- 文档页数:3
北京四中编稿老师:张汉林审稿老师:李明赞责编:高进【教学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重点、难点解析】1.怎样认识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底这段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分析: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的终结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因此它被称为过渡阶段。
在建国后的前三年,党和政府领导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任务,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如镇压反革命,建立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完成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等等。
正是由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所以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也逐步展开。
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公布,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建设新民主主义理论观念上的重要转变,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全面展开的一个重要标志。
到1950年底,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社会性质就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结束。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是: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经济上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国营经济、合作经济、农民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和私人资本主义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首先,国家要独立富强,就必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其次,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努力,国民经济已根本好转,人民政权巩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势在必然;再次,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和改进人民生活的客观要求。
2.怎样理解中央人民政府对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中国经济落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大,占有重要地位。
【课前预习】
一、过渡时期(1949——1956)总路线: ---------- 指导思想
1、制定时间: 年党中央制定。
2、内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实现对农业、
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和任务(简称为“一化三改造”)。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
1、时间:从年开始至年完成。
2、基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其他各项事业,为建立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
3、巨大成就:
⑴到 1957 年各项主要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
⑵不仅得到极大改善,也初步改变了工业分布偏于的不合理布局。
⑶典型史例:5 幅图片
三、三大改造:
1、内容:改造、手工业和。
2、实质:对实行变革,使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地位,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经济基础。
3、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实现了由到的变革。
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从此,中国进入阶段。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颁布时间:年9 月。
2.颁布机构:第一届第一次会议通过。
3.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
4.意义:使我国的和法制建设有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教学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教学设计一、前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本次教学设计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进行深入探究。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重要意义和历史背景;2.让学生认识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的重要性和意义;3.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去看待中国社会的改变和发展。
三、教学内容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重要意义和历史背景:通过PPT、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使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和历史背景,让学生学会从中了解到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精神,以及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重要意义。
2.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的重要性和意义:通过PPT、课本、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的现实问题,深入探究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要性和努力以及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的重要意义和实现路径,从而让学生理解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
3.多角度去看待中国社会的改变和发展:通过展示中国社会的多方面改变和发展,分析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和趋势,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的国际地位的变化以及世界对中国的不同评价等。
四、教学方法传统的课堂讲授结合现代多媒体手段的教学方法,并且尽量使用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
五、教学评价1.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2.能手动操作并制作PPT等相关多媒体教学素材;3.课堂活动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定。
六、总结本次教学设计把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现代多媒体手段相结合,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全面了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从而深化学生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他们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3课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一、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一五”期间的主要任务、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形式,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2、认识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
3、理解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从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1954年宪法的颁布和三大改造的形式。
教学难点:1954年宪法的性质,三大改造的实质。
三、教材要点解析1、我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还不如印度。
2、为尽快改变工业水平落后的面貌,国家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 年开始实施。
其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等。
3、“一五”计划的实施,取得了巨大成就。
到1957 年底,大多数经济指标超额完成。
1953年底,鞍钢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4年,南昌飞机厂制造出第一架飞机;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此外,兴建了包兰、兰新、宝成等铁路线;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4、中国基础工业实力大为增加,农业、交通运输业、科技、教育、卫生、文艺等事业都得到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较大改善。
5、1954 年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大会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了国家的根本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
6、1954年的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7、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力,国家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1956年,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第三课向社会主义过度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1.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
从1919年起,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就已开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在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实行了一些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的措施;1953年开始的三大改造则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新中国建国初面临国内外形势继续完成的两大任务:巩固政权和恢复、发展经济。
其二者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化”和“三改”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前者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物质基础;后者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两者都涉及发展和扩大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问题。
“一化三改”的关系充分体现了总路线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统一的特色,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总路线,其实质就是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唯一的经济基础。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是解决经济发展问题,处理好了既有利政权巩固,也为社会主义的完成,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
4.一五计划的特点。
1953年国家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确定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且优先发展重工业。
由于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需要迅速改变这种状况。
重点放在东北地区5.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中国历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二)说目标、重、难点(A)知识与能力:1、知道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了解“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的建设成就。
2、知道“三大改造”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了经济基础。
说教法: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合作交流学习(B)过程与方法:师生合作讨论交流(C)情感态度价值观:1、“一五计划”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步,其成就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
明白:“万丈高楼从地起和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道理。
2、“三大改造”的完成是我国生产力、经济结构生产关系度发生了变化。
标志着:新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的结束,和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向社会主义过渡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水平识记理解掌握应用知识与技能第一个五年计划√√√“三大改造”√√√第一部宪法√√重点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新中国过渡的结束和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开始;1954 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向和道路。
难点过渡时期党和国家制定的一些方针政策,法律牵涉到不少经济、法律、政治方面的专门知识,有的和当今国情有明显差异。
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阅读资料或采访长辈,老师,了解“一五“期间,我国主要的或家乡有代表性的建设成就。
情感、态度、价值观“一五”计划的制订是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步,它的成就为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感受社会主义制度来之不易,进一步认识到应该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导入新课】1、复习:抗美援朝的时间:年10 月,参战部队:,指挥者:,抗美援朝的目的:,著名战役:,英雄人物:,抗美援朝精神:,胜利:年7 月美国被迫在《》上签字,抗美援朝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2、土地改革开始的标志是:年,的颁布。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为了尽快完成过渡,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你知道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吗?完成的情况怎样?【新课探究】一、过渡时期总路线1、过渡时期的含义:过渡时期是指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
标志: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开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2、过渡时期总路线1、时间:年制定2、基本内容:,通常被简称为。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1、开始时间:年。
2、、基本任务:。
注:从1953 年起执行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3、建设成就:到年底,各项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钢铁、煤、电力、机器制造、交通运输业以及水力建设等各方面所取得的佳绩。
不仅工业基础得到极大改善,也初步改变了工业分布偏于沿海的不合理布局,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步伐在扎扎实实地向前迈进。
姓名班级课题第3课向社会主义过度备课人: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过渡时期的含义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知道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知道1954 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重点“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新中国过渡的结束和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开始;1954 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向和道路。
难点过渡时期党和国家制定的一些方针政策,法律牵涉到不少经济、法律、政治方面的专门知识,有的和当今国情有明显差异。
温故链接温习旧课默写抗美援朝的意义链接新课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胜利了,但社会主义制度又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问题导学自学寻求疑难阅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过渡时期”的含义是什么?(时间跨度:)2指导思想:3、时间:4、基本任务(内容):5、建设成就(标注在课本上)二、三大改造指导思想过渡时期总路线对象方式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社公私合营(赎买方式)变化变土地、农具为集体所有变作坊、手工工具为集体所有变工厂、商店为国家所有实质对生产资料进行变革,使社会主义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地位。
结果年底,三大改造”完成。
意义标志着制度的建立,我国进入阶段。
三、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设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前提(2)法律文件(3)确立标志(4)评价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两大政治制度的实行的意义合作探究解惑你如何理解“一化”与“三改”的关系?精讲点拨为什么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达标检测反馈基础达标1、党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突出特点是()A.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进行 B.时间相当长,任务十分艰巨C.以工业化建设为中心 D.体现了工农联盟的原则2、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开始于()A.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B.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C.三大改造 D.“一五”计划的实施3、1953年开始的三大改造,其中不包括()A.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国有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4、建国初期,毛泽东指出:“现在我们能做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中国现代史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6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第二阶段:1956—1966为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探索十年)。
第三阶段:1966.5—1976.10为“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文革十年)。
第四阶段:1978—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
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筹建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一)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
(二)内容:1、制定《共同纲领》---临时宪法(从1949年-1954年起作用)(1)新中国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2)新中国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领导----毛泽东为政府主席。
3、大会确定:国旗为五星红旗;代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首都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三)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好准备工作。
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一)中央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1949,10.1下午2时)。
1、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2、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解放军总司令。
(二)大典盛况: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
54门礼炮象征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民族。
(①象征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政治团体,②象征五四运动),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28年的历史。
(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1、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2、中国人民站立起来,成为主人;3、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三、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5月同西藏鉴定和平协议,1951年10月西藏和平解放。
(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第2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一、稳定物价之战1、目的:为巩固新生的政权;2人民政府与投机商展开一场”米棉之战”;3作用:全国物价开始趋向平稳。
第3课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填空题:(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参考___________的建设经验,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
答案:苏联2.选择题:(1).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中华民国约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答案:D(2).我国政府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起止时间是:()A.1949~1953年B.1950~1954年C.1952~1956年D.1953~1957年答案:D(3).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C.三大改造的完成D.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答案:C(4).6.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土地()A.从农民所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B.从国有转变为农民所有C.从集体所有制转变为国家所有D.从集体所有转变为农民私有答案:A(5).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开始是在:()A.新中国建立后B.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后C.抗美援朝胜利后D.土地改革完成答案:BA.农业 B.轻工业 C.重工业 D.商业C(7).西藏和平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西藏的社会经济发展。
右图是西藏人民欢庆青藏公路通车的场面,青藏公路修建成功是在A.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B.文化大革命时期C.改革开放以后A(8).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C.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共同纲领》(9).毛泽东诗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中的“一桥”是指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 )A.润扬长江大桥B.南京长江大桥C.武汉长江大桥D.江阴长江大桥(10).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华民国约法》C.《共同纲领》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1).右边的文献出自:(C)A.遵义会议B.七届二中全会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2).1954年9月,王爷爷作为一名人民代表,到北京参加一次全国性的重要会议。
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时期:1949—1953年1.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在筹建新中国之时,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通过《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3.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在建国的第一年里(1949.10—1950.10)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4. 1950年10月—1953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司令员:彭德怀。
5.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6. 1950—1952年底: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农村生产力大大解放,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7.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6年1. 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 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 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公私合营,实行赎买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宪法,成为我国的基本制度。
4. 1954年4—7月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关于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
5.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6. 1955年: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第3课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教案第3课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让学生认识到新中国的诞生不但是中国光辉灿烂新纪元的开始,而且具有深远的国际影响。
②通过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并进行真、善、美等观念的教育。
③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创新、与世俱进。
知识与能力:①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与主要内容;②记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③讲述和平解放西藏和全国的基本解放;④知道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体会其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⑤记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⑥了解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⑦知道1954年颁布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⑧知道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并记忆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①综合分析和概括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和新中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②分析归纳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③引导学生思考“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④启发学生通过复习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来归纳建国后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2重点难点1.重点:①新中国的诞生及历史意义;②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斗争。
新中国成立初,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了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③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三大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2.难点:①认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②土地改革使民主革命任务彻底完成;③三大改造的实质。
3教学过程本节课我设计了几个环节,从整体线索、单元概况、知识框架、基础回顾、针对训练及拓展提高几个方面来复习本节课。
(一)明晰线索出示幻灯年代尺,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并能从整体上把握。
在这一块儿我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并和学生共同复习完成本环节的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