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推进“第二课堂”行动体系的顶层设计与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1.35 MB
- 文档页数:2
“双创”背景下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随着“双创”政策的推进,高校第二课堂建设被视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实践中,高校第二课堂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这些问题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问题:
1. 资源分配不均:有些高校第二课堂项目得到了大量的支持和投入,而有些则被忽视。
2. 理念滞后:有些高校还没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对于第二课堂建设的意义
和价值认识不足。
3. 建设功能单一:除了一些好的项目外,有些第二课堂项目还未能满足学生多样化
的需求,缺乏针对不同课程的差异化支持。
4. 系统性不足:一些高校第二课堂项目存在一定的零散性,还未形成完整的支持体系,系统性不足。
对策:
1. 明确资源分配标准:制定明确的第二课堂建设资源分配标准,实现资源合理分配,并加强项目的监测和评估。
3. 提高教育质量:选取符合学生多样化需求的课程,注重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以提高教育质量。
4. 强化系统建设:构建完整的第二课堂支持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
管理机制和监测评估体系,以建立有机的教育体系。
在“双创”背景下,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解决问题和采取对策是建
设更为完善的第二课堂的必经之路。
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存在问题与路径研究高校第二课堂建设是指在学生课程学习以外的时间和空间内,组织开展各类课外活动,以丰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发展为目标的校园活动。
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高校第二课堂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如何解决。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存在资源不足的问题。
一方面,学校的场地、设备等硬件资源有限,无法满足多样化活动的开展。
师资力量不足,导致教师组织和指导活动的能力不足。
路径研究的关键是要解决资源不足的问题。
学校可以通过与社会组织合作,争取外部资源的支持,比如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践基地,提供场地设备等资源。
学校也可以通过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参与活动的能力,培养更多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教师。
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存在活动内容单一的问题。
当前很多高校的第二课堂活动主要集中在学术研究、科技创新等方面,而对于文艺、体育、公益等非学术类活动的开展相对较少。
这种情况导致学生的兴趣爱好无法得到有效的满足,也难以实现全面的个人发展。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和针对性。
学校应该充分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并组织相关的活动。
学校还可以与社会资源对接,邀请专业人士、社会团体等开展活动,提供更多种类的选择。
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存在活动评价体系不健全的问题。
目前,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评价主要以组织形式、参与人数等指标为主,缺乏对活动实际效果的全面评价。
这种情况导致一些活动只重形式,忽视实际效果。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活动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应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对活动进行评估,包括活动的目标达成情况、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的个人成长等方面。
评价过程中应该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存在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一些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缺乏兴趣或者意识不到其重要性,导致参与度较低。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学生参与的引导和激励。
学校可以通过提供奖励机制,对积极参与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
高校第二课堂活动是指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开设的一系列课外拓展活动。
这些活动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设计和实施高校第二课堂活动需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学校的资源,下面将从活动设计和实施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活动的设计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学校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然后结合学校的专业特色和资源优势,设计出多样化的活动内容。
比如,可以开设音乐、舞蹈、绘画、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此外,活动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学业负担和时间安排,避免活动内容过于繁重或与学习冲突。
其次,活动的实施需要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支持和参与。
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第二课堂活动组织机构,负责活动的策划、宣传和管理。
同时,学校还可以鼓励和支持教师主动参与活动,比如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校外机构来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或讲座,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体验。
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建立活动奖励机制,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提升活动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综上所述,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需要学校充分重视学生的需求和特点,通过多方合作,打造出丰富多彩的课外拓展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课程建设的思路设计第二课堂活动摘要: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深化,是基层全过程育人的主要渠道。
大中队如何解决好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衔接,延伸和补充问题,并规范、高效开展教学活动,以课程建设的思路设计第二课堂活动,是一种构想和尝试。
关键词:课程建设;课程设计;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活动是军队院校培育学员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基层贯彻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主阵地。
作为大中队,我们认为,把第二课堂活动作为一门综合课程进行全过程精心设计,可以增强其科学性、可操作性、有效性,减少组织实施中的随意性和低效益。
一、第二课堂活动设计为一门综合课程的基本理由(一)符合“课程”的基本概念我军教育专家张宝书在《军队院校教育学》一书中认为,课程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围绕人才素质全面发展而制定的整合了育人目标、教育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的总体规划和安排。
”也讲到,课程的本质是一种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关于学习期望的计划和安排;课程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学习,还包括过程与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感悟和确立;课程的组织与实施不限于课堂,对学习者身心的影响也不限于有计划的显性的教育内容。
从而把课程放在整个学校教育环境之中发挥育人功能。
基于这一定义及其本质的分析,第二课堂活动完全符合“课程”的概念界定。
第二课堂活动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展开的教学活动,是学员的各种自主性活动的总和,学员是通过与活动对象的相互作用而实现自身各方面的发展。
它强调学员是第二课堂的主体,具有能动性;强调以学员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来实施教学;强调第二课堂活动的完整性,突出其综合性和整体性;强调第二课堂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特别是学员与其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强调学员知、情、意、行,以及个性的全面发展;强调教师(大中队干部、辅导教员、学员、社会人员等)是活动的平等参与者,并通过与学员对话和互动,发挥其主导作用。
从课程的类型来说,第二课堂活动是一门综合课程。
因为它是将相近学科的相关知识内容按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提高这条主线联系起来而构思设计的课程。
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存在问题与路径研究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第二课堂在大学生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第二课堂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与日益重视的第二课堂建设相比,目前在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着手,探讨其中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
一、问题分析1.第二课堂资源分配不均衡由于各个高校的规模、师资力量、地理位置等方面存在差异,第二课堂资源的分配也存在着不均衡的现象。
一些高校由于条件限制,往往第二课堂资源十分匮乏,学生在第二课堂的选择范围受到限制,无法获取到全面的发展机会。
2.第二课堂活动缺乏针对性部分高校在举办第二课堂活动时,存在着缺乏针对性的问题。
一些活动的主题和内容并不贴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参与人数较少的情况。
3.第二课堂认定和认可度不高部分学校在第二课堂认定和认可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导致学生在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及学业成绩中的占比存在问题。
一些学校的第二课堂认可政策并不清晰,学生在第二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解决路径研究1.资源分配均衡化针对高校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应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对第二课堂的重视程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平等的第二课堂发展机会。
可以采取跨校资源共享的方式,通过合作办学、资源共享等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均衡分配。
2.活动针对性增强为了加强第二课堂活动的针对性,高校应该重视学生需求的调研,增加对学生的需求分析,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和特点,设计不同类型的第二课堂活动,提高活动的吸引力和针对性。
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资源分配不均衡、活动缺乏针对性、认定和认可度不高。
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深入发展,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针对这些问题,高校需要采取相应的解决路径,包括资源分配均衡化、活动针对性增强、认定和认可度提高等方面的举措,推动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更好的保障。
“双创”背景下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随着“双创”政策的推进,我国高校第二课堂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高校第二课堂是指在学生日常课程之外的、由学生自愿参与、校内外开展的各类文艺、体育、科技、社会实践等课外活动,并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的教育体系。
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参与率不高。
虽然高校第二课堂建设开展了多年,但是学生参与度依旧不高。
很多学生认为第二课堂活动与自己的专业不太相关,或者是活动时间安排不合理。
二、部分活动内容和方式不够有效。
建设第二课堂必须要有特色,但是目前一些活动内容缺乏特色,可以说是空洞无物;有些活动方式也比较陈旧,缺乏吸引力,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很多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缺少统一的管理机制和规范的管理制度,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分配。
因此,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改变理念,推出专业化、精品化活动。
高校可以推出一些基于专业三个特色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知识更加深入的了解、扩展和拓展,进而增加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同时,在活动内容的选择,可以从热点、前沿、实用等角度筛选精品活动,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做到有针对性地吸引人。
二、优化活动模式,充分发挥活动的感染力。
高校第二课堂可以改变传统的活动方式,采用更加新颖的活动方式。
例如,才艺比拼、创新创业比赛、挑战“最强”等,在活动的参与性、趣味性以及感染性上都有更好的表现。
此外,也可以引入社交元素,充分发挥活动的社交功能,增强参与者的归属感和兴奋感。
三、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率。
高校要加强对第二课堂建设的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和监管机制,制定合理的教育计划和课时分配方案,同时开展评估和考核工作,推行优秀活动评选机制,加大宣传推广,提升活动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
综上,高校第二课堂建设是一项重要的青年人才培养工作,只有不断引进新元素,不断更新理念和探索创新途径,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更多的成长和收获。
关于高校第二课堂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论文摘要]文章针对目前高校第二课堂课程设置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课程内容随意化、课程指导表层化、课程评价主观化的现状,按照“以学生为本”、创新和统筹兼顾的原则,提出应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动态的课程设置体系、以活动为载体建立“学生主体性”互动式的课程实施模式,以评价与调控为主导建立科学的课程质量监控体系,引入竞争机制以分层管理的原则加强课程的队伍建设的途径,加强第二课堂课程建设。
[论文关键词]高校第二课堂课程建设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已经成为高校育人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二课堂可以促进学生消化第一课堂的知识,提高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第二课堂在育人体系中的作用,但第二课堂活动仅仅有课程化的理念显然是不够的,加强第二课堂课程建设成为课程化的核心内容。
一、高校第二课堂课程建设的现状1.课程设置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
高校第二课堂因其特有的作用和地位被传统划归为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与学校的教学中心割裂,被学校育人系统边缘化。
长期以来,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仅仅以德育学科为理论基础,虽然德育学科科学理论在不断地丰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第二课堂在“纯粹”的德育面孔下存在影响力弱、时效性差、投入多产出少等问题,这造成第二课堂定位不准确,没有与第一课堂有效衔接。
2.课程内容随意化。
课程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和建构人格的重要教育中介,目前的第二课堂在课程化的背景下进行建设,要求课程内容与各类活动相结合,学生必须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中。
这让广大师生形成了一个误区,即活动越多课程建设就越好,学校、院系、班级、社团、个人都在绞尽脑汁地设计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产生了大量与课程人才培养目标不相吻合、质量低下的活动,降低了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积极性。
3.课程指导表层化。
第二课堂通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其内容、功能和效果有较大改进和完善,学生逐渐在第二课堂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过程中担当主角,主体地位有所突出,但仍然缺乏有效的指导,第二课堂往往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与思考摘要:本文论述了在学生当中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并从兴趣点切入,从拓宽知识面的角度出发,以及加强练习,加深理解,实践出真知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二千多年前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本性里善的萌芽要加以扩充、培养,才会发展为完美的人格,如不加以扩充、培养,善也产生出恶来。
而旬子则以为,人性本恶,但人性中有“可以知善之质、可以能善之具”,只不过需要圣人去启迪、教化和矫正。
显然,他们有性善性恶的意见分歧,但他们的共同之处是均主张教育,只不过教育方法有差异而已。
孟子偏重于顺着人的本性而为,旬子则强调人自身的教化和改造,二者各有千秋,互为补充,因为人无论是性善亦或是性恶,都必须接受教育,才能日臻完善。
在校的学生,对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教师来说,是首选的、主要的教育对象。
教师传授知识是在课堂上进行的,而在每一堂课上,教师必须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任务,因此,每一堂课是有时限性的,教师必须对每堂课的内容精心地安排,厚此必须薄彼。
课堂内容的详略安排不同,可能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的程度、思考的深度、对某学科的热情也就不同。
这时,第一课堂以外的第二课堂适应形势的要求应运而生,那些在第一课堂解决不了或没有时间解决的问题,可以在第二课堂中得到解决。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不可或缺的有益的补充。
讲授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手段之一。
讲授的主要方式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在黑板上板书,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介绍教材的内容,对内容进行分析和综合;而学生则坐在座位上静听、做笔记、思考。
此时,教师象演员,学生象观众。
每一堂课中,要讲授的内容很多,教师必须归纳出重点,并且要突出重点,花大部分的时间讲深讲透,甚至拓展深广的想象和思维空间,促使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深入思考,带到第二课堂上去解决,从而加深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体会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对于非重点问题,教师应用启发性的语言,蜻蜓点水,一笔带过,把更广阔的引导空间留给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策划活动方案第二课堂是指在课程体系以外的教育活动,具有自主选择的特点。
在大学校园里,第二课堂已经成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各种社团、志愿者活动、比赛项目、科技创新等。
本篇文章旨在向广大学生介绍第二课堂的意义,分析策划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性,并为大家提供详细的策划方法与实践。
一、第二课堂学习的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不断涌现的知识领域使得大学生们需要具备更广阔的眼界和更全面的素质。
而第二课堂正是一种增强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方法。
它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学科知识,也可以完善学生的社交技能、领导能力、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另外,参与第二课堂还可以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优势。
二、策划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性策划第二课堂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一个自由开放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和潜力,同时获取更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通过合理的策划安排,可以更好地组织和管理各类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此外,良好的活动策划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策划第二课堂活动的方法1.确定活动主题按照学生的兴趣、特长和需求,确定合适的活动主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比如,可以开展文艺沙龙、科技竞赛、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等,突出活动的特色与独特性。
2.明确活动目标确定活动目标是活动策划的核心。
要想确立明确的目标,需要充分考虑到活动对象、活动形式、活动过程等方面。
例如,如果是志愿者活动,活动目标可以包括社会服务、学科知识拓展、社交经验等多个层面。
3.制定活动计划活动计划是活动策划的实施工具,其中应明确活动时间、地点、参与人数、参与方式等。
比如,如果是科技创新比赛,要考虑到比赛时间、比赛地点、比赛规则、评委、奖项等方面的规划。
4.寻找合适的资源策划第二课堂活动需要依托多方面的资源支撑,包括场地、设备、人力、资金等。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与思考摘要:本文论述了在学生当中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并从兴趣点切入,从拓宽知识面的角度出发,以及加强练习,加深理解,实践出真知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二千多年前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本性里善的萌芽要加以扩充、培养,才会发展为完美的人格,如不加以扩充、培养,善也产生出恶来。
而旬子则以为,人性本恶,但人性中有“可以知善之质、可以能善之具”,只不过需要圣人去启迪、教化和矫正。
显然,他们有性善性恶的意见分歧,但他们的共同之处是均主张教育,只不过教育方法有差异而已。
孟子偏重于顺着人的本性而为,旬子则强调人自身的教化和改造,二者各有千秋,互为补充,因为人无论是性善亦或是性恶,都必须接受教育,才能日臻完善。
在校的学生,对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教师来说,是首选的、主要的教育对象。
教师传授知识是在课堂上进行的,而在每一堂课上,教师必须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任务,因此,每一堂课是有时限性的,教师必须对每堂课的内容精心地安排,厚此必须薄彼。
课堂内容的详略安排不同,可能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的程度、思考的深度、对某学科的热情也就不同。
这时,第一课堂以外的第二课堂适应形势的要求应运而生,那些在第一课堂解决不了或没有时间解决的问题,可以在第二课堂中得到解决。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不可或缺的有益的补充。
讲授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手段之一。
讲授的主要方式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在黑板上板书,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介绍教材的内容,对内容进行分析和综合;而学生则坐在座位上静听、做笔记、思考。
此时,教师象演员,学生象观众。
每一堂课中,要讲授的内容很多,教师必须归纳出重点,并且要突出重点,花大部分的时间讲深讲透,甚至拓展深广的想象和思维空间,促使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深入思考,带到第二课堂上去解决,从而加深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体会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对于非重点问题,教师应用启发性的语言,蜻蜓点水,一笔带过,把更广阔的引导空间留给第二课堂。
创新实践:设计与实施——探索第二课堂活动的策略与方法一、创新实践与第二课堂活动这一部分深入剖析了第二课堂在教育体系中的独特价值,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在塑造个人能力和推动教育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创新实践被强调为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有助于培育个体的适应力和创新思维,以应对日新月异的社会挑战。
在现时的教育背景下,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显得尤为关键,它鼓励学生跳出传统课堂,通过实际操作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学生们能在探索和体验中学习,增强应对变化世界的能力,这正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1.1 第二课堂在教育中的作用第二课堂,作为教育的延展,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它打破了教室的界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
在这个平台上,学生们不仅能够锻炼自我,提升沟通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尊重与理解他人,培养出宝贵的领导力和团队精神。
通过参与社区服务,他们可以理解社会责任,培养公民意识;加入社团活动,他们能发掘兴趣爱好,丰富个人生活;而在学术竞赛中,他们则能在竞争中激发潜能,提高学术素养。
第二课堂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包括实践活动,如科学实验、艺术创作,也包括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实习实训。
这些活动使得理论知识不再孤立,而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应用中深化理解,提升综合素质。
因此,第二课堂在培育适应社会发展、具备全面能力的人才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塑造未来领导者和创新者的重要摇篮。
1.2 创新实践的重要性和影响创新实践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科技进步层面,更在于其对个人全面发展的影响。
在教育场景中,它点燃了学生探索未知的热情,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通过参与创新实践,学生们能够锻炼自己的问题解决技巧,学会在复杂的问题面前寻找独特且有效的解答,这无疑将使他们在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具备更强的适应性和创新力。
同时,创新实践也对教育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双创”背景下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问题与对策近年来,“双创”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成为高校教育体系改革的重要背景之一。
在这种大背景下,高校第二课堂建设成为教育界热议的话题之一。
但是在实际推动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高高校第二课堂的教育效果,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问题1. 学生参与意愿不高高校第二课堂是指在学生正式课程之外的课外活动,如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等。
但是由于学生对这些活动的参与意愿不高,导致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面临较大的阻力。
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影响了高校对学生的全面育人目标的实现。
2. 活动安排过于零散由于各种第二课堂活动的安排比较零散,学生面临着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活动选择,导致学生对活动的选择困难,也影响了活动的持续性和深度。
过于零散的活动也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从而引起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反感。
3. 教师资源配置不足对于高校教师而言,他们已经担负了较重的教学任务,很难再抽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
这就导致了第二课堂活动的带头人和引导者不足,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无法得到保障。
4. 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当前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缺乏相应的评价体系,导致活动的效果很难得以体现和认可。
这不仅是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激励不足,也是对于活动质量监督不足的表现。
二、对策1. 提高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意愿从源头上解决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的不愿参与问题,需要从多方面着手。
高校可以加大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宣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高校也可以通过设置奖励机制,对积极参与的学生给予相应的认可和奖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愿。
2. 整合第二课堂活动资源高校可以积极整合第二课堂活动资源,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活动安排,避免活动过于零散。
高校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活动的深度。
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存在问题与路径研究高校第二课堂是指相对于校本课程外的学生自主选择参加的课程或活动,是一种非正式学习、实践和社交的场所。
随着高校社会化、多元化发展的需要,第二课堂建设已经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
但是,在第二课堂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就此进行讨论,并提出路径进行研究。
问题一:缺乏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高校第二课堂的课程或活动数量众多,但在质量方面却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第二课堂缺乏科学的课程设置、评估标准和信息公开,导致实践能力培养不充分,甚至存在浪费资源的情况。
解决方案:建立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
高校需要明确第二课堂课程设置的定位和目标,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估机制,加强学生的评价和反馈,同时积极推进信息公开和智能管理,如通过建立在线平台、推行二维码签到等方式实现自动化管理和数据分析。
问题二:缺乏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高校第二课堂主要面向在校生,应该重视实践和应用性。
然而,许多高校设置的第二课堂课程过于理论性,缺乏实践和应用性,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同时,一些关键的能力培养也存在欠缺,如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社交能力等。
解决方案:制定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课程标准。
制定课程标准时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注重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关注相关能力的考核,如口语表达、团队合作等。
此外,高校应该积极与企业和社会组织合作,开设职业实践类项目,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竞争力。
问题三:缺乏精品课程和人才队伍高校第二课堂的课程质量和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能力培养和职业前途。
然而,目前高校第二课堂缺乏精品课程和高水平人才,使得学生的选择空间和学习效果受到限制。
解决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水平人才。
高校应该通过外聘、引进和提拔等方式,吸引优秀的教师和专业人才,开展教师培训、课程研究和课程创新,提升第二课堂课程的优质水平。
同时,高校要加强对优秀课程的扶持和推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潜能。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教育理念随之更新,高校教育从以往注重基础知识传授的第一课堂教育高校教育逐渐转变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育并重,力图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互补互融、互通互动,顺应人的成才规律。
本文作者通过以下两方面说明“关于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思考与建议”一、对高校第二课堂的思考,二、对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第二课堂,思考,建议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而大学教育的普及性内在的推动了传统高校教育从专业性向综合性的转变,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期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培养方向。
“知识技能不再是个体职业生涯规划的风向标,组织更看重的是个体运用知识的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
在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制下,第一课堂更多的是承担基础理论知识,而运用知识的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就需要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实践的补充。
高校第二课堂的开展就是顺应这一发展方向应运而生的。
第二课堂有着丰富的人文、科学活动,在道德,传统文化教育等方面也有着生动的体现,在活动中,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专业兴趣和生活乐趣。
第二课堂的出现和发展创造性的深化了高校教育内涵,扩大了高校培养方式,成为了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对高校第二课堂的思考人们在研究教育发展历史、教学方式演变过程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式,越来越发现以往作为“课外活动”存在着的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那么,第二课堂该怎样界定?依据是什么呢?究竟什么才是第二课堂,它的内涵和外延又是什么呢?我认为,第二课堂是个相对的概念,如果把在规定时间里依照规定教材实施的教学任务称为第一课堂的话,那么在第一课堂以外完成的,与第一课堂息息相关的人才培养活动称之为第二课堂。
因此,第二课堂应具备时间性,自主性,相关性三要素。
1、时间性。
第二课堂的开展应该在正常教学即第一课堂时间之外进行。
第二课堂活动的探索与实践【摘要】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使学员开阔科学的视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积极引导学员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对于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丰富和延伸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巩固和个性化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我校近年来通过坚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激发了学员学习热情,培养了学员创新能力,在促进学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上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中应该如何更好地把握其内涵目标,在实践活动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把握问题呢?【关键词】第二课堂;活动;探索与实践一、充分理解第二课堂活动的内涵目标第二课堂是与课堂教学活动相配合,既是延伸和补充,也是培养学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特别是能够充分锤炼任职教育的实践技能,体现培养高技能、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人才的需求[1] 。
与第一课堂的知识讲授、技能传授不同,第二课堂是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主的综合素质训练,是以丰富的资源和空间为载体来展开的开放性活动,因此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应是第二课堂的核心目标。
创新能力不是单纯的智力品质,而是一种重要的性格特征,一种综合素质。
创新素质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外化[2] 。
在第二课堂的形式上,无论是传统的政治思想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知识竞赛、社会实践等形式,还是情景剧、卫勤演练、心理行为引导训练等新的形式,它的核心都必须是从课堂知识出发,围绕课堂知识的延展、学员能力的拓宽,达到和促进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的目的。
二、努力克服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偏差一是组织形式和内容没有充分体现核心目标。
我校近年来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充分借鉴了各种表现形式的优长,可谓形式多样。
在表现内容上,也紧贴课堂知识丰富多彩,不乏精品和亮点。
但通过对比不难发现,无论是知识竞赛,冲关抢答还是演练项目重现整合,在穿插专业教学内容的同时没有突破课堂知识的范畴,缺乏对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的深层设计。
“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发展思考一、双高时代下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的现状分析在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的发展面临着一些制约和挑战。
学校对第二课堂的理解不够深入,普遍存在“形式多、内容少、效果不佳”的现象。
很多学校只重视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对第二课堂的管理和开发并不重视,导致学校第二课堂的活动形式单一,内容贫乏,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不强,很多学生对第二课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自己的素质提升和个人发展缺乏自觉。
第二课堂活动与学生专业发展脱节的现象比较普遍,学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与学生的专业发展没有很好的结合,使得第二课堂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够。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的发展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通过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得到锻炼和提高,增强了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课堂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增加学生的社交和社会经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第二课堂的开展可以促进学校的文化建设,形成特色化校园文化,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声誉。
在双高时代下,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的发展应该紧密围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为此,我们应该提出以下几点思路来推动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建设的发展。
第一,坚持以学生为本,深化对第二课堂的理解。
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制定符合学生特点和发展需要的第二课堂活动方案,注重活动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和特长。
第二,强化学生参与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
学校应该重视鼓励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第二课堂观,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和参与者。
强化第二课堂活动与专业发展的联系,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学校应该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与专业相关的锻炼和提高,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第四,注重第二课堂管理和服务的创新,提高活动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第二课堂拓展与深化的
思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第二课堂已经成为了学生们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课堂是指学生在课外时间参加的各种社团、组织、实践活动等,它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然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第二课堂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过于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
其次,一些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最后,一些学校的第二课堂活动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脱节,缺乏与专业学习的有机结合。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第二课堂。
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第二课堂的管理和指导,鼓励学生参加多样化、创新性的活动。
其次,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培训和引导,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主动性。
最后,学校应该加强对第二课堂活动与专业学习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拓展和深化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第二课堂。
首先,学校可以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开展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和行业。
其次,学校可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开展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指导活动,让学生更好地
了解职业发展和就业形势。
最后,学校可以加强与国际的联系,开展更多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际形势和文化差异。
拓展和深化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第二课堂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学校、学生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不断的改进和创新,才能让第二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来源。
2014年2月总第306期摘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第一课堂”的教育,更需要在广阔的“第二课堂”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如何有效推进“第二课堂”,使其成为助力孩子成长与发展的有效载体成了教育领域探究的一个新课题。
笔者立足对上城区第二课堂活动的调研,研究构建了上城区推进“第二课堂”活动的行动体系,总结了“第二课堂”活动推进的实践经验与区域特色,对青少年校外教育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第二课堂”;行动体系;区域特色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能否快乐健康地成长不仅是每一个孩子的幸福所系,更是万千家庭的最大的希望。
为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素质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全面提升青少年的整体素养和生活品质,杭州市推出了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行动计划。
上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着眼于上城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立足于上城区的区域特色与优势,通过顶层设计,整体部署,多方携手,广泛参与,构建出富有上城地域、文化和资源特色的“第二课堂”行动体系,有效推进了“第二课堂”行动计划,其实践之路具有较强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推进第二课堂行动计划的杭州背景1.第二课堂的提出2007年12月14日,杭州市委办公厅、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杭州市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行动计划》(市委办发〔2007〕156号)。
2008年1月23日,杭州市委市政府召开会议,宣布全面实施“第二课堂”行动计划,并通过出台一系列实施文件、制订青少年第二课堂场馆名录、印发第二课堂活动券进行推进。
至2014年,第二课堂活动已全面铺开,初步建成以各级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场馆为主体、其他各类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为补充、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网络。
2.第二课堂的界定第二课堂是指青少年学生走出课堂,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学习课本以外的知识和技能的活动,是学校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
第二课堂行动计划旨在用好管好各类公益性场馆,充分发挥学校、场馆、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努力创新和丰富教育载体,吸引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使之真正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知识、接受教育、提高素质的重要场所。
3.实施第二课堂的意义实施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行动计划,源于三个需要:一是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二是提升杭州市公益性场馆社会效益的需要;三是提升青少年生活品质,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需要。
实施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行动计划,走进第二课堂,能大大激发青少年对事物的关注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走进第二课堂,能让青少年参与社会活动,展示个人才华,激发个人潜能与优势;走进第二课堂,能有组织地对有潜力、有优势、有特长的青少年予以帮助、扶持和重点培育,进而形成若干特色群体;走进第二课堂,能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促进他们更加深入、更加系统地学习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整体素质。
二、推进第二课堂行动计划的上城优势1.地域文化深厚上城区是精品城区,是有文化内涵、有品位的城区,第二课堂活动场馆相对集中:杭州市首批71家青少年第二课堂活动场馆中,有22家在上城区范围内。
此外,在上城区还有十余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多元有效的活动场馆为学生就近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供了重要保障。
2.行政部门重视教育行政部门重视对第二课堂的领导,出台了《快乐成长工程———上城区教育局贯彻落实第二课堂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牵头各职能部门共同推进。
增加区配套活动经费近10万元,以小学生生均30元、中学生生均40元下拨各学校,用于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
3.活动场馆支持上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牵头,帮助基层学校着手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联手相应场馆制订了独具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方案,为学生创设活动条件。
如红星剧院开展学生问卷调查,并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设计不同曲目;西湖博物馆为各个年段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参观活动;南宋官窑博物馆开设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专题讲座……这为第二课堂活动的全面开展提供了有效的范本。
三、推进第二课堂行动体系的顶层设计1.明确工作抓手,是“第二课堂”顺利开展的基础“以学生为本”是青少年“第二课堂”有效开展的基础;了解关注学生真实需求,满足实现学生真实愿望,也是“第二课堂”发挥活力和作用的根本。
上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通过调查与研究,在深入分析“学生对各个‘第二课堂’场馆”喜好度不同的基础上,思考“如何让学生真正喜欢‘第二课堂’活动”,并以此作为上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设计与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1)以调查研究为基础,了解服务对象真实需求完成区域性“第二课堂”场馆资源调查。
针对本区域的资源特色,重点开展了“第二课堂”区域性场馆的开发、共享工作。
参照市活动场馆的选择标准,通过补充申报、筛选,上城区的“第二课堂”活动场所达到了近百家,有效扩大了青少年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选择范围。
区域推进“第二课堂”行动体系的顶层设计与思考吕卫萍(杭州市上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浙江杭州310009)杏坛百花·227·新校园XinXiaoYuan开展了学生“第二课堂”场馆活动意向调查。
尊重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从杭州市和上城区“第二课堂”活动场馆中选取75个,在六所中小学600余名师生中进行了意向调查,并以此为基础,选取了30个较受欢迎的场馆作为重点推荐场馆。
进行了“第二课堂”实施情况调研。
组织德育高级研修班学员,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先后对14个场馆以及部分中小学进行调研,深入分析了本区域“第二课堂”实施现状,为进一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供了现实依据。
(2)以广泛联络为抓手,各方协调完善服务内涵联手“第二课堂”活动场馆、基层学校、上级部门与兄弟单位,共同思考“如何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实现各部门联动,促进良好活动氛围的形成。
召开主题为“关注·共享·成长”的“第二课堂”工作推进会。
30余家场馆负责人就“第二课堂”活动的经验和困惑进行了交流,并分享了“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心得和体会。
(3)以《活动指南》为突破,切实提高活动组织实效中心在区教育局的部署下,组织一批骨干教师,利用寒假踩点后认真编写《上城区”第二课堂”活动指南》,并在杭州市历史博物馆举行首发仪式。
这套《活动指南》分为小学低段、高段和初中3个分册,推荐了54个活动方案,供一至九年级的学生使用。
《活动指南》为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提供典型范例。
书中的活动案例,是针对不同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经验,以及场馆的实际情况而设计的,注重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增强了“第二课堂”活动的趣味性、体验性和生活性。
《活动指南》为家长带领孩子参与活动提供服务信息。
书中有详细的场馆简介、公交指南、交通示意图、活动线路图、周边活动资源等信息,为家长带领孩子走入“第二课堂”做好最细微的服务。
《活动指南》为学生自主参加活动提供帮助菜单。
其图文并貌,集知识性、操作性、实践性于一体,便于学生自主挑选喜欢的场馆,灵活机动地和同伴一起走入“第二课堂”学习。
2.突出区域特色,是“第二课堂”有效开展的保障(1)注重整合资源,体现区域特色推荐具有区域特色的场馆和户外自然景观。
上城区是文化底蕴深厚的老城区,文史景点众多,自然景观丰富。
根据这一区域特点,在师生建议的基础上,精心挑选一些有上城区域特色的活动场馆和户外自然景观,推荐给学生,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城市归属感。
整合部分活动资源,形成“第二课堂”的活动链。
仔细分析场馆实际,把一些邻近的活动资源整合,串点成线、扩点成面,形成“第二课堂”的活动链,设计了“御街·古墙·老字号”“逛苏堤,参观苏东坡纪念馆”和“游清河坊历史街区”等活动菜单。
(2)强调评价记载,彰显活动实效小学生的活动评价纳入雏鹰争章活动系列。
《上城区”第二课堂”活动指南》小学两册的活动记载和评价,与少先队的雏鹰争章活动紧密结合,每参加一次活动,就可以拥有一枚粘纸章(分为寻访章、考察章、游览章、缅怀章等36个不同的章目)。
中学生的活动记载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上城区”第二课堂”活动指南》初中分册的活动记载,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定之社会实践活动评价。
每次活动结束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评、互评,记载活动成果。
(3)结合品牌活动,凸显组织功能“伙伴快乐成长营”让学生走得更远。
创建于2004年春天的“伙伴快乐成长营”的品牌活动,是学生“挑战自我、增长才干、结交伙伴、收获快乐”的成长空间。
如今,“伙伴快乐成长营”的春秋假活动和夏令营活动,积极与“第二课堂”行动计划相结合,以校外教育活动组织者的身份,带领学生走进“第二课堂”。
“玩转周末”活动让学生玩得更欢。
“玩转周末”活动菜单的38项活动中,有17项走进“第二课堂”的活动,涉及游学、科技、运动、亲子、勇敢者探险等五大类,近千名师生和家长参与了活动。
四、推进第二课堂行动计划的思考与建议1.进一步体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在“第二课堂”行动中的区域指导作用开展师资培训,以骨干队伍引领育人者水平提高。
通过专题讲座、活动案例分析等形式开展专项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活动策划、组织能力。
定期开展“第二课堂”优秀活动方案评比,鼓励师生大胆创新,设计个性化的活动方案参与活动,丰富“第二课堂”活动资源库。
2.进一步发挥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在“第二课堂”行动中的统筹协调作用搭建对话平台,加强场馆学校的信息交流。
及时将场馆活动信息第一时间向学校发布,满足学校第二课堂活动的需要。
也可以在学校有需求时,提供服务,协助学校联系场馆或设计活动,使场馆的活动能辐射到更多的学校,同时也让更多的学校有机会获得活动的信息。
加强专项督导,确保活动时间和活动质量。
时间上,校内、假期和双休日分别由学校、社会和家庭予以保证;质量上,要求各校能保证每学期2次的“第二课堂”场馆活动。
营造科研氛围,突破工作重点和瓶颈问题。
在布局调整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开发更多适合少年儿童的活动项目。
“第二课堂”行动,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快乐的学习体验和丰富的实践感受,是深化德育内涵、丰富德育资源的有效平台,是加强乡土文化教育、提升德育社会影响力的有效载体,是实施新课程、有机整合课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的有效途径。
坚持不断创新,是“第二课堂”持续推进的动力。
“十二五”规划提出教育现代化,如何立足第二课堂,全面提升青少年学生的整体素养和生活品质,我们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1]郭宝盛.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活动阵地[J].科技信息,2009(3).[2]熊红斌.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管理和指导方法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2(5).杏坛百花·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