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先来想一想——《热传递》一课教学故事
- 格式:pdf
- 大小:60.46 KB
- 文档页数:1
《热的传递》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热的传递现象,理解热传递的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热传递的定义:热传递是指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的过程。
2. 热传递的原理: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直到两者温度相等。
3. 热传递的方式:传导、对流、辐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热传递的原理及方式。
2. 教学难点:热传递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热的传递原理。
2. 利用实验、图片、动画等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热传递现象。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引发学生对热传递的兴趣。
2. 讲解热传递的定义:热传递是指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部分的过程。
3. 讲解热传递的原理: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直到两者温度相等。
4. 讲解热传递的方式:传导、对流、辐射。
5. 热传递现象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热传递现象,引导学生理解热传递的原理。
6.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验现象,讨论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热传递概念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七、课后作业:1. 绘制热传递方式的概念图。
2. 举例说明生活中热传递的应用,并写一篇短文进行阐述。
八、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等,以便于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程资源:1. 教学课件。
2. 实验器材:如温度计、热水、冷水和实验容器等。
3. 网络资源:关于热传递现象的视频和动画等。
热的传递说课稿《热的传递》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小学的科学教师***,很高兴有此机会,和大家共同学习。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热的传递》。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几方面来阐述我自己的观点。
一、说教材1、教材的前后联系首先,我要介绍的是教材。
《热的传递》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
本单元以冷和热为主要内容。
《热的传递》承接了第一课《冷热与温度》的内容,在学生认识了什么是热,以及了解了热在冷水和热水中的变化规律后,引出本课内容,得出的结论并为后面《加热和冷却》的展开,起到铺垫左右。
所以,本课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左右。
本课安排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一,第二课时完成活动二和拓展内容。
此次说课,我说的是第一课时,可就是活动一,热在固体中的传递----勺柄遇热的变化。
此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热的传递方式,是沿着物体温度较高的部分,传递到温度较低的部分。
通过对教材分析,把握教材思路结构和特点,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能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进行热传导的实验。
2、能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能理解热传导的特点。
3、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的传递的兴趣。
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制定为:能设计实验方案,根据方案进行实验。
我把本课的教学难点制定为:正确使用酒精灯。
二、说学情我校四年级学生对实验探究大都有兴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
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这些经验是不够系统的,比较模糊的。
如果上升到一定的科学道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三、说教法学法本课使用教法:运用自主探究法,按照: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亲历验证过程---总结实验结论---发现问题---再继续探究的过程,进行教学。
本课使用学法:让学生在观察、提问、设计、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热的传递》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热传递的概念,知道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
2. 让学生掌握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3. 让学生了解热传递过程中温度差的作用。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热传递的概念及实质2.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其特点3. 热传递过程中的温度差作用4. 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热传递的概念、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其实质。
2. 教学难点:热传递过程中的温度差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热传递的奥秘。
2. 利用实验演示和数据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热传递的过程。
3.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热传递的实际应用。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热水瓶、温度计、烧杯、热水、冷水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3. 参考资料:相关热传递的图片、视频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热水传递实验,引发学生对热传递的思考,提出问题:“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这是怎么发生的?”2. 新课导入:介绍热传递的概念,解释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的转移。
3. 知识讲解:讲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并通过示例和图片进行说明。
4.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实例,分享自己的发现。
5. 总结提升:强调温度差在热传递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引导学生思考热传递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七、课堂练习1. 填空题:热传递的实质是________的转移。
2. 选择题:下列哪个现象不属于热传递?(A. 烧水时水温升高B. 放在阳光下的物体温度升高C. 冰块融化成水D. 用手触摸热水感觉烫)3. 简答题:请简述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其特点。
八、课后作业1. 观察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拍摄照片或绘制插图,并配以文字说明。
2. 选取一个热传递实例,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原理和应用。
科学《热传递》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理解热传递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能够分析和解决与热传递相关的问题;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热传递的规律。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其特点;热传递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0分钟)。
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出热传递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热传递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0分钟)。
通过讲解和示意图介绍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热传递是物体间因温度差异而发生的能量传递过程。
3.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30分钟)。
3.1 传导,通过实例和实验讲解传导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传导是在固体内部发生的热传递方式。
3.2 对流,通过实例和实验讲解对流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对流是在流体内部发生的热传递方式。
3.3 辐射,通过实例和实验讲解辐射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辐射是通过电磁波传递热能的方式。
4. 热传递的应用(30分钟)。
通过案例和实例介绍热传递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热传递在保温、制冷、加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5. 案例分析和讨论(20分钟)。
通过分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与热传递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实验设计和展示(20分钟)。
让学生自主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热传递的规律,并进行实验展示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
7. 总结和作业布置(10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四、教学手段:讲解、示意图、实验、案例分析、讨论。
《热的传递》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热的传递现象,知道热传递的实质。
2. 让学生掌握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热传递方式。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热的传递现象,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热传递方式。
2. 教学难点:热传递的实质,三种热传递方式的辨别。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热的传递现象。
2. 利用实验、图片、动画等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热传递。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烧水时水温的变化,引发学生对热传递的思考。
3. 讲解热传递的实质:解释热量是如何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
4. 学习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热传递方式:通过图片、动画等资源,让学生了解这三种方式的差异。
5. 实践与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三种热传递方式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2.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热传递现象。
3. 思考并回答:热传递在工业、农业、生活等领域有哪些应用?六、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热传递现象、三种热传递方式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以及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热传递在实际应用中的认识。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热能发电厂、空调生产线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热传递技术的应用。
九、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热水瓶、热水、温度计、铁架台等。
2. 教学课件:热的传递现象、传导、对流和辐射的动画演示。
3. 参考资料:热传递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
十、教学进度安排:本节课计划课时为2课时,第一课时用于讲解热传递现象和热传递方式的理论学习,第二课时用于实验演示和实际应用讨论。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案例作者:郭莹莹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5年第09期摘要:关于热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小学科学课程中非常重要也很典型的内容。
南京市新编小学《做中学探究手册》三年级上册中再次将“冷和热”这章纳入所学范围。
其中第二节《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总结的一课。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9-063-001一、课之初设计选定决定之后的准备过程需要查阅相当多的资料,需要老师做很多的示范实验,以确定好课程的流程和时间的分配。
一堂好的课一定是有鲜明的层次,重难点突出,学生学有所得。
1.不拘泥于课本,找到最合适学生的教学方式针对三年级的孩子,我只选择了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中的一种——“热传导”作为本课程的核心内容。
原因是孩子相对较小,而且一堂课能将一个概念搞清楚搞透彻就已不易。
让学生清晰透彻的掌握一个知识点,并且由这个知识点进行拓展和应用,就是这堂课的目标。
2.对学生前概念的调查是设计课程的风向标其实三年级的孩子对于“热”是否了解我一点也不清楚。
此时最先要做的便是调查学生对热传递的前概念认知。
我通过记录单调查和访问调查两种形式对孩子的前概念进行了大致的了解,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热现象还停留在温度和感觉方面,对于热传递的过程基本上没有了解。
3.教学设计从学生的思维主体出发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谨记一点:把自己当成学生。
如果我是学生,我会问怎样的问题,会用什么样的方式解决。
在导入环节,我选择了从生活中出发,从一口“铁锅”入手:铁锅的把手会烫人,为什么?怎么办?解决这两个问题也就是解决了这堂课的重难点。
在结尾的拓展环节,我同样围绕着“锅”来展开,这次不是铁锅而是纸锅,这样也为这节课做了一个很好的结尾,为下节课设置了悬念。
4.生动有趣的实验现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主体实验部分主要就是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究:热在“线”中的传递和在“面”中的传递。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热的传递优
秀教案与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热的传递》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里的一课内容。
本课主要指导学生研究三种形态的物质用什么方式来传递。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五个部分:一.学习正确使用酒精灯,进行安全教育。
二.探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
三.研究热在液体和空气中的传递。
四.认识热辐射。
五.巩固应用。
学情分析
科学学习是以探究为主的学习过程。
本节课,需要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让学生亲历学习使用酒精灯技能的实验活动的过程,形成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认识。
使用酒精灯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教师一定要让每一个学生亲自操作一次。
学生是第一次使用酒精灯,在实验前,一定要做好安全教育。
教学目标
1.会做固体热传导的实验。
2.了解液化对流的实验。
3.能正确使用酒精灯。
4.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5.能解生活中有关热传递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酒精灯。
用创新的思维改进小学科学实验活动——以《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为例发表时间:2020-11-09T07:29:17.085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0年23期作者:李彩菁[导读]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
“科技兴国”的今天,作为科技辅导员总是以青少年创新活动为先导,以各类科技竞赛为抓手,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
成都市双流区蓝港外国语小学四川省成都市 610200摘要: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
“科技兴国”的今天,作为科技辅导员总是以青少年创新活动为先导,以各类科技竞赛为抓手,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
传授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改变想法,善于创新。
科技辅导员除了在努力推进学生发展之外,也应该驻足课堂,钻研教材,创新思维。
小学科学教学活动是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而实验教学是探究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好的实验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合作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利于科学教学内容的完成和拓展,因此可操作的、成功的实验是课堂教学的基石。
然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科学教材中有些实验的设计或实验材料的选用,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实验操作中缺乏有效性。
因此在创新之路上,科技辅导员应同学生一起与时俱进。
现以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二单元《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为例,谈谈对教学内容中的实验改进。
关键词:实验改进;创新;教学活动一、实验材料改进,以新代旧科学源于生活,灵感一触即发。
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不小心将体育彩票落在电烤炉旁。
有一部分彩票当时就变了色,这一现象引发了笔者的好奇心。
查阅资料后得知彩票纸是一种热敏材料,其制作原理是在普通纸基上涂敷微粒粉末,成分是无色染料苯芬类或其他酸性物质,以薄膜相隔,在受热条件下,薄膜融化,粉末混合起显色反应。
如此直观的热变化立刻让笔者联想到热学实验,可否将这种材料应用在该单元的实验中呢?在此前笔者连续三年任教小学科学五年级教学工作,源于对教学内容的熟悉笔者知道科学教材学生的配套实验材料包存在着一些先天不足,学生实验操作复杂,效果浅显且耗时长,更可怕的是打击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1.1《热传递》教学设计【教学分析】《热传递》是第一单元第一课,是整个单元学习任务和制作活动的总引领,也是探究问题能力的第一次集中训练,同时也是后续深入学习热传递内容的知识基础。
本课借助学生熟悉的冰淇淋融化场景,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从变化的条件和原因的角度, 将自己感兴趣的疑问转化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然后通过利用生活中物体与物体间的热传递现象,以及酒精灯加热铜棒、蜡环掉落等可视的、直观的实验现象来探究热在物体间及物体内部的传递;最终使学生通过探究形成共识:热可以在物体间和物体内传递,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
通过中年级学段“小小气象员”“冷与热”等单元的学习,学生对冷热现象的认识、温度计的使用、热对物体状态的影响等已经形成了较为正确的概念。
但受日常生活经验及思维特点的影响,在热传递的方向、方式以及材料、结构等因素对热传递速度的影响等方面还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冬天室外的金属把手摸起来很凉,是因为金属把“冷”传递给了手;“热”可以传递,“冷”也可以传递;冷热必须通过接触才能传递;等等。
这说明学生还不理解温度与热传递现象的关系。
而且多数学生潜意识中认为热传递就是两个物体间的热量传递,忽视热在同一物体内的传递。
【教学目标】(1)能从冰淇淋变化的条件和原因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2)小组合作,利用不同材料,设计实验探究热传递的方向。
(3)通过小组、班级的交流活动,对实验现象或数据进行推理分析,知道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的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认识固体热传导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火柴、试管夹、隔热手套、铜棒、圆铁片、蜡环、白凡士林、蜡烛等。
【教学过程】(1)导入师:(课件出示冰淇淋融化图片)现在外卖非常方便……炎热的夏天,冰淇淋外卖一定很受欢迎。
《热的传递》说课稿(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热的传递》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热的传递》。
我将从以下七方面进行阐述:一、说教材分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热的传递》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的第二课,这一单元主要是根据课程标准中“能的表现形式”和“物体与物质”中的部分要求建构的。
从结构上看,这一单元探究的都是生活中一般的热现象及简单的规律。
而本课是学生在认识温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研究三种形态的物质用什么方式来传热(即传导、对流和辐射);使学生认识热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并能解释生活中有关热的传递现象。
本课是从另一个角度对热现象的研究。
同时也是后面《加热和冷却》、《吸热和散热》的研究基础和铺垫。
二、说学情分析冷和热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气温的高低、物体的冷暖、加热、制冷等,学生都有丰富的生活感知,但他们对冷和热的认识,更多时候还是停留在自我感觉的层面,对很多冷热现象,并没有刻意地关注,还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因此,当教材引领学生聚焦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冷热现象时,当他们面对熟悉的现象而产生迷茫时,探究的欲望是何等的强烈,这就是学习的内在动力。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2、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3、能正确使用酒精灯。
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实验理解热的三种传递方式;2、能使用酒精灯帮助完成实验;3、能运用热的传递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保持积极的观察实验的兴趣;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所获得成功的喜悦。
根据课标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认识热的三种传递方式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酒精灯三、说教学模式在设计本课时,我关注了对学生的思维引导,整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采用“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释问题”的教学模式,通过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情境,驱动学生的好奇心,根据生活经验对该教学情境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猜测,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在这一问题的引领下,进行有目的地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再利用答案,解释相类似的生活问题。
热传递教学反思热传递教学反思3篇《热传递》一课,是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的概念教学,我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得到结论的。
我一开始问学生:“你们吃饭用的不锈钢勺的勺部浸在热水中,过一会儿,用手摸一摸勺柄,感觉怎样?”学生分组做实验。
他们在实验中发现勺柄也热,有的组觉得勺柄慢慢得热起来。
有的学生用手摸了摸不锈钢勺的每一部位,发现勺口最热,勺柄的上端不是很热,知道了热是从勺口慢慢传到勺柄的。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弄明白了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式,热是从温度高的一端传到温度低的一端,这种传热方式就是热的传导。
接着,学生经过一番的讨论,准备在烧杯里的水面上放一些木屑,加热烧杯,发现水被加热后,木屑运动起来了,有的木屑下降,有的木屑上升,形成了一个环流。
知道了水加热了会上升,冷的水下降来补充,不久整杯水都热了,热在液体中传递的方向是从下往上循环流动的。
当学生做好了这个实验后,我问:“古代,我国有一位军事家,他发明了一种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指挥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孔明灯”大家异口同声地说。
学生也慢慢明白了热在液体、气体中的传递方式就是热的对流。
最后,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冬天,晒太阳能使我们的身体暖和起来,我们在火炉旁也能使我们的身体暖和起来的原因。
有的小组通过课前上网查资料了解:物体因自身的温度而以电磁波形式向外发射能量的过程,是热传递的方式之一。
这样,学生对冬天,晒太阳、在火炉旁取暖……方式来获得热也了解了,这就是热的辐射。
这节课的实验比较简单学生便于自己操作,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兴趣很浓,但有些地方观察的不细致,汇报交流语言表达的不完整。
今后要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上下功夫,并让学生在黑板上大胆演示。
科学学习是以探究为主的学习过程。
本节课,需要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分析热传递过程的共同点,形成粗浅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认识。
针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有如下思考:1、把握教材,给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平台。
大班科学活动:热传递一、课题由来在一个寒冷的早晨,孩子们要参加户外体育活动了,如往常一样我为孩子垫汗巾,当我不小心把冰冷的手触碰到雨佳后背时,她顿时敏感地抖动了一下身体,并发出尖叫,老师你的手好冷,还说:“老师我的手很热,让我帮你热一下吧!”。
顿时一双细嫩柔软的小手捂住了我冰冷的双手。
其他小朋友见了也纷纷说:“老师,我的手也很热可以传给你”,顿时一股暖流沁入心田。
在一次早点喝豆浆时,由于当天豆浆降温不够到位,导致入口的豆浆比较烫嘴,于是生活老师发现了就及时引导孩子们慢点喝,还提醒要吹一吹,小口喝,也可以先把干点吃了,等一等放凉点再喝。
加热或降温在生活中随机可见,可见热传递现象在生活中运用是极其普遍。
选择热传递为活动题材,符合纲要科学活动内容与要求第一条“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由此产生活动主题。
二、活动准备:知识准备:收集生活中常见的保暖工具和散热办法。
材料准备:1温开水、不锈钢水杯、木制水杯、玻璃杯加防烫手套等。
2.电风扇、电吹风、电暖器、扇子、铝碗、木头碗、锅铲等。
3.记录纸和笔4.冰冻的塑料小鱼若干三、活动过程(一)感知生活中不同温度间物体的传热现象1.用手感知比较水杯内的水与空金属杯之间冷热差异。
2.把热开水倒入空金属杯中。
提问:摸一摸金属水杯发生什么变化?金属水杯为什么会变热?水杯里的热是从哪里传来的?3.请幼儿用手捂住热水杯或摸一摸与开水杯底接触的桌面,进一步感知热传递现象。
小结:通过摸一摸,小朋友知道两种物体冷热程度不一样会发生热传现象,温度高的物体会把热递传给温度低的物体,这种现象叫热传递。
4.生活联想: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热传递的现象,(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身体的热传给温度计,煮饭时火把热传给锅、锅把热又传给了要炒的菜、人在太阳底下晒太阳,身体会觉得热是因为太阳的热传给我们的身体)(二)判断生活中什么物体传热快,什么物体传热慢,并知道不同的用途。
老虎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传递》教
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热的传递方式和性质。
2. 研究热媒质的概念和特点。
3. 掌握不同材料的传热能力。
4. 了解热膨胀现象。
教学内容
1. 什么是热传递?
2. 热的传递方式和性质
3. 热媒质的概念和特点
4. 材料的传热能力
5. 热膨胀现象
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新课
通过观察每天的生活中的热现象,引发学生对热传递的思考,激发学生研究本课的兴趣。
步骤二:热传递的方式和性质
1. 通过图片和实物示范,介绍热的传递方式,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
2. 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方式的热传递并总结其性质。
步骤三:热媒质的概念和特点
1. 解释热媒质的概念,即能够传递热的物质。
2. 利用实物示范和例子,说明热媒质的特点和作用。
步骤四:材料的传热能力
1. 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了解不同材料的传热能力。
2. 引导学生总结不同材料的传热能力特点。
步骤五:热膨胀现象
1. 通过实例和图片,讲解热膨胀现象的原理。
2. 进行简单实验,观察热膨胀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
教学评价
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2. 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评价团队合作能力。
3. 下课前进行简单测验,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课堂延伸
2. 鼓励学生开展有趣的科学实验,探索热传递的更多特性。
参考资料
-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老虎教育出版社。
热传递教案初中物理一、教学目标1. 理解热传递的概念,知道热传递的实质是能量的转移。
2. 掌握热传递的两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3. 了解热传递的条件,知道发生热传递必须存在温度差。
4. 能够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内容1. 热传递的概念及实质2. 热传递的两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3. 热传递的条件4. 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热传递的实质及两种方式2. 热传递的条件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例引出热传递的概念,如:“把一个热馒头放在桌子上,桌子上的热度会逐渐传递给馒头。
”2. 讲解热传递的实质解释热传递是能量的转移,能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
3. 讲解热传递的两种方式1)传导:热量通过物体内部的分子振动传递,如:用手摸热锅,手会感到热。
2)对流:热量通过流体的流动传递,如:加热水时,水温会上升。
3)辐射:热量通过电磁波的形式传递,如:太阳辐射的热量。
4. 讲解热传递的条件发生热传递必须存在温度差。
5. 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举例说明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冬天暖气片发热、夏天吹风扇等。
6. 互动环节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所见到的热传递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7. 总结与布置作业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热传递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热传递的实质是能量的转移。
通过讲解热传递的两种方式、条件以及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参与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海豚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传递》教案教学目标- 掌握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 能够举例说明不同物体之间的热传递方式。
-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材:海豚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多媒体教具:投影仪、电脑、PPT- 实验器材:热传导实验装置、热敏感温度计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投影仪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入热传递的主题,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激发他们对热传递的好奇心。
2. 研究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过多媒体教具展示相关知识,简单介绍热传递的概念和原理。
- 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热传递的现象,如热水冷却、食物加热等,让学生了解热传递的普遍存在性。
3. 探究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分别介绍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 展示实验装置,通过实验演示传导方式传热的过程,引发学生思考。
-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和实验,分析不同物体之间的热传递方式。
4. 深化研究- 利用PPT展示不同实例,让学生分析并找出实例中的热传递方式。
-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有些物体会比较好地传导热量,有些物体则相对较差,并引出热传导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5. 小结总结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并强调每种方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教学延伸- 引导学生设计更多的实验,观察和验证热传递的现象。
- 带领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他们亲自体验热传递。
教学评估- 利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和课后作业等方式进行评估,检测学生对热传递的掌握程度。
- 通过学生的回答和参与情况,判断教学效果,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热传递的概念和原理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分析不同物体之间的热传递方式。
同时,学生参与度较高,积极思考和讨论。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热传递的知识,增加实际操作的机会,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深化理解。
以上是关于海豚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传递》教案的简要内容安排,希望对您有帮助!。
课题:热传递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知道热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
2.学会选择合适材料,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热传递的方向。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4.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知道热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
教学难点:学会选择合适材料,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热传递的方向。
教学准备:铜棒、圆铁片、蜡环、火柴、白凡士林、蜡烛、温度计、酒精灯、试管夹、铁架台等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1.老师播放视频——冰淇淋融化2.提问:关于冰淇淋融化,我们知道些什么?还有哪些想研究的问题?生:冰淇淋在什么条件下会融化呢?生:热能够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吗?……二、搜集证据1.提问:热能够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吗?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说一说热在物体间传递的事例。
生:炒菜的时候火把锅烧热,锅又把菜烧熟。
生:妈妈一摸我的额头就知道我发烧了,是因为我头部的热传递给了妈妈的手。
生:我把不锈钢勺放在热水里,过一会儿,勺柄发热,这是因为水把热传递给了不锈钢勺。
生:冬天一摸室外的铁块就会觉得冰凉,是因为我手上的热传递给了铁块。
三、实验1.提问:比冰淇淋温度低的物体能够把热传递给冰淇淋,使冰淇淋温度升高吗?2.请阅读书本第6面上图,参照书中的资料,设计实验方案。
3.学生汇报实验方案。
4.教师发放实验材料,学生分组实验,老师巡视,提醒学生安全使用酒精灯。
5.汇报实验现象。
四、得出结论1.讨论:观察分析加热蜡环在铜棒上的变化,想一想: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这些现象能不能为我们的观点提供证据?热在物体之间传递的方向是怎样的?在同一个物体内部又是怎样的?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生:热从火焰传向铜棒,又从铜棒传向蜡环,这点可以证明热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