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面对社会需求适应性分1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10
地理与经济地理学地理与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地球上各地区资源分布、人口分布、城市发展、交通运输、区域经济发展等与地理空间有关的现象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旨在揭示人与地的相互作用,探究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为合理利用地球资源和促进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一、地理与经济地理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现象和自然环境的学科,它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个大的研究领域。
而经济地理学则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区域发展差异以及区域间的联系与竞争。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资源分布与利用:研究地球上各类资源的分布规律、开发利用的方式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例如,石油、煤炭等能源资源的分布对能源供应和经济结构有着重要影响。
2. 人口分布与城市发展:探索人口的地理分布规律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动力机制。
人口的分布会受到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而城市则是人口集聚、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
3. 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产业布局的合理性以及区域经济联系与互补的方式。
地理环境、交通条件等因素会影响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聚集程度。
4. 交通运输与区域联系:探究交通运输网络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间的联系与竞争。
交通运输是实现资源、人员和信息流动的重要手段,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间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理与经济地理学的意义与应用地理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对经济发展和区域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指导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对资源分布、交通运输、产业布局等方面的研究,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合理利用地理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可以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通过研究地理分布差异,可以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减少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实现资源、产业和人口的合理流动。
《经济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1、试述经济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 )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经济学研究资源如何配置才能满足人类需要等问题。
经济地理学试图寻求经济活动的区位和空间组织的一般规律。
而这种空间分异规律形成的关键是经济规律的作用。
因此,掌握经济学相关知识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反过来,考虑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于经济学的资源有效配置也具有重要意义。
(2 )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又该怎么办”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与经济地理学十分接近。
经济地理学在发展中借用了不少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
(3 )经济地理学与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
按照政治经济学观点,生产关系(国家制度等)和生产力(经济活动)互相影响。
经济地理学家在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时,应该考虑国家制度等生产关系的影响。
(4 )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自然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对于经济活动区位和空间组织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要学好经济地理学,应该具有相关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自然地理各要素相互关联的理论。
经济地理学对于自然地理学和自然资源学的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5 )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技术条件是经济活动区位和空间组织的重要决定因素。
技术水平的提高,常引起经济区位的变化。
因此,经济地理学家必须掌握这些相关技术领域知识,才能提高研究水平。
2 、试述经济地理学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意义我国经济地理学家根据对经济实践的总结,提出空间格局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
经济建设的区位与空间组织,是经济建设中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战略问题。
欧洲地理学家指出,经济学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建立解释经济增长的理论。
然而,当代经济学中,经济创新以及经济增长的来源这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并未得以解决。
一些经济学家已经开始重视经济的空间研究。
(二)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①人口问题:人地关系的协调问题,特殊地区的人口生存问题,经济地理学家均可开展相应的研究。
教学研究地理大类招生背景下的#经济地理学''教学思考——基于本科生学习调查的分析郝丽莎管卫华张莉(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摘要:通过对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18级大类学生的学习调查发现,“经济地理学”的教学效果很好,激发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构建完整的地理科学知识体系,并对专业分流起到了明显的导向作用$但由于课程理论学习难度大、课堂实践不足,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未来应当按照学生的不同需求分层教学,对绝大部分学生适当减少课内理论教学而增加实例讲解和实践演练,提高“经济地理学”教学的通识化;而对有志于人文地理学专业的学生,则通过建立课外兴趣小组,提高研究性学习能力,有对接专业分流后的专业教实施。
关键词:大类招生经济地理学学习调查教学改进对策地理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横跨自然、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然而,在我国大学教育中,地理科学按子领域被划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地理信息科学三个专业,开展专业教育$随着近年来我国高校开始推行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培养模式改革111(77-$0)(130#131)&3'(8(#)2)[41(1(4-1(+),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于2018年秋季学期开始,将三个地理科学专业合并为一个大类招生,前三个学期对地理科学大类学生开展公共课程和地理学通识课程教育,并于第三学期末行专业分流,学生个人的自为,并以各专业的计划招生总额为限制条%前三学期f 总成为,进行#地理大类招生分地理科学三个专业的学科性,地理科学对三个专业的学科,在为学生的学科,并在专业分流,对学生开展专合培养,一学生的专业素养#一、问题的提出“经济地理学”一直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主干课程。
于“经济地理学”能够从经济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与的的地理学研究理与,“经济地理学”为地理大类的专业一。
是“经济地理学”在三学期,临近专业分流,大类学生学科、成专业的,对学期的专业分流产生一的$然而,“经济地理学”理论性较强、大,通常需要结合理解和应用,3学,以往“经济地理学”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在学期,并在前三个学期一程,如“人文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原理”“城市总规划”“地总规划”等,为学生的经济地理学学习的和备。
我国经济地理学课程知识点总结一、地理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1. 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我国地理环境多样,南方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稻谷等作物的种植;北方气候干燥,适宜小麦等作物的种植。
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差异化发展。
另外,地理环境的不同还决定了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式和规模,这直接影响了我国农业的生产效率和产量。
2. 地理环境对工业的影响我国地理环境资源丰富,南方地区的水资源和煤炭资源较为丰富,适宜发展以水力和煤炭为能源的工业;而北方地区的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较为丰富,适宜发展以石油和天然气为能源的工业。
地理环境对我国工业的布局和发展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地理环境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我国地理环境的山川纵横使得交通运输发展不均衡,东部地区的交通条件较好,交通网络较为密集,而西部地区由于地形复杂,交通条件相对较差。
这直接影响了我国各地区的经济通联和资源配置。
二、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地区差异1. 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包括华东、华南和华中地区,这些地区地理环境良好,经济发展较为先进,工业、商贸、金融等第三产业比重较大,是我国经济的发达地区。
2. 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包括中原地区、江汉平原、川渝地区等,这些地区地理环境一般,经济发展处于中等水平,农业占比较大,工业也有一定发展。
3. 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包括西南地区、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地区等,这些地区地理环境较为恶劣,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主要以农业和资源开发为主。
三、城市化进程中的地理问题1. 城市扩张带来的土地资源浪费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不断扩张导致大量土地资源被浪费,加剧了土地资源的不均衡利用。
2.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人口急剧增加,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给城市交通运输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3. 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城市化进程中工业、交通、生活废弃物的排放增加,导致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民生活和健康构成了威胁。
四、地理信息技术在我国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1.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资源评价中的应用GIS可以对资源进行准确定量评价,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关键字】地理《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一、大纲说明:1、本课程的目的:本课程通过对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及其研究方法与进展、经济活动区位理论、经济活动区域分析和经济活动全球化等内容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经济地理学学科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并能从经济活动布局条件入手分析不同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为高年纪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达到以下几点:(1)了解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学科体系和发展状况。
(2)把握影响经济地域体系的诸种要素和条件,具备综合分析经济地理问题的能力。
(3)了解经济地域格局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各阶段特点、基本规律,培养从时空耦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4)牢固掌握产业分类体系、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发展理论和产业空间组织理论。
(5)牢固掌握区位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空间组织理论。
(6)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特征、表现和动力因素。
(7)掌握经济地理学一般研究方法,能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有系统的认识和心得体会。
3、教学内容体系和教材结构本课程体系和内容以传统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安排,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总论;第二部分是第二至第六章,单区位企业一多区位企业一跨国企业的企业区位及空间组织分析;第三部分是第七至第九章,区域内、区域间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第四部分是第十至第十二章,经济活动全球化;第五部分是第十三、十四章,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和新近理论研究。
4、教学方法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重在理论基础知识,以课堂讲授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课堂讲授来完成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原理的系统学习。
同时,通过理论与实践分析相结合的课堂练习或课外作业,使学生分析经济地理现象和问题的能力获得提高,达到对理论知识更深的理解和掌握。
经济地理学教学大纲一、引言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与经济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探讨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本教学大纲旨在系统介绍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主要领域,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经济意识,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具备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实际经济发展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经济地理学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2. 熟悉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3. 掌握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能够分析经济地理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4. 培养地理思维和经济意识,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和经济活动的敏感性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1.1 经济地理学的定义和学科特点1.2 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和内容2. 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2.1 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2.2 地理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2.3 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3. 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技巧3.1 空间分析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3.2 统计分析和数理模型3.3 地理实地考察和案例研究4. 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4.1 区域经济地理学4.2 城市经济地理学4.3 农业经济地理学4.4 交通运输与物流地理学4.5 旅游地理学5. 经济地理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5.1 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5.2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5.3 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5.4 农业和农村发展5.5 交通运输和物流优化六、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在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与思维碰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课后布置相关阅读和作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研究。
七、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进行考核,包括平时表现、课堂参与、小组讨论、报告和论文等形式。
经济地理学知识点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布和空间组织规律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形成原因以及其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下面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些重要的经济地理学知识点。
一、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是经济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企业在选择生产或经营的地点时,会考虑多种因素。
首先是交通条件。
便捷的交通可以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货物和人员的流通效率。
比如,靠近港口、铁路枢纽或高速公路的地区,往往更容易吸引企业。
其次是劳动力因素。
丰富且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能够满足企业的生产需求,提高生产效率。
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会倾向于布局在劳动力充足且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
再者是市场因素。
接近市场可以减少产品运输成本,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变化,有利于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决策。
此外,土地成本、政策环境、基础设施等也是企业在区位选择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二、产业集聚与产业扩散产业集聚是指在某个特定区域内,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集中在一起的现象。
产业集聚能够带来很多好处。
一方面,企业之间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和技术知识,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
另一方面,集聚可以促进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激发创新,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然而,随着产业的发展,也可能会出现产业扩散的现象。
当集聚区域的成本上升,如土地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等,或者市场需求饱和,企业可能会向外扩散,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三、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这种不平衡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人均收入等方面。
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自然条件的差异是一个重要因素。
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能源等,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一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历史基础也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某些地区在历史上就是经济发达地区,积累了丰富的资本、技术和人才;而一些新兴地区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发展和积累。
上海市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经济地理学重点内容归纳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研究的是地理空间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
在上海市考研地理学复习中,经济地理学的内容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本文将对上海市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中经济地理学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复习材料。
一、经济地理学概论经济地理学概论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基础和起点。
在上海市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中,经济地理学概论重点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地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介绍经济地理学的定义和其研究的对象,即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和格局。
2.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梳理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其从传统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到现代的地理因素综合论的转变。
3.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介绍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统计分析、实地调查、遥感技术等方法的应用。
二、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是研究经济地理学中各种现象和过程的基础理论。
上海市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中,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地理区划理论:介绍经济地理区划理论,包括按行政区划划分的国际经济地理区划、按经济发展程度划分的区域经济地理区划等。
2. 产业地理学理论:介绍产业地理学理论,包括产业地理的内外部联系、产业集聚和产业分散的规律等。
3. 区位理论:概述区位理论,包括企业区位选择和区位优势的影响因素及其在经济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三、经济地理学的重点内容经济地理学的重点内容是经济地理学中的核心领域和研究焦点。
在上海市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中,经济地理学的重点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地理学:介绍城市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包括城市发展的驱动因素、城市体系的结构和功能等。
2. 区域经济地理学:概述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区域经济增长的驱动力等。
3. 农业地理学:介绍农业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耕地利用和农业生产的区域差异、农业资源配置和粮食安全等。
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社会需求与地理市场发展社会需求作为市场经济的基础,对地理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经济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地理空间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可以为我们解读社会需求如何塑造地理市场,以及市场发展如何响应社会需求。
本文将从经济地理学视角出发,探讨社会需求与地理市场发展之间的关系。
首先,社会需求对地理市场的发展具有直接影响。
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决定了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种类和质量。
不同地理空间的社会需求存在差异,一方面受到地理条件的制约,如气候、地形等因素;另一方面受到地方文化、传统、风俗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这就要求地理市场根据不同地区的社会需求进行差异化发展。
例如,在亚洲地区,由于气候炎热,人们对空调、冷饮等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较高,相应的市场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而在欧洲地区,人们对文化、艺术品的需求较高,相应的艺术品市场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这些地理市场的差异发展,正是社会需求在地理空间上的体现。
其次,地理市场的发展也会对社会需求产生影响。
市场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商品和服务选择,不仅满足了社会需求,也创造了新的需求。
市场的发展不仅受到社会需求的推动,也会通过创新和竞争来引导社会需求的变化。
例如,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的市场不断壮大,人们对便捷、高效、智能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这促使科技企业不断创新,提供更加先进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也引导了人们对智能化生活的需求。
市场发展对社会需求的引导作用,反映了地理市场与社会需求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
另外,地理市场的发展还受到地理空间布局的影响。
地理空间布局决定了地理市场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布。
不同地理区域的市场经济发展程度差异较大,一方面受到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到地方政策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发达地区的市场发展相对集中,具有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而欠发达地区的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会受到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影响。
地理市场的这种空间差异,决定了社会需求在不同地理区域的满足程度不同,进而影响了地理市场的不平衡发展。
高中地理经济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而经济地理则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主要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环境下的分布和演化规律,以及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高中地理学习中,经济地理是一个重点,本文将对高中地理经济地理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经济地理的基本概念经济地理是研究地球上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的地理学科。
它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分布规律:研究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球表面上的空间分布规律,包括农业、工业、商业等。
2. 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地理环境对各种经济活动的制约和影响,比如气候、地形、水资源等对农业、工业的影响。
3. 人文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人文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制约和影响,比如人口分布、文化传统、政治因素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农业地理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经济活动之一,也是经济地理学中的重要内容。
农业地理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农业区位的选择:研究农业的地理适宜性,包括土壤、水资源、气候等对不同农作物的适宜程度。
2. 农业生产的区域分布:研究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和区域农业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3. 农业发展和现代化:研究农业现代化对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经济结构和农村区域面貌的影响。
三、工业地理工业是现代经济的基础,工业地理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工业区位的选择:研究工业的地理适宜性,包括资源条件、交通条件、劳动力等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2. 工业分布的区域特点:研究工业的区域分布特点,包括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分布格局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联系。
3. 工业化进程和区域发展:研究工业化进程对地区经济结构、城市化进程和人口流动的影响。
四、城市地理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地理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研究城市化的历史过程和现代城市的特点,包括城市人口增长、城市功能和城市层级等。
2. 城市的区位和分布:研究不同城市的区位条件和空间分布规律,包括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对城市的影响。
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近年来,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资源分布、气候条件、地形地势等方面,而社会经济发展则集中在人类活动与经济生产的层面。
如何在地理环境的约束下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地理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
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能够通过对地理环境的利用,改善社会资源的分配,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另一方面,地理环境也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约束和影响。
例如,地理条件恶劣的地区往往难以发展农业,导致经济困境;而地处河流交汇处的城市,则可能因为良好的交通条件而成为经济中心。
因此,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需要考虑这种相互作用的复杂性。
在地理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这些地区往往面临人口增加、缺乏资源、气候恶劣等问题。
然而,一些地区通过科技进步和政策支持等手段,成功实现了适应性发展。
以以色列为例,该国地处中东地区,水资源稀缺,土地干旱。
然而,通过建设先进的灌溉系统和海水淡化厂,以色列成功实现了农业的发展,成为了世界农业科技的领导者。
这表明,在地理环境恶劣的条件下,通过科技和创新的手段,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是可行的。
相反,一些地理条件较好的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也面临一些问题。
这些地区往往因为自身发展较快,而导致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问题。
以中国的北京市为例,由于城市发展过程中机动车数量增加,大量尾气排放给空气质量带来了很大压力。
为了适应这一问题,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限制尾号行驶、加强尾气排放标准等,以改善空气质量。
这说明即使在资源相对丰富的地理环境下,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也需要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除了地理环境的影响外,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也与文化差异密切相关。
不同地域的人们对经济发展的理解、追求和价值观可能存在差异。
以日本为例,该国由于地处火山带和地震多发区,地理环境对社会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社会消费习惯与地理商圈形成社会消费习惯是指在特定社会和时期中,人们对于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以及购买行为的规律。
这些习惯与地理位置息息相关,形成了地理商圈的概念。
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和经济的角度研究这一现象,分析了社会消费习惯与地理商圈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一、地理商圈的概念和形成原因地理商圈是指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商业发展的集聚区域。
在这个区域里,各类商业机构和消费者相互依赖,形成了商业活动的中心。
地理商圈的形成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地理位置的差异性。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商业发展。
比如,大城市的商圈更加繁荣,因为其人口多、交通便利、市场需求大。
而农村地区的商圈相对较小,需要根据当地的资源和人口条件来开发。
其次,生活方式和文化差异。
不同地区因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不同,会有不同的消费需求和偏好。
例如,发达国家的消费习惯更注重品质和环保,而发展中国家的消费习惯则更注重价格和实用性。
这种差异会导致不同地区形成不同的地理商圈。
最后,政策环境和产业结构。
政府的政策、法规和产业结构都会对地理商圈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政府对某一产业给予扶持和优惠政策,会吸引相关企业进驻这一区域,形成产业集聚区,从而促进地理商圈的形成。
二、社会消费习惯与地理商圈的关系社会消费习惯是地理商圈形成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人们的消费习惯和偏好直接影响了商业的发展和地理商圈的形成。
首先,社会消费习惯决定了商业的发展方向。
人们对不同类型的商品和服务有不同的需求和偏好,商家根据这些需求和偏好来创造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商业发展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而定,这决定了地理商圈中商业机构的类型和数量。
其次,社会消费习惯影响了商业模式的创新。
随着社会变迁和科技进步,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在不断变化。
例如,在线购物的兴起使得传统商圈的繁荣受到了一定冲击,电商平台成为了新的商业模式。
社会消费习惯的变化推动了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地理商圈的转型。
云南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经济地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研究范围涉及到地球的各个方面。
而经济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地理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和作用。
对于准备参加云南省考研的地理学考生来说,经济地理学是他们需要重点掌握的一项知识。
本文将就云南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经济地理学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整理,帮助考生们有效备考。
一、经济地理学概述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和作用的学科,它是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交叉领域。
在云南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中,考生需要了解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其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1.1 经济地理学的定义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和作用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地理环境与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研究经济活动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空间布局、地域特征以及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2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随着人们对地理环境和地理因素认识的不断深入,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
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描述性阶段”、“解释性阶段”和“预测性阶段”的演变过程。
1.3 经济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经济地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渗透。
它与经济学、城市规划、交通运输学、环境科学等学科有着紧密的关联,相互之间通过理论、方法和研究对象的共享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云南省经济地理学重点知识点在云南省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中,经济地理学的重点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2.1 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云南省的地理环境相对独特,对其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考生需要掌握云南省的地理环境特点,如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资源等对云南省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优势和不足。
2.2 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经济地理学有一些基本理论和概念,考生需要熟悉并掌握这些理论,如产业集聚理论、区位理论、地域分工理论等。
上海市考研地理学复习资料经济地理学重要知识点回顾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研究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在上海市考研地理学复习中,经济地理学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本文将对经济地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回顾,并提供一些复习资料供考生参考。
1. 经济地理学概述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和空间组织规律的学科。
它关注经济活动的地域差异、资源分配和产业空间布局等问题。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广泛,涉及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多个领域。
2. 产业地理学产业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产业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和空间组织特征。
它关注产业的发展与变迁,以及产业在不同地域的布局和相互关系。
在上海市考研中,产业地理学的重要知识点包括产业集聚与分散、产业链和价值链、产业聚集与区位选择等。
3. 农业地理学农业地理学是研究农业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和空间组织规律的学科。
它关注农业发展所依赖的地理要素,如土壤、水资源和气候等,以及农业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上海市考研中,农业地理学的重要知识点包括农业类型与分布、农业发展模式、农业可持续发展等。
4. 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和空间组织规律。
它关注城市发展的地理条件和要素,以及城市与地域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
在上海市考研中,城市地理学的重要知识点包括城市化过程与城市体系、城市功能区划和城市规划等。
5. 交通运输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是研究交通运输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和空间组织规律的学科。
它关注交通网络的建设与发展,以及交通运输对地理空间的影响。
在上海市考研中,交通运输地理学的重要知识点包括交通网络结构与布局、城市交通拥堵和交通规划等。
6. 区域发展与规划区域发展与规划是研究地理空间中区域发展与规划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不同地域发展水平和差异,以及合理规划和整合区域资源的方法和策略。
在上海市考研中,区域发展与规划的重要知识点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区域规划理论和实践、城乡发展差异和区域协调发展等。
社会经济发展的伦理理念对社会幸福感的影响伦理理念是人们对于道德和价值观念的认识和追求,对社会经济发展来说,伦理理念的强调是至关重要的。
社会幸福感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这篇文章将着重探讨伦理理念对社会幸福感的影响。
首先,伦理理念对社会幸福感的影响在于其对社会公平的关注和追求。
公平是社会稳定和人们幸福感的基石,如果一个社会缺乏公平,不公正的现象屡禁不止,那么社会的幸福感势必会受到影响。
伦理理念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和享受公正的待遇,这样的追求必然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公正和平等,提高社会的幸福感。
其次,伦理理念对社会幸福感的影响还表现在其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上。
伦理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损害自然环境为代价。
当一个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忽视环境保护,破坏生态平衡,这必然会对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削减社会的幸福感。
伦理理念的倡导者通常会关心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更加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这样的态度将有利于提升社会的幸福感。
另外,伦理理念对社会幸福感的影响还体现在其对社会关系和人际互动的重视上。
人们生活在社会中,无论是家庭、职场还是社群,都需要与他人进行互动和交流。
伦理理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互助、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
当一个社会存在着恶性竞争、互相排斥和缺乏信任的现象,人们的幸福感很难得到满足。
相反,伦理理念所强调的合作、互助和关怀将促进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和谐,提高社会的幸福感。
此外,伦理理念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品质和目标提出了要求。
伦理理念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应该受到尊重,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应该得到满足。
如果一个社会追求经济增长的唯一目标,忽视了人们的精神层面和人文关怀,人们的幸福感将会受到严重的削弱。
伦理理念的倡导者通常会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注重人的内在满足和幸福感,这样的关注将提高社会的幸福感。
综上所述,伦理理念对社会幸福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关注社会公平、环境保护、人际互动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这些都是提高社会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经济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25703课程名称:经济地理学英文名称:Economic Geography课程类别:专业必修学时:48学分:3适用对象: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二、课程简介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异规律、形成机理、调控系统的科学,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特色。
本课程强调提高学生对地理学基础知识的领会和综合运用能力,注重将经济地理学理论教学与具体区域、具体产业的发展分析相结合,注重探索全球化背景下,区域谋求内涵型科学发展的空间政策选择。
Economic geography is a science to study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law,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regulation system of economic activities,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clos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This course emphasizes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the basic knowledge of geography,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economic geography with the development analysis of specific regions and industrie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spatial policy options for the regional pursuit of connotativ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经济地理学》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简述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组织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传统经济地理学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
这一阶段主要关注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格局,尤其是农业、工业和贸易的区位因素分析。
代表人物如阿尔弗雷德·韦伯、奥古斯特·勒热等。
2. 理论革命阶段(20世纪50-70年代)
这一阶段受空间科学的影响,经济地理学开始强调定量分析和模型构建。
主要理论包括中心地理论、区位租价理论等。
代表人物如瓦尔特·伊斯特德等。
3. 行为主义和人文主义转向(20世纪70年代)
在这一阶段,经济地理学开始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和价值观念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出现了行为地理学和人文主义地理学等新的分支。
4. 结构主义和政治经济学转向(20世纪80年代)
这一阶段强调经济地理格局受制于更广阔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在经济地理学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5. 新经济地理学(20世纪90年代至今)
新经济地理学综合了经济学、地理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重点
研究规模经济、集聚经济等现象,试图解释产业集聚和区域发展的根源。
代表人物如保罗·克鲁格曼等。
6. 可持续发展视角(21世纪初至今)
随着环境问题和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经济地理学开始更多地关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探讨可持续发展道路。
经济地理学经历了从单纯描述到理论建构,再到跨学科综合的发展过程,研究视角和方法也在不断拓展和创新。
地理中社会经济条件是什么
社会经济条件是进入工业化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所产生的;条件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状况;城市建设现状;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状况,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状况等;社会经济因素为:劳动力、科技发展水平、基础设施。
社会经济条件是什么
1、社会经济条件是进入工业化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所产生的;
2、条件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状况;城市建设现状;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状况,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状况等;
3、社会经济因素为:劳动力、科技发展水平、基础设施;
4、自然环境因素为:地理位置、气候、土地、资源、水能和水资源、生物资源;
5、社会保障产生的经济条件为:社会化大生产以及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家庭保障难以为新的社会风险提供充足保障;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竞争中的失败者需要政府提供保障;市场经济的周期性发展规律需要社会保障制度;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需要。
地理中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哪些
社会经济要素(或称人文地理要素)是指由人类活动所形成的经济、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如居民地、交通网、行政境界线、人口、历史、文化、政治、军事、企事业单位、工农业产值、商务、贸易、通信、电力、环境污染、环境保护、疾病与防治、旅游设施,等等。
社会经济要素的状况深刻地反映了该区域的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的程度。
经济地理学面对社会需求适应性分析发布时间:2014-08-15 来源:毕业论文网Abstract:The discipline of economic geography has entered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period in history, as major regional function and spatialstructur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re put emphasis of an unprecedented degree in 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 for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China. Based on the summarization of relevant new directions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areas in the Eleventh Five-YearPlan, the adaptability of economic geography development status to social demands was analyzed in this paper, and further some new proposi-tions in China’s future economic geography research were suggested and elaborated.Key words:the Eleventh National Five-Year Plan; economic geography; regional function; spatial structure; regional type division; regionalplanning; regional policy摘要: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对地域开发功能和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经济地理学迎来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
文章在归纳了国家“十一五”规划有关区域发展领域经济地理毕业论文新指向的基础上,剖析了经济地理学发展现状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进而提出并论述了未来我国经济地理学研究的若干新命题。
关键词:“十一五”规划;经济地理学;地域功能;空间结构;区划;区域规划;区域政策当前,我国经济地理学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
与国际经济地理学的全面和深度接轨,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的强力拉动,给经济地理学的创新与发展注入了活力。
以国家编制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为标志,对经济地理学旺盛的社会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空间秩序”、“空间结构”、“区划”、“区域规划”等一系列经济地理学的概念进入国家决策文本。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区域发展格局”等重大的战略安排、以及“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强化区域规划工作、优化产业布局、实行区域政策”等部署和理念,将在我国规划史上起到里程碑的作用。
国家规划开始通过战略引导、约束调控等多种手段,注重塑造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合理格局。
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今的社会需求,明确学科发展方向和重大命题,有助于加快经济地理学步入新的繁荣发展时期。
1、国家规划重点的新指向———地域功能和空间结构“十一五”规划之所以从以往的“计划”改变为“规划”,除了规划理念的调整之外,高度重视区域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一字之别的主要动因之一。
从经济地理学的视角审视国家“十一五”规划有关区域发展的内容,无论是科学理念或是具体方法、无论是战略指引还是具体措施,在整个“十一五”规划中重要性乃至篇幅之大、以及自身体系的完整与全面,都是历次五年计划文本中最突出的。
“十一五”规划中,针对我国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基本特征和区域发展的关键问题,确定了我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基本格局,建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并开拓性地按照科学手段———如功能区划、区域规划等,构筑合理的空间开发秩序与结构,制定分类指导的区域政策,指导和约束区域的协调发展。
这被公认为国家“十一五”规划的创新点,也是最大的亮点。
从创新的高度,着眼于对我国未来塑造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意义、以及对经济地理学发展方向的影响程度,国家十一五规划有关区域发展领域的新指向主要有:1.1 区域协调发展目标的转变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区域发展趋向协调的核心标志,是“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城乡、区域间公共服务、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1]。
从偏重物质财富增长,转向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从追求人均GDP在空间分布的相对均衡化,转向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2],是社会进步的突出表现,也是科学合理且现实可行的区域发展方针。
为实现这一转变,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把提供公共社会服务,包括公共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社会服务事业的发展、公共福利与社会保障等,作为支出的主要领域。
这与政府职能转变、市场体制的要求、以及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相吻合。
其结果将会使得交通运输网络、能源供给系统、水利设施、商贸服务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布局趋于均衡,在区域间的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的差距明显缩小。
与此同时,作为公共服务网点的载体———“市—镇—村”体系的空间结构和职能结构得到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健康的城镇化道路有了正确的空间指引。
1.2 塑造区域发展格局的新举措———主体功能区划作为历史的延续,国家十一五规划中依然对现行的政策区有全面的表述,并作为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
即: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作为创新,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并作为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的依据。
这是经过多年探索,在我国规划史上找到的一条科学合理的区域格局宏观调控的途径。
主体功能区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而划分的。
功能区划是未来引导和约束我国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的总体方案,将对我国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结构产生深远和实质性的影响。
政府应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这是主体功能区形成长效保障机制的关键。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分异显著。
基于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气候区、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和三大地势阶梯的基本格局,自然生态仍存在着进一步的分异。
自然生态特点不同,决定着国土功能和开发利用目标是不同的。
不仅如此,我国各地区支撑经济建设的资源系统和生态基础大不相同,对外对内联系条件和区位条件因地而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技术基础差距很大。
因此,各地区在全国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系统中所履行的功能应当是不同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应当是有所差异的,这在经济地理学术界早已达成共识,并被我国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实践所认同。
毫无疑问,主体功能区将是构筑我国未来国土利用空间格局的基础。
对其科学性、合理性、必要性的认识是充分的。
但能否在未来15年中形成主体功能区的雏形,主要取决于保障主体功能区形成的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是否健全。
1.3 塑造空间结构的制度安排———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和空间(地域)规划体系的建立国家十一五规划强调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试图建立“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
提出“做深做实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粮食、能源、交通等专项规划。
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明确主体功能区的范围、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区域政策。
强化区域规划工作,编制部分主体功能区的区域规划。
改革完善地方规划,深化市县规划体制改革”[1]。
其意义在于:1.3.1 贯彻落实“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解决我国区域发展重大问题的需要。
我国各地的发展条件与发展状况差异很大,落实“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应当强调因地制宜。
“区域政策和空间规划”可以成为进一步深化战略目标、确定实施途径、保障措施的一个设计方案。
近期来看,跨行政区域的综合整治与协调发展问题、以及以“条条”投入为主的重大工程建设问题等,急需有一个空间上的总体部署和分类的区域政策导向。
许多区域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等过程中,将越来越突出。
把区域政策和空间规划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国家决策的科学性与发展建设的现代化程度的集中体现。
1.3.2 转变政府职能、避免“计划”空心化的需要。
“区域政策和空间规划”是掌握在政府手中的一个重要资源,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履行宏观调控职能、实现政府发展思路和政策导向的有效手段[3]。
今后,在区域政策和空间规划的导引下,通过对不同地区合理的财政与税收安排、土地和水资源分配、生态环境规制、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建设等,有效地推进区域合理发展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合理布局,将成为政府参与社会经济发展活动的主要抓手,也是避免政府计划工作在市场机制形成过程中逐步“空心化”、重新将计划工作落到实处的重要落脚点。
此外,对区域政策和空间规划的审批过程、实施过程的监督与评估,也可以成为监督政府、考核干部的的科学依据之一。
1.3.3 与国际接轨、适应现代经济管理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落实宏观调控的一个具体措施,是对重大项目的审批制度。
实践表明,就一个项目论一个项目的作法,往往忽略了具体项目与所在区域发展总体目标是否吻合、忽略了具体项目与建设环境和综合配套功能是否协调的问题,而成为导致项目在布局选址方面决策失误的主要原因。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不仅外商投资注重区域投资环境的评价、把区域政策和空间规划作为企业选址的重要依据;而且,现代经济管理的思想也深刻地影响到我国的企业家,他们也越来越关心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纳入产品的区域开发战略的内容,这样,客观上也就要求政府能够提供出区域建设前景的规划蓝图和政策导向,作为企业决策、以及引导企业决策的纲领性文件。
此外,市场机制的建立,也应当成为政府从项目审批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的契机,通过抓区域政策和空间规划,落实宏观战略部署,使企业投资和项目建设,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框架下、依据市场机制的法则有效地运行。
1.3.4 实现区域政策和空间规划自身价值的需要。
区域政策和空间规划的许多作用是其他规划与政策不能替代的。
从微观上看,通过不同功能区的科学划分、重大基础设施等项目合理选址,有利于因地制宜、节约资源、有效利用公用基础设施,从而产生集聚经济效果,扩大布局的正效应。
也就是说,不仅政府公共投资成本降低、而且有利于社会投入的效益提高,达到双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