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结构抗风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土木工程中的风载荷效应与结构抗风设计土木工程中的风载荷效应与结构抗风设计引言:风是地球大气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其强度和方向对土木工程结构具有重要影响。
土木工程中的风载荷效应及结构抗风设计是保证工程结构安全可靠的关键。
本文将从风的基本知识、风载荷效应以及结构抗风设计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风的基本知识风的形成:风是由于地球表面温度和压力差异引起的空气运动。
温度差异引起的气压差异形成气压梯度,从而产生风。
风的强度:风的强度可以通过风速来表示,一般以米/秒(m/s)为单位。
根据风速的不同,可以将风分为轻风、微风、和大风等不同等级。
风的方向:风的方向是指风吹过的方向,一般以风向标来表示。
风向的测量可以通过气象仪器或者标志物来进行。
二、风载荷效应风压力:风对建筑物表面产生的压力称为风压力。
风压力的大小与风速和建筑物表面积有关。
一般情况下,风速越大、建筑物表面积越大,所受风压力越大。
风荷载:风对建筑物产生的力称为风荷载。
风荷载是指风对建筑物各部分产生的垂直和水平力。
风荷载的大小与风速、建筑物形状和高度有关。
三、结构抗风设计风荷载计算:结构抗风设计的第一步是计算风荷载。
风荷载计算可以通过风洞试验、数值模拟和规范计算等方法进行。
根据计算结果,确定结构所受的风荷载。
结构抗风设计原则:结构抗风设计的原则是保证结构在风荷载作用下不发生破坏或失稳。
具体设计原则包括增加结构的刚度、增加结构的稳定性、减小结构的风荷载等。
结构抗风设计方法:结构抗风设计方法包括选材、结构形式选择、连接方式选择等。
选材时要选择具有良好抗风性能的材料;在结构形式选择时要考虑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在连接方式选择时要选择能够有效传递风荷载的连接方式。
结论:土木工程中的风载荷效应与结构抗风设计是保证工程结构安全可靠的重要因素。
了解风的基本知识,计算风荷载,并根据设计原则和方法进行结构抗风设计,可以有效保证土木工程结构的安全性。
在今后的工程实践中,需要继续深入研究风载荷效应与结构抗风设计,以提高土木工程结构的抗风能力。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摘要:通过传统教育模式分析,确定将成果导向理念引入教学改革实践的必要,提出了基于成果导向理念的教学改革思路,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践行了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设计教学方式方法、考核方式、成绩评价的改革,探索了达成度评价方法。
关键词:成果导向教育模式;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设计;达成度评价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设计依托于64学时土木工程施工理论课教学和4周生产实习工程实践,是与其相配套的实践课程。
通过课程设计,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土木工程施工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把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经验紧密结合,针对一个具体工程项目,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文件,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本文将成果导向理念引入到课程设计中,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途径。
一、传统教育模式与成果导向教育模式的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体,强调的是内容的讲解,以对教师传授知识掌握程度与否作为评价学生的方式。
因此,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培养的人才更多的是高分低能,无法满足企业要求的高能力人才。
“成果导向教育”(Oute-BasedEducation,缩写为OBE)又称“产出导向教育”。
其教育理念更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成果的获得。
以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作为评价教学成果的依据,通过对学习成果达成度评价分析,进而采取相应的持续改进措施,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1]。
二、课程设计改革思路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设计改革实践,必须要明确OBE理念的四个核心问题:想让学生取得的成果是什么?为什么要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如何确定学生是否已经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针对问题1、2,根据用人单位的调查、校友意见反馈、校外企业导师参与共同确定了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以及课程教学目标;针对问题3,在课程设计实践过程中优化整合设计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方法;针对问题4,改进课程考核方式、探索达成度评价方法,以确定学生是否取得预期效果。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提纲:1. 材料课程教学的现状与问题2.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3. 材料课程的实践教学4. 前沿领域与新材料的介绍与讲解5. 社会需求与材料课程的联系一、材料课程教学的现状与问题材料课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尤其是在大一和大二时,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但是,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内容的单一化、学生学习兴趣不够、实践环节不足等等。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整个课程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改革。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是重要的改革方向。
传统的讲授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需要采取一些新的方法。
像是通过多媒体教学来呈现更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直接参与实验室的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开设MOOC课程,为学生提供更为便捷的学习方式。
三、材料课程的实践教学材料课程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
教师要积极拓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比如组织学生参加工程实践、带领学生参观工地等。
在实践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设计竞赛、项目研究等形式让学生掌握更多实用技能和知识。
四、前沿领域与新材料的介绍与讲解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前沿领域与新材料的介绍和讲解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学生来说,了解前沿领域和新材料的应用,有助于他们提高科学素养,了解到目前学科发展的现状。
所以,在材料课程中要加强对新材料的介绍和讲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新材料的应用和发展。
五、社会需求与材料课程的联系最后,材料课程也需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根据社会需求,教学目标和内容要随时调整和改进,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更适应社会需求。
此外,材料课程也需要与国家政策紧密结合,增强材料工程学科的重要性,推动学科的发展。
相关案例:1. 通过多媒体教学形式来开展材料课程教学,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程内容,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2. 缩短实习时间,转而开展实践竞赛,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提高,他们表现出了更多的才能和潜力,而且更加符合应用岗位的需要。
土木工程道桥方向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索一、课程背景土木工程道桥方向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混凝土结构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规范要求等内容。
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土木工程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培养高素质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土木工程道桥方向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较为理论化、缺乏实践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必须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使其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土木工程道桥方向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的基本理论有全面深刻的了解;2. 培养学生对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施工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3.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混凝土结构的基本原理:包括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结构设计理论、耐久性设计原则等;2. 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方法:包括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方法、构件设计原则、受力分析等;3. 混凝土结构的规范要求:包括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国家标准、规范要求等。
五、教学资源1. 科研成果:利用科研成果为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案例;2. 实验设备:提供实验设备,开展混凝土结构相关实验教学;3. 实际工程案例:邀请行业内专家提供实际工程案例,供学生学习参考。
六、教学改革效果评估1. 通过学生课堂表现、实验报告、设计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课程学习情况;2. 组织学生参与竞赛、实习和科研项目等,评估学生实际工程能力;3. 定期邀请行业内专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七、结语通过对土木工程道桥方向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教学改革可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推动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希望未来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新工科背景下的土木工程课堂教学模式的升级改造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迅猛进步,土木工程行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传统的土木工程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学生的需求,对土木工程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升级改造迫在眉睫。
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教育需求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跨学科合作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而缺乏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学生的需求,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当前土木工程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通过对土木工程教育和新工科背景的背景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需要对土木工程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升级改造。
只有紧跟时代潮流,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1.2 研究意义土木工程作为工程学科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在新工科背景下,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升级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
而研究新工科背景下的土木工程课堂教学模式的升级改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土木工程领域的知识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演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工科时代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升级。
新工科背景下的土木工程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具有团队合作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需要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具竞争力的综合素质。
研究新工科背景下的土木工程课堂教学模式的升级改造,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促进土木工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土木工程人才的培养和学科发展贡献力量。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课堂教学模式的升级改造,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求。
具体目的包括:一、分析当前土木工程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改进方向;二、探讨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三、研究引入项目驱动教学法和跨学科合作教学实践对提升学生能力的影响;四、探索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融合模式的实施策略和效果。
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之毕业设计改革土木工程的教学改革大方向是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及毕业后学生能够学有所用。
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阶段的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此环节中综合运用四年来所学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实际训练,既可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也为进入设计、施工和管理等领域工作奠定基础。
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能力的发挥,也是一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直接反映。
如何提高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是本科教育阶段需要深入思考和不断探索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以土木工程专业方向为例,对南京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的若干想法和实践经验进行了探讨。
一、毕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1.毕业设计选题面狭窄目前南京工程学院毕业设计的题目类型主要有结构、施工、岩土和造价方向,选题面相对狭窄,且以“命题式”的设计题型居多。
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提供详细的毕业设计任务书,里面明确了设计内容和进度安排,学生毕业设计只是在预定方案下进行的一次大作业,设计难度不大,但任务繁重。
由于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过多,加上其他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受时间和精力所限,指导教师多年来均指导相同类型的题目,内容大同小异,学生普遍感到毕业设计和实际工程脱轨,没有积极性和创新欲望,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就业影响及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本科阶段的第八学期,此时大多毕业生已顺利签约,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设计只要成绩合格,能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就万事大吉,根本没必要在毕业设计上花太多时间和精力;还有部分没找到工作的学生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忙于参加各种招聘会,根本不能沉下心来认认真真的做毕业设计;而少数考取研究生的学生准备研究生面试和复试的工作也牵扯了不少时间和精力,这多少都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进度和质量。
加上有些学生对毕业设计本身不够重视,忽视了毕业设计是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个“全面热身”,从而白白浪费大好良机。
土木工程技术专业学科本科阶段教学方法创新实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土木工程技术专业在国家基础建设和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土木工程技术专业学科的本科阶段教学方法对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土木工程技术专业本科阶段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土木工程技术专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理论知识是基础,实践能力是关键。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方法需要紧密结合实际工程项目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参与工程项目的调研和设计过程,实践中学习,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
二、项目案例引导学习在土木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实际工程项目的案例,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工程项目作为案例,通过展示相关的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过程,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通过解决实际案例中的问题,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应用,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三、优化实验教学环节在土木工程技术专业中,实验教学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传统的实验课程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充分发展。
因此,在教学方法创新实践中,应该优化实验教学环节,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实验项目,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并引导他们从中总结经验和发现问题。
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日趋广泛。
在土木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可以起到辅助和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工程项目的模拟和仿真,直观地演示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同时,多媒体技术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如在线课程、教学视频等,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深入理解。
[收稿时间]2019-11-25[基金项目]2018年山东省本科教改面上项目(M2018B366);2018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学改革重点项目(JY-A201814,JY-A201815)。
[作者简介]程旭东(1971-),男,安徽桐城人,工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土木工程和油气田地面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摘要]课题组以“新工科”理念为指导,针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现状,在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进行了课程新培养理念、课程新知识体系、课程新教学模式、课程新考核方式等四个方面的改革和实践。
通过对近三届学生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和课程教学问卷调查,证明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效果良好。
[关键词]新工科;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1)02-0090-03我国教育界于2016年提出了新工科概念,现在已经在全国高校教育中得到大力推广和落实。
我国建设新工科的背景是基于目前工科人才培养存在以下共性问题: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工科教学理科化,对于通识教育与工程教育、实践教育与实验教学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存在模糊认识,工程教育与行业企业实际脱节太大,工科学生存在综合素质与知识结构方面的缺陷[1-5]。
土木工程专业属于传统工科专业,必须结合新工科的理念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对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进行升级改造,在建筑产业化的背景下使工程教育与建筑产业紧密结合,以培养新工科人才。
土木工程专业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落脚点在于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本文主要探讨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特点及地位(一)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特点土木工程施工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研究土木工程中的各主要工程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管理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是继土木工程制图、土木工程材料、工程测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原理、基础工程、结构抗震等理论课程学习之后开展的教学课程,具有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和实践性强的特点。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探索陈奕发表时间:2020-11-04T15:58:07.830Z 来源:《建筑模拟》2020年第11期作者:陈奕[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我国土木工程教学步入到新的阶段,我们知道,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需求。
土木工程测量是土木工程专业所学课程中的一门必修课,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始终占据重要的地位。
土木工程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将要到建设工程单位、企业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承接的工程项目施工需要经过工程测量阶段,因此土木工测量的教学是保障学生就业与发展的关键内容。
广州理工学院广东广州 510419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我国土木工程教学步入到新的阶段,我们知道,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需求。
土木工程测量是土木工程专业所学课程中的一门必修课,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始终占据重要的地位。
土木工程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将要到建设工程单位、企业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承接的工程项目施工需要经过工程测量阶段,因此土木工测量的教学是保障学生就业与发展的关键内容。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引言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明确提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
”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一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就是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思考、解决现实问题时,具有批判性思维;二是培养具有创意能力的人才。
就是要启发和鼓励大学生,自觉培养和锻炼运用创新思维,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的能力;三是培养具有创业思维的人才。
就是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
而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土木工程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主要建筑材料试验检测方法的基本技能训练,以便今后在专业设计和施工工作中能正确选择与合理使用建筑材料。
新工科背景下的土木工程课堂教学模式的升级改造随着新工科的兴起,土木工程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土木工程课堂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升级改造,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本文将从新工科的背景出发,探讨土木工程课堂教学模式的升级改造,以期为土木工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新工科对土木工程教育的影响新工科是指在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
新工科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这意味着土木工程教育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而不是单纯地注重传授专业知识。
在新工科的背景下,土木工程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
传统的土木工程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缺乏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需要对土木工程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升级改造,以更好地适应新工科的需求。
二、土木工程课堂教学模式的升级改造1. 引入项目式教学传统的土木工程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主要依靠课堂教学和书本学习。
这种教学模式并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可以引入项目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各种真实的土木工程项目,通过实践操作来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
学生可以在项目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项目经理、设计师、工程师等,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创新设计课程土木工程的核心是设计,因此可以设置创新设计课程,让学生参与各种土木工程设计的实践活动。
在课堂上,可以引入各种真实的工程案例,让学生通过自主设计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课程可以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并邀请相关专业人士进行指导,以确保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接触最前沿的实践知识和技能。
3. 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地方院校《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地方院校《结构力学》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它是建筑工程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建筑行业的进步,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地方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结构力学课程内容较为单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际工程案例的引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地方院校需要对结构力学课程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实践,以适应现代建筑工程行业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结合具体实践案例,探讨地方院校《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其研究意义,为地方院校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问题提出在地方院校的《结构力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以讲授为主,缺乏互动和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所欠缺。
课程内容较为抽象和理论化,与实际工程实践的联系不够紧密,使得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
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意识,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力。
地方院校《结构力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教学方式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师教学水平不高等方面,急需进行改革和创新。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问题,才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改革措施,提高《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1.3 研究意义结构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它主要讲述结构在受力作用下的稳定性及变形规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结构力学课程也需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现代工程技术的需求。
地方院校《结构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对《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传统的结构力学教学往往以理论为主,缺乏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难以深入理解和应用知识。
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和优化教学方法,可以使课程更贴近实际工程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力。
基于翻转课堂的《土木工程概论》教学改革与实践一、翻转课堂简介翻转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通常会在课堂上讲解知识点,而学生则在课后进行作业或复习。
而在翻转课堂中,学生会先通过预习材料自学相关知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实践或者解决问题。
这种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土木工程概论》教学改革与实践1. 教学目标的设定在以翻转课堂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中,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对于《土木工程概论》这门课程来说,教学目标可能包括:让学生了解土木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探索土木工程的创新和发展方向等。
2. 学习资源的整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需要充分整合各种学习资源,包括教科书、网络课件、视频、案例分析等。
对于《土木工程概论》这门课程来说,可以准备相关的教学视频、案例分析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帮助学生进行预习和自学。
3. 课堂教学的设计在翻转课堂中,课堂教学的设计尤为重要。
特别是对于《土木工程概论》这样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来说,可以设计一些针对性强的案例分析或者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解决问题。
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作业和考核方式的调整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中,作业和考核方式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者项目,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思考和探索,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讨论。
这样既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效果的评估在实施基于翻转课堂的《土木工程概论》教学改革与实践之后,需要及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和考试成绩以及学生的反馈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估,从而了解学生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接受程度和学习效果。
四、教学改革的反思与展望在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之后,教师需要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与总结。
土木工程研究生课程改进建议土木工程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学科,涉及到建筑、结构、地质、环境等多个领域。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土木工程研究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目前土木工程研究生课程设置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课程设置应更加注重实践与应用。
目前,土木工程研究生课程过于偏重理论知识,实践环节不足。
这导致许多学生在毕业后难以迅速适应工程实践,从而影响其职业发展。
因此,我们建议增加实践性课程,如工程测量、施工技术、工程管理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
同时,加强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等形式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能力。
课程设置应紧跟时代发展,注重跨学科交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土木工程领域也在不断涌现出新的技术和方法。
例如,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大数据、等技术也逐渐渗透到土木工程领域。
因此,研究生课程设置应紧跟时代发展,增加新兴技术方面的课程,培养学生具备跨学科知识体系。
我们建议开设如BIM技术应用、大数据与土木工程、与结构优化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再次,课程设置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与科研能力。
研究生教育阶段是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阶段,因此,课程设置应充分体现科研导向。
我们建议增加研究性课程,如科研项目、实验设计等,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提高其科研素养。
同时,加强学术交流,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进行讲座和研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程设置应注重人文素养与职业道德的培养。
土木工程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涉及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因此,研究生课程设置应增加人文社科方面的课程,如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伦理道德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土木工程研究生课程的改进之路,并非一蹴而就。
在实践与应用的结合上,我们不仅要增加测量、施工等技术性课程,更要让学生走进工地,亲身体验工程管理的方方面面。
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建筑抗震设计》教学改革研究作者:王百田白晓鹤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01期摘要:本文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需求,结合商丘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建筑抗震设计》课程教学的实际,参考兄弟院校《建筑抗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建筑抗震设计》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内容。
关键词:教学改革;工程结构抗震;应用型一、土木工程专业《建筑抗震设计》课程教学特点和问题(一)授课对象教师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商丘学院属于成立较晚的三本院校,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对于《建筑抗震设计》授课内容理解能力较差,但在实践能力方面并没有较大的劣势,因此在《建筑抗震设计》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学生的客观条件,积极改革教法和教学内容,弥补不足,发挥长处,应当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工程案例讲解,弱化理论部分。
(二)师资水平鉴于学校现有师资特点,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低,多为初级、中级青年教师,授课经验比较少,但都接受了硕士研究生的教育。
大多数教师在研究生期间都会跟随导师参与了实际工程案例的计算,各种计算软件的应用比较熟练,具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因此,在师资方面应该逐步不断高级职称的比例,在学生授课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课程概念理解水平,弱化手算,强调计算机软件在《建筑抗震设计》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内容《建筑抗震设计》这门课程主要介绍场地与地基、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计算、不同类型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等)的抗震设计要点、隔震及减震等。
其特点可归纳为三点:理论性强、综合性强、实用性强。
理论性强,需要运用很多数学、力学知识(如线性代数、结构动力学等)进行理论推导,在教学中发现理论推导对学生来说很难接受;综合性强,该门课程会和很多课程或学科的知识产生联系,因学生的前置课程没有掌握好,在授课之前需要给出一定的知识提示,延误了教学进程;实用性强,这门课程的最终目的在于介绍不同类型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以便为后期毕业设计以及未来从事相关的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和《高层建筑施工》应用型改革探索与实践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application oriented reformation on <Structural design of High-rise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of High-rise building > inmajor Civil Engineering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内容中存在与学生基础能力不吻合的一些问题。
文章结合作者多年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和《高层建筑施工》这两门专业课程的教学科研经验,参考学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具体要求,以培养学生专业基本功和强化应用为出发点,本着立足基础实事求是,求实创新改革进步的思想,经过精密筹划精心设计严格落实,总结出符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际能力和水平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Abstract:there exist many deviations between students’fundamental ability and curriculum content of <Structural design of High-rise building> in major civil engineering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The author summarize a set of teaching ideas and teaching methods accord with students’fundamental ability and level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The ideas and methods are drawn on the fundation of the author’s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experience,and refer to detailed guidelines of transformation into applied universities.The worksare based on facts and are innovative.关键词:课程改革;实践教学;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高层建筑施工;Keywords: Curriculum Innovation;Practice Teaching; Structural design of High-rise building; Construction of High-rise building一、当前教学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土木工程专业是研究基础建设工程的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专业基础包括结构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等[1]。
应用型高校《工程抗震》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马小燕;范丽霞;王聪;胡锦秀;苏秀婷
【期刊名称】《教育进展》
【年(卷),期】2024(14)5
【摘要】针对传统《工程抗震》课程教学模式存在教学理念和方法固化、“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内驱力”以及教学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等诸多问题,根据新工科内涵要求和应用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团队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采取智慧课堂引入、线上线下结合、教学与科研融合、工程伦理贯穿、考核模式优化等多项措施,形成一套以学生为中心、由老师引导的新教学体系。
教学实践表明,本教学方法有助于教师以方便学生理解、学生深度参与的方式讲授本门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掌握课程内容,极大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伦理情怀,有效达成课程教学目标。
【总页数】7页(P751-757)
【作者】马小燕;范丽霞;王聪;胡锦秀;苏秀婷
【作者单位】青岛城市学院土木工程学院青岛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应用型高校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地方应用型高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3.地方应用型高校岩石力学与工程课程教
学改革实践与效果评价4.应用型本科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土木工程结构抗风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结合当前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国内外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趋势,对土木工程结构抗风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探索和有效的改革。
加强了课程建设,培养了学生的交叉学科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学评价名列前茅,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并为下一步现代教学和评价模式改革打下基础。
关键词:结构抗风教学改革培养质量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673-9795(2013)01(b)-0080-01
土木结构抗风近年在国内外发展很快,已形成一门新兴学科,它涉及气象学、空气动力学及气动弹性力学、结构工程学、振动工程学等多门学科。
国际风工程学会和中国风工程学会分别于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成立。
其学科基础是风工程,而南航作为国内外最早开展风工程研究的高校之一,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试验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
但是,由于土木结构抗风学科对交叉学科的要求较高,一些学生对这门新兴学科避而远之、提不起兴趣、没有信心。
但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结构风工程工作者需具备很强的主动进取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要善于从错综复杂的工程实际中独立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面对这一挑战,我们在土木工程结构抗风教学改革中,注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自觉探索创新,尽量多接触相关的交叉学科,以适应培养面向21世纪人才的需要。
1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土木结构抗风的第一堂课上,我们坚持抽出半节课时列举重大工程中结构抗风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国内外这门学科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
在以后的课堂讲授中,也不时地穿插国内外一些重大风灾事故的实例,目的是希望学生把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责任联系起来,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土木结构抗风是和我们国家的重大工程建设的安全性息息相关。
现在不掌握这门学科,万一将来疏忽失误,可能就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的损失。
通过事例分析、思想教育,提高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的调动起来
在我们的教学中,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并且让他们学
会自己独立思考。
让学生们通过不同的思路进行探讨,当然环境不是特定的,课上也好课下也好,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老师我可以保证,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都可以给予负责的解答;而通过
书面提出的问题也会给予书面解答;在课堂上提出普通意义的问题,要在全班同学面前公开解答,并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同学多提出有
创新的问题。
对于最近来说我们新增了一些奖励措施,就是对于一些爱提问的学生并且提出问题很有深度的学生,在平时成绩中给予加分的奖励。
自从这个奖励措施实施以来,学生的提问变得更加积极有深度,对老师来说也是起到促进作用。
另外,我们努力开拓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也会大大吸引学生参与
其中的愿望,对于个别学有余力且对结构抗风很有兴趣的同学,我
们鼓励他们可以在课堂上采用ppt给大家讲一些自己熟知的内容。
并且鼓励他们自己去编制一些该学科的经典计算方法的软件,在编写过程中不但可以加深对方法和知识点的理解,更可以培养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学生中收到了很好的评价。
培养学生的试验和动手能力,南航拥有空气动力学部门开放实验室,这对土木工程结构抗风这门课程的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就不是一味地纸上谈兵,我们会引导学生怎么去做好风洞试验,去设计一个好的满足相似比的结构模型。
学生对于这样的实践课非常感兴趣,可以运用课堂所学的方法和知识点,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建筑抗风试验,为他们以后继续深造从事相关的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
习题课和答疑课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培养良好学风、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
我们在答疑课上鼓励学生相互发现错误,纠正错误,进行争论以提出更好的方法,着重分析典型问题和易错点。
这样的效果远远大于只是看几个题解和做几个习题。
3 跟踪学科前沿,授之以渔
土木工程结构抗风作为一门新兴交叉性学科,其生命力在于不断同其它学科领域相结合,用它自身的方式方法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同时其学科自身也在解决各种工程问题中不断发展。
根据这些认识,我们在“结构抗风”的课程教学中,也要充分注意从科学技术(不局限于风工程)的最新发展中汲取营养,这些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也更符合这么学科的发展特点。
当代的青年大学生,兴趣更加
广泛,思维更加活跃,充分利用这些特点进行引导,就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当然,考虑到土木工程结构抗风作为本科生的专业课程,有的相关知识点只能够点到为止,不能占用太多学时,这就对教师自身跟踪科学最新进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的选材来源包括国内外期刊相关领域的最新报道、互联网上的动态、国内外会议的最新研究成果、相关领域的经典教材等等。
例如,去年我们系里请了一位从国外回来的校友作报告,有关于机翼颤振的问题,正好我们课程讲到桥梁结构颤振分析一章,就把讲座的内容简化为一道例题,以后又在不同的学年用作习题或考题。
今年我们又做了一个新的尝试,希望能在考试中发挥学生的思维敞开能力,因此在期末考试时出了两道主观题,希望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我们会介绍一些袭击沿海一带的典型台风事例,并介绍台风带来的经济和生命财产的危害,让学生各抒己见,给出如何提高桥梁、建筑的抗风性能。
尽管他们没有接触很深的专业抗风知识,答案五花八门,甚至有的是异想天开,但可贵之处就在于完全没有框框,引起了他们很大的兴趣和责任感,因而也达到了我们开设这门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严宗毅,苏卫东.在流体力学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创新精神[j].力学与实践,2001,23(3):53-55.
[2]吴谨,夏逸鸣,张丽芳.土木工程结构抗风设计[m].科学出版社,2007.
[3]吴谨.新加坡国立大学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及其特点[j].高等建筑教育,2004(4):31-33.
[4]葛耀君.大跨度悬索桥抗风[m].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