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专业课考核改革的必要性
- 格式:doc
- 大小:140.50 KB
- 文档页数:6
课程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升级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课程考核方式也需要进行改革与创新。
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以考试为主,这种方式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记忆和应试能力,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而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开始探讨和实践新的考核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应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
传统的考核方式往往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单向评价,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改革与创新的考核方式应注重提升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参与者。
这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考核方式往往侧重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记忆能力,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当今社会,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有效地应对未来的社会和职业挑战。
可以通过开展创新实验和课外实践活动,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传统的考核方式往往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评价,而忽视了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的培养。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需要与他人进行合作与沟通,解决复杂问题和完成团队任务。
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让学生能够有效地与他人合作,协同完成任务。
可以通过开展合作项目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应注重综合评价与多元化评价。
传统的考核方式往往只侧重于学术成绩的评价,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术成绩、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与沟通能力等多个方面。
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应注重综合评价与多元化评价,综合考虑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和品质。
课程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课程考核方式也需要进行改革与创新,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课程考核方式应该从传统的纸笔考试中解放出来,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传统的纸笔考试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记忆和应试能力,无法真正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可以尝试引入口头答辩、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研究报告等方式来进行考核。
这样不仅能够考察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考核方式应该强调能力的培养和评估。
考试只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无法真正反映出学生的能力水平。
可以采用任务型考核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从而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
可以引入学生自主学习和评估的元件,让学生定期给自己打分,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进步。
课程考核方式还可以采用终身评估的方式,将考核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
传统的考试只是一个短暂的评估节点,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可以通过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终身评估。
这样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也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不足之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考核方式还可以借鉴现代技术手段,实现在线考核和评估。
传统的考试需要大量的试卷、纸张和批改工作,耗费了大量的资源和人力。
而通过网络和电子设备,可以实现在线考试和自动批改,提高考核的效率和准确性。
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搭建教学资源共享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和评估,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给予指导反馈。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强调能力培养与评估、终身评估和借鉴现代技术手段等方法,可以实现对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培养的要求。
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积极推动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推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1. 引言课程考核方式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议题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育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推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探讨推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目标、策略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 必要性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主要以笔试为主,注重记忆和应试能力,忽视了学生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种考核方式存在以下问题:•学生过度依赖记忆,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学生压力过大,影响身心健康;•学生只追求高分,而忽视了对知识深度和广度的理解;•学生思维僵化,缺乏创新意识。
因此,推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势在必行。
3. 目标推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一种科学、全面、多元化的考核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具体目标包括:•从考试导向转变为综合评价导向;•重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策略推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来实现目标。
以下是几个重要策略:4.1 引入多元化考核方式除了传统的笔试,还可以引入口头答辩、实验报告、项目展示等多种形式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这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潜力。
4.2 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公正、可行的综合评价体系,包括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通过多方位、多角度地评估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表现,形成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
4.3 鼓励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可以通过开展小组讨论、课外研究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4 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实践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可以通过实验、实习、社区服务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5. 挑战与解决方案推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可能面临以下挑战:•学生和家长对改革持观望态度;•教师缺乏相应的培训和支持;•学校管理体制不完善。
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改革思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科专业的调整、优化和改革成为当今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从学科专业调整的背景、必要性、目标、措施和建议等方面进行解读,以期引发对学科专业发展的深入思考。
一、学科专业调整的背景1. 社会需求变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学科专业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新兴的学科专业需求日益增多。
2. 教育体制改革:教育部门对学科专业的设置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兴趣进行调整和优化,使学科专业更贴近市场和实践。
3. 国际化与跨学科交叉:国际化背景下,跨学科交叉成为学科专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学科专业的调整需要考虑到国际化的需求和跨学科交叉的发展。
二、学科专业调整的必要性1. 适应社会需求:学科专业调整能够使教育更贴近社会需求,培养出更适应市场的人才,提高社会发展的效率。
2. 提高学科质量:通过调整、优化和改革学科专业,可以提高学科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3. 推动学科交叉:学科专业调整可以促进学科间的交叉合作,形成多学科的交叉结合,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三、学科专业调整的目标1. 适应市场需求:学科专业调整的目标是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出更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2. 提高学科水平:通过学科专业调整,提高学科专业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提高学科专业的竞争力。
3. 促进学科交叉:学科专业调整的目标之一是促进学科交叉,形成新的学科交叉融合,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四、学科专业调整的措施1. 调查研究:学校可以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市场需求和学生兴趣,为学科专业的调整提供依据。
2. 专家评估:学校可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学科专业的评估和改革建议,为学科专业的调整提供专业化的指导。
3. 行业合作:学校可以加强与行业的合作,根据行业需求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开设新的学科专业。
4. 教学改革:学校可以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竞争力。
浅谈专业课教学改革【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我校专业课教学改革的现状及对策,愿与广大同仁一道为专业课教学改革尽一份微薄之力,努力提高专业课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模式;行动导向;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多年来,我一直从事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学,下面就结合我的亲身经历,就如何进行的专业课教学改革,谈谈个人的看法和体会。
一、配合学校教改,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现专业课教学模式的创新目前,专业课教学与企业直接合作的效果还不太理想。
为了让企业最大程度地参与到学校的专业课教学中来,2008年我校与美菱电器集团合作开办了首个“工学结合”试点班,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所学的专业更贴近生产实际,使专业课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也可使学生的专业能力更加符合企业的要求。
这种工学结合的课程模式在培养学生在工作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在机器的操作、应用、维护和维修技能方面,以及在协作交往、自学能力方面都有比较突出的优势,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的适应岗位需要。
我曾担任过工学结合班专业课教学任务,我感觉工学结合的效果还不尽如人意,主要体现在理论内容和实践活动的有效衔接问题,以及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之间的横向联系问题。
我校开办工学结合试点班是专业课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当然要使工学结合向深层次发展,还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当国内大环境允许的情况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二、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专业理论教材呈现方式的创新多数专业课教师在利用现有的教学媒体的意识方面还不够强,还不能灵活地把抽象的专业理论内容形象化的呈现给学生。
在国内外一流的职教学校,都有丰富的教学媒体,教室大多配备幻灯机、实物投影仪、各种展示版、示教板、电脑网络以及一些专业的实验设备,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方面先我们一步。
现代教育技术强调是利用新技术来实现教育教学的优化,其最大特点是信息表达方式丰富性多彩,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互动技术能将文字、声音、图像等各种教学信息组合成教学课件,更加直观、形象、生动。
学科教学改革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学科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学科教学改革是指对学科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进行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和综合素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展开回答写作,详细探讨学科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目标、方法、困难以及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
一、必要性学科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显而易见。
首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只有通过学科教学改革,才能将最新、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其次,学科教学改革还能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学科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目标学科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学生。
通过改革教育内容和培养方式,使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知识,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同时,学科教学改革还要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如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
只有实现这些目标,才能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三、方法学科教学改革的方法有很多种,以下列举几个常用的方法。
首先,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图像、声音和文字等多种形式来传递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其次,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还可以通过合作学习、课程结构改革、实践教学等方式来推进学科教学改革。
四、困难学科教学改革面临着一些困难。
首先,教师们可能缺乏相关的知识和培训,不知道如何进行学科教学改革。
其次,改革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和设备支持,但教育经费有限,无法满足需求。
另外,学科教学改革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合作,但他们的意愿和能力有所参差,难以达到理想中的效果。
因此,要想推进学科教学改革,需要克服这些困难。
五、对教师的影响学科教学改革对教师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以更好地适应学科教育改革的要求。
高校要深化专业设置改革优化专业布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高校专业设置也得到了不断扩充和完善。
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要深化专业设置改革,优化专业布局,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提供更加优质的人才培养服务。
本文将从专业设置改革的必要性、优化专业布局的方法和效果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专业设置改革的必要性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专业设置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
然而,当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专业重复现象严重,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重叠度高,导致资源浪费;二是专业结构不合理,可能存在某些专业开设过多,而其他领域的专业相对匮乏;三是与社会需求脱节,有些传统专业就业形势不佳,而新兴领域的专业却无法及时满足市场需求。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深化专业设置改革是必要的。
首先,通过调整专业设置,去除重复、冗余的专业,能够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其次,合理设置专业,开设前沿、创新的专业,有助于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最后,结合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可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实现高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二、优化专业布局的方法优化专业布局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设计,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方法:(一)整合重复专业通过对比分析各高校开设的专业,发现存在重叠的情况时,可以考虑进行整合。
将重复的专业进行整合,形成跨学科综合专业,既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可以增加专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二)设立新兴专业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变革,新兴行业和职业也应运而生。
高校应当根据行业趋势和市场需求,在合适的时机开设新兴专业,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三)加强交叉专业设置在现代社会中,专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不同领域的交叉合作日益频繁。
高校应当加强交叉专业的设置,培养具备跨学科背景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四)与企业合作开设专业为了更好地对接市场需求,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设专业。
浅谈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培养目标也日趋明确。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需求,因此需要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浅谈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在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传统的考试、论文作业等方式主要评价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考察。
为了培养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可以采用实践性考核方式,如实验报告、设计作品、项目实施方案等。
通过这些实践性考核方式,能够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真正培养出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在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中,还需注重考核方式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传统的考核方式单一,主要以笔试为主,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
为了更好地发掘学生的潜力和个性,应该开展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如开设小组讨论、个人专题报告、课堂演讲等。
通过这些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能够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和特长,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成长。
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设置个性化的考核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取得好的成绩。
在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采用实践性考核方式;还需注重考核方式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开展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设置个性化的考核方案。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出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论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本文思考了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意义,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策略,即更新音乐学课程的培养目标,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课程考核体系,完善适应社会发展的考核内容。
标签:音乐学;考核方式一、改革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考核方式的意义课程考核是有效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整套体系,它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革新,以适应不同时代的不同教学要求。
一方面,高校音乐学教学工作能否顺利、高效地开展取决于能否建立有效的教学体系,而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教学体系的建立则以恰当、全面的课程考核为基础;另一方面,实行良好有序的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考核方式,不仅能有效考核教师的教学效果,为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师的自我审视提供有力的支持,还能科学地体现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教师和学生双方专业素养和能力的提升。
二、改革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考核方式的原则(一)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思路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能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重点来构建课程考核的评价体系。
以音乐表演类方向课程为例,教师应将学生的舞台综合表现能力作为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指标,并且在内容的制定上,充分考虑音乐学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目的。
(二)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考核方式的构建内容当前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考核应着重于考核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专业素质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结合各类课程特点,创新目前已有评价指标,构建综合性的音乐学专业课程考核方式。
对音乐学专业理论课程而言,课程考核应改革目前以笔试为主的单一化考核方式,结合各門课程的知识点,加入音乐实践考核。
如以《艺术概论》课程为例,可加入以艺术表演为主的艺术实践考核,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还可以推动他们对各艺术门类的应用实践,可取得良好效果。
(三)建设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考核方式的监管体系高校进行音乐学专业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有效掌握、监督、管理学生的学习情况,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
关于高校课程考核改革方式的研究和探索【摘要】高校课程考核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目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考核方式单一、过于侧重成绩等。
为此,本文对国内外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探索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路径和构建适合本校的考核改革方案的建议。
本文对实施课程考核改革的效果进行评估,并指出了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重要性。
展望了未来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发展方向,并总结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索,有望为高校课程考核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研究、探索、问题、现状、路径、方案、评估、重要性、发展方向、总结、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课程考核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传统的考核方式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重视死记硬背而忽视综合能力培养、考试成绩过分追求分数而忽视学生学习兴趣等。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社会需求的变化,高校课程考核改革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之一。
当前,国内外许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课程考核改革的新途径,如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倡导学生参与式评价等。
这些探索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由于各高校的具体情况和特点不同,如何制定适合本校的课程考核改革方案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对现行高校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和国内外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以及探索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路径和构建适合本校的课程考核改革方案,将有助于促进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讨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深入分析当前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研究国内外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现状,寻找适合本校的课程考核改革方案,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通过研究和探索,旨在为高校课程考核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浅谈高等院校考试管理制度的改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考试管理制度的改革也越来越受到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高等院校考试管理制度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从目前高等院校考试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关的改革建议。
一、高等院校考试管理制度的问题1、考试方向过重当前高等院校考试管理制度唯成绩论的现象比较严重,许多高校的招生考试分值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本科高考成绩,其次是中考成绩和文化课成绩。
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就会被淡化,只考虑了学生的“面向考试”方向,而不是考虑学生的多方面才能和思维能力。
这种做法极易造成考前应试热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削弱,而且考虑因素单一,学生的能力无法得到全面体现。
2、考试招生制度过于僵化目前,高校对文化课成绩的敬畏和考虑太过重视,在本科高考、专业课考试等方面均存在过度的竞争。
考生主观加分现象严重,考试作弊现象也是不容忽视。
再加上高校自发的录取标准指数,往往会出现被录取分数线大于高等教育考试录取标准分标准分数,一些考生的努力深受打击和影响。
同时,由于户籍父母不同、省份不同、专业选择不同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在考试招生过程中产生了不公,甚至达到了惊人的程度。
3、考试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如果要考察一个人的素质和能力,一定不能只从考试分数来看。
重点高校对考生的理论知识讲授偏重,而忽视了实践基础和体验式教育,也让过多的考生只是为了考试而疯狂堆积知识,当没有考试的时候,却无从下手。
那么,考试的方式应该有所改变。
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方式,例如:集中教学、网上课堂、现场实验室等,让学生成为学科的参与者,而不是学科的消费者,尤其是在考试的部分应该有所改进,去掉应试教育的烙印,加入一些竞技的活动,以及一些更交互式、更创新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学科的乐趣和优越感。
二、高等院校考试管理制度改革的路径1、跳出评估体系的限制现如今,大部分高等院校都会采取评估的形式来考察学生的成绩,在评估中,成绩作为考核的核心指标。
课程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课程考核方式方法也在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
传统的考核方式往往以笔试、口试为主,这种方式下容易导致学生的应试能力提高,但对于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却显得力不从心。
我们需要通过改革和创新来更好地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一、传统考核方式的弊端1. 应试导向:传统的考试方式往往以笔试、口试为主,注重对学生记忆和应试能力的考核,这容易导致学生只注重死记硬背,而忽略了对知识的实际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考试焦虑:传统考试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考试焦虑情绪,这种焦虑情绪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甚至有可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3. 考核方式单一:传统的考核方式缺乏多样性,只以笔试和口试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和个性化需求。
二、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1. 促进综合能力发展:通过改革与创新,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提升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
2. 减轻考试压力:改革与创新可以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使他们更加放松和愉快地学习。
3. 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改革与创新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提高学校的整体教育水平。
1. 多元化考核方式:除了传统的笔试、口试外,可以增加实际操作、项目报告、口头答辩等多种考核方式,让学生在多个维度上得到考核,并更好地锻炼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2. 引入开放性考核题型:引入开放性考核题型,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思考和创造性发挥,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式答题,让学生更多地进行自主思考和创新应用。
3. 注重实践环节考核:课程考核不仅应该关注学生的理论水平,更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
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实验报告、项目实践等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引入自评互评机制:在考核过程中,引入学生自评和互评机制,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课程考核方法改革与创新实施中的挑战1. 教师素质与能力: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更加灵活地运用各种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对于教育领域来说,课程考核方式和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传统的考核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灵活性、只重视记忆与应试等,因此需要进行改革与创新,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实际能力的人才。
改革与创新需要从考核目标入手。
传统考核目标主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忽略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而现代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考核目标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通过项目式学习和实践活动等方式来评估学生的能力水平。
考核方式和方法应该更加注重个性化。
每个学生在学习和发展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因此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和方法。
可以通过个案研究、综合评价、实际操作等方式,来准确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特长。
考核方式和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也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提供更加科学、公正、客观的评价。
利用在线考试系统、智能化阅卷系统等技术手段,可以降低人为主观因素的干扰,提高评价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科技手段的运用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反馈,帮助他们更好地调整学习策略和提高学习效果。
考核方式和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还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传统的考核方式往往是一种单向的评价,学生无法主动参与和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而现代教育则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参与到考核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实验研究等方式,让学生在考核过程中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课程考核方式和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和个性化需求。
通过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个性化差异,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可以实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估,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实际能力的人才。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课程考核方式也在不断改革。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使其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首先,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
现在很多学校开始实行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如课堂演讲、小组讨论、实验报告和项目评估等。
这些方法能够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
其次,考试时间和形式的变化也是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趋势之一。
现在很多学校取消了期末考试,采用模块化考核或其他形式的课程考核。
这种变化能够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并且能够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最后,学生自主评价也是一种新的课程考核方式。
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改进方向。
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总之,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使其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 1 -。
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摘要】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引领教育发展。
通过改革,可以使实验教学更加贴合实际需求,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学生更具竞争力。
实验教学改革也可以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促进教育的综合发展。
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不仅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更是为了推动教育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结合以上几点,可以看出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关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个人发展,也影响着整个教育体系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高校实验教学改革、必要性、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引领教育发展。
1. 引言1.1 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在当今社会中变得越发重要。
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实验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实验教学的改革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
实验教学改革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动手解决问题,培养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实验教学改革,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校实验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改革,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引领教育发展。
高校实验教学的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2. 正文2.1 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
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学校考核制度的目的和意义引言学校考核制度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能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
本文将探讨学校考核制度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它对学生、教师和整个教育体系的影响。
学校考核制度的目的学校考核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奖励或惩罚。
目的如下:1. 促进学习动力学校考核制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和进步。
学生知道他们的成绩将决定他们的未来,因此他们会更加认真地完成作业和考试。
此外,考核制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2. 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学校考核制度是评估学生学业成果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课堂表现,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能力。
这有助于教师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并提高学习效果。
3. 选拔人才学校考核制度可以帮助学校选拔出优秀的学生并为他们提供进一步的教育机会。
通过定期考试,学校可以筛选出成绩优秀的学生,并为他们提供奖学金、升学机会或其他特殊培养计划。
这有助于培养优秀人才,并推动整个教育体系的发展。
学校考核制度的意义学校考核制度对教育体系、学生和教师都具有重要意义:1. 提高教学质量学校考核制度可以促使学校和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使学生取得好成绩,教师需要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学校考核制度的存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推动教育改革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考核制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生知道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并获得奖励的机会,这使得他们对学习更加主动和积极。
他们会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积极完成作业,并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和指导。
3. 促进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考核制度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考核制度的指导下,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学科知识,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等能力。
一、交通工程专业选修课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现有考核效果不理想交通工程专业的选修课同大部分理工科专业选修课一样,存在学时少、知识点多的特点,同时需要教师讲授大量课本外的前沿知识。
在此种情况下,教师很难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或讲座式教学,加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目前高校在专业选修课的教学中仍以“填鸭式”教学为主。
因为教学内容难度较大,学生一时没听或没听懂就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和节奏了,导致他们对后续内容失去兴趣。
目前高校对交通工程专业选修课的考核设置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平时点名考查出勤成绩,即通常意义上的平时成绩;二是课程结束后的考试或者课程总结报告成绩,即期末成绩。
两大部分成绩所占的比例,各高校基本保持在20%~35%和65%~80%之间。
其中,平时成绩的主要组成部分出勤情况查考作用不大,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并无多大帮助;期末成绩的主要组成部分试卷或课程结课报告,使部分学生养成了平时不学习、期末临时抱佛脚的不良学习习惯。
显然,专业选修课的考核方式和内容直接影响着该门课程学生学习的学风、教授授课的质量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在选择考核方式时应更加慎重。
如何从根源上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保证教学效果,是专业选修课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除在教学内容、方法和课堂教学组织等方面继续加强修养以外,还应对教学的约束和成绩的考核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二、改革方案的设计1.将专业课按照课程内容及性质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型的专业选修课期末考核形式进行改革对道路工程CAD、交通系统仿真、公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等旨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课程,在考核的过程中可以以期末大作业的形式来代替学期末的试卷考核。
对交通运输法规、交通心理学等比较枯燥、学生需要大量记忆的课程,考核时可以借鉴公务员考试中申论的考核方式,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让学生作答。
一方面可以充分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能正确、灵活应用;另一方面可以从教学中培养学生公文写作的能力。
浅析高校专业课考核改革的必要性作者:张稳稳刘琳来源:《大学教育》2016年第07期[摘要]课程考核是全面了解和评价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培养专业能力的程度的有效方法,在教育评价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
针对当前普通高等学校专业课程的考核现状,分析高校专业课程教学效果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通过“显示技术基础”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实践,说明专业课考核采用过程化、多样化的改革方式对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我约束能力,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专业课;考核改革;综合素质;社会适应能力[中图分类号] G642,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7-0050-03课程考核是全面了解和评价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培养专业能力的程度的有效方法,在教育评价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
[1]高校设置的专业课,不同于基础课,它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所开设的专门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最终落脚点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本专业范围内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是,目前在高校,对于许多专业课的考核还是采用传统期末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提高,不利于创新教育和应用教育的开展。
相较于基础课,专业课的考核改革更迫切。
教育部和各个高校也比较重视专业课考核改革[2] [3] [4] [5] [6],为探索专业课考核改革的新路子,很多高校对部分课程现行的考核方式、方法进行了改革试点。
[7] [8]本文在分析高校课程考核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基础上,通过“显示技术基础”课程改革实践具体实例,对高校专业课考核改革的方法进行了探索,说明高校专业课考核改革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平时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重视课程的全过程学习,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高校专业课考核改革的必要性高考是我国教育中的很重要的选拔性考试,在这个指挥棒下,中小学教育基本采用的是应试教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应试教育模式。
当学生经过高考升入高等学府,他们最熟悉的最擅长的还是考试,而且因为考试相对容易操作,所以高校专业课的考核还是主要以传统的期末考试为主,有考核形式单一化、考核内容教条化、考核成绩构成简单化几大特点。
因此,这种考核体制下对学生的评价是不全面的、不科学的,亟须对其进行改革。
(一)考核形式目前高校专业课在考核方式上存在着单一性。
[9] [10] [11]目前在大多数高校,专业课按照考核形式分为考试课和考查课两种,最终成绩按照平时和期末成绩综合评定。
考查课的考核主要选择大作业或小论文形式。
考查课本来只是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确定其考核方式不同于传统的闭卷考试,导致部分学生对考查课重视程度严重不足,上课应付了事,考核时仓促准备个论文或大作业,由于缺少相应的规范和要求,教师评分的随意性也较强。
高校专业课大多数还是考试课,考核形式采用一次终结的期末考试形式。
部分学生关心分数胜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考前突击背作业题、考点来应付考试。
这种考核方式重知识轻能力,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对应用技能的掌握程度,特别对于一些急功近利却不认真学习的学生,可通过舞弊的手段取得较好的成绩,这样就失去了考核的公正和真实性。
因而课程考核改革首先必须改革考核形式,将考核形成过程化、阶段化、多元化。
考核形成过程化、阶段化、多元化可以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期末阶段突击学习为平时全过程学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
过程化、阶段化体现在教学整个过程中推行多个阶段的考核,比如平时测试、作业测评、课外阅读、社会实践、期末考核等等;多元化体现在考试方式的多样性上,根据实际需要将多种考核形式,比如开卷、闭卷、开闭卷结合、答辩、实践技能操作、撰写专题报告、提交作品、学术论文等等有机结合起来。
强化学生课外学习,增加论文、作业、课堂表现及参考阅读等的比重,提高专业基本能力与综合素质。
(二)考核内容现行专业课单一的开卷、闭卷考核方式决定了考核内容偏重于知识记忆,内容往往局限于教材、课堂笔记。
专业课相对基础课来说,内容多而广泛,教学时间又相对较少,这样导致了课堂教学内容量大,强度高,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理解吸收。
很多比较宽泛的知识点考核不宜采用闭卷考试方式,因而往往在考试前,老师还会划定考试范围和重点,有的同学就简单地对在考试范围内的重点内容,加以记忆,考前突击。
因此,现行考核方式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明显不足。
专业课的开设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12],所以教学内容应该及时跟进专业知识的发展,这样才能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分析、解决本专业范围内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是,传统的闭卷考试难以考察出学生对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应按照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把考核内容定位在对以往知识的理解和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查上,增加应用、创新知识的考核,减少单个知识技能的考核,增加知识能力体系的考核。
(三)考核成绩构成一般考核成绩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的“1+1”模式,我校对于大多数专业课程来说,一般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而期末考试成绩一般占70%。
平时成绩主要是由上课出勤、作业等几项构成。
根据上面对专业课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改革必要性的论述,专业课的考核改革势在必行,但是要把专业课考核改革落在实处,还需改变考核成绩的构成,进行多指标考试改革尝试。
应加大学习过程、到课率、平时作业、平时表现得分率,体现阶段性考核成绩比例,降低期末成绩考核的占分比例,推行多种成绩评定方式,比如主考教师评定、考核组评定、学生参与评定等等。
二、高校专业课考核改革的实践“显示技术基础”是西安邮电大学光电信息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几类主流的平板显示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相关的光、电设计应用。
在课程改革之前采用的是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以期末考试70%+平时30%计。
我校结合课程的特点,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的,进行了考核改革实践的尝试。
(一)考核改革的具体措施1.考核成绩构成的改革为了体现考核过程化(阶段化)、形式多元化,将原先的“1+1”模式改变为现在的“3+1”模式,而且比例有所调整:平时考核(考勤提问、平时作业、报告)35%+课题研讨(课程专题研讨)15%+课程及改革总结15%+期末考试35%。
2.考核形式的改革改变了原先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的单一模式,实现了考核形式的多元化和考核阶段化。
平时考核贯彻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在上课考勤、课堂提问、作业和报告完成情况上。
考核阶段化体现在两次课题研讨上。
期末考试虽然采取了传统的闭卷考试,但是调整了试卷的结构,加大了主观题的分数。
考试后,还要让学生提交课程和改革总结。
真正做到考核过程化、阶段化、多元化,贯穿考前,考中,考后,使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课程综合的能力。
3.考核内容及教学方式的改革因为采取了多元化、阶段化的考核方式,而且考核的比例得到了调整,所以可以说改革后的考核内容更加全面,提高了学生对显示技术基础发展及应用的理解。
对必须要掌握的原理等,我们采用了闭卷考试;对应用性比较强的显示技术纵向发展比较,学生通过调研提交显示器技术指标/显示器件技术报告;为了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理记忆,介绍了脑图记忆法,学生根据记忆法整理OLED学习脑图。
考核改革势必影响着教学方式的改变,在课堂上,我们不再一味的灌输知识,而是将启发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到教学中。
学生分组研讨,主动参与完成课堂任务,锻炼了团队合作精神。
(二)考核改革的效果分析为了评估课程考核的效果,对未参加考核的2010级和参加考核改革的2011级进行抽样分析,为了排除任课教师自身的原因,只抽取笔者任课的教学班为样本,分数分布图如图1所示。
因为考核方式改革后,期末闭卷分数比例下降,加大了平时的考核及多种考核方式的应用,使得学生上课出勤率提高了,重视作业报告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大为提高,所以,不及格比例下降。
同时看到考核方式改革前的优秀率高于改革后的优秀率,原因是未参加改革时,期末考试分数所占比例高达70%,学生考前突击取得好成绩所导致,而改革后成绩构成多元化,各项比例下调,优秀率就会有所下降。
此外,考核方式改革后学生优良率稳步上升,中等学生的比例也大幅上升,表明大多数学生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程的学习。
总的来说,改革后的考核方案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一考定高低的弊端,能较好地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因为学生主动参与,对显示技术行业了解更充分,在大四就业中,选择显示行业的学生比2010级比例大。
总之,通过考核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到课率和作业质量明显提高。
分组课程研讨锻炼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宽泛和牢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实现了培养分析综合和评价能力的专业课培养目标。
三、结束语采用多元化、过程化、阶段化的专业课考核模式能够加强学生的互动,使学生平时学习更主动、更有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总之,高校专业课程考核改革势在必行,但是考核改革任重而道远。
因为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在教师和学生心中已经根深蒂固,教学过程套路已为广大师生所习惯接受。
[13] [14]而要改革这样的教学与考核模式,必然要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这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沟通,去研究去创新教学方式内容,去评价考核结果,这将大大增加教师的工作劳动强度,对教师、对学生都将是一种挑战。
因此,高校专业课考核改革须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先试点后推广,最终建立科学的、规范的、合理的、系统化的考核机制。
[ 注释 ][1] 柯政.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复杂性分析:以综合素质评价政策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0(2):25-30.[2] 庞丽娟,薛小莲,王豪.以课程考核改革为突破口构建课程考核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53-54.[3] 黄德智.关于高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45-47.[4] 齐宁,巴海君,曲占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石油教育,2008(4):69-71.[5] 唐琦.高等院校课程考核改革探索[J].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13(19):7-8.[6] 赵菊珊,漆玲玲.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2009(3):65-66.[7] 袁健,朱龙英.基于CDIO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10(2):18-20.[8] 陈进,李幼平,李静.从考试改革探索循证医学教学方法[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5(7):511-514.[9] 王烨,李亚宁.新形势下专业课程考试考核评价体系改革浅析[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2(2):158-160.[10] 刘荣.国内外高校考试制度的现状比较及启示[J].北方经贸,2009(6):134-135.[11] 鄢泰宁,张涛,胡郁乐.专业课考试模式改革的迫切性和可行性[J].中国地质教育,2010(2):14-17.[12] 尹宁伟.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大学课程改革[J].现代教育管理,2011(10):71-75.[13] 赵冬阳,张旭辉,李自荣.基于能力评价的高校考试方法改革探讨[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3):80-86.[14] 张向阳.数学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与主体意识[J].未来英才,2014(3):25-26.[责任编辑: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