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1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2021年高考必备72篇古诗文合集(原文+注释+赏析+默写)(全国通用版)39 《长亭送别》《长亭送别》原文翻译注释赏析[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正宫】【端正好】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
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总是离人的眼泪。
【赏析】这是王实甫《西厢记》里的名句。
借秋日的萧瑟景调来写别情的凄苦——云天蓝碧,黄花落满地,西风紧紧吹,更有北雁纷纷往南飞。
伊人即将远别,此情此景的凄苦枯索景象,不禁为之黯然垂泪——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鉴赏:蓝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的白云,那天是蓝的如此昏灰,没有半点眩目之色,虽是碧透碧透的,但却怎么也逃不出悲伤的叹息,只得叹在口上,哀在心中。
低着头看着地面,却是满眼的憔悴的黄花,哭泣着、悲痛着、日渐消瘦着,这些花儿却怎么望也望不到尽头。
秋深了,微风四起,却越刮越急,吹得人心儿凉。
仰头望去,却看见成群的雁儿向南方飞着,让人心底的凉气不免又加了几分。
那天与那地相对着、相映着,颇显出几分离愁,却只得在无际的宇宙中漂泊着,寻找着自己的归宿。
在这暮秋时分,是谁将这些霜叶儿们染成如此让人发醉的红色?是悲秋感冬?是相见恨晚?是热泪盈眶?不是,那是离别之人伤感的眼泪!这是王实甫《西厢记》里的名句。
借秋日的萧瑟景调来写别情的凄苦——云天蓝碧,黄花落满地,西风紧紧吹,更有北雁纷纷往南飞。
伊人即将远别,此情此景的凄苦枯索景象,不禁为之黯然垂泪——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长亭送别》理解性默写1.在《端正好》这支曲子中,作者巧妙化用范仲淹《苏幕遮》中“碧云天,黄叶地”,渲染出深秋季节秋风萧瑟、大雁南飞典型景物的句子是:,,,。
2.作者用“?。
”两句话指出是离人的眼泪染红了层层霜林,衬托了主人公悲伤的心情。
3.《长亭送别》中运用拟人和设问手法写出送别时离愁别绪乃至伤心落泪的两句是“?。
”4.《长亭送别》【端正好】中“?”两句使客观之秋景带上了莺莺浓重的离愁别绪,构成一种“有我之境”。
长亭送别古诗词分享(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长亭送别古诗词分享李叔同《送别》原文: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长亭送别》原文和译文(翻译)长亭送别原文:(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
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旦唱)[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旦唱)[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的寄。
(做到科)(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
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
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
(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
(把酒了,坐)(旦长吁科)(旦唱)[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
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旦唱)[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
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
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比别离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
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
【精品】长亭送别赏析《长亭送别》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绝。
这首诗描绘了离别的场景,表达了诗人深深的留恋和伤感之情。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并解读这首优美动人的诗篇。
长亭短亭,纵使相聚,莫逆言之。
这是整首诗的开头。
长亭和短亭是两种形态不一样的亭子,意味着不同的时间段,暗示了离别的漫长。
诗人说即使在亭子里相聚,也不要说出必须分离的话语,因为分离是无法避免的,伤感和留恋也是无法扭转的事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一句话用了重复、远近对比和借物抒情的手法。
路漫漫是形容路途长,修远则是说明目标的遥远,吾将上下而求索表示诗人将会不懈地追寻他的理想。
这句话与上一句话的对比,使整个句子更有力度,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坚定和追求。
风雨巴山遗恨,树犹如此郎中。
这一句话恰到好处地将诗人留恋之情展现出来。
风雨巴山遗恨是指仁宗年间发生的巴蜀靖难之役,历时三年,成千上万的士兵和平民丧生,使得巴蜀失去了洪雅等地区,这场不幸的事件使诗人一直难以忘却。
树犹如此郎中是指诗人虽然离开,但这片土地上的树木依然存在,成为留恋和永恒的证明。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这一句话运用了一个非常特别的描写手法,描写了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江水之中,对语言的运用十分好,给人一种闪亮的感觉。
峨眉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因为其高峻、陡峭而有“天下第一奇山”的美誉。
峨眉山月非常美丽,在秋天的夜晚更是美不胜收。
通过这句话,诗人借用了自然景观去寄托自己的情感,使整首诗增添了一份美丽和绚烂。
此路长,无人骑,又何妨?此句话表现了诗人对于自己的人生境遇的豁达和宽容,他说这条路,虽然漫长、空荡,无人陪伴,但他并不感到寂寞和孤独,因为他的内心是坚毅和豁达的。
清水出芙蓉,天然入画图。
最后一句话是诗人欣赏大自然草木的情感流露。
他把清水中的芙蓉所呈现的形象比作画中的景象,这即是一种表达美好祝愿的语言手法。
这又表达了诗人闭上了眼睛的意境,表达着他绝世的眼光和即使离开,他也会留下美好的精神体验的决心。
高中语文必备古诗词讲解:《长亭送别》《西厢记·长亭送别》是元代诗人王实甫写的。
用元杂剧的形式讲述了崔莺莺十里长亭送张生进京赶考的别离场景,而张生和崔莺莺这对冲破世俗相爱的恋人,短暂的欢愉后即将饱尝长久的别离相思。
反映了自由爱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矛盾,表现了对封建礼教对人性人情严重束缚和压制的控诉。
1原文长亭送别元代:王实甫(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做到)(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
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
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
(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
(把酒了,坐)(旦长吁科)[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补充注释
1.【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此恨谁知”一句是莺莺自己问自己,也是问张生,更是要埋怨老夫人强拆开他们这一对正在热恋中的情人。
这支曲子表情达意更加真率直接,更加热切,它反映出莺莺在走近长亭时,心情更不平静。
2.【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张生上朝取应:在上一折中,莺莺终于战胜自己,与张生私自结合。
老夫人知道后虽勉强答应了莺莺与张生的婚事,却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强迫张生上朝取应,并说:“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
因此张生和莺莺对自己未来的命运不能不捏一把汗。
对莺莺来说则更多一重烦恼:张生若是考中得官,怕他“停妻再娶”,若是科场失意,又怕他真不敢回来。
再加上“昨日允婚,今日别离”,更增添别离的痛苦。
这折戏的男女主人公就是这样带着满腔的幽怨、重重的心事出场的。
3.【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点化李清照的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唱词中透出几多才女气。
《长亭送别》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长亭送别
元·王实甫
原文: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译文:
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
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总是离人的眼泪。
注释:
碧云天黄花地:句本范文正《苏幕遮》词:「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黄花,指菊花,菊花秋天开放。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句:意谓是离人带血的泪,把深秋早晨的枫林染红了。
霜林醉,深秋的枫林经霜变红,就像人喝醉酒脸色红晕一样。
赏析: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前几句化用范文正《苏幕遮》词并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霜叶由青变红,故着一「染」字,泪染霜林,文辞既美,意象又耐人寻味。
着一晓字,暗喻霜林的由青转红,似乎只经过短短的一夜时间。
董西厢中这两句作「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泪人眼中血」,张生的唱词,而《长亭送别》中的莺莺的唱词青出于蓝,也更加婉妙。
作者简介:
元大都人,字德信。
一说名德信。
生平事迹不详。
工乐府。
所作杂剧、散曲散佚甚多,据《录鬼簿》载,存《拜月亭》、《娇红记》等十四种。
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及散曲数套。
其中《西厢记》最为出名,被后人推为北曲第一。
长亭送别(王实甫)(1)预习题目:结合注释,了解《西厢记》的故事梗概。
1.划分层次。
2.选择自己喜欢的曲子背诵并鉴赏〔不少于三支〕3.概括莺莺在本折戏里面的心理。
4.分析三个人物形象。
5.找到并重新背诵柳永的《雨霖玲》。
教学目标:1.赏析本文写景、抒情的手法2.概括莺莺在这折戏里的感情3. 把握全文的主旨重点难点:情景交融手法的理解把握。
[整体把握]《西厢记》突破了杂剧一本四折的形式,是五本21折的连本戏。
《长亭送别》,共十九支曲文,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场面。
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别X生时的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局部分析]一.送别途中〔长亭路上〕赶赴长亭。
——表现X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端正好] 其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是怎样情景交融的?〔因景生情?缘情入景?〕1.斜晖霜林图: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秋林如醉。
2.作用:借凄凉的暮秋景象写莺莺的离愁别恨。
〔这首曲子化用了X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3.情景交融:〔1〕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2〕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满山的红叶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采用夸X的手法表现了X莺莺因X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3〕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柳永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亦有人说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
古诗长亭送别翻译赏析《长亭送别》作者为元代文学家王实甫。
其古诗全文如下:[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
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辶屯)辶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什么心情花儿、厣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扌温)帮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做到][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
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
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没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
[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
[把酒了,坐][旦长吁科][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
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
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此别离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
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
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长亭送别》的译文《长亭送别》的译文(夫人、长老上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在这十里长亭,准备了送别酒宴;我和长老先行动身来到了长亭,只是还没见张生和小姐到来。
(莺莺、张生、红娘一同上场)(莺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本就是使离别的人伤感,何况又碰上这深秋季节,多么烦恼人呀!“悲欢离合都在这一杯酒,从此就要各分东西相隔万里。
”【正宫】【端正好】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
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那总是离人的眼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太迟,怨离别得太快。
柳丝虽长,却难系住远行人的马,恨不能使疏林一直挂住那斜阳。
张生的马慢慢地走我和车紧紧地跟随,刚刚结束了相思之苦,却又早开始了别离之愁。
听他说“要走了”,人顿时消瘦下来;远远地望见十里长亭,人更消瘦了:这离愁别恨有谁能理解?(红娘说)姐姐今天怎么不打扮?(莺莺说)你哪里知道我的心里呵!(莺莺唱)【叨叨令】看见准备着离去的车和马,不由得我难过生气;还有什么心情去插花儿、贴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妩媚;准备好被子、枕头,只要昏昏沉沉地闷睡,从今后,那衫儿、袖儿,只会揩满流不断的泪。
怎么不愁煞人呀?怎么不愁煞倍。
【幺篇】青春年少呵,把别离看得很轻,情意淡薄呵,容易遗弃对方。
全不想过去腿儿相挨,脸儿相依,手儿相携的情形与甜蜜。
你给我崔相国家做女婿,算得上妻荣夫贵,只求像并蒂莲似的永不分离,远胜过状元及第。
(夫人说)红娘倒酒吧!(红娘倒酒)(莺莺唱)【满庭芳】斟酒上菜太快,相对片刻,马上又要分离。
如果不是酒席上母子间需要回避,真想和他叙叙夫妻之情。
虽然只能相守得一时半会儿,也算是我们夫妻同桌共食了。
眼里空留着深意,回想起其中的波折,差一点化成望夫石。
(红娘说)姐姐不曾吃过早饭,就喝一口汤吧。
(莺莺说)红娘,什么汤儿咽得下去呢!【快活三】拿来的酒和食,吃着就象土和泥。
假若就是真的土和泥,也有些土的气息,泥的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的美酒,清淡得如同水一样,这里边多半是相思的泪水。
长亭送别(一)
——王实甫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理解课文的主旨。
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3.理解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主旨和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关汉卿的《窦娥冤》,了解了元杂剧中的一个个性鲜明、敢于反抗的妇女窦娥的光辉形象,今天我们将学习了解元杂剧中另一个勇于反抗现实的妇女崔莺莺的形象。
二.介绍王实甫和他的作品:王实甫(约1260-1336),名德信,字实甫,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他的创作活动时期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
据贾仲明《凌波仙》吊词介绍,王实甫在当时即享有盛名,常与演员、歌伎往来。
所作杂剧十四种,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及《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各一折。
剧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
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
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
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
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
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
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张生为崔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
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
《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三.预习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 )
A.谂知(nian)暮霭(ai) 胸臆(yi)
B.泠泠(leng)相偎(wei)栖迟(qi)
c.赓续(geng)玉醅(pei)揾做(wen)D.萧瑟(se)憔悴(cui)顷刻(qing)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D )
A.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B.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c.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D.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E.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
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
A.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端饭的盘子)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相守)
B.虽然眼底人千里(眼前)趁路程节饮食(赶)
C.也合着俺夫妻们共桌而食(和着)寻思起就里(内中的实际情况)
D.一递一气长吁气(交替)再休似此处栖迟(留恋)
四.理清剧情结构:
第一部分(“夫人、长老上”——“素与我恓恓惶惶的寄”):赶赴长亭。
表现崔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专听春雷第一声”):长亭饯别。
主要刻画崔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崔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藉”——“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嘱。
主要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一煞]青山隔送行”——结尾):夫妻分别。
描写崔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五.理解第一部分:
1.[端正好]一曲是化用谁的诗词?你能背诵原作吗?
提示:范仲淹《苏幕遮》一词——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2.[端正好]一曲所写的环境起何作用?
提示: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后二句自问自答,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总之寓情于景,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她内心无可排遣的离愁别恨。
一切景语皆情语。
3.[滚绣球]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
明确:每一句都有:迟、疾、难系、挂、迍迍、快快、早、松、减等。
4.[叨叨令]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几个叠词?这种手法和这些叠词的运用有何艺术效果?
提示:排比手法;五个叠词;排比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了音节和声韵的回环流转,产生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叨叨令】一曲,将“车、马,被、枕,衫、袖,书、信”这些常用词带上“儿”字,加上一些叠音形容词,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类,用排比句巧妙组合街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韵的回环往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
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六.朗读第一部分,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七.布置作业:
1.尝试改写第一部分的三首曲子,写成现代诗歌。
(任选一首)
2.背诵这三首曲子。
教后感:
自析问题:
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