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09.89 KB
- 文档页数:4
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绘-----速度教课和设计一. 教课目的( 1)知识与技术1.理解速度的观点 . 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2.理解均匀速度,知道刹时速度的观点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差别(2)过程与方法1.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常常采纳的方法2.掌握用数学工具描绘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3.在学习过程中,初步领会用极限的思想思虑问题(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联系生活实质,比较生活中的“速度”与物理学中的速度观点,领会生活语言与科学观点的差别与联系。
2.经过 STS的教课,指引学生思虑问题。
如:交通工具的速度能否是越快越好?二、教课要点与难点教课要点:速度的观点教课难点:如何由均匀速度引出刹时速度正确科学地描绘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前提,因此速度是全章的要点内容,自然也是本节的教课要点。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易刹时速度的定义要求要用到极限的思想,因此由均匀速度向刹时速度的过渡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课内容及变化本节所包含的教课内容包含正文、做一做、说一说、 STS、问题与练习等五部分。
此中正文包含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速度、均匀速度和刹时速度三部分。
与原纲领教材对比在本节的正文内容增添了“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刹时速度的提法变化较大,原教材是经过阅读资料的形式,用极限思想表现刹时速度;新教材是在正文用极限思想介绍刹时速度,我们以为对比较而言旧教材的呈现方式(用物理情形说明位移足够小时,均匀速度就等于刹时速度)比新教材(没有物理情形,说△t足够小时,△x/ △t表示的就是刹时速度,学生理解较困难)更切合学生的认知特色,便于学生理解刹时速度。
四、教课方法与学习策略建议(包含教课资源)(1)运动的描绘运动——机械运动(地点的变化)地点的描绘——坐标地点变化的描绘——坐标的变化(2)运动快慢的描绘——速度(考虑到学生初中的基础,本处略写)举例说明:不一样的物体运动的快慢常常不一样,为了科学的描绘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入“速度”这一物理量定义:单位:与初中的差别——矢量性差别于学生生活经验中所说的速度,如:“吃饭速度快”(3)均匀速度和刹时速度创建情形:平直的公路上,汽车由甲地加快行驶到乙地提出问题: 1.由甲地到乙地的速度?因为是加快行驶,因此这里说的速度是——均匀速度2.描绘汽车经过路程中相邻电线杆 a 和电线杆 b 过程中的快慢 ?由电线杆 a 到电线杆 b 过程中的均匀速度3.精准描绘汽车经过电线杆 a 过程中的快慢 ?由此过渡到刹时速度——在某一地点(某一时辰)的速度举例说明:汽车速度计(四)对于教材“说一说”和“STS”部分内容同学采纳合作学习(议论)和自主学习(阅读)的方式办理五、讲堂评论建议(A.较好 B.一般 C.较差 )学生对知识与技术掌握的状况学生在认知活动中的参加水平剖析综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沟通意识、合作精神与能力的状况选择朋友要经过周祥观察,要经过命运的考验,无论是对其意志力仍是理解力都应预先查验,看其能否值得信任。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描述教案
教学重点: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辨别物体的快慢运动。
教学难点:理解运动的快慢与物体速度的关系。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多种不同物体,如小球、卡车等,用于展示物体的不同运动状态。
2. 准备一些图片或视频素材,用于展示不同速度的物体运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通过观察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讨论物体在不同速度下的运动状态,并让学生描述这些运动状态。
二、展示物体运动:教师用不同的物体进行展示,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分辨快慢运动。
三、引导学生总结:让学生总结快慢运动的特点,探讨快慢运动与物体速度的关系。
四、让学生实践:教师让学生自行选择物体,并观察描述其运动状态,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五、展示总结:教师以小结的形式呈现学生的观察结果,并引导学生总结物体的快慢运动规律。
六、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物理快慢运动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七、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周围物体的运动状态,并描述快慢运动的特点。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认识到物体的快慢运动与速度的关系,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和描述能力,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解释速度的概念,能够概括速度的定义、公式、符号、单位和物理意义。
(2)解释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定义并学会辨析。
(3)能够说出速率的概念并辨认速度与速率。
2. 过程与方法(1)在概念转变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全面、正确的关于速度的概念。
(2)通过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的过程,锻炼使用极限思维。
(3)通过对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速度与速率的区别和分辨,学会运用辨析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速度全面正确地解释来积极培育自身科学严谨的态度。
(2)积极将自己的观点及见解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尝试体会物理学中蕴含的对立统一。
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学情分析:一般而言,高一学生在经历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后,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取代形象思维占据主要地位.学生的一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能够按照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利用假设思维进行学习;(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调控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学习过程更加具有目的性;(3)在某种程度下学生思维不再是“抱残守缺”,而是较为容易接受新事物;(4)学生学习动机由兴趣支撑逐渐转变为由意志支撑,学习的目的性更加明确;(5)学生之间的交流对于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影响.关于“速度”的学习,学生在初中阶段科学学科中所接受的定义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与高中对于“速度”的定义截然不同,学生虽然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这个基础里大部分仍然是迷思概念.如何将初中阶段所接受到的关于“速度”的迷思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达到一个新的认知平衡是本节课的一条主线.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以及前面关于“位移”、“路程”的学习为本节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本节课可能存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学生根据初中阶段的学习积累对于“速度”难以产生正确、客观的认识,其中所存在的迷思概念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转变;二是学生对于“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两个概念可能会有所混淆,教师应该利用课堂呈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区分.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由平均速度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引出瞬时速度。
坐在汽车驾驶员的旁边,观察汽车上的速度计,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速度计指示的数值是时常变化的,如启动时,速度计的数值增大,刹车时速度计的数值减小•可见物体运动快慢程度是在变化的这时我们说的汽车的“速度”是指什么?其实,我们日常所看到的直线运动,有许多都是变速运动•由于这种运动的快慢是时刻变化的,没有恒定的速度,我们怎么来描述它的快慢呢?北京至香港的京九铁路,就像一条长长的直线,把祖国首都与香港连接起来•京九线全长2 400 km,特快列车从北京到香港只需30 h,那么列车在整个过程的运动快慢如何表示?已知s=2 400 km,t=30 h,所以v=80 km/h问题追踪:计算出的结果是否表示列车单位时间的位移都是80 km呢?此速度的平均效果•既然列车是做变速运动,那么怎么看列车的速度是80 km/h?如果将列车的变速直线运动看作匀速直线运动来处理的话,列车平均每小时的位移是80 km.为了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程度,我们可以用一种平均的思考方式,即引入平均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应如何定义?1•平均速度: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2•定义式:运动快慢•计算各段的平均速度•OA 段:v1= m/s, OB 段:v 2 = m/s• OC 段:v3 __ m/s.计算结果表明,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一般是不相等的一个具体的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哪一段时间(或位移)平均速度•由于小球运动快慢是在不断变化的,平均速度不能具体地告诉我们小球在每一时刻的运动快慢.可见,平均速度只是粗略地描述物体在一段运动过程中的总体快慢程度那么,怎样来描述物体在各个时刻的运动快慢呢?要精确地描述某一时刻的运动快慢必须引入瞬时速度这一物理量_ s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可以知道:v =——,对应的是一段位移和一段时间,如何建立瞬时速度的概念t呢?瞬时速度对应的应该是某一位置和某一时刻们已经知道平均速度对应的是一段时间,为求瞬时速度我们可以采取无限取微、逐渐逼近的方法方法:以质点经过某点起在后面取一小段位移,求出质点在该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从该点起取到的位移越小,质点在该段时间内的速度变化就越真空中的光速c 3.0X 108自行车行驶约5太阳绕银河系中心运动20X 105人步行约1.3地球绕太阳运动 3.0X 104蜗牛爬行约3X 10-3子弹发射9X 102大陆板块漂移约10X 10-9民航客机飞机 2.5X 102某些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m • s-1)例1斜面滚下时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如图可以从图中观察分析小球通过OA、OB、OC的过程中的小,即质点在该段时间内的运动越趋于匀速直线运动.当位移足够小(或时间足够短)时,质点在这段时间内的运动可以认为是匀速的,求得的平均速度就等于质点通过该点时的瞬时速度如图所示,让滑块沿倾斜的气垫导轨做加速运动,利用挡光片的宽度厶x除以挡光的时间厶t,即可求得挡光片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将滑块放上不同宽度的遮光片,即厶x分别为1 cm、3 cm、5 cm、10 cm , 若没有成品挡光片,可用硬纸片自制成需要的宽度测出每个遮光片通过光电门所用的一段时间间隔△t.x x 遮光片越窄、△ t越小时,——描述通过该位置的运动快慢越精确,当A x小到一定程度,可认为一t t是瞬时速度.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准确地讲,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时刻前后无穷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矢量,其大小反映了物体此时刻的运动快慢,它的方向就是物体此时刻的运动方向,即物体运动轨迹在该点的切线方向四、速度和速率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平均速率: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如图,一质点沿直线AB运动,先以速度v从A匀速运动到B,接着以速度2v沿原路返回到A , 已知AB间距为x,求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平均速率 . v解:---- "・・A BP -----2v要点总结:1.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速率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2. 无论速度方向如何,瞬时速度的大小总等于该时刻的速率3. 平均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对应的位移方向相同;平均速率是标量,没有方向4. 平均速度等于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平均速率等于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平均速度的大小不等于平均速率.5.只有单向直线运动时,平均速度的大小等于平均速率,其他情况下,平均速度均小于速率,二者的关系类似于位移和路程.。
第一章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学情分析】:1、学生刚有初中升入高中,对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还需一定的适应过程,在课堂教学中需引导学生形成高中物理的学习习惯。
2、本班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不足,应多从生活引入物理知识。
3、物理必修一的第一章主要是学习一些基本物理概念和解决运动学问题的基本方法,以及培养学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所以应该从基础入手,紧密联系生活,规范物理思想【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l、了解如何描述运动的快慢和方向。
2、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
3、能区别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
4、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
5、会计算质点的平均速度,认识各种仪表中的速度。
6、知道速度是矢量,平均速度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描述方法的探索,体会如何描述一个有特点的物理量,体会科学的方法。
2、同时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
3、会通过仪表读数,判断不同速度或变速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
2、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
【学习目标】:1.知道质点在直线运动中,位移可以用坐标的变化来表示。
2.掌握速度的概念。
3.掌握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会求平均速度。
4.了解速率的概念。
【重点难点】: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教学方法】:本课采用讲练结合、引导式教学,通过不断提出生活实际问题,牵引学生思考本节所学内容【教具设备】本节课采用图片展示、动画Flash模拟、引导想象生活情境等方式。
【新课引入】我和同事两人同时从同一小区出发,到同一单位上班,我骑自行车,同事开车,但他需要先绕路送孩子去学校,结果我比同事早一分钟到学校,问:我俩谁速度大?学生回答:我快,或者是同事的汽车快【新课】复习初中时学过的速度概念及物理意义,指出高中速度的定义并不是路程/时间。
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一、课标要求1.理解坐标变化量的物理意义,能用坐标变化量表示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
2.通过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认识瞬时速度。
通过瞬时速度,初步了解极限的思想。
3.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有关速度的实例的分析,体会变化率的概念及表达方式。
4.理解速度和速率的物理意义,知道速度是矢量。
二、教材分析本节的第一部分内容继续强调某个物理量与它的变化量的关系,意在对该部分知识温故与拓展,为后继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生通过初中物理的学习和生活体验,已经有了速度的初步概念,但这种概念比较肤浅,也不准确。
本书没有在一般性的速度概念和平均速度的概念上面下功夫,而是比较简洁地深入到瞬时速度的概念。
本书定义瞬时速度使用到了极限的思想,但没有提出“极限”这个术语。
只要不要求极限的数学定义、不要求极限的运算,中学生完全可以接收极限的思想,包括后面设计的定积分的思想研究位移等。
用极限的思想定义瞬时速度是建于这样一种思想:把一个变化的事物分解成很小的部分,每个小部分都可以看成是不变的,可以用比较简单的方法去处理,在把各个小部分的结果再合起来,就得到整个问题的解,这是近代数学物理中常用的方法。
在现代信息技术中,把模拟信号变成数字信号时,要分割、取样、量化,实际上就是取极限的过程。
所以极限的思想已经不是个知识,它是一种方法、一种观念,对于以后的学习甚至科学思想方法的形成都是很重要的。
“说一说”和“做一做”两个栏目都是扩展性学习内容,前者偏重于思考,后者偏重于动手操作。
它单是知识性的扩展,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或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STS栏目强调的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本节“速度与现代社会”讲的是,由于交通工具速度的提高,成熟规模的扩大,战争观念改变了,不同文化的交融加快了……STS的意义在于揭示科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而非单纯的科学知识在技术上的应用。
如果只讲科学的发展使得汽车、飞机、轮船等技术发展了,人们可以“日行千里”,却不涉及城市建设、战争观念、文化交流等社会层面的内容,那就不是本来意义的STS。
第1章第3节 1.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质点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快慢程度不一样,那如何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中的黑体字标题,提出问题:要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本节课将会学到那些概念(物理量)?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思考,对本节涉及的概念有个总体印象,知道这些概念都是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而引入的,要研究物体运动的快慢还要学好这些基本概念(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一部分,同时提出问题:1、以你骑自行车上学为例,假设你经过的某短路时平直的,你能说明“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有何不同,又有何联系?2、观察图1.3-1,用数轴表示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能否用数轴表示时间的变化量?3、教材15页上“思考与讨论”中的两个问题应怎样回答?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帮助总结并回答学生的提问二、速度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速度”一部分,同时提出问题:1、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有哪些方法?结合你身边的实例加以说明。
2、什么是速度?为什么用速度就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3、表示速度的单位有哪些?它是矢量还是标量?材,寻求答案;然后四人一组交流讨论,初步建立起速度的概念。
教师提问:对于同一个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也不是每时每刻都一样。
我们用公式tx v ∆∆=计算出的速度,能否精确描述物体在任一时刻运动的快慢?学生活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后得出结论:不能。
因为tx v ∆∆=,只能反应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快慢?教师提问:怎样精确描述物体在任一时刻运动的快慢呢?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速度和速率”两部分,同时提出问题:我们日常生活中说到的“速度”是指什么?请举例说明。
高一物理上册必修1《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高一物理上册必修1《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速度的概念。
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1、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掌握用数学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由简单的问题逐步把思维迁移到复杂方向,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区别。
教学难点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工具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比较运动快慢的方式方式1:距离一定,时间越少,运动越快例如:在雅典奥运会上的110米跨栏中,谁先跑到终点,即谁用时最少,谁最快.我国运动员刘翔用时最少,得到了金牌。
方式2:时间一定,位移越大,运动越快。
例如:两个同学在吹牛,甲说我只用2分钟可以骑到红太阳广场,乙说你真慢,我2分钟早骑到老街了。
以上两种不同的方式都可以用来比较运动的快慢,总结如下:相同位移--比较时间相同时间--比较位移二、探讨问题:1、以上是我们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不同的方式,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共同的标准来同时衡量这两种方式?2、我们在初中学过电功率,若做功为w,时间为t,则表示用电器做工的快慢的电功率p为p=w/t单位时间内做工越多,说明做功越快。
3、我们现在也采用同样的方法求单位时间内物体的位移,若单位时间内的位移越大,说明运动的越快.例:甲乙运动员沿直线向前跑,甲4秒跑了32米,乙3秒跑了30米,问谁跑的快?解:甲每秒跑32÷4=8米乙每秒跑30÷3=10米∵8米<10米,所以乙运动员跑的快.4、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物理中引入了一个物理量--------速度定义:速度v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符号:vv=s/t单位:m/skm/hcm/s速度的矢量性: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大小三、巩固练习:1、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在8秒的时间内从东往西移动了24米,其速度为多少?解:运动的速度v=s/t=24/8=3m/s方向为从东向西.2、你了解以下物体的速度吗?您会形容物体运动快慢吗?(课件出示)3、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一段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t 的比值是恒定的,可以由S/t求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用这个速度可以描述整个匀速直线运动.一辆汽车在一条直线上行驶,第1s内通过的位移是8m,第2s内通过的位移是20m,第3s内通过的位移是30m,第4s内通过的位移是10m。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学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2)理解位移的概念以及它与路程的区别2.过程与方法会用坐标表示时刻与时间、位置和位移及相关方向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用物理量表示质点不同时刻的不同位置,领略物理方法的奥妙,体会科学的力量。
二、课前预习1.为了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物理学中引入了这个物理量。
2.速度是与的比值,公式是单位是,速度是(标量或矢量)。
3.平均速度是与的比值,公式是,单位是。
是矢量,方向:。
4.瞬时速度:。
是(标量或矢量),方向:。
5.如无特殊说明,我们平时所讲的速度是(平均速度或瞬时速度)。
6.平均速率:。
平均速度的大小与平均速率的关系是。
7.瞬时速率:。
三、例题分析例1:甲百米赛跑用时12.5秒,求整个过程中甲的速度是多少?例2、某段过程中甲的平均速度是10m/s,方向向北,用时10秒,求甲在整个过程中的位移。
例3、甲乙两人从市中心出发,甲2秒内到达正东方向100米处,乙3秒内到达正北方向150米处,试比较整个过程中甲乙的平均速度。
例4: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10S内位移为100米,试求物体在5S末的瞬时速度。
例5、下列所说的速度中,哪些是平均速度,哪些是瞬时速度?1.百米赛跑的运动员以9.5m/s的速度冲过终点线。
2.经过提速后,列车的速度达到150km/h.3.由于堵车,在隧道中的车速仅为1.2m/s.4.返回地面的太空舱以8m/s的速度落入太平洋中。
5.子弹以800m/s的速度撞击在墙上。
四、巩固练习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B.速率是指瞬时速度的大小。
C.火车以速度v经过某一段路,v是指瞬时速度。
D.子弹以速度v从枪口射出,v是指平均速度。
tv 0甲乙A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每个时刻的速度都等于零,则它在这段时间内任意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一定等于零。
教学课题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所用教材教材名称:物理第必修1 册,第一章3节15页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定义、单位、符号及公式,知道速度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的公式,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及其区别4、知道日常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速度数值大小,会用平均速度的知识解答相关习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初步知道物体的运动快慢不同是因为速度不同。
2、通过与同学们讨论和探究从而更深的了解速度的概念。
3、通过举例讲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不同及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是同学们明白任何难的事情都可由简单到复杂,从而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思维方式。
2、通过课上老师与学生的互相交流,从而培养学生们的互相交流,互相帮助的能力。
教学重点1、速度的公式及如何应用于生活实际和习题中。
2、平均速度的公式及在物体运动中的应用,会灵活用平均速度解答相关习题。
3、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
教学难点1、如何用速度引出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2、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及其在习题中如何应用。
教学方法举例引入、师生讨论、幻灯片讲解教学器材多媒体课时安排 1教学过程内容教学过程一、引入速度首先通过提问引出速度,如下:提问:两辆汽车都行驶在公路上,如何比较哪辆车更快?学生:同样长短的位移要看谁用的时间少。
提问:要是两汽车运动的时间相等,又如何比较快慢呢?学生:那比较谁通过的位移更大。
提问:那运动位移与时间都不一样,又如何比较其快慢呢?学生:比较单位时间的位移。
老师总结:对,这就是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板书: 一、速度1.定义:速度是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用v表示。
2.定义式:xvt∆=∆3.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4.国际单位:m/s(或m·s-1)。
《速度》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
2.了解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
3.初步学会用速度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点】对速度的定义公式,单位时间的了解;对两种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难点】1.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及对不同方法的灵活运用;2.如何引导学生比较准确地进行速度的测量。
【教学准备】学生:白纸两张、刻度尺、秒表(或手表)教师:白纸若干、长尺、秒表、一汽车速度计的模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多媒体投影展示:猎豹、青蛙运动的情景。
师:大家认真观看一下影幕上所展现出来的情景,你们认为哪个动物运动得快,哪个动物运动得慢?生:猎豹运动得快,青蛙运动得慢。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又是如何比较的?生:……师:如果有一辆轿车和卡车,轿车行驶了10km,一辆卡车行驶了1h,那么哪辆车快呢?生:没法回答,因为缺少条件。
2.谈话引入:根据上面的讨论自然地引出下文。
师: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然而单独用路程或时间都无法进行比较其快慢。
那么该如何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物体的运动快慢问题。
二、新课学习1.探究活动一: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
师:(1)取两张16开的白纸,一张对折一次,另一张对折两次。
注意两边要向上叠起一部分。
(2)问:若将它们从同一高度自由释放,同学们猜想一下哪张纸片下落得会快一些?(让学生们讨论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生:……师: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该如何来验证呢?生:用实验加以验证。
师:请同学们能不能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呢?(同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后,然后由学生代表发言)生1:让两张纸片从同一高度落下,看哪张纸片下落时在前面的就是运动快的。
生2:让两张纸片从同一高度落下,看哪张纸片先落在地上就是运动快的。
……师:总结同学们的设计方案,可以知道同学们已经不知不觉中运用了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一)看哪张纸片下落时在前面,是用了“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位置变化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速度的概念,领会其矢量性,体会其在初中基础上的深化,知道速度的方向即物体运动的方向;2. 理解瞬时速度是表示某一时刻的速度,了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和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1. 知道速度与速率的区别和联系,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速度和速率;2. 体会平均速度概念的等效思想方法,在讨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联系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极限的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比较,对瞬时速度的测量方法有所了解,培养他们交流沟通的能力,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以及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1、理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和联系。
(重点)2、理解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的区别。
(重点)3、理解计时点与计数点的区别以及比值定义法。
(难点)4、瞬时速度概念的形成与瞬时速度的计算方法。
(难点)课件一、导入新课: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经常需要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你还记得初中是怎样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吗?运动员在比赛中的不同时段,运动的快慢一样吗?二、讲授新课:1、速度【教师引入课程】不同的运动,位置变化的快慢往往不同,也就是说,运动的快慢不同。
我们已经用位移来表示位置的变化,那么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物理学中用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
【教师提问】我们现在所学的速度和初中所学有何不同?【教师引导】初中时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来计算速度,我们这里的速度是用位移和时间的比值来定义的,这里的速度和初中所学的速度是不完全一样的。
【教师总结】速度的公式:xv t∆=∆,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是m/s 或1m s -。
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速度v 的方向与时间t ∆内的位移x ∆的方向相同。
【教师补充】(1)xv t∆=∆是采用比值法定义速度的,不能认为v ∝∆x 。
授课年级高一课题课时1.3 运动快慢与方向的描述——速度课程类型新授课课程导学目标目标解读1.了解物体运动的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2.掌握使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记录时间和位移的技能,并运用这一技能测定平均速度。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能区别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
4.能根据实验数据描绘v-t图象,并能根据画出的图象说明物体运动的快慢。
学法指导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注意联系实际生活。
课程导学建议重点难点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区别,理解v-t图象,根据图象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建议本节内容需要安排2个课时教学,若自主学习安排在课外,建议25~30分钟,安排在课内则只要20分钟左右。
第1课时引入速度、平均速度的概念并做完学生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数据的分析可以在本课时内完成,也可以移入下一课时;第2课时中先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所得到的结论引入瞬时速度的概念,然后讲解速度—时间图象。
课前准备研读教材,估计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疑难点,在导学案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二次备课,准备课堂演示的实验器材或视频资料。
导学过程设计程序设计学习内容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媒体运用新课导入创设情境我们经常通过比较相同时间内的位移或者相同位移所用时间来比较速度的大小,那当位移和时间都不一样时如何比较速度大小呢?图片展示第一层级研读教材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双色笔,确保每一位学生处于预习状态。
通读教材,作必要的标注,梳理出本节内容的大致知识体系。
PPT课件呈现学习目标完成学案巡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展和学生填写学案的情况。
尽可能多得独立完成学案内容,至少完成第一层级的内容。
结对交流指导、倾听部分学生的交流,初步得出学生预习的效果就学案中基础学习交流的内容与结对学习的同学交流。
第二层级小组讨论小组展示补充质疑教师点评主题1: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常用的定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