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35.54 KB
- 文档页数:12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
1.民事纠纷的处理机制有哪几种?
私利救济:自决和和解
公力救济: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司法救济在民事领域的表现形式就是民事诉讼制度
社会救济:仲裁和调解
2.什么是诉讼和民事诉讼?怎样理解诉讼的本质和民事诉讼的特点?
诉讼:俗称打官司,是指国家司法机关按照一定程序和方法解决纠纷的活动。
民事诉讼: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审理和解决民事案件的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所发生的诉讼关系。
诉讼的本质:国家对解决社会成员之间争议的干预,目的是制止侵权,建立正常秩序。
于国家,是一种职能;于当事人,是维权手段。
民事诉讼的特点:1、构成:诉讼活动和诉讼关系2、动因:法院审判活动和当事人诉讼活动3、过程:前后衔接4、依法定程序和方式进行
3.广义的民事诉讼法与狭义的民事诉讼法的范围各是什么?应当怎样正确理解民事诉讼法的地位和作用?
民事诉讼法,就是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用以调整法院同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活动和诉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狭义的民事诉讼法:国家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的专门性法律或法典。
广义的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典+宪法和其他实体法、程序法有关民事诉讼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有关规定和司法解释。
民事诉讼法的地位和作用:
4.如何正确理解诉讼模式?
诉讼模式又叫诉讼结构。
民事诉讼模式,是指以一定国情为背景,在一定的民事诉讼价值支配下,为实现一定民事诉讼目的,通过在法院和当事人之间分配诉讼权利与义务而形成的法院与当事人之间不同的诉讼地位和相互关系。
其核心是当事人和法院之间的关系。
两大民事诉讼模式:当事人主义模式,职权主义模式
5.试述民事诉讼目的学说的发展和演变。
民事诉讼目的,是指国家设立民事诉讼制度所期望达到的目标或结果。
存在权利保护说,维护法律秩序说,纠纷解决说,程序保障说,多元说,搁置说。
现代民事诉讼价值、主体社会历史条件的多元性和相对性,决定了目的的多样性。
6.试论民事诉讼的程序价值。
慎重正确的裁决和程序规则的严格性、正当性分不开。
程序规则的严格性不等于程序的复杂性,其含义是指确保当事人权益的强硬性规定不得违反,否则即产生一定的程序制裁。
民事诉讼的程序性限制了法官的恣意,消除了对社会资源的背离,满足了国家和社会维护统一的法律秩序的要求。
7.什么是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及其重点是什么?研究民事诉讼法学的目的是什么?
民事诉讼法,就是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用以调整法院同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活动和诉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8.民事诉讼法与行政诉讼法有哪些主要区别?与刑事诉讼法有什么联系?
与行政诉讼法的区别:
争议:行政诉讼——行政相对人不服行政机关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而依法提起的诉讼;
民事诉讼法——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诉讼主体:行政诉讼——行政机关及其相对人,两者具有行政隶属关系;
民事诉讼——地位平等。
诉讼发生条件:行政诉讼——当事人对行政机关处理纠纷不服,方可上诉;
民事诉讼——纠纷发生后任何一方均可提起诉讼
举证责任:行政诉讼——行政机关负有举证责任;
民事诉讼——双方均附有举证责任
适用调解的范围:行政诉讼——一般法院不得调解处理,除行政侵权损害赔偿
民事诉讼——自愿、合法调解
与刑事诉讼法的联系:
程序法范畴,为了保障实体法律关系的实现而规定诉讼程序的法律。
两者存在交叉现象,即刑民交叉。
9.怎样正确理解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性质、任务、立法根据和体系结构的特点?
性质:我国的民事诉讼法体现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是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它是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的民事诉讼法。
任务:所谓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指民事诉讼法作为程序法所具有的功能,也即制定和实施民事诉讼法应当达到的具体目的。
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任务,可以概括为以下三项:第一,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
第二,保证人民法院正确行使审判权。
第三,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
立法根据:
体系结构:与其他一些国家的民事诉讼法相比,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体系结构具有以下四个特点:l.以总则统揽全部法律条文;2.以普通程序作为整个审判程序的基础;3.将执行程序作为民事诉讼法的有机组成部分;4.将涉外民事诉讼程序单独列为一编作特别规定。
10.民事诉讼法学作为一门法律课程的特点和学习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应当采用哪些正确的方法来学习研究它?
所谓民事诉讼法学,是指对民事诉讼立法和民事诉讼实践进行理论概括的科学。
应当正确认识民事诉讼法学与民事诉讼法的关系。
民事诉讼法学依托于民事诉讼法而存在,以民事诉讼法为主要研究对象,这是两者的联系。
两者的区别在于:民事诉讼法是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进行民事诉讼活动的一种行为规范,是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操作规程;而民事诉讼法学则是研究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实践的一门科学,是民事诉讼法的观念形态,是对民事诉讼立法和民事诉讼实践的理论概括和升华,它的内容远比民事诉讼法丰富。
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指导,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个性与共性相结合的
方法、程序法与实体法相联系的方法、比较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民事诉讼法学。
在当前的民事诉讼法学研究工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把握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发展趋势,瞄准学科前沿,不断拓展研究的视野,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2.要继续突破原有的一些研究难点,并加强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
这两个方面应很好兼顾,绝不可顾此失彼。
3.对外国民事诉讼制度的比较研究,要注意其科学性、准确性和针对性。
4.要从只重视单一研究民事诉讼程序制度走向重视全面研究保护民事权益的综合体系。
5.要加强组织协调,改进研究方法。
11.简述我国民事诉讼法的适用范围和如何正确解决民事诉讼法适用中的冲突。
民事诉讼法的效力,是指民事诉讼法对什么人,对什么事,在什么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内有效。
民事诉讼法的效力,也称民事诉讼法的适用范围。
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效力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对人的效力
民事诉讼法对人的效力,是指民事诉讼法对哪些人适用,也即哪些人进行民事诉讼应当遵守我国的民事诉讼法。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4条关于“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进行民事诉讼,必须遵守本法”的规定,我国民事诉讼法适用于下列人员和组织:中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居住在我国领域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以及在我国登记的外国企业和组织;申请在我国人民法院进行民事诉讼的外国人、无国籍人以及外国的企业和组织。
2.对事的效力
民事诉讼法对事的效力,是指人民法院审理哪些案件应当适用民事诉讼法的规定。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和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人民法院适用民事诉讼法审理的案件包括以下几类:第一,由民法调整的平等权利主体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发生纠纷而引起的案件;第二,由婚姻法调整的平等权利主体之间因婚姻家庭关系发生纠纷而引起的案件;第三,由经济法调整的平等权利主体之间因经济关系发生纠纷而引起的案件;第四,由劳动法调整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因劳动关系发生纠纷而引起的案件;第五,由其他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发生争议,法律明确规定依照民事诉讼程序审理的案件;第六,由海商法调整的海上运输关系和船舶关系发生纠纷而引起的海事案件;第七,适用民事诉讼法中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和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审理的几类非民事权益争议案件。
3.空间效力
民事诉讼法的空间效力(也叫对地的效力),是指适用民事诉讼法的地域范围。
4.时间效力
民事诉讼法的时间效力,是指民事诉讼法的有效期间,也即民事诉讼法发生效力和终止效力的时间。
法律的时间效力不溯及既往,这是自罗马法以来一直遵循的一条原则,民事诉讼法也不例外,但民事诉讼法生效前法院已经受理而尚未审结的案件,则应按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审理。
12.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要素有哪些?引起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原因是什么?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要素,是指构成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基本因素。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与
其他法律关系一样,也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要素构成。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是由诉讼上的法律事实引起的。
凡是能够引起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事实,都称为诉讼上的法律事实。
诉讼上的法律事实包括诉讼事件和诉讼行为两类。
(一)诉讼事件
诉讼事件,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诉讼上一定法律后果的客观情况。
它是引起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重要原因。
不同的诉讼事件将引起不同的法律后果。
(二)诉讼行为
诉讼行为,是指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所实施的,能够引起诉讼上一定法律后果的各种活动。
它是引起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主要原因。
诉讼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两种表现形式。
诉讼行为不仅包括合法行为,也包括违法行为。
合法行为,是指实施了民事诉讼法所允许或者所要求实施的行为。
违法行为,则是指实施了民事诉讼法所禁止的行为或者不实施民事诉讼法所要求的行为。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在诉讼中的地位不同,其诉讼行为的性质、作用和特点也有所不同:13.在民事诉讼中,诉讼主体包括哪些范围?它与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民事诉讼权利的享有者和民事诉讼义务的承担者。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一切诉讼参与人。
根据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参加诉讼的目的、作用、诉讼地位、诉讼权利和义务的不同,可以把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分为以下五类: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当事人、诉讼代理人、其他诉讼参与人。
在我国民事诉讼理论中,还有一个与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即民事诉讼主体(简称诉讼主体)。
诉讼主体不是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简称,而是指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中能够直接对诉讼程序的发生、发展和终结产生影响者。
是诉讼主体者,一定是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如当事人既是诉讼主体,又是诉讼法律关系主体;而是诉讼法律关系主体者,不一定是诉讼主体,诉讼主体只包括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当事人。
14.你对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与诉讼标的之间的关系有何见解?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之间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它通常包括案件事实和当事人之间争议的民事实体法律关系。
在这里应当将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与诉讼标的区别开。
诉讼标的,是指当事人之间发生争议的,请求法院裁判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它是诉的一个要素。
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则是指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之间诉讼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它既包括需要查明的案件事实,又包括当事人之间争议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
可见,诉讼标的只是诉讼法律关系客体内容的一部分,绝不能将它们划等号,两者的属性和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均有差异。
15.研究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有何理论和实践意义?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问题是民事诉讼法学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同时也与民事诉讼实践有密切联系。
因此,研究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有助于正确理解和掌握民事诉讼法律规范的精神实质。
有助于人民法院尊重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依法行使审判权,正确履行职责。
有助于引导诉讼参与人正确行使诉讼权利和自觉履行诉讼义务。
第二章复习思考题
1.简述诉权学说的历史发展。
(一)传统的诉权理论
诉权的概念来源于罗马法。
近代资产阶级对诉权理论作深入研究并有较大贡献的是德国。
德国在十九世纪曾先后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诉权学说:一是“私法”诉权说(也称实体诉权说),二是抽象诉权说(也称“公法”诉权说),三是具体诉权说(也称权利保护请求权说、实质的诉权说、具体的公权说)。
抽象诉权说和具体诉权说均属于公法诉权说的范畴。
(二)诉权学说发展的新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以后,诉权学说的研究出现了以下几个新的发展趋势:
1.诉权的宪法化。
2.诉权规定和保障的国际化。
3.诉权否定说。
(三)我国诉权理论研究的现状
目前,二元诉权说是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界的通说。
近年来一些学者试图彻底摆脱前苏联二元诉权理论对我国诉权理论的束缚和影响,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诉权理论体系,一元诉权说(也称单一诉权说)便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来的。
近来也有学者发展出了新诉权理论。
2.如何加强对诉权的保护?
诉权的充分行使和满足,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一是现行法律对当事人行使诉权的具体规定;二是法院履行职责,保护当事人行使诉权的程度;三是纠纷当事人对诉权重要性的认识程度。
要防止诉权滥用,诉权行使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
3.怎样理解诉权的实质、基本特征和诉权与诉讼权利的关系?
诉权的实质是司法保护请求权,即它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当其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他人发生争议时,请求法院用判决的方式予以保护的一种权利。
诉权作为一种特殊的权利与其他权利相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它的行使须以民事诉讼法和民事实体法为依据。
2.它为纠纷当事人平等享有。
3.它的行使贯穿于诉讼的全过程。
4.它的内容包括进行诉讼的权利和满足诉讼请求的权利。
诉权与诉讼权利的区别,一是法律依据不同;二是享有的主体不同;三是产生的时间不同;四是行使的阶段不同;
诉权与诉讼权利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诉权是诉讼权利的基础,诉权决定诉讼权利;二是诉讼权利由诉权派生,以诉权为核心,是诉权在各个不同诉讼阶段的不同表现形态。
4.谈谈将诉权区分为程序意义上的诉权与实体意义上的诉权有何实际意义。
研究诉权的二重性,对审判实践具有两个方面的指导意义:一是可以使当事人明确不同诉讼阶段的不同任务,正确行使程序意义上的诉权与实体意义上的诉权,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是可以使审判人员在审查当事人的诉权时,以不同的法律为依据和采用不同的确认方式,正确行使审判权。
5.简述取得诉权的条件、丧失诉权的原因和正确行使诉讼的要求。
该条件包括以下三层含义:其一,必须是民事法律关系处于非正常状态;其二,必须是处于非正常状态的民事法律关系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其三,必须是处于非正常状态的民事法律关系可以通过审判方式恢复常态。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导致诉权丧失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对权利的保护超过了诉讼时效;二是法院对争议的民事法律关系已经作出裁判且发生法律效力;三是诉权的享有者死亡或者民事权利能力终止,而没有权利义务的继受者。
正确行使诉权的要求:不滥用诉权,诉权行使是有条件的。
6.怎样理解诉的基本特征及诉与诉权的关系?确立诉的法律制度有什么意义?
诉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它只能向法院提出;第二,它的内容仅限于请求保护民事权益;第三,它的主体包括当事人各方;第四,它以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发生争议为提起原因。
诉与诉权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两者的区别主要为:首先,诉是一种请求,而诉权则是一种权利或者权能。
其次,诉处于动态,而诉权则处于静态。
第三,诉是具体的,而诉权则是抽象的。
两者的联系主要为:首先,诉权是诉存在的基础,诉是诉权的表现形式和行使诉权的起点;其次,诉权的双重含义决定诉的双重含义。
确立诉的法律制度的意义:
1.它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供了司法保护的手段。
2.它为法院行使审判权,处理民事案件提供了根据。
诉作为当事人请求司法保护的一种意思表示,为法院行使审判权,处理民事案件提供了根据。
7.诉的构成要素包括哪些?明确诉的构成要素有什么作用?
二要素说:诉的标的,诉的理由
三要素说:素的标的,素的理由,当事人
四要素说:诉的标的,素的理由,当事人,诉讼请求
意义:研究诉的要素,对于审判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便于法院准确收案,防止原告重复起诉;其次,便于法院正确确定案件的审理范围和处理方式,有效地组织审判活动;第三,便于被告有针对性地进行答辩。
;
8.简述三种诉各自的特点、分类、提起条件及相互联系。
三种诉:确认之诉,给付之诉,变更之诉
确认之诉:特点——第一,一方当事人提出的目的是要求法院明确某一民事争议的法律关系存在与否;第二,法院审理后的裁决不具有执行性。
分类:肯定确认之诉,否定确认之诉。
给付之诉:特点——第一,提起目的是要求法院判令对方履行一定民事义务;第二,执行性。
分类:现在给付之诉,将来给付之诉
变更之诉:特点——第一,当事人之间的某一民事法律关系的存在无争议;第二——判决生效前,原法律关系仍然存在。
分类:实体法上的变更之诉,程序法上的变更之诉。
给付之诉与确认之诉也有一定的联系。
首先,这两种诉可以在同一案件中并存;其次,法院对确认之诉作出的肯定判决,对将来可能提起的与此有联系的给付之诉具有预决性。
变更之诉与给付之诉存在一定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两种诉常常并存于同一个案件之中。
在
这种情况下,法院应将两诉合并审理,并一同作出判决。
9.诉的变化包括哪几种情况?如何正确处理各种诉的变化。
诉的合并与分离。
诉的合并一般应当在第一审程序中解决。
诉的合并只是程序上的合并审理,各个诉的独立性并不因此而丧失,法院仍须就各个诉分别审查后作出判决。
诉讼请求的放弃、变更和增加。
当事人放弃诉讼请求是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的体现,只要不损害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不违背法律的规定,应当准许。
诉讼请求的变更,法院应允许。
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必须在法院受理案件后,尚未作出判决之前提出。
诉讼请求的增加应符合两个条件:一是须在法院受理案件后,尚未作出判决之前提出;二是增加的诉讼请求须与原诉有联系。
对于符合上述条件而增加的诉讼请求,法院应当将其与原诉讼请求合并审理。
10.简述反诉的特征、提起反诉的条件、反诉与反驳的区别以及对反诉的审理和裁判。
反诉四个基本特征:第一,当事人的特定性;第二,诉讼请求的独立性和关联性;第三,诉讼目的的对抗性;第四,诉讼时间的限制性。
反诉的要件应包括以下五个:1.反诉只能在本诉进行中提起;2.反诉只能向受理本诉的法院提起且不属于其他法院专属管辖;3.反诉请求与本诉请求能够适用同一种诉讼程序合并审理;4.反诉与本诉要有牵连关系;5.被告提起之反诉未被法律所禁止。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反诉与反驳均是被告享有的一项诉讼权利,是被告用以对抗原告、维护自己民事权益的一种方法。
通常认为,反驳是指当事人一方提出事实和理由来反对另一方当事人的请求和理由,并使其败诉的一种诉讼手段。
反驳分为程序上的反驳和实体上的反驳。
反诉与反驳的主要区别是:其一,享有权利的主体范围不同;其二,目的不同;其三,内容不同;其四,作用不同。
基于法律设立反诉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寻求诉讼经济和避免法院在相关联的问题上作出相互矛盾的判决,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反诉应当与本诉合并审理,并一同作出判决。
被告提起的反诉被法院受理后,如果原告撤回本诉,法院应当对反诉继续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
1.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有什么特征?确立基本原则的依据有哪些?应当怎样正确理解基本原则的地位和作用?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不同于民事诉讼法的一般原则,它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基础性;二是导向性;三是抽象性。
依据:宪法,民事诉讼法,国情,民主和法制
地位和作用:
1.基本原则是民事诉讼法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是民事诉讼法学基本理论的条文化、法律化。
2.基本原则是民事诉讼法中具体条文的统帅,是制定各项程序制度的依据。
3.基本原则具有概括性强、适应性强的特点,可以弥补立法的不足。
2.什么是民事审判工作的基本制度?它与基本原则有何区别?
民事审判的基本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审判民事案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操作规程。
民事审判的基本制度不同于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首先,基本原则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而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