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效应下的农林害虫
- 格式:pdf
- 大小:33.54 KB
- 文档页数:3
简述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气候变暖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而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和影响也备受关注。
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态环境变化
气候变暖导致的生态环境变化可能会影响我国某些地区的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
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降雨增加或减少,可能会影响一些地区病虫害的季节活动或寄生物生长周期,进而影响农作物的种植和发展情况。
同时,空气温度升高等气候因素可能会影响一些农产品的外观、品质和产量等,从而直接影响种植业的发展。
二、病虫害种类和区域分布变化
气候变暖还可能导致病虫害种类和分布区域的变化。
由于气候变暖,一些高纬度地区现在也成为了病虫害的栖息地。
同时,气候变暖也使得土地潮湿度增加,湿地区域也容易吸引病虫害。
因此,相应地,一些病虫害的栖息地也在变化,例如西部地区白粉虱、南部地区玉米螟、稻飞虱、旱莲花等农作物病虫害已开始进入北部地区。
三、农作物质量和产量下降
由于气候变暖,夏天的气温极端,导致许多农作物很难承受夏季的高温,导致病虫害的发生率增加。
例如,高温可以加速蝗虫的繁殖,增加玉米、小麦等农作物被蝗虫食品的风险。
同样,早春温度过高可能会引发杏仁枯萎等病害,这些病害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给农民和农业带来损失。
总之,气候变暖是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应对气候变暖和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复杂性挑战,需要归纳总结当前的政策、措施和经验,制定可持续、可行的政策和措施,实现气候变暖和农作物病虫害的双管齐下管理。
温室蔬菜病虫害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温室蔬菜是在温室环境下种植的蔬菜,相对于露地种植,温室蔬菜具有较高的产量和品质。
温室环境的封闭和相对高湿的气候条件,给温室蔬菜的病虫害防治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针对温室蔬菜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和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温室蔬菜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病虫害种类多样化:温室环境相对封闭,在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这为多种病原菌和虫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温室蔬菜常见的病虫害有霉菌病、立枯病、炭疽病、叶霉病等病害,以及白粉虱、蚜虫、红蜘蛛等虫害。
2. 病虫害发生早、发生严重:由于温室环境的相对稳定和封闭性,温室蔬菜病虫害的发生往往较早,且很容易在温室内迅速蔓延。
一旦发生,病虫害的危害程度也往往较大,容易造成严重的损失。
3. 病虫害传播途径复杂:温室蔬菜病虫害的传播途径多样,既有空气传播,又有土壤传播,还有种子传播等。
温室内空间狭小,植株之间距离较近,这为病虫害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1. 做好温室的消毒工作:在种植新一轮温室蔬菜之前,要对温室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
可以运用石灰和热水进行喷洒,或者使用消毒剂进行喷雾,以杀死存在于温室中的病菌和虫卵,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 选择抗病虫害品种:在温室蔬菜的品种选择上,要优先选择一些具有抗病虫害能力的品种,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降低防治的难度和成本。
3. 合理种植密度和间距:温室内空间有限,植株之间距离较近,这容易导致病虫害的迅速传播。
在温室蔬菜的种植中要注意合理的种植密度和间距,避免植株之间过于密集,以减少病虫害传播的机会。
4. 加强温室通风和排水:温室内空气湿度较高,这是病菌和虫卵繁殖的有利条件。
通过加强温室的通风和排水,可以有效降低空气湿度,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5. 定期监测和早期防治:定期巡视和监测温室蔬菜的病虫害情况,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初期症状,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可以采用黄板、粘虫纸等监测工具进行病虫害的监测,也可以运用有机农药等防治措施进行早期防治。
棚室蔬菜常见虫害的发生危害与防治措施棚室蔬菜是指在温室、大棚或室内种植的蔬菜,其主要特点是受到温度、光照和湿度等环境因素的控制,能够在非常规的季节内生长和收获。
由于环境比较封闭和潮湿,这些蔬菜更容易受到虫害的侵扰。
下面我们将就棚室蔬菜常见虫害的发生危害与防治措施进行探讨。
一、常见虫害1. 白粉虱白粉虱是棚室蔬菜中的常见害虫,尤其是在温室环境中更容易发生。
虫体呈黄色,若蔬菜叶片受其侵害,则会出现黄化、萎缩和卷曲等现象。
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导致叶片掉落和生长受阻。
2. 蚜虫蚜虫是另一种常见的害虫,它主要危害蔬菜的嫩叶和新梢。
虫体呈绿色、黑色或红色,喜欢吮吸植物汁液,导致受害部位发生黄化、卷曲和脓疮等现象。
3. 蓟马蓟马主要危害蔬菜的嫩叶、嫩芽和嫩果,造成受害部位叶片变黄、卷曲,同时还会留下很多小的褐色斑点。
大量蓟马的危害会直接导致叶片干枯、芽蕾畸形。
二、虫害发生危害1. 影响产量和品质虫害会导致蔬菜叶片变黄、萎缩、卷曲,甚至脱落,严重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从而降低养分的积累和产量的形成。
被害的蔬菜品质也会受损,无法达到市场需要的标准。
2. 传播病害一些害虫在造成植株直接伤害的还可能携带一些病原菌,进一步传播病害,加重蔬菜的发病情况。
这样不仅会对当年的产量造成影响,还会给后续种植带来隐患。
3. 增加防治成本一旦发生虫害,就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包括购买杀虫剂、进行喷雾等。
这些都会增加生产成本,对农民的经济收益造成不利影响。
三、防治措施1. 机械防治在蔬菜大棚内设置黄色粘虫板,诱捕成虫,起到减轻虫害压力的作用。
同时在大棚入口处设置防虫网,阻止害虫的入侵。
定期清理大棚内的杂草和残茬,减少害虫的藏身之地。
2. 生物防治可利用天敌昆虫去捕食害虫,比如利用瓢虫、蚜虫天敌等进行放虫。
还可以利用一些微生物制剂,比如苏云金杆菌、绿僵菌等,对害虫进行生物防治。
3. 化学防治如果虫害已经较为严重,可以采用杀虫剂进行防治。
简述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作物病虫害发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气候变暖导致气温升高、降水变化和气候极端事件增加,这些因素都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病虫害的发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气候变暖导致了温度升高,这对农作物的病虫害有着直接的影响。
高温能够提高病虫害的发生速度和繁殖速度,加快病原体和害虫的生命周期,使它们更容易侵袭和感染农作物。
一些病菌在高温下繁殖速度加快,使得农作物更易受到病害的侵袭;而一些害虫在高温下的食性和繁殖习性也发生了变化,增加了对农作物的危害。
降水变化也是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影响的重要因素。
气候变暖导致降水分布和降雨量发生变化,这可能导致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变差,从而增加了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的风险。
降雨量的不均匀分布可能导致土壤湿度过高或过低,从而增加了一些土传病害的发生;而干旱和缺水可能导致农作物的抵抗力下降,使其更易受到病害的攻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作者:朱翠华 刘虹 来源:《农业与技术》2015年第06期
摘 要:近些年来,全球资源消耗和CO2及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量快速增加,温室效应加剧使全球气候变暖,农作物害虫的生长、繁殖、越冬、迁飞等生态学特征均将受到一定影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形势严峻。
关键词:气候变暖;农作物;病虫害;影响;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1 文献标识码:A 1 气候变暖对粘虫繁殖代数的影响 温度是引起粘虫繁殖代数多少的主要因素。粘虫完成1个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9.6℃左右,需要有效积温685℃·d。当冬季温度处于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以上时,粘虫能周年发育繁殖;冬季温度处于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左右时,则发育缓慢,并以幼虫或蛹越冬;当温度低于生存限度时,则任何虫态均不能越冬。1月0℃等温线以北地区,即低于0℃天数超过30d以上地区,粘虫不能越冬。常年粘虫越冬北界位于N33°附近,即1月0℃等温线以南地区,方可越冬。气候变暖后,在温度升高2.69℃的气候情景下,粘虫越冬北界将由N33°地区向北移到N36°一带,相当于当前1月-2℃等温线沿线。越冬北界东端向北推移的幅度较大,西端变动不大。
2 气候变暖对害虫迁飞的影响 据测算,气候变暖的幅度将随纬度增加,这将导致南北温差减小,夏季风加强,秋季,副热带高压减弱东撤的速度将相对缓慢。在这种环流影响下,粘虫、稻飞虱等迁飞性害虫,春季向北迁出的时间将会提前,向北迁入的范围更广。在温度升高2.69℃气候情景下,粘虫春季在2月中下旬~3月出现迁飞始盛期。热量条件增加,麦稻2熟区的北界将北移,为粘虫等害虫提供了丰富食料。为此,粘虫春季向北迁入的地区将由当前的N33 ~36 扩展至N34 ~39 之间。秋季冷空气出现迟,田间食料丰盛,造成粘虫向南回迁的时间推迟到9~10月上旬左右。不仅如此,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暖,在大气环流改变之后,粘虫等迁飞性害虫春秋往返迁飞的路径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为许多迁飞性害虫的迁飞路径与大气低层气流的运行方向一致,从而使害虫集中危害的地区分布相应地也会发生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了温度、降水、湿度等环境条件的改变,进而给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传播带来了种种挑战。
本文将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具体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首先,气候变暖使得某些农业地区的温度超过了传统农作物的生长适宜区域,使得病虫害种群得以在此地增加。
例如,一些常见的害虫如蚜虫、棉铃虫等在温暖地区会呈现爆发性增长的趋势,从而对作物产量造成不利影响。
此外,气候变暖还可能导致病原体的扩散,如一些病毒、真菌等病原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更易传播,从而增加了农作物病害的发生率。
其次,降水变化也是导致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气候变化引起的降水不均衡使得一些地区出现了干旱或洪涝等灾害,这些灾害往往导致农作物的抗病能力下降,从而更易受到病虫害的侵扰。
例如,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作物的水分供应不足,会导致作物受到螨虫、粉虱等害虫的大量侵袭。
而在洪涝的环境下,农作物易受真菌病害的侵害,如稻瘟病、白粉病等。
此外,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也给农作物病虫害带来了新的问题。
过去较冷的地区,温度上升后,可能会引起一些新的病虫害的传播。
例如,原本无法在寒冷地区生存的某些害虫或病原体,由于气温升高而有可能迁移到这些地区,给当地农作物带来风险。
此外,由于湿度的变化,一些病菌或寄生虫的繁殖季节可能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农作物病害的季节分布发生变化。
针对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应对策略:首先,加强农作物品种筛选和适应性培育。
通过选择适应气候变化的品种,可以增强农作物的抗病虫能力,减少病害发生的风险。
其次,加强农业管理措施。
农民可以采取合理的旋作制度,合理调整作物轮作,减少病害的累积。
此外,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科学施肥、合理灌溉等也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第三,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
建立完善的病虫害监测网络,及时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趋势,为农民提供预警和防控指导。
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随着地球不断变暖和自然气候模式的扰动,农业领域面临着不同寻常的挑战。
其中之一是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分析其原因以及可能的对策。
一、温度变化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气候变暖导致气温升高,这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病虫害的传播都有重要的影响。
高温可以提供更适宜的环境条件,使得某些病原菌和害虫能够迅速繁殖并扩散。
同时,温度升高也会加速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使其更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例如,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霜霉病等真菌病害会更容易发生和传播。
二、降水变化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随着气候变化,降水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包括降水量、分布和季节性。
降水对农作物的病虫害有着重要的影响。
降水过多或不足都会对种植作物的生长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导致病虫害的增加。
例如,降水过多容易导致病原菌在土壤中扩散,从而引发根部病害;而降水不足则会导致农作物的营养不良,使其更易受到虫害的侵害。
三、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随着气候变化,极端气候事件如暴雨、干旱、冰雹等出现的频率和强度也在增加。
这些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病虫害的爆发。
例如,冰雹天气可以破坏作物的叶面结构,使得病菌更容易入侵;干旱天气会削弱作物的抵抗力,让害虫有更多机会攻击作物。
四、对策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措施面对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农业界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
首先,农民应根据气候变化的趋势调整种植结构和品种选择,选择适应新的气候环境的作物品种。
其次,应关注病虫害的预防与控制,加强农作物的监测和早期防治。
同时,推广有机农业和生物农药的使用,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另外,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提高灌溉技术的效率,减少水分浪费。
最后,加强农业技术的研发,提高作物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虫害能力。
综上所述,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非常显著。
气候变化对农业虫害分布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进一步发展,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
农业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受到气候变化的深刻影响,特别是对农业虫害的分布。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对农业虫害分布的影响,并对其可能带来的农业发展挑战进行分析。
一、温度变化对虫害分布的影响气候变暖导致地球平均温度上升,为农业虫害的繁殖提供了更加适宜的生存环境。
许多农业虫害对温度敏感,其发育阶段和繁殖率受温度控制。
例如,蚜虫、螟虫等农作物害虫在高温条件下,其发育速度更快,繁殖能力也更强。
温度上升还会导致一些本地虫害扩散到原本低温地区,对当地农作物造成威胁。
二、降水变化对虫害分布的影响气候变化造成的降水模式和降水量变化也会影响农业虫害的分布。
降水不充足或过量都可能对虫害的生物周期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长期干旱会减少一些虫害生物的繁殖机会,减少其对农作物的危害;而持续暴雨则可能破坏虫害的生境,减少虫害种群数量。
然而,极端降水事件可能会导致虫害大规模扩散,使农作物防治工作更加困难。
三、季节变化对虫害分布的影响气候变化引起的季节变化也会对农业虫害的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季节的变化,虫害的生命史和生物循环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例如,气候变暖导致春季来临更早,从而使得一些农作物害虫的孵化和繁殖提前。
此外,随着季节交替的变化,一些挥发性害虫和候鸟害虫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迁徙也会影响到虫害的分布。
四、生态系统平衡被打破气候变化对农业虫害分布的影响还会导致生态系统平衡被打破。
气候变化不仅影响农作物害虫的种群密度和分布,同时也影响害虫的天敌和寄生虫的生存条件。
一些对农作物害虫有控制作用的昆虫和鸟类可能会因为环境变化而减少或消失,从而失去了对农作物害虫的控制。
这将使农业虫害的防治工作变得更加困难和昂贵。
总结起来,气候变化对农业虫害分布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温度变化、降水变化、季节变化以及生态系统平衡受损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农作物害虫的数量、分布和发展周期的变化。
温室效应下的农林害虫
范青海
(福建农业大学植保系,福州350002)
摘要 本文论述了温室效应与农林害虫的关系。温室效应对害虫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直接影响,另
一方面是通过作用于植物种群、天敌种群和人类的耕作来间接影响,其结果将造成昆虫群落演替、分布区改
变,以及害虫世代、越冬、繁殖、发育等一系列变化。文中根据这一农林业生产上面临的新问题,对害虫综合控
制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温室效应,农林害虫
温室效应是现代工业革命的产物,在将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会对农林生产起到重要影响。
工业革命以来,机器化生产不断发展,石油、煤炭等燃料不断开掘、使用,大量工业及生活废气
被直接排放到大气,严重破坏了大气的自然面貌;同时,随着人类生存能力的提高,人口急剧膨
胀,社会活动频繁,地球资源过渡开发,生存环境被进一步恶化。近100年来,全球气候明显呈
变暖趋势,其主要原因就是大气中各种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章基嘉,1995;屠其璞等
,1996);
90年代以来由温室气体所产生的气候强迫已比1990年以前增加了一个数量级(石广玉等,
1992
)
。
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水汽、臭氧、甲烷、氧化亚氮以及自然大气中原本没有的氯氟烃
化合物。在大气中,这些气体能吸收地球表面发射的红外辐射,并将辐射向外发射,大部分能量
又回到地面和低层大气,使地球温度升高,这种现象就是温室效应。据观测资料分析
,1854-
1990年间地球表面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3-0.6℃。从现在的温室气体增长速度来看,
下世纪
每10年将增温0.2-0.3℃,预计到2030年地球年平均气温将升高1-1.5℃。
1
温室效应对气候的影响
1.1
全球气候变化特点
气候大陆性将减弱(王勋等译,1991)。在时间上,低温季节气温升高幅度大于高温季节
;
夜晚气温升高幅度大于白天
(
KuklaG&TRKarl
,1993)。在地域上,
高纬度地区变暖幅度大
于低纬度地区;高海拔地区变暖幅度大于低海拔地区。
冰冻土层界限北移,冰山冰帽熔化,海平面上升,预计到2030年,全球海平面将上升
8-
29cm。蒸发量和降水量都将加大,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夏季土壤湿度下降(郑斯中等1989
)
。
1.2
我国气候变化特点
从温度变化情况看,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变暖,西北东部一些地区变冷,西南和长江中下
游地区略变冷,华南地区略变暖。从湿度看,整体上我国多数地区气候将变干,西北东部一些地
区变湿(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1990;屠期璞等,1996)。
总体上,90年代北方变暖幅度加大。下世纪升温,祁连山、天山小冰川消失,亚热带北界将
移到黄河以北(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1990)。
华东昆虫学报
8(1):99-102,1999
EntomologicalJournalofEastChina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2
对农林害虫的影响
温室效应对害虫的影响有两个方面: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图1),即直接作用于害虫种群
而产生的影响和通过作用于植物种群、害虫天敌和人类的耕作而对害虫种群产生的影响。其结
果将引起昆虫群落演替、分布区改变,以及害虫世代、越冬、繁殖、发育、寿命等一系列变化。
图1 害虫种群影响因子
(实线:示直接影响;虚线:示间接影响)
2.1
群落演替
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强,原有的群
落平衡将逐渐发生变化,稳定性被打
破,并朝着建立新平衡的方向发展。
植物群落的改变是最关键的变化。农
林植物群落改变,昆虫群落组成也将
随之发生适应性变化,原来的优势种
群将可能被其他种群所取代,建立新
的食物网。这个动荡的时期,对采取
r
对策的害虫更为有利,预测个体小、
世代历期短、年世代多、繁殖力高、寿
命短、种群数量大、死亡率高的害虫
将会成为重要害虫。
2.2
分布区改变
温室效应之下,一些由于温度限
制而局限在一定范围的害虫,分布区
将发生变化。其中,主要的变化是那
些由于低温限制,分布于南方、低海拔温暖地区的昆虫,其分布区将向北、向高海拔地带延伸。
同时,在食物上,一些农林植物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种植将成为现实,为害虫分布区变化提供
了物质保障。
在沿海地区,由于海平面的上升,一些种植地将被淹没,地下水的含盐量也将上升,植被分
布区只能向陆地退缩。沿海昆虫的分布区也将向内陆退缩。
2.3
世代、越冬、繁殖、发育等变化
2.3.1直接影响 温室效应加强,气候变暖,
农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代谢速度加快。害
虫的生物学特性将发生以下变化(表1)。
年有效积温增加,适合害虫发育的时期延长,个体发育历期缩短,世代数势必增加。以粘虫
为例,若我国年平均温度增加1.5℃,积温增值685度・日线将位于32-33°N,则在皖南、鄂大
部、沪、浙、云、贵、川、湘、赣、闽、粤、桂、海南等省、市、区,粘虫全年均可多繁殖1代(《气候变化
对农业影响及其对策》课题组,1993)。另据王勤英等(1996)预测,气候变暖将会导致棉铃虫发
育速度加快,存活率和繁殖力提高;在全国四大棉区棉铃虫年发生世代数将普遍增加1代。
・001・
华东昆虫学报第8卷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表1 温室效应下农林害虫生物学特性变化趋势
特性变化特性变化
世代数增加发育速度加快
越冬越冬线北移、地区扩大发育历期缩短
迁飞地区扩大、北迁时期提前繁殖力增强
冬季温度升高幅度高于夏季,害虫越冬界将向北移,适合越冬的地区将扩大。例如:褐飞虱
和白背飞虱的常年安全越冬北界在22°N附近,若年平均温度增加1.5℃,则越冬北界将移至
23-25
°
N
(《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及其对策》课题组,1993)
。越冬界北移的直接后果是年虫口
基数增大,这将有利于那些以冬季低温为主要抑制因素的害虫,其越冬死亡率就会降低,来年
的虫口基数就大。
高纬度地区变暖幅度大于低纬度地区,南北温差减小,我国夏季风加强,迁飞性害虫春季
北迁时间将提前,秋季南归时间将推迟。
在气温变暖的趋势下,对害虫有重要影响的因子中值得注意的是湿度,湿度在一定程度上
将成为害虫消长的主要调控因子。
2.3.2
间接影响 温室效应还可以通过对植物、天敌和人类的影响而对害虫造成间接影响。
植物: 温度提高以及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植物生长发育加快,补偿能力增强,为害虫
提供了更丰富的食物。植物种群的改变,也将影响害虫的种类与分布。
天敌: 温室效应加强,天敌也跟随害虫得到增殖,但由于害虫的增殖速度高于天敌,若外
界干扰频繁、干扰强度加大,则对天敌不利,而对害虫相对有利。
人类: 随着气候等条件的变化,人类耕作管理措施也将进行调整,其中种植品种的改变
对害虫有重要的影响。人类为了获取最大的生产效益,不得不调节种植管理措施,而每一项调
整都可能对害虫的种群产生影响。
3
大气变化的复杂性
气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温室效应加强并不意味着地球气温必定升高,影响气温变化的还
有其他一些已知和未知的因素,如:太阳辐射、冰与海洋耦合、空气与下垫面的热交换、海洋环
流、降水、蒸发、地势、火山活动、生物活动等。尽管气候变暖已呈定势,但仍有波动。根据国家
科学技术委员会(1990)从近900多年树龄的祁连山圆柏年轮指数序列,预测2050年寒暖变化
趋势看,1970-2000年偏暖,2000-2030年偏冷,2040年起又将进入偏暖时期。
4
对策
温室效应对害虫的影响有正反两个方面,只有正确认识,才能趋利避害,当前急需开展的
工作有:害虫分布区和发生趋势监测、防治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
加强农林生产上主要害虫发生区、消长动态监测,特别要注意国外新传人的危险性害虫的
动向。在众多工作中要重点做好越冬虫口基数调查、迁飞性害虫的迁飞范围调查。
增强农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减少农林生态系统的人为干扰。
当然,害虫加重势必会引起农药使用增加,开发新药剂就成了解决燃眉之急的主要办法
,
而我国在农药研究上十分薄弱,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进行农药研制,也是我们下阶段的工作
重点之一。
・101・
第1期 范青海:温室效应下的农林害虫
© 1994-200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