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罪推定原则
- 格式:pptx
- 大小:113.62 KB
- 文档页数:16
刑事案件中的无罪推定与疑罪从无原则在刑事诉讼中,无罪推定和疑罪从无是两个相互关联却又有所不同的法律原则。
无罪推定原则认定了在缺乏证据证明罪行之前,被告人应被认定为无罪;而疑罪从无原则则强调了在始终不能确定罪刑事案件中,法律上应当对犯罪嫌疑人保持怀疑的立场。
本文将着重探讨刑事案件中的无罪推定和疑罪从无原则的内涵及意义。
无罪推定是现代法治社会对刑事诉讼制度的一项重要保护措施。
它具有很强的人权保护意义,即“无罪即推定”,也就是说在刑事案件中,当法庭无法确凿证明被告人有罪时,应将其当作无罪对待。
无罪推定的实质是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刑法正义的实现,并避免了司法机关滥用权力的可能。
无罪推定原则不仅仅意味着案件中对被告人负有证明责任的原则,还体现为公正审判的基本要求。
无罪推定使得在刑事案件中,被告人无需主动提供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无罪,而是由控方来承担这一责任。
这就要求审判机关在面对指控时,必须充分审查和证实控方的指控,确保有充分的证据来证明被告人的罪行。
如果控方无法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被告人的有罪事实,那么根据无罪推定原则,判决应当是无罪的。
与无罪推定原则相对应的是疑罪从无原则。
疑罪从无原则强调了对犯罪嫌疑人的怀疑立场。
它的实质是在缺乏充分证据的情况下,法律上应当保持对犯罪嫌疑人的怀疑,以防止可能的冤错案件的发生。
疑罪从无体现了司法机关对证明被告人罪行的严谨态度,而非对被告人的有罪做出肯定性的判断。
疑罪从无原则的存在体现了刑事诉讼中对被告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在刑事案件审判过程中,法庭不应偏向于控方或被告方,而是应以独立公正的立场来分析证据并作出判断。
即便有些证据支持了被告人的有罪,但如果法庭在证据链条中发现漏洞或推理不严谨的地方,那么法庭在裁决时应更加谨慎,以保证疑罪从无原则的贯彻和刑事案件审判的公正性。
无罪推定和疑罪从无原则的双重保护机制是刑事案件中合法权益的有力保证。
无罪推定确保了涉及个人自由和权益的关键时刻,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不激进地剥夺个人的自由;而疑罪从无原则则强调在缺乏充分证据时,不能随意认定被告人的罪行。
浅析无罪推定原则1、无罪推定原则的概述1.1无罪推定原则的含义无罪推定,是指任何人在法院没有以确实、充分的证据证实和判决其有罪之前,不得认为其有罪或推定其无罪。
其主要强调了三层意思:对任何人有罪的宣告只能由法院决定,其他任何机关和组织都无权决定。
强调证据裁判主义精神,法院应当有证据证明被告人有罪,不能推定或假设。
在判决生效之前,被告人是无罪的,不能因为其被逮捕、被起诉、被审判而认为其有罪①。
因此,无罪推定原则又被称为有利于被告的原则。
1.2无罪推定的起源在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使自己的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继承和发展了人类历史上的民主传统,首次把无罪推定明确地载入《人权宣言》这个宪法性文件,并使之成为适用于社会全体公民的普遍准则②。
其后,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加拿大、意大利等)、发展中国家(如埃及、阿尔及利亚、菲律宾等)、社会主义国家(如南斯拉夫等),也都在自己的宪法中明确肯定了无罪推定原则。
无罪推定原则,顾名思义是针对封建社会的“有罪推定”原则提出来的。
一般表述为:被告人在未经法院依法确定有罪之前,应推定为无罪的人。
最早由意大利法学家贝卡利亚在1764年出版的《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提出这一思想主张,在尚未决定被告人确实违反他应遵守的条件之前,社会就不得不对他加以保护③。
毋庸置疑,无罪推定较之封建专制下的有罪推定和通过刑讯拷问迫使受讯人自证其罪,无疑是刑事诉讼的一项彻底变革,是人类法制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巨大进步。
2、无罪推定的规则2.1“疑罪从无”规则“疑罪”,是指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证据不足,即:既不能证明被告人有罪又不能证明被告人无罪的两难情况。
我国新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可以做出不起诉的决定” ,第一百六十二条第三款规定:“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做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无罪推定原则是指“未经审判证明有罪确定前,推定被控告者无罪”。
对此无非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无罪推定是由证据定罪原则派生出来的,是对信疑参半、真伪莫辨的案件作出有利于嫌疑人的判决,推定他无罪。
将无罪推定规定为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对防止冤假错案,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种观点:明明是有罪的,却推定为无罪,是对刑事罪犯的庇护,是立场问题,不利于打击犯罪,不利于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要不得的。
第三种观点:既不要无罪推定,也不要有罪推定,而是要实事求是。
结果:1996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二条二款规定:“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个人支持第一种观点:1 对每一个公民来说,国家的司法权力比暴力犯罪更可怕,一个人如果被暴力犯罪侵害,还可以有多种国家公力救济,但是如果被披着合法外衣的司法暴力侵犯,还能有多少途径来保护自己?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在时刻担心自己被司法侵犯,拿这个社会可就好玩了。
2 相信每个社会成员都是诚实善良的,这不仅是“无罪推定”的要求,更是一个和谐社会的必然,这种一直是巧合吗?就算是,那我们有何乐而不为呢。
3 第二种担心“明明是有罪的,却推定为无罪,是对刑事罪犯的庇护”。
这很可笑,在未经法院裁决前就能肯定每个人都是有罪的,那岂不随便抓一个人就能判刑了吗?太可怕了我支持"无罪推定":在法院没有判决其有罪之前,对任何人都应推定其为无罪.我认为第三种观点有些含糊其词,它实际上并没有指明其基本立场.不论你做哪项工作,要做好,就应坚持实事求是,除非你是坚持唯心主义.但具体到公安司法工作人员来讲,在坚持实事求是情况下,我们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定要么认为符合侦查起诉条件或是判定其有罪,要么是认为不符合立案侦查起诉条件或是判定其无罪.我们只有这两种选择.我们的基本立场就是在其中做出公正的选择.试想,如果我们在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一人杀了人的情况下,实际上他确实杀了人,在"无罪推定"和"有罪推定"都被屏弃的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处理呢?如何做到实事求是呢?我们可以补充侦查,可是侦查完后我们依然毫无所获,我们怎么办?继续羁押?还是无条件放人?如果我们坚持实事求是,那就是继续羁押犯罪嫌疑人.因为他确实杀了人,犯了罪,可是法律上却讲不通,因为你无法证明人是他杀的.你没有足够的证据.在这个时候实际上你所谓坚持的事实,根本不足以让站在公正方的法官采信,你坚持的事实毫无意义.而犯罪嫌疑人确可以告你超期羁押,你或许会傻眼,因为他说的事实有足够的证据支持.他的主张若是得到法院的认同,你就要为你职务上的违法行为承担责任.或许你会发现,你最终如此狼狈事实上是由于你依然在坚持的是"有罪推定".而不是什么所谓的"实事求是"苦果只能自己咽.所以,我们在司法实践中,只能在无罪和有罪中做出理性判断,在"重物证\轻口供,重视对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日益得到普遍认同的今天,"无罪推定"无疑是明智之举.。
浅论无罪推定原则所谓无罪推定,其主要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经法定程序判决有罪之前,应当假定或认定为无罪的人。
尽管世界各国立法和我国法学理论界对无罪推定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其基本含义是一致的。
将无罪推定作为一项原则在宪法或刑事诉讼法等法律中所体现出来的即为无罪推定原则。
无罪推定原则最早渊源于古代罗马法的“有疑,当有利于被告人之利益”的原则,其基本含义是对有疑问的案件,应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判决,即无罪判决。
但是作为一种政治法律思想,最早从理论上提出无罪推定思想的是十八世纪意大利著名的启蒙思想家贝卡利亚,他在1764年所著的《论犯罪与刑罚》中指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
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如果犯罪是不肯定的,就不应折磨一个无辜者,因为在法律看来,他的罪行并没有得到证实”。
1789年法国的《人权宣言》则首次从法律上确定了无罪推定原则,其中第9条规定:“任何人在未经判定有罪之前均应假定其无罪,即使认为非逮捕不可,但为扣留其人身所不需要的各种残酷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此后,无罪推定原则为欧洲大陆各国所纷纷仿效,并逐渐为世界许多国家所承认,并相继写入宪法或刑事诉讼法典中,成为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刑事诉讼法律原则。
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首次在联合国文件中确认无罪推定原则,为在全球范围内贯彻这一原则提供了法律依据。
要是有人问:“有什么根据把未被宣告为犯罪的人都推定为清白的人呢?”可以明确地告诉他:在任何一个国家,上至共和国总统、总理,下至每一个普通百姓,几乎谁都无法用证据证明自己或别人从未有过故意犯罪或过失犯罪的行为。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在法律上推定他们为无罪的公民。
反之,如果只是在拿出证据证明自己无罪时,才允许他们在法律上取得一个无罪公民的资格,有多少人能够经常地、随时随地以充分证据证明自己的清白呢?假如一定要套用实事求是的原则,就只好作出这样的规定:“任何人在未被证实为无罪以前,法律也同样不承认其为无罪公民。
试论无罪推定原则论文提要:当今,无罪推定原则已被不少国家确立为一项宪法性原则,并逐步演变成为现代民主法治社会的理论基石。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及有关法律法规与司法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无罪推定原则,但仍有完善之必要。
现从无罪推定原则的概念、历史渊源与基本内涵的认识、价值与具体规则及此项原则在我国的体现、不足与完善等层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无罪推定原则体现不足措施一、无罪推定原则的概念无罪推定①,是有罪类推的对称,是指任何人在法院没有以确实、充分的证据证明其有罪以前,不得认为其有罪或者应推定其无罪。
无罪推定的核心意义在于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因此无罪推定原则又称有利被告的原则。
在现代社会,无罪推定原则作为一项在国际公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在各国宪法及刑事诉讼法中具有不可动摇的法律地位。
二、无罪推定原则的历史渊源及其基本内涵(一)无罪推定原则的历史渊源在与古罗马与雅典时期,无罪推定已经萌发。
在当时的诉讼中,侦查与起诉的职能独立于司法机关之外。
当需要收集、补充证据时,由当事人自己凭借专职官吏赋予的权限去完成。
在法庭上,原告和被告的地位是平等的。
无罪推定虽然没有明确写在法律文件中,但是,它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运用于司法实践中了。
(二)无罪推定原则的基本内涵②无罪推定原则已经成为现代各国刑事司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和刑事司法的最低限度标准之一,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基本内涵进行分析:1、只有法院才可以做有罪决定的宣告,其他任何机关和组织都没有权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2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这是1996年《刑事诉讼法》新确立的一项基本原则。
该原则吸收了无罪推定原则的合理内核,明确了只有人民法院享有定罪权的法制要求。
从中不难看出该原则包括以下基本含义:(1)、确定被告人有罪的权力由人民法院统一行使,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
定罪权是行使审判权的核心,人民法院作为我国唯一的审判机关,代表国家统一独立行使刑事审判权。
2023-11-05•无罪推定原则概述•无罪推定原则的基本内容•无罪推定原则的实践应用•无罪推定原则的挑战与对策•无罪推定原则的案例分析目•结论与展望录01无罪推定原则概述•无罪推定原则是指,在刑事诉讼中,任何人在未经依法确定有罪以前,应假定其无罪。
这一原则是建立在尊重人权、保护人权的基础之上的,其含义包括被告人享有不受强制自证其罪的权利,控方承担举证证明被告人有罪的义务等。
定义与含义•无罪推定原则是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司法通行的一项原则,体现了程序正义的基本要求,是刑事诉讼中保护被告人权利、确保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
它不仅有利于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也有利于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促进司法公正和社会和谐。
无罪推定原则的重要性•无罪推定原则源于12世纪的意大利,最初是在欧洲反对教会纠问式审判的斗争中产生的。
随着资产阶级民主、法治理论的传播和普及,无罪推定逐渐为世界多数国家的刑事司法所采纳,成为一项普遍性的刑事诉讼原则。
在我国,无罪推定原则的确立经历了较长的历程。
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订后正式确立了无罪推定原则,2012年《刑事诉讼法》的再次修订进一步明确了无罪推定原则的具体内容。
02无罪推定原则的基本内容举证责任分配被告人不承担证明自己无罪的义务01在刑事诉讼中,被告人没有证明自己无罪的义务,这是无罪推定原则的核心内容。
被告人不应被要求提供证据证明自己无罪,也不应因此承担任何举证责任。
控方承担证明被告人有罪的义务02根据无罪推定原则,控方必须承担证明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
如果控方不能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被告人有罪,那么被告人应被视为无罪。
法官和陪审团的角色03在无罪推定原则下,法官和陪审团的主要职责是评估控方提供的证据是否足够,以确定是否有足够的理由判定被告人有罪。
排除合理怀疑在评估证据时,陪审团应使用“排除合理怀疑”的标准。
这意味着陪审团应审查所有证据,并排除任何合理的疑问或合理的怀疑,以确保被告人的无罪是确定的。
论无罪推定原则内容摘要无罪推定原则起源于意大利,最早由意大利著名法学家贝卡尼亚提出。
作为当今世界通行的一项刑事诉讼原则以及现代法治理念,该原则已深入人心,并为各国刑事立法所采用。
该原则是在以否定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有罪为出发点的纠问制刑事诉讼程序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项法律原则,它与刑事程序法定原则一起,构成了现代刑事诉讼制度的基石。
无罪推定原则的核心思想是限制政府动用强制手段威胁个人自由、财产等基本权益,保障个人相对于强大的政府的独立及自治的主体地位。
正因为如此,世界上许多国家,无论社会制度如何,无论是其诉讼制度如何,都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了这一原则。
我国对无罪推定原则曾经长期持批判态度, 1996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部分地移植了这一原则的合理内核,虽然没有完全肯定无罪推定原则,但却标志着我国在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构建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将会不断改革,逐渐与国际接轨。
因此,我们应本着完善刑事诉讼制度与推动民主法制进步的宗旨,真正确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无罪推定原则。
关键词:无罪推定原则 人权 疑罪从无 沉默权 举证责任目录一、无罪推定原则概述 (1)(一)无罪推定的内涵 (1)(二)无罪推定原则的历史渊源 (1)(三)无罪推定原则的价值分析 (2)二、我国刑事诉讼法对无罪推定原则的吸收现状 (2)(一)现行《刑事诉讼法》第12条的规定包含着无罪推定原则的一些精神 (3)(二)现行刑事诉讼法规定应当由控诉方承担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的责任,符合无罪推定原则的要求 (3)(三)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基本上贯彻了“疑罪从无”原则 (4)(四)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4)三、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进一步完善 (4)(一)确立有限的沉默权制度 (5)(二)进一步强化律师在侦查阶段的介入,同时在立法上确立非法证据排除制度以遏制刑讯逼供 (5)(三)完善我国现行的取保候审制度和国家赔偿制度 (6)论无罪推定原则一、无罪推定原则概述(一)无罪推定的内涵“无罪推定”是指任何人在没有经过法定的司法程序最终确认为有罪之前,在法律上把他看作是无罪的人。
一、无罪推定原则尽管各国在法律上对无罪推定的表述不尽一致,但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即任何人未被依法确认为有罪以前,应当推定或者假定其无罪。
核心意义在于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因此无罪推定原则又称有利被告的原则。
主要强调了三层意思:(1)对任何人有罪决定的宣告,只能由法院决定,其他任何机关和组织都没有权决定;(2)强调证据裁判主义精神,法院应当用证据证明被告人有罪,不能推定或假设;(3)在判决生效之前,被告人是无罪的,不能因为其被逮捕、被起诉、被审判而认为其有罪。
无罪推定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具体规则:(一)疑罪从无规则即控诉方提出的证据不足以认定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有罪时,应当作无罪处理。
疑罪从无是无罪推定原则的一个派生标准,即对任何一个案件的认定必须依靠确实、充分的证据,如果达不到证明有罪的标准,就会形成疑案,无罪推定原则对疑案的处理是按照“疑罪从无”原则,即在判决的结果上宣告无罪。
针对过去刑事审判中存在的疑案问题,我国刑事诉讼法在修改时,吸收了“疑罪从无”这一科学的、公正的做法。
在第162条第3项明确规定:“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在实际的刑事审判中,如果有的案件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按照国家实行的关于刑事案件证明标准,矛盾排除不掉,证据达不到确实、充分,就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
过去往往采用“挂起来”的办法,多年不能结案,不仅严重侵害了被告人的合法利益,也挫伤了当事人相信司法公正能够迅速有效地处理纠纷的积极性;同时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国家司法资源的浪费,有损司法机关的权威。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从保护人权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按照“疑罪从无”的原则,作出无罪判决。
这一规定同国际上解决这一问题的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反映出了我国民主与法制的进步。
(二)控方举证规则即控诉方承担证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有罪的责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身不承担证明自己无罪的责任。
浅谈无罪推定原则论文-V1无罪推定原则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也是现代法律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法律的世界里,无罪推定原则的意义非常重大,它保护的是每一个被告的权利和利益。
以下是我对无罪推定原则的一些浅谈。
一、什么是无罪推定原则无罪推定原则是指,在没有充分证据证明被告人有罪的情况下,被告人应被视为“无罪”的原则。
该原则是许多国家法律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刑事司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法律原则。
该原则的起源可追溯到罗马法时期。
二、无罪推定原则的意义无罪推定原则所保护的权利和利益并不仅仅是被告的权利和利益,同时也是整个社会的权利和利益。
即使是被认定为有罪的人,只要没有经过充分的证据,也有可能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无罪推定原则确保了被告人在整个审判过程中的公正和公平处理,同时也减少了司法系统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三、无罪推定原则的限制尽管无罪推定原则具有很强的法律效力,但是该原则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无罪推定原则只适用于刑事司法领域而非民事诉讼领域。
其次,无罪推定原则并不意味着被告人一定没有罪行,只是证据不足无法证明其罪行。
最后,无罪推定原则同样也存在一些例外情况,如紧急情况下的自卫行为等。
四、无罪推定原则的保障无罪推定原则的保障主要在于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司法体系的正确运作。
如果司法体系出现问题,如侵犯被告人的权利、证据处理不当等,就会导致无罪推定原则的保障不足。
因此,无罪推定原则的保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各方面的良好配合,以确保司法体系的正常运行。
综上所述,无罪推定原则是现代法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保护的是每一个被告的权利和利益。
同时,无罪推定原则也存在一些例外情况和限制,需要在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正确的司法体系的共同作用下,得到充分的保障。
无罪推定是指任何人,在法院没有以确实充分的证据证明其有罪以前,不得认为其有罪或应推定其无罪。
无罪推定所强调的是在没有被法院判决有罪之前,首先推定其无罪,法院如想确认其有罪,必须根据充分的相反证据,推翻或否定其无罪这一基本推定。
无罪推定原则作为一项基本法律准则,已超越了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法律传统的界限,成为普遍承认的诉讼原则。
无罪推定原则具体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1、控方举证规则。
从有诉讼制度开始就存在举证的问题,古罗马诉讼法中对于证明责任有两条古老的规则。
(1)诉讼中的证明责任由主张的一方承担,否定方不承担证明责任;(2)双方都提不出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情况下,负证明责任的一方败诉。
以上两条规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谁主张,谁举证”原则。
“谁主张,谁举证”原则是举证规则的一般原则,在刑事诉讼中,控方作为国家追诉机关要求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控方就成了举证责任的承担者。
控方有提出证据的义务,被控方没有证明自己无罪或者罪轻的义务,控方提不出确实、充分的证据证明被控方有罪,控方承担败诉责任。
在推定被告人无罪的前提下,控方一旦向法院提出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主张和要求,就有义务推翻无罪推定,证实有罪成立,如果控方不能证实被控方有罪,或者没有将被告人有罪这一结论证明到法定的证明程度和标准,根据无罪推定这一前提必将导致对被控方的无罪判决。
2、疑罪从无规则。
在刑事诉讼中,被控方相对于代表国家使行司法权的司法机关来说,被控方在诉讼中处于弱势地位,疑罪从无规则的确定正是从保护弱者权利出发的。
疑罪从无,是指被控方被指控罪行未被证实之前,不得将被控方视为是有罪的,证实不了被控方有罪,就应判决被控方无罪。
在刑事诉讼中对证据的运用要从有利于被告人角度出发,对有罪证据存在合理怀疑不能排除时,应做出有利于被告人的解释。
对被控方是否有罪难以确定时,应判决被控方无罪。
对被控告方所犯之罪为重罪轻罪难以确定时,应判被控方所犯之罪为轻罪。
对被控方的部分罪行存在疑问,存在疑问部分罪行不能成立。
无罪推定原则指被告人在未被依法确定有罪以前,应当被视为无罪的人。
“推定”来自拉丁文praesumptio,意即假定。
无罪推定强调的是如果没有充分、确凿、有效的证据证实被告人有罪,就应推定其无罪。
无罪推定是一种典型的直接推定,无须基础事实即可证明无罪这一推定事实的存在。
换言之,证明被告犯罪的责任由控诉一方承担,被告人不负证明自己无罪的义务。
无罪推定最早是在启蒙运动中被作为一项思想原则提出来的。
1764年7月,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利亚在其名著《论犯罪与刑罚》中,抨击了残酷的刑讯逼供和有罪推定,提出了无罪推定的理论构想:“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
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
”1948年12月10日,无罪推定原则在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这一联合国文件中被首次得以确认。
该宣言第11条(一)规定:“凡受刑事控告者,在未经获得辩护上所需的一切保证的公开审判而依法证实有罪以前,有权被视为无罪。
”1966年12月16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4条第2款规定:“凡受刑事控告者,在未依法证实有罪之前,应有权被视为无罪。
”《欧洲人权公约》第6条第2项规定,任何被指控实施犯罪的人在依法被证明有罪之前应被假定为无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制定的《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也规定了此原则。
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宪法或宪法性文件及刑事诉讼法典中规定了无罪推定原则。
如:加拿大宪法、法国2000年最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典、俄罗斯2001年新刑事诉讼法典等等。
在1997年刑事诉讼法修改之前,中国不采用无罪推定或有罪推定原则,而采取“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1996年3月,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2条明确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虽然该规定中没有出现“推定”或“假定”无罪的规范性表述,但却含有无罪推定的精神。
无罪推定原则的基本要求无罪推定原则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是犯罪中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豁免责任的制度,通常称之为“无罪推定”。
按照无罪推定原则,在某情况下,嫌疑人可能不应该被指控犯罪,除非他的罪名有某种形式的充分的法律证据证明他的有罪。
因此,我国的无罪推定原则与其他国家的法律也有很大的不同。
无罪推定原则的基本要求,一般指对涉嫌犯罪的嫌疑人应当提出的五个基本条件,即防止虐待、排斥证据、不允许自证、保护公民隐私以及劝阻滥用权力。
首先,无罪推定原则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防止虐待。
任何被控犯罪的被告都必须受到法律规定和监管,保证其犯罪讯问过程中不受到虐待,尊重其基本人权,并排除在讯问中可能构成虐待的任何行为。
其次,无罪推定原则的基本要求之二就是要排斥证据。
排斥证据指的是在无罪推定原则下,如果嫌疑人无法取得自己需要的证据,可以向法院提出排斥,不让检察官拿出某些证据进行指控。
第三,无罪推定原则的基本要求之三就是不允许自证。
按照无罪推定原则,嫌疑人不允许自证,他不得在法庭上作自己的有罪证明。
一旦被责任人作出有罪认罪,在无罪推定原则下,法院就可以认定其有罪,无论是否有证据证明其有罪。
第四,无罪推定原则的基本要求之四就是要保护公民隐私。
按照无罪推定原则,对于被害者的隐私,当事人和记者,此外在讯问过程中其它有关人员的隐私信息都必须受到保护,以避免滥用讯问的信息。
最后,无罪推定原则的基本要求之五就是要劝阻滥用权力。
在针对涉嫌犯罪的嫌疑人进行讯问时,警察接受讯问的权力不能被滥用,不能采取对被告人有利的措施,也不能强迫嫌疑人在讯问中承认其有罪。
以上就是无罪推定原则的基本要求,与其他国家的无罪推定原则相比,我们的无罪推定原则要求更高,有利于保护公民有被虐待,排斥证据,不允许自证,保护公民隐私以及劝阻滥用权力等方面权益。
在实践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无罪推定原则,特别是在处理刑事案件时,要时刻谨记这五个基本原则,妥善处理案件,同时确保司法公正,严格遵守法律,保护公民的各种权益。
无罪推定原则定义:无罪推定原则,指在刑事诉讼中任何被怀疑犯罪或者受到刑事指控的人在未经司法程序最终确认有罪之前,在法律上应推定或假定其无罪,或者说不得被认定为有罪的人。
内容:1.对任何人有罪决定的宣告,只能由法院确定,其他任何机关、个人、团体没有这个权力。
2.法院判决被告人有罪,必须是在控方有充足的证据证明被告人有罪的基础上,强调的是证据裁判主义。
3.在判决生效以前,被告人是无罪的,不能因为其被逮捕、被起诉、被审判而认为其有罪。
西方国家由此引申出了一些诉讼规则,如被告方不负举证责任、享有沉默权、疑罪从无等。
我国刑诉法条的规定:刑诉法第12条将“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规定为刑事诉讼制度的一条基本原则。
我国刑诉的性质特点1、中国的无罪推定原则更侧重于实质,而不仅仅是称谓问题。
在立法上没有使用“假定其无罪”和“不能被称为罪犯”等表述,而是使用“不得确定有罪”的表述。
2、在证明责任的问题上,不仅强调了国家机关在形式上的责任,而且更加强调其实质上的证明责任。
在国家机关履行职责时,不是强调被告人的消极对抗,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均不享有沉默权,而是强调控辩双方的积极配合,当然,并没有要求被告人承担证明自己无罪的义务。
3、作为一项法律原则,明确规定了侦查、起诉和审判机关的行为标准,要求既注重结果又要注重过程。
相关影响:对被告:无罪推定原则的确立,既有利于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避免冤狱的发生,也有利于实现刑事司法公正及推动其他诉讼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对检方:但是,如果以被害者的角度考量,若是罪证不足,又万一加上犯人拥有较大影响势力,能成功影响较不健全与独立的警察、检察或司法程序,无论受害者是否即为弱势族群,很有可能因此导向案件久悬不决,甚至是对加害者做出有利的判决。
案例案情简介:陈某某系某某实业有限公司的记账员(实际从事会计工作)。
起诉书指控某某实业有限公司的总裁、副总裁、报关组长、财务部经理及陈某等八人以伪造进口货物发票、合同书、货物单据等手段,低报价格进口、逃避海关监管,偷逃应缴税额为人民币1000 余万元,应以走私普通货物罪追究刑事责任。
简述无罪推定无罪推定是指任何人在未经证实和判决有罪之前,应视其无罪。
无罪推定所强调的是对被告人所指控的罪行,必须有充分、确凿、有效的证据,如果审判中不能证明其有罪,就应推定其无罪。
应该说这一原则对于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诉讼地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无罪推定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被追诉者在被起诉前处于犯罪嫌疑人的地位,被起诉后则处于被告人的地位,从而避免将其视为“有罪者”、“人犯”或“罪犯”。
2、在法庭审判过程中,公诉人负有提出证据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责任,被告人不承担证明自己有罪或无罪的义务。
3、疑罪从无,即公诉人不能提出确实充分的证据证实被告人的罪行,法庭经过庭审和补充性调查也不能查明被告人有罪的事实,那么就只能判定被告人无罪。
无罪推定原则,是以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利为目的的,而与之相适应的审判方式也必然是强调控辩平等的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
无罪推定原本是西方资本主义兴盛时期的产物。
在无罪推定原则演变过程中,西方国家个体利益高于整体利益的历史文化传统对其产生重要影响,他们认为,被告人是个体利益的代表,检察官是整体利益的代表,被告人往往处于劣势和不利的地位,刑事诉讼中必须特别强调保护被告人权益。
否则,就不能保持这两种利益冲突中的平衡,就难以实现司法公正。
无罪推定在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这一两难选择了对个体利益的保护,这便意味着它必须要付出一个不愉快的代价,就是不能更有效地减少犯罪,国家也必然要用更大的投入来维护社会安全和法律秩序。
我国是一个发展经历不同于别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对待西方通行的无罪推定原则,既不全盘否定,也不盲目接收。
在1997年刑事诉讼法修改之前,我国不采用无罪推定或有罪推定原则,而采取“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1997年10月1日实施的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中增加了类似于无罪推定原则的表述:“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该原则必须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这一宪法原则。
无罪推定名词解释无罪推定是法律上的一个基本原则,它针对的是一个人在未被证明有罪之前应被视为无罪的状态或权利。
这是一种证据的逻辑推论,即在没有足够证据证明某人有罪的情况下,应该把他看作无罪的。
下面详细介绍无罪推定的相关信息:无罪推定的概念无罪推定是一种法律原则,它表明在经过完整公正的审判程序之后,只有在明确证明了被告人有罪的情况下才能确定被告人有罪。
在该程序中,保证了被告人能够辩护和提供证据,以最大程度地保障其权利,同时也保证了司法公正。
无罪推定是一种证据的推论,即在没有足够证据证明某人有罪的情况下,应该把他看作没有犯罪行为。
这个原则是由人们普遍认可的,其本质是为了保障人们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因为它可以防止无背景的无辜人受到不当指控和处理。
无罪推定的法律渊源无罪推定的历史可以溯源到公元前二世纪的古罗马法律体系,后又在英国普及,并成为美国和其他现代司法制度中的基本原则。
无罪推定的第一个法源记载于公元1215年的《英国大宪章》。
该法律规定只有在不违反司法程序的情况下才能判定一人有罪。
在美国,无罪推定的概念进一步得到了明确的规定和强化。
例如,美国联邦宪法第五修正案规定“没有人因同一罪行被起诉两次,也没有人好不容易获得宽恕后再受审判的危险”。
无罪推定的作用无罪推定为司法制度提供了基本保障。
它不仅为被起诉的人提供了保护,防止他们因错误的指控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且也保护了司法制度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它鼓励警察和检察官更加努力地办案,以确保审判公正,同时也有效减少了冤案数量。
无罪推定还为好多法律程序提供了合理的基准。
例如,指控案件的证据数量和可靠性应符合标准,同时,检控方应对所有证据进行充分的调查和识别。
这有利于确保成文法律适用性的行使及审判的公正性。
结语因此,在一个民主、自由和法制的社会中,无罪推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律原则。
它为被告人提供了适当的保护,以及司法制度的基本保障。
需要注意的是,无罪推定的运用应遵循良好的司法程序和法律条款,以保障司法公正和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