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与周边地区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19.39 KB
- 文档页数:2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最新范文8篇)区域一体化是20世纪以来最具活力的区域经济现象,也是塑造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力量之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新阶段背景下,积极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总结了8篇“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范文”,以供参考和研究。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最新范文8篇)之第一篇: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及完善策略探究摘要:微观层面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前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国家区域发展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本遵循。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逐渐走上了区域协调发展的道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果。
当前,日益扩大的区域发展差距依然是制约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对此,本文首先阐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内涵,然后就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以及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完善策略。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突出问题,完善策略当前世界经济强国的发展都历经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态,较有典型代表的比如美国、日本、德国、欧盟等,并最终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了区域失衡发展问题的较好解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先后历经强调“均衡”“先富带后富”到当前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战略转变,特别是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深入和不断调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的奇迹,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与此同时,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以及日益扩大的区域发展差距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综合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
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新阶段背景下,积极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总结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探讨区域发展突出问题,找到完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解析区域经济一体化(RegionalEconomyIntegration)根据“区域经济”界定不同,其具体内容也存在差异。
本文以中山大学陈瑞莲教授对经济区域三个层次即微观国内经济合作区域、中观区域经济合作区域和宏观的经济合作区域的划分为依据,探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微观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内容,比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长株潭等。
国际贸易专业社会调查报告选题方向
1、普通本科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就业方向调查;
2、物价上涨对我省xx行业(钢铁行业、纺织品等)进出口的影响有哪些;
3、山东省现阶段农产品出口现状调查
4、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5、电子商务的发展对报关业务的影响力分析
6、中国技术贸易的今天与明天
7、关于中国服务贸易的调查报告
8、贸易壁垒的发展
9、中国农业的挑战和对策
10、我国与周边地区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
11、关于在校大学生勤工俭学现象的调查
12、关于大学生品牌消费的调查
13、自由贸易思想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分析
14、关于中国对外贸易状况调查
15、农民增收与消费调查
16、关于企业对大学生需求状况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17、山东蔬菜出口状况调查
18、有关家电下乡对振兴经济的作用调查
19、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成功案例调查与分析
20、大学生眼中的电子商务
21、中国物流市场供求状况调查分析报告
22、全国汽车消费市场现状调查报告
23、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设置研究
24、我国与周边地区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
25、垄断行业改革问题研究
26、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研究 1
27、贫困大学生问题调查
28、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调查研究
29、人才市场,技术市场发展调查与分析
30、各类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调查。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1. 引言1.1 京津冀协同发展:现状问题及方向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一体化发展成为各国发展的重要战略。
作为中国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京津冀协同发展一直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
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现状问题需要解决,并且需要明确发展方向。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中心,区域协同发展对于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政治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京津冀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协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亟待解决。
现阶段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区域间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产业发展不均衡、环境污染严重,这些问题制约了区域协同发展的进程。
为了有效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需明确发展方向。
包括加强产业合作、拓展交通基础设施、加强环境保护等方面。
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去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路径。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当前重要的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推进和未来展望。
2. 正文2.1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在于构建更加协调高效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促进资源要素的有序配置和互补性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京津冀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在实现资源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京津冀地区相邻紧密,交通便利,一体化发展可以带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提升区域经济整体效益。
京津冀地区文化底蕴深厚,一体化发展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资源共享,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京津冀地区位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前沿,实现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形成强大的经济中心。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不仅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也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2.2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状问题产业结构不够优化。
区域一体化规划调研报告区域一体化规划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合作的日益加深,区域一体化已成为国际间合作的重要形式之一。
区域一体化旨在通过实现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紧密结合,促进区域内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从而达到共同繁荣的目标。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积极参与并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为促进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调研目的和方法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我国参与区域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区域一体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和文献资料收集等方法,以全面了解研究对象的相关情况和观点。
三、调研结果1. 我国参与区域一体化的现状:我国积极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已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和自贸区,开展了深度合作。
同时,我国也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机制,为区域一体化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合作机会。
2. 区域一体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区域一体化可以带来一系列经济效益,如降低贸易壁垒、扩大市场规模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
我国参与区域一体化后,外贸额显著增长,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进出口贸易更加便利。
此外,区域一体化还能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
3. 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虽然区域一体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不同成员国之间存在不平衡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差异化的法律制度,导致合作难度加大。
其次,区域一体化可能面临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对自由贸易和开放市场造成威胁。
此外,区域一体化还面临着金融风险和政治不稳定等方面的问题。
四、建议和对策1. 加强政策配套和法规制度建设:为了更好地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我国应加强与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制定更完善的政策和法规制度,解决存在的经济差距和法律制度差异化所带来的问题。
2. 推进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为了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我国应继续推进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降低贸易壁垒,促进区域内的自由贸易和开放市场,增加贸易机会和投资流动性。
现代经济信息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姚君虹 天津天狮学院摘要: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组成,无论是政治地位,还是经济地位或者是文化地位都非常重要。
伴随着时代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程度也日益加深,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了推动经济朝着更加快速,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的主要动力。
国家对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非常重视,促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发展不仅有利于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获得更好的发展,对其周边城市的发展也有着强有效的推动作用,甚至影响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对提升国家的国际地区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从战略角度重视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
分析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对策。
本文针对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展开了深入的探究。
首先明确了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以及发展状态,然后明确了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结合发展实际提出了促进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产业发展中图分类号: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01-0476-02一、前言时代在进步,在发展,全球经济化的进程日以推进,再加上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城市在国家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大城市圈集中程度逐渐加深。
城市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增强至关重要,因此必须重视城市的发展。
分析当前我国经济版图,大城市集中圈主要有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珠江三角洲城市带,京津冀地区。
但是京津冀地区虽然已经发展多年,但是北京、天津、河北这几个地区并没有真正形成有效的联系,也就是没有真正结合起来共同发展,无论是经济的整体发展状况还是经济未来的发展态势都不是非常理想,其发展情况不如长江三角洲城市带以及珠江三角洲城市带,所以剖析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性的采取有效对策,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进程是重中之重。
我国周边安全形势一、引言我国的周边安全形势一直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的崛起,我国周边地区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分析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地缘政治与安全我国位于全球地缘政治重要的位置,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领土。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缘政治的影响,我国周边地区存在各种安全威胁。
首先,一些邻国存在领土争端,如中印边境问题和中国东海及南海岛屿争议。
同时,一些国家的军事力量的增强也增加了我国周边地区的安全风险。
同时,我国周边地区还面临着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等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来自于国内外的恐怖组织、跨国犯罪组织以及一些乱局的影响。
这些威胁对我国周边地区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
三、经济发展与安全我国周边地区是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的重要区域,也是我国的重要贸易伙伴。
通过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我国可以获得资源、市场和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
然而,经济发展与安全是相互关联的。
一方面,经济发展可以促进我国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和改善生活水平,可以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
同时,经济合作也有助于加强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和交流,从而减少战争和冲突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也可能引发一些安全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一些国家可能对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感到竞争和威胁,可能采取一些不利于我国的行动。
而我国在周边地区的利益和存在感也可能引发一些负面的反应。
因此,我国应加强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同时也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对我国利益和安全的保护。
四、国际关系与安全我国的周边安全形势也受到国际关系的影响。
不同国家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对于周边地区的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一方面,我国发展对周边国家来说可能是一个机遇,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和共同繁荣。
另一方面,一些国家可能因为对我国的竞争和威胁感到不安,采取一些不利于我国的行动。
在国际关系中,我国应秉持和平发展和互利共赢的原则,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互信和合作。
16VOICE 区域治理作者简介:刘 茜,生于1996年,硕士研究生,学生,重庆三峡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生态安全。
基于SWOT 分析的省界毗连区一体化发展研究——以“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为例重庆三峡学院 刘茜,张娜,詹立坤,郭先华摘要:新形势背景下,我国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渝地区迎来重大发展机遇,而“万达开”毗邻区有望成为成渝地区经济增长的第三极。
本文以重庆万州区、开州区和四川达州市为研究对象,基于SWOT分析法对三地区协同建设发展条件进行研究,分析了三个城市单独发展条件下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通过分析促进和完善万达开地区的区域发展战略,提出了一体化发展建议,以期能够为进一步提升万达开地区的协同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该研究成果可以为成渝双城都市圈的发展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SWOT模型;成渝地区;“万达开”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图分类号:C912.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0)13-0016-0003一、引言我国已经进行了“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珠三角一体化等重大发展战略实践,合作共赢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建设发展的时代趋势。
章屹祯等[1]研究指出,区域一体化是一种多尺度、多维度的概念,是运用政治、经济、制度等多种手段,达到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的全面互动过程。
曾刚、张超等[2-3]研究说明,城市协同一体化发展指某一地域内优先发展的城市对其他城市在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人民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
基于SWOT 模型应用非常广泛,不同学者以不同的研究方向对不同区域的产业发展、经济建设、区域协同发展等都做了详细分析[4-10]。
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的建立,是为了共同促进三地一体化发展和川东北、渝东北全域高质量发展,利用四川达州,重庆万州、开州的毗邻优势,促进该区域一体化发展,从而提升周边地区以及接壤陕西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
试论城乡⼀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分析试论城乡⼀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1、城乡⼀体化的含义、重要性、⽬的、意义我国在改⾰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宏观因素,城乡分离发展,形成了城乡之间的隔离,造成我国城乡社会发展两极分化的局⾯,从⽽产⽣各种经济社会⽭盾,⽽后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城乡⼀体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体化已经成为事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问题。
因此对于城乡⼀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重视起来,及时的提出解决对策,保证城乡⼀体化的进程。
城乡⼀体化是把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个整体进⾏统筹规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体化、社会⼀体化、⽣态⼀体化和信息⼀体化。
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协调、可持续发展。
厉以林认为:城乡⼀体化应该是双向的,即农村居民可以迁往城市,在城市⼯作或经营企业;城市居民也可以迁往农村,在农村⼯作或经营企业。
还有学者认为城乡⼀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产⼒在城市和乡村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直⾄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体的过程。
总之,城乡⼀体化是城市和乡村在经济、社会、⽂化等⽅⾯相互融合渗透的过程。
1、城乡⼀体化过程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镇化⽔平既严重滞后于发达国家和相当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滞后于我国的⼯业化进程,“城乡⼆元结构”和“三农”问题⼗分突出。
但是,我国的城镇化⽔平却在曲折中逐渐提⾼。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我国城镇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1949年—1978年城乡不协调发展格局1949年以来,结合⾃⾝国情,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施了优先发展⼯业的战略,建⽴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民公社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初步建⽴了⽐较完整的⼯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城市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由此也产⽣了⼀系列的问题,户籍制度把农民和⼟地绑在⼀起,城乡之间缺少市场联系,城乡⼆元化开始形成。
南京审计学院挑战杯论文题目:中国与周边地区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二00七年四月目录一、理论综述 (2)二、中国与周边地区经济合作的政策 (3)三、透过周边经贸组织看中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5)(一)中国与亚太经合组织(APEC) (5)(二)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 (6)(三)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 (7)(四)中日韩合作组织 (9)(五)中国与CEPA (11)四、结论 (13)参考文献 (14)中国与周边地区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内容提要】我国与周边地区有着广泛的经贸合作,建立了APEC、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合作组织以及尚在建立中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广泛地对外经贸交往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虽然这些组织还存在着不足之处,但未来合作的潜力是无限的。
【关键词】经济一体化;自由贸易区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正处于区域经济发展转变机制的重要时期,高度重视与周边地区的经济一体化成为现阶段中国区域发展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
这使得我国与周边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问题研究具有了现实的意义。
本文从中国与周边地区建立的几个比较重要的经济合作组织和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作用,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对其未来发展状况的展望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理论综述目前,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解释,比较有影响的有下面几种:市场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1961)认为,一些国家之间,尤其是邻国之间之所以结成某种经贸集团,是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场,增进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果,通过扩大市场来激励竞争,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但是此理论并不很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因为发展中国家普遍经济外向度比较低,且加入一体化组织后可能由于本国生产成本太高而不会形成规模经济。
协调理论:日本一桥大学小岛清教授(1965)认为,单靠作为竞争原理的比较优势原理不可能实现规模经济的好处,只有在经济共同体内实行协议型国际分工,才能保证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健康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摘要】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面对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间发展差距大、资源环境矛盾突出以及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强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资源环境保护和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等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仍然存在,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对策、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资源环境保护、创新能力、发展不均衡、发展差距、创新驱动、结论、有效措施。
1. 引言1.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采取有效对策来解决。
在面临新的发展阶段和机遇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问题一:区域发展不均衡。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而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不均衡发展不仅影响了整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还增加了地区间的不公平性。
问题二:城乡间发展差距较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间发展不平衡现象日益凸显。
城市人口不断增长,而农村地区人口流失严重,农村经济面临巨大挑战。
问题三:资源环境矛盾突出。
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严重,造成了生态系统退化和环境恶化的问题。
问题四: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在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领域仍存在较大差距,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影响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竞争力。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 正文2.1 问题一:区域发展不均衡区域发展不均衡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显著问题。
一方面,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实力雄厚,科技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完善,吸引了大量人才和投资。
与之相比,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等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发展速度缓慢,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较低。
这种不均衡的发展格局不利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
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目前,我国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条件已基本具备,时机已经成熟;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还有许多制约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值得探讨。在分析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揭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对策。关键词:中国城乡一体化;现状;问题;对策Actuality,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 of Rural-urban Integration Developmentin ChinaAbstract: At present, rural-urban integration construction was imbued with the basic situation and opportunity in China, but there were some problems to be studied. On the base of analyzing actuality of rural-urban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main problems were discussed and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rural-urban integration in China; actuality; problem; countermeasure城乡一体化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总体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1]。应当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国城乡关系调整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遏制,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城乡面貌反差较大,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为此,需要进一步探索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中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即我国的城乡关系能否达到一体化状态,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乡一体化,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的城乡一体化,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围绕上述问题,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关于城乡一体化认识的研究;二是关于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三是关于城乡一体化模式的研究。相关学者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研究呈现出多方面、多层次、多学科的特点,丰富和深化了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研究。现结合大量相关统计资料,在分析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揭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对策。1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分析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形成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格局,这是党中央在正确把握我国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2]。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呈现出如下特征。1.1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加快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初步测算,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397 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40 49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总产值186 481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总产值171 005亿元,增长9.5%。1.2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21 033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 109元,增长11.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0.7%,转移性收入增长12.8%,经营性净收入增长12.1%,财产性收入增长20.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 919元,增长1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7.9%,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12.1%,财产性收入增长21.0%,转移性收入增长13.8%。1.3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我国已由传统农业国逐步演变为工业化(中期阶段)国家,城乡建设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小城镇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小城镇作为连接大中城市和广大农村的桥梁,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构筑起生产要素流动的通道,是真正意义上的城乡契合点,它既是广大农村通往城市的桥头堡,也是支撑城市发展的“大厦”基石。小城镇不但是支撑大中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所在,而且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意义重大,在全国城镇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949年的10.60%提高到2009年的45.68%,小城镇发展正在进入持续飞跃发展的新时期。1.4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正逐步加强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是通过重点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实现工农、城乡的协调均衡发展。其背景是中国已经进入到一个“以工支农、以城带乡”的时代。根据这一战略思路,新世纪以来,国家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连续发布多个文件。随着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施,深层次的矛盾日益显现,原有的体制性障碍更加突出[3]。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将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转向消除体制性障碍问题。这既是现实战略选择,也表明国家着眼于从制度上保障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施,将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政策和行为提升到制度层面。这一制度将是对传统“以农立国”和近代以来城乡二元发展制度的历史性超越,同时也是一个历史性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过程。2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从总体上来说发展水平还很低,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城乡生产要素流动不合理,农村总体生产要素缺乏生产要素是决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农村生产要素主要是土地和农民。随着现代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整个社会的生产要素增加了,且处于流动状态。但是,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极小,严重制约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村改革实行土地承包,其积极效果是解放了农民,农民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民不仅洗脚上岸,离乡离土,而且跨省出国,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有活力的人群。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两大生产要素只是单向地向城市流动,且这种流动是以牺牲农民利益的方式流动的,如低廉的农民工待遇和土地。这种单向和低廉的要素流动必然造成农村社会发展的“空心化”,即农村发展需要的要素严重短缺。不仅农村自有的优质劳动力大量外流,而且农村市场化发展所需要的资本更是十分紧缺。在“农民进城”的同时没有实现城市“资本下乡”,甚至农村金融也进城了,如中国农业银行成为中国城市银行。2.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趋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都有大幅度提高,但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之比却在1985年达到最低值,为1.86,直到现在均呈扩大趋势,自2002年开始,其比值已经超过了3(图1)。2000~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2 253元上升至5 919元,增加了3 666元;而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 280元上升至19 109元,增加了12 829元,增幅为农村的3.5倍。到2010年,城乡人均收入的绝对差额由2000年的4 027元上升至13 190元。由此可见,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势前景不容乐观。2.3城市化水平偏低造成城市吸纳能力不强、带动力不足城乡一体化推进是建立在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基础上的,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总体上与世界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为70%~80%,发展中国家为55%~60%;2009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5.7%。由此可见,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25~35个百分点,与发展中国家也相差10~15个百分点。从理论上讲,无论是近期还是长期解决“三农”问题,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领域向非农产业转移,而城市化过程又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途径。由于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相对偏低,产业结构又正处于由粗放的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化,资本和技术替代劳动现象日益突出,加之每年数量庞大的高校毕业生不断涌入就业市场,城市失业率出现一定幅度的上升,城市和产业人口集聚功能还不强,继续承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有限,持续大量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有一定困难。2.4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还存在较大差距第一,城乡基础教育非均等化。城乡居民在教育投入、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城市义务教育由国家财政负担,而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地方管理体制,导致了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更加不足。由《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可知,2008年,全国有8 500万文盲和半文盲,其中75%分布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县。农村基础教育学生数占全国的84%,但其基础教育经费仅占全国的55%。尽管我国目前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使农民的负担有所减轻,农村义务教育情况有所改善,但是农村的义务教育无论是在校舍条件、教学设备等硬件方面,还是在师资力量、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等软件方面,都远远不及城市义务教育水平。第二,城乡公共医疗卫生非均等化。由于政府对农村和城市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机构的投入存在明显差异,导致农村医疗卫生的各项指标都远远低于城市。从人均水平看,2007年城镇每千人口拥有的病床位数约为9.10张,而每千农业人口病床位数仅为0.85张,全国平均每千人口病床位数为2.83张。尽管自2003年“非典”暴发后,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的职能,但是政府对农村公共医疗卫生的投入和实施还远远不够,上级政府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也不完善。农村地区不仅卫生资源分布、总量及人均方面不及城市,而且医疗卫生条件相当落后,普遍存在着医疗设施差,医务人员学历低、职称低、技术低的“三低”问题。第三,城乡社会保障非均等化。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等。在我国,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因其身份条件、居住地、户口等不同享受到的社会保障也存在着很大差别。一方面,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低,拥有社会保障的农村人口数较少,不能满足当前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农村社会保障内容少,水平低,保障力度较小。总体来说,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才刚刚起步,在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第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非均等化。农村地区在电力、通讯、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方面也远远落后于城市。例如,农村电网简陋,时常断电;交通不方便,有些村庄不通公路;农田机电灌溉面积不足30%,许多农村没有公共图书馆、电影院等文化休闲场所。甚至有些偏远山区仍未实现通邮、通车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当落后。3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3.1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城乡产业集聚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要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引导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在城乡之间按照资源优化配置原则进行合理流动,形成农村的实力和水平与城市产业结构高度匹配的城乡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格局。“农民进城”的同时推动了“资本下乡”,让农民能够获得生产生活需要的资金。其次要实现要素的平等流动,尽量减少征地,推动土地要素的资产化和资本化,使农民能够从土地、山林、草原中获得更多的收益。再次是对要素向农村流动给予特殊支持。如近年来选派“大学生村官”,鼓励人才向农村流动并加以制度化。3.2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一是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身份制,构筑公民身份平等的法律和制度基础。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与一些制度性障碍是分不开的,建立有利于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消除体制障碍,使农村居民享有平等发展的机会和国民待遇(当然户籍的开放会给政府很大的财政压力,这就需要统筹、协调)。二是提高农村居民自身的文化水平。农村多数居民受教育水平在初中以下,这一文化知识结构与实现农村现代化是不一致的。市场经济转型过程必然导致农村居民就业困难,以及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受到阻碍。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及个人致富的角度看,农村居民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三是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体制和就业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的不断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转移,客观上需要制定一系列平等就业的劳动就业制度,实行公平的就业政策,才能保障其合法权益,这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核心问题。3.3积极推进城市化水平在新一轮发展的战略思考中,应把中心城市或有利于城市化发展的经济发达区域优先发展成为经济发展要素的聚集中心和市场引力中心,产生城市聚集效应和效益,为城市化发展创造条件;应充分考虑城市经济内涵提升和经济边界的扩张,通过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升城市化率来支持新一轮经济发展。另外,在突出地区和地方特色的同时,对具备发展条件的大中城市进行扶持,为大中城市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城市,应当放开城市发展规模的限制,充分考虑政府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职责,特别是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体作用[4]。3.4继续强化对农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在以产业差别为基础的城乡差距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与工业相比,农业是弱势产业,以农业为基础的乡村因此相对落后,城乡因此发展不均衡。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世界发达国家都给予农业以特殊支持。日本、韩国实行的是“高农价”,欧洲美国实行的是“高补贴”。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尽管国家给予农民生产经营自由权,但从农业产业特性考虑给予农业投入,特别是基础设施投入却相对不足。农业发展因此缺乏后劲。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却是农业弱国。发达国家尽管农业比例不大,但农业产业却较强。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根据农业产业特性,通过补贴稳定农民,通过投入做强农业。这种补贴和投入不是一时之策,而是现代工业国家保持城乡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制度。3.5强化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国家责任制农业税费废除后,国家实行公共财政,强调公平赋税、强化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全民。由此开启了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国家责任制。这一体制意味着农民不再是历史传承下来的特殊人群,更是同样生活在共和国的平等国民。。
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和对策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并探讨中国在此背景下的应对策略。
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作为国际关系的两个重要维度,对于中国和平发展、维护国家利益和地区稳定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进行全面分析,包括重要邻国的政治经济动态、地区安全形势的演变、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走向等。
通过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揭示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分析各种因素对中国国家利益的影响。
本文还将探讨中国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时应采取的对策,包括加强经济合作、深化政治互信、推进地区安全合作等。
通过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本文旨在为中国在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中谋求更大发展空间和更高国际地位提供有益参考。
二、中国周边地缘政治格局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周边地缘政治环境复杂多变,与多个国家和地区接壤或存在海洋争端。
这一地区的政治格局呈现出多元、交织和动态的特点,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陆地接壤国家众多,地缘政治竞争激烈。
中国北部与俄罗斯、蒙古接壤,西部与中亚五国相邻,南部则与印度、缅甸、越南等国交界。
这些国家之间因历史遗留问题、领土争端、民族矛盾等引发的冲突和摩擦不断,给中国周边地缘政治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例如,中印边境争端、中缅边境的毒品问题等,都是中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挑战。
海洋争端频发,海洋权益保护形势严峻。
中国周边海域广阔,与多个国家存在海洋划界和岛屿争端。
东海、南海等海域的争端尤为突出,涉及领土、渔业资源、能源开发等多个方面。
这些争端不仅影响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也对中国的海洋权益保护和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再次,大国博弈加剧,地缘政治风险上升。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周边地区的大国竞争也日趋激烈。
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在该地区都有重要的战略利益,对中国的崛起持有一定的防范和制衡心态。
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研究不足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是推动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加强不同地区间的合作与协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然而,当前存在着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研究不足的问题,这不利于地区间的经济协同发展,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是一种涉及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复杂系统,涉及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的合作与协调。
然而,目前的研究往往忽视了这种复杂性,更多关注了单一领域或单一地区的研究,缺乏全面、综合的分析和研究。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地区协同发展的成功经验。
例如,欧洲地区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通过建立跨国合作机制,推动区域内的资源共享与优化配置,实现了地区间的经济协同发展。
这是因为欧洲地区注重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多方参与,形成了一种多层次、多利益主体参与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
在我国,也有一些地区协同发展的成功案例,如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地区通过建立政府间合作机制,推动了资源要素的流动与优化配置,实现了地区间的经济协同发展。
这一成功案例表明,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研究中,政府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应发挥政策引导和统筹协调的作用,推动区域间合作与协调。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的具体操作方法的研究。
区域协同发展需要建立起一种信息共享与交流的机制,推动不同地区间的资源协同利用。
例如,可以建立一个地区间的信息平台,通过数据共享和交流,实现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区域间交通、物流、金融等基础设施的研究,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支持。
综上所述,当前存在着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研究不足的问题,这不利于地区间的经济协同发展。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借鉴国外经验,加强政府的角色,建立多方参与的机制,并加强对具体操作方法的研究。
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地区间的经济协同发展,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篇一一、引言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的重要区域,其经济一体化发展对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旨在探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为推动该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建议。
二、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1. 政策支持与规划引领国家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规划,为该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2. 产业发展与结构优化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形成了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城市群产业体系。
在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共同作用下,该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3. 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京津冀地区交通网络日益发达,实现了区域内的快速交通联系。
这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三、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问题1. 区域发展不平衡尽管京津冀地区整体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部分地区产业结构单一,缺乏竞争力,与北京、天津等核心城市的发展差距较大。
2. 资源环境压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京津冀地区面临着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问题。
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该地区面临的重要挑战。
3. 体制机制障碍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还存在体制机制障碍,如行政壁垒、市场分割等问题,制约了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市场的统一。
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策略与建议1. 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领继续加强国家对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规划引领,推动该地区在政策、规划、项目等方面实现更高层次的协同发展。
2. 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多元化、差异化、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
3.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继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区域交通网络,实现更高效的区域交通联系和物流运输。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篇一一、引言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重要区域,具有独特的地理和资源优势。
然而,过去的一段时间内,京津冀三地之间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一定的不平衡性,资源和经济的空间布局也存在一些不尽合理之处。
为此,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已成为推动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以期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现状近年来,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地之间的交通、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协同发展逐渐形成,市场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京津冀地区加强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以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水运为主的综合交通网络。
这为区域内的物流、人流和信息流提供了便利条件,促进了三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
2. 产业协同发展京津冀地区在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和河北则积极承接北京的产业转移,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集群。
3. 市场一体化进程京津冀地区积极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强了市场监管和执法协作,打破了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促进了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通。
三、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尽管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问题:1. 资源环境压力较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京津冀地区的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2. 区域发展不平衡尽管三地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
北京、天津等地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而河北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3. 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尽管市场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但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影响了区域内的经济合作和发展。
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策略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策略建议:1. 加强资源环境管理加强资源环境管理,推动绿色发展,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区域协调发展与经济一体化近年来,区域协调发展与经济一体化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探讨区域协调发展与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宏观层面,区域协调发展与经济一体化能够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优势互补。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资源禀赋存在差异,而通过区域协调发展与经济一体化,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比如,东部沿海地区拥有良好的港口和交通条件,可以发展外向型产业;而中西部地区则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可以发展资源型产业。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与经济一体化,可以使各地区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此外,区域协调发展与经济一体化还能促进产业优势互补。
各地区因历史原因和地理环境的不同,存在着不同的产业特点和发展优势。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与经济一体化,可以使各地区的产业优势得到合理整合和互补,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比如,东部沿海地区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可以与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和资源型产业相结合,形成良性发展互动。
通过产业优势互补,可以加强各地区产业的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
在微观层面,区域协调发展与经济一体化有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与经济一体化,可以实现资源、产业和就业机会的重新分配,促进地区间的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地区间的发展差距。
比如,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快,人均收入水平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较低。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与经济一体化,可以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除此之外,区域协调发展与经济一体化还能够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流动。
各地区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差异,通过区域协调发展与经济一体化,可以实现人才的流动和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
比如,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可以设立分支机构或实验室,以便在各地区共同开展科技研究和人才培养,形成创新链条和科技创新集群。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研究与实践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区域一体化成为了重要的发展趋势。
在中国,由于地域差异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一体化被视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
长三角地区由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构成,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其一体化发展备受瞩目。
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义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最为发达的经济区域之一,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将有助于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促进区域内的资源共享,优化产业布局,促进经济发展。
一方面,长三角形成了一个更加完整、连贯的交通体系,从而便于物流、人口流动和信息流动;另一方面,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将促进政府间合作,加强政策的协调,形成更有利于企业和人民的政策环境。
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现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进程已经开始了,经过多年的推进,一些成果已经初见端倪。
例如,沪苏浙地区已经联合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如统一发放企业补贴,协调用能资源等。
另外,长三角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高度重视,浦江航道的疏浚和建设已经完成,沪宁城际高速铁路已经通车等等。
除此之外,长三角地区还规划了一系列跨界经济合作区,借助地理优势和产业互补性,建设了一批产业合作区和科创合作区,如杭州湾区、苏南产业园区等,以便实现全流程的产业链。
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未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未来充满着机遇和挑战,但这也是我们需要应对和解决的问题。
首先,随着环境意识的增强和绿色经济的提出,长三角地区需要共同面对环保问题,尤其是水污染和河道治理等问题。
其次,要加强产业协调,促进彼此间的互补性,避免过多重复。
第三,要加强人才交流和培养,毕竟人才是推动长三角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此外,还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推进“智能+”产业的发展。
四、结语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
只有保持开发精神和创新意识,才能推动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未来,长三角地区将继续坚持共赢、互利、共同推进的理念,为民众谋福利,为经济科技发展注入持续的活力。
区域经济一体化對中国的影响浅析-人力资源区域经济一体化對中国的影响浅析钱毓洁俞炘江苏大学京江学院本文为江苏大学大学生科研立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Y13C032)。
摘要:再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一,是经济发展倒一定阶段的集中体现与必然结果。
伴随着全球化時代的深入发展,中国积极参与并主导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取得了良好的发展。
本文探究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和存再问题,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對我国的影响,从而为我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出了参考意见。
关键词:区域经济OBOR TPP 一体化影响20世纪90年代已來,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再全球涌现,这种趋势推进之迅速,合作之深入,内容之广泛,机制之灵活,形式之多样,是前所未有的。
面對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中国应当立足於基本国情,再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同時需要慎重考虑、充分认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對我国所造成的利害关系。
中国积极地参与各种区域经济合作,将会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发展空间。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尚未取得明确而一致的说法,因为其涉及的内容广泛而复杂,而且随着世界经济的演变其内涵否断发生变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某一地理区域内或区域之间,各国或政治实体为实现彼此之间再货物、服务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经济发展中各种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相互间的经济与发展,而达成的取消有关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进而协调产业、财政和货币政策,并相应建立超越国家的组织机构的过程。
二、中国参与和关注的区域经济合作1.一带一路(O B O R)。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OBOR),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并借以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我国与周边地区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
进入21世纪,区域经济一体化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加速发展,风起云涌,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亚洲地区是一个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并存的地区,但发展中国家占绝大多数,因此中国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贸易主要是与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贸易,也就是杜新先生所说的第三类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二八定律(即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中)与马太效应(即穷者愈穷,富者愈富)使人们认为弱弱结合的组织,根本不可能有太大发展。
如CAFTA(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但薄熙在2005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随着CAFTA建设进程的加快,再过五年,中国与东盟地区将成为继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欧盟(EU)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并成为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而且,在2006年由越南领导人与中国领导人共同商定的“两廊一圈”合作协定,被视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一个突破性进展(所谓“两廊一圈”是指“昆明—老街—河内—海防—广宁”、“南京—谅山—河内—海防—广宁”两个经济走廊和“环北部湾经济圈”)。
如今事实证明,这一组织发展地很好。
正如德国总理默克尔所言:“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对全球来说不是威胁,而是难得的机遇。
”因此,中国应当努力增进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以求共同发展,为全球的经济发展创造更大的机遇。
另一个比较典型的南南型组织就是中非之间的合作。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尽管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
而非洲资源丰富,其中有许多是我国的稀缺资源。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
我国适量进口,一方面可以弥补国内资源不足,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稳定国际市场初级产品的价格。
我国制造业较成熟,而非洲对轻工业与机电产品的需求正逐渐增大,双方互补性强,其发展有很大的潜力,尽管面临着诸多机遇,但非洲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总量小,政治不稳定,而且非洲有巨额外债,中非经贸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很大制约。
因此我国必须趋利避害,及时根据非洲市场变化而调整对非经济政策,充分认识到开拓非洲市场的艰巨性与复杂性,积极寻求共利的方法。
当然,我国除了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往来外,还和新加坡,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发达国家进行周边经济贸易。
在此,我主要讲述与新之间的经济投资。
中新之间的合作最显著的例子就是苏州工业园区,其为中国竞争力最强的工业园区。
新方实施的7小时腹地战略中明确把中国作为21世纪发展的合作目标之一,可以预见,中新之间经济合作关系趋于密切。
在新北部湾经济合作中,新将再次成为主力军。
因此,中需要更深入研究新对华投资的特点。
弗朗西斯.吴和亚历山大.叶芝在世界银行的工作报告中这样写到: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东亚地区的内部贸易(日本除外)一直在快速增长,其速度大约的世界贸易增速的两倍,远远高于NAFTA和EU。
当今世界政治与经济的主题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强调的重点是合作与交流。
作
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想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就必须把握这一主导思想,积极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地区开展互利互惠的政治与经济联系,因此研究与周边国家的经济一体化问题对于我国来说仍然有重要意义。
而且我国目前的外贸进展由于我国的努力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我国对外贸易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
《关联经济—一种新的财富视角》—杜新
《经济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