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与民营企业发展
- 格式:pdf
- 大小:1.87 MB
- 文档页数:2
制定企业战略要抓住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制定企业战略是要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结合企业本身的资源和实力来进行。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和工作重点。
这次改革对企业的战略制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下面我来给大家简单梳理一下。
(1)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这次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第一是在经济上。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所以它奠定了民营企业作为经济主体的一个重要地位。
所以,接下来民营企业会大规模出现。
民营企业上市、融资也会更方便。
第二个在政治上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
第三个是建设文化。
下一步中国在文化上会迎来一次繁荣的机会。
第四是在社会方面,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五个是军队建设要加强。
第六个是加强党的建设。
那么,下一步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什么呢?就是要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型的工农城乡关系,切实转变政府的职能,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体系。
比如北京有很多资源,很多外地人到北京来看病,北京专门有人做这种服务,找名医、疗养。
将来会有人专门为有钱人提供类似的服务,所以关于这方面的文化产业会有大的发展。
所以说食品、餐饮会有大的发展。
所以东北的农产品会大规模进入到全国各地,所以下一步我们会进入一个民营企业充分繁荣的时代。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2)经济体制改革面临三个问题下一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会面临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转型升级到了不得不寻找突破口的时候。
咱们国家的经济属于加工型经济,现在要慢慢发展成制作型经济或者叫创造型经济,所以咱们要加强产品的技术含量,要加强产品的市场含量。
有人会问:“国家为什么要推动民营企业发展?”因为国有企业发展到头了,继续发展国有企业没前途了,所以只有放倒国有企业,来推动民营企业的发展。
民营企业可以解决就业问题,可以解决技术进步问题,而且可以进入国际市场。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内容和依据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内容(1)一权威报告指出,对现有事业单位,可根据职能特点,决定归属。
主要原则包括:一是产品和服务可以市场化的应尽快市场化。
对“站错队”的机构通过直接转制为企业或与企业合并重组,进入市场成为市场主体。
二是对具有公益性的事业单位,按照其职能特点和社会事业发展目标,分别确定为政府直接组织的公立机构或非营利机构。
对那些公益性突出的社会事业,特别是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基础和公益性科学研究以及其他与政府职能直接相关的社会事业,仍需要政府直接组织。
对于那些不必再由政府直接组织和管理的事业单位,可以考虑逐步改为非营利机构。
三是同步进行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
该合并的要合并,该拆分的要拆分。
还有一些机构,虽然无法按照市场原则进行组织,但其本身也基本不具公益性或公益性很弱,该撤销的则要撤销。
四是同步进行管理体制调整。
要对目前一些领域社会事业的部门分割体制进行改革。
原则上,同一领域的社会事业应归属同一政府部门实施统一规划和管理,尤其对那些需要在发展中统一规划和协调的社会事业。
(2)文件上关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规定一、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清理规范现有事业单位。
对未按规定设立或原承担特定任务已完成的,予以撤销。
对布局结构不合理、设置过于分散、工作任务严重不足或职责相同相近的,予以整合。
划分现有事业单位类别。
在清理规范基础上,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
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
今后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
细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
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情况,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细分为两类: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一类;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二类。
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篇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推动公益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现就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探索事业单位改革,不断创新事业单位体制机制,稳步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业体制改革,积累了有益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奠定了基础。
事业单位提供公益服务总量不断扩大,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公益服务需求的任务更加艰巨。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支持公益服务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监督管理薄弱。
这些问题影响了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以解决。
3、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是提高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水平、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必须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不移地把这项改革推向深入。
二、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4、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总体、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先行试点、稳步推进,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服务的需求。
事业单位改革方案最新消息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截至目前,关于事业单位改革方案的最新消息是,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于2020年5月发布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方案》,旨在推进事业单位分类管理改革,进一步优
化事业单位的组织形式、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提高事业单位的效率和服务能力。
该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内容:
1.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事业单位分为公益类事业单位和生产服务类事业单位两大类别,进一步明确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责和服务对象。
2.事业单位管理机制改革:推行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负责制,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管和
指导;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机制,促进事业单位的效能提升。
3.事业单位薪酬制度改革:建立灵活多样的薪酬制度,注重绩效考核和人才激励,引
导事业单位人员发挥个人能力和创造力。
4.事业单位社会化改革:鼓励事业单位通过合作、联合和改制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发展多元化的运营模式。
5.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改革:完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深化事业单位预算制度改革,提高财务信息透明度和规范性。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事业单位改革方案实施细则和时间安排等尚未公布,相关部门
正在进一步研究和制定。
大家可以持续关注官方发布的消息和政策文件,以及新闻媒
体的报道,及时了解最新的事业单位改革动态。
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规定为积极稳妥地推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确保事业单位改革顺利进行,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制定本规定。
一、财务、资产关系变更1.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以下简称转制单位),应当制定转制方案,并按照规定程序报批后组织实施。
2.转制单位与原主管部门脱钩的,由财政部门履行财务监管职责,其国有资产管理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由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机构负责。
3.转制单位财务隶属关系需要划转的,由划出方的主管部门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并商划入方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同意后确定;涉及预算指标划转的,按照有关预算管理程序办理。
二、资产清查、资产评估、产权和工商登记4.转制单位的资产清查工作由主管部门或转制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实施。
其中,执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转制单位,按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暂行办法》(财办〔2006〕52号)的有关规定执行;执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转制单位,参照《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办法》(国资委令第1号)、《国有企业清查核资工作规程》(国资评价发〔2003〕73号)等有关规定执行。
5.转制单位的资产清查工作要在转制方案批准后6个月内完成。
资产清查结果报送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
6.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对资产清查结果进行审核批复。
其中,对执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转制单位,按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核实暂行办法》(财办〔2007〕19号)的有关规定审核皮肤;对执行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转制单位,参照《关于印发国有企业清产核资资金核实工作规定的通知)(国资评价〔2003〕74号)的有关规定审核批复,其中涉及资产损失的,按照《企业资产损失财务处理暂行办法》(国企〔2003〕233号)确认。
7.完成资产清查后,转制单位要按照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对各项资产、负债重新分类建账,并由中介机构进行财务审计,由同级财政部门依法核定国家资本金。
.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篇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意见的通知》(粤发[20XX]6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对我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以社会功能为依据,突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逐步建立公益目标明确、布局结构合理、投入机制完善、治理结构规范、微观运行高效、监管制度健全的现代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机制,促进我市社会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根据现有事业单位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将其划分为行政类、公益类和经营类三个类别。
公益类事业单位再划分为三个小类别,即公益一类、二类、三类。
1、行政类事业单位:指依据法律法规授权,按规定程序批准设立,履行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
部门自行委托事业单位承担行政职能的不作为依据。
Word 文档. 行政类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是:职能归位、调整机构。
即对获批准的行政类事业单位予以保留,将其经营服务性职能剥离,并交由其他机构、社会组织;对编制数少于6名的行政类事业单位,将行政职能回归行政部门,机构与相关事业单位进行资源整合。
对申报未获批准单位,则根据其社会功能划定相应的公益类别。
根据省编制部门的审批程序规定,行政类事业单位审批权限上收到省,并由省按程序报中央编办。
在分类时,市编制部门将对现有事业单位进行清理和调整,对拟定为行政类的事业单位要求申报部门和单位列出法律法规授权依据,并依照省的规范格式和要求汇总,按机构编制审批程序报批。
改革后,除法律法规授权外,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
2、公益类事业单位: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和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为国家机关行使职能提供保障的事业单位。
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等不同情况,这类单位具体划分为三个类别。
2023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一、背景事业单位是我国公共服务领域中的重要组织形式,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在过去的发展中,我国事业单位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机构设置不合理、权责不清、人事制度不完善等,制约了事业单位的发展和提高服务质量效果。
为了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效率,2023年将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促进事业单位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
二、宗旨和目标宗旨:通过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充分发挥各类事业单位的优势,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效能。
目标:1. 调整事业单位类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建立适应新形势下发展的管理体制;2. 优化事业单位机构设置,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3. 完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激发人才活力;4. 推动互联网+事业单位服务模式创新,提升服务效能;5. 提升事业单位绩效管理水平,实现事业单位服务能力和效果的全面提升。
三、改革内容和重点1. 调整事业单位类别针对不同的事业单位,根据其性质、功能和运行特点,将其分为公共管理类、教育科研类、医疗卫生类、文体娱乐类、社会福利类等不同类别,进一步明确事业单位的定位和职责。
2. 优化事业单位机构设置根据事业单位的性质和业务需要,进行机构设置的优化调整。
对重复、冗余、功能不明确的机构进行梳理和整合,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同时,推动事业单位与社会资本合理结合,引入市场化运行机制,增强事业单位的活力和竞争力。
3. 完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人事制度,推行事业单位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改革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模式,实行岗位聘任制和绩效工资制度,激励事业单位人员更好地发挥作用,提高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
4. 推动互联网+事业单位服务模式创新积极推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在事业单位服务中的应用,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式服务,提高服务的便捷性和覆盖面。
发展跨部门、跨地区的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提高服务效益和用户满意度。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方案摘要本文提出了一个关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方案,旨在优化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提高其效能和服务质量。
该方案主要包括调整事业单位的分类体系,优化人员编制和薪酬制度,加强内部管理与监督,以及增强事业单位的社会责任意识等措施。
通过这些改革举措,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动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提升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力。
引言事业单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经济、教育、医疗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阻碍了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如人员编制不合理、行政管理过于繁琐等。
因此,为了提高事业单位的效能和服务质量,有必要对其进行分类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调整事业单位的分类体系1.1 分类原则根据事业单位的功能和职责,可以将其分为教育事业单位、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文化事业单位、社会服务事业单位等。
1.2 分类标准在分类时,需要考虑事业单位所服务的主体和对象,以及其在社会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因素。
同时,还应该与相关政策和法规相协调。
二、优化人员编制和薪酬制度2.1 人员编制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应该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进行合理规划,避免编制过剩或不足的情况。
同时,可以引入市场化机制,根据人才需求设置相应的编制指标。
2.2 薪酬制度在薪酬制度方面,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方式,以激励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发挥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可以通过引入绩效工资制度、奖励机制等方式来提高薪酬的灵活性和公正性。
三、加强内部管理与监督3.1 内部管理机制加强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明确权责关系和管理流程。
可以采用科学的运营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3.2 监督机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督和评估。
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监督,同时鼓励公众参与到监督工作中,提高监督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四、增强事业单位的社会责任意识为了增强事业单位的社会责任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社会责任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社会责任意识;•开展慈善公益活动,回报社会;•建立志愿者制度,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内容和依据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内容(1)一权威报告指出,对现有事业单位,可根据职能特点,决定归属。
主要原则包括:一是产品和服务可以市场化的应尽快市场化。
对“站错队”的机构通过直接转制为企业或与企业合并重组,进入市场成为市场主体。
二是对具有公益性的事业单位,按照其职能特点和社会事业发展目标,分别确定为政府直接组织的公立机构或非营利机构。
对那些公益性突出的社会事业,特别是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基础和公益性科学研究以及其他与政府职能直接相关的社会事业,仍需要政府直接组织。
对于那些不必再由政府直接组织和管理的事业单位,可以考虑逐步改为非营利机构。
三是同步进行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
该合并的要合并,该拆分的要拆分。
还有一些机构,虽然无法按照市场原则进行组织,但其本身也基本不具公益性或公益性很弱,该撤销的则要撤销。
四是同步进行管理体制调整。
要对目前一些领域社会事业的部门分割体制进行改革。
原则上,同一领域的社会事业应归属同一政府部门实施统一规划和管理,尤其对那些需要在发展中统一规划和协调的社会事业。
(2)文件上关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规定一、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清理规范现有事业单位。
对未按规定设立或原承担特定任务已完成的,予以撤销。
对布局结构不合理、设置过于分散、工作任务严重不足或职责相同相近的,予以整合。
划分现有事业单位类别。
在清理规范基础上,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
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
今后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
细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
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情况,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细分为两类: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一类;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二类。
2017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我省公益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XX〕5号),结合江苏实际,现就分类推进我省事业单位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核心,坚持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发展公益事业,把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分类指导,明确功能定位,根据不同类别事业单位的特点,实施改革和管理;坚持开拓进取,创新体制机制,破除影响公益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大胆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和实践;坚持着眼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公益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和提供方式多样化;坚持统筹兼顾,整体配套衔接,注意与行业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相衔接,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三)主要目标改革的总体目标是:2020年前,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具有江苏特点的公益服务体系,为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
有条件的地区可适当提前。
改革的阶段性目标是:20XX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工作。
2015年12月底前,基本完成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工作,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在机构编制、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财税政策等方面的改革取得明显进展,管办分离、完善治理结构等改革取得较大突破,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制度环境进一步优化,为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证。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事业单位的数量和规模快速增长,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机构重叠、职责模糊、管理混乱等。
为了进一步改革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提高其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我国决定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本文将就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实施方案进行探讨。
一、改革目标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目标是:减少机构重叠、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明确事业单位的分类和职责,减少职责模糊现象;加强事业单位的管理和监督,推动其健康发展。
二、改革内容1. 分类标准根据事业单位的性质、功能和管理特点,将其分为行政类、事务类和公益类三大类事业单位。
行政类事业单位主要为政府部门和行政机构;事务类事业单位主要为独立核算的事业单元;公益类事业单位主要为公益性组织。
2. 分类准入条件各类事业单位的准入条件将有所不同。
行政类事业单位应符合政府机构设置的相关规定;事务类事业单位应具备独立核算和管理能力;公益类事业单位应具备公益性质和能力。
3. 分类管理分类改革后,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将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行政类事业单位将依托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管理并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事务类事业单位将实行独立核算和自负盈亏,通过制定业务经营计划和年度目标来管理;公益类事业单位将加强社会监督和自律,注重公益性质的发挥。
4. 分类改革过渡分类改革将分阶段进行。
首先,对各类事业单位进行普查和评估,明确归类情况;然后,对分类准入条件进行制定和公示;最后,逐步将事业单位纳入分类管理,强化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
三、改革措施为了顺利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完善法律法规通过修改现行法律法规,明确事业单位分类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为分类改革提供法律依据。
2. 建立分类管理系统建立事业单位分类管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明确各类事业单位的考核指标和评价标准,并实行动态管理。
3. 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制定更加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和流程,明确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职责和权限,优化管理效能。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一、背景和目标事业单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行业分布广泛,遍布各个领域。
然而,当前我国事业单位存在分类不明确、运行机制不规范等问题,制约了事业单位的发展和社会效益的提升。
为了深化事业单位,确保事业单位能够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能和服务大众的使命,提高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根据我国国情和实际情况,制定事业单位分类实施方案。
本次事业单位分类的目标是:明确事业单位的分类标准和运行机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求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提高事业单位的服务能力和效益,进一步推动我国事业单位的和发展。
二、分类标准1.按照服务对象的不同,将事业单位分为政府性事业单位和社会性事业单位。
-政府性事业单位主要为政府服务的重要机构,如政府机关、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社会性事业单位主要为社会公益性服务机构,如学校、医院、科研机构、文化机构等。
2.在社会性事业单位中,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可进一步分为教育类事业单位、医疗类事业单位、科研类事业单位、文化类事业单位等,以满足不同领域的服务需求。
三、运行机制1.设立事业单位监督管理机构,负责事业单位分类管理和绩效评估等工作,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督和指导。
2.政府性事业单位应完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强化职能定位,明确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提高决策效率和行政效能。
3.社会性事业单位应按照市场化的原则,拓展多元化的筹资渠道,提高自负盈亏能力,降低对财政的依赖。
4.加强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建立激励机制,提高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推动事业单位的职业发展和能力提升。
5.健全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做到收支平衡,提高财务透明度和民众的监督参与度。
四、实施步骤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事业单位的分类标准和运行机制,为提供法律依据。
2.研究制定政策措施,鼓励事业单位分类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激励。
3.开展事业单位分类调研,全面了解各类事业单位的现状和问题,为分类提供科学数据支持。
中共深圳市委办公厅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深办〔2006〕34号关于印发《深圳市市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深圳市事业单位改革人员分流安置办法》和《深圳市事业单位转企社会保险有关问题实施办法》的通知《深圳市市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深圳市事业单位改革人员分流安置办法》和《深圳市事业单位转企社会保险有关问题实施办法》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深圳市市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根据《深圳市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深办发〔2006〕11号),现就市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分类改革的主要内容(一)转为国有企业的事业单位现有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和部分可按市场化经营的公益类事业单位原则上转为国有企业(下称转企或转为企业),撤销事业建制,收回事业编制。
具体包括:1.经营性演出场所、新闻传媒出版、影视文艺创作、勘察设计、开发性科研、党政机关所属培训机构和接待基地、后勤服务等经营开发类单位原则上转为企业,纳入市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分别实行调整、重组或改制,依法进行企业注册,在面向市场提供服务的同时,继续为党政机关提供相应的服务。
转企单位承担有监督管理职能的,有关职能划转到相关行政或行政事务机构中;承担有公共服务职能的,有关职能原则上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继续委托转企单位承担,转企单位难以承担的,整合到保留的相关事业单位中。
2.市场公证、信用担保、会计鉴定、质量保证、资格认证、资产评估、工程咨询、职业中介、人才交流、家政婚介、律师服务、市场交易、非强制性检测认定等中介服务类事业单位,先与原主管部门脱钩,交由市国资部门统一管理,再根据行业特性,逐步改制为合伙制或有限责任制的市场中介组织,并依据相关规定妥善处置国有资产。
3.经营性公用场馆、公用事业作业和学前教育、成人教育等准公益类事业单位,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市场发育比较成熟或社会力量可以提供,一并转为企业。
(二)纳入行政管理序列的事业单位凡承担行政管理或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要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把相关职能或机构纳入到行政管理序列(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2011.03.23•【文号】中发[2011]5号•【施行日期】2011.03.23•【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2011年3月23日中发[2011]5号)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推动公益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现就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探索事业单位改革,不断创新事业单位体制机制,稳步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业体制改革,积累了有益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奠定了基础。
事业单位提供公益服务总量不断扩大,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公益服务需求的任务更加艰巨。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支持公益服务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监督管理薄弱。
这些问题影响了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以解决。
3.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是提高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水平、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必须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不移地把这项改革推向深入。
2021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指将现有事业单位按照社会功能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那么如何做好2021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的方案呢?下面是有2021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_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施方案模板,欢迎参阅。
2021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范文12020年底前取消事业编制对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2020年前将全部转企改制。
转制单位注销事业单位法人,核销事业编制!在职职工也会转为签订劳动合同,而不再是原有的事业单位聘用合同。
这类事业单位主要有:工程建设、维修、养护,工程勘察设计,市政公用经营与作业,经营性水利工程管理,农场、园艺场、养殖场、苗圃和经营性林场等农业养殖(种植)机构,技术开发类科研,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商业性地质勘查,招投标代理,一般性评审认证,咨询服务,评估鉴定,面向社会的培训机构,宾馆,招待所,经营性康复疗养,房屋修缮,物业、车辆服务,部门文印机构,投融资,担保,粮食收储,物资、图书、仪器设备供应,非时政类报刊,一般文艺院团,影剧院,影视音像制作销售,演出中介,新闻媒体的印刷广告发行传输等经营部分,电影制片厂及其他各类公司(厂)等。
去年3月财政部、税务总局、中央宣传部就联合发布通知,指出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鼓励转为企业。
(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自转制注册之日起五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
2018年12月31日之前已完成转制的企业,自2019年1月1日起可继续免征五年企业所得税。
(二)由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自转制注册之日起五年内对其自用房产免征房产税。
2018年12月31日之前已完成转制的企业,自2019年1月1日起对其自用房产可继续免征五年房产税。
(三)党报、党刊将其发行、印刷业务及相应的经营性资产剥离组建的文化企业,自注册之日起所取得的党报、党刊发行收入和印刷收入免征增值税。
事业单位与民企的异同分析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事业单位作为公益性组织,与民营企业作为营利性组织,在性质、制度以及运营模式上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
本文将从组织性质、管理体制、目标导向和员工待遇等方面,对事业单位和民企进行分析比较。
一、组织性质事业单位是指由国家机关、团体或者其他事业单位依法设立,依法享有法律人资格的组织,具备公益性、非营利性的特点。
而民营企业则是由个人或团体以非国家、非集体的形式建立的经济实体,追求利润最大化。
从组织性质上看,事业单位注重公益性、服务社会的目标,承担着满足公众需求、保障社会稳定的责任;而民企则以盈利为导向,为股东谋求利润最大化。
二、管理体制事业单位一般采用集中权力、行政化管理的体制,政府扮演着事业单位的主要管理者角色,具有相对较为稳定的组织结构和职级制度。
在事业单位中,决策权和管理权较为集中,人员流动性较低。
而民营企业的管理体制则更加灵活,管理权力相对分散,决策权可以更加迅速地下沉到各级管理者手中。
民企在管理上更加注重市场机制的运作,注重效益和利润的提高,人员流动性较高。
三、目标导向事业单位的目标导向是为了服务社会和公众利益,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
在执行职责过程中,事业单位往往承担着社会民生保障、教育培训、科研创新等方面的重要任务。
而民营企业则以经济效益为导向,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民企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营业绩的增长,提供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市场需求,并且为股东创造财富。
四、员工待遇事业单位一般享有相对稳定的工资待遇和福利保障,具有较高的职业保障性和福利待遇。
在事业单位工作,员工能够享受较为稳定的薪水和相对较好的福利待遇,但晋升机会相对较少。
而在民营企业中,员工的薪酬待遇和福利保障相对灵活,不同企业的薪酬待遇有一定的差距。
同时,民企晋升机会更多,但相对的,员工需要承担更多的工作压力。
结论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在组织性质、管理体制、目标导向以及员工待遇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央编办印发《关于事业单位分类试点的意见》2008年8月11日经中央编委领导批准,中央编办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关于事业单位分类试点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印发。
山西省、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重庆市作为试点地区,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分类工作。
一、总体要求事业单位分类,要立足现状,着眼规范。
要有利于合理界定事业单位的范围,促进政事分开和事企分开;有利于明确不同事业单位的举办宗旨,保证公益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根据不同事业单位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增强改革的针对性;有利于按照不同类别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促进公益事业健康发展。
二、类别划分根据现有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将其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的、从事公益服务的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三个大类。
(一)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
即从事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等行政管理工作,按照行政机构方式运行的事业单位。
如金融监管机构、执法监督机构等。
其中,完全或基本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转为行政机构;只承担部分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将行政职能和公益服务职能与有关单位进行职能整合或机构整合。
今后,除法律法规授权外,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
(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
即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己经实现或经过相应调整可以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
如开发应用型科研机构、招待所等。
这类单位应当逐步转为企业,并注销事业单位,核销事业编制。
今后,不再批准设立从事生产经管活动的事业单位。
(三)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
即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或者为政府行使职能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原则上只有这类单位继续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
根据其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不同情况,可具体划分为三个类别,也可以划分为两个类别。
公益一类。
即从事关系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公共教育、公共文化、公共卫生、经济社会秩序和公民基本社会权利的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分类实施方案第1篇事业单位分类实施方案一、背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公共服务体系的逐步建立,事业单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决策部署,优化事业单位布局结构,提高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水平,现就制定本方案。
二、目标本方案旨在通过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实现以下目标:1. 优化事业单位布局结构,提高公益服务效率。
2. 明确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强化公益属性。
3. 激发事业单位活力,增强发展动力。
4. 健全事业单位监管体系,提升管理水平。
三、分类原则按照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运行方式、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将事业单位分为以下三类:1. 公益一类:承担政府规定的社会公益性服务任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
2. 公益二类:承担政府规定的社会公益性服务任务,部分业务可以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
3. 生产经营类:具备一定经济效益,可以逐步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
四、具体措施1.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1)明确功能定位,强化公益属性。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保障公益服务需求。
(3)优化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4)建立健全监管制度,确保公益目标实现。
2.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1)合理划分业务范围,明确公益性和市场性业务。
(2)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公益服务能力。
(3)创新运行机制,激发内部活力。
(4)加强监管,防止公益资源流失。
3. 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1)推进企业化管理,增强市场竞争力。
(2)引入社会资本,优化产权结构。
(3)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决策水平。
(4)加强财务监管,防范经营风险。
五、组织实施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2. 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
3. 建立健全协调机制,统筹推进改革。
4. 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改革氛围。
5. 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改革措施落地生根。
六、附则本方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有相关规定与本方案不一致的,按照本方案执行。
Forum学术论坛 2018年6月169DOI:10.19699/ki.issn2096-0298.2018.17.169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与民营企业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赖婧滢摘 要:事业单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促进,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同步推进,但仍明显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将为民营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空间。
关键词:事业单位 分类改革 民营企业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6(b)-169-02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民营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快职能转变、简政放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将为民营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空间;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广泛参与社会公益事业,通过创新发展提升市场活力,促进公益事业提供主体多元化和提供方式多样化,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事业单位改革发展。
可以说,二者紧密相关、相互促进,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积极作用。
1 事业单位改革历程事业单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产生于计划经济时期。
目前,我国共有事业单位约110多万个,从业人员约3300万人。
无论机构数还是人员数,都是仅次于企业的第二大法人组织。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取得了重要进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事业单位改革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目前正处于加快推进分类改革的新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
这个阶段也是我国进行拨乱反正,快速恢复社会事业的重要时期,事业单位改革提上重要日程,主要是适当下放了各类事业单位的管理权。
期间,1985年3月中央下发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科研事业单位改革率先推开,之后事业单位改革又陆续在卫生、教育、文化等领域展开。
第二阶段: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
这期间,事业单位改革主要结合1993年中央《关于党政机构改革的方案》及其实施意见同步进行,方向是政事分开,推进事业单位社会化。
值得指出的是,1996年中办、国办印发了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第一个专门文件,即《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事业单位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
之后中央下发系列文件,全面推进教育、科研、地质勘查、文化等行业改革。
第三阶段:2002年党的十六大至2007年党的十七大。
这个阶段,主要是按照中央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精神,在一些领域和若干地市开展分类改革综合试点。
其中,从2003年7月开始,在全国9个地区和35个单位进行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
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2005年中央下发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第四阶段:2007年党的十七大至2011年中发5号文件及其配套文件印发。
根据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全会关于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对现有事业单位分三类进行改革的重要精神,2008年国务院决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进行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文化、医疗等行业事业单位改革加速推进。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之后又陆续印发了事业单位分类、财政、人事、收入分配、养老保险等11个配套文件,形成了“1+11”的文件体系,对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明确了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
第五阶段:2011年中发5号文件及其配套文件印发至今。
这个阶段,主要是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化,在建立工作机制、开展清理规范、实施分类、探索创新体制机制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等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
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2018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都强调要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强化公益属性。
2 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同步推进,积累了有益经验,取得了重要成效。
但仍明显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在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布局结构不合理。
一些涉及人民群众基本需求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本医疗等公益服务,政府投入不足,服务体系不健全,群众反映和需求比较集中。
不同公共服务领域、不同地区之间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差距明显,个别行业公益事业发展存在短板,优质的教育、医疗等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发达地区,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比较薄弱。
此外,公益服务主要是通过公办事业单位直接提供,社会力量作用发挥不够。
二是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
由于历史原因,事业单位业务包罗万象,政事边界不清,政府管理也“越位”“缺位”并存。
有些事业单位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与行政机关没有本质区别,却作为事业单位履行行政职能;有些事业单位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却偏离公益目标,直接面向市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导致市场主体之间不公平竞争。
对事业单位行业发展规划、政策标准、行为规范的宏观管理不足,法人自主权落实不够,公共服务效率不高。
三是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事业单位效能不高。
由于在体制内的原因,规范公平的分配制度和用人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内部运行机制也还不能适应事业单位自身的特点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
3 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精神针对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全面总结以往改Forum学术论坛1702018年6月 革经验和试点成效基础上,2011年中发5号文件,第一次将事业单位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改革的顶层设计。
改革方向立足于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大类,其中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情况,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细分为公益一类、公益二类,即按照“三大类、两小类”区分情况实施改革。
同时,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和不同行业事业单位特点,明确按照“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的方针推进改革。
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
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
建立各类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强化公益属性,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
2018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全面推进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改革,理顺政事关系,实现政事分开,不再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
加大从事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力度,推进事企分开。
区分情况实施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理顺同主管部门的关系,逐步推进管办分离,强化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主要为机关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优化职能和人员结构,同机关统筹管理,全面加强事业单位党的建设,完善事业单位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4 分类改革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影响当前,按照中发5号文件确定的方向和目标,根据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十九大、十九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系列新精神,特别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简政放权、依法行政、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等要求,相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事业单位分类后深化改革的政策,下一步将推进实质性改革,对民营企业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从行政类事业单位改革角度看,既是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这些单位承担行政审批、非行政许可审批、行政审批有偿中介服务及执法监督等职能。
深化改革将紧紧围绕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大力推进简政放权、职能清理、依法行政,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实现职能清晰、职权法定、权责一致。
这就意味着不符合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事项将会一律取消,“清权”“减权”必将全面清除“赌点”“痛点”和“盲点”,进一步为企业和社会减负清障,为民营企业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从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角度看,这是事业单位的主体,也只有这类单位改革后继续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
改革方向是通过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强化公益属性,大力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确保不与政府分权、不与市场争利。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改革更要着眼于处理好与市场的关系,凡市场能提供的或应由市场提供的,事业单位都应该退出,其中,公益一类将实行严格管理,业务范围,机构编制、财政经费、人员管理等方面都将严格限定。
公益二类将进一步规范管理,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
前段时间,国务院印发了清理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有关文件,其中有不少这类事项是由事业单位承担,下一步要逐步清理。
这些都为市场和社会让出空间,对于民营企业而言是良好的发展机遇与巨大的投资空间。
从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角度看,重点是按照市场化方向大力推进转企改制。
在这个过程中,将坚持公平对待市场主体和平等保护物权的原则,以企业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作为选择标准,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和兼并重组中的积极作用。
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角度看,中发5号文件明确,要完善相关政策,放宽准入领域,推进公平准入,鼓励社会力量依法进入公益事业领域。
对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在设立条件、资质认定、职业资格与职称评定、税收政策等方面,与事业单位公平对待。
相关部门已出台相关政策,积极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公益事业相关领域。
在政府购买服务方面,已经出台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各地也陆续出台了指导目录。
今后,将积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公共服务事项、基本公共服务以及政府履职所需服务事项将尽量采用购买服务方式,这将为民营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发展机会。
事业单位改革对于民营企业是巨大的商机,但机会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企业。
民营企业应当重视技术创新、制度革新和文化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在谋求自身长远发展的同时,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1] 王澜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历史回顾[J].中国行政管理,2010(6).[2] 俞路.事业单位改革的五点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11(5).[3] 刘小康.事业单位改革“管办分离”原则探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4(6).[4] 马凯.积极稳妥地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