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整体性与差异性 小专题
- 格式:doc
- 大小:1.53 MB
- 文档页数:8
第五章整体性与差异性过关练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必备知识与技能专练[2023·浙江6月卷]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是一个重要的固碳举措。
下图为湖泊湿地碳循环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植物多样性增加对湖泊湿地固碳作用的影响是()A.土壤碳含量降低B.根系吸碳量减少C.碳净排放量降低D.微生物活性减弱2.下列对湖泊湿地生态修复的措施,合理的是()A.减少湖滨植物,清除入湖污染物B.放生外来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C.降低湖面水位,重建微生物群落D.改变湿地地形,建设生态缓冲岛[经典高考题]黄河入海水量1951年大约为500亿立方米,2010年大约为140亿立方米,总体呈下降趋势。
据材料回答3~4题。
3.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上游水电站增多B.中游水土流失加剧C.下游降水量减少D.流域内用水量增多4.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带来的主要影响是()A.三角洲土壤盐渍化减轻B.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C.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增加D.河口地区的气候变干[经典高考题]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下图),回答5~6题。
5.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A.地壳上升B.水源减少C.气候变干D.物质沉积6.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A.整体性B.差异性C.稳定性D.脆弱性[经典高考题]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据此完成7~8题。
7.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④⑤8.图示区域()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2024·九省联考河南卷]挪威南部某高寒地区的植被主要由地衣、小灌木等组成。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该地区灌木向高海拔的地衣群落扩张,植被出现“绿化”现象(下图);夏季地衣下的土壤温度比灌木下的土壤温度高1.45℃。
专题06整体性与差异性易错突破整体性与差异性来自于必修一课本和选择性必修一课本,是课本的重难点。
选择题通常以区域图或数据资料为背景,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自然带分布图为载体,考查地理环境分异的规律。
非选择题主要探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区域图为背景,结合自然地理特征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考查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关系和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陆地自然带为载体,考查地理环境分异的规律,这些仍是高考考查的热点。
一般为综合性很高的题,所有每年高考全国各地均有考查。
结合区域图文材料,比较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的差异表现,提升区域认知能力。
结合具体区域的环境特征,分析不同区域的差异性的主要成因,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观察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现象,调查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并探究其成因,提升地理实践力。
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探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因地制宜的角度审视人地协调观的途径。
易错点01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问题易错点0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易错点03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易错点04 非地带性现象的分布易错点01整体认知动物与环境关系的主要分析角度(2023上·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三中校考期中)在风力作用下,沙漠中的沙粒在运移过程中受到植被的阻挡,在其附近堆积,会发育成灌丛沙丘。
灌丛沙丘的生长发育和衷败退化可以指示环境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区域最可能发育灌丛沙丘的是()A.绿洲边缘B.泥沙淤积的河床C.绿洲内部D.沙漠内部2.在沙漠中,灌丛沙丘的生长发育可以指示()A.土壤水分条件改善B.沙丘活动性增强C.气候趋于干旱D.植被覆盖率降低3.灌丛沙丘为人们提供了风沙防治的思路。
在沙漠地区,人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有()①大规模植树造林②铺设草方格③种植耐旱植物④抽水灌溉农田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1.A 2.A 3.B【解析】1.由材料“灌丛沙丘是在风力作用下,沙物质在运移过程中受到植被的阻挡发生沉积而形成,属于特殊沙丘地貌。
专题16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备战2024高考地理二轮必刷选择题(人教版2019)每年7~8月,在气象条件、海水运动和海底地形等因素影响下,鄂霍次克海及千岛群岛附近海域大范围海雾盛行,其中部分区域发生海雾概率高达60%以上。
下图示意相关海域7~8月表层海水平均温度与发生海雾概率的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鄂霍次克海及千岛群岛附近海域发生大范围海雾的有利气象条件为()A.偏南风,风速较低B.偏北风,风速较低C.偏南风,风速较高D.偏北风,风速较高2.图中甲处表层海水温度偏低的原因可能是()A.寒流流经该海区B.夏季大气降水偏多C.夜间海面辐射强D.下层海水上升混合3.与图中鄂霍次克海中部相比,在发生海雾概率超过60%的海域通常还会观测到()A.表层盐度较低B.浮游生物较多C.表层密度较低D.海平面气压较低新疆博格达山地是温带干旱区山地生态系统的最典型代表,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下干旱区山地生态系统生物群落演替的典型范例。
下表为1997~2016年博格达山地垂直带分界线海拔变化情况。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A.1997年自然带带幅宽度最大的是高山垫状植被带B.1997~2016年,所有自然带带幅宽度均略有增加C.相比于1997年,2004年自然带上限升高最多的是高山草甸带D.相比于2004年,2016年自然带面积增长最大的是山地草原带5.导致温带荒漠草原带带幅宽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冰川融水有所增加B.大风天气日数增多C.土壤有机质分解快D.植被覆盖大幅提高空气对流上升时水汽凝结能形成积云,其包括由液滴组成的水积云和由冰晶组成的冰积云,水汽凝结高度越高,出现冰积云的概率越大。
积云的数量和类型可以直接反映下垫面的特征。
下图示意我国西北地区的三个气候分区,高原气候区的年积云量明显多于其他两个地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三个气候区的主要划分依据是()①地形地势②海陆位置③大气环流④植被状况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7.高原气候区的年积云量明显多于其他两个气候区,其根本原因是高原气候区()A.海拔高,下垫面对大气加热作用强B.距海近,受海洋水汽影响大C.冰川多,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D.纬度低、年太阳辐射总量大8.与水积云相比,冰积云的发育指示着()A.地面辐射较弱B.大气保温作用较弱C.对流强度较大D.大气水汽含量较低第四纪冰期时,覆盖北温带的阔叶林大幅退缩,部分树种在厄尔布尔士山脉北坡留存,并在冰期结束后以此为中心扩散,但向南越过山脉扩散的较少。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读甲图“地球自转速度随纬度变更”和乙图“地球公转速度变更”,回答下列各题。
1.甲图M点的纬度、乙图N点的月份分别是A.30° 1月 B.60° 7月 C.60° 1月 D.30° 7月2.当公转速度为N时A.漠河市民----欢庆“白夜” B.新西兰南部海疆----冰山座座C.松花江河畔----银装素裹 D.悉尼----处于雨季3.若某城市与M点同纬度,则其所在国家主要的自然景观和人口增长模式应当是A.亚寒带针叶林原始型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传统型C.亚寒带针叶林现代型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现代型【答案】1.B2.A3.C【解析】1.本题考查地球自转速度、公转速度的变更规律和读图综合分析实力。
依据甲图0°纬线上的自转速度为1670KM/h,而M点的地球自转线速度约为赤道的一半,故推断其位于60°纬线。
图乙中N点时为地球公转速度最慢,地球公转速度的规律:地球公转经过近日点时(1月初),公转速度最快;公转经过远日点时(7月初),公转速度最慢。
故推断N点为7月初。
2.由上题可以推断地球公转至N点时,为每年的7月初,这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而且起先向南移动,北极圈旁边还是有极昼现象的,所以A正确;新西兰此时处于冬季气候暖和潮湿,不行能出现太多的冰川,B错误;我国处于夏半年,松花江不行能有银装素裹,C错误;悉尼此时为冬季,气温低,降水少,D错误。
3.若某城市与M点同纬度,南半球该纬度没有该城市分布,只能是位于60°N。
则其所在的国家主要的自然景观是亚寒带针叶林。
该纬度所经国家为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应当是现代型,C对。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4.图中序号表示的区域A.①降水稀有,河流均为内流河 B.②光照足够,植被类型为荒漠C.③雨热同期,主要为潮湿和半潮湿地区 D.④水热足够,主要为热带和暖温带地区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到②地势由第一级阶梯到其次级阶梯 B.②到③由畜牧业过渡到种植业为主C.③到④人口密度渐渐递增 D.④到⑤的植被变更体现了经度地带性规律【答案】4.C5.B【解析】4.①位于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属于内流区,但不全是内流河,A 错误;②位于半干旱区,植被类型是温带草原,B错误;③位于东北地区,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主要为潮湿和半潮湿地区,C正确;④水热足够,主要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D错误。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测试要点一: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生物既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植物对地理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各自然带都是以植被名称命名的。
3.自然地理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概念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性质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形成过程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二氧化碳的平衡: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氧气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举例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生长发育大气中CO2、O2的平衡;一定范围内各物种数量基本恒定测试要点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地球表面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要素,通过大气循环(包括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的途径:循环运动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①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相协调一致。
②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③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例题:下图是“某区域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
读图,回答1~3题1.引起图中地理环境演变的原因是()A.大气环流B.海陆位置C.地壳运动D.地形的变化2.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主要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地理要素的联系性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3.若所示盛行风向为西风,则下列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与图示③阶段类似的是()A.马达加斯加岛东西两侧B.天山山脉南北两侧C.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东西两侧D.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测试要点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①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形成基础是热量的差异,影响因素是纬度因素,分异规律是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其中在低纬度和高纬度最为显著。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2、整体性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涵义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举例 说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3、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影响因素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水分(海陆位置)水热条件随海拔的差异而变化。
典型案例 非洲沿20°E 经线自赤道向南北自然带的变化;从赤道向南北分别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自然带的变化:大陆东西两岸从沿海向内陆分别是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珠穆朗玛峰、安第斯山、阿尔卑斯山、乞力马扎罗山的垂直自然带4、自然带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对比记忆法5、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及其成因寒带苔原带(较高纬度)、亚寒带针叶林带(较低纬度)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表现可以总结成“缺失”、“改变”、“约束”、“块状”等几个方面:(1)“缺失”:由于海陆分布差异的原因,使得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改变”:由于地形的影响使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是温带森林带,东侧是温带荒漠带。
(3)“约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并很长。
(4)“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6、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读方法理想状态下的垂直带谱✌1、山麓地区的自然带(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过关练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必备知识与技能专练1.[2023·北京卷]某校劳动课开展附近山地自然保护区所有阔叶木本植物种类的分布调查。
学生绘制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该保护区()A.所处纬度大约是30°NB.年降水量低于400毫米C.山麓地带起点海拔为350米D.落叶乔木仅分布在1200米以上2.[2021·北京卷]某科考队在我国暖温带某山地开展垂直自然带植被调查。
下图是部分树种随高度出现的次数变化图。
读图,图中为针叶树种的折线是()A.①B.②C.③D.④3.[经典高考题]有文献表述:“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
按此理解,下列景观变化属于地带性的是() A.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B.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C.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经典高考题]下图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
读图,回答4~5题。
4.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B.坡向朝南,温度高C.坡度大,纬度低D.海拔高,降水多5.我国西藏的墨脱县位于喜马拉雅山区。
2010年12月15日,墨脱公路嘎隆拉隧道贯通,结束了墨脱县不通公路的历史,修建墨脱公路的主要目的是()A.改变墨脱的生态环境B.加强墨脱与外界的联系C.保持墨脱经济发展的特色D.促进墨脱的产业向外转移[经典高考题]下图是世界某区域农业地带分布图。
读下图,回答6~7题。
6.农业地带沿0°经线变化所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A.水分B.热量C.地形D.土壤7.甲地区是世界上著名的棉花产区,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A.光照B.热量C.水源D.土壤[经典高考题]下图中甲地年降水量约为1000mm,乙地年降水量约为500mm。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A、自然天文环境的全体性主要表如今以下方面:〔1〕组成天文环境的大气、水分、土壤和生物等天文要素间不时停止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流,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组成一个全体的天文环境;〔2〕天文要素间相互作用发生新功用,自然天文各要素经过物质和能量交流(即相互作用),使自然天文要素的性质坚持动摇的才干,这就是自然天文环境的平衡功用.;消费功用是自然环境的全体功用。
消费功用主要依赖于光协作用,分解无机物;〔3〕组成天文环境的每一个要素都作为天文环境的一局部而开展、演化,某一要素的变化,会招致整个天文环境的变化,即自然天文环境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4〕天文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不只会招致外地天文环境的变化,还会对其他地域的天文环境发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会形成严重影响。
B、自然天文环境的差异性一、天文环境差异性1、差异性表达在不同的空间尺度。
2、陆地环境的差异性表达——自然带〔1〕概念〔2〕构成二、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地带性分异规律〔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热量为主导要素〔2〕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水分为主导要素〔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水热为主导要素2、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影响要素【附录】1、北半球理想大陆气候带和自然带对照散布图2、表1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自然带更替方向主要要素〔成因〕典型地域从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东西方向〔纬线方向〕南南方向热量低纬和高纬地域3、表2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自然带更替方向主要要素〔成因〕典型地域从沿海到内陆分异规律南南方向〔经线方向〕东西方向水分中纬度地域4、表3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自然带更替方向主要要素〔成因〕典型地域垂直地带分异规律水平方向垂直方向〔随高度上升〕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变化赤道地域的平地5、表4分异规律表现方式主导要素由赤道到两极沿纬线变化方向更替热量由沿海到内陆大致沿经线变化方向更替水分垂直地带性由山麓到山顶,垂直更替水热非地带性无一定方式海陆散布、地形坎坷、洋流散布等更多高考天文专题温习资料,尽在查字典天文网!。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真题专练六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选择题1.(2023·北京卷)某校劳动课开展附近山地自然保护区所有阔叶木本植物种类的分布调查。
学生绘制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所以该保护区( A )A.所处纬度大约是30°NB.年降水量低于400毫米C.山麓地带起点海拔为350米D.落叶乔木仅分布在1 200米以上[解析]由图可知,山麓地带为常绿乔木,可推测该区域位于亚热带地区,所处纬度可能是30°N,年降水量应该大于800 mm,A正确,B错误;由图可知,山麓起点海拔在230米以下,1 100米等高线附近有落叶乔木分布,C、D错误。
故选A。
(2023·福建卷)唐朝时太湖流域未形成吴淞江河道,在北宋时期修筑江堤后,太湖面积萎缩,吴淞江河道趋于稳定,并成为太湖主要泄洪河道。
近代以来,吴淞江逐渐成为上海海港港口运输的重要通道。
根据材料并结合下图完成2~3题。
2.形成吴淞江北为杨柳,南为兼(芦苇)的主要原因是( C )A.坡向不同 B.热量差异C.淤积状况不同 D.季风风向不同3.唐晚期修筑河堤后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 A )A.河堤东侧冲刷加剧 B.吴淞江径流量增大C.河堤西侧淤积增强 D.吴淞江含沙量增大[解析]第2题,吴淞江沿岸以平原为主,没有形成明显的坡向,即没有明显的阴阳坡,热量无明显的差异,A、B错误;吴淞江沿岸季风风向相同,D错误,吴淞江两岸由于地转偏向力导致两岸淤积状况有明显的差异,C正确。
故选C。
第3题,唐朝时太湖流域未形成吴淞江河道,B、D错误;北宋时期修筑江堤后,太湖面积萎缩,说明当时太湖的补给水源主要位于江堤的东侧,受江堤的阻挡,江堤东侧流水冲刷加剧,西侧由于水源减少,泥沙来源也随之减少,江堤西侧淤积减弱,A正确,C错误。
故选A。
(2023·浙江6月选考)某研学小组计划在澳大利亚西部开展一次旅行并做野外考察。
下图1为该团队初拟的四条活动线路,图2为澳大利亚三种典型自然植被的景观图。
专题6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0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查角度1▶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联性(2019年全国Ⅰ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
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
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变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
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
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解析▶本题需要结合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原理来解答,考查综合思维能力。
山脉隆起导致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要分别从山脉对地貌、气候及水文的变化进行分析。
从地貌看,山脉隆起使得里海与地中海分离,成为湖泊。
从气候看,该地处于西风带内,但是由于大高加索等山脉隆起,阻挡西风从地中海带来湿润气流,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陆性特征明显,蒸发加剧,湖泊逐渐向内陆湖演化。
从水文看,山脉隆起使得注入湖泊的河流减少,盐度增加,湖泊面积变小。
答案▶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考查角度2▶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2019年海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的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并有冰川融水补给。
发源于该地区的楚玛尔河是长江北源之一,卓乃湖、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是该地区的重要湖泊。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可西里地区气温持续上升,降水增加。
2011年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的强降水导致卓乃湖湖水外泄,依次贯通了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
下图示意卓乃湖周边地区地理环境。
指出卓乃湖湖水外泄对下游河湖的影响。
解析▶本题以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的湖泊及河流自然演变为背景,通过卓乃湖周边地区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把诸多要素联系起来,考查考生运用相关地理原理、规律,综合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核心知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一、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1、知道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理要素组成。
2、知道自然地理要素(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既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______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功能。
(2)______功能是各地理要素通过_____和______交换,使各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2、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1)自然地理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要素的演化。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变化。
即地理要素的变化会“”(3)在各要素中,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发生变化,也比较容易受人类活动干扰,而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
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及垂直地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自然带沿________方向延伸,沿______更替,形成的基础是______。
(2)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自然带沿_______方向延伸,沿______更替,形成的基础是____________,在____纬度地带表现最明显。
中纬度地带从沿海到内陆的植被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
(3)垂直地域分异:垂直带数目、带谱的完整性与________、_________密切相关。
2、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
2024年高考地理真题专项复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24·湖南)美国西南部某河源的小型谷地,气候较干旱。
该地品尼松生长缓慢,分枝点低,雨水下渗为其生长提供水源,外力作用会影响其生长状态。
1905年后该地降水增多。
如图示意谷底的品尼松生长演变过程,以及相应的年轮增长距平值。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要素的相互影响)在谷底冲沟附近,有部分品尼松树干下半部原有枝条消失,最可能是因为()A.常受干热风影响B.土壤养分流失C.曾被沉积物掩埋D.遭受低温冻害2.(要素的相互影响)在乙时期,谷坡的品尼松年轮增长距平值与谷底的相反,可能原因是谷坡()A.降水增加改善了水分条件B.坡面有利于阳光照射C.地下水位上升加剧盐碱化D.被侵蚀导致根系裸露(2024·甘肃)班克斯半岛位于新西兰南岛东侧,整体轮廓浑圆,海岸线曲折,地形崎岖。
半岛以西的坎特伯雷平原草原广袤,平原东部城市克赖斯特彻奇多年平均降水量约650毫米,7月多年平均最低气温1.9℃。
图4示意该区域地形。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坎特伯雷平原典型土壤剖面下部有明显的()A.灰化层B.钙积层C.铁铝层D.黏化层(2024·湖南)某大都市城市用地紧缺,道路与居民区距离较近,交通排放颗粒物对居民区有一定的影响,绿化植被可减轻此影响。
在该都市采样监测发现,不同植被类型对颗粒物的拦截效果不同。
如左图示意采样监测区基本情况。
右图显示道路中心、自行车道、人行道与道路中心的颗粒物浓度的比值。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环境对植被的影响)与自行车道相比,关于人行道上积累最明显的颗粒物及其对应的植被类型,判断正确的是()A.细颗粒茂密植被B.粗颗粒茂密植被C.细颗粒稀疏植被D.粗颗粒稀疏植被5.(植被的生态功能)在优先考虑降低颗粒物对居民区影响的同时,为尽量减少其对行人的影响,该都市从人行道到居民区绿化植被配置合理的是()A.从稀疏到茂密B.从茂密到稀疏C.均用稀疏植被D.均用茂密植被(2024·全国甲)阿拉斯加某冰川前端(61.5°N,142.9°W附近)的冰面上,呈斑块状分布着少量的矿物质,并生长着一种苔藓球。
考点五: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五年(2018-2022)高考地理真题专项汇编卷新高考版水丰水库位于鸭绿江上,发电为其主要功能。
绿江村位于库尾的一个半岛上,该村形成了季节性淹没的“水没地”景观。
下图为“绿江村‘水没地’照片”。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022江苏卷)照片中河流对岸裸露带形成的原因是()A.岸坡崩塌B.开山采石C.水位涨落D.崖壁贫瘠2.(2022江苏卷)与图中L线高程接近的地点是()A.甲B.乙C.丙D.丁3.(2022江苏卷)下列月份中,该村“水没地”淹没在水下面积最大的一般是()A.2月B.5月C.7月D.10月我国西北某内流河下游河岸地带发育着荒漠植物群落,胡杨为主要建群种,该地地下水平均埋深3~4米。
下表反映该植物群落属性及影响因子随离河岸距离增加的变化情况(其中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土壤电导率与土壤含盐量呈正相关)。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①海拔②土壤含水量③土壤有机质含量④土壤含盐量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5.(2022湖南卷)浅根系草本植物在该植物群落中分布广泛,主要得益于()A.胡杨涵养水源B.草本植物水分竞争力强C.地下水埋深浅D.草本植物耐盐碱能力强6.(2022湖南卷)在离河岸950米到1250米的地段,该植物群落中灌木消失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土壤有机质减少B.乔木与灌木水分竞争C.土壤含盐量增加D.草本与灌木水分竞争湿润地区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与纬度地带性在植被带及其排列顺序方面具有较大相似性;但受局地因子支配,山地植被带也会存在与纬度地带性不一致情况。
图6示意我国东部热带某山地植被垂直带谱。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2021河北卷)与纬度地带性不一致的该山地垂直带谱是()A.I—Ⅱ—ⅢB.I—Ⅱ—ⅣC.Ⅱ—Ⅳ—ⅤD.Ⅳ—Ⅴ—Ⅵ8.(2021河北卷)与纬度地带性不一致的该山地垂直带的形成主要由于()①风速大②坡度大③土层薄④蒸发强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读中国地域文化区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
高中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认识这两大特点,不仅有利于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和地域分异,而且对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例如,流域综合治理体现了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因地制宜则体现了对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认识。
一、单元知识梳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气候、水文、地形、岩石、生物、土壤)之间的内在联系性。
它有两种表现: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
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从而构成一个整体。
因为每一要素既是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产物,又是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创造者,它们之间互为因果。
例如,茂盛的热带雨林和砖红壤是湿热气候的产物,同样,如果地面没有茂盛的森林和黏重的土壤,降到地表的水难以被蒸发和蒸腾,也就无法形成湿热的气候。
这种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就构成赤道附近低平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制约性。
自然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下图所示的地理现象。
作为整体性的自然地理环境,它的各个地区的形态和结构并不相同,总是存在着显著的地域差异,并按照一定的方向发生分化,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或称地域分异)。
这种差异性体现在两种不同的空间尺度上:①全球性地域分异,即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②区域性地域分异,即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的纬向地域分异、由沿海到内陆的经向地域分异、由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
二、学习方法指导1.紧密联系已学知识,强化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如下图所示,太阳辐射决定各地的热量和水分的分布,不同的热量和水分形成不同的气候,气候又影响植物、动物和土壤;反过来,植物与土壤又会影响到气候(地表状况不同)。
气候影响水文,水文也影响气候,地形影响着气候和水文;反过来,气候和水文又作为外力塑造着地表形态……紧密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可以深刻理解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从而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地理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
能量与物质交换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循环。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生产功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平衡功能:通过物质与能量交换保持地理要素的稳定
3、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热带雨林的砍伐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陆地自然带
(1)成因: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
(2)特点:具有一定的宽度、呈带状分布。
2、自然带与气候对应图:
3、陆地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①相对高度愈大,纬度位置愈低的山地,自然带数量愈多。
②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带)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度地带性相似。
③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
④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
纬度高则雪线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阳坡。
一、典型图表展示二、判读方法
4、雪线问题: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
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
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陡坡雪线高,缓坡雪线低。
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下图为某区域图,图中右侧分别表示乙河流局部河谷剖面示意图和Q 湖不同季节的蓄水面积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位于南半球
②Q 湖北侧深度变化大于南部 ③图中P 湖应为淡水湖
④沿岸大部分地段海域有暖流经过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②③
2.关于甲河流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部分河段有结冰期和凌汛现象发生
B .典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C .Q 湖最大湖面b 出现于七月
D .冬季盛行西南风
图3显示中国不同地区山地年降水量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
读图3,回答第3、4。
3.图中山地年降水量:
A.随海拔升高而递减
B.与山地气温垂直变化一致
C.最大值所在海拔高度不同
D.垂直变化最大的是山地① 4.山麓景观分别为温带荒漠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是
A .①和②
B .①和③
C .②和④
D .③和④
图7是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
读图回答5题。
5.与北坡相比,南坡自然带丰富的原因是 A.相对高度大,纬度低 B.坡向朝南,纬度低
C.坡度大,纬度低 D.海拔高,降水多
乙
雪线高度是指永久性积雪的下限高度, 与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有密切关系。
下图是根据我国气象台站观测资料模拟的各地雪线高度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6~7题。
6.模拟的我国雪线高度分布的基本趋势是
A.从南向北逐渐升高
B.从西向东逐渐升高
C. 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
D.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
7. 梅里雪山位于横断山区,雪线高度4000米左右。
该山雪线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抬升,降水丰富
B.纬度低,气温比较高
C.距海远,降水比较少
D.山坡陡,冰雪下移快
某研究人员依据我国多年平均气候资料,按一定方向分别选取了A→F和①→⑥共12个地区,分类绘成甲、乙两图。
读图完成8~9题。
8.甲、乙两图反映的地理环境分异规律分别为()
①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②由内陆向沿海的地域分异
③由山麓向山顶的地域分异④由平原向高原的地域分异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9.如果某地水热状况与D和④地区比较相似,则对该地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带可能是热带草原带B.可能是温带季风气候
C.水热资源丰富,盛产水稻D.可能是我国重要的甘蔗种植基地
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读图8回答
10.图1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
A .人口数量增多
B .气候变化
C .森林破坏
D .围湖造田 11.图1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 .综合性
B .区域性
C .整体性
D .差异性
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根据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判断数字①、②、③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A 、①气候变暖 ②温室作用加强 ③气候变暖
B 、①气候变冷 ②温室作用减弱 ③气候变冷
C 、①气候变暖 ②温室作用减弱 ③气候变冷
D 、①气候变冷 ②温室作用加强 ③气候变暖
13、图中由“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①的过程中,体现的地理原理是
A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减弱
B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增强
C 、氯氟烃对臭氧的破坏作用加强
D 、大气的保温效应加强 下图为“欧洲传统民居自大西洋沿岸向东至俄罗斯的墙壁厚度的变化规律”。
据图完成14~15题。
14.由英国南部至俄罗斯西部,传统民居墙壁 逐渐变厚的主要原因是
A .温差逐渐变小
B .纬度越来越高
C .太阳辐射逐渐减弱
D .气候的大陆性越来越强
15.由英国南部至俄罗斯西部,自然带的变化所体现的规律是
A .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
B .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
C .非地带性
D .垂直地带性
图8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名山垂直带谱。
完成16~17题。
16.该区域
A.年降水量自东向西呈递减趋势 B.风力作用微弱,以流水作用为主
C.景观呈现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东北高、西南低17.关于该区域名山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山东西坡带谱差异的形成基础是热量 B.②山北坡为阳坡,基带上限高于南坡 C.③山东坡为东南季风的迎风坡 D.该区域缺少冰雪带是因为纬度过高
读下图回答:
18.描述②线经过的A山地南坡与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10分)
1
19达尔文在南美洲考查期间,在①地看到热带雨林景观,在②地观察到安第斯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
读图14,回答第(2)题。
(2)在达尔文看到的①地景观和②地现象中,任选其一说明 成因。
(10分)
22.图14为R 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R 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m ,R 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mm ,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mm 。
甲国在R 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4)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 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河、湖(水库) 季节性河流 中、下游分界
海洋
沙漠
主要城市 国界线 等高线(米)
山峰
国家公园
4 035
参考答案:
1.C
2.C
3.C
4.B
5.A
6.C
7.A
8.A
9.B 10.C 11.C 12.D 13.A 14.D 15.A 16.A 17.C
18.差异:与北坡比,南坡垂直自然带的数目更多、带谱更复杂;(2分)同一自然带南坡分布的海拔更高;(2分)山麓自然带南坡为常绿阔叶林带(北坡则为落叶阔叶林带)。
(2分)
原因:与北坡比,南坡为向阳坡,较同海拔的阴坡热量更丰富;(2分)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更大。
(2分)
1 9【答案】①地:地处地位低纬度,太阳辐射强,全年气温高,位于东南信风迎风海岸,容易形成地形雨,沿岸有暖流流经,增温加湿作用明显,降水丰沛,形成热带雨林。
②地:纬度较低,山地海拔高,从山麓到山顶,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变化,形成丰富的垂直气候带,从而形成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
22.例3答案:水文: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水质变差;
地貌: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生物: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
土壤: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
气候: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生态: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