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校园背景下校企共建专业教学资源库研究——以建筑工程技术
- 格式:pdf
- 大小:166.84 KB
- 文档页数:2
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是以校园网为基础,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资源、科研信息、综合管理、技术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制作、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数字化虚拟教育环境。
通过实现从环境(设备、教室等)、资源(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使现实的校园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
数字化后的教学环境、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管理活动,通过应用系统的紧密联结实现校园的信息传递和信息服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
(一)建设基础学院自迁入新校区以来已持续投入300 多万用于校园网建设。
学院的综合楼、教学楼、图书馆、餐厅、学生公寓、医务室等已经全部接入校园网。
以图书馆为中心,图书馆至每栋楼宇敷设12 芯单模光纤。
信息点数量6000 多个,网络主干线为千兆,出口总带宽也为千兆。
网络设备实现了远程管理、分层交换,并按照部门或使用人数划分了详细的VLAN。
校园网以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良好的可扩展性、可管理性和集中的网管系统及全局安全为思路设计。
按分层设计的原则,采用核心、汇聚、接入三层架构。
核心层设备采用2台锐捷万兆交换机RG-S8610作为双核心,平时两台交换机同时工作;将全院分为 6 个区域,汇聚层采用中兴千兆交换机ZXR10 5228FI 系列,接入层采用高安全交换机中兴ZXR102952。
目前,校园网高速、稳定、安全,能满足教职工和广大学生使用网络的需求,能够实现互联网、局域网建立虚拟教室进行多点视频教学,且增大了网络应用范畴,保证各部门的信息服务、信息交流和信息获取能够比较顺畅地进行,并为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建设目标开发有行业企业参与的共享型教学资源。
建设以 5 个重点专业为主体的优质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平台,对现有校园网软硬件资源进行升级改造,建立学院信息化标准和以教学管理为核心的系列化教学管理应用系统,形成开放、高效的新型教学模式,促进学院专业建设、课程教学和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体化,实现教学管理、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的网络化和动态化管理。
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案教学资源库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
教学资源库是以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遵循国家颁布的标准化规范,经过周密的设计而开发出的复杂性系统。
教学资源库不仅仅是资料的堆叠,它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学资源,如课件、试题、教学文件、课程教学大纲、案例、微课、动画等。
一、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指导思想按照国务院《2010-2023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
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
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
开发网络学习课程。
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
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
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为中职学校专业资源库建设指明了道路,优质的教学资源库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必须改革和改进的方向,资源库在职业学校教学中所占比重和优势日益凸显。
我校以省级示范校建设为契机,遵照示范校建设任务书有关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资源库建设的相关要求,在综合订单培养、校企融通、多证书培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建设方案以及“基于行动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方案的基础上,收录相关行业、企业与教学管理信息,形成集本专业标准库、多媒体课件库、专业教学视频、图库、习题库等一体化教学资源库。
充分发挥全校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不断提高职业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为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服务,积极推进全校教育现代化进程。
二、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必要性(一)建设学习型、创新型社会的需要学习型、创新型社会建设要求机电技术应用从业人员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技能,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资源库将为学校提供一个自主学习和信息交流的平台,为我校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
(二)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目前,我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网络及现代教学设施利用率较低,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探索还停留在表面。
教学资源库建设也比较简单化,已有的教学资源各有特点,建设成果无法实现大范围的共享。
校企共建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探索与实践作者:杨轶徐方来源:《价值工程》2013年第19期摘要: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紧密依托学院举办企业中石化长岭炼化公司,围绕学院学历教育与企业员工培训的实际,共建共享了数字化教学与培训资源库,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教学与培训活动,取得了一系列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成果,可为其它高职院校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作用。
Abstract: Relying on the Sinopec Changling Refining and Chemical Company, around the practice of academic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employees, Hunan Petrochemical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built and shared the digital teaching and training resource library, and carried out targeted teaching and training activities which had achieved a series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achievements for teaching reform and provided some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for other vocational colleges.关键词: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数字化;资源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build;sharing;digitization;resources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005-020 引言近几年来,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与学院主办单位中石化长岭炼化公司(以下简称“长炼”)紧密合作,努力探索与构建高职院校“政府主导、政企共建、行业指导、校企一体”的办学体制机制,践行“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按照“企业地方一体化、资产运用一体化、专兼职教师一体化、育人用人一体化”的工作思路,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和实践工作。
教育数字化建设方案为深入落实教育数字化行动,加快推进数字教育,办好群众满意的教育,根据《数字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关于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智慧教育平台试点为牵引,以教育新基建为支撑,以数据驱动为关键,推进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加快构建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体系,为全面建设美丽城市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持和创新引领。
二、基本原则坚持立德树人。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以数字化构建良好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高质量的教育。
坚持数字赋能。
锚定人才培养、研究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教育治理等核心工作需求,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推进教育理念更新、教学科研创新。
坚持项目推进。
强化教育信息化体系的顶层设计,抓住信息化要素,将业务应用摆在突出优先位置,聚焦可推广、高质量的教育应用场景,以重点项目和试点示范带动整体推进。
三、目标任务到2025年,基本健全校园数字环境、教育数据中心、数字教育资源、教育数字应用、教育网安全等教育数字化体系,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持续优化,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实现云网端一体化发展,有效满足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
实现平台建设从功能升级向生态构建转变、资源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感知转变、教育教学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人才培养从能力提升向素养建构转变、教育管理从单向管理向协同治理转变、教育决策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教育数字化整体发展水平迈入领先行列。
四、主要任务(一)加快数字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1、升级数字化基础设施。
将数字化环境纳入学校办学条件建设标准,加快构建快速稳定、绿色安全的校园数字化环境。
推进高等学校和有条件的中小学建设人机融合的综合立体教学空间。
学校网接入带宽满足使用需求,教室多媒体设备、计算机教室和教师终端按需配备,校园物联网广泛应用。
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方案1. 引言本文档旨在制定一份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方案,以满足校园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将为学生、教职员工及管理层提供更高效、便捷和创新的教育环境。
2. 目标2.1 提升教育教学水平: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研究兴趣和能力的培养。
2.2 实现校园管理智能化:通过数字化工具的运用,提高校园管理效率,优化资源利用,实现智能化管理。
2.3 加强学校与家长、社会的互动:通过数字化平台的搭建,加强学校与家长、社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实施策略3.1 建设数字化教室:通过配备先进的教育技术设备,提供多媒体教学、远程教育等创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3.2 构建数字化图书馆:建立在线图书馆系统,提供电子图书借阅、文献检索等服务,满足师生的学术研究需求。
3.3 建立校园管理信息系统:整合学校各个管理部门的信息化系统,实现信息共享、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功能,提高管理效率。
3.4 搭建家校互动平台:建立数字化平台,方便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提供学生成绩查询、课程安排等服务,促进家校合作。
3.5 推广数字教育资源:积极收集和开发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提供给教师和学生使用,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研究兴趣。
4. 实施步骤4.1 确定项目需求:与学校管理层和教职员工进行沟通,明确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具体需求和目标。
4.2 制定实施计划:根据项目需求,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包括时间安排、资源配置等。
4.3 采购和安装设备:根据实施计划,采购所需的教育技术设备,并进行安装和调试。
4.4 开展培训和推广:组织教职员工培训,提升他们对数字化教育工具的使用能力,并积极推广数字化校园建设成果。
4.5 监督和评估:建立监督机制,定期评估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施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
5. 风险和挑战5.1 技术风险:数字化校园建设涉及各种技术设备和系统,存在技术故障和不稳定性的风险。
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精神,深入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逐步形成全省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一、构建教育和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格局(一)统筹产教融合规划布局。
以重点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为导向,结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新型城镇化战略,同步规划产教融合发展政策措施、支持方式、实现途径和重大项目。
统筹考虑人口、生源、产业因素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优化职业教育布局。
推进17个区域职业教育园区(中心)建设,形成滇中、滇东北、滇东南、滇南、滇西、滇西北6个区域职业教育园区,统筹管理和调配区域内职业教育优质资源。
(省教育厅、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二)促进高等教育融入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
完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机制,支持云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支持昆明理工大学等高校一流学科建设。
健全高校与行业骨干企业、中小微创业型企业紧密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增强创新中心聚集人才、牵引产业升级能力。
引导高校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适应新型城市群为主体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载和创新能力,构建梯次有序、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合作紧密的产教融合网络。
(省教育厅、科技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发展改革委按照职责分工负责)(三)以产业转型升级为着力点完善产教融合学科专业体系。
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绿色能源牌”“绿色食品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和发展重点产业,加速推进急需紧缺学科专业建设。
加快建设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及其特色学院,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积极参与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
调整优化学科结构,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渗透。
结合区域产业经济转型升级,支持网络空间安全、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新工科发展,加快新工科建设。
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南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18.12.29•【字号】湘教发〔2018〕38号•【施行日期】2018.12.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正文湖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湘教发〔2018〕38号各高职高专院校:近年来,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坚持特色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了大批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就业和精准扶贫作出了积极贡献。
但由于高职教学标准体系不够健全、高水平专业师资缺乏、校企合作不够深入、教学改革欠缺系统性等原因,高等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满足新时代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特别是具有创新能力和工匠精神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与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还存在差距。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现就加强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突出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紧紧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构建“三全育人”机制和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形成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协同推进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建设总结报告一、目标与任务到2014-2017年,学校完成4个平台的建设,建成适应抚顺市地方经济发展及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的高标准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数据中心和数据资源,并以数据中心为依托,全面整合教学、科研、管理及生活服务领域的信息资源与应用系统,建成先进的校园一卡通、校园监控、多媒体管控系统,深度挖掘数据价值,不断提升信息化辅助决策能力,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形成统一的数据平台,实现数据资源共享,面向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师生校园生活的实际要求,建设高水平的智能化校园、IT环境和先进网络文化。
不断完善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信息化促进教学发展。
我院数字化校园打造成一个服务地方的“教育信息港”。
1、建设目标利用三年的建设时间,打造“4231”工程,即完成校园网络基础平台、数字教学资源应用管理平台、数字化管理平台、多媒体教学平台4个平台建设;开发数字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数字化综合管理系统2个系统;完善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机房、录播教室3个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建设;通过整合各级教育资源打造一个服务抚顺地方经济发展的“教育信息港”。
图1数字化校园建设总体目标2、主要任务2.1校园网基础设施平台建设1)建成一个覆盖全校的万兆核心、万兆骨干、千兆到桌面的校园网络系统,建成覆盖面全校的地下通信管井系统和综合布线系统。
实现与Internet的安全可靠互连,提供两个以上ISP出口。
2)建设一个设施完善,环境稳定的中心机房。
3)建设一个基于“虚拟化”技术的高可用、高共享的数据中心。
4)建设一个覆盖全校各应用部门的集身份认证、消费、管理于一体的校园一卡通应用系统,实现“一卡在手,走遍全校”。
2.2数字教学资源应用管理平台建设1)开发一个集数据资源管理、学生自主学习、虚拟仿真实训、校企合作教育培训功能于一身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实现各专业主体教学环节的数字化操作。
2)加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引进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整合现有各类网站资源,构建信息资源社区,利用资源社区构建资源平台,丰富网络资源。
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初探摘要: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构筑开放的教学资源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学生自主学习、企业员工培训的需要,是要实现专业共享、校企共享、社会共享,而且是一个可持续、可发展的共享。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资源库资源共享2006年11月,教高[2006]14号文指出:“对需求量大、覆盖面广的专业,中央财政安排经费支持研制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主要内容包括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精品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要素,以规范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开放教学资源环境,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平台。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建设适合高职高专教学需要的教学资源库成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1 专业教学资源库目前状况目前,各职业院校特别重视硬件平台的建设。
硬件平台的建设为现代化网络多媒体教育系统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但往往容易忽视教学资源的建设,于是出现了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硬件系统很先进,而教学资源匮乏的现象。
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要在网上下载一些教学资料。
这些网上资源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使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第一,切合实际的内容不多,相关重复的内容又太多。
第二,信息量大。
面对庞大复杂的资源,教师使用起来烦琐,又不可能全部浏览;第三,部分内容存在错误或知识点不突出。
第四,学生在网上学习时,无从下手。
第五,社会和企业对专业的认知存在困难。
虽然有些高职高专院校已搭建起了教学资源库,但在资源建设原则、分类标准、系统管理平台、模块设置等方面的研究都还很肤浅。
教学资源库建设滞后状况已成为高职高专院校提升发展、实现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瓶颈,造成教学资源总体利用率不高。
2 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必要性我院是已获批准立项建设的100所国家示范性学院之一。
示范院校要“围绕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领域,研制并推广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服务;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提供技术支撑”。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公布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带头人专业领军项目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浙江省教育厅
•【公布日期】2013.07.31
•【字号】浙教办高科[2013]81号
•【施行日期】2013.07.3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高等教育
正文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公布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带头
人专业领军项目的通知
(浙教办高科〔2013〕81号)
各高职高专院校:
根据《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省教育厅《关于公布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名单的通知》(浙教办高科〔2013〕59号)精神,经学校推荐、专家评审,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原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张云涛主持的《基于云计算及物联网的居家养老看护系统》等214个项目列为2013年度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带头人专业领军项目,现将名单予以公布(见附件)。
组织实施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带头人专业领军项目是加强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带头人培养的重要内容,各学校要以项目为载体,切实增强培养实效,并作为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带头人实施考核的重要依据。
要做好专业带头人专业领军项目的管理服务、中期检查和考核验收工作。
学校要给予不低于1万元的经费支持,项目经费从省高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优势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经费中列支,由学校统筹安排。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2013年7月31日。
218神州教育基于理实一体教学模式的校企共建特色实训基地研究王婷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摘要: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作是专业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各类校企合作案例中,如何在其深度、广度上进一步拓展,实现互利共赢,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本文将在国内研究现状、现实意义与价值、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实践探索等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校企合作;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一、国内研究现状随着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发展,政府日益关注校企合作,尝试引进国外职教模式,高职院校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在实训基地建设上加大力度。
不少学者投入到该领域进行研究,对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较多。
《高职实训基地制度:变迁、博弈及路径创新——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范式》中提出高职实训基地制度的变迁是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社会等五方利益主体在决策、筹资、生产管理、服务功能等方面利益博弈所产生的结果,因此,不断完善相关利益主体间的共同治理与利益均衡是告知实训基地制度创新的方向。
[1]《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模式探析》中提出,要实现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适应生产性实训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培养一支双师素质的高职专业教师队伍,构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企业化管理机制。
[2]《基于校企合作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中,以校企合作为机制,以合作共赢为基点,实施了“引入企业进校园,搬迁课堂进车间”的改革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具有特色的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教学平台研究——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厂中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提出,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应当依托企业优势,找准对口企业,在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探索“厂中校”的办学模式。
[4]综上,加强校企合作、开展产学融合是每个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上述研究说明我国对于高职实训基地的建设研究正在逐步深入和完善,但在很多领域仍然存在继续深入探究的空间,离发达国家的成熟理论尚有差距。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X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X发〔X〕95号)和《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X办〔x〕4号),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发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实现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推行,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完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显著增强。
二、主要任务(一)构建教育和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1.统筹产教融合规划布局。
将产教融合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
结合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xx市、人才强市战略,同步规划产教融合政策措施、支持方式、实现途径和重大项目。
统筹中高职发展,打造一批“江淮工匠”培养基地。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2.促进高等教育融入区域创新体系。
支持x学院建设应用型大学。
推动x学院、x职业技术学院整合各类资源、平台、要素,与行业骨干企业、中小微创新创业企业建立紧密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增强人才集聚和产业牵引升级能力。
(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科技局)3.完善产教融合学科专业体系。
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和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好办学基础、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和专业群。
以推进“三重一创”建设为重点,以新兴产业培育为方向,重点提升旅游、文化、现代服务业、信息产业人才培养能力,做强旅游、文化、现代服务业、信息产业和学前教育专业。
(责任单位:市教育局)4.强化人才培养需求导向。
加强人才需求调研,重视专业布局与人才需求的研究。
完善专业准入与退出制度,把市场供求比例、就业质量作为学校设置调整学科专业、确定培养规模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