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中国失败企业的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4
《大败局》:解读十大著名企业盛极而衰的失败原因《〈大败局〉十周年套装纪念版》被评为“影响中国商业界的20本图书”之一。
《〈大败局〉十周年套装纪念版》解读十大著名企业盛极而衰的失败原因:标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数十亿资产的企业为何这般脆弱?“青年近卫军”为何如此短命?狂热的激情是怎样成为祸根的?中国“第一品牌”是怎样砸掉的?中国网络经济的原罪是什么?暴利到底给企业留下了什么?“多元化”的陷阱有多深?企业家离政治该有多近?《大败局》作者简介讲师:吴晓波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
著名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现任职《东方早报》社。
常年从事公司研究,被聘为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史研究室主任、客座研究员。
《大败局》书籍内容简介《〈大败局〉十周年套装纪念版》包括《大败局1》、《大败局2》两册,以下是这两本书的内容简介:《大败局1》中有关于中国企业失败的MBA式教案!本书解读十大著名企业盛极而衰的失败原因:标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数十亿资产的企业为何这般脆弱?“青年近卫军”为何如此短命?狂热的激情是怎样成为祸根的?中国“第一品牌”是怎样砸掉的?中国网络经济的原罪是什么?暴利到底给企业留下了什么?“多元化”的陷阱有多深?企业家离政治该有多近?是一本放在手上另人发烫的书!一个个国内著名得很著名得很——我真不知该如何描绘它们的著名突然在它们“花样年华”的日子里突然灰飞烟灭,突然无声无息的倒下了!如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突然的枯萎所给人们的震撼。
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年代,无数的机会令人心动,一个伟大品牌往往在一瞬间便打造而成;这也是一个冒险的年代,未知的的风险又令每一个人不寒而畏。
《大败局2》所记录的败局均发生在2000年到2007年之间,将它们与《大败局》中的失败案例合在一起来阅读,你将可以看到过去10年里发生在中国商业界的众多兴衰往事。
出现在本书中的企业家,都是他们那一代人中的不世豪杰。
跟《大败局》中的众多草莽人物相比,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区别是,他们中的不少人拥有令人羡慕的高学历,他们中有教授(宋如华)、发明家(顾雏军)、博士(仰融)、军医(赵新先)、作家(吕梁)以及哈佛商学院总裁班学员(孙宏斌)等等。
中国十大失败企业的反思中国十大失败企业反思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家们纷纷涌入市场开创自己的事业。
然而,成功与失败是一体两面的,企业的失败不仅是个别企业家个人的失败,更是一种对整个中国企业环境的反思。
今天,我们来反思一下中国十大失败企业,并思考为什么他们会失败,以及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什么教训。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十大失败企业并不代表这些企业本身没有任何优点或价值。
事实上,其中一些企业在创业初期或者过程中曾经取得了一些成功,但随后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了他们的失败,这也反映了中国的创业环境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中国企业的失败经常与管理水平不高有关。
许多企业家们在创业初期缺乏足够的管理经验和知识,导致了企业在后期的发展中陷入困境。
此外,有些企业忽视市场营销和销售技巧的重要性,没有建立起强大的销售团队和渠道网络,从而无法将产品推广到市场,最终导致了企业的失败。
其次,一些企业没有及时适应市场的变化,特别是在技术和市场需求方面的变化。
有些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研发方面投入不够,没有跟上行业的发展步伐。
另外,一些企业在市场需求方面没有准确的预判和分析,导致他们生产的产品无法适应市场需求,最终导致了产品滞销和企业的失败。
第三,一些企业缺乏透明度和诚信。
在中国的商业环境中,诚信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石,缺乏诚信行为会损害企业的声誉和信任度。
很多失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财务不透明、虚报经营状况等问题,使得投资者和消费者对其失去信任,最终导致了企业的失败。
最后,中国的企业环境存在一些制度性的问题,这也是导致一些企业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包括政策不稳定、融资难等问题,都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一些企业面对创新和转型的挑战也存在较高的门槛和风险,导致一些企业无法顺利转型和适应市场需求,最终导致失败。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我们可以从这些失败企业中吸取一些重要的教训。
首先,企业家要注重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知识储备,同时也要重视市场营销和销售技巧的培训,建立起强大的销售团队。
那些失败知名企业的教训作者:佚名来源:《金点子生意》2013年第05期中国企业的悲哀之处,不在于挫折与失败,而在于迷失自我,最后使自己成为自己的囚徒。
其一,成功依恋症。
那些备受关注的失败者,都有一个成功的过去。
UT斯达康的小灵通、开心网的“偷菜”与“买卖好友”、2005年的博客网、2000年TOM在线的无线增值……但他们似乎忽略了,一时的成功可能是缘于创业者的个人英雄主义和激情,可能是源于偶然时机与特定文化特定需求的嫁接,可能是源于投机和误打误撞中上帝的恩赐。
其二,做大做强综合症。
一是疯狂地收购。
陈天桥执掌的盛大一心打造“娱乐帝国”,2006年至今,直接或间接收购了180多家公司,但华影盛世、华友世纪、盛世骄阳……似乎都打了水漂,没有“后续答案”。
二是疯狂地多元。
太子奶在奶业基本成功的基础上,快步踏入童装、商业、化妆品、食品、传媒等领域,结果拉长了战线,分散了资源和精力,资金链断裂便轰然坍塌。
三是盲目求快。
企业一心向世界500强冲刺的过程中,盲目求大求快,不重视企业自身资源能力的培养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其三,主体迷失症。
每一个创业者都立志做“美国的Google”、“美国的Yahoo”、“美国的Amazon”、“美国的Facebook“、“美国的Twitter”、“美国的Groudor”……结果PPG没有成为Land'S End,FM365没有成为AOL,港湾没有成为华为,8848没有成为Amazon,盛大盒子没有成为Sony……在全球竞争时代,学习借鉴非常重要,但过于强调模仿学习,不仅会丧失创新能力,也会丧失引领国际化与趋势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企业丧失主体性的过程中,国际热钱资本因素也在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搜狐网的张朝阳说:“一直在紧跟着华尔街的指挥来做事,太看重短期盈利产品,每个季度都在为应付财报数字而发愁。
”开心网:开心不起来Alexa数据显示,2010年2月开心网推出一款“开心餐厅”的游戏带来一次流量高峰之后,其流量便一路下滑,一年半时间,开心网的每日用户访问量下跌约70%。
中国失败企业之原因探析(上)中国企业联合会管理现代化办公室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企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不但在国内家喻户晓、而且在国际上也有较高知名度的成功企业。
然而,在这些风光无限的成功企业背后,却还有一批企业因种种原因或陷入困境或销声匿迹,我们暂且称之为失败企业。
研究成功企业的成功之道,可以为其他企业提供指导和借鉴;而分析失败企业的失败之因,则可以让其他企业引以为鉴,以免重蹈覆辙。
以此为出发点,我们搜集了国内十几家不同所有制性质、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失败企业,从其自身经营管理和外部环境两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总结出了我国失败企业之原因的一些共性问题。
一、企业失败于自身经营管理方面之原因1.败于多元化。
多元化是绝大多数企业偏爱的一项发展战略,因为多元化可以为企业带来诸多好处:一则可以为企业分散经营风险,避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二则可以为企业获得持续的利润回报,避免企业命系于一个行业;三则可以使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带动企业扩张式发展。
然而,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在多元化道路上走的并不顺利,有些企业陷入困境,不少企业甚至崩溃倒塌。
在我们搜集的这些失败企业案例中,绝大多数都是兵败多元化,其基本路径是:创业初期主业突出,发展快速——开始大规模多元化,资金需求迅速增大——自身资金难以满足需求,开始通过银行贷款、证券市场融资、挪用上市公司资金、民间非法集资等方式获得资金——资金需求越来越大,资金链越绷越紧,企业管理逐渐失控——某一导火线引致资金链断裂,企业陷入全面危机。
三九集团便是多元化失败的一个典型案例。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三九集团开始在医药领域进行相关多元化,投资总额约为50亿元,包括与泰国正大建立合资公司、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竖起“三九”广告牌,在德国、美国、俄罗斯、南非等地设立海外公司、在全国设立10000家连锁店、收购两家劣质上市公司等。
2000年后又开始大规模的非相关多元化,当年投资总额突破10亿元,在全国各地收购制药厂、药材公司、医药公司、设立三九医院等。
第1篇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有人一马当先,有人跌跌撞撞,也有人中途退出。
而我,曾是一家企业的创始人,也曾经历了企业失败的痛楚。
回首那段经历,我深刻体会到了失败带来的教训和感悟。
一、失败的原因1. 看不到市场的需求在创业初期,我们过分关注产品的技术含量,而忽视了市场需求。
以为只要产品足够优秀,就能赢得市场。
然而,市场并非由产品决定,而是由消费者的需求决定。
由于没有深入了解市场,我们的产品在市场上难以立足。
2. 管理不善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管理问题逐渐凸显。
在管理上,我们过于依赖个人能力,缺乏一套完善的制度和流程。
导致企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管理漏洞。
3. 团队建设不足一个企业的成功离不开优秀的团队。
然而,在团队建设上,我们犯了错误。
没有注重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导致团队整体素质不高,执行力不足。
4. 市场竞争激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未能及时调整战略,应对挑战。
面对竞争对手的打压,我们显得力不从心。
二、失败带来的感悟1. 深刻认识市场需求的重要性失败让我认识到,企业的一切活动都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只有深入了解市场需求,才能生产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关注市场动态,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以满足市场需求。
2. 加强企业管理,完善制度失败让我深刻认识到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注重企业制度建设,提高管理效率。
同时,加强团队建设,提升团队整体素质。
3. 重视人才培养,打造优秀团队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注重人才培养,选拔优秀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团队。
4. 保持创新精神,勇于面对挑战在市场竞争中,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保持创新精神,勇于面对挑战,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
5. 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失败让我更加坚定了信念。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勇敢面对困难,不断追求卓越,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总结失败是企业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反思】中国知名企业营销失败案例更多课程传送门:点这里中国知名企业营销失败案例“巨人”倒下、“太阳神”下山、“飞龙”落地、“标王”破产,’一大批知名企业被营销危机和营销失败笼罩,过去曾是领导市场潮流风云企业,而现在却陷入亏损甚至破产的困境。
山东的秦池、三株、广东的爱多、健力宝、万家乐、白云山、科龙、珠海的巨人、深圳的康佳、重庆的奥妮、河南的亚细亚、东北的延生护宝、河北的春都、四川的长虹、陕西的505、长岭等,无一不是盛极一时的中国知名企业,如今都纷纷因各种营销危机陷于困境。
纵观中国营销市场,可见大有营销失败的企业:(l)价格大战中的牺牲者从89年长虹发动第一次彩电价格战开始,价格大战就成了许多企业的唯一营销工具。
彩电价格大战、空调价格大战、出境旅游价格大战,机票打折大战等等各类价格战五花八门。
据中国市场研究专家卢泰宏等人的调查,卷入价格大战的行业有家电业、服装业、零售业,民航业、运输业、旅游业、汽车业、通信业、餐饮业,出版业以及生产资料业等11个领域。
在这些价格大战中,一些是使不正常的价格归于合理的正常降价,如汽车价格战,而更多的则是恶性价格战。
像彩电价格战,导致的是全行业亏损;出境旅游价格战,甚至打到了“零团费”,不仅引发了大量的争端,而且还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
仅以彩电为例,就可看出恶性价格战的危害。
中国彩电行业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四川长虹,曾是中国家电土国领袖和股票,市场龙头,因为自己发动的一连串价格战,使长虹陷入了营销危机之中,一时难于自拔。
如今不得不把中国电子百强头把交椅拱手让给了联想,家电价值第一的位置让给了海尔。
不仅让出了中国家电市场的领导权,也使自己的股票利润由最高时每股收益达2.97元,降到xx年中报每股收益仅l 分钱,下降了差不多三百倍,让人感到长虹大势己去。
xx年6月7日,复出后的长虹总裁倪润峰公开对媒体宣称:“长虹病得不轻”!’他说:“长虹高速发展的背后,忽视了不少问题,使得长虹近两年走入低谷”。
企业失败案例反思报告总结引言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失败的情况。
对于那些失败的案例,企业需要及时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以期能够避免类似的错误再次发生。
本报告将对某企业的失败案例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能够为其他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避免类似的失败提供一定的参考。
失败案例背景该企业是一家初创公司,专注于电子商务行业。
在创业初期,公司凭借着创新的产品和良好的市场反应快速发展。
然而,在一次大规模市场竞争中,由于公司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导致公司的市场份额急剧下降,最终导致业务停滞,甚至出现亏损的情况。
失败案例分析不适应市场变化在该企业面临市场变化的时候,没有及时调整战略,导致产品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新的竞争对手以更低的价格提供了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而该企业没有及时察觉到竞争对手的威胁,导致消费者逐渐转向其他竞争对手。
管理层决策失误在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管理层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导致企业处于领导无法指导、决策混乱的状态。
管理层对市场环境的判断不准确,没有制定出有力的市场拓展计划,错失了良机。
资金管理不善该企业在发展初期,没有建立一个合理的资金管理体系。
资金运营效率低下,资金投入和回报的匹配度差,导致企业经营陷入困境。
同时,企业没有及时寻求外部融资,更加加剧了资金问题的恶化。
缺乏创新能力该企业的产品缺乏创新能力,无法持续满足市场需求。
新的技术和产品无法及时应用到企业的产品中,导致产品陈旧,市场反应迟钝。
经验教训及对策建议深入研究市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时刻关注市场的变化,并进行深入研究,了解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趋势。
及时调整产品战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加强管理层的决策能力企业的管理层应加强自身的决策能力和判断力,能够在市场竞争加剧的冲击下及时制定出正确的决策。
另外,还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提升公司组织的运营效率。
建立合理的资金管理体系企业应建立合理的资金管理体系,提高资金的运营效率。
华润集团高层对于中国八大失败企业的反思分析【编者按】2006 年,集团的各项业绩指标都取得了新的进步,可以说,又是一个丰收年。
但集团上下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审时度势,继续认真找差距,时刻不忘风险防范,警惕决策失误。
2006 年12 月10-11 日,华润集团高层战略务虚会在珠海召开。
陈新华董事长作了重要讲话。
通过对六家中国企业的决策失误进行点评,他强调:我们不仅要向标杆企业学习,也要从失败企业的教训中学习。
这次务虚会,就是要从他们的失误中悟出一些道理,研讨制定什么样的规则和方法,才能减少决策失误,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本文引用案例来自互联网)不断反思,减少失误,确保华润又好又快地发展——陈新华董事长在集团高层战略务虚会上的导入发言一个阶段以来我和很多同事一直在思考:华润如何才能又好又快地发展?短期的成功相对容易,但基业长青就难了。
又好又快地发展的关键是少犯错误,而少犯错误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了解别人是怎么犯错误的,我们怎样才能不重复犯错。
集团董事办研究部整理了十家中国企业失误的典型例子, 都很有教育意义。
我选了六家:顺驰、普马超市、TCL 、中航油、三九、春都。
有人说:一个愚蠢的人,总能发现比自己更愚蠢的人,但不容易发现比他聪明的人。
也许我们是愚蠢的人,但不管怎么样,我们要能够发现别人的愚蠢——这对我们肯定是一个帮助。
一、顺驰1995 年进入地产开发的顺驰,2004 年销售额达百亿,成为当年业内的冠军。
然而风光一时的黑马旋即沦落到救亡图存的地步:2006 年9 月已被港商低价收购,现在的业务基本收缩在天津,要缓过劲来看来还需相当长的时间。
顺驰的失误在于:1.战略目标设定过高,不切实际;2.战线过长,轻易丢弃原本拥有的天津区域优势,造成资金链紧张;顺驰模式是“四快——快速拿地、快速开工、快速销售、快速回报”。
但什么条件下才能实现?该公司显然没有具备“四快”的条件。
3.商业模式存在致命缺陷,利润率过低,抗风险能力极弱;“四快”模式里只有“快速拿地”做到了,2003-2004 年拿了十几块地。
中国营销史上十大败笔中国营销史上十大败笔之一:不了解消费者需求许多企业在营销过程中犯下的一个重大错误是没有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深入了解。
他们可能过于自信地认为他们的产品是如此独特和有吸引力,以至于消费者一定会对其感兴趣。
然而,在没有足够了解消费者需求的情况下,企业很容易推出无人问津的产品,导致营销失败。
中国营销史上十大败笔之二:不了解市场环境了解市场环境是企业成功营销的基础。
然而,许多企业在中国市场中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对市场环境缺乏了解。
他们可能没有对竞争对手进行充分调研,也没有预估市场发展趋势和变化。
这样的无知导致企业在市场中无法站稳脚跟,错失了宝贵的商机。
中国营销史上十大败笔之三:不付出足够的营销费用营销需要投入资金和资源,但许多企业在中国市场中失败的原因之一是不愿意或不敢投入足够的营销费用。
他们可能选择一些低成本的营销手段,但这些手段效果有限。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节约在营销上的开支往往会导致产品在市场中缺乏曝光度和竞争力。
中国营销史上十大败笔之四:忽视线下渠道中国市场是个综合发展的市场,线下渠道对于企业的销售非常重要。
然而,一些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忽视了线下渠道,过分依赖线上销售。
这导致他们无法获得线下渠道所带来的销售机会,错失了与消费者直接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中国营销史上十大败笔之五:语言和文化失误中国拥有独特的语言和文化,犯下语言和文化失误是许多外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中失败的原因之一。
企业在进行广告宣传和产品定位时,如果没有了解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很容易犯下低级的语言和文化错误,导致产品在市场中产生负面影响。
中国营销史上十大败笔之六:产品质量问题产品质量是企业赢得消费者信任的关键。
然而,一些企业在中国营销过程中忽视了产品质量问题,导致产品在市场中受到消费者的诟病。
产品质量问题不仅会破坏企业的声誉,还会影响消费者对其品牌和产品的信任,造成销售下滑。
中国营销史上十大败笔之七:不重视社交媒体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社交媒体已成为企业与消费者沟通的重要渠道。
开心网、比亚迪、ITAT、九城、ZCOM、炎黄传媒、昌盛集团、分贝网、Mysee、一茶一坐、分众传媒、无锡尚德、博客网、PPG、酷6网、五谷道场等知名企业的失败教训,或许可以为目前正良性运转的企业敲一记警钟。
文本刊记者江川中国企业的悲哀之处,不在于挫折与失败,而在于迷失自我,最后使自己成了自己的囚徒。
其一,成功依恋症。
那些备受关注的失败者,都曾经有一个成功的过去。
UT斯达康的小灵通,开心网的“偷菜”与“买卖好友”,2005年的博客网,2000年TOM在线的无线增值……但他们似乎忽略了,一时的成功可能是缘于创业者的个人英雄主义和激情,可能是源于偶然时机与特定文化特定需求的嫁接,可能是源于投机和误打误撞中上帝的恩赐。
其二,做大做强综合症。
一是疯狂地收购,陈天桥执掌的盛大一心打造“娱乐帝国”,2006年至今,直接或间接收购了180多家公司,但华影盛世、华友世纪、盛世骄阳……似乎都打了水漂,没了“后续答案”。
二是疯狂地多元,太子奶在奶业基本成功的基础上,童装、商业、化妆品、食品、传媒等,快步踏入,结果拉长了战线,分散了资源和精力,资金链断裂便轰然坍塌。
三是美尼尔病,企业一心向世界500强冲刺的过程中,盲目求大求快,不重视企业自身资源能力的培养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其三,主体迷失症。
每一个创业者都立志做“美国的Google”、“美国的Yahoo”、“美国的Amazon”、“美国的Facebook”、“美国的Twitter”、“美国的Groupon”……结果PPG没有成为Land’s End,FM365没有成为AOL,港湾没有成为华为,8848没有成为Amazon,盛大盒子没有成为Sony……在全球竞争时代,学习借鉴非常重要,但过于强调模仿学习,不仅丧失了创新,丧失了引领国际化与趋势的可能。
更重要的是,企业丧失主体性的过程中,国际热钱资本的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
搜狐的张朝阳说:“一直在紧跟着华尔街的指挥来做事,太看重短期盈利产品,每个季度都在为应付财报数字而发愁。
中国失败企业的五大反思-企业兴衰,企业失败案例,经商之道中国失败企业的五大反思2010/7/5/8:27世界商业评论企业的管理存在一些基本的定律,即便是违反了这些基本定律中的一条,企业也会失败,那么,企业的基本定律是哪些呢?让我们从10个企业的兴衰中寻找一些答案。
企业的管理存在一些基本的定律,即便是违反了这些基本定律中的一条,企业就会失败,企业的失败往往都是因为违背了这些基本定律中的一条或几条。
但是,即使遵循了所有这些基本定律,企业也未必一定能成功,因为企业成功只有必要条件,没有充分条件。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讲,无论应用什么现代企业管理理论,都必须首先遵循而不是违背这些基本定律,以它们为战略起点,只有这样,企业才具备了基本的安全性。
这是《大败局》披露的10个著名企业的兴衰给笔者的启示。
那么,企业的基本定律是哪些呢?让我们从10个企业的兴衰中寻找一些答案。
定律一:没有利益,就没有生存的意义三株失败后,总裁吴炳新发表了一份数百字的《吴炳新自白书》,第一句话就是:“没有利益,就没有生存的意义”。
企业的根本利益是什么?利润。
可惜的是,三株虽然认识到了利润的价值,却错误地选择了一种竭泽而渔的实现方式,“以一个极端冷酷的、狂热的功利主义者,采取对竞争对手的无情打击和带有阴谋色彩的颠覆,在产品上的夸大无度”,结果既导致了自身的困境,又冲击了中国保健品产业的健康发展,使企业失去了盈利的产业基础。
亚细亚采取的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所谓“战略家风范”的方式。
企业经营顺利时,热衷于场面热闹、宣传轰动,却对能赚多少钱看得很淡,认为这是“战略家风范,不争蝇头小利”,结果是营业额一个亿一个亿地往上窜,而利润却从没有超过1000万元。
这种“战略家风范”式的管理风格,在后来企业出现困境时成了最致命的缺陷。
瀛海威则是又一种情形。
企业因过早地进入了一个错误的行业,根本不知道何处可产生利润,连“第一桶金”都挖不到,结果是因无法给股东起码的投资回报,“踌躇满志”的创始人张树新被迫去职,企业也随之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中国企业较悲惨的十大失败案例,警醒了无数老板!1、真功夫案例特点:创业者内乱——能共苦不能同甘创业者的教训:没有永远的兄弟,只有永远的利益VC的教训:股权结构是否合理是判断项目好坏的重要依据麦当劳、肯德基在国内大受欢迎,中餐连锁一直愤愤不平,不断有人跳出来挑战洋快餐。
从十几年前的“红高粱”到现在很红火的“真功夫”,“红高粱”早已不知所踪,“真功夫”似乎真的有点功夫,连锁店面越来越多了。
跟公司名字一样,2009年8月,“真功夫”的广州总部爆发的一场真功夫表演,在投资界和创业界颇为轰动:共同创始人及公司大股东潘宇海委任其兄潘国良为“副总经理”,并派到总部办公,但遭到“真功夫”实际控制人、董事长蔡达标的拒绝后,引发剧烈争执。
要理清“真功夫”的管理权矛盾,还得从头说起。
1994年,蔡达标和好友潘宇海在东莞长安镇开了一间“168蒸品店”,后来逐渐走向全国连锁,并于1997年更名为“双种子”,较终更名为“真功夫”。
真功夫的股权结构非常简单,潘宇海占50%,蔡达标及其妻潘敏峰(潘宇海之姐)各占25%。
2006年9月,蔡达标和潘敏峰协议离婚,潘敏峰放弃了自己的25%的股权换得子女的抚养权,这样潘宇海与蔡达标两人的股权也由此变成了50:50。
更多实用的精彩文章,请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公共平台账号:swdtzq2007年“真功夫”引入了两家风险投资基金:内资的中山联动和外资的今日资本,共注入资金3亿元,各占3%的股份。
这样,融资之后,“真功夫”的股权结构变成:蔡、潘各占47%,VC各占3%,董事会共5席,构成为蔡达标、潘宇海、潘敏峰以及VC的派出董事各1名。
引入风险投资之后,公司要谋求上市,那么打造一个现代化公司管理和治理结构的企业是当务之急。
但蔡达标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努力触及另一股东潘宇海的利益,“真功夫”在蔡达标的主持下,推行去“家族化”的内部管理改革,以职业经理人替代原来的部分家族管理人员,先后有大批老员工离去。
中国失败企业的五大反思-企业兴衰,企业失败案例,经商之道中国失败企业的五大反思2010/7/5/8:27世界商业评论如果没有一个向上的大于这种压力的推力,球就一定会往下滑。
对于企业来讲,这个向上的推力就是强化基础管理。
为此,海尔要求职工“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全面地对每人每天所做的每件事进行控制和清理。
海尔之所以能持续地取得巨大的成功,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避免了类似于这10个企业“猝死”的命运,这种强化基础管理的管理模式功不可没。
定律三:诚信是最靠得住的战略秦池的川酒勾兑、三株的虚假、飞龙的虚假伟哥、南德的虚张声势,最终使他们走上了不归路。
据美国出版的《百万富翁的智慧》一书介绍,对美国1300万富翁的调查结果表明,成功的秘诀在于诚实、有自我约束力、善于与人相处、勤奋和有贤内助。
诚实被摆在了第一位。
诚信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社会信用的发达程度。
如果企业只想“过把瘾就死”,那么诚信就可以抛在一边。
但是如果企业要谋求可持续发展,诚信则是维持长期市场穿透力的基本前提。
在信用不举的社会里,诚信的作用比较有限,甚至讲诚信的企业可能要吃点眼前亏,但即便是这样,为了减少交易成本,仍会对诚信给予特别的关注,对讲诚信的企业情有独钟。
没有诚信,企业根本不可能建立市场资本,而市场资本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定律四:要造名,更要造实秦池因为当了央视广告标王,名气如日冲天,出现了巨大的产品市场需求,但因其没有足够的生产能力,一则“秦池是用川酒勾兑的”系列新闻报道就轻易地将秦池击倒了。
南德的牟其中更是造名高手,先后提出“一度”理论、“平稳分蘖”理论、“智慧文化”理论,甚至提出投资建设北方香港、炸开喜马拉雅山、投资控股“国际卫星-8号”等等,使得南德在中国的天空一度“光芒夺目”。
可悲的是,除了“罐头换飞机”外,南德还做过什么盈利就不得而知了,结果是企业关门,总裁入狱。
笔者记得几年前曾读过一篇名为“策划是金”的文章,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至今仍记忆犹新:有了策划,粪土变黄金;没有策划,黄金变粪土。
企业失败案例分析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企业失败案例分析2009-01-17 21:57纵观现代经济史上着名的企业失败案例昭示的不仅仅是企业战略的失误,更重要的是,公司治理结构从根本上出了问题。
独立的、优秀的董事会对以帮助企业纠正错误,渡过危机,从而创造股东回报。
而软弱无能的董事会使公司的治理将为之大乱。
1飞龙、三株、秦池,曾经是中国企业界灿烂的明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辉煌一时。
曾几何时,它们相继黯淡隐去,给人们留下无尽的思索。
回顾飞龙、三株、秦池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特点:第一,抓住了好的契机。
飞龙、三株迅速兴起的大背景是人们社会观念的转变和对身体健康、生活质量的关注;秦池则是夺取央视“标王”,抓住了全国人民的“眼球”。
第二,利用电视等大众传媒广泛宣传,迅速成名,飞速扩张。
飞龙广告投入巨大,1991年为120万元,1992年为1000万元,1993年为8000万元;产出则更为惊人,从1990年注册资金仅为75万元的小企业,飞速发展到1995年累计收入20亿,利润达亿元。
三株强有力的媒体宣传攻势,推动三株口服液一夜成名,在农村甚至被称为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额急剧飙升,公司成立仅三年,额就达到80亿元,资产达48亿元。
而秦池在夺标后的第二年,额高达亿元,此盛况至今仍为秦池人津津乐道。
飞龙、三株、秦池,在迅速崛起之前都是规模很小、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它们的飞速发展羡煞许多同业,这同时也为自己埋下了日后覆亡的祸根。
第一,没有明确的战略意图。
德鲁克认为,企业战略就是企业的发展蓝图,没有战略的组织就好像没有舵的小船,会在原地打转。
尽管看起来,三株似乎提出了自己的战略,吴炳辉在新华社年会上曾经宣称,三株到二十世纪末完成900亿到1000亿元的利税,成为中国第一纳税人,言犹在耳,三株却已轰然倒下。
第二,没有形成独特的、不易复制、难以替代竞争优势。
失败公司案例在商业世界中,成功和失败并存,每一个成功的公司背后都有着无数的失败案例。
失败的公司案例不仅可以给我们带来警示,还可以让我们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本文将介绍一些著名的失败公司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和反思。
首先,我们来看看诺基亚公司。
作为曾经的手机巨头,诺基亚在全球市场上占据着主导地位。
然而,随着智能手机的兴起,诺基亚却没有及时调整战略,导致公司逐渐失去了市场份额。
最终,诺基亚被迫退出手机市场,成为一个失败的案例。
从诺基亚的失败中,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行业领先者,也不能忽视市场变化和技术创新,否则就会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曾经的电子巨头——东芝公司。
东芝曾经是日本电子行业的领军企业,然而由于财务造假丑闻的曝光,东芝陷入了严重的信任危机。
投资者的信心丧失,公司的股价暴跌,最终导致了公司的失败。
东芝的失败告诉我们,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遵守商业道德和法律法规,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损害长期发展的根基。
此外,还有一家曾经风光无限的公司——英特尔。
英特尔是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之一,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英特尔错失了移动芯片市场的机会,导致公司的业绩大幅下滑。
英特尔的失败告诉我们,企业要不断创新,适应市场的变化,不能固步自封,否则就会被市场淘汰。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曾经的零售业巨头——塔吉特公司。
塔吉特曾经是美国最大的连锁超市之一,然而由于管理混乱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塔吉特的业绩一落千丈。
最终,塔吉特被迫宣布破产,成为零售业的失败案例。
塔吉特的失败提醒我们,企业要注重管理和运营,不能因为短期的利润而忽视了长期的发展。
综上所述,失败公司案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发和反思。
企业要不断学习,适应市场的变化,注重商业道德和管理运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希望大家能够从这些失败案例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取得更好的发展。
中国十大失败企业的反思企业的管理存在一些基本的定律,即便是违反了这些基本定律中的一条,企业就会失败,企业的失败往往都是因为违背了这些基本定律中的一条或几条。
但是,即使遵循了所有这些基本定律,企业也未必一定能成功,因为企业成功只有必要条件,没有充分条件。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讲,无论应用什么现代企业管理理论,都必须首先遵循而不是违背这些基本定律,以它们为战略起点,只有这样,企业才具备了基本的安全性。
这是《大败局》披露的10个著名企业的兴衰给笔者的启示。
那么,企业的基本定律是哪些呢?让我们从10个企业的兴衰中寻找一些答案。
定律一:没有利益,就没有生存的意义三株失败后,总裁吴炳新发表了一份数百字的《吴炳新自白书》,第一句话就是:“没有利益,就没有生存的意义”。
企业的根本利益是什么?利润。
可惜的是,三株虽然认识到了利润的价值,却错误地选择了一种竭泽而渔的实现方式,“以一个极端冷酷的、狂热的功利主义者,采取对竞争对手的无情打击和带有阴谋色彩的颠覆,在产品上的夸大无度”,结果既导致了自身的困境,又冲击了中国保健品产业的健康发展,使企业失去了盈利的产业基础。
亚细亚采取的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所谓“战略家风范”的方式。
企业经营顺利时,热衷于场面热闹、宣传轰动,却对能赚多少钱看得很淡,认为这是“战略家风范,不争蝇头小利”,结果是营业额一个亿一个亿地往上窜,而利润却从没有超过1000万元。
这种“战略家风范”式的管理风格,在后来企业出现困境时成了最致命的缺陷。
瀛海威则是又一种情形。
企业因过早地进入了一个错误的行业,根本不知道何处可产生利润,连“第一桶金”都挖不到,结果是因无法给股东起码的投资回报,“踌躇满志”的创始人张树新被迫去职,企业也随之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企业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生成的初始动力,企业必须以获取最大化利润为根本目标。
不过,企业的最大化利润目标只有通过合理利润或满意利润的方式才能实现。
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及不通过合理利润方式来实现,企业不可能可持续发展。
2005年7月31日苏州市举办了“企业效益增长大型经济论坛”。
下面是我在论坛上的演讲,和大家分享。
一、德隆倒下给人的启示小企业靠自身,大企业靠环境。
这是我的一个观点。
我一直强调,销售额、销售价更多的是取决于外在要素。
有人不同意这个观点,说,我们公司的内在能力特别强 ,一定会以价格取胜的。
其实不然,小企业也许还能靠自身的因素多些,但大企业绝对是要靠外部环境的。
今年年初,德隆又请我去了。
作为具有4家上市公司的德隆,为什么会一下子倒下了呢?分析原因,还是四年前我对德隆说过的那番话,就是“你的金融平台很难与你的产业平台相结合”。
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国家的产业平台越来越市场化了,但我国的金融平台还没有完全做到市场化。
当你用一个没有市场化了的东西去同一个纯市场化的东西相对接,就银本没有办法产生你所需要的循环与流程。
在这样一种状态之下, 一遇到宏观紧缩,德隆花 18 年做成的280多亿的大产业,却用了不到7个月就轰然倒下了。
二、“我要杀倒一切”的做法值得反思在中国,我们一直自以为“价格竞争”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可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中国的皮鞋出口欧洲,平均才卖到5.5美元一双。
而从意大利、法国进口我国的皮鞋,却要卖到120美元一双。
而且,据说法国等进口中国的房鞋,在市场上还销售得非常好。
中国的不少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成为低端产品、烂产品的代名词了。
应该说,中国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受到的挑战是严峻的。
而我们的不少老板们并没有这样的意识。
不少中国老板都有一点非常不能为世人所接受的,就是“我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老大;从 1 号到 100 号,整条街都把别人的商品杀得一个不留”。
去年下半年就有 72 个国家的商人到中国大使馆前抗议。
中国人这种“杀倒一切”的做法,激起了世界不少国家非经济性的反感和抗议。
尽管我国政府从维护我国公民的利益出发与西方国家交涉平等自由贸易等,但我认为,关键的还是我们的企业自身要改变营销形象。
中国十大失败企业的反思企业的管理存在一些基本的定律,即便是违反了这些基本定律中的一条,企业就会失败,企业的失败往往都是因为违背了这些基本定律中的一条或几条。
但是,即使遵循了所有这些基本定律,企业也未必一定能成功,因为企业成功只有必要条件,没有充分条件。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讲,无论应用什么现代企业管理理论,都必须首先遵循而不是违背这些基本定律,以它们为战略起点,只有这样,企业才具备了基本的安全性。
这是《大败局》披露的10个著名企业的兴衰给笔者的启示。
那么,企业的基本定律是哪些呢?让我们从10个企业的兴衰中寻找一些答案。
定律一:没有利益,就没有生存的意义三株失败后,总裁吴炳新发表了一份数百字的《吴炳新自白书》,第一句话就是:“没有利益,就没有生存的意义”。
企业的根本利益是什么?利润。
可惜的是,三株虽然认识到了利润的价值,却错误地选择了一种竭泽而渔的实现方式,“以一个极端冷酷的、狂热的功利主义者,采取对竞争对手的无情打击和带有阴谋色彩的颠覆,在产品上的夸大无度”,结果既导致了自身的困境,又冲击了中国保健品产业的健康发展,使企业失去了盈利的产业基础。
亚细亚采取的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所谓“战略家风范”的方式。
企业经营顺利时,热衷于场面热闹、宣传轰动,却对能赚多少钱看得很淡,认为这是“战略家风范,不争蝇头小利”,结果是营业额一个亿一个亿地往上窜,而利润却从没有超过1000万元。
这种“战略家风范”式的管理风格,在后来企业出现困境时成了最致命的缺陷。
瀛海威则是又一种情形。
企业因过早地进入了一个错误的行业,根本不知道何处可产生利润,连“第一桶金”都挖不到,结果是因无法给股东起码的投资回报,“踌躇满志”的创始人张树新被迫去职,企业也随之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企业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生成的初始动力,企业必须以获取最大化利润为根本目标。
不过,企业的最大化利润目标只有通过合理利润或满意利润的方式才能实现。
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及不通过合理利润方式来实现,企业不可能可持续发展。
定律二:基础管理的地基必须打牢亚细亚开业9年竟没有进行过一次全面彻底的审计,外单位向公司借款800万元,只需跟总裁王遂舟打声口头招呼即可,而不需办任何手续。
三株发展到鼎盛期时,机构重叠,人浮于事,互相扯皮,甚至出现一部电话三个人管、各分支机构对总部大量造假的怪现象。
飞龙在财务上缺乏详细的管理规章,只管财务不管实际,使得占用、挪用和私分公司货款的现象比比皆是。
由于基础管理不牢靠,这些企业缺乏必要的自稳机制和免疫机制,如同建立在沙滩上的房子,一有外来冲击,企业就应声而倒。
基础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可以用海尔集团的“抗斜坡球”理论来说明。
海尔的“抗斜坡球”理论告诉我们,企业好比是一个沿着斜坡往上滚动的球,市场竞争和企业内部职工中可能出现的惰性形成对球体向下的内外两种压力。
如果没有一个向上的大于这种压力的推力,球就一定会往下滑。
对于企业来讲,这个向上的推力就是强化基础管理。
为此,海尔要求职工“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全面地对每人每天所做的每件事进行控制和清理。
海尔之所以能持续地取得巨大的成功,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避免了类似于这10个企业“猝死”的命运,这种强化基础管理的管理模式功不可没。
定律三:诚信是最靠得住的战略秦池的川酒勾兑、三株的虚假广告、飞龙的虚假伟哥、南德的虚张声势,最终使他们走上了不归路。
据美国出版的《百万富翁的智慧》一书介绍,对美国1300万富翁的调查结果表明,成功的秘诀在于诚实、有自我约束力、善于与人相处、勤奋和有贤内助。
诚实被摆在了第一位。
诚信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社会信用的发达程度。
如果企业只想“过把瘾就死”,那么诚信就可以抛在一边。
但是如果企业要谋求可持续发展,诚信则是维持长期市场穿透力的基本前提。
在信用不举的社会里,诚信的作用比较有限,甚至讲诚信的企业可能要吃点眼前亏,但即便是这样,客户为了减少交易成本,仍会对诚信给予特别的关注,对讲诚信的企业情有独钟。
没有诚信,企业根本不可能建立市场资本,而市场资本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定律四:要造名,更要造实秦池因为当了央视广告标王,名气如日冲天,出现了巨大的产品市场需求,但因其没有足够的生产能力,一则“秦池白酒是用川酒勾兑的”系列新闻报道就轻易地将秦池击倒了。
南德的牟其中更是造名高手,先后提出“一度”理论、“平稳分蘖”理论、“智慧文化”理论,甚至提出投资建设北方香港、炸开喜马拉雅山、投资控股“国际卫星-8号”等等,使得南德在中国的天空一度“光芒夺目”。
可悲的是,除了“罐头换飞机”外,南德还做过什么盈利项目就不得而知了,结果是企业关门,总裁入狱。
笔者记得几年前曾读过一篇名为“策划是金”的文章,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至今仍记忆犹新:有了策划,粪土变黄金;没有策划,黄金变粪土。
应当说,在当时人们还没有普遍认识到策划的意义时,文章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但无疑,文章过于夸大了策划的作用,扭曲了名与实的关系,忽视了策划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企业到底如何把握造名与造实的辩证关系呢?这要取决于企业的战略目标。
如果企业只是想“挖第一桶金”的话,仅有造名也许就够了。
但如果要追求可持续发展,脱离造实的造名就是背道而驰,自毁长城。
因为造名会造成过大的市场预期,当企业不能提供与名气相称的产品和服务时,就不能产生持久的市场忠诚度;当企业一旦出现一点信誉风险时,客户就会有极度上当受骗的感觉,市场就会地动山摇。
定律五:市场生态是企业的生死场瀛海威尽管创新力很强,但因对联机服务实行收费制,使用了一套与市场上流行的互联网TCP/IP不同的通信流程,使自己成为独立于市场食物链的孤岛,无法利用已形成的市场需求。
秦池、巨人、三株、飞龙与新闻媒体的关系,可以说是他们先把媒体给“营销”了,最终他们却反被媒体“营销”,因为他们成功与失败的背后都是媒体起着引爆和推波助澜的作用。
巨人、三株、飞龙“不按常理出牌的经营方式”,虽然创造了令人仰止的速度神话,但最终毁掉的是企业赖以生存的产业基础。
巨人由于没有利用企业发展鼎盛期的便利条件与金融机构建立互利关系,结果在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时竟然筹措不到可以扭转局面的“区区1000万元”,以致于史玉柱仰天悲鸣:“什么叫一分钱难到英雄汉,这就是。
”巨人因为诋毁竞争者(娃哈哈集团),被迫以召开新闻发布会的方式,公开向竞争者道歉,成为巨人滑坡的一个转折点。
市场生态是什么?就是企业与供应商、客户、竞争者、金融机构、社区、政府、媒体等建立的市场食物链关系,企业与他们之间不仅仅是竞争关系,而且还是一种依存关系、合作关系。
脱离或破坏市场食物链的行为,必然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自食其果。
定律六:市场需求是衣食父母瀛海威在总裁张树新的带领下称得上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企业。
但是,企业的性质决定了企业首先是现实主义的,因为企业是为利润而生成,为利润而发展,且有了利润才有可能发展的。
瀛海威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每一个重大的经营举措缺乏严格的市场分析,没有清晰可见的目标市场,结果是企业经营仅仅产生大量的外部性,为IT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社会性贡献,却不能把这种外部性转化为企业的内在化收益。
当然,市场需求有时是可以创造的。
但是,这与产业的特征、技术的垄断性等有关,对于瀛海威从事的网络业来讲,业务的拓展有赖于社会基础设施的改进,有赖于市场食物链的建立。
瀛海威由于“生得太早”,社会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制约了市场需求的形成,加上瀛海威没有融于已形成的市场食物链中,既不能利用市场食物链所形成的市场需求,又难以形成独立的市场需求,丧钟自然为它而鸣。
定律七:“没有金钢钻,不揽瓷器活”在某种程度上讲,10个企业失败的原因也可以说是因为企业的扩张超越了企业能力边界而造成的。
由于超越了能力边界,超常发展使得企业成为脱僵的野马,使企业根本无法被有效控制。
比如,三株在创立的短短三年时间内,就在全国各地注册了600个子公司,成立了2000个办事处,促销人员超过15万,总部根本无法消除员工违规行为的大量发生。
亚细亚在创办四年时间内先后开办了15家大型连锁百货分店,在自有资本不足4000万元的条件下,进行近20亿元的超级扩张,这些分店均是开业之日即亏损之时。
巨人同时涉足电脑、生物保健制药和房地产三个毫无关联的产业,在对房地产缺乏经验的情况下,把巨人大厦从38层改为70层,结局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企业的能力是企业决策的依据,决定于企业的资源、体制、知识和技能。
企业的能力有些可以通过市场交换而迅速获得,而有些能力,比如核心能力,则不能从市场获取,只能靠企业长期创造。
在企业的能力中,核心能力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如果企业不具备核心能力,在市场竞争中必然败北。
定律八:要激情,还要理性瀛海威的张树新、巨人的史玉柱、亚细亚的王遂舟都堪称激情式企业家。
瀛海威为炒作新闻热点,可以不考虑市场规律;巨人集团一次性向市场推出电脑、保健品、药品3大系列30个新产品;亚细亚几近疯狂的《1994-1999年发展规划》,都无一不充分显示了这些企业家的创业激情。
对企业来讲,激情与理性是一对双刃剑,对企业的心智模式能产生决定性影响,从而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激情是宝贵的财富,没有激情,企业就会失去商机,失去原创动力。
另一方面,仅有激情又是不够的,激情必须上升为理性,否则,激情就可能不是成功而是陷阱;激情与理性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地位各异。
创业时,激情弥足珍贵;创业取得巨大成功时,企业上下通常激情高涨,高估自己,头脑发热,理性就是一贴清醒剂,难能可贵。
企业要可持续发展,任何激情式冲动都必须回归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