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燃烧与火灾基本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1.49 MB
- 文档页数:65
火灾安全基础知识(一)燃烧与火灾的定义、条件和过程1. 燃烧的定义燃烧是物质与氧化物之间的放热反应,它通常会在同时释放出火焰或可见光。
2.火灾的定义火灾是火失去控制蔓延而形成的一种灾害性燃烧现象,它通常造成人或物的损失。
3.燃烧和火灾发生的必要条件同时具备氧气、可燃物、点火源,即火的三要素,简称火三角。
这三个要素缺少任何一个,燃烧不能发生和维持,因此火的三要素是火灾燃烧的必要条件。
在火灾防治中,如果能够阻断火三角的任何一个要素就可以扑灭火灾。
4.不同可燃物燃烧的过程火灾中气态可燃物通常为扩散燃烧,即可燃物和氧气边混合边燃烧;液态可燃物(包括受热后先液化后燃烧的固态可燃物)、通常先是蒸发为可燃蒸气,可燃蒸气与氧化剂再发生燃烧;固态可燃物先是通过热解等过程产生可燃气体,可燃气体与氧化剂再发生燃烧。
(二)、火灾的分类按燃料性质,火灾又可分为A类、B类、C类和D类火灾。
A类火灾是固体物质火灾;B类火灾为液体或可熔化的固体火灾;C类火灾为气体火灾;D类火灾为金属火灾。
(三)、闪燃、阴燃、爆燃、自燃的概念(1)、闪燃。
可燃物表面或上方在很短时间内(0~1 s)、重复出现火焰一闪即灭的现象。
(2)、阴燃。
没有火焰和可见光的燃烧。
(3)、爆燃。
伴随爆炸的燃烧波,以亚音速传播。
(4)、自燃。
由于自加热引起的自发引燃。
自加热可以是内部发热反应引起的温度升高,也可以是由于通电发热而产生的温度升高。
(四)、闪点、燃点、自燃点的定义(1)、闪点。
在规定条件下,材料或制品加热到释放出的气体瞬间着火并出现火焰的最低温度。
(2)、燃点。
在规定的条件下,用标准火焰使材料引燃并继续燃烧一段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
(3)、自燃点。
在规定条件下.不用任何辅助引燃能源而达到引燃的最低温度。
《燃烧与灭火》知识清单一、燃烧的定义和条件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通常伴有发光、发热的现象。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或其他助燃剂)、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可燃物是指能够燃烧的物质,例如木材、纸张、汽油等。
氧气是常见的助燃剂,但某些物质在其他气体中也能燃烧,比如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着火点是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不同的可燃物着火点不同,例如木材的着火点一般在 200℃至 300℃之间,而白磷的着火点只有 40℃左右。
二、燃烧的类型1、闪燃闪燃是指液体表面产生的短暂燃烧现象。
例如,汽油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闪燃。
2、着火着火是指可燃物持续稳定的燃烧。
比如木材在充足氧气中的燃烧。
3、自燃自燃是指可燃物在没有外部火源的情况下,由于自身的热量积累而发生的燃烧。
例如,堆积的煤堆可能会自燃。
三、燃烧的过程燃烧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预热阶段可燃物吸收热量,温度逐渐升高。
2、氧化分解阶段可燃物发生化学分解,产生可燃性气体和其他产物。
3、燃烧阶段可燃性气体与氧气发生剧烈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和光。
四、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灭火的原理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
1、清除可燃物将燃烧物与未燃烧的物质隔离,例如用灭火器扑灭火灾时,可以将火焰周围的可燃物清理掉。
2、隔绝氧气例如用湿布覆盖火焰、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等,阻止氧气与可燃物接触。
3、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可以通过喷水、使用干粉灭火器等方式吸收热量,降低温度。
常见的灭火方法有:1、冷却灭火法将灭火剂直接喷射到燃烧物上,使燃烧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从而终止燃烧。
水是最常用的冷却灭火剂。
2、隔离灭火法将火源处或其周围的可燃物质隔离或移开,使燃烧因缺少可燃物而停止。
比如关闭燃气阀门、搬走易燃物品等。
3、窒息灭火法阻止空气流入燃烧区或用不燃烧的物质冲淡空气,使燃烧物得不到足够的氧气而熄灭。
例如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4、抑制灭火法使灭火剂参与到燃烧反应历程中去,使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游离基消失,而形成稳定分子或低活性游离基,使燃烧反应停止。
消防基本知识燃烧与火灾(一)燃烧的类型1、着火可燃物质一经被点燃,能持续并不断扩大的燃烧现象,称为着火。
着火是燃烧的开始,且以出现火焰为特征,这是日常生产、生活中最常见的燃烧现象。
轰燃:轰燃是指火在建筑内部突发性的引起全面燃烧的现象,即当温度达到一定值时,从而导致室内绝大部分可燃物起火燃烧,这种现象称为轰燃。
阴燃:阴燃是指物质无可见光的缓慢燃烧,通常产生烟和温度升高的迹象。
一些固体可燃物在空气不流通、加热温度较低或含水分较高时就会发生阴燃。
如成捆堆放的棉、麻、纸张以及大堆垛的煤、草、湿木材等。
这种燃烧看不见火苗,可持续数天甚至数十天,不易发现。
自燃: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然燃烧,称为自燃。
即物质在无外界引火源条件下,由于其本身内部所发生的生物、物理或化学变化而产生热量并积蓄,使温度不断上升,自然燃烧起来的现象。
2、爆炸物理爆炸:物质因状态变化导致压力发生突变而形成的爆炸。
如蒸气锅炉、液化气钢瓶等的爆炸。
化学爆炸:是指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产生温度、压力增加或者两者同时增加而形成的爆炸现象。
如炸药爆炸,可燃气体、粉尘爆炸等。
化学爆炸是消防工作中防止爆炸的重点,化学爆炸需要在爆炸极限内才会爆炸。
粉尘爆炸是指可燃粉尘与空气混合处于爆炸浓度范围内时遇火源发生的爆炸,常见的可燃粉尘有金属行业的镁、钛、铝粉等,煤炭行业的活性炭、煤尘等,合成材料行业的塑料、染料粉尘等,轻纺行业的棉尘、麻尘、纸尘、木尘等,化纤行业的聚酯粉尘、聚丙烯粉尘等,军工、烟花行业的火药、炸药尘等,粮食行业的面粉、淀粉等,农副产品加工行业的棉花尘、烟草尘、糖尘等,饲料行业的血粉、鱼粉等。
(二)燃烧的主要产物及其毒性由燃烧或热解作用产生的全部物质,称为燃烧产物,有完全燃烧产物和不完全燃烧产物之分。
燃烧产物中的烟主要是燃烧或热解作用所产品的悬浮于大气中能被人们看到的极小的炭黑粒子。
统计资料表明,火灾中死亡人员中的大约75%是由于吸入毒性气体而致死的。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一、单选题(共66题)1、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持续并不断扩大的燃烧现象称为______。
A.闪燃B.自燃C.着火D.爆燃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C解析: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持续并不断扩大的燃烧现象称为着火。
本题答案为C。
2、在建筑之间留足防火间距、筑防火墙等,这样的防火方法称之为()。
(A)控制可燃物(B)隔绝空气(C)消除着火源(D)阻止火势蔓延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防火的基本原理和措施:原理:不使新的燃烧条件形成。
措施:阻止火热蔓延。
如:1、在建筑之间留中防火间距、设置防火分隔设施;2、在气体管道上安装阻火器、安全水封;3、有压力的容器设备,安装防爆膜(片)、安全阀;4、在能形成爆炸介质的场所设置泄压门窗、轻质屋盖等。
3、用水冷却灭火,其原理就是将着火物质的温度降低到( )以下。
(A)燃点(B)闪点(C)自燃点(D)0℃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用水冷却灭火,其原理就是将着火物质的温度降低到(燃点)以下。
4、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热量的现象,叫做( )。
(A)热传播(B)热对流(C)热传导(D)热辐射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热量的现象,叫做(热辐射)。
5、利用消除助燃物的原理,往着火的空间充灌惰性气体、水蒸气等,这样的灭火方法称之为( )。
(A)冷却法(B)窒息法(C)隔离法(D)抑制法系统提示: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利用消除助燃物的原理,往着火的空间充灌惰性气体、水蒸气等,这样的灭火方法称之为(窒息法)。
6、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都有热传导的性能。
它们的强弱顺序为( )。
(A)固体物质最强,液体物质次之,气体物质较弱。
(B)气体物质最强,液体物质次之,固体物质较弱。
(C)液体物质最强,固体物质次之,气体物质较弱。
燃烧与火灾基础知识总结火灾是一种常见而又危险的自然现象,它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威胁。
要有效应对火灾,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燃烧与火灾的基础知识。
本文将从燃烧过程、火灾传播途径以及预防和灭火措施等方面,为您提供全面而实用的内容。
一、燃烧过程在每次引发火灾时,都会伴随着燃烧过程。
理解这个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如何预防和处理火灾。
1. 燃料:作为引发燃烧和火灾的首要因素,可燃物质被称为燃料。
常见的可燃物包括木材、纸张、油类以及气体等。
2. 氧气:氧气是维持一场火灾所需的关键元素。
当氧气充足时,可以提供给可燃物质进行持续性反应,并释放出大量能量。
3. 发火点:发火点是指使可燃物开始起火并维持其自身的最低温度。
一旦可燃物的温度达到或超过发火点,就会引发燃烧。
4. 反应产物:在燃烧过程中,可燃物质与氧气反应生成新的物质,包括二氧化碳、水蒸气和灰尘等。
这些反应产物是判断是否存在火灾并确定其类型的重要依据。
二、火灾传播途径了解火灾的传播途径对我们有效地控制火势、防止人员伤亡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火灾传播途径。
1. 辐射传播:辐射传播是指火焰散发出来的热能通过空气或固体直接作用在周围可燃物上,使其升高温度并导致起火。
2. 导热传播:导热传播是指通过直接接触将热量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
当一个物体接触到正在燃烧的可燃物时,它可能会成为新的火源。
3. 对流传播:对流是指由于温度差异而引起气体和液体运动的过程。
在火灾中,通过对流扩散,有害气体和热能可以迅速传播。
4. 可燃液体的流动:可燃液体的泄漏和流动是引发火灾并导致火势扩大的常见原因之一。
在有火源存在时,泄露的可燃液体可能会迅速引发爆炸性火灾。
三、预防措施预防是避免火灾发生的最佳方式。
以下是一些可以采取的预防措施,以确保安全。
1. 火灾风险评估:定期进行详细而全面的火灾风险评估,识别潜在危险,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减少或消除这些危险。
2. 定期检查电器设备:过载、损坏或老化的电线和插座会成为引发火灾的潜在威胁。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第一节燃烧的本质与条件一、燃烧的定义在国家标准《消防基本术语·第一部分》GB5907—86中将燃烧定义为: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
燃烧应具备三个特征,即化学反应、放热和发光。
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十分复杂。
可燃物质在燃烧过程中,生成了与原来完全不同的新物质。
燃烧不仅在空气(氧)存在时能发生,有的可燃物在其他氧化剂中也能发生燃烧。
二、燃烧的本质近代连锁反应理论认为:燃烧是一种游离基的连锁反应(也称链反应),即由游离基在瞬间进行的循环连续反应。
游离基又称自由基或自由原子,是化合物或单质分子中的共价键在外界因素(如光、热)的影响下,分裂而成含有不成对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基团,它们的化学活性非常强,在一般条件下是不稳定的,容易自行结合成稳定分子或与其他物质的分子反应生成新的游离基。
当反应物产生少量的活化中心——游离基时,即可发生链反应。
只要反应一经开始,就可经过许多连锁步骤自行加速发展下去(瞬间自发进行若干次),直至反应物燃尽为止。
当活化中心全部消失(即游离基消失)时,链反应就会终止。
链反应机理大致分为链引发、链传递和链终止三个阶段。
综上所述,物质燃烧是氧化反应,而氧化反应不一定是燃烧,能被氧化的物质不一定都是能够燃烧的物质。
可燃物质的多数氧化反应不是直接进行的,而是经过一系列复杂的中间反应阶段,不是氧化整个分子,而是氧化链反应中间产物——游离基或原子。
可见,燃烧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化学反应,游离基的链反应是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发生的物理现象。
三、燃烧的条件(一)燃烧的必要条件燃烧现象十分普遍,但任何物质发生燃烧,都有一个由未燃烧状态转向燃烧状态的过程。
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又称氧化剂)和引火源。
上述三个条件通常被称为燃烧三要素。
只有这三个要素同时具备的情况下可燃物才能够发生燃烧,无论缺少哪一个,燃烧都不能发生。
燃烧和火灾基础知识总结一、引言:火灾是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灾害之一,对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大家对于燃烧和火灾的认识,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并保护自身安全,本文将总结燃烧和火灾基础知识,包括燃烧过程、火焰特点、火灾扑救等方面。
二、燃烧过程:1. 燃料与氧气混合:在自然界中,可供参与燃烧的物质被称为“燃料”,如木材、油类等。
而氧气是支持燃料进行反应并维持其稳定性所必需的元素。
2. 点火源:作为触发剂,点火源提供能量使得可燃物体达到着火点,并开始放出大量能量。
3. 反应链式反应:当点火源击打到能够挥发成蒸汽态或可与氧气接触的液体或固体上时,会使局部区域进一步局部发生极速析出反应,并释放更多地化学能量。
4. 能量传播:火焰通过辐射、对流和导热的方式,使得周围可燃物表面遇热膨胀产生高温与氧气反应。
这种相互作用会引起火势的扩大。
三、火焰特点:1. 三角形外观:正常情况下,火焰呈现出锥形或带状的几何形态。
其底部是最热的一部分,而顶部则相对较冷。
2. 火花飞溅:某些物质当发生高能度爆发时,会产生像星星般快速飞行的小颗粒。
这些红色光点被称为“火花”。
3. 高温和能量释放:火焰本身就是高温状态下可见光、紫外线和红外线综合效果的结果。
同时,在火焰中释放出的化学能量也极具威力。
四、防范措施:1. 定期检查设备:在制定消防计划时需要进行定期维护,确保设备完好并且无隐患。
2. 安全用电:可以采取断路器敏感型接触器等技术手段来提升安全性,并定期检修电线及电器设备。
3. 合理使用明火:严禁在易燃物附近放置火源,保持离开可燃物一段安全距离。
4. 安装火灾报警和自动灭火系统:可以启动紧急警报并迅速控制火势的蔓延。
五、火灾扑救:1. 坚决止步求援:发现火灾,要立即停止进一步行动,并第一时间通知相关单位进行救援。
2. 使用灭火器:首先确保自身安全,摘下罩帽并拿起灭火器向逆风方向喷洒,同时控制喷口与目标的距离7~10米。
消防员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燃烧物质与燃烧过程1. 燃烧的条件:(1)燃烧物质(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自行燃烧的能力);(2)氧气(空气中的氧气是支持燃烧的必要条件);(3)点火源(点燃燃烧物质的外部能量,如火焰、电弧、高温等)。
2. 燃烧过程:(1)点火阶段(点燃燃烧物质的外部能量);(2)起火阶段(着火点周围的燃烧物质开始燃烧);(3)蔓延阶段(燃烧物质不受限制地迅速燃烧);(4)熄灭阶段(燃烧物质被灭火措施消灭燃烧)。
3. 燃烧物质的分类:(1)可燃物质(易燃物、可燃气体、可燃液体、可燃固体);(2)不燃物质(不燃固体、不燃液体);(3)难燃物质(非金属材料)。
二、火灾的暴露危险性和隐蔽危险性1. 暴露危险性:(1)明火(火焰和热辐射);(2)烟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有毒气体);(3)高温(热辐射、热气流);(4)辐射(电磁辐射、紫外线辐射)。
2. 隐蔽危险性:(1)燃烧物质(可燃气体、可燃液体、可燃固体、易燃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2)有毒气体(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氰化氢、氯化氢、硫化氢等);(3)易爆危险性(易燃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4)放射性物质(放射性气体、放射性液体、放射性固体)。
三、火灾的防控与灭火1. 火灾的防控:(1)火灾的预防(消防设施、消防设备、安全生产管理、消防安全教育);(2)火灾的控制(各种灭火器材和灭火装备)。
2. 灭火方法:(1)化学灭火(干粉灭火剂、泡沫灭火剂、二氧化碳灭火剂);(2)物理灭火(水、灭火器、泡沫、砂土等);(3)机械灭火(消防救援设备和装备)。
四、火灾的扑救与逃生1. 火灾的扑救:(1)扑救原则(扑救时机、扑救方向、扑救方法);(2)扑救工具(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3)扑救步骤(报警、逃生、扑救、灭火、排烟)。
2. 火灾的逃生:(1)逃生自救(逃生通道、逃生装备、逃生技能);(2)群众疏散(警报、疏散指挥、集结点);(3)人员搜救(火场搜救、烟气搜救、高层搜救、地下室搜救)。
消防设施操作员基础知识燃烧和火灾基本知识燃烧和火灾是消防设施操作员需要了解的基本知识。
在消防安全工作中,了解燃烧和火灾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对于预防和扑灭火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燃烧和火灾的原理、特点以及消防设施操作员在火灾中的应对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相遇,在适当的条件下产生明亮的火光和大量热能的化学反应。
燃烧是通过氧气与可燃物质发生氧化反应释放能量的过程。
燃烧反应主要包括燃料、氧气和燃烧所需的适当温度。
当燃料和氧气充分接触时,为了维持燃烧反应能够持续进行,需要提供足够的温度。
燃烧产生的热能可进一步提供燃烧反应所需的温度,并在周围环境中形成火焰。
火灾是指失控的燃烧过程,它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阶段。
火灾可以分为四个基本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和绝灭阶段。
发展阶段是火势刚刚开始,火焰小而稳定,烟雾少,温度升高缓慢。
成熟阶段是火势迅速扩大,火焰高大,烟雾浓厚,温度升高迅速。
衰退阶段是火势开始减弱,火焰变小,烟雾减少,温度逐渐下降。
绝灭阶段是火灾活动停止,火焰和烟雾消失,温度回归正常。
在火灾中,消防设施操作员需要根据火灾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在火灾的发展阶段,操作员应迅速报警并组织人员疏散。
火势扩大时,操作员应熟悉消防设备的使用方法,及时开启灭火器、灭火器等灭火设备进行初期扑救。
成熟阶段的火势很大时,操作员要确保人员撤离安全,及时报警求助,并将火情向上报告,同时指挥其他人员进行全面扑救。
衰退阶段和绝灭阶段时,操作员应负责确认火灾是否得到控制,并及时采取灭火设备撤离,确保人员安全。
此外,消防设施操作员还应具备熟悉火灾事故应对处理流程的能力。
在发生火灾事故时,操作员应根据事故现场的具体情况,快速判断和决策,采取相应的灭火措施,并及时与相关部门与人员沟通协调,最大限度地保护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总之,燃烧和火灾是消防设施操作员基本需要掌握的知识。
了解燃烧和火灾的原理和特点,能够帮助操作员在火灾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并采取有效的灭火措施,确保消防安全工作的顺利进行。
燃烧和火灾基础知识重点总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燃烧和火灾是无处不在的危险。
了解关于燃烧和火灾的基础知识对于预防火灾、保障人员安全以及处理突发事故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总结有关燃烧和火灾的基础知识,涵盖其过程、原因、分类以及预防措施。
一、燃烧过程1.1 引言燃烧是氧化反应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通常涉及三个元素:可燃物质、氧气和加速剂(比如能源)。
同时还需要一个引发点来启动反应。
1.2 点燃温度可持续的自然火焰需要可燃物质达到其点燃温度或更高。
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点燃温度。
1.3 火焰三角火焰三角表示使得可持续性可供分配能量产生与保持火焰所需最低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火灾原因2.1 电气设备故障当电气设备的绝缘层破裂或部件老化时,可能发生火灾。
因此,定期检查和维护工作至关重要。
2.2 人为失误不正确使用火源、乱扔烟蒂、玩具等可导致火灾的意外行为都属于人为失误。
2.3 自然原因自然现象如雷击和大风可以引起树木或建筑物的火灾。
三、火灾分类3.1 A类火灾A类火灾常见于有机材料(如木材、纸张)燃烧时释放出的明亮火焰,并留下红色余渣。
3.2 B类火灾B类火灾涉及易燃液体(如油、汽油)、易蒸发性固体和气体。
这些火焰通常是黄橘色,并且会产生黑色烟雾。
3.3 C类火灾C类火灾由电流引起,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使用水来扑救,以防止进一步危害。
四、预防措施4.1 安全用电正确选择合适的电器设备,并始终遵循正确的安装和操作程序,将减少因电气故障引起的火灾风险。
4.2 预防人为失误建立良好的火灾预防意识,不使用明火、合理存储易燃物品,并且及时处理废弃物可减少人为失误引发的火灾。
4.3 火灾自动报警装置在住宅和公共场所安装可靠的火灾自动报警装置,能够迅速发现火灾并采取紧急措施。
4.4 灭火器和消防栓学习如何正确使用手提式灭火器和消防器材,以便在突发火灾时有效扑救初期火源。
五、事故处理5.1 急救发生火灾时,遵循适当的逃生程序和急救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