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跋李大钊书法鉴定始末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4
WANGSHI / 往事陈独秀写自传:藏之名山,非我所愿-------------------------------------张家康 ----------------------------------------陈独秀在五四运动 时有句名言:“世界文明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 究室,一是监狱。
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 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 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
从这两处发 生的文明,才是真文明.才是有生命有价值的文明。
”这种“最高尚优美的生活”,他一生体验过四次,而晚年在南京老虎桥监狱服刑,则是他一 生中体验的最后一次,也是服刑期最长的一次. 大牢一蹲就是近五年。
这漫漫的白天与黑夜.他 真的实践自己所说的.把监狱当作研究室,读书写作,从不懈怠,除完成文字学的论著外,还完 成了产生一定的轰动效应的《实庵自传》两章,成就了自己“有生命有价值的文明”。
著书藏之名山,非我所愿1932年10月,陈独秀被国民党羁押在江宁(今南京江宁区)地方法院监狱,正面临所谓“危 害民国”的指控,入狱后,他主要的时间和精力,几乎都花在起草辩诉状上了。
此前,胡适所倡导的名人写自传,对于他没有多大的诱惑力。
因为,摆在他面前的麻烦事 一件接一件,哪有心思和时间写自传呢?再说凭他现在的身份与处境,自传就是写成后能否出 版,也是一个未知数。
他的一贯态度是,文章写 成后就得出版发行,而不是束之高阁。
他的全无政治色彩的拼音文字稿,就摆在商务印书馆一直 没有出版,1932年12月1日,他在给胡适的信 中谈到此事:“存尊处的拼音文字稿.我想现在陈独秀(左)与汪孟邹商务可以放心出版了,倘商务还不敢出版,能改由孟真(傅斯年字孟 真)先生在研究所出版否? ”结果是商务不敢出版,傅斯年的历史语言研究所也没有出版。
这种担忧一直困扰着陈独秀,直至1935年2月14日,他在给胡适的信中还透露着这种深深的忧虑:“我拟写各书他们要么? ”并说,“著书藏之名山,则非我所愿也。
被历史淹没的书法大家陈独秀作者:易明来源:《艺术品鉴》 2017年第3期学过中国现代历史的人,没有人不知道陈独秀其人。
陈独秀是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发动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第一任总书记。
正是这些赫赫的政治光环耀眼太甚,所以陈独秀在中国书坛上的大家之冠被深深地淹没,致使中国相当多的公民根本不知道陈独秀还是一位书法家。
陈独秀(1879.10.9—1942.5.27),安徽怀宁人,原名乾生、谱名庆同、字仲甫。
曾用的别名、别号有众甫、重甫、程重辅、由己、三爱、熙州仲子居士、盛唐山民、陈仲、仲、cc 生;二次革命失败后,又署:只眼、实庵;建党后,曾用程志孟;后期则以撒翁、顽石等署名,更别署:雪衣、三户、儿等;别名:明宜、季丹等。
1914 年始署独秀山民,嗣后专用陈独秀为名。
五四时期陈独秀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几乎无人不知。
其一,这和他主编《新青年》有关。
《新青年》是“五四”反帝反封建的主要舆论阵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一面旗帜、革命青年的向导,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其二是在他的呼喊倡导下,民主与科学成了五四运动的主要口号与运动主调,影响极其深远。
其三是他的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
他对封建主义的批判既深刻又尖锐,是当时的人无谁可比拟的。
正因为如此,一大批进步青年都团结在陈独秀周围,纷纷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
一些革命青年甚至还直接与陈独秀和《新青年》联系,争取支持,并仿效《新青年》在各地创社团、办刊物,形成一股庞大的全国新文化力量。
较有名的为毛泽东在长沙组织“新民学会”,创办《湘江评论》;恽代英、林育南在武汉组织“新声社”,出版《新声》杂志等。
他们都以陈独秀为领袖,以《新青年》作向导。
如1919年3 月,恽代英等致函《新青年》说:“我们素来的生活,是在混沌里面,自从看了《新青年》,渐渐地醒悟过来,是像在黑暗的地方见了曙光一样。
”五四时期的陈独秀确如毛泽东后来所评价的那样,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始末作者:董宝瑞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1年第7期“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一段佳话。
如今,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历史,不难发现,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是创建中国共产党的“立其基”和“导其先河”者,而《新青年》的创办者、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主要发起和组织者。
90多年前,在中国工人阶级走上政治舞台以后,是李大钊与陈独秀相互呼应,珠联璧合,共同发轫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导致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董宝瑞最先倡导唯物史观的“立其基”者20世纪30年代中期,研究思想史的著名学者郭湛波在《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论及李大钊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位置时说:“李先生是研究历史最有成绩的人,也是唯物史观最彻底最先倡导的人:今日中国辩证法、唯物论、唯物史观的思潮这样澎湃,可说都是李先生立其基,导其先河。
”五四运动爆发前后,是李大钊最早认清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最彻底最先倡导唯物史观,研究辩证法、唯物论,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奠定了深厚的思想与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经了一个很长的过程,而李大钊接受马克思主义也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
1912年12月,即将走出天津北洋法政学校的李大钊,受到中国社会党北京总部总务干事陈翼龙的思想感染与影响,在北京加入中国社会党,并于1913年春天成为天津支部执事,初步感受到社会主义思想的魅力,接触已经在西方一些国家盛行的社会主义思潮。
1913年冬天,李大钊到日本留学后,有了接触各国社会党资料的机会,也了解到社会党的活动性质,并参加了日本的社会主义同盟组织的某些活动,但他的思想并没有因此一下突破种种局限,对“马尔克派之主义”(马克思主义)发生浓郁的兴趣。
直至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在对西方的种种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和形形色色的“革命”的探索一再碰壁之后,李大钊才从俄国革命党人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悟出社会主义革命之真谛,在中国率先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高高地举起科学社会主义的大旗,开创了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
李大钊与陈独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心路历程一陈独秀与李大钊尽管同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巨匠,思想中有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双方在世界观上的歧异,导致了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态度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有着差异。
从具体的历史细节和慧识上厘清二者异同,对我们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与未来不无裨益。
1933年,陈独秀在《辩诉狱》中说:“予行年五十有五矣,弱冠以来,反抗帝制,反抗北洋军阀,反抗封建思想,反抗帝国主义,奔走呼号,以谋改造中国者,于今三十余年。
前半期,即五四以前的运动,专在知识分子方面;后半期乃转向工农劳苦人民方面……欲求民族解放,民主政治之成功……只有最受压迫最革命的工农劳苦人民和全世界反帝国主义反军阀官僚的无产阶级势力,联合一气,以革命怒潮,对外排除帝国主义的宰制,对内扫荡军阀官僚的压迫,然后中国民族的解放、国家独立与统一、发展经济、提高一般人民的生活,始可得而期。
工农劳苦人民一般的斗争,与中国民族解放的斗争,势已合流并进,而不可分离。
此即予于五四运动以后开始组织中国共产党之原因也。
”这段话不仅磊落地说明了陈独秀的主张,也明朗扼要地说出了他与李大钊的经历和思想变化。
陈独秀、李大钊二人的思想变化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大致是以五四运动为界,前期二人大力宣传民主共和思想,共同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后期携手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
辛亥革命后,民主与共和的思想深入民心,对于都曾经到日本留学的陈、李而言,经过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洗礼后,他们更加坚信和支持民主和共和思想,并不断付诸实践,从而掀起以《新青年》杂志为中心的新文化运动。
陈、李的思想武器是科学、人权与民彝,斗争的主要形式是对袁世凯及其所利用、所代表的封建传统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陈独秀说:“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书法欣赏:“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等
陈独秀在国民党狱中为刘海粟写的对联:“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1935年秋)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1916年9月1日改名为《新青年》)发刊词《敬告青年》说“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
那段历史不堪回首,中华民族的历史不能假设。
那些“以身试法”的先驱愿望是美好的,当时的国家去除帝制不彻底,人们的意识和一些制度、习惯还在,重要的是触犯了有产阶级和当权利益者,后来没有采取温和变革做法,直接革他们命了,打了土豪,分了田地,有产阶级彻底的被打烂,再重新开始有产积累和制度的建立,这段历史每每让人让人骨鲠在喉,而重新的过程颠倒了许多,残酷了许多。
后来说的很好,姓社与姓资不争论,重要的是中华民族的人们能够在自己的方舟里面很好的生活,科学与人权提得多好呀,历史就是这样走来走去,折腾半个多世纪,有时又重新回头。
我们民族以后如何能避免走回头路呢。
身处艰难气若虹”(1935年秋)。
陈独秀“五四运动总司令”历史地位还原始末作者:李庆英来源:《党史文苑》2009年第09期今年是五四运动爆发90周年。
纪念这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不能不谈及陈独秀。
关于陈独秀在五四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毛泽东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明确指出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和“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他创造了党,有功劳”。
但是,自1949年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由于陈独秀被错误地扣上了“大叛徒”、“反革命”、“大特务”等政治帽子,致使他在五四运动时期的历史功绩被抹杀,那段原本清晰的历史也一度变得模糊和混乱起来。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学界的贯彻落实,“还原陈独秀”成为了党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经过学界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陈独秀在五四时期“总司令”的历史地位终于得到了还原。
1949—1978年:“五四无陈论”占据统治地位,陈独秀在五四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被抹杀1949年以前,陈独秀发动和领导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这本是非常清晰的历史事实。
民主革命时期,虽然陈独秀被开除出党,并被认为犯了严重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但是那时党内对于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还是予以肯定的。
例如,1940年代党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曾两次肯定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和建党中的作用。
一次是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在《如何学习中共党史》的讲话中说:“在五四运动里面,起领导作用的是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
大学教授虽然不上街,但是他们在其中奔走呼号,做了许多事情。
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一次是1945年4月21日党的七大预备会上。
毛泽东指出:“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的。
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他与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钊同志等,是起了大作用的。
我们那个时候学习作白话文,听他说什么文章要加标点符号,这是一大发明,又听他说世界是有马克思主义。
书法由来见性真—陈独秀与中国书法1、珊珊媚骨吴兴体,书法由来见性真。
不识恩仇识权位,古今如此读书人。
这是陈独秀一九三四年在南京老虎桥监狱中所写大型《金粉泪》之第三十六首。
这首诗以一双老眼看沧桑,对国事、天下事都有冷隽的评说,既包括了书法细事也能发出其独特之见解。
2、陈独秀称赵孟兆页的书法为姗姗眉骨吴兴体,但在这里斥责的不是古人赵孟兆页,而是他同时代的汪精卫,其着眼点是重于书法艺术中的人格风貌。
然陈独秀以其浩然正气,视汪氏之书为“珊珊媚骨吴兴体”。
在陈独秀看来,作为一个读书人就应当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美德。
而汪精卫之流则枉为读书人,“不识恩仇识权位,古今如此读书人”。
3、书法由来见性真——陈独秀对书法美学最本质的把握。
书法艺术,是中国所独有的一门艺术。
它不是具象艺术,只是依托汉字固有结构,作有限的“造型”美化:有生命力的点画、虚实相生的结体、气韵生动的章法,却有无限深远的意象魅力。
书法艺术固然有许多其内在之规范,但它归根到底是以书家心性为出发点与归宿。
因而古今皆有书为心画的说法。
4、以人格作为书道之灵魂——陈独秀根本的书法观。
从此出发,他不仅鄙薄汪精卫所操之“吴兴体”,也要求书家不断清扫自己胸中笔底之俗气。
俗乃艺术之大忌。
陈独秀是个艺术情趣高迈,见俗就扫的快人。
他与著名书法家沈尹默的交往,就是这类艺坛佳话。
陈独秀评沈尹默诗作得很好,但其字却俗入骨。
评沈尹默的字“俗在骨”,实际上也是透露了他自己书法上的审美观。
一般以帖学为宗的书法,若无厚实的北碑为底,用笔单调柔弱,则容易滑向“媚俗”一路。
这一观点也和清代末期由尊帖转而尊碑风尚是一致的。
不过后来即便是沈尹默的书法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了,但陈独秀在肯定的同时,依旧保留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在1941年给台静农的信中说:“尹默字素来工力甚深,非眼面朋友所可及,然其字外无字,视三十年前无大异也。
存世二王字,献之数种近真,羲之字多为米南宫临本,神韵犹在欧褚所临兰亭之下,即刻意学之,字品终在唐贤以下也。
龙源期刊网 书法界的“一枝独秀”作者:来源:《七彩语文·写字》2012年第02期陈独秀,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他和李大钊一起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宣传马克思主义,俗称“南陈北李”。
陈独秀先生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他在诗学、文字音韵学以及书法上的造诣也都相当精深。
说起陈独秀与书法的渊源,要追溯到他幼年时期。
他曾回忆:“……至于写字,我喜欢临碑帖,大哥总劝我学馆阁体,我心里实在好笑,我已打定主意,只想考个举人了事,决不愿意再上进,习那种讨厌的馆阁字做什么!”陈独秀讨厌拘谨刻板、科举考试专用的馆阁体,与他豪放坚韧的性格有关。
陈独秀留学日本期间,湖北留日学生学监姚煜生活腐败、思想顽固。
陈独秀一怒之下,和其他两名热血青年闯入姚的房间,将他按在地上,抱腰、捧头、挥剪,“咔嚓”一声便剪去了姚的辫子。
陈独秀奋斗的一生也在这一剪中选定了,他为之终身奋斗的,便是剪去国民灵魂中的“辫子”。
辛亥前后十余年,陈独秀一肩行李、一把雨伞,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为了理想而奋斗。
字如其人。
我们今天所见的陈独秀的翰墨中,大多是他率性而作的狂放大草书,写得气格高古苍莽,雄健而磅礴,结体开张,线条生辣,厚拙凝劲,章法极具作者固有的豪迈个性,当然,也充分显示他书法上深厚的功力。
他喜欢怀素的字,所录怀素《自叙帖》中的句子,也写得颠张醉素、雷闪电掣。
台静农说,陈独秀的字“不特见其功力,更见其襟怀,真不可测”。
由于小时候练过多种字体,所以他的作品中常见行、篆、隶杂糅。
专家评价说,这是陈独秀特有的书写方式——巧妙变化的篆、隶出没于行草书之中,呈现出风流、文雅、神秘之气,使人玩味不已、回味绵长。
陈独秀认为写字如作画一样,既要有功夫,也要有天分;功夫锻炼内劲,天分表现外秀。
字要能达内劲外秀,那就有点样子了,即所谓“中看”了。
早期的《向导》杂志的刊名二字就出自陈独秀之手,清秀中透着一股英气,外秀内刚,反映出陈独秀的青春热情。
陈独秀李大钊关于《每周评论》的书札作者:减伟强来源:《收藏/拍卖》 2011年第7期此端所刊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致李辛白书札各一,不佞收藏之前均未见著录,所谈所涉皆为《每周评论》。
《每周评论》由陈独秀、李大钊创办,陈独秀主编,1918 年12 月22 日于北京创刊。
1918 年11 月27 日,陈独秀召集《每周评论》创刊会议,参加者有李大钊、高一涵、高承元、张申府、周作人等人。
会议公推陈独秀为书记及编辑,其他人皆为撰述,发行所位于北京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米市胡同79 号,编辑所则处于北京大学新楼文科学长办公室(陈独秀时任文科学长)。
《每周评论》虽为重点谈时局政治兼及文艺思想的小报,但作为“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的旗帜并革命进步刊物,《每周评论》在国内文坛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其出版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苏俄“十月革命”的成功等特定的政府气候有密切关系。
作为月刊的《新青年》,着重于思想文艺的理论宣传与启蒙教育,《每周评论》则因其周期较短、版面灵活,紧跟局势直接地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每周评论》共有四个版面,设十二个栏目,主要为:国外大事述评、国内大事述评、社论、文艺时评、随感录、新文艺、国内劳动状况、通信、报刊选论等( 每期至少五个栏目)。
《每周评论》谈政治的主要撰稿人为陈独秀( 笔名只眼)、李大钊( 笔名明明、守常)、张慰慈、张申府 ( 笔名赤、张赤)、王光祈( 笔名若愚) 等,文艺思想类的主要撰稿人则有周作人( 笔名仲密),高一涵( 笔名涵庐)、胡适等。
《每周评论》创刊号上主要内容有陈独秀撰写的“创刊词”与四则“随感录”,王光祈的社论《国际社会之改造》、蔡元培的《劳工神圣》、梁启超的《欧战结局之教训》及胡适的新诗《奔丧到家》。
陈独秀在《发刊词》中指出:“《每周评论》的宗旨,也就是‘主张公理,反对强权’八个大字。
”陈独秀在《每周评论》上发表的主要文章有:《我的国内和平意见》、《国防军问题》、《人种差别待遇问题》、《为什么要南北分立》、《贫民的哭声》、《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及数篇“随感录”。
百年前这个大会为何改变了中国命运作者:暂无来源:《华声·观察》 2021年第6期洪俊杰顾杰/文厚重的文物库房门被推开。
一个牛皮纸袋从藏品柜中拿出,戴着白手套的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取出一张册页,上书“作始也简,将毕也钜”,落款为“董必武一九五六年二月”。
这幅字是国家一级文物,是董必武来上海时为中共一大会址所题。
原文出自《庄子》“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意为有些事情开始极其微小,后来逐步发展壮大,最终成就一番大事业。
回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发源之地,记者感慨万千。
故事,要从百年前风云际会的上海讲起。
“相约建党”1920年2月中旬,上海十六铺码头,一艘外国轮船上走下一名中年男子。
他就是新文化运动领袖陈独秀。
在上海,陈独秀从他最熟悉的教育和宣传做起,行程密集。
此时他的心中,还藏着一件重要的事。
在从北京南下途中,李大钊亲自送他至天津。
在一辆不起眼的骡车里两人聊了一路,从对思想文化的研究和传播,谈到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留下了一段“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佳话。
经历过北京五四学生运动的陈独秀,已然发现“仅有学界运动,其力实嫌薄弱,此至足太息者也”,“六三大罢工”更让他看到了上海工人阶级的巨大力量。
在上海,陈独秀重编《新青年》,很快聚集起一批将民族危亡视为己任的知识分子。
上海逐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中心。
当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工人阶级与代表先进文化的马克思主义结合时,一股伟力喷涌而出。
后来的历史证明,这的确是一个颇具先见的判断——时代巨幕已然拉开,火种开始点亮舞台。
“弄堂里的火种”穿过茂密的法国梧桐,石库门房舍成排出现。
走进南昌路100弄2号(原法租界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逼仄的天井,抬头看,二楼一扇漆红木窗开着,雕花窗楣边静摆着一张空无一物的旧式书桌。
时间拨回到100年前的那个夏天。
这张漆黑的小木桌上堆满了各类待校编的文章,伏案的陈独秀正忙着为即将付印的《新青年》杂志做最后的校改工作。
如今,在旧址一楼的大厅里,还悬挂着一块小黑板,上有粉笔写就的一行繁体小字:“会客谈话以十五分钟为限。
李大钊堪称一流书法家,手札真迹欣赏,致敬革命先驱“为了中国的老百姓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为了人人都受教育,为了中华民富国强,为了民族再造复兴,我愿意奋斗终生!”正在热播的《觉醒年代》里这段独白,不断激荡着所有人的心。
李大钊、陈独秀等人,是那个时代最先觉醒者,承担起了唤醒整个民族的责任。
一般说来,对李大钊的印象是:第一个引进真理火种的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思想家,革命家……其实,李大钊也是杰出的教育家、学者、诗人、书法家。
他饱读诗书,是从旧时代走出来的文人,但他也可以写出优美的新诗。
李大钊更是新时代的斗士,曾在北大任教,担任了图书馆主任,以学者身份介入和开启了中国现代革命的历程。
“言为心声”。
李大钊毕生撰写了大量的革命檄文,诸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讴歌革命,唤醒民众。
“字为心画”。
李大钊虽英年牺牲,因极其勤奋,仍留下了大量的手札。
这些与众多仁人志士的通信,细谈办刊事宜,商讨革命大计,可谓“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的自信和乐观!手札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心性,也是李大钊堪称一流书法家的见证。
这些手札风格多变:或沉郁顿挫,或流利潇洒;或不相连属,或牵丝映带;或雄壮有力,或轻盈细致,不一而足。
既有时代烙印,能够看出他对清季大家赵之谦笔墨意蕴的借鉴,又能见个人心性,一札一式。
说明李大钊同志虽然为革命工作劳累奔波,却临池不辍,广收博取,故而应变能力极强,有明显的风格跨度。
从这些超妙的笔墨来看,那个时代的先行者,有很多过人之处!《墨缘》将辟出专版,以书法这一独特形式,发掘和展现李大钊同志的不同侧面。
谨以此文向李大钊这位革命先驱致敬!释文:辛白吾兄先生:兹有数事要同我兄说:(一)自二十一号起,寄二十份《每周评论》到山西大学李泰棻先生处,托他转托人代卖,有弟致李君一函,与报同发;(二)有二处与我们交换的报,我们应该各寄一份。
陈独秀书法欣赏本文转自:书法思考▲陈独秀草书陶诗一首镜心纸本在中国现代史上,陈独秀先生首先是作为一个政治人物留在人们记忆中的。
他至今受到我们的关注,更多的是与他的文化人生有关。
他是一位激情饱满的诗人,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一位个性突出的书法家。
他在文字学、语言学方面,著述颇丰;同时力倡“美术革命”,直到今天也是美术界津津乐道的话题;在书法理论和实践上,也有着很深的造诣。
▲陈独秀草书七言联立轴水墨纸本1916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请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黄侃等人诘问蔡元培,陈独秀凭什么能当文科学长?蔡元培告诉他们,陈独秀精通训诂、音韵。
陈独秀作为一个学者,他在文字语言上研究,成果最多,影响也最大。
▲陈独秀篆书《散氏盘》立轴纸本1909年始,陈独秀着手研究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古文字的字义渊源进行探求,发表了《说文引申义考》。
后又撰写《字义类例》,则是这项工作的继续与深入。
此书把字类分成假借、通用、引申、反训、增益、辨伪、异同、正俗、类似十类。
▲陈独秀草书四屏立轴水墨纸本陈独秀像许多文化人一样,并不自诩为书法家,他的书法不为一般人所知。
说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个极具个性的杰出书法家,许多人会不以为然。
但他的书法,在当时就受到了很高的赞赏,名重大江南北。
只是后来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不大被人们提起了。
▲陈独秀草书七言联(二轴)纸本1916年底,北京大学为改革校风,充实大学生文化生活,经蔡元培与陈独秀倡议,成立了“北京大学书法研究社”,请马叙伦、沈尹默、刘季平等人为书法导师,陈独秀本人也亲自参与其中。
这在民国初年是一伟大的创举,是近现代书法史上的一个特别事件,在北京大学这样一个高等学府,有一群人把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来研究,这无疑成为书法艺术走进现代的一个重要标志。
▲陈独秀行书立轴水墨纸本释文海多云雨应长住,壑锁藤萝久不归。
洞外龙蛇长起陆,可能消伏运神机。
陈独秀的书法有一定的家学渊源。
他两岁时生父病卒,出嗣于四叔陈衍庶为子。
李大钊被判死刑的来龙去脉中国历史博物馆展览大厅里有一件独特的国家一级文物,那是民国时期的一具绞刑架,1927年,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就是被这具绞刑架所绞死,时年三十八岁。
他的生死,可谓是牵动着当时无数人的心弦。
李大钊案是北洋政府时期的最后一件大案,整个案件的审理过程,凸显各方政治力量的博弈,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反映出民国司法恶劣环境的冰山一角。
李大钊其人李大钊在民国历史上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
1889年10月29日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从小家境殷实,七岁起在乡塾读书,1905年入永平府中学,1907年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青年时代,目睹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国家危亡局势和社会黑暗状况,激发了爱国热忱,立志要为苦难的中国寻求出路。
1913年李大钊在法政学校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战乱动荡的年代,艰辛备尝的生活,使李大钊从小养成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稳坚强的性格。
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李大钊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抗议斗争。
他起草的通电《警告全国父老书》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著名爱国志士,革命同志赞其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积极投身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对李大钊的人生可谓是影响深远,他迅速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认为这是解决中国当时社会问题的又一法门,积极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1920年初,李大钊与陈独秀相约,在北京和上海分别活动,筹建中国共产党。
他领导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与在上海的陈独秀遥相呼应,积极活动,扩大宣传,发展组织,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
反抗北洋军阀的民意领袖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李大钊可谓是当时闪耀政坛的新星。
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积极参与和推动“国共合作”,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任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委。
陈独秀书法学习:骤雨旋风声满堂
导读:本文陈独秀书法学习:骤雨旋风声满堂,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在我们这一辈,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中,对陈独秀的名字不是很陌生的。
但我们所熟悉的他,却曾是作为中国革命的“反面人物’来介绍的。
记得每一次提到党内右倾和左倾的路线斗争,“陈独秀”总是首当其冲,被第一个“粉碎”。
因此,我们当时所了解的陈独秀,除此之外.其他就不甚了了了。
有道是,“百年人物存公论”。
陈独秀的是非功过,如今已不容我辈赘述。
但他揭集新文化启蒙和五四运动的旗帜,作为我国最早的一批马克思主义宣传者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其显著功绩却是谁也不可抹煞的。
然而,陈独秀其实还不仅是一位政治家,他似乎更是一位学问家。
在五四运动前,他创办并主编《新青年》,发表《文学革命论》.其后,他出版《字义类例》、《实庵字说》等。
许多人也许不知,陈独秀在诗学、文字音韵学以及书法上的造诣都是相当精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