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在唐代的地位及其与王维_孟浩然之关系
- 格式:pdf
- 大小:153.56 KB
- 文档页数:6
王维与孟浩然什么关系
王维与孟浩然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那么王维与孟浩然什么关系?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王维与孟浩然什么关系,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维与孟浩然合称叫什么
王维与孟浩然都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对后世都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力。同时,他们也都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世人将他们合称为“王孟”。
王维是唐朝有名的诗人和画家,他的山水田园诗和边塞军旅诗是他主要的著作。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所以,诗与画的完美结合是王维诗作的重要特色。另外,王维的山水诗情景交融,浑然天成,简单的语句里饱含着浓情。而且王维还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他诗里渗透着深刻的禅意,流动而又空灵。王维的很多诗都是清冷而幽寂的,仿佛脱离了尘世纷扰,充满了禅意。
而孟浩然未曾入仕,以隐士终身。他是唐朝山水田园诗派的第一人。他的诗主要是表达隐居生活的闲情逸致以及羁旅生活的愁思,其诗风清淡而自然。孟浩然的山水诗意境非常丰富,虽然恬静,但是却充满了活力。在诗歌的表现上,孟浩然极具创造性,充满了洒脱自由的情致。他主张要用语言来塑造诗歌的形象,然后用形象把诗歌的意境表达出来。
王维和孟浩然都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用开阔的意境来描写秀丽的景色和悠闲安然地生活。虽然孟浩然的诗作在意境上,无法与王维相较,但是他的艺术造诣很高。故而,世人将王维和孟浩然合称为“王孟。”
王维和元二的关系
元二是唐代的名人,因排行第二而被称为元二,与著名诗人王维是至交好友。在元二即将远行时,王维还曾为元二写下了一首诗。从这首诗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王维与元二之间的深情厚谊了。
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代表人物
王维和孟浩然是唐朝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的代表人物。山水田园诗派起源于魏晋时期,形成于唐朝时期,其中陶渊明和谢灵运被认为是山水田园诗的开创者。
王维,唐代诗人,被称为“诗佛”,宋代苏轼评价王维的田园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歌主要描写田园隐逸生活和自然风光,代表作有《鸟鸣涧》、《积雨辋川庄作》、《山居秋暝》、《鹿柴》等。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山水诗居多,如《宿建德江》、《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江上思归》等。他的田园诗主要是写隐居生活的高雅情怀和闲情逸致。如《过故人庄》、《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等。
浅论孟浩然对陶渊明田园诗的继承与发展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和土地息息相连。走进中国文学的百花园,你会发现,描写土地、讴歌田园生活的诗歌——田园诗独占一隅,且清幽淡雅,使人赏心悦目。在这块土地上,先是陶渊明辛勤耕耘,首开奇葩;而后,孟浩然移花接木,悉心培养,遂使田园诗——这道独特的风景花海如潮,香飘千古。
一、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少时贫孤,加上当时晋室衰微,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他虽然“猛志逸四海”,但终“有志不获聘”。于是产生“归园田居”的思想,最终“不为五斗米折腰”,归田不仕了。
陶渊明的田园诗大致可分四类:(一)描写恬美静穆的田园风光,抒发诗人闲适自得的心情。如《归园田居》其一;(二)歌咏农业劳动,抒写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如《归园田居》其二、其三、《葵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三)反映农村的凋敝和村民生活的贫困。如《归园田居》其四、《示庞主薄邓治中》、《饮酒》二十、《有会而作》、《乞食》等,在这些诗中,诗人虽然描述的是自己的人生遭遇,但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广大农民悲惨的情景;(四)表现诗人美好的社会理想,如《桃花源诗并记》。陶渊明第一个把“俚俗”的田园生活带入“圣洁”的诗歌大雅之堂,创造性地开辟了“田园诗”这一独特的领域,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语言朴实,意味淳厚,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两偕的艺术境界,称其为中国田园诗的开山鼻祖,是当之无愧的,其流韵遗风对后世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唐代开元年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加上佛老思想广泛传播,“终南捷径”渐成风气,于是山水田园便成了文人墨客流连徘徊的地方,并成为他们吟咏的对象,田园诗再度兴起。孟浩然便是唐代田园诗人中成就较高的一位。
陶渊明孟浩然与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风格精析
我国东晋诗人陶渊明开我国古代诗歌山水田园诗的先河。唐代诗人王维、孟浩然祖述陶渊明,成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比较他们之间在艺术风格上的异同,对于深刻理解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的发展脉络和艺术特点,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陶渊明——中国山水田园诗鼻祖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个专力写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他的田园诗充满了对污浊的现实的憎恶和对纯朴的田园的热爱。如《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诗人把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身处其中比作“羁鸟”,“池鱼”,把归居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社会的蔑视。同时,作者在这首诗里和其他诗作中,都刻意描绘了清新、悠美的田园风光(如“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由衷的喜悦。在诗中,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喧嚣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相得益彰的艺术力量。而王维、孟浩然的田园诗就缺乏这种深刻的批判意识和进步的思想境界。王维、孟浩然虽然也赞美了田园风光,但没有揭露上层社会的黑暗。这是一个不同。陶氏气节——不为五斗米折腰尤其不同的是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反映了劳动生活的内容,如《种豆南山下》等。而王维、孟浩然就没有直接反映农业劳动的作
品。另外,由于陶渊明归隐后家境贫窘,因此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贫困情况。如《示庞主簿邓治中》说:“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到了晚上盼天亮,到了早晨又愿太阳西落,没有切身体会是写不出这等诗句的。我们从中可以想见作者和农民们悲惨的生活情景。而王维、孟浩然的田园诗就缺乏这种描述,因此就缺乏感同身受的思想深度。综上所述,在思想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王维、孟浩然都比不上陶渊明。从艺术风格上看,陶、王、孟有共通之处。他们都热爱自然,都有隐逸思想,都致力于田园诗的写作。总起来看,风格都比较朴实、自然。清代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陶诗胸次浩然……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说:“靖节清而远……浩然清而旷……王维清而秀……”。孟浩然——唐朝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追踪陶渊明,也善于运用白描的方法描写自然风光,不象王维那样长于细描彩绘。比较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与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可见一斑。孟浩然的一些田园诗了象陶诗一样,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例如《过故人庄》等,写故人情谊,淳真而深厚。“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与陶诗“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有异曲同工之妙。孟诗与陶诗还有一个共通之处,就是“冲淡中都有壮逸之气”。陶的《读山海
孟浩然与陶渊明比较
第一篇:孟浩然与陶渊明比较
陶渊明和王维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出名的田园诗人。一个是晋代田园诗的开山鼻祖,一个是唐朝山水田园诗的代表。陶渊明的田园诗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尽管都有写田园农家的成分,但他们所表达的田园情结尽不相同。由于社会背境、人生际遇和性格修养的原因,在这个方面上无论是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特点上,都有相同之处,但又具有明显的不同。现以与田园情怀相关的异同在陶诗《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和王诗《渭川田家》中作一分析。两首诗的不同点1.思想内容上的不同: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战乱不断,政治上门阀制度森严,显赫的祖业轮到他时,家境已衰落。据《宋书》本传记载:“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辞官归隐后,返回田园躬耕。《归园田居》(其一)描写了恬美幽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归园后恬淡的愉悦心情和对污浊官场的憎恶。全诗共二十句,前八句叙写了自己性格志向及误入尘网,最后远离官场,返回田园;接下来的八句,都是描写宁静的田园风光及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最后四句,写的是清静的生活乐趣和返朴自然的心情。诗人以简约的二十句诗,就描绘出田园风光的诗情画意,字里行间无不表达出诗人归隐后喜悦之情。王维活动在社会安定、国力强大、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繁荣的盛唐时期,过着一种亦仕亦隐的生活。《渭川田家》描写的是山村景色和农家生活。这首诗写的是在夕阳西下,夜幕降临之际,写出恬静自然的田家晚归的情境。读毕《渭》,全诗的重心自然而然就落在一个“归”字。在诗人笔下,夕阳西下、牛羊归来、老人候人、牧童归来、麦田鸡鸣等这些农家平常随处可见的景色,显得诗情画意盎然,简直就是妙笔生花,别具一番牧歌情调。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与诗人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之下,农夫显得更加安然、更加自由,故闲逸之情溢于诗中。诗中前大半部分都是写那么多“归”,实际写的就是人人有得归,反衬出诗人自己无随归;人人归得亲切、
陶渊明的简介和古诗词的关系
陶渊明是中国唐代的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和散文经典流传至今。陶渊明的作品以自然为主题,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他的诗歌清新自然、深刻真挚,表现出了人们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思考,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代表。
陶渊明的生平
陶渊明是唐代文学和政治界的代表人物,他于352年出生在今天的福建福州。陶渊明的祖先是汉朝时期的一位官员,家境殷实。陶渊明四岁时随父母迁居上饶,后来又迁往临川。
陶渊明在临川生活期间,下了一道“反对之瘤”而被革职,
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这一时期他开始写作,并结交了许多文人雅士。他为了追求自我完美而发愤写作,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歌和散文,被后人尊为“九章诗人”之一。
后来,随着王导、萧衍、王僧辩等人的死去,陶渊明才加入“官场”,担任了晋陵太守,并立下了不少功绩。但由于王冕
等人的反对,陶渊明仍未能得到大官之位。他因此辞官,重回隐居生活,并于415年去世。
陶渊明的古诗词
陶渊明的诗词,清新淡雅,富有灵性和感情,他以自然为主题创作的自然诗脍炙人口,成为诗史上的经典。他的古诗词
以其特有的自然风情和哲理思想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瑰宝的代表之一,对古诗词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陶渊明的古诗词大多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思考,其中最有名的一句诗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沉思写下的无拘无束的诗句,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的深邃感受。
除此之外,陶渊明的思想也一直激励着后来的诗人们,如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诗中写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陶渊明的诗意相互呼应。而王维的“山中”诗和孟浩然的“登高”诗等,都受到了陶渊明古诗词的深刻启示。
比较王维和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意境
摘要:王维和孟浩然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的重要领袖和代表,他们继承了陶渊明田园诗、谢灵运山水诗的传统,并融会了两家的特点,独树一帜。王维的风格是以诗入画、融入禅意,有宁静之美,而孟浩然则是自然平淡、贴近生活,大有朴实之风。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分两位诗人的诗歌,由此来探讨一下两位诗人在山水田园诗方面的意境差异。
关键词: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意境
引言
山水田园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表现形式,自魏晋时期已经开始流行并固定。发展至盛唐时期,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峰的状态。此时期出现的一大批诗人以王维和孟浩然为主要代表,他们在继承了陶渊明田园诗和谢灵运山水诗传统的同时,又将其继续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山水田园诗派,风行一时。然而,虽然两人都是以写山水田园诗为目的,但在意境的表现上则略有不同,以致形成彼此不同的风格。王维和孟浩然在取材上大致是相同的,他们都喜欢描写山、水、泉、石、松、柳等景物,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是他们永不厌倦的歌咏主体。但是,在运用这些素材创造诗歌意境时,两位诗人所用的方法、达到的效果却迥然不同。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来简要说明两者在诗歌意境上面的差异。
(一)归隐的寂寞与入仕的感慨
王维和孟浩然的诗,虽然都意在表现山水田园风光,但是由于两位诗人的经历不同,以致于表现的情怀有所差异。王维早年曾一直身居官场,后因其爱好山水田园的本性,在晚年时终于可以归隐山林,于是经常在诗中将归隐后的情绪融入其中。而孟浩然则一生郁郁不得志,未曾涉猎官场半步,终日过着隐逸的生活,心中颇有怀才不遇的感慨,因而其诗中夹杂着渴望入仕的情怀。下面通过王维的《山居即事》和孟浩然的《临洞庭赠张丞相》来详细分两者在意境上的差异。
比较陶渊明、孟浩然、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异同
比较陶渊明、孟浩然、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异同
此诗写田家留饮的情景和宾主之间的淳真友情。“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与陶渊明诗“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口吻相似,但是孟浩然借以陶渊明的口吻抒发自己的坦荡襟怀,显得清新、飘逸阔达。“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这是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孟浩然在这里仿佛寻找到了一种皈依的感觉。对仗工稳二不纤巧,写景混成二不刻画,作律诗而知取法古体,学陶诗而有变化,故有创意。“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一联句,画龙点睛地勾勒出一个环抱在青山绿树之中的村落的典型环境。还有那一首妇孺能诵的五绝《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四句诗是孟浩然艺术境界和精神境界俱臻化境之作。孟浩然是幸福的,他把自己的人生境界由功利境界化到了天地境界,尽管这期间他甘苦备尝,但终于苦尽甘来。也是以天然不觉其巧的语言,写出微妙的惜春之情。
总的来说,孟浩然诗的成功在于他善用奇绝而又自然的艺术,用独具特色的语言,把自己生活和内心的美,恰如其分的表现出来,给我们以美的享受;他的诗上承陶谢,下启王维,在中国山水诗史上的地位是无可否认的。因为孟浩然的山水诗大都在一片清幽之中即景会心,伫兴造思,将客观景物同主观情致相结合,开掘出被主观情志异化的自然美,以抒发自己的孤寂之情,韵味悠长。创造出了富有个性的悠远凄清的意境,形成了清幽淡雅的风格。孟浩然的山水诗创作奠定了盛唐山水诗派的基础,使盛唐山水诗沿他开辟出来的道路走向繁荣。
名人对陶渊明和王维的评价
陶渊明和王维是唐朝最著名的两位诗人,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力,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世诗人和读者。其作品内容极为丰富,涉及丰饶的事物,通过其作品可以深刻地了解古代文化与生活。从古至今,陶渊明和王维都受到了赞誉,在古代文学史上也被称为“诗经双璧”,受到了许多诗人、文人、思想家的高度评价。
古代文学家们对陶渊明的评价甚至超过王维,他们认为,陶渊明的作品既有深邃的智慧,又具有卓越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他的代表作《桃花源记》反映出对古代文化的绝妙把握,其描写也十分生动活泼,令人陶醉。其他作品如《自叙》、《落花集》则更加展现出他的文学想象力,体现了他的诗歌才华。古代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都非常欣赏陶渊明的作品,他们认为其作品厚重而又清新,具有精致的内涵,是他们深入思考的理想材料。
王维的作品也不容忽视,他的诗歌代表着古代中国文学最高水准。他的诗歌色彩浓郁,描写情节细腻,有着流畅的笔触,祥和的抒情色彩,由此而创造出一种独特而优美的文学空间。其代表作《登金陵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便都能体现其古典文学的精妙之处。古代文学家和思想家们也对王维的诗歌表示了赞赏,他们认为王维把握住了文学气象,将情景表现得极具唯美感,把物象和思想动摇地表现出来,是古典诗歌的佳话。
在当代,陶渊明和王维的作品也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学者们也把他们称为古典文学界的“宝藏”,他们深深地喜爱其作品的金碧辉煌,
并认为其作品不仅仅是古典文学典籍,更是当代大众理解与认识古代文化的宝贵财富。此外,在当代,陶渊明与王维的作品也曾被改编为电影、戏剧等,引起了后世读者和观众的广泛关注,从而把古代文学的精髓带给了当代读者。
陶渊明和王维异同点[精华]
陶渊明和王维都是作为时代的伟大的诗人,俩人都写了大量的田园山水诗,但由于他们的出身背景以及他们所处时代的差异,造就了他们在内容,艺术特色和生活上的不同,但是作为山水田园诗又有些相同之处。
内容上,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描写田园风光,而王维的田园山水诗则以隐居山林的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描写田园风光,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
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或与朋友谈心、或与家人团聚、或盥濯于檐下,或采菊于东篱,以及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日见茁壮的桑麻,无不化为美妙的诗歌。如“山涤馀霭,宇暖微霄。陶渊明田园诗还真实地描写自己的躬耕生活,宁肯力耕而不肯同流合污,平静乐观,怡然自得,劳动成了艺术化的诗化了的行为:“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在陶渊明之前,没有诗人有此感受,但在他之后却成为诗文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而王维的田园山水诗则以隐居山林的闲情逸致为主要描写对象,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诗人特别喜欢表现静谧恬淡的境界,有的作品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了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
还有不同就是陶渊明侧重也日常的农村的田园生活的田园诗,而王维则是侧重于闲情雅致的山水诗。这主要是由于两人的生活经历不同,陶渊明是穷隐,而王维是富隐,王维把当官的俸禄作为隐士生活的经济支柱,所以在十个创作上没有生活压迫,更多的是描写和欣赏自然美景,这和陶渊明是不同的。
艺术特色上,陶渊明的田园诗风格平淡醇美,富有哲理,而王维的田园山水诗以动写静,诗中有画。陶渊明的诗歌的总体特征是自然化。主要有:
论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特点
作者:陈泳茵
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7年第09期
陶渊明是我国著名诗人,他的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深,特别是其开创的田园诗派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上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他的田园诗情感丰富离不开当时的写作背景,更与作者的丰富经历息息相关。诗人生活在战争时期,朝廷统治黑暗,但在田园诗文中充满了超凡脱俗,渴望回归自然和隐逸的感情,字里行间虽朴素却透着天然浑成的意境美。陶渊明是一个主动辞官归隐的诗人,他看重的是人生的意义,他开创的这个独立的田园诗派值得敬仰。陶渊明的田园诗从写作背景到艺术特征都有值得我们探究的地方。
一、陶渊明的生平与田园诗背景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潜,私溢“靖节”,也称靖节先生,号五柳先生。他是浔阳人,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是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曾任江州祭酒,彭泽县令等,最后一次出任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离職而去,从此隐归田园,他是田园诗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陶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后来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由于受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他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和“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成了他的生活写照。
中年时期的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职,到了江陵。陶渊明看不惯敌人野心勃勃地想要图谋篡晋,便产生了归隐的想法,后来,为了给晋朝带来一丝希望,他又出任了参军,直到最后,陶渊明还是决定,“不为五斗米折腰”,坚决辞去彭泽令归隐。陶渊明的一生,从自幼接受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熏陶,没落的生活和家中亲人的影响让他有了入仕途的抱负,到开始游官生涯,以谋生路,到看透了官场的险恶,“少无适俗韵”的思想让他产生对归家的渴望与对大自然的怀念与向往,最终在辞彭泽令后,他之前不断在谋宦和归隐两条路中的选择,归隐时想谋宦,谋宦时想归隐的矛盾心情最终平复,下定决心,归隐田园,并写下了一篇篇闻名于世的田园诗。
陶渊明与孟浩然诗之比较
自从南北朝出现了山水田园诗以来,中国的诗坛上又多了一种新题材和新的诗歌动向,并一直延续下来。其中以陶渊明和孟浩然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将山水田园诗演绎的光彩照人,熠熠生辉。分析山水田园诗自然要以他们为范例。这样才更见得条理清晰,使人信服。
陶诗的题材主要有五大类:田园诗,咏怀诗,行役诗,赠答诗,咏史诗。但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还是他的田园诗。可以说,陶渊明整整开创了一个诗歌流派,他对田园的热爱是非同一般的。孟浩然也是一位隐逸诗人,他偏爱山水田园,写下了很多清新风格的华丽诗篇。
一、陶孟之同
同样是怀才不遇,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一心只向往于山清水秀田园中,同样是才华横溢,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怀有崇高的人生期许,并有着深深的济世情怀。也同样都写出了千古流传的华丽诗篇,为后世所垂范,同样的风格却是清新秀美,一泄千里,风光无限。
陶渊明的田园诗大都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生活的简朴表现出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或春游,或饮酒,或登高,或读书,或与朋友谈心,或与家人团聚,或盥濯于檐下,或采菊于东篱,以及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日见茁壮的桑麻,无不化为
美妙的诗歌。①也正是由于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豪迈情志,他才得以遨游天地之间,探寻没心深处最隐秘的情怀。无论如何,离开田园的陶渊明是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真正的隐士的。于是,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强调:“闲静少言,不幕虚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在屡仕屡隐之后,陶渊明终于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归隐田园,忘却故我,努力创造适合己居的山水田园生活。在那篇著名的《归去来兮辞》中,他开头便发问:“田园将芜胡不归,即自以心为行役,奚惆怅而独悲?”归隐对他来说是一种心灵的解脱,是一种彻底的释放,有一种历经千山万水找到家园后的归属感,安定感。
浅谈陶渊明对唐代诗人的影响
章媛媛
内容摘要: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鲁迅称他和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头等人物,足见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何等重要。因此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必定极为深远,且是不可磨灭的。本文将从陶渊明的思想为人、诗歌体裁、艺术风格特色三个方面分析他对唐代诗人的影响。
关键词:陶渊明;思想;题材;田园;艺术风格;表现手法
东晋建立后一百年间,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着。从建安、正始、太康以来诗歌艺术正常发展的脉络中断了,玄言成分的过度膨胀,使诗歌偏离了艺术,变成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出现,才使诗歌艺术的脉络重新接上,并且增添了许多新的充满生机的因素。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标志着古朴的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使田园诗在唐宋时期成为诗歌重要的描写内容。本文将从陶渊明的思想为人、诗歌体裁、艺术风格特色三个方面分析他对唐代诗人的影响。
一.思想为人方面
“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父》一分《骚》。”这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对陶渊明思想的揭示:陶渊明就像
隐居隆中的诸葛亮,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弃官归隐,品格如松菊那样高洁。他过着平静淡泊的隐居生活,却“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淡”(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他的内心其实有着许多《梁父吟》那样的感慨和《离骚》那样的悲愤。龚自珍这些揭示完全符合陶渊明的实际,且至为深刻。
田园诗的知识点
田园诗,自成流派、一直影响后世诗人创作的发展,它的特点是语言质朴、清新淡雅、诗情画意。田园诗的代表人物有陶渊明、孟浩然、王维。以下是关于田园诗的知识点:
一、田园诗人
1、陶渊明:田园诗派的开创者,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创立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
2、孟浩然: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他的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
3、王维: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成就达到高峰,
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王维其他方面也有佳作,有的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有的表现侠义,有的揭露时弊。一些赠别亲友和写日常生活的小诗,如《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沈子福归江东》等。
二、田园诗内容
1、自然风光:诗人会描绘乡村的山川、河流、田野、草木等自然景观,展现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2、农事劳动:田园诗中常会提到播种、耕耘、收获等农事活动,表现农民的辛勤劳作和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