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新北师大版数学四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复习过程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18
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解方程(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解方程(二)》主要包括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方程的解、方程的解集等知识。
这部分内容是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进一步拓展,学生需要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并能够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材中,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对解方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
同时,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问题,并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并能够运用解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学生能够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2.难点: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2.合作交流: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共同探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3.实例讲解: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下册。
2.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辅助教学。
3.练习题:准备一些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问题,供学生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类问题。
例如,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问题。
让学生感受到解方程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并通过示例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引导验证: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交换方法验证等式两边都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是否成立。
学生进行动手操作,验证猜想,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教材第70页第三、四幅情境图,并板书式子让学生明确规律。
通过验证让学生再次归纳:等式两边都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我们的
猜想是正确的。
引导学生思考:这里为什么强调是不为0的数呢?
学生自由发言后,师强调:因为0不能做除数。
(三)实际应用。
引导:俗话说“学以致用”,请你用发现的规律,解出我们前面列出的方程:4y=2000。
然后和小组的同伴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讨论后,指名回答:方程两边都除以4,根据4y÷4=2000÷4,得出y=500。
师板书,强调解方程的书写格式,以4y=2000为例:
注意:当计算熟练后,应用等式性质的过
程可以省略不写。
引导学生检验方程:将500代人方程中,4x500=2000,等式成立,所以y=500是方程的解。
【设计意图】由等式的性质一推想出等式的性质二,充分地给予学生探究与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作为一个探索着、研究者,深刻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1.课件出示习题:解方程。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5.6《猜数游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猜数游戏》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猜数游戏的活动,理解并掌握两位数的加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1. 两位数的加法运算;2. 两位数的减法运算;3. 猜数游戏的设计与实践。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对数学有一定的认识和兴趣。
但部分学生在进行两位数的加减法运算时,可能会出现计算错误和思路不清晰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理清运算思路,提高运算正确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两位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猜数游戏的活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位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两位数加减法运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猜数游戏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猜数游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两位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学生准备:预习两位数的加减法运算,准备参与猜数游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一个有趣的猜数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入今天的课题——猜数游戏。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猜数游戏的具体内容,让学生了解游戏规则。
游戏规则如下:–两个学生轮流在100以内任意选择一个数字,但不能告诉对方;–猜数的学生要根据提示,猜出另一个学生所选择的数字;–每次猜错,猜数的学生要减去一个数字,直到猜对为止。
教案标题: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认识方程》复习课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复习,巩固对方程的认识和理解。
2. 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方程的定义和性质。
2. 解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1. 方程的应用问题。
2. 解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方程的定义和性质。
2. 提问:什么是方程?方程有什么特点?二、复习方程的基本概念(10分钟)1. 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方程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 引导学生总结方程的定义和性质。
3. 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解方程的方法和步骤(15分钟)1. 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解方程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 引导学生总结解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3. 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练习题(15分钟)1. 发给学生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引导学生互相检查答案,讨论解题方法。
五、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道应用题。
2.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解题思路和答案。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解题方法。
2.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解答学生的疑问。
教学延伸:1. 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鼓励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
2. 在解答学生的疑问时,要耐心细致,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和解题的方法。
3. 在小组讨论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观察,评价学生对方程的认识和理解。
2. 通过练习题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学生的提问和讨论,评价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解方程的方法和步骤补充和说明:解方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学生需要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方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认识方程》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概念,知道方程的意义,以及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感受方程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对数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但是,对于方程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来引导他们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知道方程的意义。
2.培养学生用方程表示简单数量关系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知道方程的意义。
2.难点:让学生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感受方程的作用,理解方程的概念。
2.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的规律。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2.学具:为每个学生准备一些学习用品,如纸张、笔等。
3.教学素材: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方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问题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方程打下基础。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发现方程的意义。
同时,讲解方程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方程的基本要素。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解决一些简单的方程问题。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方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方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等量关系(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等量关系的概念,掌握等量关系的表示方法,能运用等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等量关系的概念:使学生了解等量关系是指两个量的大小相等的关系。
2. 等量关系的表示方法:使学生掌握用“=”表示等量关系。
3. 等量关系的应用:使学生能运用等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等量关系的概念,掌握等量关系的表示方法,能运用等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等量关系的概念,掌握等量关系的表示方法,能运用等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等量关系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等量关系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等量关系。
3. 演示讲解:通过实物演示,讲解等量关系的表示方法。
4.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等量关系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5. 应用拓展:布置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等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以及对等量关系概念的理解程度。
2. 练习巩固: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等量关系概念和表示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应用拓展:检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学生对等量关系应用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教学,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等量关系。
2.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采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
七、教学资源1. 实物:用于演示等量关系的实物。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认识方程《解方程(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页及71页的练一练的2、4题。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解方程(二)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认识方程》的第6课时。
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等量关系、方程的意义和解方程(一)等相关内容。
在解方程(一)的学习中,学生借助具体情境(天平称重),抽象出等式性质----“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并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x±5=12的简单方程。
【评价方案】活动一:准备天平,学生操作并观察天平,通过类比等式变形的过程以及举例子算一算等方法验证大胆猜测---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达成目标一)活动二:通过解方程(4Y=2000,X÷3=9,7y=28)以及应用提升的1、2(作业)、3(作业)题,检测学生能否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2x=10的简单的方程,且正确率达到90%以上。
(达成目标二)学习目标:1.通过操作并观察天平称重的具体情境,类比等式变形的过程,引导学生抽象出“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的等式性质。
2.能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2 x =10的简单的方程,正确率达到90%以上。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2 x =10的简单的方程。
难点:借助天平平衡的原理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教学过程:一、引入师:同学们,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方程(一)的过程中,发现了一条数学规律,还记得吗?哪位同学愿意分享?(指名回答)师:大家说的非常好,一起看屏幕,再一次读一读。
(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师:同学们,受这个规律的启发,你还有什么新的猜想吗?还会有其他的规律存在吗?学生:大胆猜测。
(学生若有困难,教师直接抛出问题: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还成立吗?)问:为什么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生:“0”不能作为除数。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认识方程《第3课时方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方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方程” (第66、67页)中的第三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开始。
方程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本课是在“用字母表示数”和“等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结合具体情景理解方程的含义,并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学好本课为以后学习代数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思维形式是以具体形象为主,学生在之前就接触了等式,但对于从各种具体情境中寻找发现等量关系,并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则有一定的难度,这时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同伴互助,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相结合。
设计思路在教学中安排了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创设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主动交流的机会,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方程的意义时,立足方程的本质意义,通过“天平操作演示”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经历方程概念产生、形成、巩固、应用的过程,深刻体会到方程是表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相等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等量关系符号化的活动经验。
3.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感受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等量关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方程的意义。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预设: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老师这里有个谜语,想猜吗?请听题!(点击课件)猜谜语:古怪老汉,肩上挑担,为人正直,偏心不干。
(打一日常生活)---(天平)师:我们一起来见证谜底。
(点击出示天平)师:这节课咱们的学习从“天平” 开始,请同学们认真看,用心想。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猜谜引入,提出问题,既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又为下面的学习借助天平创造素材。
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解方程(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解方程(一)》主要包括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能够熟练运用加减法、乘除法等基本运算解方程。
教材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认识一元一次方程,并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学生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整数、分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对代数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在解方程时,容易出错,对运算顺序掌握不牢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练习。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运用。
2.难点:解方程过程中的运算顺序和符号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一元一次方程。
2.运用实例讲解法,让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运用巩固练习法,提高学生解方程的熟练程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例和练习题,用于引导学生发现和巩固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和解题演示。
3.准备小组讨论模板,用于学生分组讨论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发现一元一次方程,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解法,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解几个一元一次方程,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解方程的步骤和注意事项,每组展示讨论成果。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方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方程的含义。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3、在问题情境中感受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等量关系,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教学难点:能根据图义,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方程》,安排在第七单元《认识方程》的第二部分,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
本节教材,力图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情景,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把“天平平衡”这一生活现象,表示成数学中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
既直观形象,又潜移默化地启迪了学生寻找等量关系的方法。
三、学生分析:对于“方程”这个名称,在教授新课前,对学生进行前测时,100%的学生都听说过,对于天平称物,学生在科学课和低年级认识质量单位时也了解过。
但对于“方程”的意义,知道的不到三分之一,对于根据天平称物的现象与数学的等量关系结合,更是几乎没人思考过。
但学生有着操作、观察、分析、迁移的学习能力,有着对等量关系,数学式子的知识基础,有着乐于参与学习的热情,应该说有条件完成学习任务。
1.知识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用字母表示数,掌握了天平称物的原理,建立了一定的数量关系。
2.能力方面: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并且能够根据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和归纳。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抽象数学模式。
1、故事导入师:同学们,听说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谁能简单说说他是如何称出大象的质量的?生;把大象和石头分别装在船上,刻上记号,然后称出石头的总量,石头的质量等于大象的质量。
师;你和曹冲一样聪明,如果我们用字母X来表示大象的质量,当时如果称的石头质量大约是3吨的话那怎样用式子表示大象和石头的关系呢?生;X=3 (板书;X=3)师:好的,X表示大象的质量也就是未知数,用等号连接它们的式子叫等式。
(板书;未知数、等式)师:勤劳聪明的人类现在发明了一种科学仪器天平,孩子们你们知道它是做什么的吗?生;称量物体的质量的。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比大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比大小》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图形与几何》中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比较两个图形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比较能力,为后续学习面积、体积等概念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比较两个图形大小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图形知识,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对比较方法掌握不牢固,容易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提高比较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比较两个图形大小的方法,能够灵活运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比较能力。
3.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比较两个图形大小的方法。
2.难点:灵活运用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比较过程。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运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应的教学课件、教具。
2.准备大小不同的图形卡片。
3.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能比较这些图形的大小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大小不同的两个图形,如正方形和长方形,提问:“哪个图形大,哪个图形小?”让学生尝试用语言描述比较过程。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示比较结果。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大小不同的图形卡片。
小组内成员互相比较,并用语言和手势表示比较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的比较方法。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组大小不同的图形,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比较任务。
然后,教师挑选几名学生上台演示比较过程,并说出比较方法。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5.9《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优化》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体会优化思想,学会从不同的方法中寻找最优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通过实际问题引入优化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优化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寻求最优解的过程。
2.引导学生通过列举、比较不同的方法,找到最优解,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3.结合具体问题,让学生了解常用的优化方法,如贪心法、动态规划等。
4.通过对优化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他们对数学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对于优化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
2.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往往只考虑到一种解法,缺乏寻找多种方法并比较优劣的能力。
3.学生对于常用的优化方法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优化概念,体会优化思想,知道优化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寻求最优解的过程。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
3.引导学生通过列举、比较不同的方法,找到最优解,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4.让学生了解常用的优化方法,如贪心法、动态规划等,并能在实际问题中运用。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优化概念,知道优化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寻求最优解的过程。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寻找多种解法,并比较优劣。
3.让学生了解常用的优化方法,并能在实际问题中运用。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优化概念,体验优化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5.2《等量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等量关系》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等量关系的概念,掌握等量关系的表示方法,并能运用等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等量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可能对等量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等量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等量关系的概念,掌握等量关系的表示方法,能够运用等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等量关系的概念,掌握等量关系的表示方法。
2.难点:运用等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动的场景和实际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等量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际例子,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等量关系。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物,创设一个生动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等量关系的话题。
例如,展示两盘水果,让学生观察和描述两盘水果的等量关系。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黑板,呈现等量关系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等量关系的定义,学会用符号表示等量关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运用等量关系解决问题。
可以设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和解答。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5.1《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字母表示数》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知道用字母表示数既表示了一个数,又表示了数的运算过程。
为后续学习方程、不等式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了基本的运算技能。
但是,对于用字母表示数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用字母表示数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知道用字母表示数既表示了一个数,又表示了数的运算过程。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用字母表示数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初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2.难点:让学生知道用字母表示数既表示了一个数,又表示了数的运算过程。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用字母表示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动画等。
2.学具: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套字母卡片。
3.教案:提前准备详细的教学方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情境,如“小明的年龄比小红大3岁,小红的年龄是8岁,问小明的年龄是多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字母表示这个问题中的未知数。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如用a表示小明的年龄,用b表示小红的年龄,那么小明的年龄可以表示为a=b+3。
并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如数学公式、方程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用字母表示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如“甲乙两地相距100公里,甲地到乙地的距离是a公里,求甲地到乙地还需要行驶多少公里?”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北师大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含反思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第61页。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会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
2.经历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发展抽象概括能力,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会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发展抽象概括能力,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老师板书课题:字母表示数。
问: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简单板书问题。
二、活动引入,探究新知。
活动一:乒乓球——探究用字母表示未知数。
1.回顾旧知,已知数用具体的数表示。
以前我们学习过很多数,生活中你在哪里用到了数?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数,小结:这些都是已知数,我们用一个具体的数来表示。
2.自主探索,未知数用字母表示。
老师取出一个装有乒乓球的盒子:请你用一个数来表示盒子里乒乓球的个数。
引导学生猜想,讨论,得出:未知数用字母表示比较方便。
3.经历过程,体会用字母式表示新的数。
老师在刚才的盒子里再加入3个乒乓球:现在盒子里有多少个乒乓球,请你用一个数来表示。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着重引导学生比较用新的字母表示和用含有原来字母的式子表示优势与不足,体会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一个数,也能表示数量关系。
活动二:猜年龄,运用字母表示数解决实际问题。
1.用字母表示未知的年龄。
同学们知道老师今年多少岁吗?那怎么办?2.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年龄的变化。
以老师今年x岁为基础,得到一个含有x的式子,并说明它的意思。
3.了解方程,体会字母表示数的用处。
想知道老师今年真实年龄吗?(把学生说出的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变成方程)你知道老师今年多少岁了吗?三、巩固练习。
活动三:万能的“4a”,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概括性。
1.说出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意思。
正方形边长是a,4×a表示每辆汽车有4个轮子,4×a表示汽车每小时行驶b千米,4×a表示笔记本的单价是b元/本,4×a表示2.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里可以用“4a”表示。
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方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四年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方程》主要包括线性方程和不等式两个部分。
本单元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方程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简单的解法,并能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代数的基本概念和简单的运算规则,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抽象的方程概念和求解方法感到困惑,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方程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简单的解法,能够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方程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面对数学问题的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方程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简单的解法。
2.难点:对抽象方程的理解和应用,以及方程求解方法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操作来探索方程的性质和解法。
2.运用实例和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和应用。
3.采用小组合作和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工具,辅助学生学习和探索。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资源,如教材、PPT、实物模型等。
2.设计好教学问题和实例,准备适当的练习题和作业。
3.安排好课堂的时间安排,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出方程的概念。
例如,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小明买了一本书,原价是20元,他给了老板30元,老板找回了他多少钱?”让学生思考并尝试解答。
2.呈现(10分钟)呈现方程的基本概念和性质,通过PPT或实物模型等方式展示方程的图像和意义。
第五单元认识方程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3、通过天平游戏,理解等式性质,会用等式解简单的方程。
4、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等量关系。
单元教学分析:1、创设丰富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密切方程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方程。
3、利用天平游戏,帮助学生理解等式性质。
4、结合具体情境,学习用方程解决简单问题。
单元教学重难点:1、结合具体情境,学会用字母表示数。
2、理解等式性质,会用等式解简单的方程。
3、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等量关系单元课时安排:8单元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字母表示数总课时数:32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知道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数量,也可以表示数量关系。
2、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能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让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优点,渗透符号化思想。
教学重难点:1、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2、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意义。
教学准备:班班通、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1、课件出示四张扑克牌,问同学们,你们认识扑克牌吗?2、反馈后,要求学生用这四张牌算出24点。
3、反馈后问:刚才算时的11、12、1是哪里来的?4、反馈后板书:A=1 J=11 Q=12 K=135、大家都知道,像刚才牌上的字母A、J、Q、K都表示一个特定的数。
想一想,这些字母如果用在别的地方,可不可以表示其他的数?那如果一个数不知道,是否可以用一个字母来表示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
生活中,有些数字我们不知道它具体是多少,但需要表示出来,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字母来表示数。
二、教学新知(一)1、郭老师想知道通过两个多月的相处,同学们对老师有多少了解。
猜猜老师今年有多大?2、反馈后不予评价正确与否。
3、要想知道朱老师的年龄,先请个同学说说你今年几岁啦?4、反馈后说:如果我比他大20岁,那我今年多大?你怎么知道的。
反馈后继续问,并板书。
当他1岁的时候,郭老师多大?当他2岁的时候,郭老师多大?当他12岁的时候,郭老师多大?当他A岁的时候,郭老师多大?在这,A表示什么?A+20表示的是谁的年龄?还体现出朱老师和他年龄间什么关系?看来这字母表示数真好,一举两得。
使问题即简单又明确。
在这里,A可以是几呀?(任何一个自然数)如果,用b表示老师的年龄,那么,该同学的年龄又该怎样表示?当老师60岁时,该同学几岁?(二)、看班班通,学习“X只青蛙,X张嘴,X×2只眼睛,X×4条腿”。
(三)练习“试一试”。
1、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你能用字母表示吗?2、生活中你还遇到哪些能用4A表示的问题?3、你能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计算公式和运算定律吗?(四)完成“练一练”第1、2、3、4题。
(独立完成)三、课堂总结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谈一谈。
四、布置作业板书设计:字母表示数A=1 J=11 Q=12 K=13A A+20表示老师的年龄X X 张嘴X×2只眼睛X×4条腿“X×4”还可以表示为“4-X”或4X数字一般写在字母前面教学反思:创设丰富的情境,给学生提供字母表示数的机会,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反复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第二课时字母表示数练习课总课时数:33教学目标:1、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知道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数量,也可以表示数量关系。
2、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能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让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优点,渗透符号化思想。
教学重难点: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意义。
教学准备:班班通及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说到年龄,我记得在你们大班时学过的一首青蛙绕口令,你还记得吗?(全班齐说)也许你在下面可以说的很好,今天,谁敢当着全班同学来表演一下?看看你是不是真的可以说得又快又好又准确。
(学生表演)你能说的这么好,你有什么窍门没有?给大家说说。
[具有倍数关系,青蛙的嘴数和只数一样多,眼睛数是嘴数的2倍,腿数是眼睛数的2倍。
(腿数是青蛙只数的4倍)]师继续问: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那两只、三只、四只、五只、十只、100只、1000只、2497只、一堆呢?下面请你任意确定青蛙的只数,以最快的速度将数量关系表填充完整。
青蛙(只)嘴(张)眼睛(只)腿(条)谁能想个办法,把所有同学说的青蛙只数全包括进去?(学生反馈,用字母,教师板书)他说用字母()表示,还可以用别的吗?这里的字母表示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个时候要用一个字母来代替?(表示青蛙的只数,由于青蛙的只数可以是1、2、3、4、5……不能确定,所以用一个字母来代替。
)用字母代表青蛙的只数,那它都能代表几呀?现在你们已经同意用字母来代表青蛙的只数了,那青蛙的嘴数、眼睛数、腿数呢?请你填在数量关系表(2)里。
青蛙(只)嘴(张)眼睛(只)腿(条)(学生反馈,教师板书)青蛙嘴眼睛腿x x 2×x 4×xx代表青蛙的只数,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根据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它就有x张嘴,2×x只眼睛,4×x条腿):那咱们来对比一下表(1)和表(2),你看到了什么?相同点:意思相同不同点:①表(1)用数字表示,表(2)用字母表示②表(2)更简明看咱们将复杂的问题变简单了吧!现在谁能用最快的方法说出青蛙的绕口令?(x只青蛙,x张嘴,2乘以x只眼睛,4乘以x条腿)(二)、练习应用。
1、说说下面每个式子所表示的意义。
(1)一辆公共汽车上有乘客36人,到站后下车a人。
“36-a ”什么?(2)四年级种树120棵,五年级同学比四年级同学多种X棵,“120+X”表示什么?(3)学校买来X个小足球,每个24.5元,“24.5×X”表示什么?(4)甲乙两地相距86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X 小时。
“86÷X”表示什么?2、以我们班有a个男生,b个女生,且a>b。
小组合作,看看哪组找到的含有字母的算式多,并说明算式的意义。
(三)、课堂总结谈一谈你的收获是什么?(四)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字母表示数“36-a ”什么?“120+X”表示什么?“24.5×X”表示什么?“86÷X”表示什么?教学反思:本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生在活动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解我们即用字母表示数,也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
学生从最容易理解的字母表示数开始,到用字母表示加法的数量关系,层层递进,从而自然的促进学生有算术思维国道到代数思维的过渡。
第三课时等量关系总课时数:34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在用多种方法表示等量关系的活动中了解等量关系。
知道同一等量关系可以用不同的表示形式。
2、初步体会等量关系在日常生活在的广泛存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重点:在用多种方法表示等量关系的活动中了解等量关系。
难点:知道同一等量关系可以用不同的表示形式。
教学准备:班班通及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观看班班通复习生活中的数量关系。
二、探究新知1、说一说,什么时候相等?指名说一说三幅图什么意思,并说一说第三图平衡或相等的条件是什么?强调这个等式,就是一个等量关系式。
2、请你表示出妹妹的身高与姚明、笑笑身高的关系看班班通,用线段图表示,板书关系式。
用数量关系式表示,板书关系式: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妹妹身高+20厘米=笑笑身高3、他们还找出了这样的等量关系,你能看懂吗?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笑笑身高-20厘米=妹妹身高所以,姚明与笑笑身高的关系是: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厘米三、巩固练习完成“练一练”第1、2、3题。
1、第1题:什么时候相等?你能说出等量关系吗?100克+一个樱桃重量=一个苹果的重量2、第2题:请你表示下列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指名说出等量关系。
一个苹果重量+一个梨的重量=200克+100克一个鸡蛋重量×2=100克一本<数学故事>的单价×3=15.6元3、第3题:学生读题,了解题意。
在练习本上,写一写等量关系式,学生可能只写一个,告诉学生同是三个数量可以写出不同的数量关系式。
四、课堂小结谈谈这节课用什么收获?五、布置作业1、当堂作业:省略。
2、课后作业:练一练第4、5题。
板书设计:等量关系妹妹身高×2=姚明身高妹妹身高+20厘米=笑笑身高姚明身高÷2=妹妹身高笑笑身高-20厘米=妹妹身高所以,姚明与笑笑身高的关系是:姚明身高÷2=笑笑身高-20厘米第四课时方程总课时数:35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66-67页。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感受生活中存在着的大量的等量关系,体会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会运用自己的经验去发现和再创造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师:曹操要知道大象的质量,而曹冲却称出了船上石头的质量,你怎样评价曹冲的方法?生回答,议论。
师:同学们和曹冲一样聪明。
如果我们用X表示大象的体重,而称出的石头质量为3吨的话,我们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大象和石头之间的质量关系吗?生:X=3师:说一说这个式子里含有什么?分别表示什么含义?师: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
板书:等式二、探究新知师:出示教材第66页上方情境图。
(班班通)1、利用等量关系,正确列出等式。
出示情境图1:师:看图,看天平的显示,谁能列出一个等式?如果用未知数X 来表示樱桃的质量,那么,可以列出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呢?生:樱桃的质量+2=10X+2=10师:X表示什么?师:这个未知数除了用X表示,还可以用什么表示?出示情境图2:板书:每盒种子的质量×4=2000克4Y=2000出示情境图3:师引导方程,指名说等量关系式,板书:1个水杯的体积+2个热水瓶的体积=2000毫升2Z+200=20002、理解方程的意义师刚才我们通过称樱桃、称种子的质量和水壶倒水的三次实践活动,得出了下面这三个等式:X+2=10 4Y=2000 2Z+200=2000师小结: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板书:方程说一说方程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3、会写方程师你会自己写一些方程吗?学生写,师巡视。
三、巩固练习1、判断,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X-3=10 X>5 2Z-1=X 5<82、练一练完成课本第67页“练一练”第1题3、从衣食住行四方面列方程4、课外阅读“方程史话”四、小结评价关于方程还有很多有趣的内容,相信同学们还会以饱满的精神、积极地态度去探究方程的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