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4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1.93 MB
- 文档页数:69
文言文阅读之特殊句式一、知识结构文言句式,一般指与现代汉语表示形式有较大不同的几种文言句式。
所谓有较大不同,以判断句为例。
判断句,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用判断词“是”表示,而在古代汉语中则主要用“……者,……也”的形式来表示。
常见的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几种。
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汝是大家子(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贱人。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有标志(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天下人嘲笑)(2)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徒见欺。
(……白白地被欺骗)(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2>无标志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一)名词活用为意动词1. 父利其然也。
利,名词用作意动词,把……看作有利。
(伤仲永)2. 故人不独亲其亲。
第一个“亲”,名词用作意动词,以……为亲。
3. 心乐之。
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了(小石潭记)(二)名词活用为动词4. 鞭数十。
鞭,原意为鞭子,名词,此处意为“用鞭子打”。
(童趣)5.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策,原指记事的册子,这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
6. 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说出。
(口技)7. 一狼洞其中。
洞,名词活用为动词,打洞。
(狼)8.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陋室铭)9.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灵,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灵异。
(陋室铭)10. 惟吾德馨。
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指居室主人道德美好高尚,可译为有了芳馨。
(陋室铭)11. 不蔓不枝。
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桠。
(爱莲说)12. 石青糁之。
糁,名词用作动词,原意是煮熟的米粒,在此用于代词“之”的前面,用作动词,涂染的意思。
(核舟记)13. 巨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核舟记)14. 每至晴初霜旦。
霜,名词用作动词,指结霜。
(三峡)15. 皆披发文身。
文,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
(三峡)16.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标,名词用作动词,树立,举。
(观潮)17.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也,客此。
客,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湖心亭看雪)18. 策之不以其道。
策,鞭策,驱使。
(马说)19. 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用作动词,挂在腰间。
(送东阳马生序)20.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缊袍敝衣,名词用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送东阳马生序)21. 手自笔录。
手,名词用作动词,动手。
(送东阳马生序)22.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守,名词,太守,官名,这里用作动词,做……太守。
(岳阳楼记)23. 名之者谁?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醉翁亭记)24. 泉而茗者。
高中文言文专题复习之词类活用公开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复习高中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词类活用是指文言文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一类语法现象。
本节课我们将通过具体实例来复习名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词类活用的概念,能够识别和运用名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现象。
2. 提高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增强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对词类活用的复习,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名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现象。
难点:如何在具体语境中准确判断和运用词类活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篇文言文,让学生尝试阅读并找出其中的生僻字和难以理解的地方。
2. 讲解:对生僻字和难以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关注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 实例分析:分别给出名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实例,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活用特点。
4. 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教材中的相关实例,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讲解。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运用所学,分析课后练习的文言文,找出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词类活用的概念2. 名词活用实例3. 形容词活用实例4. 数词活用实例七、作业设计1. 分析教材中的相关文言文,找出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2. 举例说明名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现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1. 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 教学过程中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拓展延伸:1. 让学生收集更多的文言文实例,进行词类活用的分析。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分析和心得。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重点关注在教学内容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具体的教材章节和详细内容。
本节课的教材章节为高中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详细内容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实例。
【中职专用】2023年山东省中职语文春季高考备考冲刺分项突破文言文通假字+特殊句式+词类活用一、通假字(1)鼓瑟希“希”通“稀”,稀疏(《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莫春者“莫”通“暮”,晚(《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吗(《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4)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磨灭(《五人墓碑记》)(5)孙子膑脚“膑”通“髌”,古代削去髌骨的酷刑(《五人墓碑记》)(6)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诗经》)(7)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出现(《五人墓碑记》)(8)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通“佚”,散失(《五人墓碑记》)(9)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指下狱受腐刑(《五人墓碑记》)(10)与尔同销万古愁“销”通“消”,消解(《李白诗二首》)(11)玉盘珍羞直万钱“羞”通“馐”,美味食品;“直”通“值”,价值(《李白诗二首》(12)木直中绳,鞣以为轮“鞣”通“揉”,使……弯曲(《劝学》)(1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劝学》)(1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通“三”,表多次,经常(《劝学》)(1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智慧(《劝学》)(16)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资质,禀赋(《劝学》)(17)南声函胡“函胡”通“含糊”,重浊模糊(《石钟山记》)(18)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晚(《石钟山记》)(19)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爱”通“蔓”,隐藏;“见”通“现”,出现(《诗经·静女》(20)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说”通“悦”,喜爱;“女”通“汝”,你,这里代指彤管(《诗经·静女》)(21)自牧归黄,洵美且异“归”通“馈”,赠送(《诗经·静女》)(22)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匪”通“非”,不是(《诗经·静女》)(2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师说》)(24)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师说》)(25)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五人墓碑记》)(26)夫十有一月之中“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五人墓碑记》)(27)敛赀财以送其行“赀”通“资”,资财、钱财(《五人墓碑记》)(28)亦曷故哉“曷”通“何”,什么(《五人墓碑记》)(29)忠义暴于朝廷“暴”通“曝”,显露(《五人墓碑记》)(30)曲终收拨当心画“画”通“划” (《琵琶行》)(31)家在虾蟆陵下住“虾”通“蛤”(《琵琶行》)(32)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琵琶行》)(33)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鸿门宴》)(34)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鸿门宴》)(3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鸿门宴》)(36)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鸿门宴》)(37)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邵“邵”通“隙”,隔阂、嫌隙(《鸿门宴》)(38)具告以事“具”通“俱”,完全、全部(《鸿门宴》)(39)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鸿门宴》)(40)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鸿门宴》)(41)沛公不胜梧杓“梧”通“杯”(《鸿门宴》)(42)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鸿门宴》)(43)一尊还酹江月“尊”通“樽”,酒器(《念奴娇·赤壁怀古》)(44)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员”通“圆”(《张衡传》)(45)形似酒尊“尊”通“樽”,酒器(《张衡传》)(46)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禽”通“擒”,捉住(《张衡传》)(47)可予不“不”通“否”(《廉颇蔺相如列传》)(48)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廉颇蔺相如列传》)(49)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审察(《廉颇蔺相如列传》)(50)秦自缪公以来“缪”通“穆”(《廉颇蔺相如列传》)(5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廉颇蔺相如列传》)(52)举酒属客“属”通“嘱”,指劝人饮酒(《赤壁赋》)(53)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赤壁赋》)(54)山川相缪“缪”通“缭”,盘绕(《赤壁赋》)二、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文言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学案(大全)第一篇:文言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学案(大全)文言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一)例句:范增数目项王。
左右欲刃相如。
二月草已芽。
非能水也。
判别:(二)例句:其一犬坐于前。
(比喻)大喜,笼归,举家庆贺。
(方式)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工具)卒廷见相如。
(处所)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时间)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趋向)判别:三)例句: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汗牛充栋判别:(四)译法:例句:鱼肉百姓粪土当年万户侯稍稍宾客其父判别:二、动词活用(一)例句: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判别:(二)例:项伯杀人,臣活之。
卒廷见项如,毕礼而归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判别:三、形容词活用(一)例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将军披坚执锐。
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判别:(二)例句:素善留侯张良。
秋毫不敢有所近。
山多石,少土。
判别:(三)译法:例句: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足以荣汝身。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判别:(四)译法:例句:登泰山而小天下。
邑人奇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判别:四、数词活用数作动例句: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判别:五、动词名词的为动用法动词、名词带宾语,表示为宾语怎样。
译法:例句:等死,死国可乎?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名我固当。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规律:实例: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刽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2.规律: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自己的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的现象。
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很普遍,例如《左传·成公二年》:“从左右,皆肘之。
”其中“肘”本是名词,在句中临时充当动词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的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一、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动词指某些名词临时转化词义取得动词性质的现象。
其类型有四:1.事物——成为该事物:微禹,吾其鱼乎!《左传》则蚓而后可者也。
《孟子》2.事物——以该事物为工具的动作:从左右,皆肘之。
(用肘制止)《左传·成公二年》范曾数目项王。
(用眼睛看、示意)《史记·项羽本纪》3.事物——以该事物为对象的动作: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齐策四》戚夫人泣。
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
《史记·留侯世家》4.方位——向该方位移动: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为西。
《史记·项羽本纪》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史记·项羽本纪》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史记·淮阴侯列传》候雁北。
《吕氏春秋》二、名词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往往可以直接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这和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需要借助介词的帮助才能充当状语的情况不同。
有些著作把名词作状语称为名词用作副词。
其类型主要有四:1.比喻动作的状态。
例如:豕人立而泣。
《左传·庄公八年》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谢。
《战国策·秦策一》失时不雨,民且狼顾。
贾谊《论积贮疏》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史记·循吏列传》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
例如: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首功:谓以斩获敌首计功)《战国策·赵策三》文史、星历……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本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1•用“者”也”表判断。
“……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胜是阳城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的良将)2•句末用“也”表判断。
“……,……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3•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 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如: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项羽本纪》)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5. 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 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高中文言文的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总结1、使动用法(1)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活”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之”,成为使动用法。
“活之”即“使之活”。
②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例如: .谨食之,时而献焉。
(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 (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
“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3)名词的使动用法①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
例如: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②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
例如: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 (不能和他作朋友)。
③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筑室百堵,西南其户。
(修起房屋,四周墙壁一百方丈,将一座座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
“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4)数词的使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
例如:籍令秦始皇长世,……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假若秦始皇长寿的话,……那么即使是使秦始皇与三皇并列变成四皇,与五帝并列变成六帝,也不能比拟秦始皇的隆盛)数词的使动用法,在于使事物发生数量的(如例B的“四”“六” )或以数量为比喻的。
2、意动用法(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