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与地形之间关系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6
植被分布的地理分异与影响因素植被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异性。
不同地区的植被类型和结构差异巨大,这种差异往往与地理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植被分布的地理分异现象以及其背后的影响因素。
一、气候是植被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气候是植被分布的首要因素之一。
气候包括温度、降水、湿度等多个要素。
光照和温度是植物生长和分布的重要因子。
寒冷地区的植被往往以冷杉、云杉等耐寒树种为主,而热带地区的植被则以棕榈、竹子等热带植物为主。
降水是植物生长的关键要素之一,干旱地区的植被常常以耐旱性强的仙人掌、沙漠植物等为代表,而湿润地区则以草甸、森林等为主。
此外,气候因素还包括季风、海洋气流和海洋洋流等对植被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二、土壤条件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土壤是植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和质地对植物分布起着决定性作用。
土壤因素包括土壤类型、土层厚度、肥力、酸碱度等。
草地和森林常见于肥沃的土壤地区,而荒漠和盐碱地区的特殊土壤条件则适合生长耐旱植物。
土壤的理化性质对植物根系的扎根深度、吸收水分和养分等都有重要影响。
三、地形地貌对植被分布的作用地形地貌也是影响植被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地形和地貌条件直接反映了水分分布和流动的规律,从而影响着植物的分布。
在山区,海拔高度的变化导致气温和降水有所改变,形成了不同的山地植被带。
在河流和湖泊周边,水体的湿润和水流的影响形成了湿地植被群落。
沼泽和河滩地区的湿地植被对防止土质侵蚀、维持水源保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四、人类活动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在当今社会,人类的活动对植被分布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森林的砍伐、草地的开垦和水土流失等人为行为改变了植被的原始分布。
城市化进程使得原本植被茂盛的地区逐渐消失,被水泥和钢筋所取代。
农业生产中的大规模灌溉和化肥的使用也对植被的分布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此外,环境污染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也对植被的生长和分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地形因素对植被分布的影响研究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和特征,是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
地形对植被分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山脉、河流、坡度、高程等。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来研究地形因素对植被分布的影响。
一、山脉山脉是由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地形起伏。
山脉通常由山脉脊、山谷和山坡组成。
山脉的高度、坡度和方向都会对植被的分布产生影响。
首先,山脉对水分和气候的分布有重要影响。
山脉阻挡了大气运动,形成了气候的变化。
山脉的阻挡作用使得雨水往往在山脉的风ward一面降落,形成了雨影区,导致背风面的植被分布相对干燥。
而山脉的垂直高度也会导致气温的变化,进而影响植被的分布。
其次,山脉的坡度和土壤类型也是影响植被分布的重要因素。
坡度对水分的滞留和排水有影响,陡峭的山坡往往水分排泄较快,形成干旱环境,植被分布相对稀疏。
而山脉的土壤类型也多种多样,不同的土壤对植被生长具有不同的限制作用。
二、河流河流是由地质作用和降水形成的水流沟谷。
河流在地球表面分布广泛,对植被分布也有较大的影响。
首先,河流对水分的分配和涵养起到重要作用。
河流沟谷的底部通常具有较高的含水量,形成了沿岸带和河谷的湿地环境,适宜于湿生植物的生长。
而河流的水量也会对植被分布产生影响,水量充沛的河流周围的植被往往比较丰密。
其次,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也影响着植被的分布。
河流的侵蚀作用会导致河岸的土壤薄弱,植被分布相对较稀疏。
而河流的沉积作用会形成河滩和河砾,为河滩植被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坡度坡度是指地表相对水平面的倾斜度。
坡度的大小直接影响水分的流动和土壤的保持,进而影响植被的分布。
陡峭的斜坡往往水分流失较快,导致植被的分布较为稀疏。
而缓坡的斜坡则能够更好地保持土壤的水分和养分,为植被提供较好的生长条件。
四、高程高程指的是地表相对于海平面的高度。
高程对气温和气候的变化产生显著影响,从而影响植被的分布。
随着高程的增加,气温往往呈递减趋势,大气中的水汽也会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植被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植被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植被的特征受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决定了植被的类型、生长状况和分布。
地理环境是指作物生长以及植物类型和土壤结构等自然环境:它由物理地形、气候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和土壤元素(包括有机物、无机盐等)组成。
由于地理环境的存在,植被类型受到一定的限制。
此外,植物的范围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因而植物的分布也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植物的生长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某些植物生长在经历温度变化的地方,而其他植物却不能;有些植物在氿里长得特别好,有些植物可以生长在干旱的环境下。
另外,植被也可以影响地理环境,植物与地表的接触能够减缓蒸发,植被形成了生物界面,减缓了气体与土壤之间的热量传递,减缓了风的速度,保护土壤结构。
因此,植被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地理环境。
总之,植被与地理环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植被受地理环境影响其类型、生长状况和分布,而植被也能够影响地理环境。
因此,植被给人类带来的福祉要受到周到的维护和优化我们的地理环境。
山地地形与植被分布的关系山地地形与植被分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地形对植被类型和分布有重要影响,决定着山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本文将从高程、坡度、坡向、地形雨影和土壤类型等角度探讨山地地形如何影响植被的分布。
首先,高程是山地地形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植被的分布有着显著的影响。
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气候条件变得更加恶劣,这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在低海拔地区,气温适宜,降水充沛,植被多样性较高,森林和草地广泛分布。
而到了高海拔地区,气温骤降,降水减少,寒冷和干燥的条件限制了植物生长,只有少量的低矮植物能够在这里存活。
因此,高程对植被分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坡度也对植被的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坡度越陡,地势越险峻,植物根系受到更大的土壤侵蚀,水分很难在土地中保持。
这样的地形会导致水分供应不足,植被呈现稀疏分布。
而在坡度较缓的地区,土壤更容易保存水分,植物生长条件较好,植被覆盖更为丰富。
坡度不仅影响植被的物理生长条件,也影响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而影响植物的养分吸收和根系统的发育。
此外,坡向也对植被的分布起到重要作用。
在南半球,阳面坡向更为温暖,日照时间和光照强度较高,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相反,在北半球,阴面坡向更为温暖,有利于植物的分布。
这是因为坡向决定了地表的受光面积和光热条件,而这些因素对于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至关重要。
地形雨影也是山地地形对植被分布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空气流向山体,升至较高的海拔时,因气温下降水汽凝结成云雾,带来了大量降水。
这些雨水主要在山顶和山脊之间的区域集中,导致此处植被比较茂密。
而在山体背面,空气降温,雨水降落减少,形成了一个相对较干燥的区域,导致植被分布较为稀疏。
最后,土壤类型也对植被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山地地形的形成通常与构造和岩石类型有关。
不同的岩石类型会产生不同的土壤,而土壤类型决定了植物根系的发育和养分的供应。
在山地环境中,火山岩和长岩等基质土壤通常富含养分,植被生长较为茂盛。
植被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首先,植被对土壤起到保护作用。
植物的根系可以稳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和风沙侵蚀。
树木的树根能深入土壤,增加土壤的稳定性。
植被还通过根系阻止雨水直接冲刷土壤表面,减少土壤侵蚀。
此外,植物的死亡和腐烂可以为土壤提供有机物质,增加土壤的肥力。
其次,植被对水资源的分布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一部分被蒸腾作用释放到大气中,一部分进入植物的体内,并最终进入地下水和河流。
植物的根系可以减少降雨对土壤的直接冲击,促进水分渗透到深层土壤,增加地下水的补给量。
同时,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它们的存在可以维持水循环的平衡,保持水资源的稳定供给。
第三,植被对气候产生影响。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调节大气中的气体成分。
植物的绿叶可以吸收太阳辐射,减少地面的热量,起到降温的作用。
此外,植物在蒸腾作用过程中释放水蒸气,增加大气中的湿度,从而影响降水分布和气候型态。
植物的分布也会影响到风向和风速。
例如,大片的森林可以减缓风的速度,形成风景区或防风林。
此外,植被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维持也具有重要作用。
植物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
保护和维持植被的健康状态对于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非常重要。
总而言之,植被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非常显著。
它们通过保护土壤、调节水资源、调节气候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式,对地球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该重视植被的保护和恢复,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地理分布对动植物种群的影响地理分布是指地球表面上各种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
在动植物种群中,地理分布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地理分布条件会影响不同物种的生存、繁衍和演化过程。
本文将从不同的地理因素角度,分析地理分布对动植物种群的影响。
首先,气候是地理分布对动植物种群影响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气候的差异会直接影响生物的体温调节、水分利用和能量消耗等生理过程。
例如,苔原地区的气候严寒,植物生长周期短,只有一部分植物能够适应这种极端的生存条件。
同样地,在热带雨林地区,多年湿润的气候条件使得植物物种多样性丰富,动植物互相依存、组成复杂的生态系统。
因此,气候不仅影响到植被的分布,也限制了动物种类的多样性。
其次,地形地势也对动植物的分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地球上有山脉、平原、高原等不同地形,而这些地形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气候、土壤和水文条件。
以山脉为例,山脉的高度、坡度和朝向等特征会影响大气运动、降水分布和气温变化。
这些因素直接决定了山地地区植物和动物种群的组成和分布。
高海拔地区通常寒冷多风,植物会采用不同的适应策略,例如矮小的生长形态、厚重的叶片以减少水分蒸腾和抵御低温等。
此外,地形地势对动物的迁徙和栖息地选择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除了气候和地形,水域环境也对动植物的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水分是生命的基本需求,而水域环境的差异会直接影响生物的分布。
例如,河流和湖泊等淡水环境的动植物种群会随着水体中的营养盐、溶解氧和温度等因素而变化。
不同类型的水体生态系统会孕育出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如湖泊中富营养化造成藻类爆发,进而引发鱼类大量死亡。
同时,海洋环境的特殊性也导致了海洋生物种类的分布差异。
海洋中的洋流、海域深浅和海底地形等因素,直接决定了海洋生物可以生存和繁衍的区域。
最后,地理分布还可以影响动植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适应性。
地理隔离导致了不同地区的生物群落之间存在差异,相同物种的不同亚种或种群可能会形成。
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物种的多样性。
湖北竹山县植被覆盖度与地形因子的空间关系分析湖北省竹山县位于湖北省西部,地处三大水系(长江、汉江、嘉陵江)的交汇处,是湖北省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
植被覆盖度是衡量自然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而地形因子对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湖北竹山县植被覆盖度与地形因子的空间关系,为合理利用和保护植被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区概况竹山县地处湖北省西北部,位于鄂西山地腹地,全县总面积为2751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全县地势以丘陵、低山地貌为主,海拔高度在100-1500米之间,地形复杂多变。
地处湖北省的西南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降水充沛,气温适宜,四季分明。
本县属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典型湿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毫米左右。
二、植被覆盖度与地形因子的空间分布1.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特征植被覆盖度是指植被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地表的覆盖程度,是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
利用遥感数据和地面调查资料,我们对竹山县植被覆盖度进行了空间分布分析,结果显示竹山县的植被覆盖度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空间分布格局。
总体上,植被覆盖度在县域内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的趋势,东南部植被覆盖度较高,西北部植被覆盖度较低。
县域内主要山地和丘陵地形区域植被覆盖度相对较高,而平原地区植被覆盖度相对较低。
沿着河流谷地和陡峭山坡,植被覆盖度也相对较高,而丘陵和低山区域的植被覆盖度相对较低。
地形因子是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在竹山县,地形因子主要包括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
研究表明,这些地形因子对植被覆盖度的分布具有一定影响。
海拔高度是影响植被分布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竹山县,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等发生了显著变化,对植被生长产生了重要影响。
坡度是影响植被覆盖度分布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在竹山县,坡度较大的区域通常植被覆盖度较低,而坡度较小的区域植被覆盖度较高。
坡向也对植被覆盖度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
植物地形学研究植物地理分布与地形因素的关系植物地形学是研究植物地理分布与地形因素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
地形因素对植物分布和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植物地理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植物地形学在研究植物地理分布与地形因素关系方面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一、植物地形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植物地形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植物分布与地形地貌、土壤、水文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其研究对象包括植物种群、物种多样性、植物社会等。
地形因素的变化对植物的分布范围、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都有影响。
二、地形因素对植物地理分布的影响1. 海拔高度:海拔高度是影响植物种群分布的重要地形因素。
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光照和水分等环境因素会发生变化,植物的适应性也不同。
不同高度的植物群落呈现垂直分布的特点。
2. 坡度:坡度对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等有着直接影响,从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
在陡峭的山地上,土壤的深度和稳定性都会受到影响,往往只有适应生长条件苛刻的特定植物能够在此存活。
3. 土壤类型:不同的土壤类型对植物的生长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土壤的酸碱度、水分含量以及养分含量等都会影响植物的适应性。
4. 湿度:在湿度方面,植物的生长也表现出明显的特征。
湿地地形和水域周围的植物群落相对比较丰富,而干旱地区的植被则相对贫瘠。
5. 风力和霜冻:风力和霜冻对植物生长也有一定的影响。
植物需要根据风力的大小和频率调整其形态和结构,以保持稳定的生长状态。
三、植物地形学的研究方法植物地形学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研究。
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考察、野外观测和实验研究等。
通过采集植物样本、测量地形因素数据以及进行室内实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植物地理分布与地形因素的关系。
四、植物地理分布与地形因素的应用植物地理分布与地形因素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在学术领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也具有实际应用前景。
1. 生态保护与修复:通过研究植物地理分布与地形因素的关系,可以对生态系统进行保护与修复。
地形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地形对植物只是起间接作用,但他对植物有着很大的影响。
陆地表面复杂的地形,为植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生活环境。
山区的植物种类通常比平原地区丰富得多,因为山区的气候条件是复杂的;同时,高山又起着保存古老植物区系成分的作用,在偏僻的山区又是植物的避难所。
地形对植物的影响取决于它的垂直高度、坡地的方位以及山地的倾斜度。
在山地,温度从下向上降低,山愈高温度愈低;降水在一定范围内有增加的趋势,但超过某一限度(这一高度称为最大降水量高度),降水量又逐渐减少,或者以另一种降水形式出现。
在山地光照和风的条件也有所改变。
所有这些变化都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分布和形态。
山坡的朝向,如南坡和北坡因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的不同,因为可以观察植物生长发育和形态上的差异。
在北半球,尤其是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北坡的植物多为中生植物,较耐阴,因为北坡光照条件较差,温度也较低。
在南坡多为阳性植物,并表现一定程度的旱生特征,原因是南坡光照条件较好,温度较高的缘故。
高大山系(比如天山)的南北坡植被差异更加显著,在干旱气候带的山地,北坡通常覆盖着森林或者中生草甸植被,而南坡则多为旱生的干草原植被。
古诗“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说的就是不同坡向对植被的影响。
地形地势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前面所述的各种气候因子及土壤的变化,因而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分布产生很大影响。
1 海拔高度海拔高度主要影响气温、湿度和光照度。
一般海拔由低至高则温度渐低、相对湿度渐高、光照渐强、紫外线含量增加,这些现象以山地地区更为明显,因而会影响树木的生长与分布。
山地的土壤随海拔的增高,温度渐低、湿度增加、有机质分解渐缓、淋溶和灰化作用加强,因此pH 值渐低。
由于各方面因子的变化,对于树木个体而言,生长在高山的树木与生长在低海拔的同种个体相比较,则有植物高度变矮、节间变短、叶的排列变密等等变化。
树木的物候期随海拔升高而推迟,生长期结束早,秋叶色艳而丰富,落叶相对提早,而果熟较晚。
从气候的角度论述我国植被分布规律摘要:中国地域广阔、山体众多,是世界上植被类型最丰富的国家。
在大尺度的宏观范围内,中国的植被的分布规律遵循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规律,还受到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本综述结合气候,地形等因素,论述我国植被的分布特点。
关键词:植被分布,气候,地形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季风气候区,幅员辽阔,地形结构特别复杂,具有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湿润到极端干旱的不同气候带(区)。
同时,我国西北位于世界最大的陆地——欧亚大陆的腹地,东南濒临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有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这样的地理配置使我国气候类型多样,气候与环境的显著特点呈现出高度的不稳定性,而由此导致的我国植被分布既有水平地带性分布,又有垂直地带性分布,还受到气候等因素的很大的影响[1]。
从广东湛江北上至黑龙江省最北端的漠河,从南到北,沿着纬度方向有规律地更替的是纬向地带性植被分布。
因为随着纬度的增加,温度会降低,平均纬度每增加1度,温度会下降0.5℃~0.6℃。
由于温度随纬度增加而逐渐下降就使南方热带和亚热带植物种类因无法适应低温而不能分布到纬度较高的区域,这样就在从南到北的方向,由于温度的不同,便形成了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暖温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温带气候。
在不同的气候带下就发育着不同的植被类型。
但是从上海到达新疆的乌鲁木齐,却穿越了东部的森林区、中西部的草原区和西部的荒漠区。
也就是说,从东部至西部你经历了中国的湿润区、半湿润区和干旱区3个气候类型。
1 中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1.1 中国植被经向地带性分布我国东南部和东部濒临太平洋,而西北部则处于欧亚大陆的腹地,像新疆的首府乌鲁木齐,东到太平洋3500多千米,西离大西洋6900多千米,北距北冰洋3400多千米,南至印度洋约2500千米。
再加上四周被高山包围;北有阿尔泰山、西有准噶尔界山、南有昆仑山、东有北山等,使上空大气环流中的水汽又很难到达新疆上空,因此形成了东西地区水分巨大的不同。
横断山区植被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横断山区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山地地理区域之一。
横断山地形复杂,地势陡峭,海拔差异大,气候多样,这些地理环境因素对该地区的植被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气候是影响横断山区植被分布的关键因素之一。
该区位于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地带,气候类型多样。
从东到西,气候逐渐由亚热带向温带过渡,气温逐渐下降,降水量逐渐增加。
这种气候变化使得横断山区的植被分布呈现明显的海拔性特征。
低海拔地区分布着热带和亚热带植被,包括热带雨林和常绿阔叶林等;中海拔地区主要是暖温带植被,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而高海拔地区则主要是寒温带植被,如高山草甸和高山灌丛。
这种海拔性植被分布的规律与气温和降雨量的分布密切相关。
第二,地势和土壤对横断山区植被分布也具有重要影响。
横断山地势起伏较大,山峰交错,谷地纵横,这导致了横断山区的山地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
山地特有的地形和土壤条件直接影响着植物的栖息地。
例如,山谷地带土质肥沃、水分充足,适宜种植农作物和果树,因此这些地区主要用于农业生产;而山坡地和陡峭山峰则主要是草甸和山地林地的分布区域。
因此,地势和土壤条件的差异造成了横断山区植被分布的多样性。
除了气候和地势,横断山区的地理环境中的水系和人类活动也对植被分布产生了影响。
横断山地区蜿蜒交错的河流和湖泊构成了重要的水系,对当地植被的生长和分布起到调节作用。
例如,获得水源充足的植物更容易在水生态系统中生存和繁殖。
此外,人类的农业、林业和城市化活动也对横断山区的植被分布产生了一定影响。
农业和林业开发导致了一部分森林和草地的破坏,而城市化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对当地植被产生了一定的压力。
总的来说,横断山区的植被分布与其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气候、地势、土壤、水系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横断山区的植被多样性。
保护横断山区的地理环境,维护其生态平衡,对于保护和促进该地区植被的生长和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湖北竹山县植被覆盖度与地形因子的空间关系分析湖北竹山县地处江汉平原西南部,地形起伏较大,地势高低不均,植被类型多样。
本文以竹山县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其植被覆盖度与地形因子之间的空间关系。
一、地形因子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地形因子是影响植被分布和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竹山县地势起伏较大,海拔高度差异明显,这对植被的分布和生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高程竹山县地势高低不均,平均海拔在400-600米之间。
高海拔地区气温较低,降雨量较大,适合生长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低海拔地区气温较高,降雨量较少,适合生长落叶阔叶林和草原等。
因此,竹山县地势高低不同的区域,植被类型和植被覆盖度也会有所不同。
据调查统计,竹山县高海拔地区主要分布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植被覆盖度较高;低海拔地区主要分布落叶阔叶林和草原,植被覆盖度相对较低。
(二)坡度坡度是指单位水平距离内竖直距离的比值。
地形坡度越大,降雨量越容易聚集,土壤容易被冲刷,植被生长较差。
竹山县地势起伏较大,坡度范围在0-40度之间,坡度越大的地区植被覆盖度相对较低。
(三)坡向坡向会影响阳光和水分的分布。
南坡光照强度大,水分蒸发快;北坡光照不足,水分含量高。
因此,南坡相对宜于生长草本和针叶林,北坡相对适宜生长落叶阔叶林。
竹山县南坡植被覆盖度相对较低,北坡植被覆盖度相对较高。
植被覆盖度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需要进行空间分析。
本文使用ArcGIS软件进行空间分析,结果如下:(一)高程与植被覆盖度的关系通过统计不同高程区间的平均植被覆盖度,可以看出高程对植被覆盖度有较大的影响。
由图可得,高程在500-600米之间的区域植被覆盖度最高,超过了60%;高程在400-500米之间的区域植被覆盖度在40%-50%之间;而高程在300-400米之间的区域植被覆盖度最低,仅为20%-30%。
通过分析不同坡向面积占比和植被覆盖度,可以得出坡向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
由图可得,竹山县南坡面积占比最大,为45%,但植被覆盖度却相对较低,仅为40%左右;北坡面积占比次之,为35%,但植被覆盖度却相对较高,超过了50%。
地理对植被的影响作文朋友!你知道吗?咱们地球上的地理环境啊,就像一个神奇的大导演,指挥着植被这场精彩的“表演”。
先来说说气候这一重要角色。
在那些阳光充足、雨水丰沛的地方,比如热带雨林地区,植被就像是一群狂欢的派对动物,长得那叫一个茂盛!高大的树木直冲云霄,藤蔓相互交织,仿佛在比试谁更能抢占空间。
而到了干旱少雨的沙漠地带,植被就变成了一群顽强的“生存战士”。
它们有的把叶子变成了刺,减少水分蒸发;有的根系拼命往地下钻,只为了能吸到那一点点珍贵的水分。
你看,气候是不是决定了植被的“生存策略”?再瞧瞧地形。
高山上,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越来越低,植被也跟着换装。
从山脚下的茂密森林,到半山腰的稀疏草地,再到山顶可能就是耐寒的低矮植被或者干脆是光秃秃的石头。
这就像是一场垂直的时装秀!而在平原地区,植被可以自由自在地铺展开来,形成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或者大片的农田。
土壤也是个不能忽视的因素。
肥沃的土壤能让植被“吃得饱饱的”,茁壮成长。
比如黑土地上,农作物往往都长得特别壮实。
而贫瘠的土壤呢,植被就得努力适应,艰难求生。
还有地理位置。
靠近海洋的地方,受到海洋气候的影响,植被可能会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而内陆地区,相对来说就更加干燥,植被的种类和生长状况也会有所不同。
地理环境就像是一位超级厉害的魔法师,用气候、地形、土壤和位置等魔法棒,变出了各种各样奇妙的植被景观。
咱们生活的这个地球,正因如此才变得如此多姿多彩!所以,下次当你看到不同的植被时,别忘了背后地理这位大导演的神奇手笔哟!。
生态系统中植被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研究生态系统是指由物理环境、生物群体和生物种类等各个方面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繁荣的生命体系。
其中,植被和土地利用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且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的开垦和利用土地,已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因此,研究植被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探讨其相互影响、作用机制和保护措施,以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植被与土地利用的关系植被与土地利用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植被是土地上的一种生物群落,既可以为人类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也可以保护土壤、水源和大气的环境。
而土地利用是指在土地上进行各种人类活动的行为,如耕作、建房、开采矿产等。
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植被的发展和生长环境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1、荒漠化与植被覆盖率荒漠化是因为自然和社会因素导致水源和土地资源的大量流失,导致地表稳定性变差,出现土地退化和自然生态环境下降的过程。
而植被覆盖率则是指一定区域或一个国家、地区所覆盖的植被的面积与总面积的比例,是反映该地区或国家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
荒漠化和植被覆盖率之间的关系,是人们所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2、森林砍伐与生态平衡随着城市化和人口增长的加速,对森林的需求和采伐量也大大增加。
同时,森林砍伐带来的环境变化和生态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森林的消失不仅会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同时也会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
因此,如何优化土地利用方式,推进生态保护,是当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二、植被与土地利用之间的相互影响植被与土地利用之间的相互影响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植被可以改变土地的物理、化学、生物属性和环境条件,同时土地利用方式也会影响植被的生长和分布情况。
1、植被与土壤质量植被是土地上最显著的生物群落,其根系通过吸收和过滤雨水中的营养素和有机物,将养分吸收并存入植物体内,不断地增加土壤的肥力。
同时,植物的根系可以在土地中形成一定的微生态环境和土壤结构,促进微生物的繁殖和土壤通风水分透气,从而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
不同地形对植被物种丰富度的影响分析各地区的地形差异对植被物种丰富度起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地形包括高山、平原、丘陵、湖泊等,它们之间的地貌特征和气候条件都会对植被的生长和物种丰富度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下面从地形和植被的关系、高山地形、平原地形、丘陵地形、湖泊地形四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不同地形对植被物种丰富度的影响。
地形与植被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地形对植被的生长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不同地形具有不同的海拔、坡度、湿度和阳光照射程度等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决定了植物的适应性和生态位。
不同植物物种对不同地形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所以植物种类的丰富度也会因地形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首先,高山地形对植被的物种丰富度有着特殊的影响。
由于高山地形的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气候条件恶劣,这种环境只有寒冷适应的植物能够在那里生长。
例如,高山上分布着各种高山草甸和高山灌丛,这些植物能够忍受极低的温度和强烈的风力。
在高山地形上,植物种类相对较少,但物种的适应能力较强,形成了独特的高山生态系统。
其次,平原地形对植被的物种丰富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平原地形一般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土壤肥沃,这样的环境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在平原地形上,植物种类较为丰富,各种草本植物、乔木和灌木可以生长得茂盛。
平原地形常常是农业和园林绿化的理想选择,因为这里的土壤肥沃,适合各种农作物和花卉的生长。
其次,丘陵地形对植被物种丰富度也有其独特的影响。
丘陵地形地势起伏,土壤肥沃,气候温和,这种环境条件适合各类乔木和灌木植物的生长。
丘陵地区的植被物种较多,尤其是常见的丘陵灌木和林地植物,增加了植被的多样性。
此外,丘陵地区还常有水源,形成了丘陵地区独特的山谷和林间小溪,形成了微气候,为更多的植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
最后,湖泊地形对植被物种丰富度也有独特的影响。
湖泊地形常常地势平坦,周边多沼泽地和湿地,为湿生植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
湖泊地区的植被物种以湿生植物为主,例如:芦苇、荷花等一系列植物。
植被变化和地形对干旱半干旱区天气气候的影响植被变化和地形对干旱半干旱区天气气候的影响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而干旱和半干旱区域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尤为显著。
在这些地区,植被的变化和地形的特征对天气和气候起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植被变化和地形对干旱半干旱区天气气候的影响以及相关问题。
植被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气候变化具有调节作用。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植被的退化和变化对气候产生巨大的影响。
首先,植被的减少会导致土壤的暴露,加速水分的蒸发和流失。
植被对阳光的吸收和散射能力较强,而裸露的土地则容易吸收和释放热量,导致地表温度升高。
这进一步加剧了地表水分的蒸发,形成“干旱岛”效应,使干旱地区的气温上升。
其次,植被变化也对降雨模式产生了影响。
植被能够促进空气的上升运动和对流,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降雨量。
而减少的植被则导致气候条件的变化,可能减少降雨的量和频率。
此外,植被类型的改变也会导致地表的粗糙度和湍流的变化,从而对降雨的分布和强度产生影响。
同时,地形的特征也对干旱半干旱区的天气和气候产生显著影响。
山脉和山地地形在气候和降水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山脉会阻挡湿空气的流动,使得其上风面气候湿润而下风面干燥。
这种“雨影效应”使得干旱和半干旱区域的降水分布呈现出非均匀性。
此外,山地地形还会导致气温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海拔的气候带,进一步影响降水和气温分布。
此外,植被和地形的相互作用也对干旱半干旱区的天气和气候产生深远影响。
植被的变化可以改变地表的粗糙度和土壤的保水能力,进而影响地表蒸发和降水的再循环过程。
地形的起伏和变化也会影响植物生长的适应性和分布范围,从而进一步影响植被的变化。
这种相互作用加剧了气候变化对干旱半干旱区的影响,并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干旱问题。
在解决干旱和半干旱区气候变化问题时,应考虑植被和地形的影响。
保护和恢复植被,特别是具有保水能力的植被,能够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流失,改善干旱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湖北竹山县植被覆盖度与地形因子的空间关系分析湖北省竹山县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是一个山地县。
植被是该地区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植被覆盖度是研究植被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旅游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旨在探究竹山县植被覆盖度与地形因子的空间关系,为保护和管理当地植被资源提供科学参考。
1.数据来源与处理本文所用的原始数据来自于2020年湖北省竹山县国土资源与规划局提供的竹山县植被覆盖度和地形因子数据。
植被覆盖度数据是根据遥感影像和野外调查数据综合分析得出的,分辨率为30m;地形因子数据包括高程和坡度两个参数,分辨率也为30m。
本文采用ArcGI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首先,将植被覆盖度和地形因子数据叠加到同一个图层上,进行数据的空间叠加操作,生成一个包含植被覆盖度、高程和坡度三个字段的新图层。
然后,对图层进行剪裁,保留竹山县境内的部分,以便后续分析。
最后,计算每个像元的平均植被覆盖度、平均高程和平均坡度值,并将其用于空间统计分析。
2.相关系数分析为探究竹山县植被覆盖度与地形因子的关系,本文采用相关系数分析方法。
具体过程是,通过ArcGIS的空间统计工具计算竹山县所有像元的平均植被覆盖度和平均高程、坡度值,然后将这些数据导入SPSS软件进行相关系数计算。
结果表明,竹山县植被覆盖度与高程和坡度两个地形因子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其中,植被覆盖度与高程的相关系数为 -0.642 , p < 0.01;植被覆盖度与坡度的相关系数为 -0.601 , p < 0.01。
这表明,在竹山县内,随着山体高度和坡度的增加,植被覆盖度呈现下降的趋势。
这符合一般的生态规律,即山地地区中海拔较高、坡度较大的地区植被生长条件较差,植被覆盖度较低。
3.空间插值分析空间插值分析是在不规则的空间离散样本数据点上基于插值模型进行插值,以形成连续的表面模型,本文采用Kriging插值分析方法,分析竹山县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规律。
山地环境对植物分布格局的影响研究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关注增加,对山地环境对植物分布格局的影响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山地环境具有独特的地形、气候和土壤特点,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山地特有的生态环境,进而影响植物的分布。
本文将从气候、土壤和地形三个方面探讨山地环境对植物分布格局的影响。
首先,气候是影响山地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海拔的升高,山地气候具备了明显的变化特点。
随着海拔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平均温度每上升100米,相当于南北移动约1000公里。
因此,山地上由亚热带、温带到寒带的气候类型逐渐出现,使得植物的生态位发生变化。
例如,温带山地常见的植被类型有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和高山草甸等,而寒带山地则主要由苔原和裸土组成。
此外,山地气候的降水量和降水分布也影响植物的生长状况。
降水量多的山地容易形成湿地,植被多为湿生植物,而降水少的山地则容易形成干旱生境。
因此,气候是山地植物分布差异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
其次,土壤条件是山地植物分布格局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山地土壤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风化作用、水蚀作用和冻融作用等。
这些作用使得山地土壤的性质复杂多样,从而影响植物在不同土壤条件下的生存能力。
一般来说,山地土壤质地较为松散,有助于植物根系的延伸和水分的渗透。
然而,山地土壤中的养分含量相对较低,容易导致植物的营养不良。
此外,山地土壤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现象,进一步破坏了植物的生境。
因此,山地土壤条件直接影响了植物的分布格局。
最后,地形对山地植物分布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山地地形的高差大、坡度陡,这使得山地植物面临着水分的胁迫和土壤腐蚀的问题。
由于水分向下流动的方向,山地上的植物分布呈现出明显的海拔和坡度梯度。
例如,对于高海拔山地来说,坡面较平缓的地方适合植被的生长,而坡面陡峭的地方则可能只有一些耐旱性较强的植物能够存活。
此外,山地上的沟谷和峡谷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微气候条件,这也使得植物分布出现明显的差异。
植物与生物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首先,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指植物能够根据所处的环境条件进行适应和适应。
植物在不同的生物地理环境中,其生长和繁殖方式、生理特性和形态结构等均表现出差异。
例如,在干旱地区,植物通过减少蒸腾作用、发展深根系和表皮厚度等适应措施来减少水分蒸发,提高其适应能力;而在寒冷地区,植物则能通过发达的绒毛、厚实的叶片和矮小的生长形态来减少蒸腾作用和减缓水分流失,以抵御低温的逆境。
其次,生物地理环境对植物分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温度和降水:温度和降水是生物地理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和分布。
植物对温度和降水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而在不同的气候区域中存在着不同类型的植被类型。
例如,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年平均温度较高、降水充沛的地区;而荒漠植被则分布在干旱和高温的区域。
2.土壤类型:土壤的质地、结构和养分含量等因素对植物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植物对土壤所需的养分种类、含量和pH值等也存在差异,从而决定了它们在不同土壤环境中的分布。
例如,较为适宜植被生长的土壤通常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和适宜的pH值,而盐碱土则对大部分植物的生长和分布产生不利影响。
3.地形和海拔:地形和海拔对植物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地形的变化,气候、降水和土壤的条件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植物的分布。
同时,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下降,降水量和光照强度也会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植被类型的演替。
例如,在高山地区常见的植被类型是高山草甸和高山灌丛。
综上所述,植物与生物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植物能够根据所处的环境条件进行适应和适应,而生物地理环境的各种因素,如温度、降水、土壤和地形等,对植物的分布也有重要影响。
深入研究植物与生物地理环境的关系,对于了解植物适应性的机制以及预测植物分布和植被演替具有重要意义。
浅议植被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摘要] 地球表面的植物按一定规律组合成不同的植物群落,一个区域植物群落的总和即为该区域的植被。
它的形成与许多因素相关,本文主要是从地形因素引起气候条件的变化或者地形自身的变化使植被产生分化,来说明植被与地形存在着重要的联系。
[关键词] 植被;山地;山脉;地形变化
植被是指地球表面某一地区内所覆盖的植物群落的总体。
可按地理环境特征划分,如高山植被、温带植被;也可按不同地域划分,如天山植被、中国植被;还可依植物群落类型划分,如草甸植被、森林植被等。
陆地表面分布着由许多植物组成的各种植物群落,如森林、草原、灌丛、荒漠、草甸、沼泽等,总称为该地区的植被。
它还可分为自然植被和人工(栽培)植被。
自然植被是出现在一地区的植物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
组成植被的单元是植物群落,某一地区植被可以由单一群落或几个群落组成,如长白山植被主要由森林群落组成,而华北植被则由森林、灌丛和草甸群落组成。
植被是基因库,保存着多种多样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并为人类提供各种重要的、可更新的自然资源。
植被与气候、土壤、地形、动物界及水状况等自然环境要素密切相关。
以下主要是阐述植被与地形这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地物和地貌的总称或者陆地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称为地形。
按其形态可分为山地、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五种类型。
地形是内
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效果,它时刻在变化着。
此外,还有受外力作用而形成的河流、三角洲、瀑布、湖泊、沙漠等。
地形对植被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气候带的分布而起作用。
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平原的2/3,东半部以广阔的平原和低山为主,平原海拔多在1000m以下,如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江汉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山地和丘陵海拔多在1000~2000m。
其他还有云贵高原、黄土高原等,海拔多在1000~2000m以上,对植被也有一定的影响。
同时我国有许多超过海拔2000m和3000m的山地,在高原面上的山地有很多超过5000m 和6000m。
比如,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m以上,形成了独特的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植被。
山地气候和山地植被的特点是垂直变化很明显。
而且高大的山脉对气候和植被的区域分异也有影响。
例如,川西山地、太行山地、大兴安岭等,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恰与夏季东南季风方向垂直,因而这些山地东侧较西侧湿润,成为植被上东西分区的界线。
而东西走向的山地,则是不同温度带的界线,如秦岭,是亚热带与温带的界线,天山是温带与暖温带的界线等等。
东半部这些低山丘陵主要是东北、西南走向或南北走向,少数为东西走向,他们的存在对温度和水分的再分配起一定作用,但不会对由纬度和海陆位置造成的气候带起根本性的改变。
因此,东半部的植被与之相应的气候带对应,山地的存在对地带性植被影响不大。
我国西半部不仅远离海洋,而且气候受到众多东西走向高大山
脉的影响。
东西走向的高大山脉,对温度带及其相对应的植被带分布的界线起着明显的作用。
山脉主要有喜马拉雅山、秦岭、昆仑山、阿尔金山和天山等。
起决定作用的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水汽北进,青藏高原北缘的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等山脉,挡住了冬季北来的冷空气,使高原内部少受寒潮影响,新疆境内中部的天山,既阻挡了北来的寒流又阻挡了大西洋和北冰洋湿气的南进,北疆四周环山,远离海洋,湿气难以进入。
受这些对温度带起决定性作用的东西走向高大山脉的影响,我国西部从北向南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向变化可分为温带半荒漠、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高寒草原带→高寒山地灌丛草原带,其对应的栽培植被和耕作制度为温带半荒漠:一年一熟以喜凉作物如春小麦、马铃薯、甜菜等为主;暖温带半荒漠:两年三熟以冬小麦、玉米为主;高寒荒漠带:无栽培植被;高寒草原带:局部可种植青稞;高寒山地灌丛草原带:一年一熟以耐寒、耐旱、生长期短的青稞、豌豆为主。
地形除东西走向的山脉对气候有显著影响外,高山的坡向气候也不相同,所形成的植被类型也各不同,即不同朝向坡面的植被也有很大差异。
许多的因素会导致地形的变化,同时地形的变化又引起植被的变化(以我国南方为例)。
一、散流作用下,坡面侵蚀引起植被的变化
华南山地暴雨特强,加上人为因素影响,水土流失严重;坡面发育常使地形迅速改变,在花岗岩山坡上,每年可冲蚀去2cm土层。
一般日雨量大于20mm时,即可冲蚀坡面。
每年这种强度雨日在25d 以上,故山坡表土常易流失,使土层变薄,有机质流失,土质脊薄,使本来生长白茅的草坡,可渐渐为耐旱的青香茅、金茅等所代替。
土壤流失严重的地方,更为低矮的耐旱的华三芒和匍匐喜沙蜈蚣等所代替,只有不怕牛畜践踏啃食的,有臭味的臭根子才能生存下来。
在堆积或加积的坡面上,由于沙泥、有机质的积聚,白茅草坡则有野古草、石珍芒等侵入,成为高达的茅草群落。
并且更发展成为石珍芒、野谷草、鸭嘴草群落以及杂生枫香树、银木荷等苗木。
二、暴流作用下,坡面沟蚀引起植被的变化
暴雨是一定天气形势的产物,但地形对于暴雨的强度,落区等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一些特大暴雨往往是在特定的地形下产生的。
地形的作用主要有几个方面:山脉迎风坡的强迫抬升作用;喇叭口地形的辐合作用;地形通过影响云中微物理过程对降水产生增幅作用;对对流系统的组织合增强作用;产生地形性尺度系统等。
暴流是大雨时在坡面上进行线状冲蚀的流水,一次暴雨可在坡面上冲出浅沟。
土壤冲刷严重坡面,60年可冲出一条长100m,宽20m,深10m的冲沟(广东德庆)。
广东五华的暴流冲沟,长50m以上的,一般不过100m。
冲沟发育的密度,如江西宁都黄坡,每平方公里中有冲沟长度6.2km,冲沟面积占总坡面面积34%,这种坡面地貌的变迁即成为植被分化的依据。
如腐殖质累积厚的芒萁群落,由于土质肥厚,向阳处每为桃金娘灌丛。
芒萁群落向桃金娘、岗松群落转变。
在具有完整暴流地形的沟谷中,沟脑部分的集水盆每成为崩岗地形(即崩口)。
这时,崩口冲出的沙泥,在沟口处堆成冲积扇,可埋没植被,使山坡成为不毛之地。
三、溪流作用下,溪谷和山坡面植被的分化
暴流冲沟切割山坡,不断深入,当切到地下水面深度时,地下水流出成泉,使沟谷中出现流水,称为溪谷。
这时,多水阴湿的溪谷就和向阳的干旱山坡面分化成为两种不同的生态环境,在华南山地常表现为沟谷中常绿阔叶林和山坡面上的马尾松草坡植被的分化。
溪谷地带成为水源林区,而山坡则成为水土流失地段。
溪谷两坡由于日照较少,水分湿气充足,(下转第231页)灌丛草坡中,可以见到喜光耐旱的散生木棉树,至于喜光常绿树如鸭脚木、鸟榄、重阳木、黄杞等则更是各地常见的植物。
此外,从地理学上看,华南是热带季风气候,从植被类型看来,是“雨林”类型,它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
比如丘陵、山地等。
对于丘陵来说,丘陵区草坡、马尾松林最多,只有在村前、村后受人为保护下或沿溪谷湿润地带的次生林中,才看出一些雨林景色。
因为丘陵区地势低,在300m以下,水源缺乏,小河也不多,河流多为过境河。
在山坡上多为草坡或松林,马尾松在华南丘陵地上还不是稳定群落,如苗木生长补好,要人工除草,芒萁也对苗木有害,林间不见幼苗,伐后不能萌生,发育慢。
山地的植被类型的显著特征就是垂直分带现象。
它不同于丘陵,其表现为气温的降低。
山地在300m以上,如按上升每100m,下降
0.6℃计,山地气温比平地低上1.8℃。
上升气流由不饱和变成饱和,水汽拆出成云成雨,越高越冷,故植被也随山地高度而分成几带。
山地雨林特点是亚热带树种较多,因山地较冷有利亚热带树种下移。
落叶树种较少,因山地云雾大,木本蕨类增加,如树蕨即常见。
上层树种中,椎、桢楠等多见。
山上为山地常绿林,又称山地照叶林。
这里地温、多湿、大风,故林内结构简单,树形变矮,树种较简单,每有苔藓类发育。
在山顶部位且可发展为山地苔藓林。
山顶矮林是强风影响为主。
较高山地在山地照叶林上即出现混交林、针叶林到高山灌丛草地,可见植被的分化是受地形因素而产生。
一棵树木、一株草、一棵玉米等都是植物,但却不是植被。
毛主席说有些人“只是树木,不见森林”,是比喻“只见局部,不见全部”,所以植被对植物个体来说,它是一个整体,全面的概念。
因此,看待植被的问题时,不能只看一方面,要考虑到与它相互关联的多种因素。
参考文献
[1] 曾昭璇.植被的地形分化论[j].华南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2):88~102
[2] 申云霞.气候、地形、植被、与西部环境重建[j].西北植物学报,2000,20(2):317~320
[3] 孙建华,赵思雄,华南“94.6”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及其环境场研究[j].大气科学,2002,26(5):633~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