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方式与研究型学习课程
- 格式:doc
- 大小:2.56 KB
- 文档页数:1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方法和步骤分析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方法和步骤分析2023年,教育领域已经不再停留于简单的知识传授,更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锻炼。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构建知识体系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将介绍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方法和步骤。
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又称探究性学习、发现性学习,它是为了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参与性而开展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指导的学习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依据科学探究的基本规律,由教师提供一定的学习任务、启发性的问题和必要的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进行独立探究,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方法1.问题导向法将问题作为学习动力,由教师提出有意义的问题,鼓励学生充分探索、发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法将典型的实践案例作为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抽象,使学生在具体的实例中体验到真实的情况和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型能力。
3.角色扮演法将学生分组,分配不同的角色,根据实际情况模拟场景和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中发挥想象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协作精神。
4.实验探究法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带入实际的探究过程,从操作中感受知识的实践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三、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步骤1.确定学习任务和目标在开始任何研究性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和目标,并告知学生学习任务的相关信息和目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此阶段主要是让学生自行提出问题,并在提出的问题中筛选合理的问题与科学探究相关的问题。
3.收集相关信息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信息搜索,收集与问题相关的资料和信息。
4.整理信息通过学习资料的整理和阅读,学生陆续形成对知识点的理解,自主思考和总结对问题的答案以及探究的思路,形成初步的结论和想法。
5.组织和表达思路在整理了足够的信息后,学生应该对学习过程中收集的资料进行总结和整理,进一步提炼思路,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并用适当的方式向其他人表达所得到的新的知识。
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注重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和创造的学习方式。
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就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研究性学习的定义、特点、教学方法以及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研究性学习的定义研究性学习是指通过学生主动探究现象、提出问题、搜集信息、分析数据、进行实验和总结成果的学习过程。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1.学生主体性: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扮演主导角色,通过自主思考和实践,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2.问题导向:研究性学习以问题为导向,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达到学习目的。
3.开放性: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和开放性思维,鼓励学生提出新颖的观点和想法。
4.跨学科性:研究性学习打破学科间的界限,促进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中建立联系和整合知识。
5.合作性: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和社交技能。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1.引导式提问:教师通过提出引导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研究的兴趣。
2.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实践操作: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性学习和实验,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5.展示交流:鼓励学生展示研究成果,分享经验和成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研究性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4.促进学生合作和交流: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通过合作与交流,提高了团队合作的精神和社交技能。
研究性学习教案一、引言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在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实践和探究的教学方法。
它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等一系列科学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教案将介绍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设计一个研究性学习项目。
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学生只需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实践的机会。
而研究性学习则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中,通过实践活动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此外,研究性学习还能够促进学科知识的巩固和运用。
研究性学习项目通常与具体学科内容相关,学生需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
这种学科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
三、设计研究性学习项目的步骤1. 确定研究主题和问题研究性学习项目的第一步是确定一个研究主题和问题。
研究主题可以是学科相关的某个现象或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科知识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
然后需要从研究主题中确定一个具体的研究问题,这个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2. 设计实验或调查方案在确定研究问题后,学生需要设计一个合适的实验或调查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实验或调查方案应该能够收集到相关的数据,有助于验证或解答研究问题。
同时,方案的设计应该符合科学原理和方法,保证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3. 收集和分析数据在设计好实验或调查方案后,学生需要开始实施,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数据的收集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问卷等方式进行。
收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统计方法或图表展示数据的规律和变化趋势。
4. 结果和总结通过数据的分析,学生可以得出一些初步的结论。
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冯新瑞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一定的区别。
从研究性学习的含义来看,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从广义上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
显然,它可以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
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在2000年初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增设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主要指的是这种专题研究活动。
而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指研究性学习方式,当然也包括学科内的专题研究活动。
从研究性学习开设的目的来看,无论是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还是研究性学习课程,都是为了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由于受传统学科教学目标、内容、时间和教学方式的局限,目前在学科教学中普遍实施研究性学习尚有一定的困难。
为了将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从制度上给以保障,满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就应当把它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来开设。
而目前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仍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最终还得落实到学科教学中,因此在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就显得十分重要。
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变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将会得到提高,这些对推动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的开展和深化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特点来看,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课程两者基本是一致的,都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步骤介绍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主导、探究为中心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选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实施实验和研究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
本文将介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步骤,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步骤一:选题阶段1.1 确定主题 - 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主题,能够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并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性。
- 主题要有适当的层次,使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1.2 制定目标 - 确定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明确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和素养。
-目标要具体、可量化,能够指导学生进行研究。
1.3 提出问题 - 鼓励学生围绕主题提出问题,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深度、难度,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
步骤二:资料收集阶段2.1 寻找资料 - 学生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收集相关资料,包括书籍、期刊、论文、实验数据等。
- 引导学生学会筛选、获取和整理资料的方法和技巧,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2 整理资料 - 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和归纳。
可以使用MindMap软件或者制作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和整合资料。
2.3 分析资料 - 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提出问题的答案或初步研究结论。
通过分析数据、对比和总结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步骤三:实验与观察阶段3.1 实施实验 - 根据研究问题和目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和观察。
可以根据实验要求和条件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或者观察活动。
3.2 数据记录和分析 -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通过绘制图表、统计和推理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实验结果和结论。
3.3 结论与反思 -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并进行反思。
可以讨论实验是否达到预期结果,分析实验中的错误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
步骤四:报告撰写与展示4.1 报告撰写 - 学生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报告包括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步骤、实验数据和分析、结论等内容。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一、引言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大多是被动接受知识,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扮演着更为积极的角色,他们将问题和挑战作为学习的起点,通过研究、探索和实践来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研究性学习的核心特征1. 学习者的主动性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主动提出问题、寻找答案,而不是passively receiving facts and information。
2. 真实性的问题情境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环境的真实性,学生将面临和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和分析来解决这些问题。
3. 团队合作研究性学习提倡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分享,鼓励团队合作、交流讨论,通过互相启发和支持来共同探索和实践。
4. 较高的思维层次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还要具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1. 设计问题情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科特点,精心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2. 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着引导者和辅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提出问题、构建思路、寻找资料、进行研究。
3. 鼓励合作与分享教师可以设置小组合作任务,鼓励学生之间合作探究、共同讨论,促使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4. 提供支持和辅导教师需要在学生研究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支持和反馈,引导学生克服困难,促使学生从研究中获得成长和收获。
四、结语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深度和广度的教学方法,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还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教师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时,需要注重设计问题情境、指导学生研究、鼓励合作分享和提供支持辅导,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学习”的探讨漳州市芗城中学——邹茂全2004.01.09一、认识“研究性学习”1、研究性学习是什么?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领域。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二者是什么关系?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
就人的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具体认识活动中。
二者常常相辅相成、结伴而行。
所以本次课程改革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因为“接受性学习”不好,而是因为我们过去过多倚重了“接受性学习”,把“接受性学习”置于中心,而“研究性学习”则被完全忽略或退居边缘。
强调“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想找回“研究性学习”在课程中的应有位置,而非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
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
具体地说,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既然“研究性学习方式”已经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了,为什么还要设置专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习惯于分科课程和“讲解式教学”“接受性学习”,教师往往把教学理解为讲解知识、技能、概念、原理,学生往往把学习理解为背诵、模仿和做题,这种被不断强化的习惯势必会成为“研究性学习方式”有效渗透的强大阻力。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方法” 教案分析1.1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1.2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3 研究性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知识点讲解2.1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包括:选题、制定计划、实施、总结与反思。
2.2 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分析法等。
2.3 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包括:问题的真实性、探究的深入性、方法的合理性、结果的可靠性。
三、教学内容3.1 选题与制定计划: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研究计划,明确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等。
3.2 实施与过程: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探究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文献法、分析法等方法,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3.3 总结与反思:组织学生对研究过程进行总结,培养学生总结与反思的能力;引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4.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重点: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方法。
5.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如何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研究计划,如何评价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教案、研究报告模板、参考书籍等。
6.2 学具:笔记本电脑、调查问卷、实验器材、文献资料等。
七、教学过程7.1 导入:通过实例介绍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7.2 讲解:详细讲解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研究性学习概念及研究性学习方法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接受性学习一直占据着支配地位。
在这种传统的教育教学中对教师的一面强调的过多,教师把教育教学理解为讲解知识概念、原理和技能演示,学生把学习理解为背诵、做题和模仿,学习内容、方法和结果均在教师规定的范围内。
在这种接受性学习状态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谈不上创造性。
教师的满堂灌输在学生系统地掌握学科基础知识方面固然有其自身的作用,但最终却造成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极差和高分低能的结果。
因此,有必要改进这种接受性学习模式,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使之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而言的,研究性学习要解决的是如何学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国外称之为探究式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育者不是把现成的结论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获得结论。
研究性学习确立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是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充分保障学习者的主体性地位,保障学习者自主选择的权利,对于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实施起着关键作用。
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不但赋予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权利,而且使学生成为某一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提出者、实施者。
在学生探求问题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给予学生相应的帮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从而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研究性学习的着力点就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者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中传授者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况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从而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就是学习者自主探究。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者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不再以继承知识维持现状为主要学习目的,而能够用未来眼光去看待今天,关注当前的普遍性问题和难点间题,这些问题能够很快触发他们成为自己的思考者或探讨者。
研究性学习方法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和探究的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研究性学习方法:
1. 设计性研究:通过设计实际的项目或实验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例如,在科学课程中设计和进行实验来验证假设或解释现象。
2. 论文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分析和综述相关研究成果,来深入研究一个特定的主题或问题。
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实地调查:前往实地进行观察、采访和数据收集,以了解实际情况和解决问题。
例如,学生可以参观当地的工厂,了解生产过程并分析其环境影响。
4. 制定假设和实验: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假设,并通过实验来验证。
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
5. 小组合作研究:学生组成小组,共同研究一个问题,并合作完成研究报告或项目。
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6. 具体问题解决:从实际问题出发,用科学和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解决。
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
总之,研究性学习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思考,通过实际问题的探究和解决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
学习体会(三)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认识、实践及思考一、认识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生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其核心是倡导学生学习中的主体研究精神,促使基础教育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创新性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精神,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列入课程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其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操作都是有序和周密的,都必须有严格的课程计划、课程组织、和课程考核。
研究性学习课程不完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而是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而设置的一种现代教育课程。
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成才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切入点。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理论依据在于,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内涵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哲学观点,“让每个学生有进步”是“研究性学习课程”教育活动的核心取向。
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锻炼了知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也塑造了学生的自信和尊严。
与传统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开放性和综合性。
研究性学习课程使得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通过各类探究方式,关注社会生活。
学科的多元化、综合化恢复了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培养的学生也一定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
(2)实践性和探究性。
研究性学习课程让学生获得了如何进行学习的方法或经验,培养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独立判断、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过程性和合作性。
研究性学习课程注重学习过程和生活体验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是小组合作学习,需要齐心协力才能完成;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也只有在过程中才能体会,才能真正习得如何交流与合作。
(4)自主性和能动性:研究性学习课程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放在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浅析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模式研究性学习是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一系列自主的探索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取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重在培养学员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改变学员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双重目的。
研究性学习具有探究性、创新性、主体性、交互性、开放性、过程性、综合性及社会性等特征。
其教学模式多样,课题研究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模式。
课题研究模式的核心内容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探究为基础,以创新为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
1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及教学模式1.1 研究性学习的特点(1)实践性。
探究性学习是以主体实践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过程的。
学员借助于一定的手段,运用多种感官,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在做中学,使得学员的实践活动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
探究性学习特别强调学员的感知、操作和语言等外部的实践活动,强调学员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交融、统一,使认知活动建立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用学习主体的实践活动促进学习者的发展。
(2)过程性。
探究性学习追求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和谐统一,接受学习重视学习的结果,探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的过程。
探究性学习非常注重学习过程中潜在的教育因素,它强调尽可能地让学员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的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
让学员尽可能地像科学家那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一个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体验发现知识、再创知识的创新过程。
(3)开放性。
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很灵活的,没有像知识目标那样明确具体的要求和水平。
探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是开放的,在探究结果的要求上是开放的。
探究性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在统一规定下的教学模式,为学员提供了大胆创新、实现自我超越的学习环境。
学员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大胆地怀疑,提出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不同的结果进行分析,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1.2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1)实验探索型。
该模式是从实验入手,通过师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实验,从直观具体的实验现象入手,利用学员动眼观察、动口表述、动脑思维等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员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
2024年研究性学习方案范本引言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通过自主探究和深入研究来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学习方式。
它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方案旨在为2024年制定一份研究性学习方案范本,提供教育机构和教师参考,以促进学生在学科知识和学习能力上的全面发展。
一、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需求。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目标1.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和深入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和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团队合作和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和团队合作能力。
4.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原则1.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设计和选择适合的研究性学习项目。
2.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注重实践和应用:研究性学习要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注重将学习成果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
四、步骤1.选题阶段(1)引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学科或领域。
(2)指导学生明确研究目标和问题。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文献综述。
(4)辅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
2.研究设计阶段(1)引导学生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和时间表。
(2)帮助学生设计实验或调查方案,获取数据和信息。
3.研究实施阶段(1)指导学生收集和整理研究所需的数据和信息。
(2)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释能力,帮助学生把握研究问题的本质。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独立见解。
4.研究报告阶段(1)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口头和书面展示。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
就人的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具体活动中,两者常常相辅相成、结伴而行。
现在我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因为“接受性学习”不好,而是因为我们过去过多倚重了“接受性学习”,把“接受性学习”置于中心,而“研究性学习”则被完全忽略或退居边缘。
强调“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想找回“研究性学习”在课程中的应有位置,而非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
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型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
具体地说,是在课程计划中地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所以,“研究型学习课程”是指向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定向型课程。
既然“研究性学习方式”已经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了,为什么还要设置专门的“研究型学习课程”?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习惯于分科课程和“讲解式教学”、“接受性学习”,教师往往把教学理解为讲解知识、技能、概念、原理,学生往往把学习理解为习诵、模仿和做题,这种强化的习惯势必会成为“研究性学习方式”有效渗透的强大阻力。
为使“研究性学习方式”尽快深入人心,有必要设置专门的“研究型学习课程”。
再者,即使各门学科有效渗透了“研究性学习方式”,也有必要设置“研究型学习课程”,因为各门学科往往局限于本门学科的知识体系、逻辑体系从事探究活动,“研究型学习课程”则强调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综合运用学生所有的知识对学生自主选择的问题进行跨学科探究,以获取学生自己的结论。
因此,“研究型学习课程”超越了学科的视界,立足于每一个完整的人的整体的生活。
“研究型学习课程”与学科课程存在本质区别:学科课程是基于或主要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开发的,掌握必要的体现于学科中的间接经验是学科课程的直接目的;“研究型学习课程”则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它以获取关于探究学习的直接经验、发展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直接目的,以个性健全发展为根本目的。
“研究型学习课程”与各门学科课程也存在内在联系:“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运用于“研究型学习课程”中,也运用于各学科课程中;“研究型学习课程”中所获得的直接经验与学科课程中所获得的体现于学科中的间接经验,两者是交互作用、相辅相成的。
第一,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研究型学习课程”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研究型学习课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研究型学习课程”也可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妥善处理“研究型学习课程”与各学科课程的关系,即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又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