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福建教师招考教育综合背诵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398.50 KB
- 文档页数:28
2014年福建省教育综合知识真题及答案2014年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真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35题,共70分)1.2012年我国GDP增长()A 7%B 7.8%C 8%D 8.2%2.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A 立德树人B 教书育人C 教育均衡D 教育平等3.2012年6月27日,在西太平洋的玛利亚纳海勾实验海区,中国载人潜水器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最新记录的是()A 科学号B 辽宁号C 飞龙号D 蛟龙号4.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
其中,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的概念是()A 专业大户B 家庭农场C 农民合作社D 农业合作社5.2013年3月22日,在福建召开第十一届两岸关系研讨会的主题是()A 塑造未来经济B 融合谋发展,创造促繁荣C 稳步推进全面发展D 和平挚友,繁荣伙伴6.2013年3月1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闭幕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强度,要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实现()A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B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经济发展C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满意D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7.2013年1月27日,“金砖国家”五国峰会主办国是()A 巴西B 印度C 南非D 俄罗斯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十八条规定,在国家教育考试中作弊的,有权宣布考试无效的机构是()。
A.学校教务处B.学校C.教育行政部门D.司法部门9、《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规定,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结果的等级分为()。
A.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B.优秀、及格、不及格C.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D.优秀、合格、不合格10、《教师资格条例》规定,对符合认定条件的,应当在受理期限终止之日起()日内颁发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
A.15日B.30日C.45日D.60日1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拯救的方针,应坚持的原则是()。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优先发展。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育人为本。
坚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改革创新。
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促进公平。
坚持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提高质量。
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服务大局。
坚持把服务大局作为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向,——到201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3%,全面实现“双高普九”任务,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0%,——到2020年,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96%;(三)教育学模块教育学:教育学是指以研究教育问题、教育现象为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发展: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发展多样化阶段-理论化阶段(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考点)1 .顺序性(如身体发展由中间到四肢,心理发展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不可陵节而施)2. 阶段性(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分阶段进行,儿童,少年的教育方式要不同,最近发展区)3. 不平衡性(发展速度(身高体重、生理方面)在各个时间不同。
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4. 互补性(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5. 个别差异性(男女性别、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思想品德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即知情意行)构成,知是品德的形成基础,情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意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人类知识最基本的成分)、判断、推理◆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情绪情感的组成: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表情)、生理唤醒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3.◆环境的作用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表现在(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成现实(2)环境决定人身心发展的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3)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决定的1.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2013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试卷二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0分)9.()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A.《论演说家的教育》 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学记》10. 肌肉、关节、韧带等扭伤时,应当立即停止活动,并()。
A.按摩 B.热敷 C.冷敷 D.热水浸泡11.青少年喜欢追求时尚、赶时髦,这在心理学上叫做( )。
A.晕轮效应 B.从众 C.模仿 D.服从12.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称为()。
A.认知过程 B.决策过程 C.认知方式 D.认知特征13.被称为“课程理论之父”和“教育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
A.布鲁纳 B.泰勒 C.斯滕豪斯 D.赫尔巴特1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心理冲突,如后进生既不愿学习又害怕老师和家长的批评,这属于()。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冲突15.提出“教育是为完美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家是()。
A.卢梭B.洛克C.陶行知D.斯宾塞16. “道尔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这句话出自()。
A. 《学记》B. 《论语》C. 《大学》D. 《孟子》1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教师享有的权利的是()。
A. 参加进修或培训B. 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C. 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D. 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18.小学生在学习“苹果”“桔子”“西瓜”等概念后,再学习“水果”的概念,这种学习是()。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归属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19.在人际交往中关注别人的言行举止,并能够根据不同的场合调整自己言行的气质类型属于()。
A. 场独立型B. 外倾型C. 内倾型D.场依存性20.看到浮云,自然而然地想象为人面、奇峰、异兽,这属于()。
A.无意想象 B.有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二、多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21. 我国把课程目标分为()。
2014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是符合招聘条件的考生参加的全省统一的选拔性考试。
考试结果将作为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面试的依据。
招聘考试从教师应有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招聘考试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考试目标与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为依据,结合我省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
力求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应聘者掌握时事政治、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范围与内容考试范围主要涵盖时事政治、教育法律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心理学四大模块。
(一)时事政治模块1.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2.2013年5月至2014年3月期间国内外重大时事(二)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模块1.教育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5)《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0号)(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8)《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9)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10)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11)《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3号) 2.教师职业道德(1)教师职业道德及其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2)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方法(3)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4)《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三)教育学模块1.教育学及其发展2.教育及其发展3.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3)教育与科技文化4.教育与个体发展(1)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5.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2)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部分(3)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6.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2)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7.教师与学生(1)教师的职业角色(2)教师劳动的特点(3)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育心理学重复)(4)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5)学生的特点(6)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7)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8.课程(1)课程及其意义、课程类型、制约课程的因素(2)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4)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9.教学(1)教学的意义与任务(2)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规律(3)教学原则及其运用(4)教学方法及其运用(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6)教学组织形式(7)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10.教育评价(1)教育评价及其作用(2)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和方法(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11.思想品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1)德育及其意义(2)德育的目标与内容(3)德育过程的规律(4)德育原则及其运用(5)德育方法及其运用(6)德育的途径(7)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8)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12.课外活动(1)课外活动及其意义、任务(2)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3)课外活动的组织(四)心理学模块1.认知发展与教育(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2)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3)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4)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5)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6)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7)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2.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1)情绪、情感及其功能;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2)意志及其品质、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3.个性发展与教育(1)需要及其种类、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学生的需要与教育;兴趣及其种类、学生的兴趣与教育(2)能力及其类型、能力的差异、能力的测量、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学生能力的培养(3)气质及其类型、气质与教育(4)性格及其结构、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5)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意义4.学习心理与教育(1)学习及其分类、学生学习的特点(2)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3)学习动机及其分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4)学习动机理论(5)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6)迁移及其种类、迁移与教学(7)知识学习的类型、知识学习的过程、知识直观的类型、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8)技能及其种类、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9)学习策略及其种类、如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5.品德心理与教育(1)品德的心理结构(2)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3)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4)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6.学校心理健康教育(1)心理健康的内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2)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辅导及其目标、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7.教师心理(1)教师成长的阶段和途径(2)教师威信的形成与发展(3)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区别四、考试形式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中公教育。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1 2014福建教师招聘考试:积累语文知识分类整理十一 古诗中描述雨的句子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螟》)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4.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王维《山中》)
5.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渔歌子》)
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8.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9.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0.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更多2013漳州事业单位招聘信息 请关注 漳州事业单位招聘网_漳州事业单位考试网
本文摘自 ( )。
1、人格的核心是()A、能力B、智力C、性格D、气质2、未知概念是已知概念的上位概念,则对未知概念的学习属于()A、类属学习B、总结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命题学习3、态度的核心成分是()A、行为成分B、认知成分C、情感成分D、理智成分4、在《超越IQ》一书中提出智力的三元理论的是()A、皮亚杰B、加德纳C、斯腾伯格D、戴斯5、奥斯本提出了()A、教学目标分类理论B、认知学习分类理论C、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D、头脑风暴法6、学生运用概念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技能是()A、言语信息B、智力技能C、动作技能D、认知策略7、已有研究指出,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是()A、 2岁B、 4岁C、 6岁D、 8岁8、平时我们所讲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属于以下哪种迁移?()A、顺就迁移B、同化性迁移C、重组性迁移D、具体迁移9、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获得理论是()A、强化学说B、先天决定论C、相互作用论D、循序渐进论10、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成()A、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B、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C、正强化和负强化D、强化和惩罚11、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声望的需要是()A、认知内驱力B、附属内驱力C、欲望内驱力D、自我提高内驱力12、一个联结的使用,会增加这个联结的力量,是指()A、效果律B、应用律C、失用律D、准备律13、编制16人格因素问卷的是()A、艾森克B、卡特尔C、哈撒韦D、霍兰德14、把《辛丑条约》的内容记为"钱禁兵馆",主要是运用了以下哪一种记忆术?()A、位置记忆法B、关键词法C、缩简法D、视觉想象15、不爱与人交往,有孤独感,动作显得缓慢、单调、深沉的特征属于()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16、浪漫的爱的组成是()A、亲近和激情B、亲近和承诺(友情的爱)C、激情和承诺D、亲近、激情和承诺(圆满的爱)17、注重训练的形式而不注重内容的学习迁移理论是()A、关系转换理论B、经验类化理论C、共同要素说D、形式训练说18、品德态度的形成包括以下阶段()A、顺从阶段、认同阶段、内化阶段B、醒悟阶段、转变阶段、自新阶段C、前道德阶段、因循阶段、原则阶段D、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19、在影响人际吸引中“近水楼台先得月”属于以下那种因素的作用()A、熟悉性临近性B、形似性与互补性C、外貌D、对等性或互惠性20、浪漫的爱的组成是()A、亲近和激情B、亲近和承诺(友情的爱)C、激情和承诺D、亲近、激情和承诺(圆满的爱)21、指的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其目标指向是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A、同化B、顺化C、平衡化D、自动化22、人格的核心是()A、能力B、智力C、性格D、气质23、儿童对父母和权威表现出尊重与顺从,或者把成人的规则看成是不变的阶段称为()A、自我中心阶段B、他律阶段C、自律阶段D、公正阶段24、奥斯本提出了()A、教学目标分类理论B、认知学习分类理论C、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D、头脑风暴法25、指的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其目标指向是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A、同化B、顺化C、平衡化D、自动化26、短时记忆的容量为以下多少组块?()A、4 2B、5 2C、6 2D、7 227、加涅的认知学习分类理论将认知学习分为()A、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B、知识信息、智力技能、动作技能C、言语信息、动作技能、认知策略D、智力技能、动作技能、认知策略28、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一般分为()A、互不相识、双方的表面接触、注意到对方存在、双方建立友谊、形成亲密朋友关系B、互不相识、注意到对方存在、双方的表面接触、双方建立友谊、形成亲密朋友关系C、互不相识、注意到对方存在、双方建立友谊、双方的表面接触、形成亲密朋友关系D、互不相识、注意到对方存在、双方的表面接触、形成亲密朋友关系、双方建立友谊29、生理自我在几岁左右基本成熟?()A、 1岁B、 3岁C、 5岁D、 7岁30、已有研究指出,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是()A、 2岁B、 4岁C、 6岁D、 8岁31、有研究者通过分析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历史、档案、日记、书信等来了解其心理特征,这种研究方法是()A、、个案法B、、实验法C、、调查法D、、观察法32、对多方面的事物或活动具有的兴趣是()A、直接兴趣B、间接兴趣C、中心兴趣D、广阔兴趣33、根据学习材料的性质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把学习分成()A、言语信息学习、智力技能学习、认知策略学习B、接受性学习、发现式学习C、意义性学习、机械性学习D、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心智学习、习惯学习。
2014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复习《教育综合》——教育学部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学及其发展一、教育学的定义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研制教育活动的规范,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社会科学。
二、教育学的产生及其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先秦时的《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2、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16世纪到19世纪末)(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萌芽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①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与《普通教育学》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看,通常以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为标志。
赫尔巴特本人被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
赫尔巴特三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
②杜威与《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被称为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
其主要教育思想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
杜威三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
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1939年,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影响最大)的目标。
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教育著作《新教育大纲》(杨贤江)。
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使得教育学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第二节教育及其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
基本特点为:(1)是培养人的活动(2)是人有意识的自觉活动(3)是反映一定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学背的内容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2014年福建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真题教育综合知识―、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 小题,每小题2 分,共70 分)以下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1.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确定的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是().海南.云南.福建.广西2. 2013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5% .7.7% .7.8% .8.1%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政府.市场.企业.个人4.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四风”。
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攀比之风.浮夸之风.空谈之风5. 2013 年6 月20 日上午,神舟十号航天员刘洋在天宫一号,成功地开展了中国首次().太空科研.太空会议.太空授课.太空对话6. 第22 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14 年2 月7 日开幕,其主办城市是().索契.莫斯科.盐湖城.温哥华7. 在2013 年度“南南合作奖”颁奖典礼上,获得“人道主义成就奖”的是().曼德拉.阿拉法特.德克勒克.甘地8.《教师资格条例》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和受委托的高等学校每年受理教师资格认定申请的次数是().1 次.2 次.3 次.4 次9.《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坚持().优先发展.改革创新.育人为本.促进公平10.《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规定,接送学生的机动车驾驶员的条件之一是最近3 年内任一记分周期的记录没有记满().3 分.6 分.9 分.12 分1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下列属于教师享有的权利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1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促进学校().跨越发展.优先发展.均衡发展.差异发展13. 我国奴隶社会“学在官府”的现象,体现的教育特点是().社会性.阶级性.历史性.永恒性14. 著有《普通教育学》并被西方誉为“科学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家是().亚里斯多德.夸美纽斯 .赫尔巴特.杜威15. 最早提出学习过程是“学—思—行”统一的过程的教育家是().孔子.孟子.荀子.墨子16.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重点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7. 下列关于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18. 通常把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称为().课程标准.课程结构.课程评价.课程资源19.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的教学理论是().课程结构理论.范例教学理论.发展性教学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20.“既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又追求教育的自由化”体现的教育特点是().教育全民化.教育终身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民主化21.“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随着2014年福建教师招聘考试的结束,考生们也迎来了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的备考。
考生复习的依据是各学科的考纲,而往往每年考纲公布的时间都比较晚了,总是临近考试时间。
但我们可以发现每年考纲的变化并不大,考点范围也大致与上一年的比较接近,因此我们可以大胆地以上一年的考纲为依据进行复习。
闽试教育的相关考试整理了一下2014年福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的考点汇总,希望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按照这个好好复习。
教师的人格特征第一,情绪稳定,性格开朗,兴趣广泛。
第二,坚定的意志和积极的进取精神。
第三,心胸开阔,兼容并包。
四、现代教师观二、现代教师(一)教师角色的转变: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4.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二)教师教学行为观点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启发。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与终身学习发展。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对教师的概念作了全面、科学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第一次从法律上确认了教师的社会地位的专业性。
(二)教师职业的特点: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1、强烈的示范性;2、独特的创造性;3、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二、教师素养(一)思想道德素养:1、思想素养2、政治素养3、职业道德素养(二)知识素养1、教师需具有学科专业素养:①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②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③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④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法和方法论。
2、教师需具有教育专业素养: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三)能力素养:1、基础能力素养;2、职业能力素养(四)心理素养(五)身体素养一、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二、学生的社会地位(一)对学生社会地位的传统认识(二)学生社会地位的保障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正是出于对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的维护。
中公教育。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中公正版图书
1 2014福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教育学复习纲要八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1、内部条件:①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②成就与年龄特点;③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④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⑤学生的焦虑程度
2、外部条件:①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②教师的榜样作用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了解和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习动机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方法包括: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为学生树立成功的榜样
4.培养学生形成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三)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维持好奇心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倒U 曲线)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014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真题及答案1.本试卷共62题,满分150分。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6.第22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2014年2月7日开幕,其举办城市是()。
A.索契B.莫斯科C.盐湖城D.温哥华7.在2013年度“南南合作奖”颁奖典礼上,获得“人道主义成就奖”的是()。
A.曼德拉B.阿拉法特C.德克勒克D.甘地8.《教师资格条例》规定,教育部门和受委托的高等学校每年受理的教师资格认定申请次数为()。
A.1次B.2次C.3次D.4次9.《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工作的根本要求是坚持()。
A.优先发展B.改革创新C.育人为本D.促进公平10.《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规定,接送学生的机动车驾驶员的条件是最近3年内任一记分周期记录没有记满()。
A.3分B.6分C.9分D.12分1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下列属于教师享有的权利是()。
A.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B.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C.参加进修或其他方式培训D.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1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部门应当缩小学校之问办学条件的差距,促进学校()。
A.跨越发展B.优先发展C.均衡发展D.差异发展13.我国奴隶社会“学在官府”的现象,体现教育的特点是()。
A.社会性B.阶级性C.历史性D.水恒性14.著有《普通教育学》被西方誉为“科学教育之父”的教育家是()。
A.亚里斯多德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15.最早提出“学习过程是学一思一行”过程的教育家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16.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重点是()。
A.发展学生的智力B.发展学生个性特长C.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D.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7.下列关于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教育综合知识大纲整理(一)时事政治模块1.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2.2013年5月1日至2014年4月期间国内外重大时事(二)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模块1.教育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5)《教师资格条例》(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8)《福建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教师职业道德(1)教师职业道德及其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教师职业道德:指的是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作用:人民教师作为人类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各种人才的培养者,对于传播人类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影响人类未来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的劳动,同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家兴盛紧密相连。
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体现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映着整个社会教师的利益,它对促进教师完成教书育人工作,陶冶学生的情操,推动社会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师德对教师起着调节和教育作用所谓调节作用,指教师道德具有纠正人的行为和指导实际活动能力;所谓教育作用就是教育教师正确认识和对待教师的职业,认识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利益关系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和判断力。
二、师德对学生起榜样和带动作用榜样作用,在道德行为上,师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加强烈的典范性。
带动作用,包括教师所起的带头作用,纽带作用和思想政治品质的教育作用。
三、师德对社会起影响和促进作用1、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通过三个渠道表现出来:通过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而影响社会道德;通过教师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而影响社会道德;通过教师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促进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2014年福建省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大纲D(1)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3)教育与科技文化4.教育与个体发展(1)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2)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5.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2)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及其组成部分(3)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6.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发展(2)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7.教师与学生(1)教师的职业角色(2)教师劳动的特点(3)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育心理学重复)(4)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5)学生的特点(6)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7)师生关系的意义、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8.课程(1)课程及其意义、课程类型、制约课程的因素(2)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4)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9.教学(1)教学的意义与任务(2)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规律(3)教学原则及其运用(4)教学方法及其运用(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6)教学组织形式(7)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10.教育评价(1)教育评价及其作用(2)教育评价的主要类型和方法(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11.思想品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1)德育及其意义(2)德育的目标与内容(3)德育过程的规律(4)德育原则及其运用(5)德育方法及其运用(6)德育的途径(7)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8)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12.课外活动(1)课外活动及其意义、任务(2)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3)课外活动的组织(四)心理学模块1.认知发展与教育(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2)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3)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4)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5)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6)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7)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2.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1)情绪、情感及其功能;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2)意志及其品质、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3.个性发展与教育(1)需要及其种类、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学生的需要与教育;兴趣及其种类、学生的兴趣与教育(2)能力及其类型、能力的差异、能力的测量、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学生能力的培养(3)气质及其类型、气质与教育(4)性格及其结构、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5)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意义4.学习心理与教育(1)学习及其分类、学生学习的特点(2)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3)学习动机及其分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4)学习动机理论(5)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6)迁移及其种类、迁移与教学(7)知识学习的类型、知识学习的过程、知识直观的类型、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8)技能及其种类、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9)学习策略及其种类、如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5.品德心理与教育(1)品德的心理结构(2)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3)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4)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6.学校心理健康教育(1)心理健康的内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2)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辅导及其目标、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7.教师心理(1)教师成长的阶段和途径(2)教师威信的形成与发展(3)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区别四、考试形式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心理学模块】1、认知发展与教育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1)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域感觉器官的事务的个别的反应。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务的整体的反应。
(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2)社会知觉的几种偏差:社会刻板印象:概括群体的特征并用于每个人中。
轮晕效应(光环效应):有某种特征就会对其他特征作出相似判断。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近因效应:最近效应投射效应:自己怎样也认为别人怎样。
(自私的人总以为别人也很自私。
)(3)知觉的规律:知觉的选择性:挂图和黑板上的字知觉的理解性:设计图纸,专业人员能看懂内容和意义知觉的整体性:窥一斑而知全豹知觉的恒常性:无论何时都觉得红旗是红色的(颜色、形状、大小、亮度恒常)(4)应用:(一)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运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学生掌握知识包括四个环节:感知、理解、巩固、应用。
为了提高学生感知教材的效果,就需要运用直观教学手段。
常用的直观教学形式主要有:1、实物直观:通过观察实物和标本,演示性实验,教学性参观等方式,为知识的领会理解提供感性材料。
2、教具直观(模象直观)通过模型、仪器、图片、图表、幻灯等手段。
摸拟实物的形象而提供感性材料。
3、言语直观:通过语言的生动具体描述、鲜明形象的比喻,合乎情理的夸张等形式,提供感性认识加深理解。
三者配合使用,把语言和形象合理结合起来,才能收到完好的效果。
(二)遵循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教学结果。
1、根据感知对刺激度依有性的规律,作用于感觉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被人们清楚地感知到。
2、根据知觉中对象和背景的对比规律,在绘图、制作教具或准备实验时,应力求使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显著。
在教学中,凡要学生重点感知的对象都必须突出强调,使它们从其内容中突出出来。
3、根据相对静止背景上运动对象易被知觉的规律,教师应设法使教具变静为动。
如活动卡片,活动模型及电影、电视、录像、幻灯片视听工具。
4、根据知觉的整体性,凡是在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而被我们清晰地感知。
1、教师职业道德(1)职业道德含义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
(2)职业道德的作用①师德对教师起着调节和教育作用②师德对学生起榜样和带动作用③师德对社会起影响和促进作用(3)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①教育思想道德:要求教师必须有全面的质量观、科学的人才观、教育创新观、现代教育价值观、现代学生观,还要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会使用现代教育手段,成为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人才。
②教育教学道德:要求教师必须做到热爱科学、精通业务、认真备课、精心组织、注重效果、科学检查、更新观念、改革创新。
③语言道德:要求思想正确、以理服人、情真意切、以情感人、准确生动、引人入胜、礼貌文明、为人楷模等几个方面。
④交际道德:要求热爱学生、平等待人、尊重家长、密切联系、团结同事、善于协作、社会交往、公正无私⑤个人生活道德:要求教师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勤劳简朴、艰苦奋斗、精神充实、作风严谨、仪表端庄、文明礼貌、举止文雅、以身示范。
(4)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①加强学习:树立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师德修养的理论;教育科学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②躬身实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师德修养③树立榜样:引导和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学习、探讨、交流和借鉴④学会反思:不断反思,及时发现缺点和不足,及时纠正,自我更新,对学生实施积极影响【教育学模块】1、教育学及其发展(1)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在运动发展中的表现形式;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部动力。
(2)发展1)教育学萌芽阶段:古中国:孔子《论语》:启发教学;因材施教;主张“有教无类”墨翟:“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学记》(战国):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教学原则: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
古代西方:苏格拉底-产婆术:三步问答法: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产婆术)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和谐发展思想和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进行分阶段教育,是强调教育要注重人的发展的渊源。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和重视儿童思维与道德的培养:西方第一个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
2)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教育学学科的建立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归纳法夸美纽斯(捷克):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也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的永生做准备;提出“泛智教育”“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教育要遵循自然;提出班级授课制。
卢梭(法国):《爱弥儿》人性本善,回归自然,教育是坏的。
康德(德国):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讲授的第一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裴斯泰洛奇(瑞士):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化。
洛克(英国)《教育漫话》,提出“白板说”,天赋智力人人平等,“人之所以千差万别,是教育之故”;主张绅士教育(家庭实施)轻视国民教育。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①赫尔巴特(德国)——“传统教育学代表”“现代教育学之父”,他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两个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教育性原则,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概念。
教育四阶段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传统教育三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②杜威——现代教育理论代表,《民主主义教育》,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重组(教育思想基础及核心)五步探究教学法,“从做中学”“新三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学生中心教育无目的论代表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最早的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1939年凯洛夫的《教育学》是公认的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对我国教育产生巨大影响1930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2、教育及其发展(1)教育的定义(基本共识):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①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包含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
②狭义的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身心朝着期望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
包含学校教育(或函授等)。
注:教育的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2)教育的发展以生产力水平为依据: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①附属性②原始性③平等性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的特征:①专门化②等级性③学校教育与生产实践分离对立④学校教育内容更加丰富,且趋于分化和知识化⑤道统性⑥专制性⑦刻板性⑧教育体制官私并行⑨学校教育制度出现并不断的发展,但尚未成形⑩教学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为主⑾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
⑿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要地位,教育的功用性价值不受重视。
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主要特征:①现代学校出现并发展②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地位提升③关注点从过去转向未来④繁荣并规范了各类教育组织⑤变革迅速⑥全民化⑦民主化⑧终身化⑨人性化10 现代化。
11 信息化12 国际化3、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发展: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者的权利。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④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反作用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表现在:①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人才.。
②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③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①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③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④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补充:怎样改变农村、城市教育的不公平??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1、发展农村生产力2、不设重点学校②教育是再生产科学知识3、改变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等等(3)教育和科技文化科学对教育的作用:①科学能改变教育者的观念②科学能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③科学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教育对科技的发展作用:①教育对科学知识再生产②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③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④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①文化本身具有教育力量②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教育反作用于文化:①教育的文化传递和保存功能②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③教育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功能④教育的文化更新和创造功能学校文化的特性:①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②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③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④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学生文化的成因: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②同伴群体的影响③师生的交互作用④家庭社会经济地位⑤社区的影响学生文化的特征:①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②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③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④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4、教育与个体发展(1)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通常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生命开始至结束的全部认识中不断发生的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
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2)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的讨论有三种理论①内发论(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孟子:人性本善,“万物皆有备于我”弗洛依德:性本能是最基本的本能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成是决定人一切的本质力量格赛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霍尔: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
高尔顿:优生学创始人,遗传决定论鼻祖②外铄论(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荀子:“今人生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洛克:白板说华生(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一打婴儿”③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①顺序性: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②阶段性:表现为个体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反映了量变与质变的统一③不均衡性: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方面发展、在同一年龄阶段的不同个体在同一方面④互补性: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挥得到部分补偿。
⑤个别差异性:表现在男女性别差异、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差异、身心发展的过程与结果差异⑥整体性⑦稳定性和可变性根据个体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应注意的几个方面①根据顺序性,施教应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凌节而施。
②根据阶段性,重视学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注意做好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③根据不均衡性,探明、把握受教育者发展的成熟期、关键期,不失时节地彩球教育措施,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④根据互补性,要对全体学生,特别是对生理或心理机能发生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树立信心;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特别是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
⑤根据个别差异性,深入了解并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注意对个别学生进行特殊培训,采取弹性教学。
⑥根据整体性,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性,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注意做到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意识与潜意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⑦根据稳定性和可变性,要注意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内容、方法等要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要根据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文化特点,不断革新教学内容、方法,以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
(4)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①遗传(前提)②环境(外因)③教育(主导)④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决定性)(5)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各个因素的作用①遗传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自然或生理的前提;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遗传素质不能决定个体身心发展②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人从出生开始,身心发展就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中的自发影响比较复杂,方向不一,有好的影响,也有坏的影响,它不能一致地按照一定的方向去影响人,因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方向;人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环境不能决定个体身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