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优选--学习之以及为贵引用文言文及其翻译.doc
- 格式:doc
- 大小:97.05 KB
- 文档页数:1
综合性学习之《以和为贵》引用文言文及其翻译1、云“君子和而不同”者和,谓心不争也;不同,谓立志各异也。
君子之人千万千万,其心和如一而所习立之志业不同也。
云“小人同而不和”者,小人为恶如一,故云同也;好斗争,故云不和也。
-----黄侃《论语集解义疏》译文:君子和而不同。
所谓和,是指心中不去比斗相争;所谓不同,是指每个人的志向都能不一样。
天下君子千千万万,大家的心都是人一样,而所学、所立的志向不一样;至於说“小人同而不和”,是因为小人都干坏事,因此说是“同”;喜欢互相争斗,因此说是不和。
2、和者,无乖戾之心。
同者,有阿比之意。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意思是:因为没有乖戾之心,所以能君子之间能和谐,协调。
相反因为有阿比之意,所以人云亦云,阿谀附和。
这是朱熹对《论语》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句话的意思:“君子能够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但不会轻易苟同他人的观点;小人苟同他人的观点,但不能够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
”)这句话的注释。
3、和因义起,同由利生。
义者,宜也,各适其宜,未有方体,故不同。
然不同乎义,而非执己之见,无伤于和。
利者,人之所同欲也,民务于是,则有争心,故同而不和。
此君子、小人之异也。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译文大意)和的原因由义引起,同时由于共同的利益而生出的和。
追求义的人,觉得适宜,各适其宜,尚未在诸多方面(强求一致),所以不同之义也可以和。
这样不同之和,而不是执己之见,没有伤及于和。
注重利的人,觉得这是人所共同追求的,民众致力于这些,那么有争论之心,所以同而不和。
这是君子、小人的区别。
4、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
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
……今据不然。
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
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综合性学习之《和为中心》引用文言文及其翻译引言本文将介绍《和为中心》文言文的引用及其翻译。
《和为中心》是一部重要的文言文著作,引用其中的句子可以增加文章的学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引用文言文及其翻译示例以下是几个例子,展示了《和为中心》中的文言文句子以及对其进行的翻译:1. 原文:原文:和而不同,道之常也。
翻译:和谐而又不同才是道的常态。
2. 原文:原文:无形之中可有物,是人之以生物者也。
翻译:虽然无形,但却能有实质存在,这是人类之所以生物的原因。
3. 原文:原文:和墙如境,和水如源,和则得以周行达变。
翻译:保持和谐就像是亲近一面墙壁,像是源泉一般。
只有和谐,才能使事物周而复始,变化多样。
结论通过引用《和为中心》中的文言文句子,并进行准确的翻译,可以为文章增添学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因此,在适当的场合使用该书的文言文引用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综合性研究之《和为中心》引用文言文及其翻译引言本文将介绍《和为中心》文言文的引用及其翻译。
《和为中心》是一部重要的文言文著作,引用其中的句子可以增加文章的学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引用文言文及其翻译示例以下是几个例子,展示了《和为中心》中的文言文句子以及对其进行的翻译:1. 原文:原文:和而不同,道之常也。
翻译:和谐而又不同才是道的常态。
2. 原文:原文:无形之中可有物,是人之以生物者也。
翻译:虽然无形,但却能有实质存在,这是人类之所以生物的原因。
3. 原文:原文:和墙如境,和水如源,和则得以周行达变。
翻译:保持和谐就像是亲近一面墙壁,像是源泉一般。
只有和谐,才能使事物周而复始,变化多样。
结论通过引用《和为中心》中的文言文句子,并进行准确的翻译,可以为文章增添学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因此,在适当的场合使用该书的文言文引用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综合性学习之《和为至高》引用文言文及
其翻译
引言
本文旨在探讨《和为至高》一书中引用的文言文及其翻译。
通过对这些文言文的引用,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书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意图。
引用文言文及翻译
1. "和为至高,以和为貴" ——出自《礼记·大学》
- 翻译:和谐是最高的道德准则,以和为贵。
2. "夫子之道,临则明,孰能识之" ——出自《论语·述而》
- 翻译:孔子的思想,当面对他人时才能得以明晰,有谁能真正理解他呢?
3. "温故知新" ——出自《论语·为政》
- 翻译:通过复过去的知识来获得新的见识。
4. "学而时之,不亦乐乎" ——出自《论语·学而》
- 翻译:不时地研究和反复练,难道不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吗?
结论
以上是《和为至高》一书中引用的文言文及其翻译。
这些引用文言文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道德、哲学和教育意义,对于我们综合性学习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通过深入理解和运用这些引用,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和人生素养,实现和为至高的境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解释:清华校训,两句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的,君子处事,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不可懒惰成性;大地吸收阳光滋润万物,君子应增厚美德,以身作则。
可以这样译为:君子应该像天体一样运行不息;如果你是君子,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包容。
君子法上天刚健、运转不息之象,而自强不息,进德修业,永不停止。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三十三章解释: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
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泰伯》解释: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宪问》解释: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而那些小人,出现麻烦总是想方设法推卸责任,撇清自己,从不会去反思自己,从自身找原因。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解释: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解释:在追寻真理(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上天下地)去追求和探索。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解释: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竹石》解释: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祖逖闻鸡起舞(祖逖)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
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因起舞。
——《晋书祖逖传》译文:祖逖和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两人交情很好,常常共被而眠。
夜半时听到鸡鸣,祖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不吉祥的叫声。
综合性学习之《和为至高》引用文言文及
其翻译
引言
《和为至高》是一本探讨和平与和谐的书籍,其中引用了一些
文言文的句子,这些句子传达了深刻的哲理和智慧。
本文将引用一
些文言文,并提供其翻译,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品味其中的精髓。
引用文言文及翻译
1.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言辞克制而不妄为,相信古人智慧。
2. "存天理,灭人欲":重视天理道义,抑制个人欲望。
3. "仁义礼智,天下之可以安也":以仁爱、正义、礼仪和智慧
为基础,才能使天下安稳。
4.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要修身养性,然后才能和睦家庭,治理国家,达到天下太平。
5. "知足而不穷,行义而不厌;是故心安而不惧":满足于所拥有的,做正义之事而不厌倦;因此,内心安定而无所畏惧。
6.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能够和睦相处而不失个人特色,小人则互相追随却无和谐之处。
7. "和气生财":和谐相处将带来财富的增长。
结论
以上是《和为至高》中引用的一些文言文及其翻译。
这些句子深远的内涵和智慧,启示我们应该崇尚和平、和谐与道义,追求心灵的宁静和社会的稳定。
通过学习和思考这些句子,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实践和践行。
综合性学习之《和为关键》引用文言文及
其翻译
为了更好地了解文言文,并以此为综合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为关键》这本书提供了一些文言文的引用和翻译。
以下是其中
几个例子:
1. 引用一:
>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得为功,非得天下。
非使天下之民,不得已而行焉。
这句话的意思是静心修身,节俭养德。
并不一定要有所成就,
也不一定要得到世人的认可。
只要不让全天下的人不得不这样行动,就可以了。
2. 引用二: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这句话的意思是了解别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明智。
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是更强大的力量。
3. 引用三:
> 人之相欺以易尤也,其欺已以易智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容易欺骗别人是因为别人容易发现他们的过错。
而想要欺骗别人则需要更高的智慧。
以上是《和为关键》所引用的三个文言文句子及其翻译。
通过研究这些古代智慧的引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应用于现代生活中。
请注意,以上文言文的翻译可能有不同的解释,此处提供的只是其中一种可能的理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批注】此句出自《论语·学而》,是孔子对于学习、交友和处世的看法。
孔子认为学习应当持之以恒,时常复习,如此才能乐在其中。
同时,他认为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是一种极大的快乐。
最后,孔子强调一个人在他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不生气、不怨恨,才是真正的君子。
【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时常复习,这不也是很愉快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这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详细批注】1. “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指的是学习知识、修养品德,“而”是连词,表示递进,“时”表示时常,“习”指的是复习。
整句意思是说,学习之后要时常复习,这是非常重要的。
2. “不亦说乎”:这里的“说”通“悦”,意思是愉快、高兴。
整句的意思是,学习之后时常复习,这不也是很愉快的事情吗?3. “有朋自远方来”:这里的“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远方”表示距离较远。
整句的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
4. “不亦乐乎”:这里的“乐”通“乐”,意思是快乐。
整句的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这不也是很快乐的吗?5. “人不知而不愠”:这里的“愠”指的是生气、怨恨。
整句的意思是,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
6. “不亦君子乎”:这里的“君子”指的是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整句的意思是,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总结】孔子在这句话中,表达了他对于学习的重视,对于友谊的珍视,以及对于君子品德的推崇。
他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友谊要珍惜,而在面对误解和不公时,要保持平和的心态,这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风。
自古圣贤,皆以学为立身之本。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子亦云:“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夫学,非徒增知识而已,亦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
是以余爱学习,不遗余力。
余尝思,学海无涯,知识无穷。
吾辈生于斯世,如舟行于水,不进则退。
故余朝夕勤奋,不堕青云之志。
每览古籍,如获至宝,孜孜不倦,乐在其中。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沉,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严谨。
余皆涉猎,以求广博之识。
余爱学习,非独为自利,亦欲以所学济世。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余虽不才,亦愿效仿古人,以所学之力,助天下之困。
是以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之益处,非一日之功,亦非一日之果。
夫学,如登山,非一日可至;如涉水,非一日可渡。
故余坚持不懈,虽路途遥远,亦不辞劳苦。
余尝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是故余常自勉,虽学无涯,亦当循序渐进。
余爱学习,亦知学有先后。
吾辈当先立其德,次立其功,终立其言。
德者,立身之本;功者,济世之具;言者,传道之器。
三者兼备,方为君子。
故余于学,既求广博,亦求精深。
夫学之乐,在于求知。
余每有所得,心中喜悦,如饮甘泉,如沐春风。
知之愈深,乐之愈甚。
是以余爱学习,如渴骥之饮,如飞蛾之扑火。
余爱学习,亦知学习之道。
学贵有恒,不贵速成。
余常自省,勿以好高骛远,勿以急于求成。
学之途,虽漫长而艰辛,然心志坚定,终可登峰造极。
总之,余爱学习,情之所钟,无物可替。
学之乐,乐在其中。
余愿以此心,以学之志,求索于无涯之学海,以期有成于天下。
吾尝思之,人生在世,学问之事,最为要者。
盖学问者,所以求道、明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也。
是以古圣先贤,莫不崇尚学问,以为立身之本。
夫学,贵在善学。
善学者,非独能诵经读史,明经义、史事,亦能贯通古今,博采众长,以己之学,济世之用。
善学者,其心静如水,其志坚如石,其行正如矩。
是以能成大事,成大业。
善学者,首贵立志。
立志者,必先定其志向,然后精勤不懈,以求其成。
志者,如舟之有舵,如马之有辔,无志则无以行远。
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此言立志之要也。
次则贵于勤学。
勤学者,不懈于学,不疲于问。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此言勤学之要也。
勤学之道,莫先于问。
问者,学之阶梯,问之则能知,不问则不知。
故古人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又次,贵于博学。
博学者,不专一经,不泥一术,广博其识,深究其理。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此言博学之要也。
博学之益,在于通识,通识之益,在于明理。
再则,贵于慎思。
慎思者,不轻信,不盲从,审其事,辨其理,求其实。
孔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此言慎思之要也。
又次,贵于笃行。
笃行者,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孔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此言笃行之要也。
笃行之道,在于实践,实践之益,在于实证。
夫善学者,必先修身。
修身者,所以正心、养性、砺志、磨砺其行。
孔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此言修身之要也。
修身之后,次则齐家。
齐家者,所以教子、立家、兴家、保家。
孔子曰:“居家之道,修短随化,必求其道。
”此言齐家之要也。
齐家之后,次则治国。
治国者,所以安民、利民、富民、教民。
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此言治国之要也。
治国之后,次则平天下。
平天下者,所以定国安邦、安民乐业。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此言平天下之要也。
善学者,必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读书之乐,非言辞之工,非章句之熟,而在于求其义理,会其精微。
夫读书者,如行路也,虽无导者,必自求其径。
故有志之士,必先求其志,然后治其学。
志者,学之始也;学者,志之成也。
是以读书之道,贵在自得,而不在他人之助。
夫读书,首在择书。
书有经史子集,各有其义。
经者,所以载道也;史者,所以纪事也;子者,所以明理也;集者,所以会文也。
择书不精,则读之无益。
故君子必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次在读书之法。
法者,所以规其行也。
读书之法,莫若循序渐进。
盖学问之道,如筑室然,必先筑其基,然后起其梁,终而构其栋。
若不循序渐进,则基础不固,梁栋必倾。
故读书之法,宜先读经史,次读子集,由浅入深,由博返约。
又次在读书之志。
志者,心之所向也。
读书之志,必在明道。
道者,事物之理也。
明道则心自明,心明则事理通达。
故读书者,必先求道,然后治学。
读书之效,莫大于明理。
明理者,所以立身行道也。
故读书者,必先求其理,然后行其事。
夫理者,非一日之功,必积学以成之。
是以读书者,贵在坚持,而不在速成。
读书之益,莫大于广识。
广识者,所以增智也。
读书之广,不在一纸一卷,而在博观约取。
故读书者,宜广阅群书,以广其识,以增其智。
读书之趣,莫大于会心。
会心者,所以悟道也。
读书之会心,不在字句之间,而在义理之会。
故读书者,宜深究义理,以求会心,以求悟道。
【翻译】读书的乐趣,并不在于言辞的巧妙,也不在于对篇章句读的熟练,而在于追求其中的义理,领会其精髓。
读书的人,就像行路一样,即使没有向导,也必须自己去寻找道路。
因此,有志向的人,必须先明确自己的志向,然后致力于学问。
志向是学问的开始;学问是志向的实现。
所以,读书的方法,贵在自我领悟,而不在于他人的帮助。
读书,首先要选择书籍。
书籍分为经、史、子、集四类,各有其义。
经书是用来承载道理的;史书是用来记载事情的;子书是用来阐明道理的;集书是用来汇编文辞的。
如果选择书籍不精,那么阅读就没有益处。
因此,君子必须选择那些好的书籍来学习,对于那些不好的书籍则加以改正。
综合性学习之《以和为尊》引用文言文及
其翻译
引言:
《以和为尊》是一本关于人际关系和冲突解决的重要读物。
为了更好地研究和理解该书的深层含义,我们选择引用其中的一段文言文并提供其翻译,以便读者能够全面理解其中的主题和观点。
正文:
「以和为尊,人之大则也;不和,人之大过也。
」
翻译:以和为尊,是人类最伟大的品德;不和,是人类最大的过错。
<这里可以进一步解释或分析文言文的意义和内涵,论证和说明为什么以和为尊是重要的。
>
结论:
通过引用《以和为尊》中的文言文段落和翻译,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人际关系和冲突解决的重要性。
以和为尊的理念呼唤人们
保持友好和谐的相处,并减少冲突和争执。
只有通过平等和平和的方式解决问题,我们才能建立和谐和持久的人际关系。
请注意,以上翻译是根据我们的理解进行的,可能与其他版本有所不同。
在引用文言文和翻译时,我们应始终谨慎,并确保其准确性和合法性。
参考书目:
- 《以和为尊》
- <其他相关参考书目>
注:本文档仅为参考和学习之用,不构成任何具体法律建议或解释。
夫学者,国之宝也。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勤学如掘井,不见其深,日有所出。
是故,吾辈宜勤学不辍,以成器用。
昔者孔子,生于春秋之世,博学多识,教化万民。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夫学也,非一日之功,非一时之劳,而需持之以恒,方显成效。
孔子之学,既广且深,盖因其勤学不已也。
又有颜回,孔子弟子,贫而好学,不迁于贫。
孔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
”颜回之学,虽贫不辍,终成圣贤。
此乃勤学之至也。
自古及今,凡成大事者,无不勤学。
汉之张良,少时丧父,孤身一人,勤学不倦,终成一代谋士。
唐之李白,才子佳人,饮酒作诗,然亦勤学不辍,诗篇传世,声名远播。
宋之朱熹,博学多才,勤学不已,著书立说,影响后世。
然勤学之道,非但读书而已。
读书者,如农夫耕田,需耕耘播种,方能收获。
读书之道,亦需勤于思考,勤于实践。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此言读书之道,亦为勤学之道。
吾辈今日,生于盛世,更应勤学。
读书之余,当思所学,如何用于实践,如何报效国家,如何造福人民。
读书之益,非一日之功,非一时之劳,而需持之以恒,方显成效。
夫勤学之道,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今吾辈身处知识爆炸时代,不勤学则落后于时代,不勤学则难以立足于社会。
故当勉励自己,勤学不辍,以求进步。
愿吾辈,如春日之苗,虽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如掘井之水,虽不见其深,日有所出。
勤学不已,终成大器,为国家、为民族、为世界,贡献己力。
【翻译】《勤学篇》学者,国之宝也。
勤奋学习如同春天发芽的幼苗,虽然看不出它的增长,但每天都在增长;勤奋学习如同挖掘井水,虽然看不出它的深度,但每天都在涌出。
因此,我们这些人应该勤奋学习,不断进步,以成为有用之才。
从前孔子,生于春秋时期,博学多才,教化万民。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学习不是一天之功,不是一时之劳,需要持之以恒,才能显现出效果。
孔子的学问,既广博又深入,大概是因为他勤奋学习而不懈怠。
古之圣贤,皆以好学著称。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此言好学之重要,无古今之别。
今观世之名人,亦多好学之士,或博古通今,或学富五车,或慧眼独具,或才高八斗。
兹以数位名人为例,论其好学之风采。
夫司马迁者,西汉史学家也。
其著《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迁少好学,师事董仲舒,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迁尝言:“吾闻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用之所趋异也。
”此语深得好学之真谛,以学问为重,视生死如浮云。
又有陶渊明,东晋诗人也。
其诗清新脱俗,寓意深远。
渊明性好读书,尝自言:“吾少时好学,不求闻达,志在山林。
”其《归园田居》诗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此诗表现了渊明好学之志,虽身处乱世,仍不忘初心,追求学问之道。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亦好学之士。
苏轼少年时,聪颖过人,读书万卷。
其文风豪放,才情横溢,被誉为“文章巨匠”。
苏轼尝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己。
”此语道出了好学之乐,虽人生有限,而学问无穷,故当以好学为乐。
明代李时珍,医学家也。
其著《本草纲目》,集我国医药学之大成。
时珍幼好学,博览群书,遍访名医。
其《本草纲目》中记载:“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此语表达了时珍好学之心,追求医学之真谛,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清代学者纪昀,亦好学之士。
纪昀少年时,家贫如洗,然好学不辍。
其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我国古代文化瑰宝。
纪昀尝言:“学海无涯,苦海无边。
以苦为乐,方为真学。
”此语揭示了纪昀好学之境界,视学问为人生之乐,不畏艰辛,勇攀高峰。
综观以上名人,他们或以史为鉴,或以诗抒怀,或以文传道,或以医济世。
皆因好学,成就了非凡的业绩。
夫好学之人,如蜜蜂采花,集百花之精华,酿成甘甜之蜜。
如蚕吐丝,结茧成蝶,翩翩起舞。
故好学乃人生之根本,事业之基石。
今日之世,科技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换代。
我们更应继承古人好学之风,勤学不辍,勇攀知识高峰。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让我们以古人为师,共同追求学问之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古之人,幼而学之,老而不忘。
读书之地,或山林幽谷,或庙堂之上,或茅屋草舍,无所不在。
书卷之中,载圣贤之教,蕴含天地之理,故而读书者,必先正心诚意,方能得其中味。
读书之法,首重自修。
古人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读书贵在自觉,不待师友之劝。
每读一书,必先审其内容,明其宗旨,然后潜心钻研,反复揣摩。
读书之际,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方能领悟书中之奥。
次之,古人读书,讲究博学而笃志。
博学,即广博知识,涉猎群书,不拘一格。
古人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此言读书之要,即要博学多识,又要注重实践。
笃志,则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古人读书,虽历尽艰辛,然志向坚定,终成大业。
再者,古人读书,注重思辨与批判。
读书非为死记硬背,而是要领会其意,求其真谛。
古人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读书之时,必有所思,有所得,方能不断进步。
对于书中之观点,古人敢于质疑,敢于批判,不盲从,不迷信。
读书之乐,古人亦有所言。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读书之乐,在于求知,在于乐在其中。
古人读书,虽困顿艰难,然乐在其中,以此为乐,以此为荣。
然而,古人读书,亦非全然无忧。
读书之苦,亦不可忽视。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此言读书之艰辛。
读书之人,往往夜以继日,废寝忘食。
然古人皆能忍受,以其深知读书之益,故而乐在其中。
今人读书,虽环境优越,然却多流于功利,忘却了古人读书之本意。
古人读书,求道问道,修身养性,今人读书,多求功名利禄,舍本逐末。
是以,吾辈当以古人为鉴,传承古人读书之精神,追求真知,成就大业。
总之,古人读书,非为科举,非为名利,实乃修身养性,求道问道之途。
读书之地,无所不在;读书之法,博学笃志;读书之乐,乐在其中。
今人当继承古人读书之传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方能为国家、为民族、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求学者,乃人生一大事也。
古之圣贤,莫不以此为业。
盖学问之道,广博而深奥,非一朝一夕之功,亦非一蹴而就之事。
是以古人云:“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夫学之益,犹日积月累,滴水穿石。
是以志士仁人,必竭尽全力,以求学问之真谛。
吾辈生于斯世,承前人之绪,继往圣之绝学,岂可不勤学不辍,以求真知灼见?是以余常思,求学之道,首在立志,次在勤学,再在求师,终在实践。
立志者,志在千里,志在四方,志在天下。
勤学者,朝斯夕斯,孜孜不倦,自强不息。
求师者,师从贤达,博采众长,不耻下问。
实践者,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不虚此行。
古有颜回,贫而好学,不以为忧,终成圣贤。
孔子赞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夫颜回之学,不因贫而废,不因困而辍,此乃求学之大丈夫也。
吾辈当效之,砥砺前行,以成大器。
今之世,知识爆炸,学问无边。
然求学者,不可好高骛远,应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学问之道,非一日之功,需持之以恒,方能有所成就。
昔者孟子曰:“君子之学也,必求其放心。
”此言学者,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而学问乃修身之本。
余以为,求学之路,实乃人生一大乐事。
夫学海无涯,知识无穷,求知若渴,方为人生之真谛。
是以余常勉励自己,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学问之道,贵在坚持,不问收获,但问耕耘。
如此,方能不负韶华,不负所学,不负自己。
【翻译】求学者,乃人生一大事也。
古代的圣贤,没有不把求学当作自己的事业。
因为学问的道路,既广博又深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所以古人说:“学习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学问的好处,就像日积月累,滴水穿石。
因此,有志之士和仁人,必须竭尽全力,以求得学问的真正精髓。
我们这些人生活在世上,继承前人的遗绪,继承古代圣贤的绝学,怎么可以不勤奋学习,以求得真正的知识和见解呢?因此,我常常思考,求学的道路,首先要立志,其次要勤奋学习,再者是寻求良师,最后是实践。
夫人生在世,学海无涯。
读书之力,为人生之基。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是以,吾辈当勉力读书,以广见闻,以增才识。
昔者孔子,游学四方,不遗余力。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夫学而时习之,非徒增知识而已,亦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
是以,吾辈宜效仿孔子,努力读书,以期有成。
夫读书之道,首在立志。
志者,心之所向,志之所趋。
古人有云:“志不强者智不达。
”立志读书,则心无旁骛,目无全牛。
立志之难,在于坚定。
吾辈当以古人先贤为榜样,立志读书,无问西东。
次在勤奋。
勤奋者,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然而,勤奋之益,在于磨砺意志,增长才干。
读书之勤奋,非一日之功,需持之以恒。
古人云:“勤能补拙。
”吾辈当效仿古人,勤奋读书,以成大业。
再者,读书之法,贵在求真。
求真者,求知识之真,求道理之真,求人生之真。
读书不求甚解,则如燕雀处堂,不知天地之大。
求真之难,在于虚心。
吾辈当虚怀若谷,以真求真,不以虚言浮词为尚。
夫读书之地,宜静宜雅。
静者,心无杂念,专心致志。
雅者,文雅之地,足以陶冶性情。
读书之地,非书斋莫属。
吾辈当择胜地,筑书斋,以静雅之地,养读书之志。
读书之友,宜选良朋。
良朋者,志同道合,相知相守。
与良朋共读,则如鱼得水,相得益彰。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吾辈当结交良朋,共同读书,以广见闻,以增才识。
读书之用,在于实用。
实用者,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读书不为虚名,不为浮利,而为实用。
古人云:“学以致用,方为真学问。
”吾辈当以实用为念,努力读书,以报效国家,造福人民。
总之,努力读书,乃人生之大事。
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吾辈当以古人先贤为楷模,努力读书,以广博知识,以增才识,以成大业。
夫如是,方不负此生,不负所学,不负时代之期许。
古之君子,好学不倦,是以博学多识,智勇双全。
读书之道,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基也。
孔子曰:“君子不器。
”此言读书之益,非止于器用之末,而在于涵养性情,扩充德行,增益智慧。
故古人论读书,多以此为宗。
孟子云:“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读书之乐,在于得英才而教育之。
夫读书者,所以求道也。
道者,天理之所在,人心之所向也。
读书以求道,则可以知天命,明心性,修己治人。
是以读书者,必先立其志,正其心,诚意,正其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记》有云:“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仁在其中矣。
”读书之要,在于博学而笃志。
博学,谓广博地学习,涉猎群书;笃志,谓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读书贵在精,不在多。
精者,专心一志,深入钻研;多者,广览博采,博闻强识。
读书而能切问近思,则能近道矣。
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读书之道,在于积累。
积学如积薪,后来者居上。
读书不辍,日积月累,终成大器。
故古人读书,必先立定志向,持之以恒,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汉书·艺文志》云:“学者所以求道也,道在日新。
”读书之益,在于求道。
道,即天理之所在,人生之真谛。
读书以求道,则能日新其德,日新其知,日新其行。
读书者,当以日新为志,不断进取,以求达到人生之极致。
《史记·太史公自序》云:“学者非必为仕,仕者非必为学。
”读书之用,在于致用。
读书非为求官,求官非为读书。
读书者,当以天下为己任,以道自任,以德自任。
读书而能致用,则能治国平天下。
《三国志·诸葛亮传》云:“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读书之能,在于广才。
读书可以增广见闻,增长才干。
才者,德之资也。
读书而能广才,则能立身处世,建功立业。
古人论读书,多有至理名言。
如王阳明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读书之乐,在于乐在其中。
读书者,当以乐为志,以乐为行,以乐为终。
综上所述,古人论读书,莫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以求道、致用、广才为要务。
自古圣贤,多寄情于文。
文言文者,古人之言也,其言简练,其意深远。
然今之人,多不习文言,难以领略其中之妙。
是以,贵文学文言文翻译之作,乃应运而生。
今试以一篇文言文为例,译其意,以飨读者。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曰:“学习之后,按时复习,岂不愉快乎?有朋友从远方来,岂不快乐乎?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岂不是君子之行为乎?”夫文言文,虽简练,然其意蕴深远。
孔子此言,首谈学习,强调学习之重要。
学而时习之,则知识得以巩固,心性得以提升。
次言朋友,强调友情之珍贵。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友谊之深,非言语所能尽。
末言君子,强调君子之风度。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乃君子之胸怀,能容人之所不能容,方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文言文翻译,非易事也。
须精通文言,了解古人之心境,方能译出其真意。
今人之文言文翻译,多采用直译法,力求忠实原文。
然而,文言文之韵味,往往难以用现代汉语完全表达。
是以,翻译时,宜结合上下文,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力求传达原文之意,同时保留文言文之美。
翻译文言文,需注意以下几点:一、忠实原文。
翻译时应力求忠实原文,不得随意增删改易。
二、尊重原文。
翻译时应尊重原文的文学价值,尽量保留文言文的韵味。
三、通俗易懂。
翻译时应使现代人易于理解,避免过于生僻的词汇和句式。
四、保持风格。
翻译时应保持原文的风格,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
总之,贵文学文言文翻译,既是对古文化的传承,也是对现代文化的丰富。
通过翻译,使现代人能够领略文言文的魅力,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夫文言文之美,如山之巍峨,水之潺潺,需细细品味,方知其中之妙。
愿世人皆能珍视文言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综合性学习之《以和为贵》引用文言文及其翻译
1、云“君子和而不同”者和,心不争也;不同,立志各异也。
君子之人千万千万,其心和如一而所立之志不同也。
云“小人同而不和”者,小人如一,故云同也;好斗争,故云不和也。
-----黄侃《集解疏》
文:君子和而不同。
所和,是指心中不去比斗相争;所不同,是指每个人的志向都能不一。
天下
君子千千万万,大家的心都是人一,而所学、所立的志向不一;至於“小人同而不和”,是因小人都干坏事,因
此是“同”;喜互相争斗,因此是不和。
2、和者,无乖戾之心。
同者,有阿比之意。
------- (朱熹《四章句集注》)
意思是:因没有乖戾之心,所以能君子之能和,。
相反因有阿比之意,所以人云亦云,阿附和。
是朱熹《》中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句的意思:“君子能与他人保持和的关系,但不会易苟同他人的点;小人苟同
他人的点,但不能与他人保持和的关系。
”)句的注。
3、和因起,同由利生。
者,宜也,各适其宜,未有方体,故不同。
然不同乎,而非己之,无于和。
利者,人之所同欲也,民于是,有争心,故同而不和。
此君子、小人之异也。
------- (清刘宝楠《正》)
(文大意)和的原因由引起,同由于共同的利益而生出的和。
追求的人,得适宜,各适其宜,尚未在多方面(求一
致),所以不同之也可以和。
不同之和,而不是己之,没有及于和。
注重利的人,得是人所共同追求的,民众致
力于些,那么有争之心,所以同而不和。
是君子、小人的区。
4、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曰:“据亦同也,焉
得和”公曰:“和与同异乎” 曰:“异。
⋯⋯君
所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
君所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
⋯⋯
今据不然。
君所可,据亦曰可;君所否,据亦曰否。
若以水水,能食之若琴瑟之一,能听之同之
不可也如是。
”------《左·昭公二十年》
文:景公:“惟有据与我和啊!”晏子回答:“据也只不相同而已,哪里得上和” 景公:
“和跟相同不一”晏子回答:“不一。
⋯⋯国君所行而其中有不行的,臣下指出它的不行的而
使行的部分更加完。
国君所不行而其中有行的,臣下指出它的行的部分而去掉它的不行,因此政事平和
而不肯背礼,百姓没有争之心。
⋯⋯在据不是。
国君行的,据也行。
国君不行的,据也不行。
如同用清水去
清水,能吃它呢如同琴瑟老一个音,去听它呢不相同的道理就像。
”
5、“曰若稽古帝,曰放。
明文思安安,允恭克,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克明俊德,以九族。
九族
既睦,平章百姓。
百姓昭明,和万邦。
黎民于雍。
”------ 《尚 .虞夏· 典》
整段意思:考往事,帝名叫放,他恭敬,明察四方,善理天下,道德,温和容。
他忠不
懈,又能,光普照四方,思至于天地。
他能大德,使家族密和睦。
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其他
各族的政事。
众族的政事辨明了,又万邦侯,天下众民也相化友好和睦起来。
6、天命之性;率性之道;修道之教。
道也者,不可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
莫乎,莫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之未,之中。
而皆中,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
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礼·中庸》
白文:人的自然禀叫做“性”,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修养叫做“教”。
“道”
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的地方也是慎的,在没
有人听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蔽的地方越是明,越是微的地方越是著。
所以,品德
高尚的人在一人独的候也是慎的。
喜怒哀没有表出来的候,叫做中;表出来以后符合度,叫
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繁育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