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审计法律规范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 格式:pdf
- 大小:1.37 MB
- 文档页数:1
论我国会计法律规范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会计活动越来越法治化。
如今,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会计法》为核心,包括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管理等方面的会计法律规范,以及会计工作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形成了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会计法律规范体系。
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亟需研究和解决。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会计法律规范的理论基础,探讨当前我国会计法律规范体系的构成内容、基本特点,剖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期有助于我国会计法律规范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会计法;会计法律规范体系;会计法律责任;完善前言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及经济管理活动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出“会计”,它是一项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技术,也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一项管理活动。
我国学者这样定义会计的含义:认为会计就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业、行政事业等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①。
会计就是如实记录经济活动,正确反映经济信息,是人类经济活动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市场经济下,会计活动关系着企业投资者、管理者、政府监管部门及社会公众等的不同立场、各自利益得失。
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会计主体经济活动信息的客观性、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有着更高要求,规范会计行为、强化会计法律体系已然成为现代企业会计工作的必然要求。
在会计活动过程中,包括会计主体的信息生成与提供、获取与传递等,都会产生各种不同形式的经济关系,这些复杂的经济关系需要法律来进行规范,才能确保其有序地进行。
因此,研究我国会计法律规范体系的建设与完善问题,成为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
目前,我国的会计法律规范体系还不是很健全,各类问题不断凸现。
学术界对此问题已经开始着手研究和分析,但总体看来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十分不够,需要进一步深入。
基于此,笔者在本文中将对此问题进行进一步梳理和研究,通①韦群.张亦军.论我国会计法律规范体系的建设与完善[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3月.过分析我国会计法律规范的理论基础,探讨当前我国会计法律规范体系的构成内容、基本特点,剖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期有助于我国会计法律规范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审计署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6928号建议的答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审计署•【公布日期】2021.06.11•【文号】审函〔2021〕25号•【施行日期】2021.06.1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审计正文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6928号建议的答复买世蕊等30名代表:你们提出的关于修改《审计法》等相关法律,推动审计体制改革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一、现行审计体制是由宪法确立的1982年12月4日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我国的审计体制。
其中第九十一条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审计机关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第一百零九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
在宪法规定基础上,1995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进一步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
宪法和审计法实施以来,对于保障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促进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动深化改革,促进依法治国,推进廉政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积极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不断健全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推动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保障审计机关依法独立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更好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一)成立党委审计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自上而下构建了党对审计工作领导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
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的重大决策部署。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为加强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领导,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更好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作为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中央审计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审计署。
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我国的法律体系是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宪法、宪法相关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
宪法相关法,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
2民商法民法是规定并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间、法人间及公民与法人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商法是调整市场经济关系中商人及其商事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我国采用的是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商法被认为是民法的特别法和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等属于民商法。
3行政法行政法是调整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和接受行政法制监督过程中而与行政相对人、行政法制监督主体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以及行政主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作为行政法调整对象的行政关系,主要包括行政管理关系、行政法制监督关系、行政救济关系、内部行政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属于行政法。
4经济法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干预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法规体系的组成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组成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司法解释和司法判例,构建了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基本框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主要包括五个部分:1.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法律规范体系,又称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现行有效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保证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有法可依,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前提和基础,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制度保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法制保障。
2. 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法治实施体系与法律实施密切相关,但其形式和内涵要比法律实施体系更加丰富。
法治实施体系着重强调的是执法、司法、守法等宪法、法律实施工作的体制机制,与法律规范体系、法治监督体系和法治保障体系相对应,具有特定的内容。
法治实施体系的构成具有三个方面的明显特征:一是法治实施体系是法律实施体系的重要体现,是对法律实施工作体制机制建设的要求,以法律规范体系为基础,与法律规范体系化要求相适应;二是法治实施体系的构成没有囊括法律实施工作的所有方面,立法、法律监督和法律保障等法律实施没有涵盖进来,主要是针对执法、司法、守法等宪法、法律实施提出的体制机制建设要求;三是法治实施体系是对宪法、法律实施的工作体制机制提出的制度化和体系化的要求,目的在于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执法、司法和守法体制机制,保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
3.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括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政治意义上的监督,也涵盖了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由特定监督主体依据法定授权对特定的被监督对象履行监督职责所进行的法律意义上的监督。
法治监督体系立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项事业,不仅仅停留在法律监督体系的层面,也就是说,法治监督体系的内涵和外延要远远大于法律监督体系,不完全局限于对法律实施的监督。
法治监督体系,由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构成。
法律体系是由法律部门构成的,法律部门则是依照调整社会关系的领域和调整的手段为标准,对法律进行的一种分类。
构成我国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的主要法律部门包括: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军事法等。
1、宪法及宪法相关法。
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是中国法律体系的主导法律部门,它是中国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及国家机关的组织与活动的原则等方面法律规范的总和。
它规定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根本问题,不仅反映中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基本原则,而且确立各项法律的基本原则。
最基本的规范体现在宪法中。
除此之外,还包括了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行为方面的法律,民族区域自治方面的法律,特别行政区方面的基本法律,保障和规范公民政治权利方面的法律,以及有关国家领域、国家主权、国家象征、国籍等方面的法律。
2、民法商法。
民法商法是规范社会民事和商事活动的基础性法律。
中国采取的是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之间、法人之间、自然人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民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
它包括自然人制度、法人制度、代理制度、时效制度、物权制度、债权制度、知识产权制度、人身权制度、亲属和继承制度等,如民法通则、婚姻法、合同法等。
商法调整的是自然人、法人之间的商事关系,主要包括公司、破产、证券、期货、保险、票据、海商等方面的法律。
3、行政法。
行政法是调整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它包括有关行政管理主体、行政行为、行政程序、行政监察与监督以及国家公务员制度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行政法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国防、外交、人事、民政、公安、国家安全、民族、宗教、侨务、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卫生、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等。
4、经济法。
经济法是调整因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行管理或调控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经济法大体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创造平等竞争环境、维护市场秩序方面的法律,主要是有关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反倾销和反补贴等方面的法律;二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方面的法律,主要是有关财政、税务、金融、审计、统计、物价、技术监督、工商管理、对外贸易等方面的法律。
2022会计十四五网络竞赛答案1、(选择题)在《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总体目标中,“会计审计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部分提出,跨部门、多维度的行业()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监管合力进一步增强。
A、治理B、监管C、监督D、管理参考答案:B2、【选择题】在《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总体目标中,“会计法治更具约束刚性”这一部分提出,推动加快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同步加强相关配套规章制度立法工作,切实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
A、守法B、修法C、普法D、立法参考答案:D3、【选择题】“十三五”时期,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财政会计行业管理系统升级优化,会计师事务所设立审批、年度报备、会计师事务所从事证券服务业务备案等事项全程网上办理,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便利群众办理行政业务,提升行业管理效率。
A、专业化B、信息化C、规范化D、无纸化参考答案:B4、【选择题】“十四五”期间,随着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放宽行业前端准入的同时,也对创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
A、监管机制B、领导机制C、服务机制D、惩罚机制参考答案:A5、【选择题】“十三五”时期,推进会计职称制度改革,设立()会计师资格,形成初级、中级、高级(含副高级和正高级)等层次清晰、相互衔接、体系完整、逐级递进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选拔不同层级的会计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了重要依据。
A、初级B、中级C、正高级D、副高级参考答案:C6、【选择题】“十四五”时期的会计人才建设工作将积极打造三个平台,不包括()A、会计人才资源共享平台B、会计人员管理服务平台C、会计人员自我学习平台D、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平台参考答案:C7、【选择题】“十四五”时期,持续推进会计诚信建设,支持会计相关行业协会建立健全(),加强行业自律。
A、信用承诺制度B、信用信息共享制度C、人才评价制度D、信用信息管理制度参考答案:A8、【选择题】“十四五”期间,将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会计人才分别构建能力框架,以能力框架为指引,制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突出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差异化、实用性和前瞻性。
构建与解析审计准则体系及其相互关系一、引言审计准则是审计工作的行动指南和评价标准,它在保证审计质量、规范审计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构建一套科学、完善的审计准则体系是提升国家审计效能,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本文旨在探讨审计准则体系的构建过程及各组成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二、审计准则体系的构建1. 顶层设计理念:审计准则体系的构建应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遵循国际审计惯例,并结合我国国情和发展需求,确保准则的权威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2. 主体框架搭建:审计准则体系通常包括一般准则、具体准则和实务公告三个层次。
一般准则阐述审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具体准则针对各类审计业务的具体操作规定;实务公告则根据实践发展及时补充和完善具体审计事项的操作指南。
3. 内容覆盖全面:审计准则体系的内容应涵盖财务报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绩效审计、环境审计等多个领域,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标准网络。
三、审计准则体系的相互关系1. 纵向关系:审计准则体系内部存在着明显的层次结构关系,即一般准则指导并约束具体准则和实务公告,而具体准则和实务公告是对一般准则的细化和延伸,共同构成完整的执行规则。
2. 横向关系:不同领域的审计准则虽各有侧重,但又相互关联、互为补充,共同服务于审计目标的实现。
例如,财务报表审计准则与内部控制审计准则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因为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完整的基础。
3. 动态适应关系: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各部分审计准则需保持动态更新与协调一致,以确保整个审计准则体系的与时俱进和有效实施。
四、结论构建审计准则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核心在于通过合理设计准则框架,明确各层次准则的功能定位,以及处理好准则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保障审计工作的公正公平、高效有序进行。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持续关注国内外审计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不断优化和完善我国的审计准则体系,以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审计理论体系结构体系一、我国审计理论结构体系内容审计理论体系是反映审计研究对象而形成的概念、范畴、判断、推理的体系,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结构的系统。
我国的审计理论结构大致可以划分两个层次:审计基本理论和审计应用理论。
1、审计基本理论审计的基本理论是研究审计的本质、一般规律或基本原理,探求能解释审计实践普遍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在审计理论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其科学水平决定着审计理论体系的水平。
它包括审计本质、审计假设、审计环境、审计目的和审计规范等内容。
审计基本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审计实践的一般过程和审计认识的一般方法,而不是具体的审计实践和特殊的过程,其研究任务或目的,是解决如何正确认识审计实践和从一般意义上组织审计实践活动所涉及的审计实践要素的基本问题。
审计基本理论研究的某项重大突破,常常给整个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带来大的变革。
审计本质反映了一种受托的经济责任关系,这种关系又是审计存在的重要条件。
将审计环境和审计假设作为审计理论研究起点纳入审计理论结构图中,表明审计产生于社会环境的客观需要,审计环境的优劣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对审计的需求程度,审计假设是科学研究的先导,是审计理论结构的基石,它确定了审计研究的前提。
审计假设对多变的审计环境中最可能发生的事情和关系和一般规律进行了设定,说明审计假设与审计环境是息息相关的,离开了审计环境,审计假设成为空中楼阁,同样审计假设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而进一步改造审计环境。
审计目标的确定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行为,是审计本质与特定的审计环境相互作用、互动的结果。
审计规范是审计本质与内涵的扩展,它必须与特定的审计环境相适应。
2、审计应用理论审计应用理论是审计基本理论在具体审计实践中运用的知识体系,它是关于处理具体审计工作时应遵循的原理、原则、程序和方法的知识体系。
它介于审计基础理论和具体审计实践活动之间。
通过对审计应用理论的研究,可以使审计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与审计实践的联系更加紧密,从而提炼出更为完善、科学、合理的审计基本理论,使之不断更新和突破。
新审计法全文2022年解读
2022年审计法全文解读
2022年审计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修订版,其全文通过更加完善的法制体系,来规范审计的行为与组织,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和规范的实施。
2022年审计法首先明确了审计机构的职责和义务,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公正性和全面性,并减少审计行为的可能性。
此外,审计法还明确了审计程序的要求,包括审计标准、审计报告及其他书面文件的要求,规定审计机构应记录所有审计工作期间发生的事项及其发生的原因,以便有效地控制审计行为。
此外,审计法还明确了公司审计工作中审计机构应确保信息安全、员工职业发展和公司技术运作等,并提出了有关审计机构安全机制和相关部门和机构的监督的要求。
总的来说,2022年的审计法的总体目的是保证审计的质量,确保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减少审计机构违背审计原则的可能性,提高审计的效率和公正性。
2022年的审计法的颁布及实施,将有助于提高审计质量,保证审计正当性,维护审计机构的权利和利益,也将有利于企业进行良好合规管理及审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2021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21.10.23•【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一〇〇号•【施行日期】2022.01.01•【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审计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1994年8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根据2006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21年10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第三章审计机关职责第四章审计机关权限第五章审计程序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国家的审计监督,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实行审计监督制度。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
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依照本法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依照本法规定接受审计监督。
审计机关对前款所列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
第三条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职权和程序,进行审计监督。
审计机关依据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进行审计评价,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
第四条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审计工作报告。
审计工作报告应当报告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决算草案以及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重点报告对预算执行及其绩效的审计情况,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报告对国有资源、国有资产的审计情况。
审计法规体系审计法规体系是指国家或地区对审计活动进行规范和监管的法律和规章制度的集合。
审计是一项重要的监督机制,有助于维护经济秩序、保护投资者利益并提高透明度。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审计法规体系的内容和构建方式可能存在差异,但其共同目的是确保审计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独立性、诚信性和专业性。
在本文中,我将深入探讨审计法规体系的基本概念、组成要素以及其对审计活动的影响。
一、审计法规体系的基本概念审计法规体系是指由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构成的一系列规定和要求,旨在规范和指导审计活动的开展。
这些法规体系为审计机构和从业人员提供了明确的工作准则和规范,确保了审计工作的公正性、独立性和透明度。
审计法规体系通常由监管机构颁布并负责监督执行。
二、审计法规体系的组成要素1.法律和法规:法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保护公众利益和维护社会秩序而制定的具有强制力的规范。
审计法律通常规定了审计机构的组织形式、运营机制以及从业人员的资格要求等方面的内容。
法规则是在法律的基础上制定的更为具体的规章制度,可对审计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行为进行具体规定。
2.监管机构规章:监管机构规章是指由审计监管机构颁布和管理的规章制度。
这些规章制度覆盖了审计机构的注册与许可、审计质量控制、审计程序与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以确保审计活动的合规性和质量。
3.职业道德准则:职业道德准则是审计从业人员应遵循的伦理规范和行为规则。
它对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客观性、保密性和专业判断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旨在保障审计工作的诚信性和规范性。
三、审计法规体系对审计活动的影响1.确保审计独立性:审计法规体系通过规定审计机构的组织形式、从业人员的资格要求和职业道德准则,确保了审计师的独立性。
审计机构应独立于受审计实体,不受任何利益方的影响,以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2.保障审计质量:审计法规体系规定了审计质量控制要求,并要求审计机构建立和实施适当的质量控制体系。
这些要求包括审计程序与方法、审计文件记录、审计工作底稿等方面,以确保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国家审计制度发展历程国家审计制度是现代国家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国家财政收支公平公正、提高财政效益的重要手段。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国家审计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国家审计制度源远流长,早在秦汉时期,就有了一定的财务审计制度。
而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审计制度,则可以追溯到1928年。
当时,国民政府财政部在蒋介石的倡导下,成立了“决算核查局”,并开始实施对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政府将此局改名为“中央财务决算核查局”,逐步建立了国家审计制度的基本框架。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1983年,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国家审计制度的建设。
当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家审计署,确立了国家审计署作为国家审计监督机构的地位。
国家审计署担负着监督、检查、审计国家财政收支的任务,有力地促进了政府财政的公开透明。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审计制度也不断完善和创新。
2004年,国务院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明确了国家审计的法律地位和职责。
法律规定了国家审计的原则、方法和程序,明确了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和公正性要求,加强了对政府财政收支的监督力度,更好地保障了国家财政的安全和合法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审计制度也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中国政府不断推进国家审计制度的创新和改革。
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和地方预算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财政审计监督的要求,推动财政预算管理更加透明、公开和规范。
国家审计制度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我国财政管理的进步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通过建立完善的国家审计制度,我国有效地防范和打击了腐败现象,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推动了财政收支的合理化、规范化和公正化。
同时,国家审计制度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了解我国财政状况和政府决策的重要窗口,并为外商投资提供了更好的投资环境和保障。
总之,国家审计制度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我国财政管理的进步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5.12.08•【文号】•【施行日期】2015.12.08•【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审计正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2015年12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等相关配套文件,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要求,为保障审计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更好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现就完善审计制度有关重大问题提出如下框架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宪法、审计法等法律法规,紧密结合审计工作的职责任务和履职特点,着眼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审计工作,强化审计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审计能力和水平,更好服务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总体目标。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完善审计制度,健全有利于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的审计管理体制,建立具有审计职业特点的审计人员管理制度,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
到2020年,基本形成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审计监督机制,更好发挥审计在保障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动深化改革、促进依法治国、推进廉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释义一、审计法的概述1.1 审计法的定义审计法是指规范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活动的法律法规,其目的在于保护国家财产安全,监督和审计机关履行法律职责,促进财政经济的健康发展。
1.2 审计法的重要性审计法在维护国家财产安全、防止腐败、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审计法的规范,可以确保国家财政收支的合理、规范和透明,有效预防和打击腐败行为,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审计法的基本原则2.1 独立性原则审计机关在履行职责时应保持独立性,不受其他机关、组织和个人的干预和影响。
独立性是审计活动能够客观公正、真实可靠地执行的基本前提。
2.2 公开透明原则审计机关的工作应当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
审计结果应按照法定程序公布,确保信息公开和透明度,增强公众对审计工作的信任。
2.3 法律规范原则审计机关履行职责应依法行事,以法律、法规和规章为基准,规范审计活动的程序和方法,确保审计工作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2.4 客观公正原则审计机关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应本着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的原则进行,不受任何个人、组织和利益的影响,客观地评估审计对象的财务状况和管理绩效。
三、审计法的主要内容3.1 审计机关的设立和职责审计法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机关的设立和职责。
审计机关负责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等进行财务监督和审计,维护国家财产安全和经济秩序。
3.2 审计对象的范围审计法规定了审计对象的范围,包括国家机关、社会保险、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科技环境、金融保险、工商旅游、交通运输、能源电力等领域。
审计机关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他涉及财务管理的领域进行审计。
3.3 审计程序和方法审计法规定了审计的程序和方法。
审计机关根据审计需要,进行审计计划的制定、审计工作的实施、审计报告的编制和审计结果的追踪等环节,确保审计工作的有效进行。
3.4 审计结果的处理和利用审计法规定了审计结果的处理和利用方式。
审计机关应将审计结果及时报告给被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应采取有效措施整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审计监督治理体系的认识和理解引言作为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中国始终将现代化审计监督治理体系作为保障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审计监督治理体系的认识和理解。
理念与目标中国式现代化审计监督治理体系的理念是建立在推动治理现代化、保障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础上。
其核心目标包括:1.提高治理透明度:通过审计监督,揭示公共资源的使用和分配情况,确保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2.加强法治建设:依法监督政府及其相关机构的行为,规范权力运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3.提升政策执行效果:审计监督发现政策实施中的问题和隐患,提出改进措施,推动政策执行落地。
治理体系的组成中国式现代化审计监督治理体系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1.审计机关审计机关是中国现代化审计监督治理体系的核心。
其职责包括:-对政府及其相关机构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监督政府行为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发现和纠正不当行为。
-分析政策实施效果,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2.政府部门政府部门在现代化审计监督治理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其职责包括:-积极配合和支持审计机关的工作,提供相关数据和信息。
-落实审计机关提出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加强内部审计机制,提高治理效能。
3.社会各界社会各界的参与对于现代化审计监督治理体系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其角色包括:-对审计机关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提供对审计对象情况的举报和揭示,促进审计监督的全面覆盖。
-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评估,为审计工作提供依据和背景资料。
特点与优势中国式现代化审计监督治理体系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1.全面性:涵盖了政府资金管理、政府决策执行、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实现了对国家治理全过程的监督与治理。
2.多样性:通过建立多级多层次的审计监督机构,确保了监督体系的全面性、专业性和独立性。
3.制度性:依托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审计监督机制和工作程序。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制度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具体路径(原创版3篇)目录(篇1)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制度的内涵与意义二、国家审计制度建设的内在逻辑三、国家审计制度建设的具体路径四、结论正文(篇1)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制度的内涵与意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制度,是在党的领导下,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对国家财政收支、国有资产管理、政府投资项目等进行监督、评价和揭示问题的制度安排。
国家审计制度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对于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家审计制度建设的内在逻辑国家审计制度建设的内在逻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国家审计制度的根本保证。
2.坚持依法治国。
国家审计制度建设必须严格遵循宪法和法律规定,确保审计工作的合法性、合规性。
3.坚持全面监督。
国家审计制度要对国家财政收支、国有资产管理、政府投资项目等进行全面监督,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4.坚持问题导向。
国家审计制度要注重发现问题,揭示问题,推动问题整改,提高国家治理效能。
三、国家审计制度建设的具体路径国家审计制度建设的具体路径包括:1.完善审计法律法规体系。
加强审计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提高审计工作的法制化水平。
2.优化审计监督体制。
强化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增强审计监督的权威性。
3.创新审计方式方法。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审计工作的精准度和效率。
4.强化审计结果运用。
推动审计结果在决策、管理、监督等方面的运用,增强审计工作的实效性。
四、结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制度建设是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录(篇2)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制度的内在逻辑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2.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3.反腐倡廉建设的需要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制度的具体路径1.完善审计法律法规体系2.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3.加强审计队伍建设4.深化审计体制改革正文(篇2)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审计制度的内在逻辑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化、多元化,对国家审计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工程审计的法律框架和法规法律文件解读工程审计是对工程项目的经济、财务、税收、法律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价的一种管理方式。
在国家发展的进程中,工程审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助于监督、规范和优化工程建设活动。
本文将重点探讨工程审计的法律框架和法规法律文件的解读。
一、工程审计的法律框架工程审计的法律框架是指工程审计活动所依据的法律体系和规范性文件。
在中国,工程审计的法律框架主要包括宪法、民法总则、建设工程法等。
其中,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明确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为工程审计提供了法律依据。
民法总则是对民事活动的一般规范,对于工程审计中的合同关系、责任追究等方面具有指导作用。
建设工程法则是一部专门规范工程建设活动的法律,其中也涉及了工程审计的相关内容,明确了工程审计的程序和责任。
此外,还有一系列涉及工程审计的法律法规,如建筑市场监管法、工程建设项目资金监管办法等。
二、法规法律文件的解读工程审计的法规法律文件是指与工程审计相关的政府部门发布的有关规范和指导性文件。
这些文件对工程审计的具体实施提供了操作指南和规范要求。
以国家审计署发布的《建设工程审计制度》为例,该文件规定了工程审计的基本原则、程序、技术要求等内容,对于统一全国范围内的工程审计活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另外,相关的部门和行业也会发布一些具体的工程审计指导文件,用以促进工程审计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发展。
三、工程审计中的法律问题与解决方法在工程审计的实践过程中,难免会涉及到一些法律问题,如合同履行、违约责任、赔偿等方面的纠纷。
对于这些问题,工程审计师需要准确理解相关的法律规定,并能够正确应用于实际操作中。
此外,工程审计师需要保持较高的法律意识,及时识别潜在的法律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解决方案。
同时,工程审计机构应加强与法律部门和专业律师的合作,提供法律支持和咨询服务。
总之,工程审计的法律框架是工程审计活动所依据的法律体系和规范性文件,而法规法律文件的解读为工程审计提供了操作指南和规范要求。
国家审计知识点总结国家审计法律法规国家审计法律法规是国家审计活动的基本依据,其制定和实施对于规范审计活动、保障审计权益、维护审计独立和客观性、提高审计质量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国家审计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国务院关于国家审计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务院关于财政审计工作条例》等。
这些法规主要涵盖了审计的基本原则、审计机构的设置和职责、审计的程序方法、审计对象的范围和主体等内容。
国家审计基本原则国家审计活动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对于明确审计工作的性质、任务、目标,保证审计的客观、公正、公开和独立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国国家审计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保证国家财政资金的安全、合法、有效使用,保证审计机关的独立、客观、公正,在审计活动中尊重审计对象的权利、保密审计信息、开展审计公开等。
国家审计的程序方法国家审计的程序方法主要包括审计计划的制定、审计对象的确定、审计调查的开展、审计报告的编制等。
审计计划是指审计机关在一定时期内将审计资源合理配置,对审计对象开展检查和审计活动的详细计划。
审计对象的确定是指审计机关根据国家审计法律法规的规定,确定需要进行审计检查的对象。
审计调查是指审计机关对审计对象进行实地调查、询问、审阅文件资料等,了解审计对象的真实情况。
审计报告是审计机关对审计活动开展的最终成果,其内容应该客观、公正、准确、清晰。
国家审计的技术国家审计技术是指审计人员在开展审计活动中,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审计对象进行实质性的审计检查、调查和分析,为审计结论的形成提供必要的依据。
国家审计技术主要包括专业知识的应用、审计方法的选择、审计工具的使用等。
审计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包括财务、法律、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在实际审计活动中,应该根据审计对象的不同特点和审计任务的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审计方法和工具,如抽样检查、比较分析、模拟计算等。
国家审计的实务操作国家审计的实务操作包括审计机关的组织管理、审计工作的实施、审计人员的职责和权利、审计工作的报告和反馈等。
适应改⾰开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从1983年起,我国很快组建了审计机构。
以1994年《审计法》的颁布为界限,中国特⾊审计监督制度经历了创⽴和发展两个阶段。
经过⼗多年的努⼒,特别是《审计法》颁布以后,建⽴健全审计法规,拓展审计领域,规范审计⼯作,积极探索审计⽅式和⽅法,我国审计监督逐步⾛上了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适应中国国情,建⽴有中国特⾊的审计机关领导体制和审计机构 世界各国的政府审计主要有⽴法模式、⾏政模式、司法模式和独⽴模式四种。
我国审计实⾏的是⾏政模式,审计机关⾪属于政府⾏政序列。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各级政府设⽴审计机关。
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地⽅各级审计机关分别在省长、⾃治区主席、市长、州长、县长、区长和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下开展⼯作。
《宪法》第⼀百零九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各级⼈民政府设⽴审计机关。
地⽅各级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使审计监督权,对本级⼈民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负责”。
地⽅审计机关实⾏双重领导体制,即受同级⼈民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双重领导,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
审计署成⽴后,在地⽅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持下,县级以上地⽅审计机关得以陆续组建并开展⼯作。
⽬前,我国已建⽴县级以上审计机关3100多个,形成了有中国特⾊的政府审计组织机构和领导体制。
(⼆)在审计实践中,培养造就了⼀⽀具有较⾼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审计⼲部队伍 我国审计机关创建初期,审计专业⼈员极为缺乏,中央提出,要在实践中,培养和造就⼀批忠于职守、秉公办事、坚持原则、敢于⽃争、实事求是、精通业务的⾼素质的审计⼈员,要建⽴起⼀⽀政治素质好、精⼲内⾏、廉洁奉公的审计⼲部队伍。
以后,中央领导对审计机关的廉政建设提出了新的标准,即要廉洁、公正、严格、奉献。
1998年,中央领导⼜进⼀步明确提出,要从严治理审计队伍。
⼗⼏年来,我国审计⼈员已发展到近9万⼈。
⼴⼤审计⼈员在审计实践中,努⼒钻研审计业务,认真学习市场经济知识,不断提⾼审计执法⽔平。
议。
会议决定实施煤炭资源税改革,从今年12月1日起,将 煤炭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税率由省级政府在规 定幅度内确定。
会议认为,煤炭资源税改革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 内容和既定任务。
目前我国原油、天然气资源税改革已全面 实施,实行煤炭资源税改革,完善资源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既 能让资源地区受益,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减少名目繁多 的收费,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也可促进煤炭资源合理开采利 用,推动科学发展。
会议要求,要立即着手清理涉煤收费基 金,停止征收煤炭价格调节基金,取消原生矿产品生态补偿 费、煤炭资源地方经济发展费等,取缔省以下地方政府违规 设立的涉煤收费基金,严肃查处违规收费行为,确保不增加 煤炭企业总体负担。
(来源:证券日报)资产证券化新规出台实施负面清单管理
近日,证监会就《证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资产 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修订稿)》以及配套的《证券公司及基 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信息披露指引(征求意见 稿冤》、《证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尽 职调查工作指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此次修订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明确以《证券法》、《基金 法》、《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为上位法,统一以资 产支持专项计划作为特殊目的载体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
二 是将资产证券化业务开展主体范围由证券公司扩展至基金 管理公司子公司,并将《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 更名为《证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 理规定》。
三是取消行政审批,实行市场化的证券自律组织事 后备案和基础资产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四是强化重点环节监 管,制定信息披露、尽职调查配套规则,强化基础资产的真实 性要求,加强投资者保护。
(来源:证券时报)税收征管法修法个人财产信息联网查税
在资源税、房产税、个税等纷纷曝光未来改革方向后, 《税收征管法》于9月27日也启动修订大幕。
据悉,现行《税 收征管法》的最大问题是只适合间接税征管体系,面向的目 标群体也是企业,这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税制改革的思路背 离,此次修改的方向主要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税 制改革的要求,提高直接税比重,搭建科学合理的税制。
据有关人士表示,此次修改最主要的便是增加了个人征C A IZ H E N G JIA N D U 财会动态
税系统的内容,即自然人纳人征管体制。
这意味着,个人的工 资、薪酬、不动产等收人,以及个人在银行、保险、证券等部门 的财产也将被税务部门所掌握。
此外,该草案首次提出各金融机构应该提供对征税有用 的信用凭证,包括大额资金转移、企业破产清仓等内容,对税 务机关而言,意味着不动产信息的共享只是一个开始,个人 所有财产交易都需要上报给税务机关,有利于当前廉政建 设。
(来源:中国经营报)非上市公司优先股信披规则出台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9月26日介绍,证监会于19日 制定并发布了非上市公众公司发行优先股相关的信息披露 文件,包括《非上市公众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7
号--定向发行优先股说明书和发行情况报告书》、《非上市公
众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8号一定向发行优先 股申请文件》,旨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开展优先股试点的 指导意见》及《优先股试点管理办法》。
据邓舸介绍,这两个配套文件的制定主要遵循以下原 则:一是坚持"放松管制"的市场化改革方向,简化行政许可程 序,将非上市公众公司定向发行优先股主要交由全国中小企 业股份转让系统(以下简称全国股份转让系统)自律审查,证 监会豁免核准,仅在公司优先股和普通股人数合并累计超过 200人、注册在境内的境外上市公司境内发行优先股时由证 监会核准;二是秉承"适度、客观、弹性"的信息披露监管理念, 大幅简化披露内容,突出重要信息,减少主观性分析,鼓励公 司结合实际情况自主披露,降低公司合规成本。
(来源:证券日报)中国审计法律规范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为便于社会公众深人了解审计工作,审计署9月16日 以审计相关法律法规、《审计知识问答》为主要内容,开展"审
计法治宣传月"活动。
审计署表示,当前,由宪法、审计法、审
计法实施条例、国家审计准则、地方性审计法规和规章构成 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法律规范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形成。
据审计署介绍,该活动不仅对宪法、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 例、国家审计准则等审计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了细致的梳理, 还组织编写了《审计知识问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地介 绍了国家审计的科学定位、职能权限、工作程序等。
(来源:北京青年报)■ (本栏目责任编辑:郑洁)80 财政监督 C A IZ H E N G JIA N D U 2014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