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文言文复习(虚词推断方法辑录)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安乡一中___龚德国
- 格式:doc
- 大小:76.50 KB
- 文档页数:4
2013年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方法辑录
一.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
①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②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
③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提醒: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二. 解答虚词题的方法
1. 语境推断法
阅读文言文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1)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2002年的春季高考题)
(2)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3) 漕水溢则.泛滥为田患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2001年春季高考全国卷)
(4) 此则.京邑之人也
无以,则.王乎。
(2006年高考辽宁卷)
(5) 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6) 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
(7)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8) 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
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
(9)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
(10) A.今俞瑱得之.乃令吴玉守之.
B.利为.彼有宜为.报仇(2010年高考广东卷)
(11) 遂扫石而.坐提刀而.立(2009年高考安徽卷)
(12)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
(13) 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14) 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15) 不拘于.时学于.余
(16)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
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17) 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
(18) 相如因.持壁却立,倚柱。
(«廉颇蔺相如列传»)
(19) 天将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记»)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2004年全国Ⅳ) ( ) A.及.其执丧,哀毁过礼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B.辍餐投箸,为.之悲泣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C.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饮者怀无厌之.欲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2. 语法切入法
(1) 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
(2) 遣使约降于.燕故内惑于.郑袖。
(3) 先妣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4)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5) 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6) 而.翁长铨
(7)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8) 吾恂恂而.起
(9) 如是而已
..
(10)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1) 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12)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
(13)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14)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
(15) 我见相如必辱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16)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贾谊《过秦论》)
(17) (2001年全国)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B.遣使约降于.燕故内惑于.郑袖
C.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
3. 标志识别法
(1)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 若属皆且为(之)所.虏。
(3)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4)何陋之.有?
(5)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进粟一石。
(6)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7)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
(8) 至于
..颠覆,理固宜然。
(苏洵《六国论》)
(9)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范仲淹《岳阳楼记》)
(10) 是故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
(11) 其李将军之谓也
...? (2002年全国)
(12) 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
(13)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010年高考湖南卷)()C.不觉其人之发也.翳桑之饿人也.
D.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四. 数学代入法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过于.荆,至江上。
苛政猛于.虎也。
B、曰:“吾知所之矣。
”因.如吴。
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C、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宋何罪之.有?
D、知不以.利为利矣。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
以.趋于亡。
2. 下面加点的词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A. 以.其求其深而无所不在也
B. 虽董之以.严刑
C. 可以.知之矣
D. 余以.乾隆十九年十二月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2005年重庆) ( )
A.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
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
B.其.待侯君乎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C.即以数十骑涉夏境,猝与.之遇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D.卖吾庐而.不售位尊而.无功
4. 过于.荆,至江上苛政猛于.虎也。
(2002年高考北京卷)
5.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010年高考上海卷)()至则.决滞狱百余事他植者则.不然
6.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五. 交换理解法
1.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2010年高考四川卷)()A.以.郡吏察廉为楼烦长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B.久之乃.得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得赤丸者.斩武吏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疾病且.死不出,火且.尽
六.删换筛选法
1. ①吾尝其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
②劳苦而功
..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鸿门宴》)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④惑而.不从师。
(《师说》)
2.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1998年高考全国卷)
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
②得全首领以.没
③扈从以.行
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3.①宜戮讼者,以.谢冤魂。
②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2004年全国高考甲卷)
③即刑讼女而.祭妇墓。
④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2004年全国高考甲卷)
⑤遂弃其粟,以.舟载之。
⑥以.此知之,故欲往。
(2004年全国高考乙卷)
4. (1)(2005年福建)
C.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2)(2004年浙江)
C.瓮满辄出而.焚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2004年全国1)
D.即刑讼女而.祭妇墓太守归而.客从也
(4)(2004年湖南)
C.①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七. 词性界定法
1.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2002年高考全国卷)
2.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
(2003年春季高考)
3.(2005年天津)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日夜相击于.前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B.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甚矣,汝之.不惠
C.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D,太子乃与.见王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4.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②晋候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④以.勇气闻于诸候。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⑥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⑦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5.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③我欲因.之梦吴越。
④因.拔刀斫前奏案。
⑤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
6.(天津卷05)选出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其中B 项为:
死伤者少百余人,好之.不厌甚矣,汝之.不惠
八. 成语联想法
1. 急急乎唯进修是.求
2. 其始相.助,后必相恶
3. (2010年高考天津卷):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 (2007年浙江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然后变风发乎.情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B.定国且.不我怨臣死且.不避
C.又以.病止酒梅以.曲为美
D.吒吒焉.真一老农夫也置杯焉.则胶
九. 位置分析法
1.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
(陶潜《归去来兮辞》)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东山》)
4.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5. (2005年湖南)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故《易》《诗》以.比贤人君子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①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讥之乎
C.①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①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十. 结构推断法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方法,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文言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1.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3.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4.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5.(2010年高考江西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拔剑切而.啖之D.惜乎.朝廷无一忠臣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十一. 语气表达法
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卷)
②其.真不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③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十二. 句式分析法
1.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2.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3.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4.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
5.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十三. 例句推断法
1.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
2.敌人旦暮且.至击汝若属皆且.为所虏
(2009年高考山东卷)
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010年高考北京卷)()A.清优主之.不害清之.为富也
C.清其.有道者欤执其.道不废
4.①缇骑按剑而.前。
(《五人墓碑记》)
②劳苦而.功高如此。
(《鸿门宴》)
③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过秦论》)
十四. 句意分析法
1.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2.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010年高考山东卷)()A.童子亦欲学之.乎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遂言甫于.朝当其欣于.所遇
C.金公以.御史为参军以.勇气闻于诸侯
D.听其.召募其.皆出于此乎
十五. 复音虚词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
..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无乃
..尔是过欤?
3.至于誓天断发,泣下粘襟,何其
..衰也!
4.览物之情,得无
..异乎?
5.然则
..何时而乐耶?
6.公之视廉将军孰与
..秦王?
7.虽然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