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小结与测评人民版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124.50 KB
- 文档页数:7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课程标准]一.《标准》内容(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标准》分析1.鸦片战争后,首先出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继而产生了兴办近代企业以与西方抗衡的洋务思想,最终形成了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代表的维新变法思想。
维新变法在晚清历次变革中最具思想价值,是课标要求学习的重点知识,学习的关键是要理解维新变法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启蒙作用。
2.进入民国之后,有识之士在探索国家富强之路的同时,洞悉旧的思想观念仍在阻碍社会前进的步伐,于是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力图使国人思想再度解放。
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提倡民主与科学,主张以新文化代替旧文化,以新文学代替旧文学,以新伦理代替旧伦理,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产生了巨大影响。
3.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乘十月革命的东风,向国内引入了马克思主义并逐渐传播,最终成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指导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发挥了巨大作用。
他们在中国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将其应用于实践,最终使得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4.本专题阐述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在对专题内容的学习中,应熟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几个阶段以及各阶段间的关系,了解思想解放潮流中的重要事件和关键人物,同时要探讨思想解放潮流这一重大历史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所起的影响和作用。
[课前练习]一.开眼看世界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首的地主阶级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抵御外侮,“师夷长技以制夷”。
二、“中体西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洋务派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巩固清朝统治。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专题主干知识:中国近代前期的思想一个主题:挽救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
两个方向:向西方学习,向俄国学习。
三个阶段:器物技艺(经济)→社会制度(政治)→思想文化(思想)三个层次的依次递进。
特点: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具体过程: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器物)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器物)农民阶级:《资政新篇》(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君主立宪(制度)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共和(制度)资产阶级激进派:民主科学(思想文化)向俄国学习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传播(思想文化)二、专题知识详解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2.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的主张和贡献:P503.新文化运动的兴起P53(1)兴起背景:①北洋军阀为复辟抵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②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③新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盛行,使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2)兴起过程:①标志:《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的创办);②代表人物及各自独特贡献: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发表《文学革命论》李大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宣传十月革命胡适:提倡新文学尤其白话文,反对旧文学鲁迅:写作白话文小说,批判封建礼教③前期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思想④办学方针:“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⑤运动中心(活动基地):北京大学4.概述(前期)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即四个提倡四个反对P54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即文学革命)。
其中:科学指自然科学和科学精神;民主指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人权思想;旧道德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或儒家传统道德);新道德指以个人主义为核心、自由平等的的资产阶级道德观念;文学革命包括普及白话文,提倡写实文学、通俗文学、大众文学等5.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P55(1)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民主科学旗帜下对封建专制思想全面进攻,传统的权威被打倒,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3.2 新文化运动课堂达标人民版必修31.陈独秀曾经撰文指出:“孔教与共和乃绝对势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其实践行动是( )A.参加辛亥革命B.掀起新文化运动C.参加护国运动D.创建中国共产党【解析】选B。
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传统儒家思想,并且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2.1915年陈独秀提出:“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
”作者要求变革的是( )A.军事技术B.思想文化C.经济体制D.教育制度【解析】选B。
从题目中的“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可以看出,陈独秀要求变革,变革的主要内容是思想观念,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 )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B.青年学生追求民主科学的运动C.学习西方的文化D.资产阶级思想文化领域的反封建运动【解析】选D。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故D正确。
【补偿训练】(2016·益阳高二检测)1917年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时局杂感》:“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
”这主要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 )A.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认知和反思B.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和否定C.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探索D.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解析】选C。
题干中陈独秀说到中国要超越欧美文明国家就要“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可知是对未来社会的思考,符合题意的是C,A、D在材料中不能体现,B与材料内容不符。
4.(2016·扬州高二检测)陈独秀曾写道:“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
”材料中的“义旗”指的是( )A.《青年杂志》B.《文学改良刍议》C.《文学革命论》D.《狂人日记》【解析】选B。
[主题时空线索串联]
[自我填充]
A.鸦片战争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器物
D.甲午中日战争E.新文化运动
F.思想变革
[主题发展历程纵览]
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历程
时间派别代表人物阶级属性主张实践结果
19世纪四五十年代抵抗派林则徐、魏源地主阶级
“师夷长技以制
夷”
未实践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
曾国藩、李鸿章、
左宗棠
地主阶级师夷长技以自强
掀起洋务运动,
最终失败
19世纪末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
谭嗣同、严复
资产阶级
变法救亡图存,
设议院,开国会,
实行君主立宪制
掀起维新变法
运动,最终失败
20世纪初激进民主
主义者
陈独秀、李大钊、
胡适、鲁迅
资产阶级
提倡民主与科
学,反对专制与
掀起新文化运
动,动摇了封建。
2018秋高中历史第3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秋高中历史第3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秋高中历史第3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的全部内容。
第3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主题时空线索串联]
[自我校对]
A.鸦片战争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器物
D.甲午中日战争
E.新文化运动
F.思想变革
[主题发展历程纵览]
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历程
时间派别代表人物阶级属性主张实践结果19世纪四
五十年代
抵抗派林则徐、魏源地主阶级“师夷长技以制夷”未实践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
曾国藩、李鸿
章、左宗棠
地主阶级师夷长技以自强
掀起洋务运
动,最终失败
19世纪末维新派康有为、梁启
超、谭嗣同、
严复
资产阶级
变法救亡图存,设议院,
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
制
掀起维新变
法运动,最终
失败
20世纪初激进民主陈独秀、李大资产阶级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掀起新文化。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学习总结人民版必修1.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阶级派别及其主张和实践结果2.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一个主题、三大特征、四个阶段及各阶段特点(1)一个主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其实也就是要解决“中国向何处去”这一历史课题。
(2)三大特征①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②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
③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例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接受(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四个阶段及特点①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
特点: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挽救民族危机,停留在“器物”的表层阶段,对封建旧文化的根基并未有任何触动。
②第二阶段: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
特点:不仅要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已发展到学习西方的“制度”的深层阶段,但对封建文化没有进行全面彻底地批判。
③第三阶段:从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
特点:彻底否定封建传统,清算封建制度的根源,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在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上已深入到“思想”的核心结构,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达到了高潮。
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前期也没有与工农群众运动相结合。
3.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对待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态度的不同及评价(1)维新变法运动①态度: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运动创造历史根据。
②评价:康有为把孔子当作中国改革的先师,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这是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根源。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小结与测评人民版必修3西学东渐——在继承中发展的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1)背景:清朝面临内忧外患 (2)代表:奕、曾国藩、李鸿章(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说:“但比较起来,魏源的态度则更鲜明……他的《海国图志》第一稿脱稿,他在书中主张应在广州设立造船厂和兵工厂,延聘法国和美国工程师进行建设,并教授船只的航行和武器的使用。
”其主张体现了( )①“师夷长技以制夷”②“师夷长技以求富”③寻求强国御辱之道④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选D 魏源主张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故①正确;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求富”,故②错误;魏源的主张以“制夷”为目的,寻求强国御辱之道,故③正确;魏源《海国图志》的这些主张引导人们了解西方世界,故④正确。
D项符合题意。
2.“就像一个朝廷命官头戴花翎,满脑子‘三纲五常’,身上却穿了一身笔挺的西装。
结果,躯干似‘西’,头脑是‘中’,似是而非,不伦不类。
”与此评论相符合的是( ) A.孔子:“克己复礼”B.张之洞:“中体西用”C.鲁迅:“打倒孔家店”D.康有为:“托古改制”解析:选B “穿了一身笔挺的西装”说明是在学习西方,“满脑子‘三纲五常’”说明是在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二者结合起来其实就是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3.人们说的三千年来一大变局,不是在鸦片战争的当初就感觉到了的,而是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才开始认识的。
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B.“中体西用”观念的逐步形成C.“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D.民主科学思想的高涨解析:选B 由材料“……三千年来一大变局……第二次鸦片战争才开始认识的……”等关键信息可知,这时的中国人从列强的侵略中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中国必须向西方学习,逐渐地形成了“中体西用”的观念,所以答案选B项。
A项是1842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观点;“实业救国”思潮出现在中日甲午战争前后;民主科学思想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4.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认为清代学术思潮是“以复古为解放”。
下列可以佐证该观点的是( )A.李鸿章主张“中体西用”B.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C.袁世凯倡导“尊孔复古”D.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解析:选B 题中“以复古为解放”意为利用古代文化来促进近代思想解放,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即托古改制,故B项正确。
5.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用在“中体”中偷运西学的“移花接木”方法,给皇帝讲必当变法的道理。
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
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政治学说B.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C.将西方的理论和实践中国化D.用儒家的经典解释西方的政治学说解析:选B 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不但没有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反而把孔子抬出来打扮成改革先师,体现了他想借助孔子的权威来减轻宣传维新思想阻力的特点,故答案选B项。
6.“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
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
”这场“激烈变革”是指( )A.辛亥革命B.戊戌变法C.新文化运动 D.国民革命解析:选C 依据材料“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建立了共和体制,但是还需要一场思想革命,把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下解放出来,C项符合题意。
7.胡适曾说过:“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
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
”所谓的“树墩”是指( )A.封建传统思想B.君主专制制度C.传统的小农经济 D.反动政府的统治解析:选A 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
尽管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剪断了树叶、砍断了树,但由于“树墩”还在,树还会发芽,这里的“树墩”显然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
为了挖掉“树墩”,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8.1917年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中写道:“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学士文人对于颂扬功德、铺张宫殿田猎的汉赋和那思君明道的韩文、杜诗,还是照旧推崇。
……一般社会应用的文字,也还仍旧是君主时代的恶习。
”这一思想的本质意图是( ) A.提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B.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C.反对封建儒家伦理道德D.促进青年人的思想解放解析:选B 材料没有涉及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关系,排除A项;由材料“……分明……还是照旧推崇……也还仍旧是君主时代的恶习……”等关键信息可知,陈独秀这一本质意图是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所以答案选B项。
9.“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导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
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
”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 )A.促使了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B.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C.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营造了必要空间D.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解析:选C 由“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导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可判断该思想变革指的是新文化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10.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早年守寡,因害怕被婆婆卖掉而跑到鲁四老爷家做帮佣,但还是被婆婆卖给了贺老六。
不料贺老六病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又回到鲁四老爷家。
她怕死后被阎王分尸,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鲁迅表达的思想主要是( ) A.痛斥封建礼教的本质 B.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C.彻底否定传统道德D.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解析:选A 从材料可以看出,祥林嫂遭到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的残酷精神虐杀,故A 项正确。
11.1919年继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之后,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伦理问题,称赞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天才”,称马克思是“近代经济学的大家”“近代社会运动的先觉”,由此可见( )A.戴季陶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持怀疑态度B.以俄为师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追求C.马克思主义在当时中国得到广泛传播D.国共合作的实现使戴季陶思想发生改变解析:选C 三民主义是国民党的指导思想,戴季陶只是“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伦理问题”,故A项错误;以俄为师是当时马克思主义者的一种追求,并非所有的知识分子,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对国民党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故C项正确;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时间为1924年国民党一大,与材料所提及的时间不吻合,故D项错误。
12.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其中“开颅洗脑”的意义是( )A.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B.是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C.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析:选D 材料中“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分别指的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是戊戌变法;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是辛亥革命;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是指辛亥革命;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新文化运动,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
”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
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以上材料摘自《中国近代史》上册(1)归纳材料一和材料二主张的共同点。
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两者有何不同。
(6分)(2)材料一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材料二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反映了近代哪一派的观点?(4分)(3)材料一、二的局限性在哪里?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进步在哪里?(6分)(4)材料三内容中存在什么不足之处?(4分)解析:第(1)问,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两句话中总结归纳其共同点;从当时清政府所面临的形势上分析其主张的不同。
第(2)问,从其主张内容上分析作答。
第(3)问,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和“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中分析其局限性;从“冲决”“破坏”“提出”等关键词中分析材料三的进步性。
第(4)问,材料三的不足之处要从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上分析。
答案:(1)共同点: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王朝统治。
不同点:魏源认为近代中国面临外国侵略的威胁;张之洞认为,外国侵略不是大祸,国内提倡兴民权影响清朝专制统治才是大祸。
(2)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去抵抗外国侵略。
洋务派的观点。
(3)材料一只认识到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材料二认为“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
材料三则提出了触动封建统治根本,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
(4)不足之处在于否定一切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片面性认识。
14.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深受西方思想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吾今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材料三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使吾人觉悟者为学术……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
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
……吾敢断言,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指出“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背景。
材料一中“那个世界的部分”的主要内涵是什么?(8分)(2)梁启超的上述主张对中国近代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3)当时陈独秀断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的依据是什么?为实现“伦理的觉悟”,先进的中国人做了哪些努力?(8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以及新思想萌发对他们启迪进行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军事以及科技技术角度组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