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法条分析题答案
- 格式:pdf
- 大小:509.32 KB
- 文档页数:6
刑法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刑法案例一,盗窃罪。
案情描述,小明因生活所迫,盗窃了他人家中财物。
经法院审理,小明被判处有期徒刑。
分析,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侵占他人财物的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盗窃罪是指盗窃财物价值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小明因为生活所迫盗窃,虽然有一定的社会原因,但其行为已构成盗窃罪,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
刑法案例二,故意伤害罪。
案情描述,小红因与他人发生矛盾,趁对方不备,用刀将对方手臂划伤。
经鉴定,对方手臂伤情属于轻伤。
分析,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轻伤害罪的刑期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小红的行为明显构成了故意伤害罪,因为其使用刀具对他人进行伤害,且伤情属于轻伤,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
刑法案例三,故意杀人罪。
案情描述,张三因与他人发生纠纷,趁对方熟睡时,用铁棍将对方打死。
经鉴定,对方死亡属于故意杀人行为。
分析,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故意杀人罪的刑期为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张三的行为明显构成了故意杀人罪,因为其趁对方熟睡时使用铁棍将对方打死,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
结论,以上案例分析表明,刑法对于不同的犯罪行为有着明确的规定和相应的刑罚。
无论犯罪行为的背后有何种原因,都不能逃脱法律的制裁。
希望广大公民能够自觉遵守法律,远离犯罪行为,共同维护社会的安宁和稳定。
刑法学案例分析45题及答案1. 案例背景:小明因为盗窃一辆汽车被捕,被控犯有盗窃罪。
小明辩称自己只是想开一下汽车,没故意图占为己有。
请分析小明的辩护是否成立,并解释盗窃罪的构成要件。
答案:根据刑法规定,盗窃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盗窃行为,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他人财物;二是主观要件,即具有故意。
小明辩称只是想开一下汽车,没故意图占为己有,但是从事实来看,小明窃取了他人的汽车,属于盗窃行为。
而主观上的故意指的是明知是他人财物,却仍然故意窃取。
因此,小明的辩护不成立,他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2. 案例背景:小红因为故意伤害他人被控犯有故意伤害罪。
小红辩称自己只是想吓唬对方,并没有实际打伤对方。
请分析小红的辩护是否成立,并解释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
答案: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伤害行为,即对他人身体造成伤害、疾病或者死亡;二是主观要件,即具有故意。
小红辩称只是想吓唬对方,并没有实际打伤对方,但是从事实来看,小红的行为已经对对方造成为了身体伤害。
而主观上的故意指的是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对他人造成伤害,却仍然故意进行伤害行为。
因此,小红的辩护不成立,她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3. 案例背景:小华因为故意杀人被控犯有故意杀人罪。
小华辩称自己只是想吓唬对方,并没有真的杀人。
请分析小华的辩护是否成立,并解释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
答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杀人行为,即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二是主观要件,即具有故意。
小华辩称只是想吓唬对方,并没有真的杀人,但是从事实来看,小华的行为已经导致对方死亡,属于杀人行为。
而主观上的故意指的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他人死亡,却仍然故意进行杀人行为。
因此,小华的辩护不成立,他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4. 案例背景:小明因为故意伤害他人被控犯有故意伤害罪。
小明辩称自己只是出于自卫而伤害对方,没有故意伤害的主观意图。
请分析小明的辩护是否成立,并解释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
刑法简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刑事责任年龄是:A. 14周岁B. 16周岁C. 18周岁D. 20周岁答案:B2. 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区别在于:A. 犯罪预备是犯罪行为的开始,犯罪未遂是犯罪行为的结束B. 犯罪预备是犯罪行为的准备阶段,犯罪未遂是犯罪行为的实施阶段C. 犯罪预备是犯罪行为的计划阶段,犯罪未遂是犯罪行为的实施阶段D. 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没有区别答案:B二、判断题1. 故意杀人罪的法定刑为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答案:正确2. 盗窃罪的构成要件不包括非法占有的目的。
()答案:错误三、简答题1. 简述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
答案: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包括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主观方面和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主体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犯罪客体指犯罪行为侵犯的社会关系;犯罪主观方面指犯罪行为人的故意或过失;犯罪客观方面指犯罪行为人的客观行为及其社会危害性。
2. 什么是正当防卫?正当防卫的法律效果是什么?答案: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等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
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四、案例分析题案例:张某在夜晚回家途中,发现李某正在盗窃自己的自行车。
张某为了制止李某的盗窃行为,用手中的钥匙链击打李某,导致李某轻伤。
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答案:张某的行为构成正当防卫。
因为张某是在保护自己的财产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且其防卫行为没有超出必要限度,因此不负刑事责任。
五、论述题1. 论述刑法中的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的区别。
答案: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都是犯罪行为未能完成的状态,但二者有本质区别。
犯罪未遂是指犯罪行为已经开始实施,但由于犯罪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完成犯罪。
而犯罪中止是指犯罪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犯罪未遂可能构成犯罪,但犯罪中止一般不构成犯罪,或者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考试内容及答案一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属于犯罪构成要件?A. 行为人的故意或过失B. 行为人的年龄C. 被害人的同意D. 行为的违法性答案:A2. 关于刑法的空间效力,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A. 我国刑法只适用于我国领土范围内发生的犯罪B. 我国刑法适用于我国船舶或航空器内发生的犯罪,无论其在何处C. 我国刑法适用于我国领土以外,由我国公民实施的犯罪D. 我国刑法适用于我国领土以外,由外国公民实施的犯罪,但该犯罪侵犯的是我国国家或公民的利益答案:C3. 下列哪一行为构成正当防卫?A. 甲为保护自己的财产,将小偷打成重伤B. 乙在醉酒状态下,将酒瓶砸向正在抢劫的歹徒C. 丙在防卫过程中,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D. 丁对正在进行的非法拘禁行为进行反抗答案:D二、简答题1. 请简述刑法的基本原则。
答案: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1)罪刑法定原则: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3)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2. 请解释刑法的空间效力。
答案:刑法的空间效力,即刑法在空间上的适用范围,是指刑法在什么地域和对什么人具有效力。
我国刑法的空间效力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域效力:我国刑法适用于我国领土、领海、领空范围内发生的犯罪。
(2)国籍效力: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我国刑法,但按我国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3)普遍管辖效力:对于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我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
三、案例分析题甲(17岁)与乙(15岁)共同盗窃一辆摩托车。
甲在盗窃过程中负责望风,乙负责实施盗窃。
在盗窃过程中,被失主发现并报警。
刑法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一、案例分析题。
案例一,小明因为在超市偷窃被抓获,超市方面要求追究其刑事责任。
请分析小明的行为构成什么罪名,并说明其刑事责任。
案例二,小红因为在公共场所故意伤害他人,导致对方受伤。
请分析小红的行为构成什么罪名,并说明其刑事责任。
案例三,小华因为在网上传播淫秽物品,被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请分析小华的行为构成什么罪名,并说明其刑事责任。
二、案例分析答案。
案例一,小明的行为构成盗窃罪,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小明的行为属于盗窃罪,因此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案例二,小红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一)轻伤他人的;(二)造成严重精神障碍或者严重身体伤残的。
小红的行为导致他人受伤,构成故意伤害罪,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案例三,小华的行为构成传播淫秽物品罪,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七条规定,传播淫秽物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小华在网上传播淫秽物品,属于传播淫秽物品罪,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以上为对三个案例的分析答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对于不同的犯罪行为应当给予相应的法律制裁,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法硕复习指导:刑法学内部讲义—法条分析题法条分析题 《刑法》第384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 2.《刑法》第316条第1款:“依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脱逃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 3.《刑法》第270条第1款、第3款规定: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已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本条罪,告诉的才处理。
4.刑法第395条第1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巨大的,可以责令说明。
本人不能说明其是合法的,差额部分以非法所得论,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财产的差额部分予以追缴。
”试分析条款规定。
5.《刑法》第305条规定:“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试分析该条法律规定。
6.《刑法》第239条规定:“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 试分析该条法律规定。
7.《刑法》第305条规定:“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
刑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根据我国刑法,以下哪种行为不构成犯罪?A.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B. 非法侵入他人住宅C. 捡到钱包后归还失主D. 未经许可擅自砍伐树木答案:C解析:故意伤害他人身体、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未经许可擅自砍伐树木均可能构成犯罪。
捡到钱包后归还失主属于正当行为,不构成犯罪。
2. 我国刑法规定,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以下哪些要素?A. 故意B. 过失C. 动机D. 目的答案:A、B解析:犯罪的主观方面主要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形式,动机和目的属于犯罪的客观方面。
3. 以下哪种情况属于正当防卫?A. 甲在被乙追赶时,为了逃脱,将乙推倒致其受伤B. 甲在乙家中盗窃时,乙发现后将甲打伤C. 甲在乙家中盗窃时,乙发现后用枪将甲击毙D. 甲在乙家中盗窃时,乙发现后用棍棒将甲打伤答案:D解析:正当防卫是指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对侵害者采取的防卫行为。
选项A中甲的行为属于逃避,不属于正当防卫;选项B中乙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但选项D更符合题意;选项C中乙使用枪支超出了正当防卫的范围。
4-20. (此处省略类似题目及解析)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行为可能构成故意杀人罪?A. 甲在与乙争吵中,用拳头击打乙,导致乙死亡B. 甲在与乙争吵中,用刀具刺伤乙,导致乙死亡C. 甲在与乙争吵中,用棍棒击打乙,导致乙轻伤D. 甲在与乙争吵中,用石头砸伤乙,导致乙重伤答案:A、B解析: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选项A和B中的行为均可能导致他人死亡,构成故意杀人罪。
选项C和D中的行为虽然造成了伤害,但未导致他人死亡,不构成故意杀人罪。
2-5. (此处省略类似题目及解析)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犯罪预备行为不构成犯罪。
(错误)解析:犯罪预备行为是指为了实施犯罪而进行的准备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犯罪预备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构成犯罪。
2-10. (此处省略类似题目及解析)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简述我国刑法中关于犯罪构成要件的基本内容。
司法考试刑法案例分析题及答案一、案例一。
某人因为感情纠纷,持刀将前女友刺伤,导致其受伤。
该行为构成了什么罪名?请分析其构成要件并给出相应的法律条文依据。
答案,该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二、案例二。
甲某因为经济困难,趁夜深人静,潜入某商店盗窃财物,价值共计5000元。
请分析其构成的犯罪以及相应的法律规定。
答案,甲某的行为构成了盗窃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盗窃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三、案例三。
某公司老板因为欠薪问题,多次拖欠员工工资,导致员工生活困难。
请分析老板的行为构成了什么罪名,并给出相应的法律依据。
答案,老板的行为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拒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四、案例四。
某人因为违章行为驾驶机动车,导致交通事故并造成他人受伤。
请分析其构成的犯罪以及相应的法律规定。
答案,该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六条规定,因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案例五。
某人因为个人恩怨,故意放火烧毁他人房屋,造成严重财产损失。
请分析其构成的犯罪以及相应的法律规定。
答案,该行为构成放火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条规定,放火罪的构成要件是,有放火的故意;放火的对象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公共场所、他人住宅或者他人财物。
六、案例六。
某人因为赌博欠下巨额赌债,为了偿还赌债,实施了诈骗行为。
请分析其构成的犯罪以及相应的法律规定。
答案,该行为构成诈骗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一条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实施欺骗,骗取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七、案例七。
某人因为报复社会,多次实施爆炸恐怖袭击,造成严重社会恐慌和财产损失。
刑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以下哪项不属于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A. 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个人、集体的合法权利B. 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进行防卫C. 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D. 防卫行为是为了制止犯罪行为答案:C解析: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包括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个人、集体的合法权利,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进行防卫,且防卫行为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选项C中“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不符合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
2. 下列行为中,哪一项构成故意杀人罪?A. 医生在紧急情况下,为了救病人而摘除了其器官B. 某人在争执中不慎将对方推倒,对方头部撞击地面死亡C. 某人在醉酒状态下,无意识地伤害他人,导致他人死亡D. 某人有预谋地向他人注射毒药,导致他人死亡答案:D解析: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选项A中医生的行为属于紧急避险,不构成故意杀人罪。
选项B和C中的行为均属于过失致人死亡,而非故意杀人。
选项D中的行为是有预谋的,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
二、多项选择题1. 以下哪些情形可以构成紧急避险?A. 为了保护国家利益,不得已损害另一较小国家利益B. 为了使公共利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公共利益的行为C. 为了使个人、集体的合法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D. 为了制止犯罪行为,不得已对犯罪分子造成损害答案:B、C解析: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保护公共利益、个人或者集体的合法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
选项A中损害另一较小国家利益不属于紧急避险的范畴。
选项D中的情形属于正当防卫,而非紧急避险。
三、简答题1. 简述我国刑法中关于犯罪预备的规定。
答案: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犯罪预备是指为了实施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
犯罪预备尚未着手实施犯罪,因此与犯罪未遂有所区别。
对于犯罪预备行为,我国刑法规定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案例分析题:(2011年)二、(本题22分)案情:陈某因没有收入来源,以虚假身份证明骗领了一张信用卡,使用该卡从商场购物10余次,金额达3万余元,从未还款。
(事实一)陈某为求职,要求制作假证的李某为其定制一份本科文凭。
双方因价格发生争执,陈某恼羞成怒,长时间勒住李某脖子,致其窒息身亡。
(事实二)陈某将李某尸体拖入树林,准备逃跑时忽然想到李某身有财物,遂拿走李某手机、现金等物,价值1万余元。
(事实三)陈某在手机中查到李某丈夫赵某手机号,以李某被绑架为名,发短信要求赵某交20万元“安全费”。
由于赵某及时报案,陈某未得逞。
(事实四)陈某逃至外地。
几日后,走投无路向公安机关投案,如实交待了上述事实二与事实四。
(事实五)陈某在检察机关审查起诉阶段,将自己担任警察期间查办犯罪活动时掌握的刘某抢劫财物的犯罪线索告诉检察人员,经查证属实。
(事实六)问题:1.对事实一应如何定罪?为什么?2.对事实二应如何定罪?为什么?3.对事实三,可能存在哪几种处理意见(包括结论与基本理由)?4.对事实四应如何定罪?为什么?5.事实五是否成立自首?为什么?6.事实六是否构成立功?为什么?(2010年)二、(本题22分)案情被告人赵某与被害人钱某曾合伙做生意(双方没有债权债务关系)。
2009年5月23日,赵某通过技术手段,将钱某银行存折上的9万元存款划转到自己的账户上(没有取出现金)。
钱某向银行查询知道真相后,让赵某还给自己9万元。
同年6月26日,赵某将钱某约至某大桥西侧泵房后,二人发生争执。
赵某顿生杀意,突然勒钱某的颈部、捂钱某的口鼻,致钱某昏迷。
赵某以为钱某已死亡,便将钱某“尸体”缚重扔入河中。
6月28日凌晨,赵某将恐吓信置于钱某家门口,谎称钱某被绑架,让钱某之妻孙某(某国有企业出纳)拿20万元到某大桥赎人,如报警将杀死钱某。
孙某不敢报警,但手中只有3万元,于是在上班之前从本单位保险柜拿出17万元,急忙将20万元送至某大桥处。
刑法学案例分析45题及答案案例1:刑法对外国人的效力范围卞某,23岁,外国人,系某国在医科大学的留学生。
某年5月13日,卞某某遭到医科大学另一外国留学生安某拳打后,蓄意报复。
6月10日晚7时许,卞某得知安某在留学生l楼104会客室会客,便手持木棒,到会客室敲门。
安某将门打开后,卞某用木捧击打安某.安挣脱后,会同在该校的本国留学生翁某、风某、莫某等7人,手持木棒、手杖等器械,聚集在留学生宿舍2楼走廊西端。
卞某也和某国留学生朱某、穆某、白某等5人手持木棒和尖型菜刀等,聚集在留学生宿舍2楼走廊中部208房间门前,双方形成对峙状态。
后双方发生殴斗。
在厮打中,卞某手持的木棒被打掉,随手用尖型菜刀乱刺,刺中对方留学生翁某的上腹部,创伤透入胸腔,将肝脏切成局部破损,经抢救无效,于次日下午死亡.[问题]卞某某的行为构成何种犯罪?可否适用我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答案:卞某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且应当适用我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卞某某为报复他人,聚众斗殴,并在斗殴的过程中,使用菜刀乱刺,将被害人刺死。
依照刑法第293条的规定,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的,应根据情况分别以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卞某在用菜刀刺人时,主观故意不明确,对他人的死、伤均持放任态度,因此,对被害人死亡他应负(间接)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
根据我国刑法第6条和第11条的规定,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外,均应适用我国刑法。
卞某是一普通外国留学生,不属于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自应适用我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案例2:刑法的效力范围李学沛,男,26岁,工人。
王义勇,男,24岁,工人。
李、王二被告均系我国公民。
某年10月,该二人受雇在美国轮船上工作.同月24日,轮船停泊于巴西某港口后,二人在轮船上饮酒闹事,不仅不听从船长及其他工作人员的劝阻,反而公然杀死制止他们的中国公民张世良。
杀人后又抢劫了一些其他船员的财物,然后逃到巴西某市藏身,并策划逃到第三国。
刑法试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刑法中所称的“故意”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A. 明知并希望发生某种结果B. 明知并放任发生某种结果C. 预见到可能发生某种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D. 对行为后果不关心答案:B2. 下列哪种情形不属于正当防卫?A. 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侵害行为B. 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C. 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D. 防卫行为造成不应有的损害,但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答案:C3. 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刑事责任年龄是:A. 14周岁B. 16周岁C. 18周岁D. 20周岁答案:C4. 下列关于共同犯罪的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A. 共同犯罪是指两人以上共同直接参与实施同一犯罪行为的情况B. 共同犯罪中,主犯是指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C. 共同犯罪中,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D. 共同犯罪中,教唆犯是指教唆他人犯罪的人,但不需要对犯罪结果负责答案:D5. 贪污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A.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公共财物B. 国家工作人员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C. 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造成国家或集体重大损失D. 国家工作人员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A. 因争执殴打他人致轻伤B. 酒后驾车不慎撞伤行人C. 医生因疏忽大意给病人造成重伤D. 因误会推搡他人导致其摔倒受伤答案:A、C2. 根据我国刑法,哪些情形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A. 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B. 犯罪后积极抢救被害人,取得显著效果的C. 犯罪分子自愿认罪认罚的D. 犯罪后主动退赃、赔偿被害人损失的答案:A、B、C、D三、判断题1. 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由于意外原因导致犯罪结果没有发生,构成未遂犯。
()答案:正确2. 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后,刑罚执行完毕前,再次故意犯罪的,应当认定为累犯。
()答案:错误3. 盗窃罪的客体必须是有形的财物。
(2011年)二、(本题22分)案情:陈某因没有收入来源,以虚假身份证明骗领了一张信用卡,使用该卡从商场购物10余次,金额达3万余元,从未还款。
(事实一)陈某为求职,要求制作假证的李某为其定制一份本科文凭。
双方因价格发生争执,陈某恼羞成怒,长时间勒住李某脖子,致其窒息身亡。
(事实二)陈某将李某尸体拖入树林,准备逃跑时忽然想到李某身有财物,遂拿走李某手机、现金等物,价值1万余元。
(事实三)陈某在手机中查到李某丈夫赵某手机号,以李某被绑架为名,发短信要求赵某交20万元“安全费”。
由于赵某及时报案,陈某未得逞。
(事实四)陈某逃至外地。
几日后,走投无路向公安机关投案,如实交待了上述事实二与事实四。
(事实五)陈某在检察机关审查起诉阶段,将自己担任警察期间查办犯罪活动时掌握的刘某抢劫财物的犯罪线索告诉检察人员,经查证属实。
(事实六)问题:1.对事实一应如何定罪?为什么?2.对事实二应如何定罪?为什么?3.对事实三,可能存在哪几种处理意见(包括结论与基本理由)?4.对事实四应如何定罪?为什么?5.事实五是否成立自首?为什么?6.事实六是否构成立功?为什么?(2010年)二、(本题22分)案情被告人赵某与被害人钱某曾合伙做生意(双方没有债权债务关系)。
2009年5月23日,赵某通过技术手段,将钱某银行存折上的9万元存款划转到自己的账户上(没有取出现金)。
钱某向银行查询知道真相后,让赵某还给自己9万元。
同年6月26日,赵某将钱某约至某大桥西侧泵房后,二人发生争执。
赵某顿生杀意,突然勒钱某的颈部、捂钱某的口鼻,致钱某昏迷。
赵某以为钱某已死亡,便将钱某“尸体”缚重扔入河中。
6月28日凌晨,赵某将恐吓信置于钱某家门口,谎称钱某被绑架,让钱某之妻孙某(某国有企业出纳)拿20万元到某大桥赎人,如报警将杀死钱某。
孙某不敢报警,但手中只有3万元,于是在上班之前从本单位保险柜拿出17万元,急忙将20万元送至某大桥处。
赵某蒙面接收20万元后,声称2小时后孙某即可见到丈夫。
刑法学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下列行为不属于犯罪的是:A.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B. 盗窃他人财物C. 捡到钱包后未归还D. 酒后驾驶机动车辆答案:C2. 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不包括:A. 行为B. 行为人的主观过错B. 行为的社会危害性D. 行为人的性别答案:D3. 以下哪种情形不属于正当防卫?A. 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B. 为了保护国家利益C. 为了保护他人的人身权利D. 为了保护本人的财产权利答案:B4. 根据我国刑法,以下哪种行为可能构成故意杀人罪?A. 因争吵而推倒对方,导致对方死亡B. 因误将他人当作动物而射击C. 因过失导致他人死亡D. 因自卫过当导致他人死亡答案:A5. 以下哪种情况不属于刑法中的“从轻处罚”?A. 自首B. 立功C. 犯罪未遂D. 犯罪中止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6. 以下哪些行为可能构成贪污罪?A.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公共财物B.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收受他人财物C.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D. 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答案:A, B, C7. 以下哪些情况可以认定为犯罪中止?A. 犯罪行为已经实施完毕B. 犯罪行为在实施过程中自行停止C. 犯罪行为在实施过程中被他人阻止D. 犯罪行为在实施过程中因意外原因停止答案:B, D8. 以下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刑罚的执行?A. 犯罪人的认罪态度B. 犯罪人的悔罪表现C. 犯罪人的身体状况D. 犯罪人的经济状况答案:A, B, C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9. 简述我国刑法中关于自首的规定。
答案: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自首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司法机关尚未掌握其犯罪事实之前,主动向司法机关、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组织或者其他有关负责人员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自首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法律判案试题分析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以下哪项不属于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A. 以事实为依据B. 以法律为准绳C. 公平公正D. 先刑后民答案:D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以下哪项不属于刑罚的种类?A. 管制B. 拘役C. 有期徒刑D. 罚金答案:A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哪项不属于物权的种类?A. 所有权B. 抵押权C. 质权D. 债权答案:D4. 在刑事诉讼中,以下哪项不属于公诉案件?A. 贪污贿赂案件B. 故意杀人案件C. 故意伤害案件D. 非法经营案件答案:C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哪项不属于合同的无效情形?A. 合同主体资格不符合法律规定B. 合同内容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C. 合同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D. 合同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情形下,民事诉讼法规定可以进行缺席判决?A. 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B. 被告经传票传唤,因不可抗力不能到庭C. 被告经传票传唤,未到庭且未委托代理人D. 被告经传票传唤,到庭后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答案:ACD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哪些情形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A. 自首B. 立功C. 从犯D. 被胁迫参加犯罪答案:ABCD3. 以下哪些权利属于知识产权?A. 著作权B. 专利权C. 商标权D. 肖像权答案:ABC4. 在民事诉讼中,以下哪些情形可以提起反诉?A. 被告认为原告的诉讼请求不成立B. 被告认为原告的诉讼请求超出了其诉讼请求C. 被告认为原告的诉讼请求与自己的诉讼请求有关联D. 被告认为原告的诉讼请求与自己的诉讼请求无关答案:AC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哪些情形可以解除合同?A. 当事人协商一致B. 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约定C. 合同目的无法实现D. 合同期限届满答案:AB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请简述民事诉讼法中的“一事不再理”原则。
题目1:(单选题)卢某为出租车司机,在公安机关查处卖淫、嫖娼活动时,给10余名卖淫女通风报信,致使查处活动失败。
卢某的行为构成()。
A:妨害公务罪B:伪证罪C:包庇罪D:窝藏罪[发表意见] C[查看/隐藏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题目2:(单选题)方某的朋友赵某乘坐由刘某驾驶的出租车回家,途中,赵某用随身携带的匕首将刘某杀死,并将车内钱财洗劫一空。
之后,赵某找到方某,将自己杀人劫财之事告诉了方某,让方某冒充作案人迷惑公安机关,以便自己能有足够的时间逃跑。
方某出于哥们儿义气一口答应。
由于方某的假自首行为,延误了警方的抓捕工作,赵某得以成功地逃避法律追究。
对方某的行为应如何定性?()A: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B:包庇罪C:伪证罪D: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发表意见] B[查看/隐藏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题目3:(单选题)王某家中的一只箱子和若干财物被盗,箱子在附近的公共垃圾桶中被找到,里面的东西原封未动。
王某认为是窃贼所藏,日后必然来取,就产生了报复的念头。
他把箱子中的物品取出,装入爆炸装置,放回原处。
后来,一清洁工清除垃圾时发现了箱子,打开时发生爆炸,当场死亡。
王某的行为()。
A:构成故意杀人罪B:构成爆炸罪C:属于假想的防卫,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D: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发表意见] B[查看/隐藏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题目4:(单选题)下列行为中,不构成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的是()。
A:张某专门招募器官提供者,为人体器官需求者牵线搭桥,并已促成两对交易,从中获利4万元B:李某为了谋取个人暴利,先后强迫、欺骗多人捐献了器官C:王某为了谋取个人暴利,先后供养多名器官提供者,并已成功促成一人出卖器官D:罗某为了谋取个人私利,应器官提供者请求,先后帮助多人摘取器官用于出卖[发表意见] B[查看/隐藏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题目5:(单选题)诉讼代理人马某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指使他人对案件有重大关系的事实作伪证。
刑法法条练习题一、案例分析某市A区发生一起盗窃案。
被告小明因在被害人家中盗窃财物而受到起诉。
下面是相关案情:案情描述:小明趁被害人离家时,悄悄进入其住所。
他从屋内搜寻到了一块名表和一部手机,并将其偷走。
后来,小明将被盗物品卖给了一名收购贼赃的人。
法律问题:小明的行为是否构成盗窃罪?相应的罪名是什么?根据刑法的相关法条,对应的刑罚是什么?二、分析与解答1. 行为是否构成盗窃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盗窃是指在他人计算机信息系统中,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行为。
小明趁被害人离家时进入其住所,并从中搜寻、偷走了财物。
因此,小明的行为属于盗窃。
2. 相应的罪名是什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的规定,盗窃罪的主体责任者指在公私财物中实施盗窃行为的人。
小明作为实施盗窃行为的人,应被认定为盗窃罪的主体责任者。
3. 根据刑法的相关法条,对应的刑罚是什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的规定,盗窃罪的情节轻微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较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根据案情描述,小明盗窃了一块名表和一部手机。
根据刑法规定,盗窃罪的主体责任者盗窃的财物价值合计超过三千元的,情节较重,应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因此,小明的盗窃行为情节较重,可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总结:根据以上分析,被告小明的行为构成盗窃罪,他可以被认定为盗窃罪的主体责任者。
根据刑法相关法条,小明的盗窃行为情节较重,应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三、结论根据刑法法条练习题中提供的案情,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被告小明的行为构成盗窃罪,根据刑法的相关法条,对应的刑罚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以上是对刑法法条练习题的分析与解答,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欢迎进一步讨论。
法条分析题@刑法车润海1.我国《刑法》第3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请分析:(1)前半句与后半句分别体现了刑法的何种机能?【答案】前半句体现了保护机能;后半句体现了保障机能。
(2)请列举哪些情形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至少3项)?【答案】重法的溯及既往、习惯法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不明确的罪状和法定刑等。
2.我国《刑法》第6条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本法。
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
请分析:(1)“领域内”具体包括哪些情形?【答案】包括领土、领水、领空。
除此之外还包括悬挂中国国旗或国徽的船舶与航空器。
(2)“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包括哪些情形?【答案】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的犯罪行为适用当地法律审判;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的变通或补充规定。
3.我国《刑法》第30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1)单位犯罪的,单位及其成员应当承担什么刑事责任?【答案】原则上是两罚制: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例外是单罚制:仅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不再追究单位的刑事责任。
(2)如果法律没有规定为单位犯罪,应如何处理?【答案】构成单位犯罪,必须有法律的明文规定。
如果法律没有规定,对组织、策划、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自然人,追究刑事责任。
4.我国《刑法》第14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1)成立故意犯罪需要认识到哪些客观事实?【答案】①对行为本身的认识,即对刑法规定的危害社会行为的内容及其性质的认识;②对行为结果的认识,即对行为导致或者可能导致的危害结果及其性质的认识;③对与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相联系的其他犯罪构成要件事实的认识;④不包括行为人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但须有违法性认识的可能性。
(2)“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体现了什么原则?【答案】以惩罚故意犯罪为原则,以惩罚过失犯罪为例外。
5.我国《刑法》第15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1)过失犯罪有几种类型?【答案】过失犯罪有两种类型: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
(2)如何区分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答案】二者的区别主要是认识因素不同。
疏忽大意的过失中,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因此又称无认识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中,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此又称有认识的过失。
6.我国《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1)是否对所有的杀人行为都能进行特殊防卫?【答案】不是。
特殊防卫只能针对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但并非所有的杀人行为都是暴力犯罪。
例如,母亲故意不给孩子喂奶,企图将孩子饿死,对母亲就不能进行特殊防卫。
(2)特殊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是什么?【答案】①必须具备成立正当防卫的起因、时间、对象、主观条件;②还必须具备特定的对象条件,即针对正在进行且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
如果符合特殊防卫的条件,即使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也不认为过当。
7.我国《刑法》第23条规定: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1)着手的含义是什么?【答案】开始实施刑法分则规定的构成要件的实行行为。
(2)意志以外的原因包括哪些情形?【答案】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指违背犯罪分子本意的原因。
犯罪未得逞并不是犯罪分子自愿的,而是由不可克服的客观障碍造成的。
主要有:被害人的反抗、第三者的阻止、自然力的阻碍、物质的阻碍、犯罪人能力不足、认识发生错误等。
(3)未得逞的含义是什么?【答案】未得逞是指没有完整实现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全部构成要件事实。
8.我国《刑法》第25条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1)“二人以上”包括哪些情形?【答案】包括:自然人与自然人构成共同犯罪;自然人与单位构成共同犯罪;单位与单位构成共同犯罪。
(2)甲、乙以为前方是猎物而共同开枪,不料打中一儿童,致其死亡,但查不清是谁击中,如何处理?【答案】①甲、乙不构成共同犯罪,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本案中的行为人对死亡结果是过失的心理态度。
②由于查不清到底是谁的行为导致儿童死亡,根据存疑有利于被告人的精神,二人都不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9.我国《刑法》第67条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
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1)可以向谁自动投案?【答案】主动、直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投案。
根据司法解释,犯罪嫌疑人向其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组织或者其他有关负责人员投案的也属于自动投案。
(2)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是指?【答案】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已宣判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与司法机关已掌握的或者判决确定的罪行属不同罪行的,以自首论10.我国《刑法》第68条规定:犯罪分子有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1)“重要线索”的来源有何要求?【答案】①犯罪分子通过贿买、暴力、胁迫等非法手段,或者被羁押后与律师、亲友会见过程中违反监管规定,获取他人犯罪线索并“检举揭发”的,不能认定为有立功表现。
②犯罪分子将本人以往查办犯罪职务活动中掌握的,或者从负有查办犯罪、监管职责的国家工作人员处获取的他人犯罪线索予以检举揭发的,不能认定为有立功表现。
③犯罪分子亲友为使犯罪分子“立功”,向司法机关提供他人犯罪线索、协助抓捕犯罪嫌疑人的,不能认定为犯罪分子有立功表现。
(2)“重大立功”怎么认定?【答案】一般是指被检举揭发或者协助抓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或者案件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全国范围内有较大影响等情形。
11.我国《刑法》第87条规定: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
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1)甲所犯之罪,应当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经过几年不再追诉?为什么?【答案】经过15年不再追诉。
因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包括十年本数,属于法定最高刑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情形。
(2)乙犯危险驾驶罪,应当判处拘役,如何计算追诉时效?【答案】经过五年不再追诉,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
12.我国《刑法》第115条规定: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过失犯前款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1)“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对其中的其他方法有何要求?【答案】这里的危险方法要求与放火、爆炸、决水、投放危险物质方法的危险性相当的其他危险方法。
(2)“过失犯前款罪的”属于何种罪状,并指出其含义?【答案】属于引证罪状,是指引用刑法分则的其他条款来说明某种犯罪的特征。
引证罪状的条文本身并不描述犯罪的特征,而是引用其他条款已经描述过的某种犯罪的特征来认定该种犯罪。
13.我国《刑法》第238条规定: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具有殴打、侮辱情节的,从重处罚。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他人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犯前三款罪的,依照前三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1)“殴打、侮辱”属于何种量刑情节?【答案】属于法定的量刑情节,也属于从重处罚情节。
(2)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致人死亡的,在刑法理论上被称为什么?并分析其成立条件。
【答案】在理论上被称为结果加重犯,成立条件为:①实施非法拘禁行为,导致重伤、死亡结果。
②非法拘禁行为与重伤、死亡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③行为人对重伤、死亡结果有过失。
④刑法明文规定较重的法定刑。
14.我国《刑法》第243条规定: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
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两款的规定。
(1)捏造事实是指捏造什么事实,为什么?【答案】是指捏造虚假的犯罪事实,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
(2)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属于什么身份?试举出其他类似情形。
【答案】属于不纯正的身份犯。
①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犯非法拘禁罪的,从重处罚;②司法工作人员反虚假诉讼罪的从重处罚。
15.我国《刑法》第257条规定:以暴力干涉他人婚姻自由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犯前款罪,致使被害人死亡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款罪,告诉的才处理。
(1)第一款属于什么性质?【答案】属于告诉才处理的犯罪。
(2)“致使被害人死亡”包括哪些情形?【答案】包括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直接致人死亡以及被害人自杀。
16.我国《刑法》第260条规定: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