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合性肠及系膜损伤的螺旋CT诊断
- 格式:pdf
- 大小:824.64 KB
- 文档页数:3
医学影像及检验探讨肠扭转“漩涡征”螺旋CT诊断价值肠扭转是指一段肠袢沿肠系膜长轴旋转而形成的闭袢性肠梗阻,由于同时有肠系膜血管受压,故常呈绞窄性肠梗阻[1]。
肠扭转是肠梗阻的常见原因之一,是一种严重的急腹症,术前及时准确的诊断,对患者正确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ct是检查肠扭转的重要方法之一,作者回顾性总结分析10例肠扭转病例,其旨在于探讨肠扭转的早期ct表现,认识肠扭转的各种ct征象,提高ct诊断肠扭转的正确率,从而为临床及时、正确的治疗提供重要影像诊断。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搜集我院有完整资料的肠扭转病例10例,全部有完整螺旋ct检查资料并且经手术证实,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7岁。
1例男性老年患者为乙状结肠扭转,有慢性便秘病史。
所有患者就诊时主要症状有不同程度持续性阵发性腹痛、腹胀及频繁呕吐,6例患者肛门停止排气、排便,体查患者腹部压痛点相对固定。
腹透显示腹部肠管不同程度扩张伴不均匀液气平面,然后行ct扫描检查。
1.2 检查方法:设备采用飞利浦ct brilliance 16排螺旋ct 机,全部病例行ct平时,其中6例增强扫描,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进行静脉团注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浓度30g/100ml),注射速率3.5ml/s,总量100ml行全腹部扫描。
平扫及增强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耻骨联合下缘,层厚3mm,层距1.5mm,扫描条件120kv,130ma,扫描数据传递到计算机工作站,进行重组后处理,采用多平面重组法(mpr),重建出横断面、冠状面及矢状面多平面图像,进行图像多方位观察。
常规采用腹窗观察,窗宽300~400,窗位405~0hu,适当调节窗宽、窗位,观察“漩涡征”、肠系膜结构及其血管。
2.结果本组病例小肠360°扭转4例,小肠180~270°扭转5例,乙状结肠360°扭转1例。
9病例不同程度出现肠管、肠系膜及其血管“漩涡征”增强扫描加血管重建病例可见血管“漩涡征”。
肠系膜损伤的CT表现肠和肠系膜损伤占腹部损伤的5%[1]。
由于交通事故发生率的增加,腹部闭合性损伤发生率也迅速增多。
随着多排螺旋CT在急诊外科的广泛应用,CT早期诊断闭合性肠和肠系膜损伤已日益成熟。
所以早期明确诊断非常重要,可为临床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提供重要依据。
由于这方面的报道相对较少,近期我们遇到7例肠系膜损伤患者,经CT检查确诊,并经手术证实,现结合文献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本组7例患者,男5例,女2例,年龄18岁—67岁,平均48岁。
其中车祸伤5例,坠落伤1例,挤压伤1例。
全部为我院接诊的急诊患者。
经CT检查后,立即急诊手术。
方法:采用西门子spirit双排螺旋CT机,取仰卧位进行全腹部平扫,层距层厚均为5-10mm。
2结果7例患者,经CT检查,均表现为胸和肠系膜损伤出血,于肝脏及脾脏周围见弧形液性较高密度带,CT值约40HU左右;肠及肠系膜间血肿及浸润并伴有肠壁增厚、肠管聚拢、肠间隙模糊、系膜质地不均匀,内见条状较高密度血管影,系膜与肠壁间血肿表现为柱状,边缘由于受到肠管及肠系膜的挤压,血肿边缘可见多个“尖角征”,出血量大时则沿两侧结肠旁沟向盆腔蔓延。
上述表现为肠系膜及血管损伤特征情表现。
而仅有局限性肠系膜血肿不伴肠壁增厚则不具特异性。
3讨论3.1临床表现外伤性肠系膜损伤多由于车祸、高处坠落、挤压等原因所致。
根据受伤程度和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
常见的突出表现是内出血征象、腰背疼和肠麻痹,伴尿路损伤者,常伴有血尿、血肿进入盆腔者则有里急后重感,血液流至腹腔内,可引起急性腹膜炎等。
3.2病理基础该类患者病因病史明确,小肠损伤多合并以挫裂伤为主的肠系膜损伤且损伤范围广。
[2]由于肠系膜的损伤破裂,相应地导致肠系膜上动、静脉或肠系膜下动、静脉损伤引起出血,血管损伤程度不一样,则出血量不同。
出血可在肠系膜间或与肠管间形成血肿,也可向结肠旁沟和盆腔蔓延。
肝脏及脾脏周围血肿表现为弧形液性较高密度带,系膜间血肿表现为柱状边缘见“尖角征”。
第22卷 第1期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Vol.22, No.1 2013年1月(137-146) C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Jan., 2013窦娅芳, 唐颖, 解骞, 等. 256层多排螺旋CT小肠成像(MDCTE)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J].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2013, 22(1): 137-146.Dou YF, Tang Y, Xie Q, et al. Application study of 256 multidetector-row computed tomography enterography (MDCTE) in small bowel diseases[J]. C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2013, 22(1): 137-146.256层多排螺旋CT小肠成像(MDCTE)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窦娅芳1,2,唐颖1,解骞1,朱全东1,祝瑞江1,梁宗辉1,31.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上海2000402.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上海2000803.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放射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静安分院),上海200040摘要:目的:探讨256层多排螺旋CT小肠造影(MDCTE)扫描技术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材料和方法:对118例临床怀疑小肠疾病患者,男53例,女65例,平均年龄48.5岁。
行256-MDCTE平扫及增强扫描,通过横断面及多平面重建,观察病变部位、大小、形态、周围侵犯及转移情况,结果与最终临床诊断对照分析。
结果:本组118例患者中,56例MDCTE诊断为小肠病变,并与最终临床诊断相符。
另外62例MDCTE诊断为阴性,其中47例符合,9例漏诊,6例误诊。
并且通过统计分析得出MDCTE对小肠疾病诊断的灵敏度为78.87%(56/71),特异度为100%(47/47),正确率为87.29%((56+47)/118),阳性预测值为100%(56/56),阴性预测值为75.80%(47/62)。
现代实用医学2012年12月第24卷第12期・1381・作者单位:315040宁波,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通信作者:宋美君,Email:smj800722@多层螺旋CT 在肠系膜脂膜炎诊断中的应用朱海东,胡铁波【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 (MSCT )对肠系膜脂膜炎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肠系膜脂膜炎患者的CT 表现与诊断,其中6例经病理学证实,其他按照CT 诊断标准做出判断。
应用MSCT 进行腹部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同时采用1mm 层厚和1mm 间隔重组,形成最大密度投影(MIP )和多平面重组(MPR )图像,评价肠系膜脂肪组织、系膜淋巴结、系膜血管及邻近肠道改变。
结果所有诊断为肠系膜脂膜炎均起自小肠系膜且仅累及系膜根部,包绕系膜血管、淋巴结,3例可见肠系膜血管变细;9例病变可以看到脂肪环征、肿瘤样假包膜征;肠系膜脂膜炎的强化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0.05),平扫时肠系膜脂膜炎病变密度明显增高,有统计学意义(<0.01)。
9例肠系膜脂膜炎病变在系膜根部可见多发小淋巴结,增强示明显强化,2例病变肠系膜所血管支配的肠道壁肿胀。
结论多层螺旋CT 是诊断肠系膜脂膜炎首选的非常有用的无创影像手段。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 线计算机;肠系膜;脂膜炎doi:10.3969/j.issn.1671-0800.2012.12.032【中图分类号】R81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0800(2012)12-1381-03肠系膜脂膜炎是罕见的肠系膜脂肪组织的非特异性炎症,在病理组织学上主要表现为肠系膜脂肪组织变性、坏死、炎症及纤维化,大体表现为肠系膜内弥漫性或局限性的单发或多结节性肥厚,硬化及挛缩,并在该疾病自然病程的某一阶段分别称为肠系膜脂膜炎,肠系膜脂肪营养不良,硬化性肠系膜炎,退缩性肠系膜炎及肠系膜Weber-Christian 病[1]。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普遍认为该病与细菌感染,腹部外伤,手术,血管损伤,过敏反应,自身免疫反应等多种因素有关[2]。
全腹部64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诊断创伤所致腹部脏器损伤的临床应用作者:叶晓青陈健谭旭艳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3年第19期[摘要] 目的观察全腹部64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诊断创伤所致腹部脏器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丽水市中心医院治疗的腹部创伤患者957例,利用64层螺旋CT 增强扫描,并将CT的诊断结果与手术、治疗结果进行对照,观察MSCT增强扫描诊断创伤所致腹部脏器损伤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结果 CT的诊断结果与术后、治疗的结果相比,最后发现在实质脏器的损伤诊断中假阳性为5例、假阴性为3例;而在空腔脏器的CT诊断结果上假阳性为4例、假阴性为3例。
CT诊断实质脏器损伤的灵敏度为97.86%,特异性为99.59%;CT诊断空腔脏器损伤的灵敏度为76.67%,特异性为99.89%。
结论全腹部MSCT增强扫描诊断腹部实质脏器损伤的特异性与诊断腹部空腔脏器损伤的特异性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 > 0.05),但是其诊断腹部实质脏器损伤的灵敏度却要显著高于空腔脏器损伤的灵敏度(P < 0.05)。
[关键词] 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空腔脏器损伤;实质脏器损伤[中图分类号] R65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9-0078-03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建筑业和交通业的不断全速发展,由此而来的事故率也逐步上升,导致在外科急诊中腹部脏器损伤患者的人数和比例都越来越大[1,2]。
对于这些腹部脏器损伤的患者而言,多排螺旋CT能够准确有效地为临床医生提供第一手的影像学资料,便于患者随后的治疗方案的确定和手术的进行[3],为了进一步观察全腹部64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诊断创伤所致腹部脏器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笔者特进行本次实验,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9~2012年来丽水市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腹部创伤患者957例,其中男578例,女379例,平均年龄(43.5±2.1)岁。
肠系膜脂膜炎的多层螺旋CT诊断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肠系膜脂膜炎(MP)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MP的CT表现与诊断,其中2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6例按照CT标准做出诊断。
所有病例均进行全腹部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
结果所有病变均位于肠系膜根部,包绕肠系膜血管。
6例以肠系膜炎性渗出为主,表现为雾状影,密度均匀;2例表现为肠系膜内纤维组织增生而形成的索条影,索条中间夹杂密度较淡的雾状影。
6例有假包膜形成。
4例血管周围出现脂肪环征。
有占位效应,周围肠管可见受压移位。
结论多层螺旋CT对肠系膜脂膜炎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诊断;脂膜炎;腹膜肠系膜脂膜炎(mesenteric panniculitis,MP)是临床上非常少见的一种疾病,它发生于肠系膜脂肪组织,沿肠系膜血管走行区域分布,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病因目前尚不清楚。
关于肠系膜脂膜炎的报道较少。
作者通过对8例肠系膜脂膜炎的CT表现进行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材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009年9月至2014年9月,8例行腹部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并诊断为肠系膜脂膜炎的患者。
男5例,女3例,年龄41-76岁,平均54.5岁。
其中2例经组织病理证实,其余6例根据CT诊断标准做出诊断。
仅3例有腹痛的症状而行腹部CT检查,其余均无任何症状,为CT检查时偶尔发现。
1例患者肺癌;1例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1例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
2例经3-6个月复查,病变未见明显变化。
2.CT诊断标准:小肠系膜脂肪组织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高,高于腹膜后脂肪密度,界限清楚,包绕但不侵犯肠系膜血管,可推压邻近肠袢但不侵犯,且除外肠道及腹膜后肿瘤及感染性病变[1]。
所有病例均由3名有经验的CT诊断医生达成一致后做出诊断。
3.技术参数应用Philips Brilliance16螺旋CT扫描机或Philips Brilliance 256iCT扫描机,扫描采用120kV,240~360 mA。
CT检查在诊断肠及肠系膜损伤中的应用效果研究程 锋,石太峰,侯 卓,闫海林(江苏省如皋博爱医院放射科,江苏 如皋 226500)[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用CT检查诊断肠及肠系膜损伤(bouel and/or mesenteric injuries,BMIs)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江苏省如皋博爱医院收治的59例BMIs患者(其病情均经手术探查得到确诊)作为研究对象。
在这些患者入院后,对其均进行CT检查,然后统计用CT检查诊断其病情的准确率。
结果:对这59例患者进行CT检查的结果显示,其中有52例患者发生BMIs,用CT检查诊断其病情的准确率为88.1%(52/59)。
这52例发生BMIs患者的CT影像学特点是:肠壁增厚,腹腔内出现游离气体,肠系膜脂肪出现条索影,肠系膜发生水肿和血肿,肠壁周围积液。
结论:用CT检查诊断BMIs的准确率较高。
[关键词]CT检查;肠及肠系膜损伤;肠壁增厚[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7629-(2020)22-0118-02肠及肠系膜损伤(bouel and/or mesenteric injuries,BMIs)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有报道称,BMIs的发生率在各类腹部损伤中居第3位[1-2]。
对BMIs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对降低其死亡率、改善其预后至关重要[3]。
本文主要是研究用CT检查诊断BMIs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9例BMI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病情均经手术探查得到确诊,均存在腹痛的症状,且其均自愿参与本研究。
在这59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22例;其最小年龄为23岁,最大年龄为78岁,平均年龄为42.6岁。
其中,因发生车祸致伤的患者有41例,因从高处坠落伤致伤的患者有15例,因腹部遭到挤压致伤的患者有3例;存在腹膜刺激征的患者有42例,存在低血压表现的患者有18例。
消化道穿孔、肠套叠胃肠道穿孔常继发于溃疡、创伤破裂、炎症及肿瘤,其中胃十二指肠溃疡为穿孔最常见的原因。
创伤破裂通常发生于肠管,多由闭合性损伤引起。
肿瘤穿孔是因肿瘤坏死,以及肿瘤引起局限性肠炎、坏死性肠炎以及溃疡性结肠炎也可造成肠穿孔。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多发生在前壁,穿孔的同时胃十二指肠内的气体和内容物流入腹腔,引起气腹和急性腹膜炎。
慢性穿孔多发生在后壁,穿透前浆膜与附近组织器官粘连,有时溃疡虽很深,但内容物不流入腹腔。
由于小肠肠曲彼此紧靠,穿孔后纤维蛋白沉着,相互粘连而穿孔很快被封闭,且小肠气体少,故小肠内容物流出少,也较少造成气腹。
结肠气体量较多,穿孔后易导致气腹和局限性或全腹膜炎。
●临床特点是起病骤然,腹膜刺激症状。
●X线检查:主要表现为气腹、腹液、腹脂线异常和麻痹性肠胀气等征象。
●典型征象:为膈下游离气体,表现为双侧膈下线条状或新月状透亮影,边界清楚,其上缘为光滑整齐的膈肌,下缘分别为肝、脾上缘。
大量气腹时可见双膈位置升高,内脏下移,有时衬托出肝、脾、胃等脏器的外形轮廓。
●X线腹部平片出现气腹后首先应排除非胃肠。
还应注意虽然穿孔但无气腹。
假气腹(相似平片上有些表现酷似气腹):1、间位结肠。
2、充气扩大的肠管互相重叠(双壁征)。
3、腹腔和胸腔脓肿。
4、胃十二指肠大的憩室影、胃扩张。
5、膈疝、横隔不平滑。
6、其他。
●在X线检查中,以游离气腹最重要。
应注意几种情况:①胃、十二指肠球部及结肠,正常时可以有气体,因此穿孔后大都有游离气腹征象;②小肠及阑尾,正常时一般无气体,穿孔后很少有游离气腹征象;③胃后壁溃疡穿孔,胃内气体可进入小网膜囊,如网膜孔不通畅,气体则局限在网膜囊内,立位照片于中腹显示气腔或气液腔,即网膜囊上隐窝充气,而气体并不进入大腹腔;④腹膜间位或腹膜后空腔器官向腹膜后间隙穿孔,气体进入肾旁前间隙,还可进入腹膜后其他间隙,出现腹膜后间隙充气征象,而腹腔内并无游离气体。
因此,没有游离气腹征象并不能排除胃肠道穿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