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蔡国君主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
- 格式:doc
- 大小:225.50 KB
- 文档页数:3
五代十国帝王五代十国(907年-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统一全中国地区为止。
本时期分成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7年-979年)。
五代十国本质上是唐朝藩镇割据和晚唐政治的延续。
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为国,其中位在中原地区,军力强盛的藩镇即五代。
虽然势力强大且继承唐朝,但无力控制全中国地区,只是藩镇型的朝廷。
而其他割据一方的藩镇,有些自立为帝,有些奉五代为宗主国,其中十个国龄较长、国力较强的被统称为十国。
本时期时常发生地方实力派叛变夺位,使得战乱不堪,统治者多重武轻文。
由于中原的内乱,也带给北方各国入侵的机会,其中契丹国还建立辽朝。
五代共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等五个朝代。
907年汴州朱温篡唐建立后梁,开启五代十国。
然而后梁被政敌太原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所灭,建国后唐。
而后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孙与部属。
后唐历经后唐明宗的扩张与整顿后国力强盛。
但在内乱后,被石敬瑭引契丹军攻灭,建国后晋。
不久在契晋关系恶化,契丹军南下灭后晋,建国辽朝。
此时刘知远在太原建国后汉,并且收复中原。
郭威篡位建后周后,在后周世宗的经营下,隐隐有一统天下的希望。
然而后周被赵匡胤所篡,五代结束。
十国方面,江南以吴国最强,而后被李昪篡位,建国南唐,其次有吴越与闽国等。
湖广是荆南、楚国与南汉等。
南唐国力最强,先后攻灭闽国、楚国,但多次用兵使得国力衰退,最后败于后周。
蜀地有前蜀、后蜀,国家富强,是仅次于南唐的强国。
然而过于安稳,最后亡于中原。
北汉是惟一在北方的十国,是后汉刘氏后裔所建。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与其弟宋太宗相继南征北讨,最后于979年统一全中国地区。
五代(907年-960年)帝王列表后梁(907年-923年)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建立的第一个朝代。
自梁太祖朱全忠在907年建国至梁末帝亡国(923年11月19日),历时17年。
因为皇帝姓朱,为与南北朝时的南梁相区别,故又称朱梁。
三皇五帝简介三皇五帝世系图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
从三皇时代到五帝时代,历年无确数,最少数千年。
近代考古在中原地区发现的裴李岗文化、贾湖文化等,从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已经进入农业社会,其中出土的具有文字性质的龟骨契刻符号与约30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有类同和相似之处。
三皇五帝是中华上古杰出首领的代表。
三皇五帝是谁,存在多种说法。
基本上,无论是按照史书的记载,还是神话传说,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
大致上,三皇时代距今久远,或在四五千年至七八千年以前乃至更为久远,时间跨度亦可能很大;而五帝时代则距夏朝不远,在4000多年前。
历史三皇五帝属中国上古时期,距今久远,少有当时的文字实物资料流传,主要靠传说流传至今,因此这段历史对于后来的人们存在很多含糊不清之处。
由于对这一历史时期现存的资料大多和神话传说纠缠在一起,许多事情很难判断真伪,综合史料,大致为:三皇时代处于约6000年前到4000年前,是中华文明的萌芽发展期。
历史资料表明,漫长的三皇时代是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变期,早期的女娲也常被列为三皇之一。
到五帝时代,已经是父系社会,不过女子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嫘祖等女子人物在文明发展中也有很大的贡献。
五帝时代文明是三皇时代文明的延续。
以文字为例,传说伏羲创造八卦、文字,而在黄帝时代仓颉造字,文字愈加成熟。
女娲、伏羲时代的龙崇拜,在炎黄时代进一步发展。
传说炎帝(指末代炎帝)、黄帝皆神农后裔,炎帝即神农部落首领,也是各部落联盟的首领、天子共主,当时神农部落已世衰,黄帝和伏羲(有人认为盘古即为伏羲)部落有密切的传承关系,后来黄帝取代炎帝成为天子,为五帝之首,五帝以后即为夏、商、周时代。
五帝时代在约4000多年前,当时,黄河流域有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主要从事农业劳动,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并且结为联盟,最后,黄帝又征服了周边各个部落,黄帝时代华夏文明取得很大发展,华夏族由此产生,现在的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也是来自于此。
越国君主世系简介越国君主世系图越国(又称作于越),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位于中国东南方的诸侯国。
史书称越国为夏朝少康庶子于越的后裔,国君为姒姓。
但根据考古学上的发现,越国更可能是继承自太湖地区的马桥文化,是古代越族人所建立的国家。
越国前期的核心统治区域主要在今天的浙江省诸暨、东阳、义乌和绍兴周边地区,其早期都城即在该区域内迁移,定都会稽(绍兴)。
前473年,越国灭吴国后,势力范围一度北达江苏,南入闽台,东濒东海,西达皖南、赣东,雄踞东南。
卧薪尝胆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
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
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
勾践害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
他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
勾践为鼓励民众,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使越国强大起来,并最终找准时机,灭掉了吴国。
称霸勾践平定吴国后,就出兵向北渡过黄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向周王室进献贡品。
周元王派人赏赐祭祀肉给勾践,称他为“伯”。
勾践离开徐州,渡过淮河南下,把淮河流域送给楚国,把吴国侵占宋国的土地归还给宋国。
把泗水以东方圆百里的土地给了鲁国。
当时,越军在长江、淮河以东畅行无阻,诸侯们都来庆贺,越王号称霸王。
衰亡前312年,在秦国、韩国、魏国与楚国、齐国对峙的时候,楚国派遣大批军队包围秦兵于曲沃和商于。
越王在这个时候派使者以“乘舟”(君王乘坐用以指挥作战的大船)、战船三百艘、箭五万支,送给魏国以支持魏国。
这些水战所需的军用物资运输到魏都大梁,一定要从长江经邗沟,再经淮水和鸿沟,可推断出当时邗沟和淮水仍然在越国的势力范围之内。
周朝君主简介周朝君主世系图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
周朝分为“西周”(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
西周由周武王发创建,定都酆镐(宗周);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
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
周王朝存在的时间从约前11世纪至前256年,共计存在约为791年。
周朝是中国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世袭封建王朝,其后秦汉开始成为具有从中央到地方的统一政府的大一统国家。
史书常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
又周王室姬姓,故称为姬周,以区别于其他以周作为国号的政权。
另外,1.后稷后稷名弃,是中国传统史籍记载的周族姬姓始祖。
又称稷或周弃。
被周人崇为稷神,以郊礼祭祀。
《诗经·大雅·生民》讲述了周族关于天生后稷的起源神话。
诗中载周族的始祖母有邰氏之女,姜嫄(一作姜原),一说为帝喾高辛氏的正妃,本来无子,于是她祭祀上帝求子,而后她在野外踏到了上帝脚印的大指处,感到喜悦,不久便怀上了后稷。
怀胎满月,顺利分娩,证明上帝安乐地接受了姜嫄的祭祀。
生后不久后稷被放置在狭隘的巷道上,受到了路过的牲畜的保育养护;又被放在森林里,得到了伐木人的照料;最后被置于冻实的河冰面上,又有飞鸟用双翅覆盖掩护他。
这些都说明后稷得到了上帝神灵的保佑。
后人不解后稷为何三次被母弃置于外,造出姜嫄“生子以为不详弃之”的解释,故而后稷得名“弃”。
“弃”之名最早出现于《国语》、《礼记》和《左传》,这个误解当在春秋战国已经形成。
胡承珙、顾颉刚等引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关于宋平公夫人的初生女“以异见弃”所以被弃于堤下的记述,认为战国时人可能据此拘牵《生民》的神话故事,给后稷赋名“弃”。
《史记·周本纪》亦有类似记载,姜嫄弃子后又感其神奇,遂养育成人,然因初欲弃之,故而名为“弃”。
后稷长到能够爬行时就会自己寻觅食物。
蔡都新蔡试探马世之天中学刊2009年2月第24卷第1期蔡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古国之一,从西周初立国,到战国中期灭亡,约历700 个春秋。
历史上的蔡国,初为周王室的南部屏障,后为荆楚的北向门户,几度兴亡,多次迁都,历尽坎坷。
从上蔡到新蔡,到下蔡,再到高蔡,从其都城的迁徙可以窥见蔡文化的流变。
蔡都新蔡期间,谱写了蔡国历史上新的篇章。
一、蔡平侯徙都新蔡蔡国最初建都于上蔡。
公元前531 年(蔡灵侯十二年),楚派公子弃疾帅师灭蔡,上蔡失陷,成为楚邑。
公元前529 年(楚灵王十二年),楚国发生内乱,公子弃疾和公子比、公子黑肱、蔓成然以及蔡国旧臣蔡朝吴等率领陈、蔡、不羹、许、叶之军进入楚都郢,发动政变,杀掉太子禄及公子罢敌,楚灵王被迫自缢而死。
经过一场厮杀,最后弃疾得胜即位为楚平王。
楚平王上台后,为了报答蔡人派兵相助之功,以及稳定政治局势,争取中原诸侯的承认,就找到了蔡景侯的少子庐归国,立为蔡平侯。
同时复国的,还有陈、许、胡、沈等国。
《左传·昭公十三年》载:“楚之灭蔡也,灵王迁许、胡、沈、道、房、申于荆焉。
平王即位,既封陈、蔡,而皆复之,礼也。
”蔡虽复国,但楚国仍然占领着蔡都上蔡,蔡平侯被迫南迁,徙都新蔡。
《左传·昭公十三年》载:“平王封陈、蔡,复迁邑。
”杨伯峻注:“蔡都新蔡。
”蔡侯朱奔楚之原因及其经过,据《史记·管蔡世家》载:“平侯九年卒,灵侯般之孙东国攻平侯子而自立,是为悼侯。
”《春秋·昭公二十一年》载:“冬,蔡侯朱出奔楚。
”杜预注:“朱为太子则失位,遂微弱,为国人所逐。
故自出以为文。
”又注:“东国,隐太子之子,平侯庐之弟,朱叔父也。
”同年《左传》曰:“蔡侯朱出奔楚。
费无极取货于东国,而谓蔡人曰:‘朱不用命于楚,君王将立东国。
若不先从王欲,楚必围蔡。
’蔡人惧,出朱而立东国。
”东国是朱的叔父,朱奔楚后,蔡立东国为悼侯。
蔡自公元前529 年徙都新蔡,迄公元前493(蔡昭侯二十六年)迁于州来(即下蔡,今安徽凤台一带),先后在新蔡建都时间长达37 年。
杞国君主世系简介杞国君主世系图杞国,是中国历史上自商代到战国初年的一个诸侯国,国祚延绵1000多年,国君为姒姓,禹的后裔。
杞国建国于商朝,其间时断时续,具体事迹已不可考。
周朝初年,杞国重新建国,自东楼公起,有史料可考的传了二十位国君。
直到前445年,杞国亡于楚国。
杞国是小国,史书罕有记载,《史记》虽有“陈杞世家”记载陈、杞两国的历史,但对杞国的描述只有二百七十多字,而且还特别说:“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
”这样的小国,在周围强邻的压迫下,被迫屡有迁徙。
杞国最初大致在今河南省杞县一带,后来迁到今山东省新泰,后又迁至昌乐、再至安丘一带。
杞国虽小,但也有其重要意义,那就是杞国人乃是夏朝王室之后,存有夏礼,因此孔子曾为考察夏朝之礼而到访杞国。
只是由于杞国文献也多散失,因此孔子感慨道:“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论语·八佾》)历史上还流传着一些和杞国有关的故事,《列子·天瑞》中所说的杞人忧天的故事,就发生在杞国。
该成语虽说往往用来形容庸人自扰的无谓担忧,但也有人认为,这和杞国多经磨难而造成的国人忧患意识有关。
目前为止,发现的杞国存在的考古证据不多。
共计有六块殷墟甲骨文提到了杞侯或杞地,可作为商代杞国存在的证据。
而在杞县尚未找到杞国遗存,县城中曾有后人建的东娄公庙,祭祀杞国开国君主东娄公(即东楼公),该建筑在1949年后也已被拆毁。
在新泰,清朝的道光和光绪年间曾出土过一批杞伯每亡所做的青铜器,2002年新泰周家庄又发现了杞国的贵族墓葬群,证实新泰曾是杞国所在地。
另外,1962年,武汉市文物商店曾收购到一件杞伯每亡的簋,1966年,山东滕县出土了一件每亡的鼎。
商朝时期商朝时期,杞国就已存在。
据《大戴礼记·少间篇》记载,商汤击败夏桀灭亡夏朝之后,将夏王室姒姓的一些遗族迁到了杞(今河南杞县一带)。
但后来曾数次废掉杞国封号。
(《史记》:“杞在商时,或封或绝。
”)杞国的存在也得到了殷商甲骨文的证实,武丁娶了一位杞国的女子(“妇杞”)为妻,是其60多个妻子之一,当时,杞被册封为侯爵,甲骨文卜辞有“杞侯”的字样。
xx 君主世系图为“蔡”、“祭”古音同,通用。
蔡叔所封之蔡原在祭,建都于蔡,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一带。
周朝初年,两代蔡侯接力筑城,终于建起一道古城墙。
这道有千年历史的城墙至今还存在,位于今河南郑州管城区祭城村。
三监之乱后,周公“放蔡叔,迁之,与车十乘,徙七十人从。
,, 蔡叔度既迁而死。
其子曰胡,胡乃改行,率德驯善。
,, 于是周公言于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祀,是为蔡仲。
”(《史记管蔡世家》)此为蔡国二度受封,其都邑迁往今河南省上蔡县。
春秋初年,蔡国尚出兵与鲁、宋等伐郑。
前684 年楚国利用蔡国、息国二国的矛盾,出兵俘虏蔡哀侯,将蔡国纳入楚国控制范围。
从此,在楚的压迫下蔡国深受其害。
前531 年,楚一度灭蔡,三年后蔡平侯复国,并迁都吕亭(今河南新蔡)。
前506 年蔡国曾随吴国伐楚,并攻入郢都。
前493年在楚国的逼迫下,蔡昭侯迁都州来(安徽凤台县),经五世,于前447 年再次为楚所并。
xx 君主1. x x蔡叔度,姬姓,名度,周文王第五子,周武王之弟。
西周诸侯国蔡国第一任国君,在位年大约是从武王灭商后至三监之乱期间。
周武王灭亡商朝之后,把自己的八个弟弟分封在各个地方。
叔度受封于蔡(今河南省上蔡县),建立蔡国,以监护商纣王太子武庚所统领的顽军遗民。
在周成王时,蔡叔度因不满周公旦专擅朝政,与管叔鲜、霍叔处、武庚发动了著名的三监之乱,声讨周公。
周公起兵东征,蔡叔度兵败后被流放于郭邻,卒于迁所。
周公命蔡叔度子仲继位于蔡。
2. x x蔡仲,姬姓,名胡,蔡叔度之子,蔡国第二任国君胡的父亲蔡叔度在三监之乱后被周公旦流放。
蔡叔度死后,胡改进了品行,“率德驯善”,周公旦知道后,举荐他出任鲁国的卿士。
胡使鲁国治理得很好,在周公旦的建议下,周成王把蔡地封给胡为国,是为蔡仲。
3. x x 荒蔡伯荒,姬姓,名荒,蔡仲之子,蔡国第三任国君,在位年不详。
4. x x蔡宫侯,名字失传,蔡伯荒之子,蔡国第四任国君,在位年不详。
曹国君主世系简介曹国君主世系图曹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伯爵,国君为姬姓。
周文王子曹叔振铎后裔。
建都陶丘,辖地大致为现在的定陶附近。
由于曹国弱小,后世记载的曹国事迹不多。
西周时代,曹国唯一记入《史记》的大事是前826年曹幽伯被弟弟曹戴伯所杀的事件。
进入东周后,曹国再发生内乱。
前761年,公子武杀死兄长曹君石甫自立,后来谥为曹穆公,以后的曹国君主谥号皆称公。
春秋时期,曹国成为晋楚争霸的对象之一。
前637年,晋公子重耳落难时经过曹国,受到曹共公的无礼对待。
前631年晋楚城濮之战时,晋国伐曹、卫救宋,把曹共公俘虏。
楚国失利后,曹国亲近并听命于晋国。
后来,曹国与宋国交恶。
曹悼公于前515年遭宋景公禁锢至死后,曹国发生内乱,继任国君的曹声公和曹隐公先后被杀。
后来曹伯阳继位,背叛晋国、又入侵宋国。
结果宋景公伐曹,晋国没有派兵拯救。
前487年,宋景公擒杀曹伯阳,曹国灭亡。
曹国的后裔后来以国名为姓氏,是为曹姓的其中一个起源。
曹国君主1.曹叔振铎曹叔振铎,姬姓,名振铎,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弟,曹国的开国君主。
2.曹太伯曹太伯,姬姓,名脾,曹叔振铎之子,春秋诸侯国曹国第二任君主。
承袭曹叔振铎担任该国君主,在位51年。
3.曹仲君曹仲君,姬姓,名平,曹太伯之子,春秋诸侯国曹国第三任君主。
承袭曹太伯担任该国君主,在位67年。
4.曹宫伯曹宫伯,姬姓,名侯,曹仲君之子,春秋诸侯国曹国第四任君主。
承袭曹仲君担任该国君主,在位40年。
5.曹孝伯曹孝伯,姬姓,名云,曹宫伯之子,春秋诸侯国曹国第五任君主。
承袭曹宫伯担任该国君主,在位30年。
6.曹夷伯曹夷伯,姬姓,名喜,曹孝伯之子,春秋诸侯国曹国第六任君主。
承袭曹孝伯担任该国君主,在位29年。
7.曹幽伯曹幽伯,姬姓,名疆,曹孝伯之子,曹夷伯之弟,春秋诸侯国曹国第七任君主,约于前826年卒,在位9年。
8.曹戴伯曹戴伯,姬姓,名苏,曹孝伯之子,曹幽伯之弟,春秋诸侯国曹国第八任君主。
他于前826年杀曹幽伯自立。
xx君主世系图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灭郑国后迁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
韩起源于晋国同姓宗室,姬姓,可上推晋穆侯。
曲沃桓叔庶子韩万,因协助曲沃武公由曲沃克晋,被武公封于韩地,繁衍氏族,在晋成为门阀名卿,传至韩康子。
韩康子与魏桓子奉执政正卿智伯之命,在晋阳之战中,讨伐赵襄子。
最后韩、魏倒戈,与赵合灭智伯,瓜分了智伯所有食邑。
从此韩、赵、魏三卿世族独霸。
然后三卿再将晋的领地瓜分,在周天子的同意下,成为三个诸侯国,是为三家分晋。
xx历史将xx、xx、xx称为三晋。
(一)xx宗主1.xxxx韩武子韩万,姬姓,名万,春秋时代初期晋国的宗室,曲沃公子。
姬姓,因封地名为韩氏,讳万,谥号武。
曲沃桓叔的庶子,曲沃庄伯的异母弟。
人称韩武子。
战国七雄的韩国的先祖。
为曲沃武公驾御战车,协助武公杀死了晋哀侯,夺去了晋国政权。
曲沃武公成为晋武公,将韩地封给了韩万。
后来,韩万的子孙韩厥、韩起都成了晋国的正卿。
韩氏势力扩大,前403年,三家分晋,建立战国七雄的韩国。
2.xx赇xx韩赇伯,姬姓,名不详,韩武子之子,晋国韩氏家族第二任领袖,承袭父亲韩万担任韩氏家族领袖。
韩赇伯死后,儿子韩简继位,是为韩定伯。
3.xxxx韩定伯韩简,姬姓,名简,韩赇伯之子,晋国韩氏家族第三任领袖,承袭父亲韩赇伯担任韩氏家族领袖。
前645年秋,秦穆公出兵伐晋,交战的地方就是韩简的封地。
战前,韩简曾向晋惠公说,由于惠公对秦国失信,此战胜算不大。
惠公派韩简向秦穆公下了战书,战争中,韩简截击穆公,不料,这时惠公的战车陷入泥泞,韩简只好丢下秦穆公来救惠公。
战斗的结果是,晋惠公做了秦国俘虏,韩简随之被俘。
因为晋惠公的姐姐、秦穆公夫人伯姬的劝谏,秦穆公放了惠公君臣。
晋惠公怨天尤人,韩简再次出来进谏,直言是惠公的过错。
韩简死后,谥号定,史称韩定伯,儿子韩舆继位。
4.子舆韩舆,又名韩子舆,韩定伯之子,晋国韩氏家族第四任领袖,承袭父亲韩简担任韩氏家族领袖。
韩舆死后,儿子韩厥继位。
中山国君主世系简介中山国君主世系图中山国,春秋战国时白狄的一支——鲜虞仿照东周各诸侯国于前507年建立的国家,位于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一带。
中山国当时位于赵国和燕国之间,都于顾,后迁都于灵寿(今河北省灵寿县),因城中有山得国名。
前406年(周威烈王二十年)为魏将乐羊第一次攻灭。
至迟到前380年左右,中山桓公复国。
中山王其间,北攻燕国,南侵赵国,国势大为强盛。
至中山王,屡屡遭赵国攻伐,领土大为缩小。
前296年最终为赵国所灭。
中山国君主1.中山文公中山文公,中山国第一任君主。
在位大约10至11年。
2.中山武公中山武公,中山国第二任君主,他为中山文公儿子,承袭中山文公的政权,在位8年。
3.中山桓公中山桓公,中山国第三任君主,他为中山武公儿子,承袭中山武公的政权。
前406年,为魏将乐羊所灭。
约前380年左右复国,初定都于顾,后迁于灵寿,分别于前377年、前376年在房子、中人两地与赵国军队交战,于南方修筑长城以抵御赵国。
在位约30余年。
中山王即位后,追谥为桓王。
4.中山成公中山成公,中山国第四任君主,他为中山桓公儿子,承袭中山桓公的政权,在位20余年。
中山王即位后,追谥为成王。
5.中山王中山王(音cuò),中山国第五任君主,在位约18年。
他为中山成公儿子,承袭中山成公的政权,在位期间为中山国最强盛的时期,利用周边各国的矛盾以寻求生存。
并北攻燕国,南侵赵国,中山的领土大为扩张。
1978年,于河北省平山县三汲公社之中山王墓中,出土三件青铜器。
依据中山王方壶铭文记载,中山王十四年,相邦司马赒统率三军参与攻杀子之之役。
前328年,中山成公去世,其子继承君位,年龄大约16岁。
明年(前327年)为王元年,为中山国历代君主中少数可确定其纪年的君主。
称王中山国在此之前大致上是依靠着齐国,以对抗赵国的侵略。
在王五年(前323年),魏国公孙衍为了对抗齐、秦、楚三大强国,发起魏、韩、赵、燕、中山“五国相王”,互相称王,并互相承认双方王号。
东周小国史 ----- 蔡国原创2023-08-1420:18•历史长河边的磨坊#文化历史解析#《史记》载周武王有十个同父同母的兄弟,分别是;其长子日伯邑考,次日武王发,次日管叔鲜,次日周公旦,次日蔡叔度,次日曹叔振铎,次日成叔武,次日霍叔处,次日康叔封,次日隹季载。
这十兄弟除前面二个,其它八个均外封为诸侯,管叔之管国,周公之鲁国,蔡叔之蔡国,曹叔之曹国,成叔武无资料(待考),霍叔之霍国,康叔之卫国,屋季载之曾国。
当然,历史记载是一回事,但让一位母亲连续生十个孩子,且在古代人均不超过三十岁的情况下,这记载就有问题。
也就是说这十人绝不可能是同母同父,但都能被司马迁所记载,大概率是这八人均被封为诸侯,只是还待考古发掘相关资料。
蔡国,即是蔡叔度的封国,蔡叔度因年长,在周武王灭商后,最先被分封。
而关于蔡叔度的最初封地,还是有不少争议。
周武王最先分封三个弟弟,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监视商朝后裔,所以三个封国的大体位置会在商朝附近。
《史记》中“自殷都以东为卫,管叔监之;殷都以西为庸,蔡叔监之;殷都以北为,霍叔监之。
是为三监C”蔡在殷都以西,大概率就是现郑州祭城。
祭城或者说祭国是商代的方国之一,被周武王灭掉,而“蔡”与“祭”两字最初写法相同。
蔡叔被封为祭,才有可能称为“蔡”国。
三监之乱后的蔡国周武王分封“三监”后,死亡。
由于周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
周公代理国政,就引起“三监”的不满。
于是,管叔、蔡叔、霍叔联合商朝剩余势力武庚,起兵反叛,并且在东方的东夷族也趁机打劫。
周公冷静处理,率领王师,联合齐国鲁国等大军平定了此次叛乱。
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诛武庚,杀管叔,废霍叔为庶民,并流放蔡叔,平定了“三监之乱”。
这三人,属蔡叔处罚最轻,流放之后,周公还给他“与车十乘,徙七十从”。
周公没收三监领地后,周成王将蔡国(祭国)封给了周公第八子姬伯翔。
蔡叔另有一子名胡,在蔡叔被流放后,变得谨小慎微,努力做事。
周公觉得胡能力不错,就让胡做了鲁国的卿士。
xx 君主世系图郑国,别名为奠国,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伯爵。
早期前806 年,建国者为周厉王少子,周宣王封庶弟王子友于郑(今陕西华县的东方),成为郑国第一代君主,是为郑桓公。
郑国初为周王朝的畿内诸侯,周室衰微,郑桓公积极谋寻全身之策,不与周室共存亡。
他问史伯:“王室多故,余惧及焉。
与其何所(处)可以逃死?”史伯说:“王室将卑,戎狄必昌,不可逼也!”他接着仔细分析了当时形势,只有“济、洛、河、颖之间”(济水、洛水、黄河、颖水)比较安全,那里没有大国,虢(指东虢,位于今河南郑州。
位于今河南陕县的为西虢;另外还有位于今陕西的小虢,春秋初年为秦国所灭)、郐两个小国国君,“皆有骄侈怠慢之心”,稍加武力或贿赂,就可以对付。
郑桓公听从史伯建议,利用自己王朝大臣的身份,通过向虢、郐之君贿赂,取得十邑之地作为新郑国之在东方的立足点。
当周室东迁,郑国的郑武公和郑庄公亦相继为王朝大臣,他们常借天子之名行兼并之实,兼并了周边的一些小诸侯国,包括虢、郐两国。
郑国由畿内诸侯成为畿外诸侯。
发展郑国的东面就是鲁、宋,西北就是成周、卫、晋,西南就是陈、蔡、许和楚,周围还有许多姬、姜、偃、嬴及其他小国,正如《国语郑语》所说:“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蛮荆戎狄之人也。
”周室东迁时,郑、晋都尽了保卫的责任。
由于晋国不久分裂为翼(晋)和曲沃两部分,内战频仍,所以王室不得不依靠虢和郑,它们都曾以诸侯而兼王室的卿士。
郑武公、郑庄公对周的态度都很骄横无礼,平王很不满意,想把权力分一半给虢。
庄公知道后,责问平王,平王竭力否认,以致“周郑交质”(即互相交换质子,郑国以郑昭公,周王室以王子狐),并进行战争。
周天子的权威已扫地殆尽了。
郑国充分利用王室大臣的身份,经常利用王室之名为自己谋私利。
郑国兼并了周边的小国,侵夺许国,干涉宋、郑庄公多宠子。
在其死后,郑国即陷入内乱。
郑昭公即位后不久,权臣祭仲入宋时为公子突岳父雍氏所迫,改立公子突为郑国国君,公子突是为郑厉公。
诸侯国:蔡国地理位置周武王克商后,分封其五弟蔡叔度建立蔡国,建都于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
历史上蔡国曾被两次灭国、两次被迫迁都,其势力范围在今豫皖交界一带。
蔡国原封地实际疆界: 东至顿国、沈国,南近息国、江国,西临房国、道国、柏国,北有陈国、许国。
地跨汝河、淮河两流域,是当时疆域较大的诸侯国。
蔡国的都城位于今上蔡县芦冈的东坡,故城北及东南是洪水冲击而形成的黄陵陂和蔡塘。
上蔡故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四角为圆转角,南墙长约 2700 米,北墙长约 211米,东墙长约 2490 米,西墙长约 3187 米,城周长约为 10490 米,约合 21 华里。
城墙均为夯土建筑,高约 4 至 11 米,宽约 70 至 95 米。
实测与《上蔡县志·舆地志》"蔡国故城址高一、二丈,周围二十余里"的记载基本相符。
从出土文物看,城墙始筑于西周初年,春秋战国时期进行过加固和补修。
城墙处有城壕设施,宽约70 至103 米。
""蔡国的都城内有宫殿区,四周筑有夯土墙,称为宫城。
宫城外有郭城,手工业制陶,制铜作坊以及商业和平民的住宅都在这里。
上蔡古城的西南与西北角是墓葬区。
"上蔡古城 1963 年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96 年 12 月 29 日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6 年在上蔡县北四五十里的田庄村发现了一座古墓,出土青铜器9 件,陶器6 件。
其中《父辛觚》,口下周围饰四个蕉叶状纹,下绕带状夔龙纹,圈足四壁有铭文曰: "作父辛觚"五字。
有一爵,銴内有铭文四字: "父己卜。
"这些铜器的形制、花纹及铭文均为周初作风,为蔡国早期的历史提供一些线索。
历史沿革初封蔡国蔡叔度,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
周武王一母同胞的兄弟共有十人。
他们的母亲名叫太姒,是文王的正妻。
她的长子是伯邑考,以下依次是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最小的是冉季载。
苦命的蔡国周朝初年,两代蔡侯接力筑城,终于建起一座这道古城墙始建于西周初年,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高大的城墙并没有挡着楚国的战车,蔡国最终还是被楚国所灭。
雄伟的城池。
但坚固的城墙并没有满足蔡国人对安全的渴望,在几百年的时间里,蔡国饱受欺凌,最终灭亡。
一个国家灭亡了,一个姓氏却出现了。
以国为姓的蔡姓人辗转迁徙,寻找安居之地,于是蔡姓流布天下。
今天,蔡姓的人口在全国各姓氏中排名第44位,而在台湾省,蔡姓人口高居第8位。
作为蔡国最早和最重要的国都,上蔡是所有蔡姓人的祖根地。
蔡国故城南门和城墙,当年蔡城是楚、魏、韩三国你争我夺的军事要地。
蔡叔度发动的军事政变失败后,被周公旦软禁在蔡国城郊。
史书上称他“既迁而死”。
一个城市若有山,能增添野趣;若有水,则就平添了灵秀;如果有一段两三千年历史的古代城垣呢?也许能增添一种独特的气质吧。
望着车窗外面连绵的蔡国故城,我心里想。
在我生活的那座城市,也有一段古老的城垣,童年时候,它曾是我们逃学时首选的去处。
我和几个肝胆相照的朋友,曾经坐在古城墙上学着大人的样子抽烟,感叹人生。
工作以后,为生存为生活而忙忙碌碌,来来往往经过古城墙时,我甚至懒得抬头多望它一眼。
后来有一次到外地出差,天南地北的同行坐在一起讲自己的城市。
我生活的城市没有青山绿水,也很少看见蓝天白云,冬天的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夏天的太阳又能把人晒昏。
最后我告诉那些生活在温暖湿润空气里的南方朋友:我们中原的城市是要用一种深沉的感情去慢慢体味的。
在那里随便找一个土堆,里面埋的可能就是影响中国一个王朝的人物;在市中心的古城墙上随便抠下一块泥巴,就能闻到三千年前的味道……看着对方惊讶的表情,我才发现,其实在内心深处,这古老的城墙还是给予了我感动和骄傲的。
古城墙,穿越风尘三千载●蔡国故城建于周朝到上蔡采访当地文化,遇到的人都这样建议:先去看看蔡国故城吧,那城墙最能代表古蔡文化。
蔡国故城就在上蔡县城西南面,从县城出发,坐车10分钟不到就能看见城垣了。
蔡国君主世系简介蔡国君主世系图
蔡,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姫姓。
周武王克商后,封其五弟叔度于蔡。
杨宽先生认为“蔡”、“祭”古音同,通用。
蔡叔所封之蔡原在祭,建都于蔡,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一带。
周朝初年,两代蔡侯接力筑城,终于建起一道古城墙。
这道有千年历史的城墙至今还存在,位于今河南郑州管城区祭城村。
三监之乱后,周公“放蔡叔,迁之,与车十乘,徙七十人从。
……蔡叔度既迁而死。
其子曰胡,胡乃改行,率德驯善。
……于是周公言于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祀,是为蔡仲。
”(《史记·管蔡世家》)此为蔡国二度受封,其都邑迁往今河南省上蔡县。
春秋初年,蔡国尚出兵与鲁、宋等伐郑。
前684年楚国利用蔡国、息国二国的矛盾,出兵俘虏蔡哀侯,将蔡国纳入楚国控制范围。
从此,在楚的压迫下蔡国深受其害。
前531年,楚一度灭蔡,三年后蔡平侯复国,并迁都吕亭(今河南新蔡)。
前506年蔡国曾随吴国伐楚,并攻入郢都。
前493年在楚国的逼迫下,蔡昭侯迁都州来(安徽凤台县),经五世,于前447年再次为楚所并。
蔡国君主
1.蔡叔度
蔡叔度,姬姓,名度,周文王第五子,周武王之弟。
西周诸侯国蔡国第一任国君,在位年大约是从武王灭商后至三监之乱期间。
周武王灭亡商朝之后,把自己的八个弟弟分封在各个地方。
叔度受封于蔡(今河南省上蔡县),建立蔡国,以监护商纣王太子武庚所统领的顽军遗民。
在周成王时,蔡叔度因不满周公旦专擅朝政,与管叔鲜、霍叔处、武庚发动了著名的三监之乱,声讨周公。
周公起兵东征,蔡叔度兵败后被流放于郭邻,卒于迁所。
周公命蔡叔度子仲继位于蔡。
2.蔡仲
蔡仲,姬姓,名胡,蔡叔度之子,蔡国第二任国君。
胡的父亲蔡叔度在三监之乱后被周公旦流放。
蔡叔度死后,胡改进了品行,“率德驯善”,周公旦知道后,举荐他出任鲁国的卿士。
胡使鲁国治理得很好,在周公旦的建议下,周成王把蔡地封给胡为国,是为蔡仲。
3.蔡伯荒
蔡伯荒,姬姓,名荒,蔡仲之子,蔡国第三任国君,在位年不详。
4.蔡宫侯
蔡宫侯,名字失传,蔡伯荒之子,蔡国第四任国君,在位年不详。
5.蔡厉侯
蔡厉侯,名字失传,蔡宫侯之子,蔡国第五任国君,在位年不详。
6.蔡武侯
蔡武侯,名字失传,蔡厉侯之子,蔡国第六任国君,在位期间为前863年-前837年。
7.蔡夷侯
蔡夷侯,名字失传,蔡武侯之子,蔡国第七任国君,在位28年(前837年-前810年)。
8.蔡釐侯
蔡侯釐,又蔡僖侯,姬姓,名所事,蔡夷侯之子,蔡国第八任国君,承袭蔡夷侯担任该国君主,在位48年(前809年-前761年)。
9.蔡共侯
蔡共侯,姬姓,名兴,蔡釐侯之子,蔡国第九任国君,承袭蔡釐侯担任该国君主,在位2年(前761年-前760年)。
10.蔡戴侯
蔡戴侯,名不详,蔡共侯之子,蔡国第十任国君,承袭蔡共侯担任该国君主,在位10年(前759年-前750年)。
11.蔡宣侯
蔡宣侯,姬姓,名措父,蔡戴侯之子,蔡国第十一任国君,承袭蔡戴侯担任该国君主,在位35年(前749年-前715年)。
12.蔡桓侯
蔡桓侯,姬姓,名封人,蔡宣侯之子,蔡国第十二任国君,承袭蔡宣侯担任该国君主,在位20年(前714年-前695年)。
13.蔡哀侯
蔡哀侯,姬姓,名献舞,又称蔡季,为蔡桓侯胞弟,蔡国第十三任国君,承袭蔡桓侯担任该国君主,在位20年(前694年-前675年)。
前684年,蔡哀侯娶陈国的女人,息侯也娶陈国的女人。
息妫将要出嫁到息国时经过蔡国。
蔡哀侯说:“这
是我的小姨子。
”蔡哀侯叫息妫的队伍停下,看息妫的容貌,对息妫没礼貌。
息侯听说之后,非常生气,请求楚国假装攻打息国,息国假意求救于蔡国。
然后楚国攻打蔡国,抓走了蔡哀侯。
前680年,蔡哀侯因为痛恨息国,故意在楚王面前夸息妫美貌。
楚王于是灭了息国,将息妫带回。
息妫生下堵敖和成王,却终日郁郁寡欢,一言不发。
楚王为了讨好息妫,硬说是蔡国灭了息国,于是发兵讨伐蔡国。
14.蔡穆侯
蔡穆侯,姬姓,名姓,名肸,蔡哀侯之子,蔡国第十四任国君,承袭蔡哀侯担任该国君主,在位29年(前674年-前646年)。
15.蔡庄侯
蔡庄侯,姬姓,名甲午,蔡穆侯之子,蔡国第十五任国君,承袭蔡穆侯担任该国君主,在位34年(前645年-前612年)。
16.蔡文侯
蔡文侯,姬姓,名姓,名申,蔡庄侯之子,蔡国第十六任国君,承袭蔡庄侯担任该国君主,在位20年(前611年-前592年)。
17.蔡景侯
蔡景侯,姬姓,名固,蔡文侯之子,蔡国第十七任国君,承袭蔡文侯担任该国君主,在位49年(前591年-前543年)。
他于前543年,因与其子蔡灵侯之妻私通而被后者所杀。
18.蔡灵侯
蔡灵侯,姬姓,名般,蔡景侯之子,蔡国第十八任国君。
他于前542年杀蔡景侯后,承袭该国君主,在位12年(前542年-前531年)。
被楚灵王诱杀。
19.蔡平侯
蔡平侯,姬姓,名庐,蔡灵侯之子,蔡国第十九任国君。
楚平王复蔡之后,他承袭蔡灵侯担任该国君主,在位9年(前530年-前522年)。
《左传·昭公十三年》则称庐为蔡灵侯世子有之子,世子有被楚灵王杀死。
附:蔡侯朱
蔡侯朱,名朱,蔡平侯之子。
前521年,蔡平侯病逝,朱继位。
平侯长兄蔡隐太子友的儿子东国,派人贿赂楚平王的大夫费无忌。
费无忌于是宣称蔡侯背叛楚国,希望东国继位。
蔡国贵族只好赶走蔡侯朱,拥立东国继承蔡国君位,是为蔡悼侯。
20.蔡悼侯
蔡悼侯,姬姓,名东国,蔡灵侯之孙,春秋末期蔡国君主之一。
于前521年杀前任君主蔡平侯之子,自己担任该国君主,在位3年(前521年-前519年)。
21.蔡昭侯
蔡昭侯,姬姓,名申,为蔡悼侯胞弟,春秋末期蔡国君主之一,在位28年(前518年-前491年)。
在悼侯死后继位。
前509年,蔡昭侯入楚朝见楚昭王,被扣留3年。
昭侯获释回蔡后,改国策为亲晋。
前506年,楚攻蔡,蔡昭侯把儿子送到吴国作人质,向吴求援。
同年冬,吴蔡联军攻入楚都郢。
吴军在次年撤退后,楚昭王复国。
前493年,楚昭王攻蔡,蔡向吴求救,吴认为蔡离吴太远,难以救援,建议蔡迁近吴,蔡昭侯未经咨询大夫便私下同意了,结果迁都州来(今安徽凤台县)。
前491年,蔡昭侯打算入吴朝见,大夫恐怕昭侯又再次迁都,于是派人杀了昭侯,事后把凶手杀死。
22.蔡成侯
蔡成侯,姬姓,名朔,蔡昭侯之子,春秋末期蔡国君主之一,承袭蔡昭侯担任该国君主,在位19年(前490年-前472年)。
23.蔡声侯
蔡声侯,姬姓,名产,蔡成侯之子,春秋末期蔡国君主之一,承袭蔡成侯担任该国君主,在位15年(前471年-前457年)。
24.蔡元侯
蔡元侯,名不详,蔡声侯之子,春秋末期蔡国君主之一,承袭蔡声侯担任该国君主,在位6年(前456年-前451年)。
25.蔡侯齐
蔡侯齐,姬姓,名齐,蔡元侯之子,蔡国最后一任国君,在位4年。
于前450年承袭蔡元侯继位。
前447年,楚惠王灭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