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图形的认识数学活动测量距离学案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32.72 KB
- 文档页数:4
《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教案(1)三角形有什么特性?(稳定性)(2)如何给三角形分类?生1:按角分,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生2:按边分,三角形分为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情况)。
(3)三角形的边有什么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4.四边形。
(1)常见的四边形有哪几种?应如何分类?①常见的四边形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②四边形的分类可用集合图表示如下:(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有什么特征?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性?①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平行四边形有容易变形的特性。
②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等腰梯形有一条对称轴,直角梯形有一条腰垂直于底。
(3)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①长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②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5.圆。
关于圆你都知道哪些知识?(学生讨论汇报)生1:圆是曲线图形。
生2: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生3:在圆中,直径和半径都有无数条。
生4: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相等,半径也相等。
生5:在同圆或等圆中,半径等于直径的一半,直径是半径的2倍。
生6:圆是轴对称图形,它有无数条对称轴。
6.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1)我们学过哪些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有序地画出相关的平面图形,为构建知识网络做准备。
(2)如何计算这些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各面积公式之间有什么联系?①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用字母表示为C=2(a +b )。
②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用字母表示为S =ab 。
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用字母表示为C =4a ;面积=边长×边长,用字母表示为S =a·a =a 2。
《认识平面图形》教案(精选4篇)《认识平面图形》篇1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使学生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的特征,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体会面与体的联系和区别。
2.通过“看、议、摸、画、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创造情境,认识物体图形,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渗透热爱生活的情感教育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的基本特征难点:从物体表面抽象成平面图形课前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若干;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若干;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引入师: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四种图形,(准备)请大家认一认,说一说。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和三棱柱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王国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外,还有平面图形家族。
(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1、你认识它们吗?那你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的名称。
2、那它们长什么样子呀?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特征,不要求完整,对说得好的学生及时鼓励。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些图形——板书课题:认识平面图形二、合作探究操作交流1.观察发现,感知“面在体上”。
a.观察操作师:你能从自己桌面上的这些物体中,找出这样的图形吗?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
b.引导发现师:你们刚才找的这些图形的家安在哪里?c.面在体上及分离过程刚才小朋友们通过观察发现了这些图形的家都安在立体图形上,你能用我给你们准备的工具(白纸、印泥、橡皮泥等),想办法让他们的家从准备好的立体图形上搬到纸上来吗?学生独立思考、汇报交流(描、印、折、画)师:,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想用什么办法记下这些面,每个小朋友最好想得不一样,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办法多。
师:小朋友的办法真多!师:你们想不想也来动手印一印或描一描?要求:1.小组合作完成。
平面图形的认识教案第一章:认识平面图形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平面图形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识别平面图形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平面图形的定义和特点2. 常见平面图形(如正方形、矩形、三角形、圆形等)的名称和特征教学步骤:1. 引入: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如墙壁上的瓷砖、桌面上的硬币等,引导学生关注平面图形。
2. 讲解:介绍平面图形的定义和特点,解释常见平面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3. 实践:让学生观察和描述一些平面图形,如教室里的黑板、书本封面等。
作业布置:让学生在家中找一些平面图形,如家具、玩具等,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第二章:平面图形的测量与比较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测量平面图形的大小。
2. 培养学生比较和分析平面图形大小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平面图形大小的测量方法2. 常见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教学步骤:1. 引入:展示一些平面图形,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大小。
2. 讲解:介绍测量平面图形大小的方法和工具,如尺子、面积公式等。
3. 实践:让学生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如正方形、矩形等。
作业布置:让学生在家中找到一些平面图形,如纸张、布料等,并测量它们的面积。
第三章:平面图形的对称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对称性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识别和创造对称图形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对称性的定义和类型(如轴对称、中心对称)2. 常见平面图形的对称性特点教学步骤:1. 引入:展示一些对称的物品,如镜子、剪纸等,引导学生关注对称性。
2. 讲解:介绍对称性的定义和类型,解释常见平面图形的对称性特点。
3. 实践:让学生识别和创造一些对称图形,如剪纸、绘画等。
作业布置:让学生在家中找一些对称的物品,如家具、玩具等,并描述它们的对称性特点。
第四章:平面图形的组合与分解教学目标:1. 让学生学会将简单的平面图形组合成复杂的图形。
2. 培养学生理解平面图形的组合与分解原理。
教学内容:1. 平面图形组合的方法和技巧2. 常见平面图形的分解方法教学步骤:1. 引入:展示一些由简单平面图形组合而成的复杂图形,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组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 6.2.1 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 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
- 使学生能够识别并分类常见的平面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圆等。
- 培养学生使用直尺和量角器测量平面图形的边长和角度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探索平面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 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和证明来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点、线、面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平面图形的分类:三角形、四边形、圆等,以及它们的特性和分类。
3. 平面图形的测量:如何使用直尺和量角器测量平面图形的边长和角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 平面图形的测量方法。
2. 教学难点:- 理解并运用平面图形的性质和特征解决问题。
- 准确地使用直尺和量角器进行测量。
四、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或黑板。
- 直尺和量角器。
- 平面图形的模型或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平面图形,如墙上的时钟、桌子的形状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新知识学习:- 讲解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面图形的测量方法。
3. 实践操作:- 让学生分组,每组发一套平面图形的模型或图片,以及直尺和量角器。
- 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探索平面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4. 总结与讨论:- 每组分享他们的发现和测量结果。
-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讨论,强化他们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5. 作业布置:- 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家里完成。
六、教学反思- 教师应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他们的困惑和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和解答。
-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第6单元整理和复习2.图形与几何第1课时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1)【教学目标】1.通过分类、比较、辨析,使学生巩固直线、射线、线段和各种角以及垂线和平行线的有关知识,进一步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画出相应的图形。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及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自主整理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难点:将分类、比较、辨析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突出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教师:从今天起,我们复习图形与几何初步知识。
这节课先复习线与角及平面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通过复习,我们要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认识角和角的分类,能比较熟练地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平面图形的分类。
二、归纳整理1.复习直线、射线、线段。
课件出示问题1: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区别?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2)指名学生汇报。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①用直尺把两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一条线段;把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射线;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直线。
教书板书:②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予以板书:③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予以板书。
④组织学生做教材第86页第2题第(Ⅰ)小题。
指名学生回答,订正。
2.复习角。
课件展示问题2:我们学过的角有哪几种?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2)指名学生汇报。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②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所画出的长短没有联系。
(4)组织学生练习:教材第86页“做一做”。
(5)指名学生汇报,订正。
3.复习三角形、四边形、圆。
课件出示问题3: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和四边形?圆有什么特点?①学生分组议一议,相互交流。
②学生汇报。
③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板书教师指名学生说出每种图形的特征。
2.图形与几何第1课时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1)教学内容教科书P85,完成教科书P86“做一做”第1~3题,P88“练习十八”中第1、2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直线、射线、线段、角、垂线和平行线的特征以及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等平面图形的特征,体会线与面之间的关系,完善认知结构。
2.进一步积累探索平面图形的特征及相互之间关系的活动经验,体会极限思想,感受分类的思想方法,发展简单的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在参与整理复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平面图形的特征,体会各种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难点在静态与动态的想象中体会各种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对小学阶段所学过的“图形与几何”的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整理和复习。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研究过哪些图形?【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回答:学过三角形、正方体、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想到什么说什么,没有加以归类;还有的学生可能这样回答:学过的图形分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包括哪些图形,平面图形包括哪些图形等。
师:是的,我们学过的图形分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这节课我们先来复习平面图形。
[板书课题: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1)]师:今天我们的复习要求大家按一条线、两条线、三条线、四条线的思路去回忆整理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并从它们的名称、特征、关系三个方面去整理。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唤起学生对小学阶段所学平面图形知识的回忆,为后续的复习整理作准备。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1.复习“一条线”(直线、射线、线段和圆)。
(1)师:我们先从一条线的思路开始复习。
你想到了什么图形?【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回答直线、射线、线段。
师:请你先在纸上分别画出一条直线、射线、线段,再根据表格整理一下它们的特征,找到这三条线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认识平面图形》數學教案設計
《认识平面图形》数学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平面图形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的概念和特征,能够识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并理解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各种平面图形。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实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平面图形,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平面图形。
(二)新课讲解
1. 认识圆形
教师出示圆形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
然后教师总结圆形的特点,并演示如何画一个标准的圆形。
2. 认识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
同样的方法,教师依次介绍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特点,并演示如何画出这些图形。
3. 分类游戏
将各种平面图形卡片发给学生,让他们根据形状进行分类,加深对各类平面图形的理解。
(三)课堂练习
设计一些关于平面图形的问题或者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四)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五)作业
布置一些有关平面图形的题目,让学生回家继续练习。
四、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他们自己去观察、思考和表达,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基本的平面几何运算:认识平面图形教案设计认识平面图形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面图形的种类及其特征2.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测量、绘制方法3.熟练掌握平面图形的面积和周长计算方法4.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变换(平移、旋转、翻转)二、教学重点1.平面图形的种类及特征2.平面图形的测量和绘制3.平面图形的面积和周长计算三、教学难点1.平面图形特征的理解和记忆2.平面图形的测量和绘制3.平面图形的面积和周长计算的多样性四、教学过程1.引入法通过举例介绍生活中平面图形的种类和应用,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知识扩展(1)平面图形的种类及其特征讲解平面图形的种类、定义和特征,包括三角形、四边形、圆等,既要让学生明白它们的定义,更要通过图示让学生明白它们的特征,如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等。
此处,还要讲解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的特征。
(2)平面图形的测量和绘制讲解平面图形的基本测量和绘制方法,如直线、角度、高、中垂线、垂线、等分等,还要重点介绍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测量和绘制方法,通过实际操作来让学生掌握这些方法。
(3)平面图形的面积和周长计算介绍平面图形的面积和周长计算方法,如三角形和矩形的计算公式。
还要讲解有规则的多边形和圆形的计算方法,通过实际操作来让学生掌握这些方法,让学生知道这些计算方法的实际应用意义。
(4)平面图形的基本变换介绍平面图形的基本变换,如平移、旋转、翻转等,分别讲解它们的变换方法和特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这些方法。
3.课堂练习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练习,让他们通过实际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反思在课堂结束前,让学生自我总结所学内容,并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五、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对基本概念的讲解,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知识点。
2.操作法通过实际操作来让学生掌握知识点,例如,给学生提供一些调查工具,让他们实际测量平面图形。
3.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场景来让学生理解知识点,例如,生活中的对称、旋转等场景。
平面图形的操作与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掌握平面图形的识别与分类方法,掌握平面图形的操作技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讨论、总结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数学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掌握平面图形的识别与分类方法,掌握平面图形的操作技能。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平面图形的特点及其分类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老师出示几种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图形的特点,引出平面图形的概念。
2. 讲解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
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平面图形的定义、特点、分类方法等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平面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学习平面图形的识别与分类。
让学生观察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通过讨论和总结,引导学生掌握平面图形的识别与分类方法。
4. 学习平面图形的操作技能。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平面图形的绘制、测量、计算等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5. 练习与训练。
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6. 总结与展示。
让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总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教学手段。
1. 板书。
2. 平面图形的实物模型。
3. 平面图形的绘图工具。
4. 多媒体教学。
5. 课堂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要注重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另外,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增强学生的数学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6.7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1)(导学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认识常见的平面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圆等。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活动,探索平面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4.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点、线、面、角2. 常见平面图形的认识:三角形、四边形、圆3. 平面图形的性质和特征4. 平面图形的测量:周长、面积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常见平面图形的认识、平面图形的性质和特征、平面图形的测量。
2. 教学难点:平面图形的性质和特征的探索、平面图形的测量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平面图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找出其中的平面图形,如课桌的桌面、黑板的形状等。
2. 探究新知(1)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理解点、线、面、角的概念。
让学生举例说明这些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点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置,线可以表示物体的边缘等。
(2)常见平面图形的认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常见平面图形。
让学生举例说明这些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三角形的稳定性、四边形的多样性等。
(3)平面图形的性质和特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活动,探索平面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让学生举例说明这些性质和特征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三角形的内角和、圆的周长和面积等。
(4)平面图形的测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活动,掌握平面图形的测量方法。
让学生举例说明这些测量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测量教室的面积、计算花园的周长等。
3. 巩固提高设计一些具有实际背景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2. 图形与几何第1课时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1)课题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1)课型复习课本节课内容涉及的知识较多,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将散乱的知识进行分类,使学生掌握分类的方法、感悟分类的数学思想;同时,教师应注意让学生设计自主尝试梳理知识,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除此之外,教师还说明在练习中安排了一些知识点的复习巩固,这样,学生既不会感到课堂学习枯燥无味,又巩固了知识。
1.通过分类、比较、辨析,使学生巩固直线、射线、线段、角、垂直和平行的有教学关知识,进一步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画出相应的图形。
目标 2. 进一步掌握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及空间观念。
3.通过归纳整理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 1. 理解直线、射线、线段、角、垂直、平行的含义。
重点 2. 掌握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等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 1. 直线、射线、线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难点 2. 平面图形的特征。
教学教具准备: PPT课件准备课时1 课时安排教学导案学案达标检测环节一、师师:小学阶段,我们都学过哪些图形?生谈(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刚才大家回话,引答得特别好,那么这节课开始,我们入复将复习图形的相关知识,图形都是由习( 4 线组成,那么我们就从研究线开始来分钟)研究几何图形。
1.复习直线、射线和线段。
(1)画一画。
让学生分别画出一条直线、射线、线段。
二、师(2)提问: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学生思考回忆 1. 数一数,下图中有后自由回答。
学( 1 )条直线,( 8 )生认真倾听教条射线,( 6 )条线段。
师谈话,准备进入复习。
2. 动手操作,大显身手。
(1)过点 A 画 BC的平行1. (1)学生动线。
手画直线、射(2)画出三角形 ABC中线、线段。
AB边上的高。
( 2)学生回顾直线、射线和线生互区别?段的区别,完成 3. 如果从 A、B 两村各修动,整理复学生整理完成下表。
【教学重难点】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吗?学生思考、回答。
指名学生回答。
可能有两种答案:
(4)教师:推导三角形和梯形的计算公式的过程,有相同之处
学生可能会回答出:都是把两个完全相同的图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1ab
2
1
(a b)h
2
2
(1)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已知平行四边形
比三角形的面积大7cm,三角形的面积是()cm,平行四边形
2
2
2
(3)把一个圆形纸片剪开,拼成一个宽等于半径,面积相等的
2
2
(2)一个圆的半径扩大为原来的2倍,它的面积扩大为原来的4倍。
()。
初中数学平面距离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的概念;2. 学会使用坐标系表示两点间的距离;3. 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4.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平面距离问题。
教学重点:1. 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的概念;2. 坐标系中表示两点间的距离;3.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4. 实际问题中的平面距离问题的解决。
教学难点:1. 理解两点间的距离的概念;2. 坐标系中表示两点间的距离;3.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练习题;3. 尺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尺子测量黑板的两点之间的距离,引发学生对距离的概念的思考;2. 提问:什么是两点间的距离?两点间的距离有什么意义?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介绍两点间的距离的概念,给出定义;2. 讲解如何使用坐标系表示两点间的距离;3. 推导两点间的距离公式;4. 通过示例解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 引导学生思考实际问题中的平面距离问题,如:点到直线的距离、线段的长度等;3. 让学生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互相学习。
四、总结与拓展(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2. 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解、课堂练习和总结与拓展环节,让学生掌握了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的概念、坐标系中表示两点间的距离、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以及实际问题中的平面距离问题的解决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整理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通过复习,回忆学过图形的特征,比较、沟通有关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巩固识图、画图等技能。
2、使学生通过系统整理学过的图形,体会线与面之间的联系,完善认知结构。
3、构建知识网络,体会分类思想和集合思想在认识图形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累整理有关图形知识的经验和方法,发展简单的推理能力,和归纳能力。
2.加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整理的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发展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复习,进一步感受图形与几何领域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产生继续探索学习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加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整理的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发展学习能力。
教学难点:梳理并构建知识网络。
三、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三角尺、活动角、各种图形贴图等。
学生:每组一套平面图形、三角尺等学习用品。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1、课件出示:(一组由几何图形组成的漂亮图片)师:同学们,讲课之前,我们先欣赏一组优美的图片。
师:看到这些图片,仔细想一想,你能回忆起了我们学过的图形吗?看谁说的多?说的全?板书(图形)生:长方形、三角形、正方体……(同时把事先做好的图形贴到黑板上)师:这么多图形,你们能分分类吗?(生独立操作,然后汇报)师:我们将这么多凌乱的图形,按照他们的特征进行了分类整理,分成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
(板书:平面图形立体图形)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分类整理一下我们学习过的平面图形。
(板题:平面图形的认识和整理)(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1、线师:我们来整理线的知识。
关于线,你知道哪些知识?生:直线、射线、线段……(板书:直线、射线、线段)课件出示:师:想一想它们有什么特点?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它们的区别?它们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生略)师:我们可以通过特征从端点数和延长情况看出它们的区别来区别。
第6单元整理和复习2.图形与几何第1课时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1)【教学目标】1.通过分类、比较、辨析,使学生巩固直线、射线、线段和各种角以及垂线和平行线的有关知识,进一步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画出相应的图形。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及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自主整理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难点:将分类、比较、辨析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突出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教师:从今天起,我们复习图形与几何初步知识。
这节课先复习线与角及平面图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通过复习,我们要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认识角和角的分类,能比较熟练地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平面图形的分类。
二、归纳整理1.复习直线、射线、线段。
课件出示问题1: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区别?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2)指名学生汇报。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①用直尺把两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一条线段;把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射线;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直线。
教书板书:②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予以板书:③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予以板书。
④组织学生做教材第86页第2题第(Ⅰ)小题。
指名学生回答,订正。
2.复习角。
课件展示问题2:我们学过的角有哪几种?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2)指名学生汇报。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②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越大。
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所画出的长短没有联系。
(4)组织学生练习:教材第86页“做一做”。
(5)指名学生汇报,订正。
3.复习三角形、四边形、圆。
课件出示问题3: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和四边形?圆有什么特点?①学生分组议一议,相互交流。
②学生汇报。
③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板书教师指名学生说出每种图形的特征。
《平面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第2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的特征,沟通他们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掌握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
沟通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知识整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借助转化的方法,沟通平面图形的内在联系。
难点: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图形?生:长方形师:那把它拉伸一下变成了什么图形?生:平行四边形师: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大家想一想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化?把你的想法写在导学案上吧!生:周长没变,面积变了。
【师出示长方形拉伸成平行四边形课件】师:既然大家说到了周长和面积,那你能指一指哪是周长,哪是面积吗?大家试着总结总结周长和面积的定义吧!(学生回答)(师引导)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面积:物体表面的大小。
板书:周长:长度面积:大小【师课件出示一组数据】师:老师给出一组数据,同学们能不能计算一下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呢?生:长方形的周长=(8+6)×2=28(cm)平行四边形的周长=(8+6)×2=28(cm)师:所以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周长相等。
师:大家能不能再计算一下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生:长方形的面积=8×6=48(cm²)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8×6=48(cm²) 师: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生:不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为什么?生:没有高。
师:老师给出高是5厘米,现在能计算了吗?哪位同学能回答一下?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8×5=40(cm²)师:通过验证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相等。
师:在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用到了哪个公式?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数学活动测量距离
一、课前准备:
1、你见过的测量工具有哪些
2、研究你手中的刻度尺,它的最小刻度是多少你怎么用它来量你书本的长和宽读出下
图中的长度。
3、如何近似地从地图上测量并计算一条铁路线的长度
二、探索新知:
1、做一做:
在空地上选定A、B两点(A、B两点之间无障碍,并且能直达),测量这两点之间得距离,并将测量的过程、结果及体会记录下来。
(1)如果A、B两点相距较近,怎样测量
(2)如果A、B两点相距较远,用什么方法测量这两点间的距离
2、做一做:
在空地上选定一点A和一条直的道路(或河流等),测量点A到道路(或河流)的距离。
三、知识运用:
请你测出你走1步的平均长度,然后在教室里或操场上从一端走到另一端,来估测教室或操场的长和宽。
四、当堂反馈:
填一填:
五、拓展延伸:
1、你会测量一幢大楼的高吗
⑴在太阳光下,测量一根直立于地面的长为1米的木棍的影长,计算木棍的长与它的影长的比;⑵同一时刻,测量你的影长,计算你的身高与你的影长的比;⑶比较这两个比值,现在你会测量一幢大楼的高了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