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人群双向转诊指征
- 格式:doc
- 大小:23.36 KB
- 文档页数:13
新冠感染重点人群分类分级健康服务操作指南一、分类分级服务对象65岁及以上老年人。
二、分类原则根据患基础疾病(包括冠心病、脑卒中、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慢性肾病、肿瘤、免疫功能缺陷等)情况、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感染后风险程度等分为三个类别:重点人群(高风险)、次重点人群(中风险)、一般人群(低风险),分别用红、黄、绿色进行标记,颜色不同,服务内容不同。
(一)重点人群。
标记为红色。
包括年龄<80岁、基础疾病不稳定的老年人;年龄20岁、未全程接种疫苗的老年人;透析治疗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失能老人。
(二)次重点人群。
标记为黄色。
包括年龄<80岁、基础疾病稳定、未全程接种疫苗的老年人;或年龄羽0岁、无基础疾病或基础疾病稳定、全程接种疫苗的老年人。
(三)一般人群。
标记为绿色。
包括年龄<80岁、基础疾病稳定、完成全程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老年人;或年龄<80岁、无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等。
对于分类中暂时未覆盖到的,基础疾病不稳定的原则上应归为重点人群。
对于接种后人群分类有变化的,应及时进行动态调整。
三、分类分级服务原则(一)一级服务。
1.服务人群。
一般人群(低风险,绿色标记)。
2.服务内容。
(1)社区(村)负责动员、宣传,对未完成加强免疫的,经医生评估后符合接种条件的,引导其尽快接种。
(2)发挥街道(乡镇)、社区居民(村民)委员会及其公共卫生委员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医生的作用,加强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做好个人健康防护。
(3)提供新冠病毒感染相关咨询服务。
社区(村)通过小喇叭、一封信、微信、短信、APP等形式,对现行新冠病毒感染防控政策进行宣传,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值班电话或家庭医生的电话通知到每一户重点人群家庭,协助开展健康教育。
(二)二级服务。
1.服务人群。
次重点人群(中风险,黄色标记)。
2.服务内容。
在一级服务的基础上开展二级服务。
(1)居家治疗的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感染者,主动向社区(村)报备,并与辖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联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实际通过网络、视频、电话、远程或线下方式指导开展抗原检测、健康监测,提供健康咨询、用药指导等。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考试试题(理论知识部分)一、单选题1.家庭医生团队团队长在统一管理下,全面负责本团队的管理及运行。
()A.院长B.分管院长C.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答案:C2.家庭医生签约团队中为居民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和电话咨询,优先预约和诊治,开展日常合理用药指导。
()A.家庭医生B.社区护士C.公共卫生人员答案:A3.为什么要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A.为农民提供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B.增加医疗机构收入C.体现执政政绩答案:A4.家庭医生团队工作制度要求要公示、监督机构及电话,主动接受监督。
()A.团队成员姓名、联系方式、服务时间及内容、B.团队成员姓名、分工、服务时间及内容、C.团队成员姓名、联系方式、分工、服务时间及内容、答案:C5.对健康人群签约服务的方式是()A.免费签约,完成数量,按签约者要求提供服务B.对签约的健康人群给予定期健康教育和中医药养生服务,控制健康危险因素等常规管理C.对已签约居民每年应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体检服务答案:B6.医生签约服务的客体是谁?()A.卫生院及村卫生室B.家庭医生C.被服务的群众,主要以儿童、孕产妇、65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人群、糖尿病人群、精神病人群为主,可以兼顾家庭服务有需求的其他成员。
答案:C7.家庭医生团队中的公共卫生人员要协助团队长定期开展。
()A.签约居民服务进展监测和服务效果评价B.签约居民服务进展监测C.服务效果评价答案:A8.签约内容是为居民提供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及健康管理服务。
()A.综合、全程B.连续、全程C.综合、连续、全程、全方位答案:C9.双向转诊上转指征正确的是()A.完成与上级医院协议的转诊指标B.涉及医疗服务内容超出医疗机构核准登记的诊疗科目范围C.在本机构治疗安全风险太大答案:B10.依据有关规定并保障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家庭医生团队在工作时间和能力范围内可提供的家庭病床、上门服务;根据居民个体差异化需求,提供。
社区医疗服务站双向转诊制度及机制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能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社区医疗服务站双向转诊制度及机制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制度和机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双向转诊制度双向转诊制度是指将病人从社区医疗服务站转诊至医疗机构,或者从医疗机构转诊至社区医疗服务站。
这种制度的出现,一方面可以缓解大医院挤满了就诊患者的情况,从而提高看病效率和患者的就医体验;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站的能力和水平,在更加适宜的地方进行初步的诊断和治疗,减少患者的就医负担。
双向转诊制度需要由相关部门和医疗机构共同制定标准和流程,并进行有效的监管和评估,以确保制度的公平、公正和有效执行。
双向转诊制度的实施需要有良好的沟通和协调机制。
首先,社区医疗服务站和医疗机构之间应建立健全的信息共享机制,确保医疗信息的流通和安全。
其次,需要制定明确的转诊标准和操作流程,确保转诊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此外,还需要建立专门的转诊管理机构,负责转诊的审核、监管和评估工作,确保制度的顺利运行。
二、双向转诊机制双向转诊机制是指社区医疗服务站和医疗机构之间的密切合作和协作机制。
在双向转诊机制中,社区医疗服务站起到了筛查和初步诊断的作用,而医疗机构则负责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这种机制的建立可以提高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配置,并为患者提供更加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
在双向转诊机制中,社区医疗服务站和医疗机构之间需要建立有效的协作机制。
首先,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
其次,需要制定明确的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明确各方的职责和权限。
此外,需要加强对基层医疗服务人员的培训和培养,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最后,还需要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激发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总结起来,社区医疗服务站双向转诊制度及机制的建立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精神疾病患者双向转诊制度模板模版一、引言精神疾病是一类常见的疾病,对患者及其家庭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为了优化精神疾病患者的就医体验,提高治疗效果,特制定并推行了双向转诊制度。
本文旨在提供一个精神疾病患者双向转诊制度的模板,以供相关医疗机构参考。
二、双向转诊的定义双向转诊是指精神疾病患者在就诊初期,经初步评估后,如果需要进一步诊断和治疗,则按照规定程序由社区卫生机构转诊至相关专科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接受专业精神科医生的诊疗,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及时、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三、双向转诊制度的重要性(1)提高治疗效果:通过双向转诊,精神疾病患者可以得到更专业的治疗,提高了治疗的效果。
(2)缓解基层医疗负担:双向转诊可以将一部分患者转至专科医疗机构,减轻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工作压力。
(3)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双向转诊制度可以减少患者就诊的次数和时间,提高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四、双向转诊的程序(一)社区卫生机构工作人员根据病史和初步评估结果,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进行双向转诊。
(二)社区卫生机构为患者填写转诊申请,并将患者的相关病历和检查结果打包发送给接诊医疗机构。
(三)接诊医疗机构收到转诊申请后,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再次评估,确保患者适合接受该医疗机构的诊疗。
(四)接诊医疗机构通知患者的排期和诊疗地点,并将接诊结果及时反馈给社区卫生机构。
(五)社区卫生机构根据接诊医疗机构的诊疗结果,评估患者的转诊效果,并制定下一步的治疗计划。
五、双向转诊的责任与义务(一)社区卫生机构的责任和义务:1. 针对疑似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初步评估,评估结果真实准确。
2. 根据评估结果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双向转诊,并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转诊的必要性。
3. 积极配合接诊医疗机构,提供患者的病历、检查结果等相关资料。
4. 接收接诊医疗机构的反馈信息,评价转诊效果,制定和实施下一步治疗计划。
(二)接诊医疗机构的责任和义务:1. 根据接收的转诊申请,及时安排患者的诊疗。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系统规章制度word版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制度1.成立本辖区重性精神疾病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精神卫生三级管理网络(街道、居委会、监护人),制定工作计划,定期召开例会。
2.开展严重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准确掌握精神病人基本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准确将相关报表上报至旗严重精神障碍领导小组工作办公室。
3.开展重点人群的心理卫生咨询、心理行为干预、精神疾病预防等服务,早期发现精神疾患患者。
4.开展对慢性或服用维持剂量药物的精神病患者诊治,对新发现或疑似患者应及时转诊至上级专业机构确诊。
5.建立随访制度。
定期走访居委会,按疾病分期随访精神病患者,及时掌握病情变化、治疗情况、去向,填写随访记录,进行康复治疗指导。
6.指导监护人督促病人按时服药,观察可能生现的药物副反应和精神症状,动员患者参加社区组织的康复活动。
7.患者就诊或医务人员到患者家中诊疗时,应有家属或监护人陪同。
8.做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防止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
9.对“三无"精神病人登记造册并上报;对生活困难、符合服药治疗标准的患者,帮助申请享受、发放药物治疗。
重性精神疾病双向转诊制度为了给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方便、快捷的转诊治疗绿色通道,建立专科医院一卫生院双向转诊工作机制,发挥基层医疗卫生和康复服务机构的作用,做好社区精神病患者的监护、访视和康复指导,为患者提供连续、完整的治疗康复服务,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一、双向转诊分类双向转诊分为上转和下转。
(一)上转1.由乡镇卫生院转诊至精神病专科医院。
(二)下转2.由精神病专科医院转诊到乡镇卫生院。
二、转诊对象患有精神疾病的乡镇常住人口。
三、转诊疾病种类1、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等;2、老年痴呆、脑血管病所致的精神障碍、癫痫所致的精神障碍、慢性躯体疾患所致的精神障碍等器质性精神障碍;3、酒精所致的精神障碍、各种药物(含毒品)依赖所致的精神障碍等精神活性物质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4、中度、重度、极重度精神发育迟滞以及伴有精神障碍的精神发育迟滞。
社区健康服务双向转诊流程患者进入中心医生、护士热情接待按全科诊疗流程处理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须转往医院,转诊指征如下:1、诊断不明确的躯体疾病和心理问题2、诊断明确但医治和干预条件有限的疾病的问题3、涉及重要解剖部位的清创逢合4、甲类传染病或疑似病人立即就地隔离迅速报告有关单位,等待诊断和处理5、诊断基本明确需作特殊检查确诊者社区医生进行转诊,职责如下:1、填写转诊单2、书写完整转诊记录,必要时电话通知相关科室3、紧急情况下可电话通知医院派救护车接病人院部医生及相关科室:1、热情接待、免收挂号费2、优先安排各种特检或其他辅助检查3、住院病人优先安排病房在各科就诊的病人凡有下列条件之一者须转往社康中心1、家距医院较远的患者,经医院门诊诊治并且病情稳定者2、出院病人需要进行跟踪、随访、康复者3、建立家庭病床者4、社康中心上转经诊治后适宜社康管理的病人5、户籍住院病人6、社区管理的重点人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75岁以上老人;体弱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儿;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中重度营养不良儿。
主管医生转诊病人,转诊医生职责如下:1、符合转诊条件的病人进行转诊时,应根据病人所居住的社区,将病人的情况立即电话通知相应社康中心,并向病人介绍社康的服务功能及工作人员情况,同时在门诊日志与出院小结中写明病情、转归情况及后续治疗康复方案。
2、转诊病人时,须在出院登记本上做好标记,并填写双向转诊单及双向转诊登记本,双向转诊单交医院社康办。
3、必要时到社康中心进行技术指导。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护士热情接待转回中心的病人,由全科医生负责接诊及访视,其职责如下: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对转回病人认真登记,24小时内进行访视,了解病情并告之疾病相关注意事项。
免收挂号费。
2、介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职能及服务项目,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健康教育及康复指导。
对治疗方案不明确时及时与相应科室联系及咨询。
3、邀请患者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复诊,并将每次的访视及复诊情况做好记录。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方案三篇第1条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管理计划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管理计划政府综合管理办公室、村委会、医院部门、卫生室为了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计划和相关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要求,为确保我镇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管理项目的顺利实施,逐步建立了重性精神障碍患者危险行为综合防控的有效机制。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文件,如卫生部《重性精神疾病监测与治疗项目实施办法》和《重性精神疾病监测与治疗项目技术指导方案》,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现将《XX镇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
请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1 、诊断明确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对象辖区内常住居民中的居家者。
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障碍、偏执型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癫痫诱发性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
2 、服务内容(1)患者信息管理当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纳入管理范围时,家属应提供或直接传递原承担治疗任务的专业医疗卫生机构的疾病诊断和治疗相关信息。
同时,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建立患者住院健康档案,并按要求填写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个人信息补充表。
(二)对相应管理的重度精神障碍患者进行随访评估,每年至少随访4次,每次随访应进行患者风险评估;检查病人的精神状态,包括感觉、知觉、思考、情感和意志行为、洞察力等。
;询问和评估患者的身体疾病、社会功能、药物治疗和各种实验室测试的结果。
其中,风险评估分为6个层次。
0级不符合以下1-5级。
一级口头威胁,叫喊,但不砸。
二级粉碎行为,仅限于家庭,可以说服停止反对财产。
三级罢工行为显然是针对财产的,无论在什么场合,都不能被说服停止。
四级连续砸人行为,不论场合、针对财物或人员,都不能被说服停止(包括自伤、自杀)。
使用5级武器对人实施暴力,或纵火、爆炸等。
无论在家还是在公共场合。
(3)分类干预:根据患者的风险评估等级、社会功能状态、精神症状评估、自知力判断,以及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对患者进行分类。
附件2心力衰竭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心力衰竭(心衰)是多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改变,使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潴留(肺淤血、体循环淤血及外周水肿)等。
心衰死亡率和再住院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心血管病患者住院和死亡的常见原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对心衰患者早期发现、准确诊断、综合干预和长期管理,能够延缓疾病的进展,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
本方案适用于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的心衰患者。
一、我国心衰的现状2003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人心衰患病率为0.9%,并随年龄显著上升,65-74岁年龄组的心衰患病率为1.3%。
心衰患者死亡率和再入院率高,5年死亡率仍接近50%。
目前,我国心衰漏诊、误诊率较高,治疗有待进一步规范。
通过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为心衰患者提供连续性诊疗服务,对于保障患者健康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心衰分级诊疗服务目标、路径与双向转诊标准(一)目标。
引导医疗机构落实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团队服务作用,规范心衰患者临床诊疗行为,为患者提供连续性诊疗服务,改善心衰患者预后,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二)医疗机构功能定位。
1.三级医院。
主要提供新发心衰、急性心衰、疑难危重心衰的诊疗服务。
收治下级医疗机构转诊患者,对下级医疗机构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技术指导;通过医联体、远程医疗等形式,共同管理心衰患者,为疑难病例提供会诊并协助制订治疗方案,开展心衰诊治的质控管理。
2.二级医院。
负责病情相对稳定的心衰患者的诊疗服务,为心衰患者提供规范的病情评估与监测、药物治疗、心脏康复。
对超出自身诊疗能力的患者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接收三级医院转诊的急性心衰恢复期患者、重症心衰病情稳定期患者、诊断和治疗方案已明确的新发心衰患者;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同管理慢性心衰患者。
鼓励有条件的二级以上医院开展心衰中心建设,形成心衰疾病诊治网络体系,为心衰患者提供诊断、治疗、康复、护理等连续性诊疗服务。
双向转诊标准和流程上级医疗机构医师知道工作记录双向转诊是指患者在初级医疗机构就诊后,需要进一步诊疗或治疗,而被转诊到上级医疗机构。
双向转诊标准和流程对于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非常重要。
在进行双向转诊时,医务人员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流程,以确保患者能够顺利得到所需的医疗服务。
一、双向转诊标准双向转诊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病情需要:只有在初级医疗机构无法满足患者所需诊疗或治疗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双向转诊。
一般来说,需要双向转诊的患者病情应属于上级医疗机构所擅长的领域,或者需要更进一步的专科诊治。
2.医疗资源:上级医疗机构应具备相应的医疗资源和专业医生,能够提供患者所需的诊疗或治疗服务。
3.患者意愿:患者需要在知情且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双向转诊,医务人员应当尊重患者的选择权利。
二、双向转诊流程双向转诊的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初级医疗机构医师初步诊断:患者在初级医疗机构就诊后,医师应当进行初步诊断,确定患者需要进行双向转诊的原因和目的。
2.双向转诊申请:初级医疗机构的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向上级医疗机构提交双向转诊申请。
申请中需要包含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历资料、初步诊断结果、转诊原因等内容。
3.上级医疗机构接诊:上级医疗机构接到双向转诊申请后,应及时安排专业医生对患者进行接诊,核实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并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转诊。
4.双向转诊安排:确定需要进行双向转诊后,上级医疗机构应当安排转诊日期、时间,并将相关信息通知初级医疗机构和患者本人。
5.患者知情同意:患者在接到双向转诊安排后,需要对转诊的目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有清楚的了解,并在知情且同意的情况下签署相关文件。
6.转诊过程中的医疗服务:在转诊的过程中,患者将接受上级医疗机构提供的专业医疗服务,包括进一步的诊断、治疗和康复指导等。
三、双向转诊的注意事项1.保障患者权益:在进行双向转诊时,医务人员需要充分尊重患者的意愿和选择,确保患者的知情同意,同时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和医疗信息安全。
脑血管病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脑血管病是一组因脑血管病变引发的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目前已成为我国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和成人致残原因,给社会、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脑血管病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
对脑血管病采取预防为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早期预防再发和危险因素综合管理,可明显降低脑血管病风险,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疾病负担。
本方案所称脑血管病包括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自发性脑内出血、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本方案适用于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的脑血管病患者。
一、我国脑血管病的现状(一)患病率。
现有流行病学统计,2012年我国居民脑血管病患病率约为844.5/10万人,据此推算我国现有脑血管病患者约1125万。
(二)发病率。
不完全统计,我国脑血管病发病率约为202/10万人,每年新发脑血管病患者约270万人。
(三)死亡率。
不完全统计,2010年我国脑血管病死亡率约为107.9-135.8/10万人,致残率约为2101.5伤残调整寿命年/10万人(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 DALYs)。
二、脑血管病分级诊疗服务目标、路径与双向转诊标准(一)目标。
充分发挥团队服务的作用,指导患者合理就医和规范诊疗,加强院前急救转运、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康复、早期预防再发和危险因素综合管理的分级诊疗,发挥中医药在脑血管病防治及康复方面的作用,降低脑血管病复发率、致残率及死亡率。
(二)分级诊疗服务流程(如下图)。
(三)分级诊疗服务模式。
1.城市三级医院。
主要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服务。
收治脑血管疾病急性期患者,下级医疗机构转诊患者,为患者提供相应诊疗服务,开展疾病早期康复,制定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方案。
2.城市二级医院。
主要接收三级医院转诊的脑血管病恢复期患者、术后恢复期患者及危重症稳定期患者。
双向转诊制度双向转诊制度是一种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旨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上级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协作,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患者获得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
本文将从双向转诊制度的定义、意义、实施方式、优势和挑战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定义1.1 双向转诊制度是指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后,如需进一步诊治或手术,可由基层医疗机构向上级医疗机构发起转诊申请,患者可根据需要选择是否接受转诊。
1.2 双向转诊制度强调基层医疗机构和上级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以确保患者得到全面、连续的医疗服务。
1.3 双向转诊制度旨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减轻患者就医负担。
二、意义2.1 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双向转诊,可以将基层医疗机构和上级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2.2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双向转诊制度可以促进医疗机构之间的协作与交流,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确保患者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
2.3 优化患者就医体验。
双向转诊可以让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近就医,同时又能享受到上级医疗机构的专业医疗服务,提高患者就医的便利性和满意度。
三、实施方式3.1 建立双向转诊协作机制。
各级医疗机构应建立双向转诊协作机制,明确转诊流程和责任,确保转诊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3.2 加强医疗信息共享。
医疗机构之间应建立信息互通的平台,实现医疗信息的共享和交流,为双向转诊提供支持。
3.3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
医护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提高专业水平和服务意识,为双向转诊提供保障。
四、优势4.1 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双向转诊可以避免医疗资源的重复浪费,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4.2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通过双向转诊,患者可以获得更专业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4.3 促进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发展。
双向转诊可以促进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推动医疗机构的发展。
双向转诊管理制度双向转诊管理制度在医疗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是一种指导医疗机构在患者需求和病情复杂度变化的情况下,进行合理转诊的制度安排。
本文将探讨双向转诊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方向。
双向转诊管理制度对于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提高患者就医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医疗资源有限,而患者需求却是多种多样的。
通过双向转诊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可以将患者合理地分配到相应的医疗单位,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
同时,双向转诊还可以加速患者就医的速度,减少就医排队的时间,提升患者的就诊满意度。
然而,在实施双向转诊管理制度时,我们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医疗机构间的沟通和信息交流不畅,转诊过程中的信息丢失和延误现象较为普遍,导致患者的病情得不到及时诊断和治疗。
其次,转诊过程中出现的错诊、误诊和滥用住院等问题也较为突出,会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经济和身体负担。
第三,一些医疗机构为了提高自身利益,存在着不当引导、过度治疗等行为,使得转诊制度失去了应有的公平性。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改进措施。
首先,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系统,加强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确保患者病情信息的准确传递。
其次,加强转诊医师培训,提升其专业水平和转诊技能,减少错诊、误诊等问题的发生。
同时,医疗机构也应该加强对转诊医师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其行为符合规范。
另外,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建立健全双向转诊的评估和监督机制,防止不当引导和过度治疗的现象发生。
双向转诊管理制度的改进还需要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全社会应提高医疗教育水平,提升患者对于医疗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减少盲目求医和滥用住院的现象。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减少不当引导和过度治疗的行为,确保双向转诊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总之,双向转诊管理制度在医疗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高患者就医效率。
然而,实施双向转诊管理制度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通过建立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加强人员培训和监管以及加强社会的参与与支持来解决。
医院慢病双向转诊制度范文慢性病管理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我院在引进现代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了医院慢病双向转诊制度,以提高患者的就医便利度和医疗服务质量。
以下是我院医院慢病双向转诊制度的范文:一、目的和意义1. 提高患者的就医便利度: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治疗和康复,而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来回转诊往往会造成患者的时间和精力的浪费,通过双向转诊制度的建立,可以让患者在同一医院就诊,减少患者的奔波和排队等候时间。
2.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通过双向转诊制度,可以实现患者与医生的直接沟通和交流,增加医护人员对患者的了解和关注程度,提高医疗服务的个性化和针对性。
3.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双向转诊制度,可以合理安排医疗资源的使用,避免资源浪费和低效的情况发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双向转诊的程序和要求1. 患者就诊医院内科或专科医生时,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判断是否需要转诊到其他科室或其他医疗机构继续治疗。
2. 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向患者解释转诊的必要性和可能的转诊医院,同时向患者提供相关的转诊资料和转诊单。
3. 患者本人或家属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接受转诊治疗的医院,并将转诊单提交给目标医院。
4. 目标医院内科或专科医生接收转诊患者后,继续进行诊疗,并在治疗结束后将诊断和治疗情况反馈给转诊医生。
5. 转诊医生根据目标医院的反馈和患者的病情,决定是否需要继续转诊或进行其他治疗方案。
6. 患者在就诊过程中享受医疗机构提供的相关服务,如预约挂号、检查排队等,与该医疗机构的其他患者一样享受服务。
三、双向转诊的管理和监督1. 医院建立双向转诊制度的管理机构,负责制度的规范和执行。
该机构由医院领导、相关科室负责人和医生代表组成。
2. 监督机构对双向转诊制度的实施进行监督,包括对转诊流程和转诊结果的抽查和评估。
3. 监督机构对医院、医生和患者进行宣传和培训,加强双向转诊制度的宣传力度和知晓度。
家庭医生签约试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考核试题(2018年)一、家庭医生的服务内容家庭医生主要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
家庭医生团队可以根据机构医务人员数量和能力,由家庭医生、护士、公共卫生医师(含助理公共卫生医师)组成的“3+X”模式。
“X”为其他跨团队服务的支持人员。
二、签约服务的组成家庭医生二级团队是由一级团队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科执业(助理)医师组成的横向专全结合团队。
签约团队与居民实行双向选择,居民根据自愿原则选择服务团队。
签约服务包根据内容不同分为基础、初级、中级和高级服务包。
签约服务周期原则为一年。
新签或续签协议必须采用符合2.0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要求的协议书和服务包内容。
三、签约服务的覆盖范围和流程按照《山东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指南》要求,原则上每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负责600户家庭,不超过800户;人数在2000人左右。
每名家庭医生服务不超过200户,人数600人左右。
以65岁以上老年人为重点,提高老年人签约覆盖率,2018年力争覆盖70%以上的常住老年人。
家庭医生根据健康评估状况,为签约居民提出切实可行的健康指导和危险因素防控措施,制定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
签约流程为:签约咨询与宣传→签约服务解释与说明→健康评估→签约合约文书签订→制定健康管理计划→履约→管理考核→续约或解约。
四、签约服务的重点人群和健康管理签约服务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慢性病、结核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贫困人口、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重点人群。
家庭医生签约是按照法律法规与居民签订合法的签约服务协议确定契约服务关系。
家庭医生服务团队要按照签约居民健康状况和需求分类建册,建立并维护健康档案。
签约的高危人群应定期随访,监测危险因素控制水平,给予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综合干预等管理。
16.对于患有慢性病、精神障碍等签约对象,单次配药量可延长至1-3个月。
17.加强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对接,引导居民或家庭选择一所二级医院、一所三级医院建立“1+1+1”的组合签约服务模式。
双向转诊回访措施简介双向转诊是指将患者从一家医疗机构(通常为基层医院)转诊到另一家医疗机构(通常为高级医院),以获取更高水平的医疗资源和专科诊疗服务。
然而,转诊后的回访措施对于确保患者的连续治疗和健康管理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双向转诊回访的重要性和常见措施。
重要性双向转诊回访的重要性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1. 提高患者满意度通过回访患者,医疗机构可以了解到患者在转诊后的治疗效果、病情变化和满意度等情况。
及时了解患者的反馈意见,解决患者在治疗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增强其对医疗机构的信任。
2. 确保诊断和治疗的连续性双向转诊中,患者从基层医院转至高级医院,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通过回访患者,可以及时了解到患者在高级医院的就诊情况,包括诊断结果、治疗计划等,从而确保诊断和治疗的连续性,避免信息丢失或交流不畅所带来的问题。
3. 促进康复和健康管理双向转诊不仅仅是为了得到更高水平的诊疗服务,更重要的是为了患者的康复和健康管理。
通过回访患者,可以对其康复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估,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建议,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疾病,促进康复和健康。
常见措施1. 电话回访电话回访是最常见的回访方式之一。
医疗机构可以通过电话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其在转诊后的治疗情况和病情变化。
电话回访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间,确保患者可以接听电话,并给予足够的时间进行回答。
回访时要耐心倾听患者的反馈意见,做好记录,及时解答患者的问题。
2. 面对面回访面对面回访是一种更加直接和有效的回访方式。
医疗机构可以安排专门的人员或医生前往患者家中或社区,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回访。
面对面回访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情况,解答患者的疑问,指导和建议患者的康复和健康管理。
3. 在线回访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始尝试使用在线回访的方式。
通过在线平台,医生可以与患者进行即时的文字交流和视频通话,了解患者的情况,并进行诊断和指导。
严重精神障碍管理工作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作竞争的激烈以及生活压力的增加,精神疾病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因此,对于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工作,首先需要切实加强领导。
按照《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工作规范》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规范》的要求,通过家属自报、社区报告、精神卫生中心和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机构反馈等渠道,掌握辖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线索,采取逐一摸排的方式,排查确认后,建立详细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健康档案。
其次,需要做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访视评估工作。
精神卫生服务人员应定期与患者接触,了解患者近期情况,特别是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疾病状况、药物治疗情况、药物副反应,并及时进行患者危险行为评估。
对危险性评估较高者,应迅速按照服务流程逐级处理,同时加强防范。
最后,需要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管理。
对已确诊为重性疾病的患者,特别是有危险行为的患者,协助民政部门送往精神卫生机构住院治疗;对处于稳定期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应制定院外康复计划,由卫生院定期随访。
为了加强严重精神障碍的排查工作,需要排查人员在接受培训的基础上,掌握摸底调查的目的、任务、要求、疾病的识别与确定、统计报告方法等。
通过乡村医生报告、城乡居民医保报销及公安、民政、社区报告、家属自报、精神卫生专业防治机构反馈等渠道,全面细致排查,既要掌握现有资料(医疗机构提供的数据)中的病人,更要发现资料外的精神疾患人员,全面掌握本辖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详细情况。
具体的排查工作包括开展培训,发现线索等。
组织对全体乡医进行培训,主要明确排查对象、危险性评估方法和标准、工作流程等,以保证排查行动的质量。
由卫生院依托村(居)委会及乡村医生,采取分村包干等方法,逐村入户排查。
按照《行为异常人员线索调查问题清单》进行调查,当知情人回答有人符合任何一条中任何一点症状时,应当进一步了解该人的姓名、性别、住址等情况,填写《淄博市疑似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基本情况表》,然后与各级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提供的名单和当地公安、民政、XXX等部门已掌握的名单进行审核比对,补充完善信息、剔除重复信息、错误信息,然后按已由专科医生确诊和未确诊的可疑患者名单分类上报区卫计局。
重点人群双向转诊指征(一)高血压病双向转诊指征上转指征1、初诊上转指征:⑴合并严重的临床情况或靶器官的损害;(2)患者年轻且血压水平达3级(收缩压≥180mmHg和舒张压≥110mmHg);怀疑继发性高血压的患者;(3)妊娠和哺乳期妇女;⑷可能有白大衣高血压存在,需明确诊断者;⑸因诊断需要到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
2、社区随诊上转指征:⑴按治疗方案用药2-3个月,血压不达标者;(2)血压控制平稳的患者,再度出现血压升高并难以控制者;(3)血压波动较大,临床处理有困难者;⑷随访过程中出现新的严重临床情况;⑸患者服降压药后出现不能解释或难以处理的不良反应或合并症;⑹难治性高血压。
下转指征1.诊断明确;2.治疗方案确定;血压及伴随临床情况已控制稳定。
3.(二)糖尿病双向转诊指征上转指征1.急症转诊(1)意识障碍、深大呼吸、呼出气有烂苹果味,考虑:酮症酸中毒;(2)意识障碍、脱水、低血压,考虑: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综合征;(3)有(或)意识障碍、饥饿感、四肢湿冷、心率增快、低血压,考虑:低血糖症。
2.一般情况的转诊对于初诊糖尿病患者,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向上级医院转诊:⑴空腹血糖≥16.7mmol/L或<3.9mmol/L;⑵收缩压≥180mmHg和舒张压≥110mmHg;⑶出现代谢紊乱症状:如烦渴、多尿、多食、消瘦、疲乏等明显或加重;⑷初次出现的靶器官损害,如心、血管病变引起的冠心病(心肌梗塞)、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以及下肢疼痛,感觉异常和间歇性跛行、肢端坏疽;肾损害引起的蛋白尿、水肿、高血压;视力模糊;下肢或上下肢感觉异常或疼痛。
如袜子、手套状,以及麻木、针刺、灼热感,或隐痛、刺激或烧灼样痛。
夜间及寒冷季节加重。
⑸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⑹其他难以处理的情况。
对于随访糖尿病患者,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向上级医院转诊(1)规律药物治疗随访两次,血糖降低效果不满意;(2)血糖控制平稳的患者,再度出现血糖升高并难以控制;)血糖波动很大,临床处理困难者;3(.(4)在随访过程中出现新的靶器官损害;(5)患者服降糖药后出现不能解释或处理的不良反应。
下转指征1.诊断明确;2.治疗方案确定;3.血压或血糖及伴随临床情况已控制稳定。
(三)精神分裂症双向转诊指征上转指征1、对于初诊精神分裂症患者,有下列情况之一者需考虑向上级医院转诊(1)首次发病的患者,只要确诊为精神分裂症,就应该转到专科医院,有利于争取得到早期、系统的彻底治疗;(2)患者病情特殊,严重影响他人或自我安全,冲动,有伤人和毁物行为;(3)有严重消极厌世情绪;(4)拒绝服药,不听家人劝阻和管理,到处乱跑或木僵状态;(5)病情明显,但患者坚决拒绝治疗,长期延误有恶化的可能;(6)患者神志不清、抽搐或合并脑炎、肝炎、心脏病等躯体疾病,在社区治疗有困难;(7)家庭中无人监护照顾。
2、对于初诊精神分裂症患者,有下列情况之一者需考虑向上级医院转诊)精神分裂症急性期;1(.(2)兴奋、冲动、有伤人和毁物行为,影响到周围社区的人身、财产安全;(3)有自杀观念和行为;(4)在社区维持治疗过程中病情复发、症状加重或拒绝治疗;(5)出现药物不良反应难以在家庭维持治疗;(6)患者及家属不愿意在社区治疗。
下转指征1.诊断明确;2.治疗方案确定;3.处于缓解期和恢复期的患者。
慢性病人群随访表填写注意事项及规范健康指导及危控因素里面需要掌握的指标斜杠后面应是一个理想值。
所谓理想值就是公民追求身体健康而对那些危险因素保持的最美好的期望值,它不一定按照相关要求完全实现,但是我们应该按照这个数值要求,达不到要求只是遵医行为好与不好的问题。
理想值如下:心率应控制在60~100次/分之间。
血压值高压≥140mmHg和/或低压≥90mmHg,随访分类均为控制不满意。
糖尿病空腹血糖≥7.0mmol/L,随访分类为控制不满意。
”;0凡吸烟者,不论多少,一律指导戒烟,故斜杠后填“健康饮酒:科学家提出酒精安全量为每公斤体重每日不超过1ml,以体重60kg为例,每日饮酒量:60度白酒不超过60ml、啤酒不超过1kg、20度葡萄酒不超过400ml,其它类型的酒可按其酒精含量折算。
慢性病患者运动指导应要求每天运动,运动量根据病情,年龄,体重,固定运动量及时间,运动时间不宜过长肥胖者:运动时间40-60分钟消瘦者:运动时间20-30分钟正常者:运动时间30-40分钟老年人:运动时间20-30分钟。
体质指数的定义及意义体质指数是用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
中国人体质指数<18.5 ,说明营养不良、抵抗力低下或有其他健康问题正常体质指数应是18.5-23.9之间,身体健康超重24.0-27.9增加患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病的危险性肥胖≥28 上述疾病发生率约为体重正常者的3倍。
所以,凡是体质指数超过24,即应指导减体重,减少的目标值应是体质指数低于24的体重数值饮食指导:糖尿病病人每日主食控制量根据血糖值高低,应控制在350~450g;高血压患者每日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g以下。
成人视力低于1.0(对数5.0)应指导其转诊,并在健康评价一栏填2,下面写上视力值。
儿童及孕产妇随访表填写规范儿童随访表填写.正常儿童身高体重对照表:中国男童0—7岁身高体重标准表初生:体重(kg):平均值3.3 SD 0.38 身高(cm):50.4 SD 1.72月:体重(kg):平均值6.16 SD 0.72 身高(cm):60.4 SD 2.44月:体重(kg):平均值7.56 SD 0.81 身高(cm):65.1 SD 2.26月:体重(kg):平均值8.62 SD 0.94 身高(cm):69.2 SD 2.48月:体重(kg):平均值9.19 SD 1.00 身高(cm):72.0 SD 2.510月:体重(kg):平均值9.65 SD 1.04 身高(cm):74.6 SD 2.612月:体重(kg):平均值10.16 SD 1.04 身高(cm):77.3 SD 2.718月:体重(kg):平均值11.25 SD 1.09 身高(cm):82.7 SD 3.22岁:体重(kg):平均值12.57 SD 1.28 身高(cm):89.1 SD 3.42.5岁:体重(kg):平均值13.56 SD 1.33 身高(cm):93.3 SD 3.53岁:体重(kg):平均值14.42 SD 1.51 身高(cm):96.8 SD 3.73.5岁:体重(kg:平均值15.37 SD 1.55 身高(cm):100.2 SD 3.84岁:体重(kg):平均值16.23 SD 1.77 身高(cm):103.7 SD 4.14.5岁:体重(kg):平均值17.24 SD 1.94 身高(cm):107.1 SD 4.15岁:体重(kg):平均值18.34 SD 2.13 身高(cm):110.5 SD 4.25.5岁:体重(kg):平均值19.38 SD 2.25 身高(cm):113.7 SD 4.56—7岁:体重(kg):平均值20.97 SD 2.6 身高(cm):114.3 SD 4.9中国女童0—7岁身高体重标准表初生:体重(kg):平均值3.2 SD 0.36 身高(cm):49.8 SD 1.62月:体重(kg):平均值5.74 SD 0.65 身高(cm):59.2 SD 2.34月:体重(kg):平均值7.01 SD 0.75 身高(cm):63.8 SD 2.26月:体重(kg):平均值8.00 SD 0.90 身高(cm):67.6 SD 2.48月:体重(kg):平均值8.65 SD 0.97 身高(cm):70.6 SD 2.510月:体重(kg):平均值9.09 SD 0.99 身高(cm):73.3 SD 2.612月:体重(kg):平均值9.52 SD 1.05 身高(cm):75.9 SD 2.618月:体重(kg):平均值10.65 SD 1.11 身高(cm):81.6 SD 2.92岁:体重(kg):平均值12.04 SD 1.23 身高(cm):88.1 SD 3.42.5岁:体重(kg):平均值12.97 SD 1.33 身高(cm):92.0 SD3.63岁:体重(kg):平均值14.01 SD 1.43 身高(cm):95.9 SD 3.63.5岁:体重(kg):平均值14.94 SD 1.52 身高(cm):99.2 SD 3.84岁:体重(kg):平均值15.81 SD 1.68 身高(cm):102.8 SD 3.94.5岁:体重(kg):平均值16.80 SD 1.88 身高(cm):106.2 SD 4.25岁:体重(kg):平均值17.84 SD 1.97 身高(cm):109.8 SD 4.45.5岁:体重(kg):平均值18.80 SD 2.22 身高(cm):112.9 SD 4.56—7岁:体重(kg):平均值20.36 SD 2.55 身高(cm):117.1 SD 4.5身高体重三等级划分法以>平均值+2SD为上、平均值±2SD为中、<平均值-2SD为下。
男童身高体重三等级划分法参考值体重(Kg)身高(cm)中上下中上年龄下<47 53.8~47 >53.8 初生<2.92 4.06~2.92 >4.06<55.6 2月>65.2 7.6~4.72 >7.6 <4.72 65.2~55.6 <60.7 <5.94 >9.18 9.18~5.94 月4>69.5 69.5~60.7 <64.474~64.4>74<6.7410.5~6.74>10.5月6.8月>11.19 11.19~7.19 <7.19 >77 77~67<67<7212.24~8.08>82.7<8.0882.7~72>12.241<76>8913.43~9.0789~761<9.07>13.43<82>9615.13~10<1096~82>15.13<86<10.9>1002.>16.2216.22~10.9>17.4417.44~11.4<11.4>104104~90<90<96<12.7112~96>19.77>11219.77~12.7<102>119>22.6<14.122.6~14.1119~102<1057>26.17>124<15.826.17~15.8124~105女童身高体重三等级划分法参考值体重K身高c中下中上年龄下上<46.6 初生>53 3.92~2.5 >3.92 <2.5 53~46.6 <54.6 2月6.04~4.44 >6.04 >63.8 63.8~54.6 <4.44<59.4 >8.51 68.2~59.4 >68.2 4月8.51~5.51 <5.51<62.8 72.4~62.8 月6 <6.2 >9.8 9.8~6.2 >72.4<65.6 8月<6.7 75.6~65.6 >75.6 10.6~6.7 >10.6<70.8 81~70.8 月12 <7.4 >11.6 11.6~7.4 >81<75.8 12.9~8.43 >12.9 月18<8.43 >87.4 87.4~75.8<81 >95 <9.6 >14.5 岁214.5~9.6 95~8199.2~84.4>99.2<10.315.6~10.3>15.62.5.岁>16.916.9~11.2<11.2>103103~88.7<88.7<9519.2~12.5>110.6<12.5110.6~95>19.2<101<1421.8~14>118.6118.6~101>21.8<108<15.3725.4~15.3>126126~108>25.4小儿牙齿:出生后4~10个月开始出乳牙,均属正常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