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中氮对鱼的危害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4
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及其生态影响氮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它是构成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分子的重要成分。
在生态系统中,氮的循环非常重要,它影响着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
本文将介绍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及其生态影响。
首先,让我们了解氮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
氮循环包括氮的固定、硝化、硝酸还原和氨化等环节。
首先是氮的固定过程,氮气固定成无机氮化合物,如氨、硝酸盐等,这一过程可以通过氮沉积和氮固定细菌完成。
氮沉积是指氮气通过大气沉降到地面,进入土壤或水体中。
氮固定细菌能够将氮气转化为植物和其他生物可以利用的无机氮化合物。
其次是硝化过程,该过程分为氨氧化和亚硝化两个阶段。
氨氧化是指氨被氨氧化细菌氧化为亚硝酸,而亚硝化是指亚硝酸被亚硝化细菌进一步氧化为硝酸盐。
硝化过程是将氨态氮转化为硝态氮的重要过程。
然后是硝酸还原过程,这一过程发生在缺氧条件下,硝酸盐会被还原为亚硝酸、氨和一氧化二氮等形式,这些产物主要由厌氧细菌产生。
最后是氨化过程,该过程是指亚硝酸盐、硝酸盐等氮化合物在缺氧状态下由细菌还原为氨。
氨会进一步转化为氨基酸、蛋白质等有机氮形式。
氮循环的不同过程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生态系统中氮的平衡。
然而,人类活动对氮循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农业的发展导致了大量化肥的使用,使得氮固定过程剧增,进而导致土壤中氮的浓度升高。
这种过度的氮输入对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首先,氮的过度输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使得水中的硝酸盐浓度升高。
这会引发藻类繁殖,形成赤潮和水华,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甚至造成鱼类大量死亡。
其次,氮的过度输入还会导致氮沉积增加,影响土壤中氮的平衡。
过多的氮会导致土壤酸化、养分失衡,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发育,甚至导致土壤贫瘠化,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此外,氮氧化物是大气中的重要污染物之一,它们会与空气中的污染物相互作用,形成酸雨和光化学烟雾,对大气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为减少氮循环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减少化肥的使用量。
酸碱度(即pH值) 对鱼的影响池水是鱼类的生活环境,其酸碱度(即pH值)是鱼池水质的主要指标,它对鱼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鱼类最适宜在中性或微碱性的水体中生长,其pH值为7.8~8.5。
但在pH值6~9时,仍属于安全范围。
不过,如果pH值低于6或高于9,就会对鱼类造成不良影响。
鱼类在养殖过程中,如果pH过高或过低,不仅会引起水中一些化学物质的含量发生变化,甚至会使化学物质转变成有毒物质,对鱼类的生长和浮游生物的繁殖不利,还会抑制光合作用,影响水中的溶氧状况,妨碍鱼类呼吸。
如果pH值过高,鱼类生活在酸性环境中,水体中磷酸盐溶解度受到影响,有机物分解率减慢,物质循环强度降低,使细菌、藻类、浮游生物的繁殖受到影响,而且鱼鳃会受到腐蚀,使鱼的血液酸性增强,降低耗氧能力,尽管水体中的含氧量较高,但鱼会浮头,造成缺氧症,还会使鱼不爱活动,新陈代谢急剧减慢,摄食量减少,消化能力差,不利于鱼的生长发育。
同时,偏酸性水体会引发鱼病,导致由原生动物引起的鱼病大量发生,如鞭毛虫病、根足虫病、孢子虫病、纤毛虫病、吸管虫病等。
如果pH值过低,在5~6.5之间,又极易导致甲藻大量繁殖,对鱼的危害也较大。
pH值对鱼类繁殖也有影响。
pH值不适宜,亲鱼性腺发育不良,妨碍胚胎发育。
若pH值在6.4以下或9.4以上,则不能孵出鱼苗。
若pH值过低,可使鱼卵卵膜软化,卵球扁塌,失去弹性,在孵化时极易提前破膜。
若pH 值在5~6.5之间,又遇适宜的温度条件(22℃~32℃),饲养的鱼种还极易得“打粉病”。
由于池水酸碱度对鱼类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都有密切关系,所以,要经常对池水作pH值检测,并根据检测的结果,采取必要的相应措施,以保证池水的pH值正常。
水的硬度对养鱼的影响硬度作为一项水质指标对水草的生长有很重要的影响,但总是弄不明白什么是软水和硬水?什么是GH和KH?硬度是如何分级的?对水草有何影响?水怎么会有软硬之分呢?这裡所说的软硬并不是物理性能上的软硬,而是根据水中所溶解的矿物质多寡来划分的,多了水就“硬”,少了水就“软”,硬水有许多缺点,使用时有不少麻烦。
鱼类氨氮中毒、药害及泛塘的差别及解救方法一、鱼类氨氮中毒1.1 概述氨氮中毒是指水体中游泳生物(如鱼、虾、蟹等)体内以及周围环境中的高浓度氨氮对其造成的毒害作用。
氨氮是饲料、排泄物等在水体中降解后的产物,其污染源主要来自养殖池塘、养殖闸坝、城市污水处理厂等。
氨氮中毒的主要表现是鱼类表皮光泽度降低、鱼体变黑、鳃丝血红或浅白、悬浮浑浊等。
1.2 中毒原因(1)养殖密度过高养殖密度过高时,鱼类的代谢物释放速率过快,而水体中氨氮的转化速度跟不上,从而导致氨氮浓度升高。
(2)饵料不当饵料不当会影响鱼类的消化吸收能力,而不易消化的饵料会降低鱼体免疫力,从而导致鱼类易受氨氮中毒。
1.3 防治方法(1)合理养殖密度养殖密度应该与鱼类的生长发育相适应,合理分配养殖面积,保证水体中氨氮的转化速率跟上鱼类代谢物释放速率。
(2)适宜饵料选择适宜的饵料,根据不同鱼种的需求,选用高质量的饵料,以减少鱼类体内氨氮的生成。
二、药害2.1 概述药害是指使用药物处理鱼病时,药物过量使用或者药物选择不当造成的对鱼类和水环境的毒害作用。
药害主要是因为药物的毒性、药物使用不当、药物因素与环境要素的作用等因素造成。
2.2 中毒原因(1)药物使用过量药物使用过量会直接影响药物的毒性,同时也会造成药物残留。
(2)药物选择不当药物选择不当具有明显的毒副作用,不当使用会直接影响鱼类的健康状况。
2.3 防治方法(1)合理使用药物药物的选择应考虑鱼种、水体环境等因素,并根据药物的毒性和使用要求合理使用。
(2)定期检测定期检测药物使用后的水体和鱼类的生长情况,对药物的使用进行调整和改进。
三、泛塘3.1 概述泛塘是指由于降雨量大等因素导致池塘或河流洪水涨水,泛滥到附近的田地或村庄的现象。
在鱼塘养殖中,泛塘会导致池塘中高浓度的淤泥、污水、毒素等与淡水混合,造成环境的恶化,从而对养殖鱼类造成巨大的危害。
3.2 危害原因(1)淤泥泛塘会使溃堤的淤泥混淆在水中,致使水体混浊,令鱼儿感觉不适,感染疾病的机会更大。
鱼类的适宜养殖水体氨氮控制与处理鱼类养殖是一种重要的水产养殖方式,而水体中的氨氮含量对鱼类的生长和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讨论鱼类养殖中适宜的水体氨氮控制与处理方法,以确保鱼类的良好生长环境。
一、氨氮对鱼类养殖的影响氨氮主要由鱼类的代谢产物、鱼饵残留物和鱼粪尿等无机氮化合物生成。
当氨氮超过一定浓度时,会对鱼类产生毒性作用,影响其正常生理功能。
高浓度的氨氮会导致鱼类呼吸困难、免疫力下降、食欲不振等严重问题,甚至造成死亡。
二、适宜养殖水体氨氮的控制方法1. 水质管理合理的水质管理是控制鱼类养殖水体氨氮的关键。
首先,要保持水体的循环,增加溶解氧含量,促进氨氮的氧化和转化。
其次,定期抽排底泥,避免底泥中过多的氨氮污染水质。
最后,控制饲料投喂量,避免过多的氨氮产生。
2. 生物过滤系统生物过滤系统是一种常用的水体氨氮控制方法。
通过利用硝化菌降解氨氮,将其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从而减少水体中的有毒氨氮浓度。
这种方式需要在养殖池中增加适量的生物过滤器,提供良好的生物附着面积,为硝化菌提供理想的生长环境。
3. 水体曝气处理水体曝气处理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氨氮控制方法。
通过加强水体中的氧气供应,促进水中的氨氮氧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可以使用曝气装置或喷嘴等设备,提供充足的氧气供应,并增加水体的流动性,加强氮气转化的效果。
三、高氨氮水体的处理方法当鱼类养殖水体中出现高浓度的氨氮时,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以避免对鱼类造成更大的伤害。
1. 增加水体循环对于高氨氮水体,首要的处理方法是增加水体的循环,提高氧气供应量,加速氨氮的氧化转化。
可以通过增加水泵或水循环设备来实现。
同时,也要避免过度饲喂,减少氨氮的产生。
2. 水质调节剂的使用适量使用水质调节剂是处理高氨氮水体的一种有效方法。
良好的水质调节剂可以中和水体中过高的氨氮浓度,使其转化为无害物质。
在选择水质调节剂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避免使用对鱼类有毒性或副作用的产品。
解读水中杀手“氨”养鱼要先养水,而养水的核心是培养硝化菌来分解水中的毒素。
水中毒素一般是指氨和亚硝酸盐,它们都属于剧毒,可以造成鱼的慢性中毒或者急性死亡。
这两种毒素被称为水中的第一杀手,只需要极少量就会造成鱼的暴毙。
鱼是病从鳃入,氨和亚硝酸盐的慢性中毒会破坏鱼体组织的免疫系统,降低抵抗力。
第一节“氨”一、氨的产生途径:1、鱼的呼吸:鱼通过腮部可以直接将体内产生的氨排出体外。
2、鱼的尿液:鱼的尿液中含有氨。
3、有机物被异营菌分解后的代谢产物:鱼的粪便、残饵、死鱼等有机物被异营菌分解后,其代谢产物为氨,这是氨的主要来源。
二、氨的危害:氨对鱼类的毒害反映非常强,在很低的浓度下即可使许多鱼类产生中毒症状,甚至死亡。
氨对鱼类的毒害情形根据浓度和鱼类的不同会有所差异,大致情况如下:在较低浓度下:鱼类可以忍受一段时间,但长此以往会慢性中毒。
氨会干预鱼类渗透调节系统,破坏鱼鳃的粘膜层,减低血红素携带氧气能力。
鱼类慢性中毒症状表现有:常在水面喘气,鳃转为紫色或暗红,比较容易瞌睡,食欲不振,老停留在缸底不活动,鱼鳍或体表出现异常血丝等。
在低浓度下:氨会和其他疾病一同加速鱼类死亡。
在略高浓度下:会直接破会鱼类皮肤和肠道粘膜,造成体表和内部器官出血,同时伤害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鱼类会因急性中毒迅速死亡。
三、氨的中毒机理:毒素通过鱼的呼吸作用,由鳃进入血液,会使其丧失输氧能力,出现组织缺氧,窒息而死。
四、氨中毒的症状:鱼出现窜游现象,并时而出现下沉、侧卧、痉挛等症状。
呼吸急促,大口挣扎,死前眼球突出。
鳃盖部分张开,鳃丝呈紫红色或紫黑色。
鱼鳍舒展,根基出血,体色变浅,体表粘液增多。
打开腹腔,血液不凝,血色发暗,紫而不红,肝脾肾的颜色呈紫色。
五、氨的存在形式:水中的氨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分子形态存在的“氨”(NH3);另一种是以离子形态存在的“铵”(NH4+)。
氨有剧毒,铵无毒。
一般氨测试所测的是氨和铵的总浓度,有时候测试出总浓度非常高,但鱼却很健康,这是因为水中铵的比例大,而有毒的氨(NH3)的百分比很小的原因。
氨氮的危害与预防措施健康的水产养殖生产,一般不会发生氨氮中毒。
但是由于水产养殖实用技术还没有得到广泛普及,养殖户也没有按照行业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常会发生池塘氨氮含量偏高而引起鱼类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生长缓慢,甚至发生急性、慢性中毒死亡等现象的发生。
一、氨氮产生的原因氨氮是由鱼虾蟹的残饵、排泄物、生物尸体和底层有机物等分解的产生。
由于放养数量多,品种单一,饵料得不到充分利用,将残饵、粪便及各种生物尸体等含蛋白质的物质分解,造成含氨氮大量积累在水和池底,将引起氨氮积累过量而超标。
二、氨氮对鱼蟹的危害氨氮是水体中存在的物质,氨氮超标可引起养殖鱼、蟹的生存和生长,轻者导致鱼、蟹生长缓慢,吃食量减弱,引发各种疾病,食用品质差;重者将引起鱼类中毒死亡。
三、预防氨氮积累的措施1、清除池塘中过多的淤泥,干池冰冻和暴晒10-15天,并且让空气与池塘底泥充分接触,使底质有机质充分氧化,矿化成无机盐,为蟹塘中生物提供营养源,降低池塘有机质含量。
2、定期加注新水,水质要符合国家渔业用水标准,如果是虾、蟹池可在池塘中种植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水花生等水生植物,可有效吸收氨氮等有害物质。
3、放养的密度适宜,搭配比例科学合理。
通过池塘中自然生物和投放的苗种之间的生物链和食物链的关系,来直接或间接地降低或控制氨氮的含量。
4、使用优质优质饲料:饲料营养全面,新鲜适口,易消化吸收,饵料系数低,投饵后残饵少,粪便少,氨氮产生的浓度也就相对的低。
5、使用底层微孔曝气,遵循“三开、二不开”的原则。
一般情况下,适宜的开机时间多为黎明前3-4点钟,因这一时间由于水生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且产生氨氮等有毒物质再增多,也是一天中最多、最集中的时候。
使用底层微孔曝气,就是通过微孔曝气作用,可有效地将水体下层中的粪便、碎屑、残饵分解的产物以及硫化氢、氨氮、亚硝基氮等有毒气体带出水面,改善水体和底质环境。
6、在高温季节使用水质改良和底质改良剂,可以降低水中氨氮含量。
水体富营养化对水产养殖的影响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中富含大量的营养物质,如氮和磷等。
这些营养物质通常来自于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的排放,进入水体后引发水中浮游植物和藻类的繁殖,导致水体逐渐富集大量的有机物质。
水体富营养化对水产养殖产生了诸多影响,下面将从生物学、环境学和经济学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生物学影响1.1 溶解氧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和浮游植物增多,这些生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水中的溶解氧。
当富营养化程度提高时,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逐渐减少,使得养殖水体中的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缺氧甚至窒息而死亡。
1.2 水质变差:富营养化导致水中悬浮物增多,使得水体浑浊度升高。
这不仅影响光线的透过性,阻碍水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也减少了鱼类的觅食能力。
另外,大量富营养化水体还容易形成藻华,大量浮游植物附着在鱼体上,导致鱼类感染病原体,增加了疾病的暴发风险。
1.3 死亡率上升:水体富营养化不仅直接影响水生生物的存活率,也间接增加了病原体和寄生虫的滋生。
这些病原体可能导致鱼类感染疾病,使得养殖者的死亡率上升,养殖效益降低。
二、环境学影响2.1 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藻华:水体富营养化使得水中浮游植物数量激增,形成大量的藻华。
藻华时有时无,影响水域的透光率,阻碍水下光合作用的进行,进一步导致水生生物的缺氧和饥饿。
2.2 生态系统崩溃:水体富营养化破坏了水生生物的生态平衡,一些特定的藻类和浮游植物迅速增殖,形成藻毯和生态团,污染水质,抑制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生态系统的崩溃不仅对水生生物造成了威胁,还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三、经济学影响3.1 损失养殖效益:水体富营养化导致养殖水体中的鱼虾死亡率上升,产量减少,直接导致养殖效益的下降。
同时,由于鱼类感染疾病的风险增加,养殖者需要增加投入用于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增加了养殖成本。
3.2 损害渔业发展:水体富营养化不仅对养殖业造成了直接影响,也对渔业资源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水体富营养化导致鱼类数量减少,鱼苗捕捞难度加大,给渔业发展带来了隐患。
氨氮对鱼类的危害作者:高亚峰,孙洪杰来源:《河北渔业》 2014年第8期高亚峰1,孙洪杰2*(1.张北县农牧局,河北张家口 076450;2.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摘要:氨氮是水产养殖中需要密切关注的水质指标。
氨氮对鱼类的毒害作用主要归因于其所包含的非离子氨(NH3-N)的毒性。
研究表明:NH3-N能够影响鱼类的生长、渗透压的平衡、代谢活动等,并能对鱼类造成一定的损伤。
本文就NH3-N的毒性做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非离子氨;离子氨;鱼类;毒性氨氮是水产养殖环境中的一个环境污染的指标。
研究表明,高浓度氨氮能够严重影响水生动物的正常生活。
随着水产养殖业集约化、规模化的迅速发展,使得水产养殖业中氨氮污染的问题变得日益严重。
因为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大大降低了水体中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减弱了池塘中的能量流动,导致投入的饵料、粪便及各种生物的尸体等含蛋白质的物质不能及时分解。
当池塘中所含的氨氮总量多余消散量时,随着时间的迁移,池塘中氨氮的含量逐渐累积,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对水生生物产生毒害作用,造成较大的危害。
1氨氮的存在形式作为水生生物的“头号隐形杀手”,氨氮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于水体中:非离子氨(NH3-N)和离子氨(NH4+)。
二者在水体中存在一定的平衡:NH4+OH-�NH3·H2O�NH3+H2O[1]。
NH3-N 和NH4+的相对浓度与pH值和温度有密切的关系。
通过Emerson, Russo, Lund and Thurston [1]的实验研究发现:NH3=[NH3+NH4+]1+10(pKa-pH):pKa=0.090 18+2 729.92/T,(T inKe lvin=273+T℃),在pH值和温度一定的情况下,二者能够按照一定比例而共存。
通过近年来对氨氮毒性的研究可知:氨氮对水生动物的毒性,主要是它所包含的NH3-N起作用。
NH3-N是具有毒性的,然而NH4+对水生动物的毒性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2]。
氮对海水缸的作用与影响海水鱼氮元素在鱼缸中的形态主要是含氮有机物、NH3、N2、NO2-和NO3-。
其它的形态主要存在于微生物的体内代谢中,含氮有机物与其他有机物一样,本身没有太多的害处。
但是水体中含量高的时候,会影响pH值、引起异养菌大量繁殖、引起蓝绿藻的泛滥等,这都是我们不希望的结果。
而含氮有机物分解后,会带来NH3的增加。
所以,鱼缸里都会使用蛋白质分离器把有机物撇除出去,减少含氮有机物的积累。
NH3对生物是有毒害作用的,它进入鱼类的血液后,会影响红血球的携氧能力,导致鱼类供氧不足,鱼会表现出呼吸加快、烦躁不安、昏迷等症状。
NH3的毒害作用强弱与pH有关,在酸性环境中,NH3主要以NH4+(铵)的形式存在,不容易透过鱼鳃进入血液,其毒性不强。
但在海水的碱性环境中主要是NH3态。
NH3的含量超过0.3ppm就会对鱼和珊瑚造成伤害。
藻类和珊瑚的虫黄藻可以吸收利用NH3,但是鱼缸中的NH3主要还是由硝化细菌处理成NO3-。
NO2-是NH3未完全氧化(这个过程由亚硝化细菌完成)的产物,它会在硝化细菌的作用下继续氧化,最后变成NO3-。
实际测试表明,NO2-对海洋鱼类的毒害作用,比对淡水鱼类的毒害作用小得多。
绝大多数海洋鱼类可以耐受很高的NO2-,有些海洋鱼类甚至可以耐受数千ppm的NO2-。
珊瑚也同样如此,这是因为海水中有大量的氯离子,氯离子大大降低了NO2-被鱼吸收的可能性。
我们很多人认为NO2-对鱼和珊瑚有很大毒性,基本上是延续了从淡水鱼上获得的认识。
当然,对个别种类的海洋鱼,其耐受度确实不高,高于0.3ppm就有可能将其致死,但这种鱼类很少。
天然海水中的NO2-不会超过0.2ppm,绝大部分海洋水体的NO2-只有0.001ppm以下的水平。
其实市面有不少测试工具可以验出氨、亚硝酸盐(NO2)和硝酸盐(NO3)。
但由于氨会快速地转变为亚硝酸盐(NO2),所以其实也没有必要去检示氨的浓度。
但要注意,你必须留意亚硝酸盐(NO2)的浓度,尤其是一个全新的鱼缸;因为通过留意亚硝酸盐(NO2),你可以更加明白氮化合物循环的进展过程。
广东化工2021年第5期· 92 · 第48卷总第439期水体中氮素污染危害及其治理的研究综述王夏童1,2,房平1,赵学敏2,马千里2,梁荣昌2,苟婷2* (1.西安工程大学城市规划与市政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00;2.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535) [摘要]氮素是水体中重要的污染物之一,本文针对目前严重的水体氮素污染问题,综述了水体氮素污染对水环境,水生生物和人体健康的危害,为更深刻的认识到氮素污染的严重性提供了参考依据,并提出一些污染治理技术。
[关键词]氮;水体;危害[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65(2021)05-0092-02Review on the Hazards and Treatment of Nitrogen Pollution in RiversWang Xiatong1,2, Fang Ping1, Zhao Xuemin2, Ma Qianli2, Liang Rongchang2, Gou Ting2*(1. College of Urban Planning and Municipal Engineering, 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Xi’an 710000;2. South China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Ministr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uangzhou 510535, China)Abstrac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ollutants in surface water was nitrogen. In this paper, the seriousness of nitrogen pollution in surface water of China were reviewed. The hazards of nitrogen pollution to aquatic environment, organisms and human health were summarized,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basis for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eriousness of nitrogen pollution, and the treatment technologies for nitrogen pollution were expounded.Keywords: nitrogen;river;harm氮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物质基础之一[1]。
养鱼水体中氨氮含量过高的控制方法氮与养鱼生产关系极大,它不仅是水体中藻类必需的一种营养元素,也是较常见的一种限制养鱼水体初级生产力的常量元素。
水体中氨氮含量过高对鱼类的毒性较强,会使鱼类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数量逐渐减少,血液载氧能力逐渐降低,而造成鱼类慢性中毒,抑制生长。
此晌鱼类摄食量降低,鳃组织出现病变,呼吸困难、骚动不安或反应迟钝,严重时则发生暴发性死亡,是养鱼水域中诱发鱼类暴发性疾病的重要因素。
氨氮毒性还与池水的pH值及水温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温度和pH 值愈高,毒性愈强。
这样就会给养鱼生产带来很大的隐患,为此在生产中必须控制以减少氨的危害。
?? ? 一、养鱼水体中氨氮的主要来源? ? 氨氮产生主要原因是池水和底泥中含氮有机物的分解及水生生物的代谢作用,这是养鱼水体中氨含量增加的主要途径。
尤其在高投入、高产出的养鱼水体中人为的大量投饵、施肥使水体中含氮有机废物数量增加;放养的密度大,生物代谢旺盛,排泄废物氨的数量增多。
氨的增加速率大大超过了浮游植物利用极限,致使氨在水体中积累。
氨态氮在水体中以氨和铵两种形态存在,pH值小于7时,水体中的氨几乎都以铵的形式存在,pH大于11时,则几乎都以氨的形式存在,温度升高氨的比例增大。
也就是说在碱性条件下,水温越高氨分子所占的比例越大、毒性越强。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鱼类能长期忍受的最大限度的氨浓度为0.025毫克/升。
?? ? 二、养鱼水体中氨氮含量过高的控制措施? ? 1.定期加注新水降氨增加换水量是降低氨氮最有效的办法。
有条件的可4~6天加注新水一次,每次加水10厘米:或每10~15天换底层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1/5~1/3。
?? ? 2.调节浮游生物的组成降氨?? ? (1)培植、种植水生植物:在池中一角围栏栽种水生植物,如水浮莲或凤眼莲等飘浮植物,培植、种植面积可占全池面积1/100,可有效地吸附氨氮等有毒物质,降氨效果明显。
? ? (2)控制浮游动物数量:浮游动物的代谢作用产生氨,适当地放养以浮游动物为食的鱼类,或适时用药物杀火浮游动物可减少水中氨氮的积累。
化肥养鱼危害大在现代化工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工业产品有毒的排泄物对水资源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污染破坏。
在过去的长时期水产养殖中,曾普遍提倡化肥养鱼。
靠大量施用化肥来培育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可以提高滤食性鱼类(鲢、鳙鱼类)的单产,其增产和经济效益是显著的。
但是,长期单纯使用化肥养鱼,会造成渔业养殖水体环境的污染,有毒害的重金属元素经鱼类吸收后会产生变异和累积,人类吃食后对身体健康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1.氨氮(尿素、氨水等化肥)。
经测定使用氮素化肥水域中的含氮化合物,如果主要是有机氮和氨氮,就说明了该水体质量已经受到了污染。
有关科研资料表明,一般水体中氮的含量不宜超过1毫克/千克。
氮氨含量的最高充许值为2毫克/千克,如果饮用水的含量超过这个指标,就会给人类身体健康带来危害。
2.硝酸盐。
如果在养鱼水体中长期施用氮素化肥,则氮就会以硝酸盐的形式存在。
水体中硝酸盐的含量—般不宜超过0.5毫克/千克。
如果含量很高就会引起人体变性血红蛋白症。
水体中对生物(鱼类)有害的成分,还有亚硝酸盐和亚硝态氮,它们进入浮游生物(藻类、菌类、寄生虫等)体内,被鱼类摄食后可在体内富集积累。
这些物质还能与胺类反应,生成具有致癌、致畸作用的亚硝酸胺类,对人类身体健康威胁很大。
3.砷。
据科学研究分析,磷矿石中砷含量的平均值为24毫克/千克,而过磷酸钙中砷的含量为104毫克/千克,生产硫铁矿其中含砷高达190~1200毫克/千克,生活饮用水规定,砷的毒理学指标不得超过0.04毫克/升。
鱼塘长期施用过磷酸钙和硫酸钾,就会形成砷的积累,干塘后塘水排放到自然界水域中就增加了对水体的毒害,最终还是害了人类。
4.酚类。
国家规定,生活饮用水中挥发性酚类不得超过0.002毫克/升。
由于鱼塘过量施用化肥培育水质,水体中就会合成一部分酚类化合物,其中苯酚对人类毒性较大,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和沉淀,对人和动物的各种细胞都有直接毒害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迅猛发展和城市(镇)化密集,农业、林(牧)业、渔业都大量使用化肥和各种农兽药,造成我国内陆水域的污染愈来愈严重,有些地方的生活饮用水中有害物质含量已超过了安全限度,地下水污染也成了一个令人忧虑的问题。
在养鱼过程中,氨氮是一个重要的水质指标,对鱼类的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
过高的氨氮含量会对鱼类的生长、繁殖和生存造成严重的威胁,甚至导致鱼类死亡。
因此,了解并控制养鱼水体中的氨氮含量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氨氮的来源。
在养鱼水体中,氨氮主要来自于鱼类的排泄物、残饵以及水生生物的分解产物。
这些物质在分解过程中会产生氨氮,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导致水体中氨氮含量升高。
那么,养鱼水体中的氨氮含量应该控制在什么范围内呢?这主要取决于养鱼的种类和水体的条件。
一般来说,对于淡水养鱼,氨氮的标准应该控制在0.5mg/L以下。
而对于海水养鱼,由于海水中的氨氮含量一般要比淡水中的氨氮含量要低,所以海水养鱼对氨氮的要求也更加严格,通常应控制在0.1mg/L以下。
那么,如何保持养鱼水体中的氨氮含量在合理的范围内呢?首先,要定期更换水,以减少水体中的氨氮积累。
其次,可以通过添加生物滤材、植物等方式来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促进氨氮的转化和去除。
此外,合理投喂饲料、避免过量投喂也是减少氨氮产生的重要措施。
除了以上措施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可以帮助控制养鱼水体中的氨氮含量。
例如,可以使用化学试剂来中和水体中的氨氮,但这种方法需要谨慎使用,以免对鱼类和水体造成不良影响。
另外,一些新型的养鱼技术,如循环水养殖、生物滤池等,也可以有效地降低水体中的氨氮含量。
总之,在养鱼过程中,控制水体中的氨氮含量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水体中的氨氮含量,为鱼类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生长环境。
同时,这也是保证养鱼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饲养鱼类需注意鱼缸内的水体浑浊和氨氮含量饲养鱼类是很多人喜欢的爱好之一。
然而,要让鱼儿健康生长,鱼缸内的水体浑浊和氨氮含量是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首先,鱼缸内的水体浑浊是经常会出现的现象。
这是因为鱼类在鱼缸中游动会扬起底部的污渍,而食物残渣、鱼的粪便也会使水质变得混浊。
浑浊的水体会影响鱼儿的呼吸,甚至引起鱼类患病。
因此,需要定期更换鱼缸内的水体,保持水质清澈透明。
其次,氨氮含量是饲养鱼类需要特别关注的指标之一。
氨氮是鱼类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过高的氨氮含量对鱼类的生命健康有很大的危害。
氨氮含量过高会使鱼类呼吸困难、生长缓慢甚至中毒死亡。
因此,需要定期检测鱼缸内的氨氮含量,并保证氨氮含量在适宜的范围内。
那么,如何保持鱼缸内的水体清澈并控制氨氮含量呢?首先,在饲养鱼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安装过滤装置来帮助鱼缸内的水体变得清澈。
过滤装置可以有效过滤污染物,如残渣、废物等,保持水质的清洁与透明。
适当选择合适的过滤装置,定期更换过滤材料,可以提高水质的净化效果。
其次,在饲养鱼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饲养的鱼的数量。
鱼类产生的废物和排泄物增多会导致水体污染,因此,鱼缸内的鱼的数量应该适中,不宜过多。
合理控制鱼类数量有助于保持水体的清洁和稳定。
另外,定期对鱼缸内的水体进行测试也是很重要的。
可以使用水质测试仪器进行水质的检测,特别是对氨氮含量的检测。
如果检测结果超过了规定范围,即使已经有过滤装置,也需要及时更换水体或采取其他措施,以保证水体的清洁。
此外,定期清洗鱼缸内的装饰物和底床也是维持水体清洁的重要步骤。
这些物品会积聚污垢和废物,定期清洗可以减少水体污染的程度。
在饲养鱼类的过程中,除了水质清澈和氨氮含量的控制外,饲养者还需注意其他一些细节,如适宜的光照、适宜的水温、营养均衡的饲料等。
这些因素都会影响鱼儿的生长和健康。
总之,饲养鱼类需要特别注意鱼缸内的水体浑浊和氨氮含量。
保持水质清澈透明和适宜的氨氮含量是保证鱼类生长健康的基本要求。
养殖水体8项重要检测指标养殖水体是指用于养殖业的水体,包括养殖池塘、养殖池和养殖蓄水库等。
为了确保养殖水体的质量和生态环境的稳定,需要对养殖水体进行定期的监测和检测。
以下是养殖水体中的八项重要检测指标:1.溶解氧(DO):溶解氧是水体中氧气溶解的量的指标,是衡量水体中的生物氧需求的重要参数。
溶解氧的含量过低会导致养殖水体中的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缺氧,甚至死亡。
养殖水体中的溶解氧通常应保持在5-8 mg/L的范围内。
2.氨氮(NH3-N):氨氮是养殖水体中的主要氮源,是鱼类代谢产生的一种有毒物质。
氨氮的含量过高会对鱼类的生长和免疫力产生负面影响。
合理控制养殖水体中氨氮的浓度是保持水体健康的关键。
3.亚硝酸盐氮(NO2-N):亚硝酸盐氮是氨氮通过硝化作用转化而来的产物。
亚硝酸盐氮的含量过高会对鱼类的生长和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引发鱼类中毒。
养殖水体中的亚硝酸盐氮浓度应保持在0.02 mg/L以下。
4.硝酸盐氮(NO3-N):硝酸盐氮是养殖水体中的硝化终产物。
虽然硝酸盐氮对鱼类的影响较小,但过高的硝酸盐氮浓度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藻类爆发生长。
养殖水体中的硝酸盐氮浓度应保持在20 mg/L以下。
6.总磷(TP):总磷是水体中所有形态磷的总和,包括溶解态磷和悬浮态磷。
过高的总磷浓度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藻类爆发生长,影响养殖水体的健康和水质。
合理控制总磷的含量是防止藻类爆发和维持养殖水体生态平衡的重要措施。
7.悬浮物(TSS):悬浮物是养殖水体中的可悬浮颗粒物质。
过高的悬浮物浓度会影响光线透过水体的能力,影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养殖动物的觅食。
合理控制悬浮物的含量是保证养殖水体透明度和生态环境的关键。
8.水温:水温是养殖水体中的温度参数,鱼类和其他养殖生物对水温的适应范围有限。
水温过高或过低会影响鱼类的生长和免疫力。
合理控制水温是保持养殖水体稳定和水生生物健康的重要措施。
除了以上八项重要的检测指标外,养殖水体的监测还包括pH值、浑浊度、水体透明度、电导率、化学需氧量(COD)等参数。
氨氮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威胁及防范措施氨氮污染是水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污染物,对水生生物产生严重威胁。
本文将详细介绍氨氮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威胁,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氨氮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威胁1. 对鱼类的危害:当水体中的氨氮浓度超过水生生物耐受范围时,会导致水中氧含量降低,直接影响鱼类的呼吸作用,甚至导致鱼类窒息而死亡。
2. 对浮游生物的影响:氨氮污染会导致浮游生物的繁殖能力下降,进而影响食物链的正常运转。
同时,浮游生物是水生生物的重要食物来源,其受到污染会直接影响上层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影响底栖生物:水体中的氨氮污染会使水环境的pH值下降,导致底栖生物栖息地受到破坏,无法维持其正常生活活动,如筑巢、觅食等,从而威胁其生存状况。
二、防范措施1. 加强监测: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体系,对水体中的氨氮浓度进行定期检测,以及时发现和及时处理污染源,避免污染进一步扩大。
2. 限制农业用肥:加强对农业用肥的管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发生。
对于农户使用肥料的种类、数量以及施肥的时间和方式等进行指导,确保合理用肥,避免肥料的过度积累和流失,减少氨氮的排放。
3. 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城市污水中的氨氮是重要的污染来源之一,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行,确保污水经过合格的处理后排放。
对于一些老旧污水处置设施,应加强改造和升级,以提高处理效果。
4. 鼓励生态修复:通过鼓励生态修复,增加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面积,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加强氨氮的吸附和降解作用。
同时,进一步完善湿地保护政策,杜绝湿地破坏行为。
5.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公众的环保意识教育,提高人们对氨氮污染的认知。
加强对农民、工厂主、居民等不同群体的环保教育,引导他们采用清洁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共同为减少氨氮污染做出努力。
在保护水生生物蓝色家园的过程中,氨氮污染的防范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加强监测、限制农业用肥、加强城市污水处理、鼓励生态修复和加强宣传教育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氨氮污染的发生,保护水生生物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43.6节约用水以前本地区养殖黄颡鱼的水深都在2m以上,高温季节还要换水2次以上。
本实验将水深始终保持在1.5m左右,而且整个饲养期间没有进行换水,只是少量注水补充蒸发量。
这样每ha水面可节约水资源10000m3。
3.7经济效益本实验总面积2ha,平均每ha利润高达139429元,是主养鲤鱼利润(7500元左右)的18倍以上。
可见池塘主养黄颡鱼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而且,能够出口创汇,因此,该鱼是值得大力推广的优良养殖种类。
氮的循环及氨氮、亚硝酸盐对鱼体健康的影响张绍波1李改娟2戴欣3(1榆树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吉林榆树130400)(2吉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3松辽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吉林长春130033)鱼类进食、呼吸、粪便排泄、繁殖、吸收和排泄盐类等行为全部都发生在水中,因此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鱼类的健康程度和水产品的安全性。
1氮的循环氮的循环是水产养殖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养殖水体中氮的多少关系到水产养殖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的转化。
氮是浮游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是组成蛋白质的重要成分,也是一些微生物参与生化反应的媒介。
氮在水中存在的形式有:硝酸盐、亚硝酸盐、氨、铵及不同形式的有机氮。
在养殖水体中,这些含氮化合物在水中经氨化、硝化、反硝化等作用,组成了氮的循环系统。
1.1硝化作用硝化作用:包括含氮有机物的氨化和氨的氧化过程。
氨化作用可在有氧或厌氧条件下将含有氮的有机物氧化为氨氮。
氨的氧化过程分两个阶段,首先是氨在亚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被氧化为亚硝酸盐,亚硝化细菌主要有亚硝酸单胞菌属、亚硝酸球菌属等;然后亚硝酸盐在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被氧化为硝酸盐,硝化细菌主要有硝化杆菌属、硝化球菌属等。
硝化作用主要受水体中溶解氧、pH和温度的影响。
硝化作用最适宜的pH范围为弱碱性,在一定pH值环cn. All Rights Reserved.25境中,温度越高,溶解氧越丰富,硝化作用越快。
硝化过程可用公式表示如下:1.2反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又可称为硝酸盐呼吸或硝酸盐还原。
水体中氮对鱼的危害氮在水体中以氮气、游离氨、离子铵、亚硝酸盐、硝酸盐和有机氮的形式存在。
其中游离氮和离子铵被合称为氨氮。
水体中只有以NH4+、NH2-和NO3-形式存在的氮才能被植物所利用。
水体中不能被浮游植物所利用而相对过剩,并且对池鱼产生危害,超过国家渔业水标准的那部分氮称为"富氮"。
一、水体氮的来源1.鱼池中施入大量畜禽粪肥,分解产生无机氮。
2.注入含有大量氮化合物的生活和工业混合水。
3.水生生物和鱼类的代谢产物中含有氮。
池塘中氮主要来源于肥料和饲料。
进入水体中的氮一般以氨的形式存在。
这些氮来源于鱼鳃排泄物和细菌的分解作用。
据研究,饲料中的氮有60~70%被排泄到水体中,因此水产养殖生态中总氮浓度与投饲率及饲料蛋白含量有直接关系,在精养池中经常会出现对鱼类有害的"富氮"。
二、养殖水体中"富氮"与其它氮之间的转化和比例精养高产池中,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三者比例分别为60%、25%、15%。
当池中有效氮含量不变而氨氮比例下降、硝酸盐比例上升时,说明池水中硝化作用强,水质条件好。
因此三者的比例变化可以作为评价水质的指标之一。
三、水体中"富氮"对鱼的危害水体中对鱼有危害作用的主要物质是氨氮和亚硝酸盐,我国水质标准规定氨氮小于0.5mg/L,亚硝酸盐小于0.2mg/L。
1.水体氨氮对鱼类毒性氨氮由NH4+和NH3两部分组成,其中NH3对鱼类有毒性,NH4+对鱼类无毒性。
两者在氨氮中所占百分比要受pH值、温度、盐度等因素决定。
PH值、温度、盐度升高,都会引起氨氮中NH3比例增加,加重水体对鱼的毒性。
1 氨氮对各种鱼类的毒性氨气对鲢、鳙鱼苗24小时半数致死浓度分别是1.106mg/L和0.559mg/L(雷衍之等,1983),随着鱼体的发育,氨的致死浓度也逐渐增大。
NH3对47日龄、60日龄和125日龄草鱼种的48小时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1.727mg/L、2.050mg/L和2.141mg/L,96小时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0.570mg/L,1.609mg/L、1.683mg/L。
对草鱼生长有抑制作用的NH3浓度为0.099~0.455mg/L,草鱼种最大允许NH3浓度为0.054~0.099mg/L。
氨对杂交罗非鱼(平均体长7.5~9.5cm,体重6.14~11.09)24小时、48小时、96小时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1.82mg/L、1.78mg/L和1.57mg/L,最大允许毒物浓度为0.035~0.171mg/L。
氨对鲤鱼种96小时半数致死浓度是0.962mg/L,但超过0.66mg/L时就会产生毒性作用。
氨气对体重25g的鳜鱼24小时、48小时、96小时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0.763mg/L、0.663mg/L、0.525mg/L,而安全浓度为0.0525mg/L(高爱银等,1999)。
氨气对体重为0.56~0.70g、体长为3.6~4.2cm加州鲈的24、48、96小时半数浓度为0.99mg/L、0.96mg/L 、0.86mg/L ,安全浓度为0.086mg/L (余瑞兰等,1999)。
氨气对体重为0.94~1.32g、体长为4.9~5.8cm鲢鱼的24小时、48小时、96小时半数致死浓度为2.47mg/L 、1.95mg/L 、1.56mg/L ,安全浓度为0.156mg/L (余瑞兰等,1999)。
一般而言,同一鱼类的鱼种比成鱼对氨气耐受力弱;不同鱼类对氨氮的耐受力也不同,麦穗鱼耐受力最差,草胡子鲶相对较强,因此经常排放氨水的河段中以鲶、鳅科等无磷鱼为优势鱼群。
2环境条件对氨氮毒性的影响氨氮毒性大小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不同浓度的氨氮与环境条件互作对鱼类的影响见下表:资料来源:阮德明《河水氨污染争性死鱼模拟试验》1999年实验鱼的规格,鲢鱼体长11~14.5cm,体重22~25g,鲤鱼体长23.5~32cm,体重225~600g,鲫鱼体长5~10cm,体重10~16g。
3氨氮急性中毒的症状A.鱼群出现挣扎、游窜现象,并时而出现下沉、侧卧、痉挛等症状。
B.呼吸急促,口裂时而大张。
C.鳃盖部分张开,鳃丝呈紫黑色,有时出现流血现象。
D.鳍条舒展,基部出血。
E.体色变浅,体表粘液增多。
4氨氮中毒的原因A.水体氨氮增加会抑制鱼类自身氨的排泄,使血液和组织中氨的浓度升高,降低血液载氧能力,血液CO2浓度升高。
B.NH3不带电,具有较高的脂溶性,很容易透过细胞膜直接引起鱼类中毒,使鱼群出现呼吸困难,分泌物增多并发生衰竭死亡。
C.NH3会引起鳃表皮细胞损伤而使鱼的免疫力降低。
余瑞兰等1999年研究表明:鳜鱼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和分子氨浓度呈抛物线变化关系,鲫鱼血清溶菌酶(LSZ)活性随分子氨浓度递增而下降。
保持鲫鱼AKP和LSZ活力的NH3临界值为0.70mg/L(72小时)、0.56mg/L(96小时),而保持鳜鱼AKP活力的NH3临界值为0.143mg/L(96小时)。
2.NO2-对鱼类的毒性1NO2-对各种鱼类的安全浓度是:团头鲂为2.5mg/L(王明学等,1997);鲢鱼为2.4mg/L (王明学,1989);鲤鱼为1.8mg/L;罗非鱼为2.8mg/L(赵云冈,1991);鲫鱼在48小时、96小时分别为1.82mg/L,0.80mg/L(魏泰莉,1999);鳜鱼苗为5.01mg/L。
2鱼类NO2-中毒后的症状A.体色变深B.鱼不大游动,触动时反应迟钝。
C.呼吸急速,经常上水面呼吸。
D.鳃丝呈暗红色。
3.NO2-引起鱼类中毒的机理高浓度NO2-会使鱼体血液中含二价铁的血红蛋白(还原型血红蛋白)变成含三价铁的高铁血红蛋白,从而影响血液携带氧气的机能,造成组织缺氧,使鱼群体质下降甚至影响生长,为病原的入侵创造条件。
一般而言,当NO2-浓度在鱼的安全浓度以下时,鱼类可以通过自身的生理调节来补偿因高铁血红蛋白升高而引起的载氧能力不足问题。
NO2-浓度超过鱼类的安全浓度时,鱼体自身的生理调节不能补偿因高铁血红蛋白的含量升高而引起鱼体组织缺氧即可表现中毒症状。
与氨相比虽然NO2-对水生动物毒性要低得多,但是,当集约化养殖池中NO2-浓度过高时,也可能引起水生动物发生NO2-中毒症。
与氨中毒相比,NO2-中毒没有乱撞,挣扎等剧烈活动的症状。
四、水体"富氮"的防治1.饲料是水体氮的主要来源,通过提高饲料质量,降低饲料系数来减少鱼类氮排泄量是防治水体产生"富氮"的主要措施。
通过准确测定鱼的需要量和饲料中可利用氨基酸的含量;以可消化氨基酸含量为基础配制符合鱼类需要的平衡日粮;应用代谢调节剂如酶制剂,有机酸制剂、肉碱等提高氨基酸和磷的利用率;减少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不利影响来提高饲料的转化率、减少氮的排泄率。
另外采用科学的投喂标准可减少残饵量,这些都可以降低水体氮的含量2.水体"富氮"的防治方法(1)以磷带氮水体中N、P比例严重失调,可引起大量氮不能被浮游植物利用而形成"富氮",并对鱼产生危害。
江苏无锡市在夏季鱼类主要生长季节对精养鱼池水体测定结果表明:水体中有效磷的含量很低,在0.01mg/L以下,有效氮则在0.5~2.0mg/L,最高达到4mg/L。
水体中N、P比例为300~500:1,出现严重失调现象。
由于精养池塘中大量使用高蛋白饲料,使水体中氮含量很高,施用P肥可使水体中N、P比例降至较为适宜的水平,从而使浮游生物数量能够增长近1倍,易消化的藻类也明显增长。
但是当浮游植物死亡之后,水体中的氨浓度将会突然升高,因为水中的氨除来自鱼类外,细菌分解死亡的浮游植物也能释放氮,因此浮游植物并不能真正将水体氮去掉。
(2)种植水生植物改良水体在养殖水体中可适当种植浮萍,凤眼莲和水葫芦等水生植物,而且当这些植物收获时被吸收的氮也同时离开水体。
(3)增加水体中的溶氧池水溶氧尤其是池底溶氧充足,可使水体有毒的氨氮,亚硝酸盐含量下降,硫化氢被消除,水质的pH值稳定。
A、合理使用增氧机。
充分发挥增氧机的搅水功能,使池水发生上下对流。
因此在天气晴朗的高温季节,中午应开机1~2小时,可使晚上发生浮头的鱼群比例减少。
B、合理施肥。
精养池塘中应少施有机肥,因为其效果慢、耗氧大,如果肥水应以施化学肥为主,高温季节多施磷肥。
C、使用化学增氧剂。
冬季是鱼非寄生虫和细菌病的发病季节,主要是由于水质尤其是底层水层不良引起。
精养池用合适的化学增氧剂对水体"富氮"问题大有好处。
笔者认为增氧剂最好选用过氧化钙和过硫酸铵,因为它们在水中分解缓慢,不会形成过氧化氢等有毒物质。
据国外资料报道,当水温为20℃时,它们在水中能放氧200日以上,当水温为40℃时,在水中能放氧60~70日。
在某越冬鱼池中施入35ppm浓度过氧化钙,两日后氨氮浓度可由原来的2.44ppm下降至1.44ppm,1个月后降至0.62ppm浓度。
此外经常清除淤泥、换水、减少水体中浮游生物和有机物数量都可以增加水体溶氧。
D、使用微生态制剂使用一些有益的微生态制剂,可以把水体特别是水体底层中的氨氮、硫化氢、油污物等有毒物质分解变成有益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常用的微生态制剂有光合细菌、硝化细菌、芽胞杆菌等。
光合细菌可吸收、降低水体中的氨氮等有毒物质,消除它们对水体的危害,从而达到净化水质、预防疾病的目的。
光合细菌在鱼池中使用剂量,首次为15g/m3水体,以后每隔15天用2g/m3水体。
在水体中引入少量的硝化菌,使其在水体中自行繁殖,从而将氨氮转化为无毒成份。
往水中添加硝化细菌(nitrifying bacteria)E、吸附性矿物质的使用。
石粉、麦饭石、膨润土都具有吸附作用,可减少水体中氨氮含量。
笔者认为精养池塘更应该使用水质改良剂,水质改良剂不像水产药物,施用后见效慢,也不是使用一次就能彻底解决水质问题。
特别是在高温季节,更需要养殖者定期使用。
F、"富氮"中毒的防治a.氨氮的防治。
可用盐酸或醋酸调节水体pH值,使其低于7.0可以解除氨氮毒性,后使用每亩鱼池施用沸石粉等吸附剂200~300kg/1.5米水深,去除氨氮;抽去氨氮抽去池塘的底层水,然后加注新水。
b.亚硝酸的防治。
使用NaCl 25ppm,当水体中Cl-浓度和NO2-浓度比例为3:1时,可以防止鱼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在饲料中加大Vc的用量也有一定作用,沸石粉清除NO2-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