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D解决问题的方法(PPT 107页)
- 格式:ppt
- 大小:2.36 MB
- 文档页数:108
运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课时目标导航一、教学内容算术与图形的转换。
(教材第107~108页例1、例2) 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图形和相应的数字之间的联系。
2.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之间的联系。
3.探索规律,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提高计算能力。
4.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经历猜想与验证的过程,培养积极探究,大胆猜想验证,灵活运用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图形和数字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
难点:探索规律并验证规律。
一、情境引入让学生观看视频(一些有规律可循的建筑物),根据视频中的经典画面激趣设疑导入。
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这些奥妙。
请同学们先完成这道题: 口算:13+16,15+110,17+114,110+120,125+150。
师: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回答:它们都是分数相加的形式)师:我们知道,求两个分数之和(差),首先要将这两个分数化为同分母的分数,再进行加减。
想一想,我们可以怎样用图形来表示这些数字呢?课件出示算式的求法,以及在图形中表示出来。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吗?(引发学生思考)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运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 二、学习新课1.教学教材第107页例1。
(课件出示教材第107页例1) (1)师:算式左边的加数有什么特点? 算式左边的加数是连续的奇数。
(2)师:算式左边的加数与构成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算式左边的加数是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且正好是每行或每列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3)师:算式右边括号里的数字与构成的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算式右边括号里的数字是正方形中每列的小正方形的个数。
(4)师:算式左边加数(第1个算式除外)与右边括号里的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算式左边的加数是1,3,5,…,2n +1,右边括号里的数字用a 表示,那么你能用字母表示其关系吗?算式左边首、尾的加数和的一半等于右边括号里的数字。
PQE培训教材-8D报告1. 什么是8D报告8D报告是一种问题解决方法,它可以帮助团队追溯和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制定有效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它是以8个步骤命名的,每个步骤都有具体的任务和工具,以确保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以下是8D报告的八个步骤:1.D1:建立问题解决团队2.D2:描述问题3.D3:立即暂时解决问题4.D4:根本原因分析5.D5:制定纠正措施6.D6:实施纠正措施7.D7:验证纠正措施8.D8:预防措施跟踪2. D1:建立问题解决团队在D1阶段,我们需要确定一个问题解决团队,这个团队由不同领域和专业的人员组成,以确保问题得到全面的解决。
团队应包括以下成员:•项目经理:负责整个问题解决过程的组织和协调。
•质量工程师:负责分析和解决质量问题。
•制造工程师:负责分析和解决制造过程中的问题。
•供应链代表:负责协调和解决供应商相关的问题。
•设计工程师:负责分析和解决设计问题。
•生产经理:负责分析和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问题。
•客户代表:负责与客户沟通并解决与客户相关的问题。
建立问题解决团队后,团队成员需要明确各自的角色和职责,并制定一个工作计划,以确保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3. D2:描述问题在D2阶段,团队成员需要准确地描述问题,并确保问题被充分理解。
问题描述应包括以下内容:•问题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问题的具体表现或症状。
•问题影响的范围。
•对问题的初步评估以及可能的原因。
描述问题时,团队成员应尽量客观和详细,以确保问题不会被误解或忽视。
4. D3:立即暂时解决问题在D3阶段,团队成员需要立即采取措施解决问题的紧急影响。
这些措施是暂时的,旨在缓解问题的影响,但不一定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因。
暂时解决问题的措施可能包括以下内容:•停机或减少生产。
•调整生产工艺。
•加强质量检查。
•与供应商联系并请求紧急支持。
在采取暂时解决措施后,团队应监控问题,并确保措施的有效性。
5. D4:根本原因分析在D4阶段,团队成员需要进行根本原因分析,以确定问题的根本原因。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7课时解决问题(3)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7课时解决问题(3)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今天要分享的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7课时,解决问题(3)。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107页的例3以及第108页的“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
通过这些例题,学生将进一步学习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教科书、练习本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情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讲解教材第107页的例3,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理解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3.练习巩固: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08页的“做一做”,加深对解决问题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4.拓展延伸:让学生练习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关键步骤,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七、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完成练习二十三的第2题。
2.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将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选取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我选择了教材第107页的例3以及第108页的“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
这些例题都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典型题目,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在讲解这些例题时,我会注重让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以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三、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在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上,我认为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而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教学的重点。
数学教案二:通过实例分析,掌握解决鸡兔同笼107问题方法鸡兔同笼问题是一个经典的数学问题,也是中国古代科学家张丘建所写的《算经》中所提出的问题之一。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解决这类问题需要用到代数方程式和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本教案将通过一个实例来分析鸡兔同笼107问题,并介绍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实例】一个养鸡场有鸡和兔子两种动物,它们被圈在一个笼子里。
有一天,管理员统计笼子里的动物数量和脚的总数。
他们数了一遍之后告诉你,共有107只动物和322只脚。
你能计算出其中有多少只鸡和兔子吗?【解题过程】鸡兔同笼问题的一个关键点是需要找到动物数量和脚的总数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使用代数方程来表示这种关系。
设鸡的数量为x,兔子的数量为y,根据已知条件可得:x + y = 107鸡和兔子的脚总数为322只,其中鸡的脚数为2x,兔子的脚数为4y,:2x + 4y = 322将第一个式子化简为y = 107 - x,代入第二个式子中:2x + 4(107 - x) = 322化简得到:2x + 428 - 4x = 322-2x = -106x = 53由于x + y = 107,y = 107 - 53 = 54。
鸡的数量是53只,兔子的数量是54只。
【解题思路】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步:1.设鸡的数量为x,兔子的数量为y,列出代数方程式。
2.根据已知条件,化简代数方程式,并得到一个方程式的解。
3.利用解得到的值,计算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4.验算得到的结果是否满足问题的条件。
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思路可以用于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
例如,在某个农场里有猪和鸡两种动物,管理员数了一遍它们的数量和脚的总数,得到了一个完整的信息。
我们可以使用类似的过程,找到猪和鸡的数量,从而解决问题。
除了代数方程式和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外,我们还可以使用其他方法来解决类似的问题。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图表法,将鸡和兔子的问题转换为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的点,利用点的坐标计算出它们的数量。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三)人教新课标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我选择了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以“解决问题(三)”为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107页例1和第108页的“做一做”。
例1以烙饼问题为背景,引导学生运用优化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做一做则提供了两个与例1类似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进一步巩固优化方法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烙饼问题的解决方法,体会优化思想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 通过对烙饼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烙饼问题的解决方法,优化思想的运用。
难点:如何将优化思想应用于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以烙饼问题为例,讲述烙饼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烙饼问题的实际背景。
通过情景展示,让学生了解烙饼问题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教材第107页的例1,引导学生理解烙饼问题的解决方法。
在讲解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烙饼问题的优化思想,让学生体会优化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独立解决教材第108页的“做一做”问题,巩固烙饼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掌握优化思想的应用。
4. 小组合作探讨(10分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烙饼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提出更多类似的问题,并共同解决。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烙饼问题的解决方法和优化思想的应用,以及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的创新应用。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人教版 (6)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教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数学课本,具体是第107页的内容。
这一部分主要讲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理解问题的意思,找出关键信息,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如何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够独立地阅读和理解问题,找出关键信息,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和检验答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够独立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找出问题的关键信息,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和检验答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准备了一些实际的例子和问题,还有一些练习题。
同时,我也准备了一些计算器和纸张,供学生们进行计算和记录。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以及一些实际的例子和问题。
我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图示,帮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作业设计主要包括一些实际的例子和问题,让学生们独立地解决实际问题,并写出解题的过程和答案。
具体题目如下:1. 小明有30元钱,他买了一支铅笔花了5元,买了一本书花了18元,请问他还剩下多少钱?答案:小明还剩下30518=7元。
2. 小华有一些糖果,他给了小明一半,自己还剩下10颗,请问小华原来有多少颗糖果?答案:小华原来有102=20颗糖果。
3. 有一辆汽车,它每小时可以行驶60公里,行驶了3小时后,它离出发点还有40公里,请问这辆汽车离目的地还有多少公里?答案:这辆汽车离目的地还有603+40=220公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问题的意思和找出关键信息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更多的练习和指导。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反思文档《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的第107页至第108页。
主要学习了在解决问题时采用假设的策略,通过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假设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假设策略的含义,并能够明确假设的条件和结论。
2. 培养学生运用假设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假设策略的含义,掌握假设的方法和步骤。
难点:能够灵活运用假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清晰地表达解题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练习题纸。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时采用假设的策略的重要性。
2. 讲解假设策略:通过PPT展示假设策略的定义和步骤,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假设的方法。
3. 例题讲解:讲解一个典型的例题,让学生跟随步骤体验假设策略的应用过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几个类似的练习题,巩固对假设策略的理解和运用。
5.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一个较复杂的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假设策略的定义、步骤和典型例题的解题过程。
七、作业设计: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假设策略的理解和运用情况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拓展延伸:假设策略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灵活运用假设策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反思中,我认为需要重点关注的教学难点是“能够灵活运用假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清晰地表达解题过程”。
这一难点是教学目标中的核心,也是学生在本节课中需要掌握的关键能力。
下面我将对这个重点难点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方法之一:比较法通过对应用题条件之间的比较,或难解题与易解题的比较,找出它们的联系与区别,研究产生联系与区别的原因,从而发现解题思路的解题方法叫做比较法。
在用比较法解应用题时,有些条件可直接比较,有些条件不能直接比较。
在条件不能直接比较时,可借助画图、列表等方法比较,也可适当变换题目的陈述方式及数量的大小,创造条件比较。
(一)在同一道题内比较在同一道题内比较,就是在同一道题的条件与条件、数量与数量之间的比较,不涉及其他题目。
1.直接比较2.画图比较有些应用题由于数量关系复杂、抽象,不便于通过直接推理、比较看出数量关系,可借助画图作比较,就容易看出数量关系。
3.列表比较有些应用题适于借助列表的方法比较条件。
在用列表的方法比较条件时,要把题中的条件摘录下来,尽量按“同事横对,同名竖对”的格式排列成表。
这就是说,要尽量使同一件事情的数量横着对齐,使单位名称相同的数量竖着对齐。
(二)和容易解的题比较当一道应用题比较复杂时,可先回忆过去是不是学过类似的、较容易解的题,回忆起来后,可进行比较,找出联系,从而找到解题途径。
1.与常见题比较 2.与基本题比较 3.把逆向题与顺向题比较(三)创造条件比较对那些不能以题中现有条件与相关条件进行比较的应用题,应适当变换条件,创造可以比较的条件,再进行比较。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之二:分析法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最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条件分析法和问题分析法。
条件分析法是从条件出发,根据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求出一个新的问题,再把这个问题作为已知条件求出新的问题,直至求出最后结果。
问题分析法是从问题出发,找到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如果条件未知,就把未知条件再作为问题,去找解决这个新的问题所需要的条件,直到两个条件都是已知条件,然后逐步求出最后结果。
比如:工厂计划生产6000个零件,前7天已经生产了2800个,照这样的速度,剩下的还要生产多少天?(分析一)从条件入手:根据7天生产了2800个,可以求出每天生产400个;根据一共要生产6000个,已经生产2800个,可以求出剩下的还有3200个。
五年级上册数学书107页全部题的答案一、填空题。
1.当梯形的上底逐渐缩小到一点时,梯形就转化成( );当梯形的上底增大到与下底相等时,梯形就转化成( )。
2.测到粒玉米的质量就是25克,平均值每粒玉米轻( )克,1千克这种玉米大约存有( )粒。
3.一个梯形的面积是76平方米,下底是12米,上底是8米,梯形的高是( )米。
4.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就是18平方米,它的低就是9米,与其对应的底就是( )米。
5.99.保留整数是( ),保留一位小数是( ),精确到千分位是( )。
二、选择题。
(把恰当答案的序号填上在括号里)1.一个梯形的上底、下底都不变,高扩大到原来的2倍,它的面积( )。
a.维持不变b.不断扩大至原来的2倍c.增大至原来的4倍2.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比,( )。
a.平行四边形小b.长方形小c.成正比3.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底也相等,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高的( )。
a.2倍b.一半c.无法确认4.( )不是循环小数。
a.3.33……b.3.……c..11……5.下面( )的结果大于1。
a.0.25×4.5b.0.01÷0.4c.1.25×0.81.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 ) w2.方程都就是等式,但等式不都就是方程。
( )3.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5平方分米,那么每个三角形的面积就是7.5平方分米。
( )40.05乘一个小数,税金的积一定比0.05 大。
( )四、计算。
1.能够简算的必须简算。
41.8÷19+×0.21 10.1×781.4×[(7.5+38.4)÷0.9] 21.2×5+18.8×52.5×(3.2+1.8÷0.02) 2-0.18×(11.8-10.8)2.解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