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人教版七年级下)
- 格式:ppt
- 大小:2.79 MB
- 文档页数:4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人教版七年级必修)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是鲁迅先生42岁时“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用一颗童心去回忆的童年生活。
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相比较,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生活,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的束缚和损害。
2、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 学会本文的生字、能够正确读写文中出现的生词.对文中出现的部分词语进行正音和释义;记住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作品。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体会作者如何在写景记事中渗透思想感情。
学习用鲜明的对比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鲁迅先生从小热爱自由生活;认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3、教学重点和难点:本文的第二自然段,写百草园里的生活情景,描写生动、具体、形象,因而教学重点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赐予的揣摩而理解掌握课文内容。
本文的后一部分写三味书屋的生活,对封建教育的批评否定是溶汇在对这种学习生活的描述当中的,学生理解起来相对会有一定难度,应通过分析具体的词、句帮助学生理解体会,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所在。
4、学情分析我班现有学生16名,就其听力而言,12名学生表达能力及听说能力较强:并安装了FM设备,更提高了他们的听说能力。
其它4名学生听力损失较为严重。
根据学生现状,对四名学生降低目标难度。
二、教法1 方法,以启发教学为主,配以问答法和讲授法辅助教学(依据运用启发式教学,主要是考虑到初一学生年龄小、好动,思想不能长时间集中起来听课,运用此方法,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觉学习的能力,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永无止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
味书屋》词语表整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攒cuán:聚拢,拼凑。
确凿záo:非常真切,真实可靠。
菜畦qí:菜地。
桑葚shèn:桑树的果实。
轻捷jié:轻快敏捷。
臃肿yōngzhǒng:过度肥胖。
脑髓suǐ:大脑中柔软像胶的物质。
相宜yí:适宜。
方正:正直。
渊博yuān:形容学识深而广。
蝉蜕tuì:蝉的幼虫变为成虫时脱下的壳,中医可入药。
人迹罕至hǎn:人的足迹很少出现、到达(的地方)。
人声鼎沸dǐng:形容喧闹、混乱,像水锅里沸腾一样。
秕谷bǐ:张得不饱满的稻谷或谷子。
也叫秕谷子。
缠络chánluò:枝条状物互相缠绕,连续不断。
宿儒sùrú:老成博学的读书人。
专业的学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七年级下册的课文。
作为经典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几十年来一直是初中教科书的讲读或精读课文,历来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人教版和苏教版等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都编入了该文,放在七年级下册,属精读课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解析
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
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
但作者并未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认识鲁迅。
2.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和生动、具体的描写。
3.学会如何去写观察作文,应当抓住事物的特征,调动多种感官观察。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
“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鲁迅难以公开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
鲁迅到厦大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鲁迅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写下了这篇散文。
最初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19期上,后来鲁迅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人《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中。
“朝花夕拾”的意思是早上开的花,傍晚时把它捡起来。
作者用这个名字说明这是一本回忆往事的散文集。
二、整体感知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将课文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1-9)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体现在三个方面:(1)有趣的动植物(2)美女蛇的故事(3)雪地捕鸟百草园是“我”的乐园,那里有美好的景色,还有无限趣味的动植物,长妈妈讲的故事那么神奇,闰土的父亲教“我”捕鸟是那么好玩。
百草园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
第二部分(10-24)记叙在三味书屋的生活。
表现在几个方面:(1)问“怪哉”虫—这是不可以的(2)学习生活,正午习字,晚上对课(3)逃课到小院子去被先生批评(4)师生一起朗读的情景(5)课上的意外收获——画的进步不小与百草园的自由快乐相比,三味书屋显然是太受约束,且令人深感枯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篇1大家好,我这一次说课的题目是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部分向大家说课。
1.教材分析:(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作为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篇课文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一单元同时入选的还有《爸爸的花儿落了》,《丑小鸭》,《外国诗两首》以及《伤仲永》,纵观全单元,虽然各篇文章文体不同,其中有散文,小说,童话,诗歌,还有古文,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成长”。
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应整体感知,总体把握,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情,所言之理。
此外,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启发他们有意识地培养成长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品质。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散文,选自《朝花夕拾》,写作此文时,鲁迅时年45岁,全文语言一改鲁迅杂文式的晦涩激扬,取而代之的是平易,清丽,富有韵味的话语。
全文描写了作者童年看似几个毫无关联的生活片段,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的一种天真的童趣。
全文意旨紧扣,因此,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并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2.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3)揣摩和理解散文化的精彩语言(4)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久远,加上七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高级的鉴赏能力,因此,很难把握作者的心境,也很难领悟所描写景物之下笼罩着的主观心理色彩。
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应是教学的重点。
3.教学设想(1)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2)本课时整体感知文章,围绕“童趣”这两个字共同品味鉴赏文章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通读整单元的课文,并通过书籍或网络的途径选读鲁迅的生平。
此环节的目的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教学过程(1)导入阶段导语:同学们,你们了解鲁迅先生吗?你知道他的家乡在哪儿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下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鲁迅先生成长的足迹吧。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原文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
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
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
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
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
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
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
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篇1】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一篇回忆童年往事的叙事散文,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文章共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处的童年生活,是作者少年时代生活的真实写照。
学习本课,要让学生能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以及单元要求与课文特点,我给本课设置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熟记鲁迅先生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学习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2、教学难点:对主题的理解,对学习和生活的正确认识二、说学情七年级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写景往往比较概括,不够具体,条理不够清楚,原因就是观察不够仔细,没有掌握观察的方法。
针对这一实际,本课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学会观察、描写景物的一般方法。
三、说教学法(一)说教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
本课我主要采用了诵读法和设疑讨论法来巩固加强学生的诵读水平,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积极讨论。
(二)说学法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步骤的学法指导:1、课前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或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的背景资料。
2、通过听读,朗读,整体把握课文。
3、深入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4、小结交流,拓展延伸。
四、说教学过程由于本文篇幅较长,内容较为丰富,我将用两个课时讲授,下面我来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知识积累,激趣导入我主要采取创设情境,谈话导入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分层作业一、积累与运用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题目。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①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②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③,养不过夜的。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hǎn mǐbǐxìB.hàn mìpǐxìC.hǎn mìbǐjìD.hàn mǐpǐjì(2)在语段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①鉴②啄③躁B.①签②啄③燥C.①签②琢③躁D.①鉴②琢③燥【答案】(1) C(2) A【解析】(1) 人迹罕(hǎn)至,觅(mì)食,秕(bǐ)谷,系(jì)一条长绳。
(2)作答时,应根据词义和语境来确定字形。
“鉴赏”指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第①空形容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定和欣赏,且没有“签赏”一词,故应选“鉴”。
“啄”指鸟类用嘴取食物;“琢”指雕刻玉石,使成器物。
第②空形容鸟雀用嘴取食物,故应选“啄”。
“躁”指性急,不冷静;“燥”指缺少水分,干燥。
第③空形容“张飞鸟”性急,故应用“躁”。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那座人迹罕至....的峭壁上,布满了绿色的青苔。
B.每天天蒙蒙亮,老街就人声鼎沸....,吆喝声、打铁声、鸟鸣声让整条老街充满了生气。
C.放学后,我绕操场跑了三圈就淋漓尽致....了。
D.保障粮食安全是个永恒的课题,不能因为粮食连年丰收,就认为今后可以高枕而卧....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尊敬的教研组领导、各位评课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讲课的内容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文学阅读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以贾宝玉为代表的红楼梦一书与以郑板桥为代表的《续文献通考》一书之间的联系。
首先,打开课本中的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一幅精美的插图,插图中的贾宝玉和郑板桥分别代表了红楼梦和《续文献通考》这两部书。
这幅插图的精心设计,已经为我们揭示了这篇文章的主旨。
通过阅读全文,我们可以看到这篇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百草园中的茶花女,以及贾宝玉对茶花女的印象。
这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地位,以及这部分情节如何为后面的分析做铺垫。
第二部分讲述了贾宝玉的梦境。
这一部分描写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相逢的情节,以及贾宝玉的感受和思考。
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贾宝玉梦见林黛玉这一情节所反映出的特定社会背景和思想情感。
第三部分介绍了郑板桥的《续文献通考》,描述了作者的学识和作品特点。
教师在讲解这一部分时,可以简要介绍一下《续文献通考》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作品特点,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评价。
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了这两部经典著作之间的联系,说明了它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这里,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引导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并感受到这两部作品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对中国文化和文学的贡献。
对于这篇文章,以及整个阅读教学环节,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意义,尤其是学生对于贾宝玉和郑板桥这两个人物的理解和对话的理解。
2、注意帮助学生理解各种文学技巧的使用,例如描写人物形象、情节安排、语言运用等等。
3、注意启发学生注意文学作品与生活的关系,帮助他们在学习中逐渐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散文。
鲁迅的作品,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些难度的,课文里介绍的生活场景百草园、三味书屋,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是陌生的。
但是文章的主题思想中提及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学生而言又是具有一定难度的。
好在文章里的游戏、知识等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可感的。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富仁老师曾说:“只要文章具有经典性和可感性的统一。
学生就是可以承受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此文的学习还是对学生以后深入的了解鲁迅的作品有一定影响的。
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利用学生现有的情感体验来感悟文章的内容。
学习前一部分百草园的时候,让学生自主学习三个问题,体会百草园是作者的乐园,并把如何来写百草园作为学生学习写景的重点。
利用合作学习来解决,效果很好。
对于第二部分的学习,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之处,尤其是学生理解学堂后面的那个园也有无穷的乐趣,为什么说三味书屋是枯燥无味的呢?通过学习讨论,学生认识到,即使有乐趣,也比不上百草园的自由和快乐,更加突出了三味书屋的了无生趣。
虽然在教学中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总感到有些缺乏活力,缺少激情。
而课堂上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承受地位。
总觉得自己在扼杀了学生的热情,但是在这篇文章中又觉得调动起学生的兴趣的地方就是冬天捕鸟的过程,让学生试着说一段自己做的某一个游戏过程,但是由于时间的原因,没有练习成。
所以留了一个课下作业,以《炒蛋》为题写一个过程,用上一系列动词。
结果学生写的部分效果较好。
现摘录下一段:首先将鸡蛋打碎,倒入一个碗中,在用筷子用力的向一方使劲搅拌,搅拌均匀后,把锅里放上油,等油慢慢热后,再将搅拌好的鸡蛋倒入锅中,用炒菜勺不断了翻炒,最后拿出盘子,把鸡蛋盛入盘子中。
从这一环节中,我想,虽然课堂的学习上不是轰轰烈烈的,只要在练习中,让学生训练语文的学习技能,也是一个真正的收获。
今天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把课堂设计做了一下小小的调整,没想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